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篇1

编程一直被视为继口语及书写之后的“第三语言”,因此不少国家均提倡儿童学习编程,例如英国将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学校教授编程、新加坡在中小学考试中加入编程科目。世界各个国家把儿童编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编程人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信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编程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

那么少儿编程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哪些益处呢?

一、人脑敏感期容易培养编程天赋

人类的大脑发育成熟要远远早于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人类的潜在能力有一个敏感期,人类的各种天赋都是在这个敏感期内形成的,例如,小孩子可以辨别几十种颜色,而成人只能辨别10多种颜色,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子可以听到88个钢琴的半音,而成人很难做到,这告诉我们人类很多天赋过了敏感期,这种天赋能力就开始递减了或者完全丧失掉,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如此,人类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在7岁左右,所以,逻辑思维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少儿编程就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他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编写程序了,从小就开始编程思想的培养和编程技术的积累,为他们后来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编程教学引导学生顺利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顺利过度

影响学习成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维力。那些进入八年级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是在四年级便开始明显落后。其实这部分孩子成绩之所以在这时候开始落后,恰好是他们的思维发展没有跟上同龄人的步伐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在幼儿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而十岁(通常是四年级)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思维发展顺利过渡,成绩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轻松。而如果思维发展受阻,则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把握好孩子思维发展的这一转折期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任务以前更多的落在数学等学科上,这些学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度的作用,但与编程教学尤其是scarch等比较成功的编程软件教学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编程时写入的是命令,而生成的是可见的动作,可以很好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操作形式是对思维方式转变的极佳练习。

三、利用编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阶段在学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学生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时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而且编程教学可以很好的把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的学生紧密的系在一起,很多程序代码需要写入几十行甚至过千行,这样的任务在短时间里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分散到一个团队里就变得可行了。

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团队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合作要亲密无间,分工要细致,统筹要合理,一个大型程序的完成就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团队的成型。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合作,更能与远至大洋彼岸的朋友一同协作完成创作,这更能激发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可。

四、培养创新、自学等能力

少儿编程课程不仅能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编程过程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正是今日孩子需要拥有的必备技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斯尼克教授表示,无论是理解极其复杂的系统,比如一个经济体如何运转,或是以分步骤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编程都大有帮助。它不仅可以训练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表达自己。

五、利用编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篇2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篇3

一、科学思维是什么

科学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 孩子的科学思维是怎样的

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3岁~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对家长、老师的话进行思考,并有限地进行逻辑推理。例如父亲对自己3周岁半的女儿说:“宝宝的肚子好圆,像个小西瓜。”孩子看了看父亲的肚子,想了一会,奶声奶气地对父亲说:“你才像个大西瓜。”而5岁~6岁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并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皮亚杰将小学生7岁~11岁这个阶段的思维称之为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到达11岁左右的时候,学生已经可以摆脱现实与表象的束缚,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了,他们的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思维能力,恰恰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这个时期也是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最佳时期。

三、如何发展孩子的科学思维

(1)观察、渗透。幼儿时期学生的思维刚刚起步,并不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以无意注意为主。往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会盯着蚂蚁洞观察半小时,会用堆积木玩半天,他们往往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没有固定的目的,只是随性而思。那么,最适应发展幼儿科学思维的方法应该是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孩子边玩边观察,边玩边发现,边玩边思考,同时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多表扬、适当的奖励培养孩子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渗透对孩子思维的训练。

(2)迁移、探究。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起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形象思维在思维中的比例逐渐降低,而抽象思维所占的比例则慢慢增强。在这个时期,继续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就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鞋子底部都有花纹而不是平的呢?”这样,学生就把科学思考与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又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让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对电路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教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红绿灯的电路是怎么样的呢?你能动手做一做吗?”由这种跳跃式的思维中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在学生的思考与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如在教学《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一课中,教师发给学生不同齿数的齿轮,让孩子研究“齿轮传动的过程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当孩子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不同大小的齿轮齿数不同导致齿轮转动的快慢不同时,教师马上给孩子齿轮比为1∶2和1∶3的齿轮让他们继续探究和验证,让孩子积极参与到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来,通过教师给的有结构的材料螺旋的思考,发展思维。

