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的理念

篇1

对远程教育教师进行分类,实施角色定位管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归纳为以下9种,现做简述。

1.1主持人角色。在面授课堂或网络课堂,教师都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持人,需要发挥信息、知识传播、真理传播和是非判断的基本职能。面对各领域的开放大学成人大学生,教师应主动、自觉地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要求和人才发展的不同需要,做好教学的主持人角色,包含履行好主讲、学习组织和指导、学习小组发起和参与、学习个体督促和鼓励等职责,也包括当好学生的热心同事、合作者和学生的学生等,时刻牢记发挥主持人的特有智慧,把教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学生能津津乐道,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1.2课程专家。主要任务是编制文本教材。他们在熟悉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和洞悉这门学科的前沿动态下,最后编写出既表现出学科知识精髓又能散发人类智慧魅力的教材,作为网络教材的基础。学科和课程专家可以不懂网络和计算机,但必须是该学科和课程编制的一流专家,必须具有明晰表达学科知识精髓的能力,又通晓使教材产生无穷吸引力的一切技巧。

1.3教学设计专家。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各类成人大学生教育对象和教学形式的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色彩和独特魅力的教学形式。教学设计专家既要统摄教材设计(包括纸介文本、网络文本、网络多媒体课件和其他音像视听媒体的总体设计或一体化设计),又要进行学习设计(包括对学生学习程序和辅导教学程序内容的设计)。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而不是一些支离破碎、陈腐不堪、极为乏味的知识播放。课件制作如不注意艺术化的教学设计,就会割裂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忽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心理,使整个远程教学活动表现得得花里胡哨、支离破碎。

1.4媒体设计专家。现代教育技术学和传播学都曾对各种媒体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充分利用到网络教育的课件制作中。课件制作者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决定选择何种媒体,以及使用各种媒体的比例。媒体设计专家必须对各类教学媒体的特性都有理性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同时对学生的视听学习心理有深入的研究。这样设计出的多媒体教材,才有可能是既能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又能调动学生远程学习积极性的好教材。

1.5学习导航员。面对开放教育招生规模大,师生比较低的情况,学习导航员也就应运而生,发挥着类似于面授辅导教师的作用。网络学习导航员既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内容,了解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状况,又要了解网络学生的学习心理,具备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在助力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中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远程教育中,网络学习导航员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必须将网络学习导航员的角色职能进一步充实到辅导教师中,使他们成为陕西开放大学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

1.6学习评估专家。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环节基本一致。评估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应贯彻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回答问题,甚至是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了解学生,然后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除了实时交互、Email、BBS方式,还必须有专门的媒体学习评估专家,对教学媒体效度和学习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提出改进方案,为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提供依据。

1.7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家。有的远程教育教师只是将手写的教案换成了打印稿,对多媒体和网络却一无所知,更不用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单纯地追求多媒体呈现形式,用形象的“满堂灌”代替原来单一的“满堂灌”,效果不好。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求教师要熟练操作计算机,会做课件,掌握基本的网页制作技术,能熟练运用多种多媒体工具和软件;要能根据需要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善于辨别信息真伪;要及时调整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利用传授技巧做好内容的深度扩展,等等。

1.8心理咨询员。学习者在远程教育学习伊始,大多数对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兴趣很大,但是,对于长时间没正规学习的成人学生来讲,往往在课程只听了几节就会出现太难学的思想。因此,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引导作用,正确把握学员的心理,做好心理咨询,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消除学习者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网络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心理暗示,建立一个“这种问题别人能解决,我也能解决”、“开头解决,后头顺畅”的心理暗示,让学习者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1.9服务提供者。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习,是有教师辅导帮助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远程教育的最终问题要落实到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上。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如招生和考试组织,专业和课程选择咨询,学习过程交流和指导,个别化学习策略指导,必要的面授指导和小组学习讨论,试验场所和指导等教学服务,由教师团队提供。陕西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的讲授有多少人认真听、认真学、认真参与,可以利用远程网络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经过测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期望值,对于激励他们完成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如果想方设法提供动力支持,将学习者带入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其快乐而紧张的学有所获。

