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求知力;思维领导力;真诚;策略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

所谓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多个维度,由个体的思维、习惯、情感和行为组成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元素。而积极心理元素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积极心理的主见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内容

1.求知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就是世界的探索者,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知疲倦对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行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求知力的重要源泉。

学习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在心理发展上获得了重要的进展――理性思考、理性意识、内省、分析和计划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更进一步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充分发展了合作能力,则会产生一种胜任感,反之则会产生自信丧失、产生自卑感、焦虑等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发展求知力无论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还是对于小学生自信心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塑造优良心理品质的重要一环。

2.真诚

小学阶段正处于团队发展和社交智慧的关键时期,拥有善良的内心、宽容、真诚待人是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做到上述要点,人就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顺利教到可以真心面对的朋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诚这个心理品质在小学生积极心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3.宽容

宽容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来说,可将宽容跟进一步细化为相互理解、自信和做人的大智慧。

心理学家认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了低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才能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辉煌人生。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宽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心理安全产生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离开了宽容,心理安全和自由就无从谈起。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据了小学生的主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合作、宽容精神缺乏等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宽以待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估自己,甚至会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因而,从小奠定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基础,可以使学生在将来更有可能获得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4.思维和洞察力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感性认识紧密相连,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对事务细节的把握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对其一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相应的对策

1.家校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外在的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对其小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在校内邀请校内外开设家庭积极心理辅导讲座,提高家长的积极心理意识,转变家长观念,为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观创造良好条件。

(2)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微信、网络、QQ、短信等多种形式,创建家庭―学校沟通平台,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各类活动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小学生对于形象思维的活动更加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力差。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成果,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大致在10~20分钟之间。

另外,小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投影,爱听童话故事、寓言、脍炙人口的歌曲等比较形象化的材料,而对说教、理论和事物的因果关系方面的探讨则兴趣不大。根据这一特点建议教师活动中尽量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呈现上要具体而生动,呈现方法要多样化,并且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可以采用小品、让学生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自主成长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人都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建议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积极心理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让其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集聚力量,在亲身体验中快速成熟。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应该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 心理品质 培养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不能依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更多地应在各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田径运动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

田径运动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田径运动以发展和表现人的体能为主,包括了人们走、跑、跳、投等项目锻炼。田径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竞争性强,往往以时间、高度、远度来衡量结果,并对结果可以进行清晰的测量,因此能充分激发人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竞争精神;二是主要以个人活动为主,田径运动除了接力项目需要团队配合之外,多为个人项目,参加者以个人身体出现,参与走、跑、跳、投等项目,极具个人挑战性,能充分提高人的自尊。在田径运动中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锻炼。

第一,通过耐力性项目,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田径运动中有许多长距离项目,如400米、800米跑,这些长距离项目对小学生的体能、意志与决心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只有具备良好体能与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完成这些项目。一直以来,长跑是一项不太受小学生欢迎的项目,因为它需要学生付出长时间的练习和持久的忍耐力。但是长跑同时也是一项对先天素质要求较低的项目,大多数同学只要坚持练习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因而,通过有意识的长跑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增强他们的抗痛苦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每节课上课前进行团体性的中、长跑,一方面使小学生达到运动状态,为授课任务作好体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形成坚持长跑的习惯。同时,长跑运动也可以融合在课外活动中,如晨练、间操等等。

第二,通过田径测试,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

田径运动中,有精确的时间记时和高度、远度的明确成绩,因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挑战。在一定程度之内,田径运动成绩具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满足于现有成绩,是否愿意进行持续的挑战。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通过画成绩对比图、积极的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不满足感,并促进学生认真总结原因,寻找技巧,促进他们向更高的成绩进行挑战。

二、球类运动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

球类运动有多种项目,其中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是小学体育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球类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对抗性,即通过双方的比赛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规则性强,有特定规则的限定;集体性强,尤其是大球项目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在球类运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