(3)发现、质疑。思维永远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往往会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有所发现之后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对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在这时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尽量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去发现、创新。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将一个没有吹气的气球放在电子称上称出质量为2.4克,然后往气球里面吹气,再称重为2.9克,得出结论:空气是有质量的。这时候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在吹气的时候可能把口水也吹进去了,这0.5克的质量可能是老师口水的质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不吝表扬,给孩子的质疑行为一种肯定,同时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这样他们的思维自然也就十分活跃,科学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当然,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活动,相信科学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一、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在赛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喊学生回答,师生对答如流,煞是好看。但仔细一想,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在哪里?是不是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思考,能够主动恰当地回答问题,非也,也许是几个优等生与老师的表演罢了。

比如,在一次市赛课活动中,一位教者在新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时,先出示教学例题:①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4.75+3.4=8.15元②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4.75-3.4=1.35元,然后教学“试一试”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4.75+2.65=7.4元,4.75-2.65=2.1元,之后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就立即找学生回答,叫了五位同学都哑口无言,老师急得直冒冷汗。分析原因,这实际是把刚学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与原来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比较,需要把计算方法比较、概括、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如果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时间讨论,一定的空间思考,那教师提问就不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水到渠成得出相同之处:都要把相同的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再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就符合新大纲的要求,也符合课改的新方向。我们老师没有必要直接去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给予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展示,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如把10条大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通过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学生就会掌握“假设――比较――调整”的过程,假设替换策略的思考方法。这个过程是讲解所不能达到的,只有让孩子亲自体验、探索,他们就能掌握牢固,熟悉类似题目的解题方法。

二、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对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小,这样学生容易回答,也容易分化难点,似乎这样做得挺精细的,往往也得到某些领导的赞赏,这就是精细化课堂。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这样设计呢?细细一思量非也,这不是老师给学生下套,要学生往套中钻吗?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哪里呢?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一系列活动,它由师生双方共同互相制约与控制,并且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力倡导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宽松、民主、高效学习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2011年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教与学的真正民主、平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孩子们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奠定基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与孩子们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我们要具备民主和平等的意识,以及崇高的师德。我们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通过调查走访、查阅档案、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预习、探究、总结。同样,孩子们也应该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多理解老师的付出和辛苦。其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特点,科学选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每一名小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兴趣能够使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以最有效地接受学习信息;能使孩子们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课堂学习;能使孩子们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愉悦。所以,创新性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欲望,营造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堂重心由“知识魇谧”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上,使他们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备课时应根据他们语文实际情况,设计多层次、有差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孩子分别提问;在课堂上,则根据孩子们的个性差异、语文水平,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与启发,创设条件为孩子们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进而达到培养孩子们语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次,应帮助小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中尽量减少小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才能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我们有效的指导下,根据孩子们各自的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各自的探究内容,积极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依照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学习形式,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同时又互相协作,是我们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有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进而拓宽思维、加深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指导作用,积极查找学生自身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孩子们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重复性讲解,使课堂教学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积极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可按照孩子们的个体特点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对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第三,合作学习有许多种组织方式,如各种比赛、交流探讨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等。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课外阅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孩子们还可以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从中获得对自身发展的有益启示,不断提高、完善和超越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并且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组织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自主、愉悦、宽松的阅读氛围,并在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积极引导。

2、注重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训练,引导孩子们从阅读中学,从实践中学。课外阅读选材应注意和课内知识的联系,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篇6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上。思维具有惯性,好的思维惯性能让孩子一生大受裨益。所以小学体育课堂是培养孩子思维的绝佳机会。小学生处于好动、好奇、爱思考的年纪。体育课堂正好满足学生好动的特点,并且教会学生有组织、有智慧地运动。体育课上的一些运动项目、对抗项目看似玩乐,其实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还有人际关系能力培养都很有好处。

