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中医急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0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92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儿分为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和中医急救及护理组,2组患儿各460例。中医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中,女200例,男260例;年龄4个月至5岁,平均(2.6±0.9)岁;体温38.2~40.5℃,平均(39.2±0.2)℃。首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01例,再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59例。常规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中,女210例,男250例;年龄5个月至5岁,平均(2.8±0.9)岁;体温38.3~40.2℃,平均(39.3±0.2)℃。首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02例,再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58例。2组患儿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常规急救及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急救与护理,主要有药物降温、擦拭酒精降温、冰敷额头、密切监护病情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指导患儿家属良好配合以及应用镇惊药物等。急救措施包括:①解开孩子的贴身衣服,减轻衣物引起的呼吸道压力;②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儿童咬舌,禁止在发生抽搐时强行拉动,以防止受伤;③当患者侧卧位时,检查口鼻分泌物,及时清理,避免误吸,同时给予吸痰;④穴位刺激和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孩子的抽搐,使孩子的抽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解或完全治愈;⑤孩子尽快给予氧疗,通常采用低流量和高浓度氧气模式,以防止儿童因缺氧而损伤脑组织;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鼻导管吸氧,氧气流量设定为1.5L/min;也可以使用面罩氧气,氧气流量设定为3L/min;⑦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法,及时降低体温;⑧及时建立快速静脉通路,注意输液顺序,确保静脉输送药物迅速送入。护理方面:①环境创造:确保医疗环境清洁舒适。卫生人员每天都会安排清洁和清理,避免大声喧哗,确保儿童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接受治疗,正确打开窗户,以确保室内空气清新;②饮食护理:抽搐时应禁止进食,等待孩子醒来并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然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清淡可口,同时注意营养,确保营养摄入均衡;③心理护理:耐心向家长解释儿童热性惊厥的相关知识,安抚孩子,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④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包括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详细记录患者的药物,包括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等;⑤出院指导:电话随访,了解孩子病情的恢复情况,经常去医院复查,让家人知道热性惊厥的孩子容易复发,需要定期检查,加强护理。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急救以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是:①中医急救:当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症状时要即刻对患儿的百会穴、涌泉穴、水沟穴、合谷穴以及十宣穴等用手指按压,如果按压效果不理想时便对以上穴位予以针刺治疗;斜刺进针,保证适宜针刺深度,进针后予以捻转或提插,保证穴位受到2~3min的持续刺激;予以针刺急救的同时辅以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治疗,依据患儿具体体质量来决定给药方法,如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②针对性护理干预:为热性惊厥患儿降温时最好选择物理降温法,尽可能避免药物降温,可用30%的医用乙醇擦拭患儿的腋下与手心等部位,将冰袋置于额头处,以此降低脑细胞耗氧量,防止患儿脑组织受损;当患儿出现热性惊厥要马上采取抢救措施,将患儿去枕平卧,把头部偏于一侧,避免呼吸道被分泌物堵塞且有助于排出呕吐物,将患儿衣领解开,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轻轻钳拉患儿舌部,防止口腔内舌后部出现后坠而堵住呼吸道;出牙患儿要于上下牙间置入牙垫,避免误咬舌部;密切监护患儿血压、瞳孔、心律以及意识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生异常要马上通知医生处理;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安抚,尽可能缓解其紧张与焦虑等不良情绪;抢救患儿时尽量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等,尽可能不搬动和刺激患儿;由于患儿存在的高热和惊厥表现,消耗了过度的机体能量,营养严重丢失,所以要告知患儿家属准备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注意水分的补充,以免出现虚脱。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抽搐至意识清醒的间隔时间、抽搐停止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损伤、癫痫以及再发热性惊厥等。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和(x±s)表示,分别来用χ2和t检验;P<0.05时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的抽搐至意识清醒的间隔时间、抽搐停止间隔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P<0.05)。
2.2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中医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0.43%,常规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7.39%,组间对比,中医急救及护理组要显著少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χ2=29.603,P=0.000)。
篇2
【关键词】 儿童;腹泻;抽搐;临床观察