2、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办学理念是陕西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要保证开放大学教师当好自己的角色,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提升上不断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他们的继续教育管理服务。

2.1当前远程教师培训的不足。各级电大都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制定了促进教师培训的文件,大多数教师不同程度接受了多类型的教育技术培训,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远程教育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标准还没有确立,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标准评价;培训实践中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还很严重,培训内容过分注重教学媒体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与教、学、研多种能力的整合应用;在培训方式上还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需要。这些问题在开放大学建设中,在一段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

篇2

【关键词】科学理念;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六个部分30条政策举措。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引领人的追求和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追求,如何体现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一般划分为社会本位、人本位、学科本位。但纵观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当前将三者对立起来而强调某一方面的论述颇多,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理顺三者关系,从而也不可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和真正的以人为本。

1.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的和谐统一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是自身的本质要求,也必然包含着社会进步;人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一定是和谐相容、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1.2 学科发展受制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合和引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的学科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科技与教育不断发展积累起来的,在一定阶段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依赖人的智慧结晶和社会发展,同时又支撑人和社会的维持与进步。学科体系在一定时期偏重学科自身的学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又以服务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或在一定时期以引领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而且几种动能常常是交织并存、相互制约与促进。

1.3 教育应该通过促进文化科技进步而适应和引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实用主义与浮躁的非理性思维。如起因于解决就业困难,加之对“全人”、“完人”教育理念的曲解或极端化,以及人才市场的显性表现和应对大众化教育阶段而提出的“淡化专业”,片面强调教育被动地服务于市场经济而忽视其引领作用,这已经为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所证伪!

1.4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

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层面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提升符合学生生涯志趣的就业和长期发展的素质、知识与能力(技能),我将其称为学生发展的两个核心竞争力,即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遵循规律、把握内涵、理顺关系,精心设计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的价值取向、类型定位、运行机制、质量保证的基本规范,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制订好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2.1 能说、会做、善为人是普适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说、会做、善为人”,它既是普适的,又是普世的。此七言是大实话,但内涵丰富。三者缺一都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三者尽善,实为难事。但对人才培养的设计者而言,这个理想目标是应该恪守的。

2.2 国家战略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部也提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以及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这些战略要求非常明确,但如何在教育、教学方案中体现,以便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中甚至整个学生生活中,通过学校机构支配或指导、师生互动、在合理的时空范围内实施,培养出在社会面向定位领域“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人才,却是值得反复思考和实践才能实现的。

2.3 理顺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的培养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应该处理好八个关系,即以国家战略与行业面向匹配、通识教育与精英(专业)教育共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通融、素质提升与创新潜能协调、基本标准与个性发展相宜、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相济与知行合一兼具、校内与校外资源配置合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则,根据专业的特点精心策划、精密设计、精细实施,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上述八个关系,第一个是在培养方案层面体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到第五个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第六到第八个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任何学校的培养方案都难做到尽善尽美,但如果能够基本把握好上述八个关系,而在某些方面做出特色,就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进而不断优化,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2]方丽.浅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杨移赔,徐维忠.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4]胡莉芳,王亚敏.理念和行为的矛盾与思考: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调查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篇3

现代医学教育是根据时下社会的需求情况,培养出实用型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国内现阶段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上,具有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方面,为了弥补预防医学在教学方面不足之处,笔者结合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其次在教学中应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能力,最后,应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有机联合起来。预防教学这一门专业对于社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上,教师应注重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名足以胜任医务工作的医务人员。

【关键词】

能力培养;预防医学;课堂教学

预防医学属于公共卫生学科中的一门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医学领域而言,发挥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处于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不少,例如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医疗以及预防等多项内容,因此社区的医务人员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临床医疗知识以外,还需要对预防保健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以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解决在工作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这也反映出在预防医学的教学期间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对预防医学的教学现状以及该门专业中应强调的三大观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建议。