一、创造轻松氛围,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堂上的兴趣差异体现尤为明显。男生和女生对体育的兴趣方向存在明显的不同。女生喜欢小型运动,如课间跳皮筋、捉迷藏,体育课往往喜欢健美操、排球、羽毛球之类的轻运动。男生更偏爱足球或篮球类球类运动。所以体育课教学中可以给孩子自主选择权利,让兴趣作为他们的指引。除了一些基础运动之外,其余项目可以在学生中成立兴趣小组。以各班级为单位,按照学生兴趣分组,再分派教师教学。这样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一项活动。在兴趣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在集体中学习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更有利。

体育课堂的优点之处在于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同年级志同道合的孩子。同龄孩子之间没有隔阂,经过体育课合作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大致可以分成足球小组、排球小组、羽毛球小组、田径小组、健美操小组等。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三个班级共同上一节体育课,体育课实行分兴趣小组教学。在一段时期后可以安排共同兴趣小组分别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排球小组进行比赛,将排球小组成员按人数分成几个小队,选出组长。教师在比赛前进行统一指导,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提高排球技术,如何挥臂才能使排球按照自己预想的轨迹发出、如何抢球是最快最准的,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最重要的是各个组的组长在比赛前做一个战略制定,成员之间需要讨论,根据这组成员自身实力扬长避短地分配任务,对小组成员的思维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有益。

二、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学生个性和思维

思维创新性培养不仅在文化课堂上有所涉及,在体育课上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对学生进行体能锻炼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思考。体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充满自信和精力充沛的同时培养他们更多集体生活智慧,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不足,在一个小组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跟上大家的进度。每个集体中都有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上课时不加以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对于小组中跟不上大家进度的学生,教师和其他组员应予以帮助和鼓励,让学生重拾信心。如果一味责怪他,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一个小女孩在学习健美操的时候,身体不协调且动作不标准,容易忘记动作。对于健美操这样注重整齐度的节奏型体育项目,这个小女孩的动作在集体别显眼,一下子拉低了整体成绩。其中有的学生对那个小女孩产生不好影响且态度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小女孩不知道怎么办,笔者对其他组员进行了一些思想上的引导,告诉他们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我们应宽容对待别人,一起帮助她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渡过难关,这才是集体的意义,是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于那个小女孩给予充分鼓励。通常休息时间鼓励她把自己记住的动作展现出来,一起慢慢学习、慢慢进步。在大家的鼓励和陪伴下,小女孩渐渐有了自信,能跟上集体节奏,还和大家相处得很好。

这个例子让笔者产生了思考,集体中的问题各种各样。孩子之间可能不会正确处理问题,在他们发生争执时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集体中应当是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生放下敬畏之心和教师共同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锻炼。

三、科学引导,培养好的习惯

1.引导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

体育课堂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锻炼知识,让学生了解锻炼对机体的好处,怎样的锻炼使身体健康强壮。所以教课时教师可以示范一些动作给学生看,并解释这些动作对身体哪些地方有锻炼效果。教学生跑步的时候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方法对学生运动极其重要,科学的方法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除此之外在体育课堂上应当让学生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如运动骨折时应当怎样操作、溺水时要怎样急救等,这些知识传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很好地学习生存技能。

2.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播给学生。每天运动半小时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苗条,维持充满精力的生活面貌。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制订一个计划,制定科学的阶段性目标,并持续执行,从体育运动习惯到学习生活习惯,这两者是共通的,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上科学引导,能培养学生多方面品质,对学生来说是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做不到的,所以体育课堂中的思维培养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大健.“基础+特长”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纯生本的发展[J].教书育人,2012(35).

[2]古亚玲,徐浩瀚.新课标下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7(05).

[3]张伟.小学生生本教育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4.