儿童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和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消化道临床综合症状,基于发病原因的不同又分为感染性儿童腹泻和非感染性儿童腹泻两种类型,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全球每年由于腹泻而死亡的儿童多达上百万,在我国儿童腹泻也已成为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一类常见、多发病[1]。腹泻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因为身体脱水以及体内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患者死亡。儿童腹泻患者年龄大多在三岁以内,以半岁至2岁的婴儿为主。发病时间主要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夏季腹泻多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秋季腹泻多由病毒感染引起[2]。近年来发现腹泻并发抽搐患儿渐增多,原因多样,本文针对我院儿科2009-2012年收治的30例儿童腹泻并发抽搐患者进行了分析,先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科室近三年来共收治儿童腹泻并抽搐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2: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5±0.5岁。
30例儿童腹泻患者均出现急性腹泻并抽搐症状,每日排便次数超过三次,大便呈黄色水样,无排粘液脓血样便。其中有16例出现轻度脱水症状,10例出现中度脱水症状,4例出现严重脱水症状;伴有发热症状的患者12例;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3例;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1例。抽搐次数大于2次的患者12例;均无癫痫及其他脑部疾患病史。
1.2 方法:对患者的腹泻情况给予常规抗感染及调节胃肠道及相关治疗,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给与补充体液,纠正脱水。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于体温过高的儿童给予降温治疗;感染细菌的儿童患者进行静脉抗生素滴注治疗;抽搐症状根据抽搐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分别给予解痉乃至脱水治疗。
1.3 判断标准:经过三天的综合治疗,大便次数及其状态均恢复正常水平且临床并发症状消失者为显效;经过三天综合治疗大便次数及其状态均恢复正常水平且临床并发症状有所好转者为有效;经过三天综合治疗大便次数仍在两次以上且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者为无效。
2 结果
30例患者的腹泻症状经过腹泻病的常规治疗全部治愈;抽搐症状根据程度不同予以治疗,均达到理想效果。
3 讨论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非常的复杂,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大体上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其中,非感染性腹泻,这类患者主要的腹泻原因是食物摄取不当。饮食不消化使得食物在肠道处聚集,引起细菌大量的繁殖和扩散,使得消化功能障碍,造成内源感染引起腹泻。再者就是感染性腹泻,这类腹泻患者主要是因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病毒感染常见,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及呼吸道等,病原微生物经由上述途径进入儿童体内,当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就容易引发腹泻。而腹泻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流失,加之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进一步加重腹泻的程度[3]。
引发抽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发热导致热性惊厥,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低钙乃至低镁血症还有病毒感染导致轻型脑炎。抽搐临床表现包括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及局部肢体抽搐。腹泻导致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体内酸碱环境改变,易出现低钠、低钾、低钙,导致抽搐的发生,这是腹泻导致抽搐的最主要原因。另一部分腹泻患儿合并有高热,加上有脱水症状体温难以下降,高热时大脑细胞易出现一过性异常放电而导致抽搐。最近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诱发的中毒性脑病或者轻型脑炎能够引起抽搐,本次研究中抽搐次数大于2次者均进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0例提示病毒性脑炎改变。针对小儿腹泻,应当注意卫生以及日常护理。尤其是春夏交替的特殊事间更是应该注意天气的变化对儿童身体的影响,注意防寒保暖。其次要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注意食品安全,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对于一发现病情的环境要注意消毒和隔离,排泄物做特殊处理[4]。总之,儿童腹泻并发抽搐的致病原因非常复杂,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儿童的发育状况、身体素质、饮食情况、环境卫生等原因都有密切的关联。应当以出现儿童腹泻病发抽出的时间、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诊断和分析,从而找到合理的应对解决方法,及早予以治疗。
参考文献
[1]Kiviranta T, Tuomisto L, Airaksinen EM. 0smolality and electrolytes in eerebwspinal fluid And serum of febrile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izures[J]. Eur J Pediatric, 2006, 155(2): 120-125.
[2]董丽娟, 郭海英. 急性感染性腹泻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附42例报告)[J]. 急救医学, 2002, 9(1): 42.
篇3
误区一: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就是癫痫
大部分人认为癫痫的症状就是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事实并非如此。癫痫是脑部异常放电造成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儿童时期发病最多。严格地说,癫痫可分为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癫痫的有些发作表现是不明显的,这是患者病情延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医治不及时,最终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全面性发作 突然晕倒、全身抽搐、四肢僵硬和口吐白沫。这只是癫痫的一种发作,即全面性发作,成人及儿童都会发生。
失神小发作 儿童癫痫小发作经常不容易察觉出来,在学龄前期至青春期起病,其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0秒,都是较为短暂的。发作时言语及活动突然中断,两眼凝视,偶尔上翻,有时面色苍白,无先兆。手中持物落地,有时打碎饭碗,被父母误认为精力不集中,常遭责备。目前,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痫和癫痫发作的最重要手段。
精神运动性发作 癫痫的精神运动性发作,病灶多在颞叶或边缘系统。发作前常有类似感觉性发作的先兆,如幻嗅、幻听、上腹不适感,眩晕、成形幻视和植物神经障碍等,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思维、知X、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所以是“复杂部分性发作”。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看似如精神病发作一般,可是经过检查才发现原来是癫痫的精神运动性发作。
误区二:碰到癫痫患者抽搐时就去掐人中、按压肢体急救
