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

篇1

素质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深化效应逐渐显著,随着内部引导思想开放与规划目标的明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也明显朝着多元化方向进行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主体价值地位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但现实规划过程中,高校教育机制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多元教学功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一时之间令大学生体质健康得不到真正认知。从其他角度而言,现下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与教材资料十分陈旧,基本上难以符合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严格来讲,就是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内容与方式设置不够精良,而专业教师教学思想与技能还不能与素质教育指标进行有力衔接。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应将优良化素质教育指标落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创新型人才目标奠定适应基础,有必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案做出系统性调整。

2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内部贯彻的细致策略分析

2.1不断强化大学生身心健康隐患意识与体育训练频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任务中,应联合学生个体主体地位与求知欲望进行科学引导,以此种方式来稳定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提升日常规范引导实效。加强体育锻炼本质与功能效应,落实科学健身原则与体育健康知识传授步伐,使得大学生深切领悟到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现实意义,转变对于健康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造实效过程中,应该全面整改过去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现状,从实际角度来巩固体质健康理论传授效应,利用足够规范的理论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要素,确保参与训练个体能够建立终身锻炼信念,在人生道路上树立忧患意识,知识素养和强健体魄并行,善于应对日后工作环境中的一切不安状况。

2.2注重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实效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策略即针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进行系统化培育;而心理健康就是在日常训练中完善个体坚强意志。透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心理素质长期被视为独立培养指标。在落实高校体育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竭力深化教学改革要求,善于正确处理体质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规则。因为体育对于学生心理影响存在两重性特征,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必须透过学生实际状况进行富有针对性地调试。另外,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教师应该率先做出健康示范,使得学生心理素质在引导空间下得到更好地发展。按照客观层面来讲,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长久性培养,必须结合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同步规范,必要情况下结合详细教学资料与实践活动加以灵活启发,避免日后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

3结语

篇2

摘 要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采取教学比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获得良好的运用体验。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体育课堂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比赛 大学生体育心理

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生体验,教师要充分的重视体育的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规划,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体育心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体育心理的发展,需要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每个人先天的体育素质都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并且逐渐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在体育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需要、认知、协作、主体性四个阶段,从心理对体育运动产生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发展,然后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的精神,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逐渐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体育心理是一个发展的、稳定的、动态的过程,学生自我意识逐渐的增强,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体育教学应该尽量的多元化,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采取教学比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竞技性,正确的处理自己的心情,培养健全性人格的人才。

(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面对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难、挫折、低谷的时候也可以正确的评价自己,为学生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形成抗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比赛具有竞技性,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正确的面对比赛的结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成功的时候体会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时候,分析失败的原因,适时分析对手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优势,不要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将学生的成长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上。对学生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外因还是内因,不要让学生默默的自卑、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设置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与发展,逐渐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中积极向上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体育运动发展到现代,“更高、更快、更强”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比赛,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的紧张、刺激与乐趣,有利于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体育成功、感受失败的过程中,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调整心态,一点点的提高自己。

(三)发展学生的奋斗精神

体育运动本身对学生的意志力要求就比较高,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项比较辛苦的活动,同时也是磨练学生吃苦奋斗的好机会,让学生具有坚强奋斗的良好品质。体育训练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升,大学生从小的生活都比较优越,没有感受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在身体疲惫的状态下,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逐渐提升,加强大学生的训练,逐渐挑战学生的忍耐极限,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有利于学生变得更加的勇敢。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困难问题,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

(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是团体式的体育项目,团体竞争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个人表现良好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才能够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参加团体类的体育比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团队的配合,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没有办法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安排,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一起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团队重视发挥作用的,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坚强品质等优秀的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凇⒓杩喾芏贰⑼沤岷献鞯木神,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浅析体育教学汇总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84-86.

篇3

会计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会计专业想要获得机遇,会计专业学生想要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做到对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地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而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经常被传统而单一的知识学习和陈旧的教学所取代,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必要的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做出内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调整,出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不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会计实际问题解决,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四)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素质

篇4

【关键词】入警大学生;转变期;培训建议

为了加速推进公安武警部队人才战略工程,公安部队积极选拔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入伍。这些入警大学生为部队补充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由于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为特殊,在从大学生向合格的公安警官转变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为了充分发挥入警大学生的优势,平稳地度过“不适应期”,各施训单位有必要了解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入警大学生又好又快地实现“两个转变”。本文在了解入警大学生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训入警大学生的一些建议。