1 现阶段国内预防医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跟不上。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未能全面传授相关的知识,如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常常被教师所忽略。最后,在教学方式方面,仍旧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师、书本以及课堂进行教学活动,过于呆板,并且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于医学专业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要改善预防医学在教学上的问题,则必须要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进行改革。首先,授课教师应对新型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加以利用,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取“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其次,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责任感,通过激发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兴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需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2 预防医学中应强调的几大观念

预防医学专业中所强调的“三大观念”分别:①社会大卫生;②可持续发展;③预防为主。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期间,第一,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灌输“预防为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具备治病的能力,还要懂得如何预防疾病。其次还要启发学生对适应时下卫生工作需求的欲望,使学生以成为高素质卫生工作人员为目标,为学生努力学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提供动力;第二,教师在教学期间注意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大卫生”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发展卫生事业而言,其需要看得更远,充分认清医务人员对于人群健康的负责形式以及内涵;第三,教师还需给予学生分析健康对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使学生可清楚意识到,人类当下的发展情况不应降低人类后代的生存质量;通过向学生灌溉这三个观念,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并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 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有机结合学生的健康与课堂教育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要胜任相关的医务工作,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在预防医学的教学期间,教师应始终重视学生在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教育。在学生时期,身体健康、合理营养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并且在预防医学专业中,营养与健康属于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不少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仅能做到基本知识,未能对此类有用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将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健康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充分该重点内容。以“营养与健康”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学生登记自己一周内的食谱,接着通过实验课对食谱进行计算,从而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该章节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饮食情况是否合理,以便于学生今后在医疗工作上,更好的给予患者进行营养指导。

3.2 在教学期间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受到多项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情景再现,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释放其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情境来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以“健康教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进行教学前先进行准备工作,从而在课堂上选取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来扮演社区的居民以及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而指导扮演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学生根据居民人群来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在完成健康教育后,有扮演社区居民的学生提出相关的建议,并进行反馈,从而对健康教育进行改善。教师借由情景教学,使学生通过想象来学习相关的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三级预防理念属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核心内容,通常学生均可准确阐述出它的概念,然而结合实际应用该理念的学生则十分少。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应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例,基本上每一位学生对该疾病都也一定的认识。国内之所以可成功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三级预防在当中发挥可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中的一级预防,包含有改善饮食、适当锻炼、通风以及定期消毒等多种预防措施。在二级预防中,主要是组织学生每日监测自己的体温,达到早发现早控制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级预防措施进行举例,通过以学生均了解的典型案例为例,使学生可联合实际学习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04):184-185.

[2]罗文海.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01):12-105.

篇4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H1N1甲流、2014年的埃博拉(Ebola)病毒的爆发对我国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在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救治传染病病人时与其直接接触,若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增加被感染的机会。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及卫生站)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应当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性质及传播途径,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我国的基层医生很少参与到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演练中,大部分医生认为穿白衣戴口罩就算防护了,然而当传染性疾病疫情发生时,患者首先被送往医院,而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也大大增加了没有防护观念的临床医生被感染的机会。综上所述,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疫情发生后,如何进行个人的防护及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疫情的迅速扩散。国家培养一名医生要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在我国所经历的几次疫情中大量的优秀临床医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国家损失了大量医疗人才。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在临床专业学生本科预防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预防观念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中,应该组织学生去当地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疫情防控演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爆发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我们要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

2增强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既关系到公众的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医院环境下,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的群体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因此,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剧增。很多医生面对如此情况,常常出现混乱、工作无秩序等问题,使患者没能得到良好的救治,没能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甚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3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临床医生直接接触患病群体,能够获得较为的可靠的患者健康相关资料,并且患者在回答医生问题时较为认真,因此相关资料的可靠性较好,临床医生对病人的健康指导也具有权威性,若能将我国的临床医生纳入到实施疾病预防保健的群体中来一定会收到更好的健康干预效果。长久以来我国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课程,认为该课程对其今后的工作应用程度不大,预防医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存在一定的脱节,预防观念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我国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缺乏预防观念,更重视治疗,轻视预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临床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用处不大,因而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应对考试而学习,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通过对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教学过程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观念尤为重要。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议,我教研室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往届120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学习预防医学课程在学习过程的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将讨论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具体的改革方案包括:

(1)理论授课过程中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增添TBL、P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2)在理论教学中增添案例教学,讲授预防医学如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3)教育者应端正教学态度,才会致使学生更加重视预防医学课程,改正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

(4)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拘泥于书本知识,还应增添预防医学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给学生传输现代医学的理念。

(5)不断在教学中渗透临床工作与预防医学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预防观念的形成。

(6)将预防医学课程分成7大模块: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食品营养学、慢性病管理、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内容。

篇5

1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学科。它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是: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3]。

2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医学继续教育是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不少疾病的病因或致病因素先后被阐明,为主动预防疾病创造了条件,加之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对疾病预防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和强烈,这就要求从事预防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储备能让自身从容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等,从而不断掌握新的诊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因疾病谱的变化,诊断、治疗疾病等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挑战,不断提升预防医学在促进现代医学发展中所发挥的效益和水平。而继续医学教育正是促使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2继续医学教育是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知识的内涵扩大,深度增加,学科间出现交叉、融合与综合化趋势,医学科学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复杂程度提高,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预防医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重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乙型肝炎和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性病、艾滋病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地方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慢性非传染病的危害日渐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学科带头人短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尚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些困难和挑战都要求我们要加强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2·3预防医学发展前景广阔,继续医学教育能够为预防医学的毕业生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而这一核心要素的根本就是教育和学习。21世纪,面对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知识量的迅速扩张,仅靠一次性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需要,“本领恐慌”反映了人们唯恐落伍的内心感受,要不落伍,不被淘汰就要将一次性教育延长为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预防医学是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医学,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未来的职业竞争能力。

2·4加强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成为终生的积极学习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广大的老百姓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教育和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提出坚持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更新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就要求广大医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SARS是21世纪首次全球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性。在SARS流行之初,许多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流行特点和规律知之甚少,为防止SARS,大家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如自学、查阅资料、办班培训,在电视媒体、网络上交流信息等途径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防治经验,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总结,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防止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SARS防治的经验充分证明,加强预防医学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

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

3·1有针对性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公共课程及医院感染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卫生人员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3·2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业务知识讲座和现场病例讨论,一方面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知名专家知识优势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水平。

篇6

关键词:钢结构;教学;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2-02

钢结构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水工等结构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多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稳健灵活地掌握钢结构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值得高教战线的教师学者研究和探讨的。本文对此略作了一些经验性介绍,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出发,就改进钢结构课程的教育水平问题,展开了研讨,以达抛砖引玉,共同提高之目的。钢结构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原则;整体结构体系和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繁复的节点构造;以及从破坏机理,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都是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这其中又有许多难点:如钢结构的整体失稳与局部失稳问题;空间杆件体系的超静定分析;多跨工业厂房的结构计算,等等。面对如此繁复的知识点,既要“灌输型”地传授知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先“死去”才能“活来”,不能一味地见到“灌输”二字便视为贬义词),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着手,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育:课程每一单元增设提问和答疑环节。即可由学生现场提问,也可由教师预设问题。预设问题本着“少而精”与“广而新”的原则,既注重启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及时将科学前沿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其知识面。预设问题在形式上,可以活泼一些,不拘一格;甚至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或现实事件,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如下一题:德国雷马根大桥在二战中的失守,其价值被形容为“将该桥全部钢铁重量换成黄金才能比拟”;试从超静定钢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该桥为何在第一次起爆中屹立不倒?又比如下一题:911事件中世贸大厦的钢结构框架为何倒塌?冲击和高温谁是祸首?如此等等,重在教师交流式地“教”,学生趣味性地“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考的能力。