有些人看到癫痫患者抽搐时常常采用掐人中的办法。其实,用力掐人中可能会加重其病情,按压患者抽搐的肢体可能会造成其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抽搐是大脑过度放电,一旦发作,不能控制,只能等放电终止,抽搐才能停止,所以遇到患者抽搐发作,不用去掐患者的人中,这样对患者毫无益处。如果在公共场合(如公交车内)遇到癫痫大发作,要尽量维持环境安静,避免拥挤围观,并注意保护患者口腔免受咬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防止肢体抽搐,避免引起意外损伤。
癫痫患者会随时摔倒,所以说癫痫发作如何急救的第一步就是移开患者身旁的硬物。协助患者侧卧,以利于患者口涎的流出,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由于脑细胞大量长时间同步放电,常会导致脑细胞损伤,严重者会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抢救。
误区三:癫痫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癫痫病如果早期诊断、恰当治疗,70%能完全控制发作,如果3年不复发的话,是可以停药的。目前治疗癫痫效果最好、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口服抗癫痫药物,癫痫的初始治疗首选一种药就行,若单一用药,不能控制发作时,应分析原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联合用药。有些发作频繁或者难治性癫痫初次治疗可能就需要联合用药。除外,患者服药的用法、用量一定要听从医嘱,切忌自己停药。有患者发作时吃药,不发作就不吃,更是不对,很容易导致药物失效。
另外,当患者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规范治疗2年以上,仍旧每月发作2~4次时,就属于难治性癫痫。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如果能够找到明确的癫痫病灶,仍可通过开颅手术等来有效控制癫痫。
误区四:癫痫患者不宜生育
癫痫病患者最担心的就是生育问题,虽然癫痫有遗传性,但对后代的影响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般说来,癫痫患者的子女只有5%的可能发生癫痫,因此癫痫患者是可以生育的。
如果无家族史和家系脑电图异常的癫痫患者,在育龄期内癫痫治愈(包括脑电图恢复正常)1年以上,是可以进行生育的。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考虑禁止生育问题了:1.从优生观点出发,双方均为原发性癫痫患者的近亲应考虑禁止生育;2.双方有癫痫家族史的应考虑禁止生育;3.一方为癫痫患者,对方仅有脑电图异常时也应考虑禁止生育;4.一方有家族史,已生过患癫痫的子女,也不应生育二胎;5.女性癫痫患者又有明确的家族史者,应考虑禁止生育; 6.全身性发作患者,脑电图有广泛异常,应考虑禁止生育。
误区五:癫痫不可预防
虽然在癫痫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找不到明确的病因,但并不意味着癫痫不能预防。只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部分癫痫是可以预防的。首先避免癫痫发作诱因,是预防癫痫复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饮酒、吸烟、疲劳、精神压抑、暴饮暴食、感染性疾病、受惊发热、剥夺睡眠、近亲结婚,及有害的声、光刺激等。其次对于儿童,要避免颅内感染、脑外伤、高热惊厥,也可以预防儿童癫痫病。再者对一些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癫痫的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者患某种遗传性疾病伴发癫痫的胎儿,孕妇有终止妊娠的必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这类癫痫的发生。
合理用药也能预防癫痫复发,一旦开始服药治疗,必须坚持服用。另外,很多抗癫痫药物还会造成患者的某些营养缺乏和代谢障碍,所以,在日常的饮食上,多吃水果和绿色蔬菜,多喝水,不挑食不偏食,全面均衡地吸收营养。
误区六:癫痫是一种不治之症
癫痫病的治疗非常困难,而且这种疾病非常容易复发,因此很多患者就会认为癫痫病是治不好的。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癫痫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治疗没有意义。其实癫痫病不是不治之症,癫痫病是可以被治愈的。
篇4
1 一般资料
1.1 本文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全部来自农村,年龄最小1岁,最大16岁;2-7岁年龄组最多,共36人,占90%。40例抢救成功并治愈38例占95%,死亡2例,占5%。
1.2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2例,腹痛3例,多在误服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发生。球结膜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伴惊厥1例,惊厥33例,惊厥多在误服20分钟后发作,并且反复抽搐。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28例;肾功尿素氮升高5例;心电图心率快,脑脊液检查5例均正常;胃内容物毒鉴定为氟乙酰胺35例。
1.3 治疗经过及归转。误服后多在半小时至12小时内就诊,均给于温盐水并加适量负肾素洗胃,10%水含氯醛保留灌肠,剂量:10毫升—20毫升/公斤1次,并立即给解毒剂乙酰胺,剂量:2岁以下0.125g/次,3—4次/日,肌注;2岁以上,9.25g/次,3—4次/日,肌注;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同时给吸氧,对症治疗,反复抽搐者可给苯巴比妥纳5—8mg/kg/次,3次/日,抽搐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由于反复抽搐易引起脑细胞水肿,可给予20%甘露醇5ml/kg/次,每4—6小时1次,可给维生素K1预防出血。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应用脑活素,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保护脑、心、肝、肾功能。经过治疗,38例患儿基本痊愈出院。出院随访部分患儿夜惊在2个月内均恢复,无后遗症。2例因误服药量过大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2.1 本组病例诊断依据。有氟乙酰胺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毒物鉴定结果。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诊断成立。
2.2 毒物消除。患儿就诊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抢救成功率与清除毒物的早晚与误服氟乙酰胺的剂量以及清除毒物是否彻底都有一定关系,所以洗胃不应受时间限制,因为毒物与胃内食物掺合后毒物的排出受胃内食物的质和量的影响,8小时仍有可能在胃内残留,故将洗胃时间限制在6小时内是不科学的。基层单位条件有限,不能及时洗胃,造成毒物吸收,延误治疗,应引起注意。
2.3 氟乙酰胺中毒患儿首发症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烦躁、抽搐、昏迷,其次为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这些表现很容易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凡遇到健康小儿突然发病,无热反复抽搐、昏迷诊断不清,首先应考虑到氟乙酰胺中毒的可能。由于抽搐频繁,易引起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所以在解毒的同时,应尽快有效的止惊、降颅压;同时保护肝肾心肌等脏器功能,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3 中毒原因分析
3.1 健康教育完全普及率极低,广大群众对灭鼠知识了解甚少,使用不规范,造成中毒率上升。
3.2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猫类数量减少,鼠类数量增多,鼠类对人类潜在危害性增大。
3.3 随着我县苹果产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田间管理方面对鼠类使用日趋增大,也导致鼠类的机会增加。