一、入警大学生转变期常见心理问题

1.生活节奏的不适应。大学宽松、舒适、自由、精神生活丰富的环境与部队紧张、艰苦、约束、精神生活单调的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部队生活紧张,强调服从命令,整齐划一,纪律严明,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每个军人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及规章制度。对于大多数入警大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成,将较快适应,但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优越,自理能力差,个性脆弱的学员来说,他们的适应期可能会较长,在此期间,并表现出紧张、畏缩、逃避等负面情绪。

2.军事训练上的不适应。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能力弱与部队训练强度大、训练环境艰苦,目标要求严格形成强烈反差。入警大学生大多来自独身子女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在校期间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面对部队强度大,时间长,科目难,要求高的军事训练时,会产生被动、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情绪。

3.理想与现实的不适应。大学生好高骛远,寻求安逸的工作预期与紧张艰苦,脚踏实地的部队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入警大学生自我评价相对较高,怀着满腔热情,憧憬着警营生活,但进入入警培训后,学员们普遍遭到当头棒喝。军营封闭枯燥的生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紧张训练,无时无刻不在紧绷的神经使学员们开始怀疑自己决定,产生“要知今日,何必当初”,或“入错行”的想法。这类心理落差将导致学员意志消沉,苦闷,抵触等不良情绪。

4.个性特征的不适应。入警大学生独立的渴望和依旧依赖的心理冲突是青年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入警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锻炼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入部队工作后,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走向独立的生活,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意识空前高涨。然而,由于入警大学生从“校门到营门”,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之本来就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使入警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就可能导致主动性匮乏、情绪低落、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

二、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需要的多样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对成长性需要如自尊、自我存在感产生更多的诉求。入警大学生素质较高,对于满足成长性需要更加迫切。一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入警大学生渴望成才,发挥自身价值,并按照人生规划,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自尊的需要。入警大学生对能力、胜任、成就、掌控、自信面对世界、独立和自由存在更多的渴望。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达。三是求新的需要。对因循守旧,旧作法、旧形式易产生逆反心理,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接受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呆板老套的教育形式不感兴趣。

2.动机的复杂性。动机是引发行为使其指向目标的一种内在驱动。它对行为起着引发、维持和导向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入警动机不再单一,表现出复杂的动机。一是动机多元化,有的是充满爱国热情,立志献身军营;有的是爱慕虚荣,图名增彩;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短期服役,为下一步就业筹集职业资本。二是动机利益化,将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带入军营,对待训练工作往往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价值判断标准,不是看待工作的本身意义,而是看重是否存在既得利益。

3.情绪的不稳定。入警大学生情感丰富既有活泼、奋发向上的积极倾向,又有内省、消沉、悲观等消极倾向。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从生理角度上看,身体发育成熟,机能健全,同时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从心理角度上看,入警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又没有真正达到能够独立地、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行为结果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加之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在多种社会价值取向面前,他们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迷茫和消沉。因而,各种矛盾可能在情绪矛盾中展现出淋漓尽致的反映。

三、培训入警大学生建议

1.抓住重点,提高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军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并且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长与进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人在心理上多一分弱点,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多一分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方法。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品质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开发潜力,获得成功,寻找幸福的途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仁爱、勇气、幽默、宽恕等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并且积极心理品质可增加自身心理资源,提高个体抗挫性、自信心及化解压力的能力,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因此,在入警大学生培训期间及日常管理中,施训单位应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安排专门课程或活动,打牢心理基础。

2.以人为本,按需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人类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他们一生中的多种需求。管理学家认为,通过被管理者需求的控制和满足,是可以激发管理者预期的行为。因此,入警培训中,入警大学生的需要,特别是成长型需要,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均可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例如,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可增加归属感;赞许、表扬可提高自信。另外,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发挥入警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入警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3.心灵关爱,做好防治。做好一次普查:入警大学生培训初期正处于心理转变期,心理不适较多,冲突较大,情绪易波动,易于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在转变期安排一次心理普查。通过心理普查,测查入警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判断后,针对其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此缓解入警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问题。

结合两类咨询:两类咨询及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咨询方式,使参与者在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愿意尝试各种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学习社会技巧,培养集体荣誉感。团体咨询应以班、区队为单位,培训初期,应每周组织一次。另外,通过普查发现的较重、较特殊的心理问题,应采用针对性更强的个体咨询方式,由心理咨询师定期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怀山,孙忠.公安消防新入警地方大学生培训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1:485-486.

[2]李莎.关于完善入警大学生培训机制的思考[J].中国边防警察,2010:75.

[3]刘振刚.入警大学生心理差异的把握与引导[N].边防警察报,200(04).