篇7

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不知这事例是真是假,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在他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同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训练后,有86.7%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达到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而未经训练的学生要在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相应水平。新课程改革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在今年下半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接触到了《科学》这门新的课程,科学课的开设正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学生有高效的思维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可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科学》的确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就拿六上年级的科学教材来说,一共有120个活动,但需清楚的是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这些行为动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个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on)”。科学探究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动脑”(hands-on and minds-on)是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它是认知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美国的布莱笛曼在一个由全美科学基金会赞助的大型研究项目中,通过近15年对全美近1000个小学课堂及13000名学生长期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应用实验性科学教学方法,教师可期望学生在科学过程技能及创造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在感知觉、逻辑推理、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方面有中等程度的进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探究”不但要有“科学的过程”,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思维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现象、结论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也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定能助长学生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深刻、敏锐的触角。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路老师的终极目标,提出这样的一个活动要求,目的在于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不就是对摆本质了解的时候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正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极好训练吗?

又例如我在上《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摩擦力不仅可以感受到(手拿着测力计)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来试试,桌上这个重物用测力计钩住它拖动起来,看看它和桌面产生了多大的摩擦力?

会做吗?

生:会

学生动手测量摩擦力(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体验过程)

交流汇报

师:谁来代表你们哪个组说说测出来的摩擦力是多大

生:。。。。。。。

1.5牛

师:其它组呢

( 老师要板书 如: 1.8牛

生:。。。。。。。

2牛)

师:为什么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桌面产生的摩擦力会有哪么大的变化,同学们能找找原因吗?

生:每个组测量的误差带来的

生:看测力计的刻度有误差

生:拉的时候测力计的刻度有时大有时小,有的组可能是大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有的组可能是小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所以不统一

师:同学们都找了找原因,那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摩擦力的读数哪

愿意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生:愿意

师:(演示)(轻轻拖动。。。。。。)1.8牛

老师读数的瞬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重物动了一下(或“重物动起来了,重物刚动”)

师:看得非常仔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

我们再来重复测量一下刚才那个重物产生的摩擦力好吗?

生:好

学生第二次重复测量摩擦力(这是一次应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汇报交流2

……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测量摩擦力方法,学生照用就可。但教师并没有为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这一科学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二、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

科学研究的成功,重大科学奥秘、规律的揭示无不与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的严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则是思维严密性的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是在思考问题时能考虑到涉及实验的各个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甚至老师最难把握的便是控制变量范围的确定,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控制变量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稍有不慎,便会遗漏,致使实验失败。然而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听别人意见,对比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方案,在不断的交流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项实验的成功须考虑各个方面,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在这样的长久的表达和倾听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定能有所提高。当然作为教师自身更应该注重倾听和指导了。在科学课上,教师若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领学生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则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也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执教《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时曾有过这样一个插曲。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下身边能测量到的温度。结果在反馈时,一位学生汇报的最高温度为39℃,我敏锐地认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当时身边没有其他的材料,最高温度也就是人的体温,到底是学生在谎报还是确实如此呢?我问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就演示了一遍,原来他是用双手搓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上升到了39℃,学生的汇报显然是真实的。但我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虽然最终实验证明学生汇报是科学的,但这中间教师的行为真的是一种“多虑”吗?学生所收获的只是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37℃这样一个常识吗?若教师不从心底关注学生的表达,又怎能发现这其中的“不科学”,发现这其中蕴涵着的教育资源呢?

所以,在科学课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像语文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批判性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怀疑权威,所以我遭到了报应,自己也成为了权威。有人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具的五大技能之一。在《美国学校教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指出“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以批判思维为教育的中心”。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变化,从而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自我批判的态度。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学生能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

增强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的最关键一点就是要向权威发起挑战,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比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有学生指着那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老师往往用先在水中加盐再烧的方式验证前一次实验中得到的白色粉末状物体是盐。这样的验证真的可以说明这是盐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在此时能问一句“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盐?白色的物体只有盐吗?”从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自身批判。“一节没结论的科学课恰恰是一堂最具科学的课”。在“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中,教材上明确指出物与像等大。可以说这是科学真理,是不容质疑的科学真理,然而在注重证据的科学课堂上有学生却质问老师:物与像的等距是怎么测出来的?这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傻了眼。接下去老师该怎么做呢?是一锤定音式的逼学生记住结论还是鼓励学生想办法去证明,将这原已成为真理的定论变成悬而未决的猜想?我想从为学生一生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选择后者远比选择前者的意义来得深,来得广。