2.注重感性知识: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和工程感性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钢结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发现:即使是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对真正的钢结构建筑,如重型工业厂房,化工管架等也都缺乏感性认识,面对书本上,平面上的图纸,常常建立不起空间概念。这就急需教研小组,针对教材上的节点详图,施工平面图,补充增绘结构立体图,有条件的最好还能制作模型图,让学生对比识图,一目了然。教研室配备了完整的系列钢结构教学模具,包括一整套空间网架模型和钢屋架节点模型、钢屋架支撑布置模型、钢屋架和各种梁柱连接节点,常见柱脚节点,桁架连接节点等模型。显著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和“走出去”的实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结合所教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参加1~2项小课题研究。此外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工程实际,分成小组,分工协作开展研究和承担设计任务。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我们还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多组课程设计题目,指派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规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另外,组织学生到工地现场或实习基地(如武汉神龙汽车重工业厂房实习基地,精工钢构集团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现场讲课;同时自己动手制作钢结构的施工、安装录像,使学生直观地并总结性地了解复杂的钢结构工程。在校内试验大厅,组织学生通过试验掌握钢构件的试验方法,包括试件设计、加载装置设计、测点布置、试验结果整理等方法,等等。通过试验观察不同截面轴心受压柱的失稳过程和失稳模式,将理论极限承载力和实测承载力进行对比,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程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还设置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支持学生参与“弯矩图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能力强的学生采用虚拟模型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虚拟模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增加学生对抽象的弯矩作用平面、复杂的节点构造等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行制作虚拟节点模型的动手能力。

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考虑到钢结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少、平面讲解不易为学生真正领会理解的现象,以教师自主开发研制的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为核心,构建了实习观模(实物,模型或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特别是录像资料以及国内外有关钢结构设计方面的实例资料)、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制作的受压构件的“弯曲屈曲,弯扭屈曲,扭转屈曲”的三维动画视频的演示,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三种屈曲的不同发生方式。而“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破坏机理及其区别”的动画演示,则直观剖析了螺栓各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和产生原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收集和展示了大量工程实例。网上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导航清晰、界面友好,便于安排网上适时答疑;符合钢结构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对学生自学的引导。

篇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

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篇8

【关键词】整合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2020年初,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倡导高校教师采取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初露端倪的新趋势预示了建立教学新常态的曙光,在后疫情时期合理构建更符合学情的新教学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阐述整合医学理念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在后疫情时期,将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的关键意义。

一、整合医学的概念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1]。整合医学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诸多问题,建立医生诊疗过程的“整体观”,由以往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需要的整体。我国整合医学的倡导者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文本质[2]。目前整合医学在全球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诸多改革遵循这个主旨,正如美国政府曾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也是整合医学理论的践行[3]。在整合医学理念下,我国现代医学将西医临床、传统中医药学以及基础、预防、康复、心理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患者诊治的“整体观”。

二、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整合”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事业极为瞩目的热点问题[4]。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者极轻,治疗效果好,但医患没有诊治的积极性,而到中晚期症状严重时,医患诊治的积极性极高,但疗效及预后差[5]。因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早防早诊早治,要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转变至要覆盖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6]。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起伏大,因此慢性疾病的控制需要从生物医学的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学的“整体”模式。在此次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更易出现悲观消极情绪[7],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重要[8]。在本次肺炎治疗中倡导实施的“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来自临床诊疗、营养补充、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综合医疗服务,是整合医学的最好体现[9]。

三、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1.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既往所学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影像学及气管镜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与分析。对于初步接触诊断学的医学生而言,无法将抽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临床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相联系,无法领会并消化课堂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需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疾病相鉴别、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相补充,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临床见习提供基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往往更注重精细化、专业化,而预防医学领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较薄弱。将预防医学知识内化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将三级预防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10]。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医学生,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2.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并设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后疫情时期让教学者深刻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既往所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基础知识有机联系,逐步培养“整体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11-12]。此外,还应“整合”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关注“教”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学”得多少知识、掌握的知识量等作为评价教学的关键指标。