篇5

关键词:勤工助学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一、高校勤工助学现状

勤工助学,从广义来讲,是指所有的学生(不仅仅是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 以获得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各种服务或劳动。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和精神困乏问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国家勤工助学政策落实不力、育人功能不够突出、助学岗位供给不足、学生权益缺乏制度保障、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重要作用

发展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是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而勤工助学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解决这些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下三个重要原则作为指导思想。

1.坚持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 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等方式, 感受着奉献带来的快乐, 体味着许多人生真谛。首先,坚持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坚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了所学专业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坚持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是成才的内在动力, 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第四,坚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规划的能力。

2.坚持大学生发展的协调性

大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到个人素养、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个人发展中体现出了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团体合作意识能力较差等。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不论哪一个岗位, 都要求对工作和所分配的任务高度负责, 要求严格遵守岗位条例条规, 重视团队作战,学生的纪律性、责任心、敬业意识、认识问题的水平在勤工助学实践中会因此而大大增强。

3.坚持大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独生子女占大学生的比例不断增长,他们多数在入学前都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难,“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十分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节俭意识,树立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

由于贫困生受到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心理”贫困、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问题;然而高校内部则出现了重学习成绩,怕安全隐患,轻实践教育的现象;高校应解放思想,坚持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面育人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创业型勤工助学实践,把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作用,把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并努力做到政策支持、机构完善和经费落实。同时加强大学生岗前培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转变发展方式

高校开辟渠道,发展勤工助学基地,提供实践平台,推进勤工助学社会化进程。由于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阶段,勤工助学基金不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大力开拓社会市场,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要,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要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一方面多渠道筹集,并与社会的单位和个人合作,实现勤工助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为勤工助学基金管理机构大胆实践,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

3.转变培养体制

当前,由于资助体系的不完善,大面积的无偿资助使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高校保障体系的缺陷,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制建设的不足,大学生的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这就要求国家在完善社会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减少无偿资助的比例,加大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而高校必须建立起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过程管理、评估考核的有效机制。

勤工助学活动的社会化,必然使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弊端污垢,我们必须对勤工助学活动加强指导,促使其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将日趋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育人价值也必将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张陆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4

[2]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75-01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加上往年未就业人群、中职毕业生,以及其他就业的群体,致使用工市场上竞争愈发激烈。且各级就业政策均存在仍需改善的地方,各级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等,种种原因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和教学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跟需求造成矛盾,好比企业生产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形成滞销现象。

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也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造成影响。另外,毕业生自身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均匀,个别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较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针对这些严峻的情况,我们国家采取了多渠道多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社会各界以及高校自身也在为大学生就业而努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它们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去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思想观念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千方百计,用多种方式去引导毕业学生认清社会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积极和科学的观念,以应对当前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切忌眼高手低;从基层做起,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或者直接借助政策的帮助考虑创业,谋求更好的发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积极地守法工作,总会有所收获,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培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专业技能为根本,深化教学改革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整合并利用校友等各种有效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工作,在课程上适当安排实训,不定时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能适应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高质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举办各种技能竞赛,发挥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竞赛和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是高职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包括了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毕业生的身体素质对其成长和求职就业,以及将来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人身体素质是否健康将是就业的前提和保证,是就业和各种竞争中的资本。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一个系统合理的职业规划,将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石。高职院校学生在刚入校时,就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引导新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准人生的坐标。促进学生的自我定位,明确自我的职业奋斗目标,确保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使得学生在学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合理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合理科学定位,“先就业,再择业,而后创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同时,利用图书馆和学生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活动。

五、召开校园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重视各种资源,特别是校友和教职员工的资源,他们具有广泛的对口的社会关系,学校就业相关部门可以搜集处理各种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并向用人单位推荐。同时,学校就业相关部门可以引进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学校就业和武装等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大学毕业生入伍“预征”和“三支一扶”等工作,多渠道分流毕业生。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参加“专插本”,继续深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毕业生逐渐增多,毕业生就业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举全校之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多途径、多渠道、多措施,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实现学校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政,吴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对策.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篇7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问卷为工具来收获资料的调查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方法,问卷调查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1]。并且,问卷调查效率高及实施方便等特点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领域,自陈式问卷调查是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2]。因此,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方法,适合于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特征。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下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以某院计算机专业三个年级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得有效问卷163份。其中女生46份,占有效问卷的28%;男生117份,占72%。大一年级48份,占29%,大二年级60份,占37%,大三年级55份,占34%。

本研究采用职业素养问卷为研究工具,共有49题题目,其中2题属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实际量表题目47题 。量表分为两大部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希望自己达到什么状态”,两部分均包括了结构因素: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另外,在“你现在的状态”部分,还对研究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项结构因素进行了调查。各项量表的填答方式,采用Likert的量尺计数,在“你现在的状态”将样本学生对每一项陈述的意见,划分为完全具有,基本具有,部分具有,欠缺很多四个层次。其中,4分表示完全具有,以此类推,1分表示欠缺很多。“你希望自己达到什么状态”部分中,将样本学生对每一项陈述的意见,划分为必须具备、基本具备、略微具备样三个层次,其中,4分代表必须具备,以此类推,2分表示略微具备。样本学生在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时,按个人的经验或实际情况,勾画最适切的选项。调查所得数据使用Excel2003和SPSS11.5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总体样本职业素养