著名的“姆潘巴”实验,就是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现象。从1963年“发现”这一结论至今已差不多有42年的历史,可几乎所有看到过这一论断的人都相信了,但在去年11月起,在上海向明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上海市的3名女中学生——向明中学的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4个月来,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淇淋等多种材料,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在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的情况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引起误解的三种可能。她们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

庾顺禧、叶莎莎和董佳雯对世界权威的质疑体现着那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他们带给同伴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影响远在他们探究出结论之上。因为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发展的,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古董,会被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结论所替代。以前一直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后来产生了更科学的牛顿力学,接着又有了比牛顿物理学更科学、更深广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切的变化,进步都来自于思维的批判。

批判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提问的过程,而提问本身就是一个批判的形式。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伙伴,一定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不但要容许学生质疑提问,还要有意识地去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多问一个“真是这样的吗?”,促使学生多反思,多质疑。这些看似平凡的反思、质疑,却能促进学生思维中批判性的增强,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锻炼思维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陈规。

例如在六下年级“微小世界”中“放大镜”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后鼓励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六(1)班廖文杰说国庆节时,我在外公家玩了几天,发现外公早上用放大镜读报时经常抱怨:“这个放大镜字倒是能放大,就是容易看跳行,眼睛都看花了。”我拿过来看了看,确实很不容易定位,就想到了其他老人用放大镜读报时可能也经常看跳行。于是,我就想发明一个能分行,防止老人看跳行的放大镜。我肯定了他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并在课后与他一起努力设计制做了导行放大镜,参加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项目发明二等奖。(附表在后)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课堂上所需的器材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们预备好的。即使让学生去准备,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也往往是由老师作出安排。一件不多,一件不少。在实验中也一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由老师在实验前作好了指导,学生们也就按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将实验进行到底。这样一来,效率虽高,但是长期以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肯定是不利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除了学到的科学知识外,剩下的我觉得全是“按部就班”了。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因为将来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研究是没有人能为他准备一切的。因此,笔者以为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多给学生经历一些“风口浪尖”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探究,学会随机应变。

在《奇妙的指纹》一课中,有位老师在上课时忘了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了,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却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既然一不小心的疏忽竟带来了如此美丽的风景,那我们何不少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多去预设几个这样的好情景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校长学前家长会上讲话范文(一):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径口小学全体教师向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学前班家长会,说明你们十分关注子女的成长,这也是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工作,离不开孩子的努力,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们今天之所以单独召开学前班家长会,是由学前班的特点而决定的,

一,年龄小(四五六周岁皆有)。

二,安全意识差。

三,自理能力差。

四,娇惯的学生多。

五,学生人数比较多。

所以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一名学校教师要对多名学生关注程度远不如家里是两个甚至很多人关注一个孩子!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因此,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一进门就问:“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见了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这段时间,孩子学习怎么样啊?在家里一点也不自觉”。却很少有家长,甚至是没有家长会这样问:“这一段时间孩子在班里表现积极吗?和同学打架吗?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吗?”这就忽略了对孩子思想的教育。我毫不掩藏地讲,撒谎、拿别人东西、说脏话、谎话,自我为中心等情况在我校学生身上都有,学前班的更多,然而有的家长不重视,甚至护短,只有责怪别人的孩子而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光靠教师效果不大。德、智、体、美、劳,德育在首位,一个人再怎么聪明,智商多高,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干什么都不会成功。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竞争,将来可能竞争的比现在还激烈,要想使我们的孩子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干得出一番事业,现在起就要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塑造人格,人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幸福起着站定作用”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学前班段的孩子,学习还不是主要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习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习惯,关心集体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主动参加班级活动的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不在走廊疯追疯打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保护人身安全的习惯,不随便吐痰,不吃零食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