第一,通过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属于智力水平

球类运动含有许多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小学生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地做出应激性反应,球类运动的多变性能锻炼学生的判断力、即时反应力和直觉思维力。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接球训练、传球训练、快速反应训练等。

第二,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抗焦虑能力

球类运动的比赛非常激烈,比分是即时呈现的,而且常常交替上升,气氛紧张激烈。这种充满竞争的比赛很容易给学生带来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同时,比赛也有可能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一方的实力明显高出另一方,此时,无论对领先者还是落后者都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挑战,领先者如何能不骄傲,继续保持优势,落后者如何能调整心态,不自暴自弃,这样的心理过程,是一次对小学生抗焦虑能力的考验和锻炼的过程。而抗焦虑能力的增强可以使学生在面临重大事件时,保持平常的心态,稳定发挥水平。

三、体操运动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

体操是人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对人体姿态和造型有特定要求的一种身体操练。体操运动按练习形式可以分为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如跳箱、跳山羊)两种;按任务分可以分为竞技性体操(如艺术体操、健美体操)和非竞技性体操(如基本体操、辅助体操、团体操)两种。而在小学体育中进行的则是非竞技性体操。体操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上的特点主要在于:协调性强,要求学生达到手脚以及全身的协调;美感性强,体操运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使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感的陶冶。

第一,通过音乐与体操的配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

体操运动是一项极具美感的运动,学生在作体操的同时,不仅可以使肌肉得到放松,也可以平稳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的非竞技体操一般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是很高,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带来紧张感和压力感,常常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很多小学还把课间操与体操运动相结合,自主开发特色性韵律体操,起到健身与娱乐的双重功效。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把体操教学与课间操的练习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配乐体操的练习和操作,使学生得到身心双方面的放松。

第二,通过设定不同难度的动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自我挑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从不会到会,从完全困难再到随意发挥的成就感。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设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体操动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修习,有利于学习形成良好的自我交通感,建立充足的自信心。

第三,通过器械的运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体操运用中,有时需要一些运动器械的配合,如跳山羊、跳箱、器械体操等,面临运动器械时,小学生常常会因会害怕被器械伤害而产生恐惧心理。而克服恐惧心态,战胜挑战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决定,从而起到对意志品质的锤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生 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差异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3-03

积极心理学主张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他们学会建立优质生活[1]。其核心概念是积极心理品质,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是幸福人生的奠基石[2]。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源以综合素质中等偏下的初中毕业生为主,中学时代他们体验了更多失败的滋味,自卑、厌学、人际交往困惑、缺乏学习动力都是常见问题[3,4]。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产生诸多心理冲突。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点,亟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从消除心理问题转向保护、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其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调查某卫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1 219人,男生24人,女生1195人,年龄14~21岁,平均(17.11±1.62)岁。一年级237人,二年级243人,三年级251人,四年级241人,五年级247人。独生子女908人,非独生子女311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五年制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以官群等[5]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100题版本为参考,经过初测后,提炼出58个题项,包括6个维度15项品质:(1)认知维度,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和观察力;(2)情感维度,包括真诚、执着;(3)人际维度,包括爱、友善;(4)公正维度,包括领导力、合作力;(5)节制维度,包括宽容、谦虚、持重;(6)超越维度,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内容效度良好。

1.3 研究程序

采用统一指导语和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1 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219份,有效率93.77%。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总体状况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超越维度、人际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和认知维度(表1)。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中数3,说明高职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良好。15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发展最好的三项为心灵触动、合作力和宽容,发展最差的三项为谦虚、创造力和领导力(图1)。

2.2 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年级差异

表2显示,随着年级升高,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呈逐年递减趋势,所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根据LSD检验结果,一年级在认知维度上仅显著高于四、五年级,在其余五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在除认知以外的其他维度上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在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四个维度上显著高于三年级。三年级在人际和节制维度上显著高于四年级。四年级在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四个维度上显著高于五年级。五年级在所有维度上均显著低于一、二、三年级。就具体品质而言,一年级新生在执着、爱、友善、合作力、谦虚、持重、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等八项品质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五年级则在爱、合作力、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这些品质上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级,在谦虚、友善和持重等品质上显著低于一、二、三年级。