对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前,先将47题题目进行分类汇总,再进行结构因素的统计。在八个结构因素中,发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得分高于3,其中,身体素质分值最高,为3.55;专业技能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素质,职业信心分值均低于3,职业信心值只有2.26,见图1。

整体而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偏低,总平均值为2.98,还没到基本掌握程度。

2.不同年级的学生职业素养比较

在八个结构因素中,对三个年级的分值进行了统计,见图2。

由图可知,三年级除职业信心外,其他七个结构因素的分值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利用spss方差检验(One Way ANOVA),发现,一年级和三年级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结构因素的分值上存在数理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表明三年级学生在这两个结构因素上整体高于一年级。同时还发现,职业信心结构因素呈现显著差异性,一年级分值显著高于三年级。由此可知,对未来职业的信心程度,一年级学生总体高于三年级学生。

3.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对研究对象职业素养的性别差异比较中,总体上没有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SPSS后期的方差检验(One Way ANOVA)中,男女生在思想素质上和道德素质分值上,达到了统计学生的显著差异。表明,女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整体高于男生。

4.高分值结构因素

在分值较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四个结构因素统计中。四个因素呈递增式上升,一年级最低,三年级最高。

5.低分值结构因素

在职业素养的八个结构因素中,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信心分值较低,均低于3。

6.职业素养现状与期望值比较

通过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创新素质五个结构因素,现状与期望值的比较中,如图3,发现期望值均高于现状,尤其在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期望值与现状值相差较大。表明样本学生对这三个结构因素有较大的提高愿望,见图3。

三、结果分析

针对样本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Excel2003和SPSS11.5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样本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总体职业素养不高

样本整体平均值为2.98,低于3,还未达到基本具有的程度。分值中最高的是身体素质,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对于正值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体素质整体而言是比较好的,当然也与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样本学生一直接受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和讲座,这方面分值也较高。但是在“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面,发现分值普遍偏低。尤其是职业信心一项,分值几乎跌至“部分具有”,说明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缺乏信心。“硬技能”不过关,对于自己创业也没有太多准备(创业素质分值为2.80),信心当然不足,整体职业素养不高。

2.三年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整体高于一年级学生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项分值最高,并且三年级学生整体高于一年级。一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并且由于进入大学学习时间较短,心理素质低于三年级学生属正常现象。身体方面,一方面可能是抽样样本中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本身较低,另外可能是锻炼不够造成的。

3.女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整体高于男生

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结构因素分值,女生总体高于男生。一般情况,计算机专业学生男生多于女生,男生的调皮程度高于女生。女生天生的性情,显得更容易听老师的话,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管理上也显得更易合作。

4.一年级学生职业信心总体高于三年级学生

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整体高于一年级,但是在职业信心一项上,一年级整体高于三年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新鲜感还没有褪去,对于大学生活、学习充满了幻想,加之对外面的工作还没有切实关心过,因此对于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经过两年多大学生活的三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基本学习结束,在面临毕业之际,对于未来反而产生了恐惧,加之就业的压力,对未来的职业失去了信心。笔者就此话题和已经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聊天访谈,用他们的话说,“大一的时候梦想着工作啊”,而现在“从一个羡慕工作者的人,变成了一个苦逼的人”。“梦想”、“羡慕”、“苦逼”这是一个成长的经历,是一个从梦到现实的经历。

5.对职业素养有提高的意愿

样本学生的现状和期望值对比发现,样本学生对每个结构因素均有提高的愿望,尤其是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上。有调查结果显示[3],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而IT项月主管认为排在头三位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总体来讲,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是企业最看重的,不管谁来面试,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来讲“硬技能”都是不可少的。企业的要求,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

四、建议

IT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猛。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说到底,学校培养人才是输送给企业的,企业聘用学校的毕业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的,如果学校的学生不被企业所接受,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当下,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令企业不满、学校冤枉、学生失望,三方失利。原因何在?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认可。

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软硬技能知识都有着较强的提高意愿,他们对现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还不是很满意,有提高的需求。那么,学校教育需要做些什么呢?