3.4 中毒患儿以农村为主,加之农村卫生条件较差,鼠情严重,鼠药使用量较高,乱用乱放现象较普遍,儿童中毒机会增大。
3.5 鼠药诱饵。一般家庭灭鼠多用小儿食品伴用,使小儿误服率较高。
4 建议
4.1 改进卫生条件,制止脏、乱、差,杜绝鼠情发生,降低中毒率。
4.2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防暑灭鼠知识技能,规范、合理、正确使用鼠药。
4.3 加强鼠药市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禁止销售剧毒鼠药。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90-2422
篇5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11-02
小儿惊厥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以热性惊厥为多见。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1次高热惊厥,发病年龄0.5~4岁多见,5岁以后少见[1]。此病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且神志不清。可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刺激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若不及时就医采取措施,可使脑细胞损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我院急诊科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高热惊厥患儿,经采取相应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均完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58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8个月~3 岁47例,占全部病例的81.03%,3~9岁11例。体温38~39℃ 6例,体温39~40℃ 49例,体温在40℃以上的有3例。
2急救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小儿发生惊厥,立即将患儿头侧平卧位,去掉枕头,解开衣领,将小儿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去除口腔内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由于惊厥时可能咬破唇舌,因此需在小儿上、下齿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如果没有裹有纱布的竹板,可用小木片垫在上、下齿之间,以防舌被咬伤。安装床栏防止患儿坠落,在栏杆处放置棉被,以防碰到栏杆,注意将床上的一切硬物移开,以免造成损伤。若呼吸道有分泌物,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用吸痰器及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并注意做好口腔护理[2]。
2.2 吸入氧气
氧气可以改善脑组织缺氧,增加血氧饱和度,避免发生脑水肿。若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本组病例中无窒息患儿,多采用鼻导管吸氧0.5~1.0 L/min或面罩吸氧2~3 L/mi年。
2.3 控制惊厥发作
高热惊厥急救的关键是准确、及时让患儿停止抽搐。(1)针灸止惊厥,其中人中最有效、常用,本组中25例患儿通过此方法控制惊厥的发作[3]。(2)应用抗惊厥药物,但应避免短时间内反复使用多种药物,以免引起患儿呼吸抑制。安定类药物对各类惊厥都有效,作用快,比较安全,最适用于急救,其中首选地西泮,本组中21例患儿在5min内控制住惊厥[4]。(3)5%水合氯醛25mg/kg,保留灌肠,极量1g,12例患儿在3~6min制住惊厥。
2.4 治疗高热
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可进一步加重抽搐,从而引起脑水肿,因此控制体温是防止反复抽搐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必须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预防惊厥:(1)物理降温:采用冰帽,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从而防止脑水肿。30%~50%酒精擦浴,禁止擦胸前区、腹部和后颈,因为这些部位对冷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夏季过热,有条件的话可置于有空调的病房。(2)药物降温:常用来比林、安痛定等来降温,但高热患儿不能依赖于单一药物而有效降温,常配合使用物理降温。通过对58例患儿的临床护理,笔者认为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好,速度快,相对安全,可以长时间多次重复使用。同时,降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面色、四肢冷热及出汗情况,以防虚脱发生。降温后30 min测体温1 次并及时记录。
2.5 心理护理
高热惊厥发生时,医护人员应当严谨、有序、有效地抢救患儿,及时控制惊厥、降低体温,改善患儿预后。要关心、体贴患儿,处置操作熟练、准确。及时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和心理障碍,取得其信任。
2.6 生命体征的监护
医务人员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患儿惊厥发作时,要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和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和部位,是否有伴随症状。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面色、意识的变化以及对光反射、瞳孔的变化等重要的生命特征,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做好紧急抢救准备。根据病情测体温4~6次/d,观察体温变化。如有高热及时做好物理降温和药物将温,如体温正常,应注意保暖[5]。
2.7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而影响智力,个别患儿发展为癫痫。通过健康教育使家属对小儿惊厥病有一定认识,积极预防患儿感冒、增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出现发热情况应当密切观察,测体温,当温度过高时给予有效降温,家中常备退热药,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若患儿在家中发生惊厥要学会正确的对症处理方法,送治途中不要慌张,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6]。
3 体会
小儿易发生惊厥主要是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血脑屏障的功能较差以及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惊厥发生时要分秒必争,以就地抢救为原则,控制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高热时体温控制在38℃以下,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必要的抢救护理工作是确保患儿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本组5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惊厥患儿常有反复发作史,应嘱患儿家属注意防止小儿感冒,天气变化要添、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适当进行户外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发热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2]杨雪丽.小儿惊厥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7(7C):1943.