篇9

1.1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不够

预防医学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1]。然而现有的矛盾是,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分割开来,尤其在临床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预防医学部分的授课比重小,知识内容严重缩水,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只会解决个体疾病问题,缺乏预防观念,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另外,我校留学生多为临床专业,留学生本身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逃课、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问题。留学生听课人数过少或课堂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教师备课、授课积极性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1.2语言交流不畅

目前的留学生教育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南亚的留学生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教师平时学习及接触到的英美式英语有较大出入,而且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进一步加大,尤其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英语水平不一也是影响语言交流和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全英语教学的经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紧张,不够自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受语言的限制,无法很好地讲解教学内容,与留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尤其是预防医学中的理论较为抽象,从而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1.3预防医学教材缺乏规范性

国内预防医学专业英文教材数量少,教师、留学生用书缺乏。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预防医学专业英文教材,许多专业课教师都是自行选择国内外英文教材,按照自选教材编写讲义。这一问题首先带给教师的是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容易因教师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内容传授不一致或是内容不连贯。另外,较大的工作量和备课难度容易导致教师备课不充分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预防医学是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课可以培养留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个学校在医学留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中都开设了实验课。但最突出的矛盾是,课程的开设与实验指导英文教材的缺乏。尽管目前国内外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英文版本预防医学理论教材,但实验教学却几乎无英文教材可供参考,导致有些难以理解的实验课或是变相成了理论课,或是只供简单观看,形同虚设。

2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改进办法

2.1加强医学留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知识教育,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拥有预防医学理念,使培养出的医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懂得结合病人、家庭和社区的需求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预防医学绪论的讲解中,让留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群众性[2]。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服务模式,发展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保健为手段,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现代医学模式[3]。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医学生,就必须具备全面的医疗保健知识。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留学生除了应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预防医学知识。只有使医学留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预防医学的学习中,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使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事半功倍。

2.2加强全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全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较高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需具备较高的听力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能听得懂留学生的问题,避免因听不懂留学生的问题而无法解释回答,造成留学生领悟和理解困难的现象。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给留学生满意的回答和解释。因此,加强全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学校可以选拔出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青年教师,进水平较高的语言大学或英语教育培训班学习,或者学校聘请外籍专家自行开办全英语教学交流辅导班,使教师在自身授课、接受培训、经验交流中不断提高全英语教学能力。(2)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鼓励有留学经历及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多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并为未曾出国学习的教师搭建与有经验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提高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3)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全英语讲课比赛,组织专家教授随堂听课,通过留学生民意测评对教师全英语教学进行评估,将评价结果与讲课资格、职称晋升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提高全英语授课水平,不断改善教学质量。(4)已有学校设立留学生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即有任课经验的教师,如果认为自己英语能力尚佳均可报名参加资格考试,通过面试审核合格后授予资格证书,具有留学生授课资格[4]。各高校可以尝试实行该资格认证制度,既可以加强教师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全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

2.3改进教学方式,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

除解决语言问题外,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热情。(1)学科教研室应组织全英语授课教师观摩学习国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到留学生教学中,避免不符合留学生思维活跃特点的中国“填鸭式”教学。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①启发式教学法:课堂互动有利于强化留学生的记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鼓励留学生提问,并且经常主动向留学生提问,促使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②强化教育法:每次上课前,以结合生活实际的提问方式,简要复习上次课的内容;课程结束时,及时进行小结和提问,帮助留学生强化记忆。③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尝试将各种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根据不同案例,精心设计问题,让留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每组固定人数,围绕每章节指定的案例进行讨论。该方法以留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对预防医学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2)课堂及课余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留学生教育与国内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全程英语教学,因为大多数教师对自身英语交流缺乏自信,因此与留学生交流和沟通较少便成了突出问题。加强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互相了解,拉近教师与留学生的距离,同时交流又是缩短师生磨合期的有效手段,成为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想留学生所想,讲留学生所需,并且用更多的时间与留学生相处,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宗教习惯,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互动,既消除了教师紧张的心理,也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堂中借助手势、表情以及教具,融趣味性、艺术性于教学之中,可以避免枯燥、呆板的教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此方式传授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的优点也使教师备课和授课变得相对轻松。