1.德育、体育教育继续发扬光大

在职业素养的八个结构因素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分值较高,说明学院开展的职业指导,心理辅导,体育,班会,讲座等德育和体育方面的教育是到位的,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样本研究中也表现出男生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上低于女生的现象。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尤其要对男生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优秀品质。

2.分别在大一、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样本学生研究发现,在其他七个结构因素分值大致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形势下,唯独职业信心反其道而行。三年级的职业信心总体上最低,一年级最高。处于“梦想”阶段的大一新生,年纪小,刚刚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这个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恰当的,教导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合理安排大学时间,给“懵懂”少年指点“迷津”,这是好的。但是毕竟就业离他们还远,随着就业指导课程结束,职业意识慢慢淡去。到了到大三,恍然隔世,前期的荒废,外面世界的残酷,只有大专学历的高职学生职业信心大受打击。这个临近毕业的时候,如何就业,如何择业?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开设职业指导后续课程,帮助毕业生疏通思想,整理思绪,给予他们职业指导,对于建立他们的职业信心,走好职业之路是大有益处的。

3.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

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已有院校开始实施。目的在于系统的学习探究,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IT行业是一个发展快,竞争激烈,对从业人员有高要求的的行业,对于毕业后从事IT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来说,其职业素养有其自身的要求。独立设置IT职业素养课程,系统学习IT职业素养,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内容需贴近现实,以实际案例[4]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IT团队精神、IT行业沟通能力和IT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等,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未来的就业打下先期的心理准备思想。

4.“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式培养职业经历(经验)

学校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否是当今最先进的知识、技术,是否已经过时或是淘汰;使用的教学设备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这需要学校的专业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掌握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当下最前沿、最实用、最流行的计算机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好“硬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2]。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一个应届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他的经历(经验)背景给了他莫大的优势。企业要找“熟悉”的人,而生活在校园的学生,恰恰缺少了进入社会锻炼的机会。

那么,来得更直接,更实在的职业经历(经验)就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得来。这里推荐“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和“任务”方式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习项目经验,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一个项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既定项目,找方法,找资料,找途径。单独完成任务,可以锻炼独立性;而集体提交作业的任务,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任务,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相互协作能力,还可锻炼策划、领导能力。如果专业课程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完成各种项目和任务,加之又是和专业相关的经验,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实战的经验。

另外,基于IT行业的特殊性,完全靠教师的教学就想学好整个计算机相关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可以多一些问题,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课外作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也可以说强迫性的),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问题,以期更好地适应变化快速的IT行业。

5.“顶岗实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毕竟还是在学校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有好处的,但这还不够。只有进入企业,融入企业职场氛围,触摸企业文化。在企业接受生产性实训对提升高职学生 IT 职业素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就 IT 职业素养中所涵盖的敬业精神、坚毅性格、协作能力、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等内容[5][6]。

企业对于学生“顶岗实习”还是愿意接受的,一则时间不是很长,一般9周;二则还是在校生的实习生,还有学校的监督,管理上也更容易;三则政府对给予实习机会的也有一定的补贴;四则遇到合适的学生,企业可直接将其留用,省去了再招聘的成本。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将自己的才智发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验IT行业的工作节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真正起到提高职业素养的作用。

综上所述,了解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现状特征,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是可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下的问卷调查法[J].社会学研究,1994(3):13一l8.

[2]潘淑满.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

[3]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8) .

[4] IT职业素养课程网:

222.133.182.247/jpkc/rwsz/kc/cont_show2.php up_id=28&id=103

[5] 许晟.IT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8,78-80.

篇8

大学教育属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因此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学教育也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凸显了大学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就大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的着弊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教学创新

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通过转变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方式,让现代教育朝着素质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而就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在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改革仅落实在了口头上,而实际教育教学的展开仍没有大的起色。首先,大学体育教学的授课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施行大班教育,并且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仅以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次,大学体育教学没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都没有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1.2、教学改革失衡,部门合作不足

任何一个课程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发展,不能片面的追求局部的改革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首先,大学体育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对课程改革进行规划。而是仅针对体育教学的某一部分进行了改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革新,所以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衡。例如,课程内容得到创新,但是评价制度难以适配;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仍旧保守等等。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篮球场地有限,学生全班一起进行投篮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而其他运动场地又因为没有学生进行运动而造成了浪费。最后,没有对各部门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体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多个部门予以支持,例如,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等。如果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没有与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阻碍。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物资配备不到位等。

1.3、学校缺乏重视,激励制度不足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学科一直不是重点考试科目,因此各级院校对体育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忽视性。尽管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也将体育改革纳入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但是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没有做好思想的宣传,并且也没有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都难以很好的满足体育改革的需要。其次,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普遍没有兴趣,并且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改革也缺乏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没有及时的出台激励政策,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改革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鉴于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相关大学院校应对自身的思想进行转变,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改力度,使得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程度可以与大学教育整体改革的水平相一致,实现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全面改革,实现综合发展