[3]聪敏.小儿惊厥〔J〕.医学综述,2006,12(8):747749.
[4]史源.短疗程口服安定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6(2):105106.
篇6
[关键词] 中毒急性;小儿;诊治
2004年2月1日至2006年1月31日,2年间我院共收治急性中毒患儿4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急性中毒44例,男21例,女23例。小于1岁1例,占2.3%,1岁~3岁9例,占20.4%,3岁~7岁30例占68.2%,7岁~12岁4例占9.1%,最小1例为30 d。中毒途径:消化道食入34例,呼吸道吸入3例,皮肤接触7例。中毒原因:误服及接触中毒40例,有意服毒1例,呼吸道吸入中毒3例,就诊时间最早为服后15 min,最迟为5 d。药物中毒15例占34.1%,灭鼠药10例,占22.7%,有机磷中毒7例占15.9%,食物中毒7例,占15.9%,一氧化碳中毒3例,占6.8%,化学试剂中毒(亚硝酸盐、过氧乙酸)2例,占4.5%。
1.2 临床表现 因中毒原因,中毒剂量及就诊时间长短而异:有昏迷、抽搐、紫绀、呼吸抑制、呕吐、腹泻、腹痛、不能进食等,少数患儿入院时无任何症状,表现轻重不同,其中重症8例.
1.3 预后 44例患儿治愈42例,死亡2例其中(灭鼠药1例,毒蘑菇1例)42例患儿治愈时间分别为1 d 2例,2 d~3 d 20例,4 d~5 d 10例,6天以上7例,最长者20 d,后遗症:癫痫样发作1例。
2 讨论
急性中毒是儿科急诊较常见的疾病,随着家庭备药的增加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小食品市场和灭鼠药市场的混乱,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以往资料统计发生率占同期住院人数0.3%~1.2%。我院近2年的统计发生率为9%,主要为药物和灭鼠药中毒(分别为34.1%和22.7%)发病年龄主要是2岁~7岁小儿,共35例占79.5%,男女之比,差异无显著性。
2.1 中毒原因
2.1.1 误服 小儿年幼无知常将糖衣药片误认为糖丸吞服或将口感好、气味香的灭鼠药误认为小食品食入,或将旧饮料桶内盛放的消毒剂误认为饮料饮入或食入有毒的野生植物及喷洒农药不久的水果和浸有灭鼠剂的毒饵(如馍片、方便面、薯片等),玩耍盛放过农药的器具,接触刚喷洒过农药的禾苗等等。
转贴于
2.1.2 错误的应用杀虫药或药物 有的家长用有机磷农药喷洒内衣或贴身被褥等,有的家长不懂儿科用药,而盲目地在短时间内喂入超正常量几倍的药物,人为导致中毒。
2.1.3 轻生 1例患儿因其考试成绩不好,母亲批评其后,因想不通企图服毒自杀,这种情况多见于较大的儿童。
2.2 中毒的诊治
2.2.1 诊断 急性中毒的诊断难易差别很大,常因病史不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是最重要的,如:1例灭鼠药中毒的患儿,因其频繁抽搐、发热双侧腮腺肿大就诊,家长没有提供误服药物史,医务人员根据发热、抽搐、腮腺肿大首先考虑腮腺炎脑炎,给予相应的积极治疗,但病情不见好转,后来给患儿换尿湿的裤子时,发现其口袋里有灭鼠药,但终因误诊时间太长,延误抢救时机而死亡,而另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有机磷中毒,但家长起初坚决否认,我们在给以试验性治疗的同时,再三追问病史,才问出其母亲给患儿用的尿布是经常背药桶时用过的旧布,给患儿用前没认真清洗,患儿年幼,皮肤薄嫩接触吸收而发病,经积极抢救痊愈出院,但部分患儿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因我们儿科所接受患儿多为2岁~7岁,资料统计占79.5%,该时期儿童活动范围大,好奇、好动,接触毒物的机会多,而又缺乏生活经验,小儿无叙述能力,家长不知中毒情节,易造成误诊,这就需要我们在体检时抓住要害,注意小儿各种中毒的特殊体征,小儿有机磷中毒时发病急,进展快,毒 蕈碱样作用不明显而突出表现为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而苯海拉明,阿托品类中毒时,小儿则主要表现发热、抽搐、瞳孔散大,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在病史不明而又高度怀疑某种毒物中毒时可以给以试验治疗,并同时做一些相应的化验检查以协助诊断。总之,对原因不明的抽搐、昏迷、烦躁等,不能用某种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中毒的可能。
2.2.2 治疗 急性中毒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预后越好,其治疗主要为及时彻底洗胃、导泻、利尿,尽早行血液灌流治疗,以清除体内毒物[1]。根据中毒种类及途径的不同,给予及时相应的抢救措施,鉴定毒剂、消除、中和、逆转毒性,维持生命体征,促进毒物排泄是抢救急性中毒的关键,尤其是彻底清除毒物更为重要,理论上是服毒后4 h~6 h内洗胃效果最好,但临床上只要有毒物继续吸收的表现均应给予洗胃治疗,不应受时间的限制同时要注意维持组织能量代谢,纠正酸碱平衡紊乱,重者要建立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保持气道通畅,及时供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2],再者注意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根据毒物作用途径、机制,提前预防脏器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纳洛酮;新生尔;缺血缺氧性脑病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2-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院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HIE患者,其中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纳洛酮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收治的中重度HIE患儿60例,男40例,女20例;均有生后窒息史,符合杭州会议诊断和分度标准。