2.4统一规范留学生预防医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计划、传授课程知识的基本工具,是留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留学生预防医学的全英语教材,也没有规范的英语教学大纲,各学校选用的英语原版教材及配套资料各不相同,甚至存在预防医学中流行病、卫生毒理、营养与食品卫生等不同教学内容使用教材不一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学科组应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留学生的情况,选取统一的便于留学生理解、易于教师授课,同时符合我国国情又兼顾留学生国家文化的合适教材。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根据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教材存在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删减,结合国内本科生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并符合自身教学习惯的留学生教学大纲及PPT讲义,以保证教学内容全面、知识连贯、重难点明确。针对没有实验教材的现况,教研室应自行编写留学生实验教学手册,包括英文实验大纲、教学讲义(实验原理、流程、结果分析、注意事项)等,经过专家论证后,作为实验教材使用,以解决留学生上实验课没有实验教材的难题。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口腔医学;实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R78-4【文献表示吗】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16-01

专科层次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更明确地说就是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口腔专业实用型人才紧缺,居民口腔疾病及卫生保健状况令人堪忧。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把口腔医学教育与农村牙病防治结合起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岗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走出一条学与用密切结合的一体化教改之路。

1 增强防病意识的教育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医疗方针。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目前卫生行业普遍重治轻防,学生学习的热点也在治疗技术和手段[1]。为改变现状,我们让学生参与调查,让他们了解农村居民口腔疾病现状、卫生保健状况及人才紧缺情况,同时让他们明白预防口腔医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特别在我国人口众多,口腔专科医生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实现“人人享有口腔保健”的目标,只通过单纯治疗根本无法解决人群中的口腔健康问题,只有建立科学普及的全民预防网络体系,人人重视预防保健,才有可能改善我国口腔常见病居高不下的现状。通过防病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毕业后投身预防口腔医学专业,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 改革教学模式

在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学生进入创造角色,在预防口腔医学领域中主动去发现新理念,树立预防为主新观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其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如下:第一学年是搞社会调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调查当地口腔卫生资源及居民口腔卫生健康状况,使学生了解自然人群口腔疾病的消长情况及趋势,丰富感性认识。第二学年是结合学习口腔流行病学及有关专业课知识,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进行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第三学年是毕业实习,进行常见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通过以上实践,强化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3.1 抓好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实验教学不能仅仅以验证教材的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疾病患病现状的基本方法,是口腔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预防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我们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基本的口腔流行病学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教师首先参照全国口腔健康抽样调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然后将学生分组,运用我国口腔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表格设计和记录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学会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经过实践性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口腔常见病的发病状况,加深了对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临床科研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2 撰写科普文章。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多为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感觉枯燥,同时,如果仅仅满足于理论的掌握而不对学生进行宣教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无法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宣教,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不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3]。为此,我们采取了让学生撰写“科普文章”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科普文章的撰写方法,并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作提纲式的指导,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编写,高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他们获得了更多口腔健康相关的知识,为今后宣教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3 走出教室,进入社区。在教室模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以每年全国“爱牙日”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区,与口腔专家一起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有效刷牙指导、宣传等)及义诊活动[1]。置身现场,活学活用,学生可以看到平时在医院里比较少见的疾病,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对学过的各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知识大融合,能体会到许多书本上难以得到的启迪,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增强了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直接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

4 结语

总之,在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新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新一代口腔医生既掌握解决患者口腔疾患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能对患者及人群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的干预措施[2],以期使农村牙病防治工作得到较好改善。

参考文献

[1]卢友光,苏建新,苏柏华.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