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不仅增加了德育方面的教学职能,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让学生今后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今后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学院校应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化发展。并且要对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化管理,使得整体和局部可以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注重人文方面的教学,在带领学生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毅力,并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2、丰富体育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单凭体育教学的几十分钟很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鉴于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积极的开展体育活动。首先,大学体育教师应改变体育教学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侧重的讲讲体育背后的故事,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感情。其次,在体育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迎合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竞赛制等。最后,要积极的在课下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增加学生积极性。

2.3、结合实际条件,开展个性教学

上文我们提到,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并且大班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充足的练习空间。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把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结合教学资源情况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差别性教学,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大学体育教师还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限制,结合本校实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在冬季就可以借助环境优势,开展滑冰教学。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养;非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76-03

在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目前被各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所重视的背景下,在排除了创新素质这一特别的能力条件下,研究小组制作了大学生创业素养研究调查问卷,针对浙江某高校创业实验班、部分非创业实验班但具有创业意向的创业学生共发放问卷830份(不分专业、年级和性别),回收812份,有效问卷802份。本研究以下数据都是针对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创业素养现状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个体进行创业等职业过程中必要实现的基本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完成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艰难期的意志体认。在被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60.98%的人认为在长时间的压力学习环境中偶尔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出现,12.80%的学生会有时出现身体不适,6.10%的学生经常出现,有20.12%的学生从无出现过。从此结果可以看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基本能够支撑创业期的硬件要求。与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的学生的6.10%的比例数据相比较,有6.6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身体锻炼,有63.64%的学生有想起来就进行身体锻炼的行为,仅分别有6.67%和23.03%的学生能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锻炼和有固定锻炼时间。身体状况和身体锻炼方面的这个数据虽然没有直接相关,但也能够体现出来一定的关联性。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仅有1.21%的学生无健身意识,其他98.79%的学生都认为身体素质与未来职业和创业有很大关系,应该锻炼。这说明,这些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了有健身意识但极少有相应健身行为产生。这种现象必然会引申到另一个侧面的信息,即学生群体中是否有比较良好的意志力来完成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和创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内部保证,是创业意识体现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1.风险意识与风险责任管理。在被调研的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中,具有风险意识的学生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在面对一个成败率分别为50%的创业项目的时候,分别有88和562名学生选择了肯定会投资和可能会投资的选项,有投资倾向的比例占全体被调研学生的81.10%。这说明,绝大多数被调研学生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在面对风险责任的管理的过程,学生的责任选择意识也是值得欣慰的。在提到与合作方共同决策项目,但处理项目失败后的责任归责问题上,有93.87%的受访者认为责任共担,只有5.52%的受访者基于各种原因将责任归合作方。

2.自信度与成功欲望。自信的程度决定了创业者在面对具有风险或较大压力的创业项目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成功欲望的强烈程度更能影响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坚持。受访群体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成功预测来体现出自信程度的题目中,有25.61%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有很好的创业项目并能取得成功,58.5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成功的可能,仅有1.83%的学生觉得可能会一事无成。由此说明,学生群体中对未来创业职业的成功自信人占据多数。而对于完成项目进而获得成就感的成功欲望的题目选项作答中出现了与自信度相关的数据显示。问卷中用人方给出一个项目,必须花大气力才能完成,但不要求一定完成,要受访者选择如何做的问题上,选择必须完成的人占43.29%,试着降低难度完成的有37.80%,尽量完成的有17.07,无所谓的人占1.83%,正好与成功创业非自信者的比例相似。

有成功欲望和自信程度远不能支撑起创业目标的发展和可持续,其中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意志呈现。在面对问卷中需要完成一个花费很长时间、必须晚睡早起甚至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项目任务中,有39人选择因太累而不愿意做,有293人选择在有人陪同的条件下坚持完成,有469人选择虽累但努力完成以强化锻炼。由此可以看出超过58%的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而有36%的学生是有吃苦意愿但意志方面可能不大坚强,需要一定条件支持才能完成。

3.社会责任感与诚信。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创业项目得以长足发展并得到社会支持的有效内部促动因素,同时也是每个创业者及其职业者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但受访者在遇到社会对企业家要求必须有慈善行为和自然保护的行为,你的看法是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困境,超过5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该做到,而竟然有22.5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企业家的自主选择,不应该要求都做到,17.5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就是企业的一种宣传,甚至有2.50%的受访者认为无须慈善行为。这就对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