病因为产程延长9例,宫内窘迫27例,母亲因素11例,其他因素13例;l min Apgar评分≤7分33例,≤3分7例,未评分20例。中度(临床表现为嗜睡、间断轻度抽搐、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减弱)48例,重度(频繁抽搐、昏迷、前囟饱满紧张、肌张力减弱、生理反射消失、呼吸节律改变)12例;均于入院48 h内行头颅CT检查均有缺氧缺血改变。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予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及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等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清理呼吸道,气囊加压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静注肾上腺素及纠酸、扩容等。病情稳定即转儿科采用相同的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包括维持血气和pH值在正常范围,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和清除脑干症状。治疗组加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应用纳洛酮0.1mg/kg+5%葡萄糖注射液2 ml快速静推,1次/8 h,连用3 d。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治愈率50%;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其中死亡2例,治愈率26.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55,P
3 讨论:
呼吸暂停多见于早产儿,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抢救,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损伤,病死率高[2]。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下降,导致脑细胞能量代谢异常,甚至出现脑细胞凋亡或死亡。任何原因的中枢神经损伤都会导致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增高,且病情越重β-EP水平越高。
β-EP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导致脑水肿,引起神志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甚至昏迷和死亡。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脂溶性高,快速透过血脑屏障,据报道纳洛酮静脉给药1~3 min产生效应[3],有效阻断β-EP引起的呼吸抑制和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使缺氧后的脑血流量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使脑复苏加快,减轻脑水肿,并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目前,治疗呼吸暂停的药物主要是氨茶碱和咖啡因,尤其氨茶碱应用较多,但氨茶碱的兴奋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耗氧量,因此会加重患儿的缺氧,致呼吸节律不规律,疗效欠佳,而应用纳洛酮治疗,属于病因治疗,这是氨茶碱所不具备的[4]。纳洛酮是阿片受体阻断剂,可全面拮抗β-EP对人体的生物作用,清除或减轻对人体细胞的损伤,阻断β-EP对呼吸循环及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5]。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大,副作用也很少,且尚未见有儿童严重副作用的报道[6],本研究中几乎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新生儿休克的治愈率远较其它时期儿童或成人高[7],只要做到及早发现、动态监测、正确治疗,大多数休克可纠正。及时加用纳洛酮,可明显提高抗休克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晓艳,蒋纪文.纳洛酮的临床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10(2):121-123
[2] 陈超.早产儿呼吸暂停防治[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4):205.
[3] 祝益民.纳洛酮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1):643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232.
[5] 祝益民.纳洛酮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643.