例如:按时作息,根据中心校的要求,早晨我们要求学生7:50到8:00到校,因此,学生出门时间家长根据远近确立出门时间,但 有得家长送孩子直到早操度做完了学校要关门上课了才匆匆赶来。中午2点到校,这样孩子能保证孩子在家能有充足的睡眼时间,既不耽误孩子身体的生长,又能保证孩子下午上课有充分的精力。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管孩子学习,顾得上孩子的教育。自己忙得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们,当你们说没有时间照顾或陪自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们那么辛苦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吗?大多数的人认为,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如果拿孩子的今天去换取将来,大家认为值得吗?孩子要成人成才是第一,如果孩子不争气,挣再多的钱,他也能挥霍一空;即使现在家庭困难一点,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甘苦,长大后,他自己会努力去创造财富。所以,希望家长还是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多点时间关心孩子,少一点不必要的应酬,钱再多,买不到孩子的健康心态,良好的高尚的道德,钱再多,也买不到孩子的未来。

再说说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学校里,我们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把安全工作当作重要方面来抓,对学生进行饮食安全、居家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等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校园安全,教育学生不做危险游戏,如不追追赶赶、做操时上下楼梯要排队,不推不挤,更是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骗、防敲诈教育,经常强调上学、放学路上不逗留,不玩耍,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安全路段结伴同行,不在无家长陪同下下河游泳、洗冷水澡等。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求学生少吃零食,不带零食进入校园。我们学校一直教育、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回家做功课,不到路上玩耍,不到同学家逗留,并且学校老师除开展活动外,打了下课铃就会及时放学。但一直到现在为止,放学后仍有几个学生的家长未及时接走孩子。另外当孩子有事不能来学校要及时跟老师请假(把班主任的手机号码写在黑板),而不能想来就来不想来不来这对孩子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会让他们觉得上学很随便,其实遵守校纪校规不仅是老师学生的事也是家长们应配合的,我们的老师课程负担很重,并不就只有学前班的课,不可能总看着孩子。所以不管是接送要准时而且遇事也要请假!

“校园无小事,安全是大事”为了确保孩子在校与离校的安全,学校根据中心校的要求与各家长签订一份安全责任书(请家长们带回家认真阅读后签上自己的姓名,在下周送孩子上学时交由班主任手)

每一次家长会的召开都是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对策和促进孩子进步的方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培养一个行为规范、道德高尚的学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坚信,有了您的配合,由我校这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您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还有很多情况想跟家长深入探讨,鉴于各班的差别,不能一一综述,我把余下的时间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和您进行沟通交流。最后,我真诚的祝愿各位子女成才,家庭幸福。谢谢!

校长学前家长会上讲话范文(二):各位家长,你们好! 首先,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一种关心,正是有了你们的信任、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此,我真诚地对你们说一声:谢谢,真诚地谢谢你们的热情支持。同时,更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与支持我们的工作。

一、班级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介绍。我们两位老师,配合默契,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制作教玩具,真正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业,努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本着对每一位幼儿负责,每一位家长负责的宗旨,使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

2、本班现有幼儿44名,男孩25名,女孩19名。其中有3名幼儿是这学期的新生。这群幼儿聪明活泼,非常讨人喜爱,原班幼儿从四岁来到幼儿园,今年已是第四三年的开始了。这群幼儿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有很大进步,如:男女生都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踊跃,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在活动中积极性逐步增强了,对创造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女孩子更加喜爱唱歌、舞蹈等艺术活动;学习中积极动脑、好发问,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多数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较好。但班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有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欺侮同伴的现象,且不能友好相处,碰撞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我们还发现,他们倾听的习惯需要加强,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自主性、决策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注意力及相互间的情感教育需要重点指导。本学期,我们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将学前的准备工作与主题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1、学前思想准备:提高孩子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常常以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而自豪,也常常以为自己的班集体取得的胜利而欢呼跳跃。集体主义情感是一种积极而强大的道德力量,他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集体意识的培养也成了本学期的教育培养重点之一。