2.3 独生与非独生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认知(t=2.38,P

3 讨论

3.1 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整体状况

该调查显示,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六大维度平均分均高于中数3。各维度从高到低的水平依次为超越、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认知,这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6]及本科护生[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合作力和宽容,发展最差的三项为谦虚、创造力和领导力。很多高职护生学习上失败体验多,专业选择亦非自愿,入校后对护理专业兴趣不浓,对学习缺乏求知力和好奇心,全靠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谦虚谨慎、领导能力、合作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7],不利于护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3.2 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差异

该研究发现,随着年级上升,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呈现总体下降。在六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中低年级在多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高年级。除认知维度外,高职一年级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执着、爱等八项积极品质方面,新生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五年级在所有维度上均显著低于一、二、三年级;在爱、合作力等多项积极品质上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因此,需格外关注高年级护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越是高年级越应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3.3 独生与非独生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差异

独生护生的认知、公正、超越等维度,以及创造力、求知力、爱、合作力和信念希望等品质均好于非独生护生。这可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独生子女的父母把全部精力和资源放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使他们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更好地教育条件,参与社会活动机会更多,与同伴合作也多,见识更广,思维更活跃,心态更积极,审美能力也更强。但独生子女多受父母宠爱,不够谦虚、谨慎,自制力差,因此,以独生子女为主的高职护生节制维度不够理想。

4 教育建议

4.1 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则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因为每个人都有积极成长的能力,这对饱受挫折的职校生尤为重要,应尽快在职业学校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五年制高职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她们在学习、情绪、交友、就业等方面更易产生心理冲突[8],应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主题活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护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要格外重视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关爱他人、谦虚谨慎和团队合作的品质,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全面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程,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团体训练等,使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4.2 重点培养薄弱品质

该研究发现,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认知维度发展最差,发展最差的三项积极品质为谦虚、创造力和领导力。为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努力提升学生的薄弱品质。例如:针对学生偏弱的创造力,学校应开展各类创新活动,通过艺术节、创新竞赛、演讲、征文、辩论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意志力、自信心等。鼓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这些活动,锻炼领导力、合作力和沟通能力[9]。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想象力、记忆力等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求知等认知能力[10]。

4.3 营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的积极品质培育体系[10]。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委员会、网络等平台,向家长广泛宣传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共同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校院合作,让低年级学生到医院认知见习,激发专业学习热情;请临床护理专家来校作就业指导,让高年级学生了解岗位需要,认清自身优势,树立信心,弥补不足,抱着积极的心态踏上临床岗位。与医院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实习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使他们愉快地度过实习期。

5 结语

护理工作与群众生命息息相关,护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11]。全面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提高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Peterson,著.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0-40.

[2]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1(5):41-44.

[3] 成秀梅.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2.

[4] 喻正宾.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19):197.

[5]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76,87.

[6] 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11):40-45.

[7] 郭玉芳,张娜,张静平.护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52-55.

[8] 周丽琴.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7(2):44-47.

[9] 吴悦双,梁明骅.浅谈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3(11):82-83.

篇4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校本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其中“智慧”分为创造力、热爱学习、好奇心、开放思维、洞察力5个子维度,“勇气”分为真诚、勇敢、坚持、热情活力4个子维度,“仁爱”分为爱、善良、社交智力3个子维度,“公正”分为领导力、团队精神、公平3个子维度,“节制”分为宽容、谦虚、审慎、自制4个子维度,“超越”分为审美、感恩、幽默、乐观、信念信仰5个子维度。

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它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此,学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主题、内容、形式和时间相对固定,具体操作上则要依次递进,层层深入。