篇8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以发热、口腔疼痛,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主。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笔者对本院2010年1~12月治疗的13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32例患儿中,男91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2.22:1;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其中<1岁12例(9.09%),1~3岁107例(占81.06%),4~6岁9例(占6.82%),>6岁4例(3.03%);散居儿童119例(90.16%),入托儿童 10例(7.57%),在校学生3例(2.27%)。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1]。
方法:对132例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季节、年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 果
季节:全年均有发病,5~8月份为高峰期,5、6、7、8月份发病例数分别为21、32、29、27例。
年龄:以婴幼儿、学龄前期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临床特点:皮疹是本病的突出表现,所有病例均有皮疹,部分伴有发热、口腔疼痛、食欲减退、拒食、咳嗽、心率增快等症状。132例患儿中口腔疱疹 117例(88.63%),手部疱疹113例(85.61%),足部疱疹89例(67.42%),臀部疱疹58例(43.94%)。口腔皮疹出现在口腔黏膜为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手足皮疹多在掌侧为米粒大小的水泡,内有少量疱液、无痒、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亦无脱屑。臀部多数是同时出现的斑丘疹和疱疹。
并发症情况:132例中合并肺炎的患儿最多有23例(17.42%),心肌损害8例(6.06%),抽搐患儿(高热惊厥)2例(1.5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101例白细胞总数正常,27例白细胞总数升高,4例白细胞总数下降。心电图异常12例。心肌酶谱增高8例,胸片检查示支气管肺炎21例,肝功能检查异常0例,C反应蛋白增高11例,血沉升高19例。脑脊液检查:蛋白及氯化物含量均表现异常2例。
治疗及转归:本组117例轻症病例均给予利巴韦林维生素C静滴,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血常规增高者加用抗生素,同时让患儿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高热、典型皮疹、精神欠佳的15例重症患者,进行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高热持续状态者给予小剂量激素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并发高热惊厥者予以抗惊厥等治疗[2]。132例患者中除8例并发心肌炎外均无多脏器功能损害。平均住院6天,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预后良好,未留后遗症 。
讨 论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4季均可发,但以夏秋季多见,5~8月为发病高峰。主要经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携带者,学龄前儿童普遍易感染,尤其是≤3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本组病例132例,≤3岁患儿119例,占9015%。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是有流行病学史,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 疹,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要注意与水痘、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常见病鉴别。
治疗:抗病毒药物仅对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或流感病毒等有效;对于 EV71的感染,因为无特效药物,轻症患者主要是支持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进展。利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亦能治愈病人,是药物本身的效果或是与小儿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及轻症患者不治亦愈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重症患儿及有并发症的患儿,除加强支持治疗外,结合小剂量激素效果更好。
预防: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特异预防疫苗,加强儿童及家长卫生保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有助于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防止疾病流行[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35-236.
篇9
为何会发生霉变甘蔗中毒?
甘蔗收获季节多在秋季,收获后除用于糖厂榨糖外,一部分贮存至早春季节投放市场供人们休闲食用。由于长期贮存,在适宜的温度下(5~15℃)霉菌易在甘蔗中大量繁殖(收割时未完全成熟的甘蔗更易发生霉变),食用后极易发生霉变甘蔗中毒事故。甘蔗霉变后具有酒糟味和酸霉味,每年的2~4月份是发生霉变甘蔗中毒的高发季节。
导致甘蔗霉变的病原菌叫做“节菱孢霉菌”,这种霉菌可以分泌出耐热的水溶性物质3-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是一种亲神经毒性物质,可以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中毒严重者,即使能挽回生命,也往往会留下难以逆转的后遗症。
霉变甘蔗中毒有哪些症状?
食用霉变甘蔗中毒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以3~16岁的少年儿童为多,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人(常为饮用混入霉变甘蔗的甘蔗汁引起),进食后有2~8小时的潜伏期,最短者为10分钟、长者可达17小时,进食量越大潜伏期越短,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也越差。中毒情况有三种:
轻度中毒
潜伏期较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中毒症状,继之出现纳差、头昏、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或复视等症状。由于患者进食甘蔗较少,一般在数小时后可恢复。
中度中毒
潜伏期较短,一般在2小时内即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腹痛,并很快进入中枢抑制性昏睡。若抢救治疗及时极少有后遗症。
重度中毒
潜伏期极短,多在10分钟至1小时左右,患者在频繁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后很快出现阵发痉挛性抽搐,每次发作在1~2分钟左右,发作时头后仰、牙关紧闭、两眼球偏向一侧、四肢屈曲强直、反复发作,严重者常呈癫痫持续状态。抽搐发作后多陷入昏迷,两侧瞳孔散大、眼球震颤、向上凝视。甚则在昏迷后出现狂躁、强迫或瘫痪,并出现肺水肿、血尿和黑便,最终多死于呼吸衰竭或癫痫持续状态。及时抢救治愈者,可在一周后开始恢复,但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意识、运动及语言障碍,甚至遗留种种难以恢复的锥外系统后遗症,如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不自主阵发扭曲,痉挛或手足徐动,更为严重者出现去大脑皮质综合征。
如何防治霉变甘蔗中毒?