而在诚信问题的态度体认方面,针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但后期发现有质量问题,在是否主动邀约消费者退换和企业亏损利益选择面前,仅有1.83%的受访者选择不退换产品,21.34的受访者选择在市场舆论压力环境下有条件退换,而超过76.8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主动邀约退换产品,在这76.83%的群体中,有43.29%的受访者是以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选择的,有33.54%的受访者是以企业声誉为准则进行行为选择的。

4.内控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如意现象,这时就需要对这种不如意的困境进行正确面对和良好的促进。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57.67%的受访者被认为是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41.72%的受访者被认为是有条件的自控力,即虽有自控能力,但在外界过多的影响之下会产生一定松懈现象。与此相适应,有30.49%的受访者被认为是能够有充足的方式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进行自我激励并取得成功,仅有1.83%的受访者不具备自我激励能力,而剩余的67.68%受访者会有条件地进行自我激励,其中有18.90%的受访者会在寻求外在帮助的条件下完成自我激励。不管方式选择是什么样的,但能在遇到创业困境的时候进行自我激励,并能在外界干扰情况下采取出超常的自我控制措施。

(三)大学生基本能力素质

1.基于市场选择的机会识别力。一般来讲,对于市场先机的敏锐把握是创业者进行优良创业项目选择的前提,而对市场先机的把握一般来源于创业者对市场缺口的调研、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国际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敏锐观察。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19.63%的人经常关注世界性能源新闻或国内外大事件和政策性会议,有74.85%的人基于自己的兴趣会偶尔关注,而剩余5.52%的人从来不关注。这意味着会有5.52%的创业群体会失去很多创业项目机会,也有超过一半的创业者会因为兴趣选择问题而不能把握创业项目。

2.基于行业整体认知的战略管理能力与意识。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实践与完成程度是由作为学生学习个体对于市场整体状态进行调研而完成的。在是否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的选择上,仅有6.17%的学生进行过调研,而剩余的93.83%的学生群体因教师没布置过相应任务或因觉得时间尚早或因想做但忘记做等原因没有做过相应调研。这样的状态体现出了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于创业还停留在头脑想法中,没有相应的实质,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3.基于产品特性洞察的市场营销能力与意识和基

于客户需求和潜在价值表现力的服务能力与意识。在接受调研的学生群体中,有50%的人被认为有研究市场产品特性的营销意识与能力,因为他们会对感兴趣的产品进行观察特性。但是在选择客户感受与潜在价值力的问题上,有极少部分学生群体会有客户对产品体验的研究意识,因为只有14.0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商场中看到卖得非常好的商品和无人问津的商品被顾客进行选择的后期会与顾客聊聊顾客对商品选择的理由。这也相应地对高校创业类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意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策略

(一)以团队训练模式提高创业意向学生群体的基本身心素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过程在本质上说是大学生有关创业的认知发展过程。从认知的功能机制角度看,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接受是“同化于己”与“顺化外物”的“内化―外化”对立统一过程和主体认知结构“内化产生”与“外化应用”的“内化―外化”双向建构过程[1]。这样的双向对立统一和建构过程正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

首先,以创设任务环境实现精神奖励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成功欲望与自信。成功的欲望和对自我的强烈自信是创业项目在发展期和未来创业项目得以落户的最有效的支撑。针对学生的成功欲望非强烈意识,可以进行多类型任务完成方式的团体情景模拟。在这样的团体情景模拟中,可以小组方式完成一定任务,而且该任务是必须经过稍微努力就能成功,然后经过若干轮难度逐步加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成功欲望。另外,针对以上的步骤,可在全校范围之内展开针对性展示和压力任务模拟,使其在接受压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才干展示于全校,可起到一定的自信促进作用。

其次,以虚拟情景模拟方式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存在,是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转化过程中作为人的存在和作为发展着的个体的存在的必然。对社会责任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解释又要处理好自有与传承、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实用价值与发展价值、责任认同与外部压力等几对关系的均衡。这几对关系处理的最好方式是实现创业个体作为创业者在社会众多角色中的创业角色的社会责任体认。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或学生组织活动等方式开展相应的社会角色困境的情景模拟,通过角色困境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创业意向群体在其中的角色冲突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责任体认。

再次,以情景共享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内控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作为创业者个体在创业过程中自然而然会遇到众多困境或诱惑。在面对这些困境或诱惑的过程中,创业者个体能否以较强的意志素质转变逆境是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而这个意志素质直接的体现就是内部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鉴于当代大学生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困境时脆弱心理素质的现状,用情景共享为主要方式,对创业意向群体进行团体辅导,充分运用朋辈心理相互促进效应强化学生内控力的表达和自我困境激励能力。

(二)以任务驱动模式提高创业意向学生群体的创业基本技能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学生主体自主自觉的行为,这种自主自觉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对于学生创业意识与行为技能的阻碍。由此,应基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具体行为特征以任务驱动模式构建创业教育自我养成机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讨论与情景创设、探究性学习等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2]。