依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分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客观规律,我们针对经典德育活动进行了校本化和序列化实践,设置了相对固定并且符合儿童成长逻辑顺序的经典德育活动的内容序列,让各年段活动都有明确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于是,一年级的新生报到仪式、家长学校开学典礼及新生入队仪式,二年级的学科课堂开放活动,三年级的成长记录及亲子运动会,四年级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五年级的亲子沟通系列活动以及六年级的毕业典礼,共同构成经典德育活动。

2. 经典德育活动的实施

片段一:养好习惯,成就一生—学科课堂开放(二年级)

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感受课堂、了解课堂,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邀请家长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课后与心理老师就“养好习惯,成就一生”话题进行交流。一位家长在活动后有感而发:“小朋友边读边用小手比划着音节,有条不紊地依次站起来朗读自己收集的好词……如此井然有序的早读过程,竟然全然没有老师参与。”这便是学生自制、审慎的心理品质的力量。

片段二:享受童年,快乐学习—成长记录片(三年级)

三年级的小学生个性差异逐渐加大,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有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价值。自学生一年级开始,我们便以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着孩子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活动中,我们将这些珍贵的片段逐一播放,让孩子认识、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体验成长的乐趣,片中教师的谆谆教诲和家长的关怀呵护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

片段三:阅读经典,润泽童年—儿童阅读推广(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的阶段,该活动选择绘本阅读教学,跨学科综合备课,通过语文绘本阅读课、美术绘本课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放思维等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们纷纷在学校网站上留下感言:“我领略了绘本阅读的巧妙,学会了如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的方式方法,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调动思维智慧是一种乐趣。”

3. 经典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激发了仁爱心 每一次“真情相约,约定幸福”活动,都会给学生、家长、教师带来深深的震撼,仁爱、宽容等优秀品质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到了学生的心中。

发挥了智慧能 我们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孩子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约为40分钟,每月的阅读量达到人均16万字。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开辟了新途径,比如在阅读经典活动后,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化了公正感 家长和教师共担教育责任,家长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尽显其能,学生享受共同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一次次活动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养成了自主性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的主动意识得到提高。仅2012年下学期,学生主动发现的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达14个,为了解决问题,大家主动提出“不买零食、及早回家”“校园安全”等倡议。这无疑体现着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高度的责任感。

篇5

【关键词】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色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在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步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小学生心理健康得到了一定的关注。社会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也试图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来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然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因素是对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大多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他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的心情控制着性格、情绪的喜怒哀乐,聪明的人善于培养、调剂,使自己的身心处在好心情的笼罩下,情绪受到五彩缤纷的良好循环,这样的头脑才更助于发明创造,这样的身体才更有利于成长。教师的情绪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成正比发展,教师的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低落或是偏激就会令学生情绪也变得低落或产生其他不良心理品质。教师自身应拥有良好的心理情绪,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一、稳定情绪,稳固学生稳定心理品质

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教师整日要处理各种繁琐的工作。有时一上午就会有很多小朋友摔伤不听话等。教师不免会产生紧张、烦躁的心理,甚至产生厌倦和烦恼的情绪。有时教师情绪会比较容易波动,于是,老师就会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使得学生也无法正常学习和成长。比如:一位教师因为某些消极情绪不太想上课。当她在课堂上讲课时,突然她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甩手里的笔玩。这位老师没好气地看了看他,可是他却毫无悔改,于是这位老师情绪一下高涨,火气十足,马上停下课来,开始严厉训斥那孩子,情绪跟着激动起来,声音马上提了上去,破口大骂起来。老师倒是发泄了,可是这时的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们一脸害怕的神情?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此时的内心感受?几分钟后老师继续讲课,可这时的孩子们学习已经少了那份专注,更多的是害怕。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有时也要有适当地批评。可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批评,不过是老师自己自私地发泄。如果长期如此,孩子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一上课,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增加焦虑感,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看老师的坏情绪!作为教师应随时调整自已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情绪、行为、不感情用事。