预防
教育儿童和少年在早春季节勿自行购食甘蔗。
老年人购服甘蔗汁应选择新鲜干净无霉点斑,去皮后色白不发红,无酸霉味及酒糟味之蔗肉榨汁,随榨随饮。
疑似霉变甘蔗勿购。
2~4月份最好不购食甘蔗。
篇10
【关键词】中西药结合;小儿高热惊厥;特点
A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ing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for 60 child patients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uWenX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treating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Review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60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children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10,who had been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0 which accepted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compare group 30 which accepted western medicine only. Results: The time of treatment group began to stop convulsion and hypothermia is earlier than compare group. Conclusions: The effect in treating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only. It is worth to spread clinically.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combine western medicine, Infantile Febrile Convuls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01-02
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好发于6个月~5岁的小儿,患儿发病时,体温常常高达39℃以上,是小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惊厥持续10min以上可能因脑缺氧时间长造成神经细胞损害,持续30 min以上则半数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越来越受到儿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的患儿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儿资料,并加以整理,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岁,年龄最小者8个月,平均年龄为2.6岁,腋下温度最高者40℃,最低者38.6℃,平均39.1℃,经检查,有明确感染灶和病因者21例(70%);对照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6.5岁,年龄最小者10个月,平均年龄为2.7岁,腋下温度最高者40.1℃,最低者38.4℃,平均39.1℃,经检查,有明确感染灶和病因者20例(66.68%)。两组患儿的资料在性别、年龄、发热程度、有无明确感染灶和病因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或舌后坠导致窒息,必要时进行吸痰。
1.2.2 迅速控制惊厥:反复惊厥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及时、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剂及止惊剂,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首选地西泮(安定)0.5~1.0 mg/(次•kg),注意一次最大量儿童不超过10 mg,婴儿不超过3 mg,有抑制呼吸、心跳和降低血压之弊,亦可用苯巴比妥8~10 mg/(次•kg)。
1.2.3 吸氧: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防止低氧性脑损伤,必要时可用ATP、辅酶A等脑细胞营养药,或等患儿醒后喂糖水,以防低血糖损伤脑细胞。
1.2.4 降温:患儿惊厥缓解后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避免持续受损,防止反复惊厥的发生,立即使用退热剂,同时予以物理降温:35%~50%酒精擦拭四肢、颈等处,或用冰袋或冷毛巾放在患儿额、枕后、颈、腋、腹股沟等处[1]。
1.2.5 治疗组:在使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救治,在对患儿用药之前急救时采用指掐、针灸针或注射器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道[2],患儿苏醒后,取中药丹参、当归、石菖蒲、红花、桃仁各4g,白芍、钩藤(后下)各5g,金银花、肥知母各6g,煎成药液200ml,冲入羚羊角粉1.0g,清开灵注射液40ml,以此比例制成灌肠液备用。灌肠液用量2岁以下每次50ml,2岁以上80ml,5岁以上100ml。应用时,按常规灌肠方式插导尿管入内6~8cm,按每分钟5ml速度推注药液,保留0.5小时,4~6小时重复保留灌肠1次,待惊厥停止后8小时再重复灌肠1次巩固,维持用药至正常体温,预防惊厥复发。
1.2.6 对于在院外惊厥而就诊时惊厥停止的患儿,治疗主要是防止惊厥再次发作,先降温,后去除病因,积极治疗相关性疾病,及时对症支持处理,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显效:用药或针刺5min抽搐停止,30min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有效:用药15min抽搐停止,60min体温下降1~2℃或降至正常;无效:用药15min后抽搐未减轻甚至恶化,60min体温无下降或者上升。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病情稳定,病程缩短,止惊、开始退热与完全退热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任何颅外感染所致的突发高热,均可引起小儿惊厥,故高热惊厥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3],其发病率约2%~8%,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如脑膜炎、脑炎等,小儿发烧抽风后,神志不清或昏迷;另一种是上呼吸道感染时,因高热引起小儿惊厥,它不是大脑发炎,而是由于小儿大脑皮层下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比较高,而皮层的发育还不成熟,当遇到很强的刺激,如体温骤然升高,大脑皮层对皮层下就不能很好控制,引起神经细胞暂时紊乱,出现惊厥[4],对儿童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保护患儿健康。
3.2 高热惊厥中医分型属于厥阴内陷。灌肠药液中的羚羊角、钩藤具有平肝熄风镇静功能;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而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抗炎退热的良品。诸药合用保留灌肠达到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祛痰止痉,清心泻腑的效果。由于高热惊厥患儿意识一时不清,口服用药比较困难,而保留灌肠可以避免口服的不适。从治疗结果看,止痉退热均较理想,1~2天后惊厥都能控制,3天后能完全退热,见效快,使用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3 高热惊厥起病急骤,持续的惊厥状态尤以对患儿产生不良后果,对患儿及家长的生理、心理都产生一定的负担。以往大都采用止痉药解痉治疗,但有时效果不佳,由于某些巴比妥类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故起效较慢,而反复使用又可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中药灌肠运用我国中医学理论,取“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论述,通过留置药液在肠内,以“上病下治”之法达到止痉的作用,而且,该方法简单易学,适用于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救急时使用,也易于患儿家长接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宏阁,小儿高热惊厥9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2009,46(24):240,246
[2] 林峰,陈家洲,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9-87
[3] 王永政,小儿高热惊厥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