1.以信息整合技能为抓手,强化机会识别能力。认知观理论认为,机会识别有赖于个体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创业者以往生活的体验,包括了概念、原型、样例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存储,其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促使个体将彼此无关的外界变化和发生的事件组合起来,并赋予它新的商业内涵,从而构建机会知觉[3]。而创业技能的实现和良好创业项目的构建与策划是建立于对外在社会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生创业技能的养成应该通过对各类信息整合与分化的研究,增强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梳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并强化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机会识别能力。

2.以周边市场分类为抓手,强化行业认知能力。市场是所有创业项目得以开拓、发展与成熟的优良土壤,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对于市场的把握能力更是需要关注和强化的能力之一。最简便而有效的市场参与意识的养成就是学校周边的有形市场的统计分类。可以针对周边有形市场的统计分类,加以对周边社会及经济、文化和民俗等的调研,得出有形市场与地域经济、文化和民俗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对于地方区域行业的认知力。另一个需要强化的市场分类便是无形市场的分类,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介、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市场、移动市场等越来越丰富并成为新产业和行业抢占的领地。故在校大学生学习期间,应加强此类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工作,以强化对于行业的认知。

3.以实地调研和情景模拟为抓手,强化营销意识和服务技能。创业项目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创业项目的执行者对于市场服务群体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直接表现为针对市场不同需求群体的产品营销和服务技能。所以,高校在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建立市场调研项目任务和校内相似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养成和意识的强化。

4.以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是创业项目得以发挥其作用的保障措施,而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又非常广泛,需要课堂教学内外的共同关注与教育引导。但是在对学生群体的调研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甚至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对于风险管理与风险决策的意识和行为。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涉猎到相关风险管理的知识,以便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体系中拥有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当然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意识行为还应该是以有效的课堂设计和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为载体进行引导,能够对学生风险管理的角色体认产生很好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

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

[2]牛妍.基于“任务驱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

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 以人为本 学生工作

大学生是高校进行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以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以人为本”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功效充分结合和有效发挥出来。

相对于专业教师而言,高校的思政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进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由人来实施,面对的对象是人,其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

然而,事实上,工作中却存在着缺失“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高校辅导员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重视政治教育,轻视思想、心理和道德教育,缺少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育环节上轻视学生的自主实践等问题。

本人在几年的辅导员实践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可以从“一个理念、二个从严、三个建设、四个联系、五个发挥”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个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理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做好工作的先导。辅导员就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思想道德工作中去,保证“以人为本”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不仅是口号,更是贯穿整个工作的理念,是灵魂所在。四年的工作中,本人时刻牢记服务的宗旨,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可以说,自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生有困难,不管是不是自己负责的项目,都会给予及时的帮助,深夜凌晨接到学生求助电话的情况是举不胜举。当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非是一味地给予帮助,而是要通过多因素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增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性,突出学生管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的目的还是使学生能够自我成长。

二个从严:从严要求、从严管理

本人相信,“诚信、感恩、责任”是高校“以人为本”的产物,也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讲诚信,会感恩,负责任的优秀大学生、社会接班人,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从严要求和从严管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和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下的“严格管理”。

我们的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是所谓的“棍棒式、强制性、压制式”管理,而是“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制度管理,注重人文关怀”,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严格管理”。

旅游行业是个服务行业,无论是酒店接待或者旅游服务,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树立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严格管理,以“六个一工程为载体”,把本专业的学生塑造成为身心健康、好字、懂礼仪、说英语、普通话标准、有文采的有用人才。这些都要融合在平时的管理中,学生宿舍的环境要以星级酒店的标准要求、文明礼貌从常规的电梯服务开始。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部会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没有严管理,就不能早就高技能、高素养的技术型人才。

三个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素质建设

1.制度建设:

要有助于学生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下的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必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管理制度是搞好学生管理、规范其行为的重要方面。规章制度必须要配套成系统,要严格、持久地执行。立足以人为本精神,制定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本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对学生的正当自由给予充分的尊重;第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注重对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规范与培养;第三,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助于学生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管理与发展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请销假制度》、《先进班级考核制度》、《优秀班主任看和制度》、《学生发展党员考核制度》、《 “工学交替”管理制度》、《教师党员联系宿舍谈心制度》、《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制度》、《优秀学生党员评比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铸造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和党员。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文化建设:

文化是灵魂石精髓,构建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通过调酒组品成果展、折花展、专题研讨等一系列的人文活动全面推进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体育文化、竞赛文化、精英文化、团队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素质高、职业能力强、服务理念新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