二、控制情绪,构建师生间良好关系

控制情绪的适度十分重要。只有教师自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建构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的教师在情绪愉快时,就会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也一笑而过;而当老师的情绪不好时,就对小学生态度冷漠。即使是学生表现突出也不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毫无节制的情绪表现自然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教师来说,无论是过分爱的流露,还是不加节制的批评和处罚,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例如:当老师特别宠爱某个孩子,有时因为一点点好的表现而大肆赞扬,即使这个学生犯了错误也只是不了了之,这个孩子不免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而且如果一直生活特殊优越的环境中,以后他就会无法承受挫折;当老师情绪特别激动时,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他就会十分暴躁,态度很强硬地批评,甚至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蒙台梭利说:“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作为老师,无论是表达哪种情绪,都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适度,无论是爱的情感,还是怒的情感,都必须建立在恰如其分的分寸感和适宜的控制力之上。

三、愉快情绪,感染学生积极快乐成长

班杜拉的社会人格理论中将人格的发展观念归纳为不但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且也是观察别人的结果。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要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以自己愉快的情绪带动、感染他们。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今天由于家中有点不高兴的事,我的情绪很低落,我在班级里上课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说话慢慢吞吞,毫无生机。孩子们也不能以高涨、愉快地情绪参与。课索然无味,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在校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老师所带的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老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不难发现,造成上述绝然不同的班级心理气氛与带班教师平日的主要情绪有密切的相关: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气氛活跃、积极向上的班级;反之,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教师一定都是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由此可见,教师自己的情绪的确能够感染学生。拥有亮丽积极的情绪,身心便获得了极大的营养,目光会看得更远,思想的触角也会伸得更长,所以老师应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

四、培养积极情绪,给情绪涂上积极色彩

要营造有助于学生积极情绪养成的积极集体组织,就必须正视学生集体问题的复杂性,既考虑到集体组织的必要的一致性要求,又考虑到不同特色学生群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塑造良好的集体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情感。

第一,开展集体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良好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积极情绪激发与保持。形成一个积极集体组织就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能更好地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多视角评价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在开学初,我就通过集体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班干部,制定班规,并在班规的指引下,开展班级之星评比。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礼仪之星等等。

第二,正确引导学生在集体中生活。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对自己的交往圈也有不同的要求。然而个体虽有不同,但都会有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好了对学生发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益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在集体中生活,班级成为学生积极情绪生长的空间,拥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自然会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三,营造良好的班风班规。好的一个班级是靠创造得来的。在班级建设中形成的共同体,也就是我通常所说的良好的班风班规必须适合学生特色,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班风班规必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特点,有助于学生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来培养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例如,在校第四届校运动会上,全体运动员和啦啦队的同学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我班以总分120多分的总成绩遥遥领先。在800米的长跑中同学们起点鼓励,陪跑支持,终点伴扶,感人的一幕幕仍在我的脑中萦绕。

第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和社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理当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积极情绪占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实施宽容教育,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教育工作充满期望与信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帮助学生戒除游戏成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规劝教育外,最重要的是加强家校联动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人际关系良好的小学生是不会轻易抛开集体沉溺于虚幻孤独的世界的。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学会梳理自己的心情,善待自己的心情,给情绪涂上积极的色彩,我们也就擦净了自己的心窗,拥有了七彩的人生;给情绪涂上积极的色彩,将心境打扮得绚丽多彩,也就善待了自己的学生,也就把握了教育的坐标,托起了希望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张金福,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山东教育学院院报,2007.3

[2]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2007.5

篇6

一、原因

1.随着时代的变革,体制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与以往迥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学生中不乏心理扭曲现象者,如大款家庭子女养尊处优而使之唯我独尊,贫困家庭子女自认低微而少言寡语,残缺家庭子女无所依赖而感之恐慌失落,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与贫困家庭子女背井离乡而觉寄人篱下等等。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但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2.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表现

1.轻微心理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任性、自卑、考试怯场、厌学等等。

2.轻度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观念强迫和行为强迫)、社交恐惧等。

三、方法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但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维护孩子的自尊。家长、教师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择机而教。

2.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生活要有节奏。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循环。