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时,首先教孩子掌握合作的技能,学会处理合作时出现的问题。班上的孩子已有了合作的意识,但缺乏合作的技能。合作水平较差,常常会出现不欢而散的情况。因此,我们将与孩子一起讨论,协商如何开展合作活动;在合作中出现问题应如何解决?我们还将增加合作性游戏,让孩子更好地学会与同伴合作。

通过参观小学,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3)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幼儿园里每周都会安排玩大型玩具、玩沙、进行构建活动等等,所以放学以后要要求孩子及时回家,不在幼儿园内逗留,玩大型玩具等,请大家回去后一定要转告各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另外我们也会督促孩子,避免事故的发生。

为安全起见,请家长不要让孩子携带贵重物品、危险物品入园。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注意查看幼儿的口袋,如发现有危险物品(如小刀、药片、铁钉、小颗粒物、钉锥、弹子、碎玻璃等危险品)应立即取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幼儿园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而上小学以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育,课间休息时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学习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3)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学龄前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记作业,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这些事情小学老师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上学后每堂课有40分钟时间,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现在需要家长多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做某一件事情。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家长应重点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书写时正确姿势。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书写时,坐姿、握笔姿势一定要正确。坚持“一拳、一尺、一寸”,如一味地只要求孩子写,却不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大影响的。孩子在家书写时,请家长协助做好提醒,挑选合适的桌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姿势。

(4)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早期阅读中所认识的字进行展示出来,供幼儿平常认识。

B、数学方面的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请大家注意一下,这里我们所要求的是让孩子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就足够了。我很能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呢?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急于求成,把孩子这个年龄段还不能完全掌握的知识硬塞给他们。当然有的孩子已经可以吃透更难的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适当给他增加难度,学习更难加减运算。在这里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孩子有的数学计算题不会算就觉得自己的孩子笨,不如别人。计算只是考察孩子各种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

认识钟表、日历。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懂。本学期我们试着让孩子理解几点(整点和半点)、几月几号是什么意思,几乎每天都要问问孩子今天是几号?到现在我对幼儿进行过逐个问询统计,发现还有十几个小朋友还不能准确的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有一半幼儿不能详细的说出日历上所有数字以及其他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这一学期要抓的重点。我们将采取点滴渗透的方法让孩子反复感知逐渐理解,并不断复习(也希望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家可以多问问孩子现在几点钟了?今天是几号?昨天几号?明天几号等等)

三、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作息时间

1、为了从小培养孩子有良好生活习惯和集体意识,请家长自觉遵守我们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影响我们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没什么特殊情况,早上来园时间7:30~8:30,离园时间为4:00~4:30。

2、尽量让孩子天天来幼儿园,不要无故缺席或迟到,但如果身体不适,打针吃药,就尽量不要来园,好好休息,让病快好起来再来。要请假请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

3、活动材料收集问题

开展主题活动需要有充足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和布置环境,在材料的收集方面我们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和帮助。主题教学需要非常多的材料跟资料。希望到时请我们的家长们为了孩子们,能与我们老师一起来收集资料跟材料,这样能使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广些。如果是贵重物品我们会借用完后会归还给幼儿。在这里我要感谢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们的工作能顺利地开展。

4、为幼儿准备绳子,鼓励孩子练习跳绳半分钟连续跳30个。举行跳绳比赛。

5、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有变动请及时告诉我们,以免有急事时联系不上。

6、幼儿成长档案

孩子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把孩子教育好、照顾好。同时也需要在您的鼎力下,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不负重托。平时有什么想法或意见请您及时跟我们交流、沟通。

校长学前家长会上讲话范文(三):各位家长你们好:

首先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从开学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多月里,我和孩子们和家长们从陌生到熟悉,我觉得家长们都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经常和我联系交流,讨论一些教育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能认真填写家园联系手册,积极为我班制作各种体育器具。因此在这里我代表我班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大班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最后一年,也是孩子们入学前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年。作为教师,我们将更加耐心,仔细,认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也感觉到了你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孩子学得多,学得好,也更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下面我把我班的一些情况和要求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幼儿50名,其中男孩26名,女孩24名。三名幼儿是原大班留下来的,一名是外地来的新生。大部分幼儿活泼、开朗,能够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身体发育正常,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动作发展比较协调,体质明显增强。两年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主动、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能自己用餐收拾餐桌,自己穿衣叠被子,能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大部分幼儿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是我班目前存在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倾听习惯好与倾听习惯不好的孩子相差很多,有小朋友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其他小朋友发言时不愿听,喜欢在下面自由交谈,座姿随便,不肯动脑筋,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先和孩子们说好,上课应该怎么做,尽量让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说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可是上课不到10分钟就有五六个孩子开始坐不住了,这样五六个带动了五六个,一会儿就有十几个自顾自的开始玩。老师又不得不停下来开始管纪律,等到将十个人收回了心又浪费了其他三十几个孩子的时间。最近两个多月来,我们老师一直都在努力想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尝试用各种办法帮助孩子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其实要让孩子改变一种习惯远远比孩子学一点知识重要,但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不是两三天就能养成的。还好两个多月来经过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的努力已经有点成效了。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们共有《你变我变大家变》、《中国娃》、《亮眼看世界》、《七彩世界》、《动物我们的朋友》、《开心一课》、《克隆专家》七个主题,我们的教育共有五大领域,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健康领域目标

(1)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能熟练、协调、灵活、快速地进行走、跑、跳跃、钻爬、攀登等活动,能大胆地玩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器械,会用球、绳、棒、圈及利用其他废旧材料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活动,有良好的整理习惯。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有自我保护的简单常识和行动。能主动遵守必要的规则。

语言领域目标

(1)愿意并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会在集体面前大胆连贯地进行

(2)喜爱看书、对文字认读有兴趣,能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会用轮流的方式交谈。喜欢欣赏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讲述并乐意创编。

(3)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科学领域目标

(1)好奇、好问,能积极参加探索、操作活动。

(2)能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寻求答案,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会进行数和量的比较,理解其相对关系。会进行分类排序,初步懂得数的守恒。感知集合,形成6以内数的概念,掌握6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初步掌握时间概念和空间方位。

社会领域目标

(1)热爱和尊敬周围的人,有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4)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初步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并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艺术领域目标

(1)能从物体形态、结构、色彩、空间、位置等方面感受自然景物、环境设施及艺术作品美。

(2)积极主动地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体验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的乐趣,能比较准确地按音乐的节奏唱歌和跳舞,能大胆绘画。

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张贴在家园栏里,家长们平时可以多留意,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我们注重幼儿常规培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我们需要各位家长配合的事项:

1、督促幼儿天天坚持来园,有事事先请假,不亲自来打电话也可以的,我的电话号码是-----。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有变动也请及时告诉我们,以免有急事时联系不上。

2、幼儿来园时请家长检查是否带危险物品如扣子、小刀、小饰品等。这一项很重要,因为小孩子他小,他看到好玩好看的东西就会带来幼儿园给小朋友看,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带的是危险东西那后果就不敢想啦。

3、如果您的孩子在家出现情绪不稳或身体不适时,请您在送孩子入园时及时告诉老师,以便我们能多关注孩子。请需要服药的孩子家长向老师说清服药的时间、剂量,不能让幼儿自己交药,防止吃错药的现象发生。

4、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太会和同伴相处,请家长理性的思考和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他们之间有了矛盾 或磕磕碰碰很难避免,但孩子的矛盾来去都很快,我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一起正确引导,让幼儿宽以待人,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和小伙伴友好的交流和相处 。

5、因为幼儿还有一个多学期就要上小学了,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也是我们这学期工作的重点,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它不是以摄入课本知识为主,它着重于培养孩子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兴趣及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只有让孩子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习惯,进入小学后才能很快的适应。所以从现在就需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适应,从早晨的入园时间开始,尽量不迟到,(让孩子在8:00前到园,最好在家吃好早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自己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吃饭,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学会自己完成作业。这时需要家长经常督促幼儿认真、及时的完成任务,督促幼儿检查学习用品是否带齐,为上小学打下好的基础。

6、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观察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知能力,请协助老师帮孩子备好有关主题活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