3.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教育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学习征途上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时,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

4.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尽量满足学生独立的要求、参与的需要,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不要处处干预、限制,以防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抵消教育效果。

5.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给予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做到了解他们的心声疾苦,出现心理困惑时及早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6.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篇7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起来,重视小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接着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家庭的因素

有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小学校园学生所承受的最大心理压力是来源家庭背景条件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学生没能获得正常需摄入的营养,相当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这个患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疾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影响。这些学生还在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开支所苦恼,他们所有的爱好兴趣、学习用品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而这样的情况会随着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持续地紧张而不断往差的方面进行发展,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常的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文化氛围的因素

一些小学生学生的成长一直都是笼罩在不良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便让他们养成了较为固定且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往因为家庭实实潜藏着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想法观念上的传统破旧、家庭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时期依旧会带有实际家庭情况给自己的烙印,与当前积极乐观、热情开放、具好奇心的小学生心理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从小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他孩子接触往往会显得较为闭塞,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

2.3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能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途经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都会直接和间接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严重的心理扭曲问题,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进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是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是越拉越大,学生需要承受由于家庭条件差距无止境的拉大而给自己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特点,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只有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到突破口,家长和教师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改一改耐心,讲究教育的方法,择机而教。

3.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生理方面导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讲究“积极的休息”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平和,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或是个人兴趣上,慢慢享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心理较快教育课帮助学生形成的良好作息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培养健全的人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增强信心,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个人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是学生时代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个人品质。往往有着积极失败管的学生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心理问题会越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果断的干预和限制,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健康心理教育极力避免的问题。

3.3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往往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自由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面对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应该要善于等待,把健康的心理观念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达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这是当前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良好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的扶持行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转型,小学生群体会暴露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要求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能够切实投入到其中,在小学中慢慢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环境。给予小学生时刻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梅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年01期

[2] 仝云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10期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用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从小就逐渐形成并影响其终生的素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心理素质,另一个是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应激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潜能被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他们或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因同学之间的小纠葛,或因老师和父母的一句重话,便离家出走,恶意报复、甚至轻生等极端行为。有媒体曾报道了某省一学生因与同学之间的小纠葛而投毒报复,造成全班数十人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该事件在令教育界震惊的同时,也提醒着教育界人士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据国内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很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4.2%,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9%;高中生中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5%。

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矫治;心理品质不高、心理潜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引导和矫正。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肩负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包括: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讲授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小学为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之社会经验很少,因此这种口耳相传加文字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诸如感知、理解、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

2、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人们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在学习中眼、耳、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因此,这样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和增值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尚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这一空缺。

过去以个别教学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只能一比一的增值,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信息的增率增加到几十倍、上百倍,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可扩大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突破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这样一种授课方式,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模拟情景体验的授课方式。在突破的基础上,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以小学为例):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⑴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矫正其与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符的认知。

⑵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能愉快地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⑶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⑷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标,并根据目标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⑸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⑹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手记,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媒介,又是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怎样让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它的辐射范围更广、使用效率更高呢?网络在传输、管理、共享心理教育资源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使资源优化的两个标准:一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相同主题类的活动方案、辅导个案、咨询手记、教学设计放置为一类;二是资源共享的优化,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在心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难题,能将自己所需的活动方案通过查找关键词快速调出来并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减少她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对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及推进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在班级内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咨询活动。采取这类途径来展开心理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不要避免地暴露出来,它的受益对象有限,这与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目标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⑴利用电视、广播等视听工具及时反馈学生或家长咨询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定期定时与学生见面,集中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人际交往的辅导。

⑵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要操作的渗透模式。

⑶建设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接听师生、家长的问题,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以适应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要求。

⑷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心理辅导。

4、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认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被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全部实现。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⑴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品质,也要发展形象思维品质,既要发展逻辑思维品质,也要发展非逻辑思维的品质。

⑵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数学学习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品质。

⑶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自然学科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⑷艺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艺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

⑸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体育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动作思维品质。

篇10

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