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篇4
相比于其他专业设计门类,室内环境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文字、色彩、图形的创意及编排这种表达纯感性理念的设计内容,更具理性、更具科学和技术的精神,也更具实践性。其实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完善,不仅需要有好的艺术设计方案,充满艺术风格的表现和艺术探索精神,还要对室内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原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风格的定位,基本设施的配套,材料及工艺的限制,经济性指标的要求等等因素,每一项要求都可能制约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实施,影响限制着对设计方案优劣的评定。好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而上述环境设计要素的体现,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必须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务设计”之间的距离。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性教学课件建设,建立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以致用的室内环境设计师,达到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真正目的。
鉴于以上室内环境设计的专业特殊性,以及目前该专业的教学现状,为了使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该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教学: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针对室内环境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造出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设计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太少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考察、装饰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实习、应用性环境设计内容等)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因为对艺术类教学因认识的不同而造成投入的严重不足,没有用于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平台.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做为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环境艺术教学专业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基于此面对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环境设计教育设计发展趋势的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
因此,明确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在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做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环境教学的根本.(一)明确理论讲授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课时不少于20%,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训练,20%的课时用于认识、调研、评估等应用性、实践性教学。(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践性“应用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四)更注重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环境设计的概念空间模型制作等。只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做为教学指导,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二、建立室内设计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中心
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表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就是必须满足各真实空间功能的各类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满足工程应用,也只能是一张废纸。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材料、工艺及科学技术在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没有对装饰材料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装饰施工工艺,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环境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认识中心。通过上述空间浓缩展示各类装饰材料及其艺术特点,绘制相应施工、结合详图,正面展示各空间常用工艺施工作法,以及各类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技术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充分渗透到室内设计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目前室内设计教育课堂训练通常会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布置作业,在画室完成自己的作业,表现在一张设计方案或一幅“所谓的”设计作品。教师当然也会在授课期间,适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图书、资料,观看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在作业设计辅导过程中,讲述大量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内容,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近距离认识问题。
我认为应该保证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充实专业认识阶级的信息资料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级进行应用性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战水平。新晨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与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设计水平。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相对比较好的是资金雄厚、科研设施完善、拥有强有力师资队伍的名牌大学,和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一般城市和普通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目前,由于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成,一些学校的教学还秉承着一种继承式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上不符合创业教育的要求。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专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才能真正为当今社会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的定位。急于招生,但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全面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实际效果欠佳。
2.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缺乏实践是许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设计实践。但是,一些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较少,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难以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充分展现出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1.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准确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地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和设计能力的人才。
2.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学生要想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艺术鉴赏、艺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设计人才的实践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绿化设计、某个建筑的室内设计等,给出相应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给予客观评价。教师要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氛围中扩展想象,激发创新能力,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四、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规划
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的基石,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重视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实践和实训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面向未来,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2.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教师要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设计专业的优势,打造适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开门办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与实践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中,让企业走进学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校内外教师与企业代表,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从理论与经验上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有利于构建积极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学校还要打造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定期举办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论坛与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抵充学分,鼓励学生中途创业,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改革,从以往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如今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6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一)教学缺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W中,没有分清所学科目的主次,基本上都是均等授课,没有主次,缺乏重点,也不具备特色性的教学,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学习中,只是学到了基本的入门知识,没有机会对某一重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专业性学习和重点研究。这样就使环境设计专业在对人才培养上没有重点,人才设计能力、技术能力都处于均衡的水平,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过于着急招生,但却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对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连带的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
(三)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对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展现出来,致使大多数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却不能拿出富于个性,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设计能力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定位,抓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环境设计师,就要有针对性的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的和设计能力的学生,在重视教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发展设计方向的学科,制定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真正设计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教学、艺术鉴赏、美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鉴赏,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把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
(三)注重设计实践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例如:学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某个室建筑的内设计等等,给出同样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 给予客观的评价,真正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分为中,扩展想象,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作品也更加富于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空间表现,准确把握空间虚实层次分布,帮助其恰当处理视觉形式问题的同时,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创造性地体现。因此,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空间表现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空间各要素的正确、灵活处理能力。
一、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及与空间表现的关系
设计素描借助三维空间观念、透视规律、比例尺度以及形体内部结构剖析等各方面表现的造型手法和视觉传达,用以对设计预想图绘制能力的训练,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受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影响,设计素描更多地关注对人居住空间以及居住感受等方面内容。众所周知,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不同的空间中,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密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通过空间中各种事物线条的勾勒、光影的敏感处理以及黑白灰的巧妙应用,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远不止工作、生活的需求,而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需求,这一改变无疑给空间表现提出更高要求。而设计素描的出现,可给空间表现提供不同的设计灵感,尤其通过设计素描可将空间的各种元素直观地加以呈现,通过对设计素描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空间表现需求的对比,给空间表现提供灵感,通过对细节空间的细节优化,使得空间表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依据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表现往往给人们的感官带来直接刺激,进而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表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诉求。为获得更为惬意的空间表现,需对空间结构、空间中存有的事物、空间明亮变化加以深入分析,而设计素描不仅能够将影响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呈现出来,还能够通过修改给人们提供多次尝试机会,提高空间中事物、光线、黑白灰等色彩布局的合理性。换言之,基于环境设计的设计素描能够为空间表现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的依据,防止空间表现与人们的意愿出现过大偏差,从这一层面分析,设计素描能够降低为实现某一特定空间效果的经济开支。在当前设计行业中,设计素描的这一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设计素描源于空间的抽象感知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给空间表现的实施提供灵感与依据,反之,空间表现同样给设计素描带来影响。即,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其他素描不同,其源于对空间的抽象感知,而忽略与环境设计空间中无关的其他事物,从而更好地为空间表现提供参考。众所周知,设计素描的作品呈现基于对空间的观察与反思,通过数次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的素描技能,而训练中需要空间提供素描的范本。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素描训练中关注不同空间表现的独特特点,不断提升设计素描技能。由此可见,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前者为后者预期效果的实现提供灵感与依据,而后者作品的呈现需从空间中加以提炼,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均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共同关注,切不可顾此失彼,给设计素描相关技能的掌握带来不良影响。
二、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空间表现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关系密切,其往往通过空间线条、光影、黑白灰的布局对空间表现带来影响。为更好地展开教学,有必要对其影响加以逐一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设计素描掌握空间表现手法。
(一)线的空间表现
室内设计中线的表现力较强,可促进设计师设计构想的直接传达,尤其室内的空间分布、空间的透视关系,借助简单的线条便可加以呈现。因此,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空间表现效果,教师应将透视描绘、形体结构描绘当做教学训练的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线的不同空间表现。例如,教师可从速写线条出发,训练学生的速写构图能力。即,要求学生在透视强烈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感受与写生。线条的空间表现,如空间疏松、纵深等可从疏密程度中加以体现,并且通过装饰线、结构线的描绘促使画面的形式感更为丰富,尤其借助线条可排除空间光影的影响。即,学生对客观事物加以认真观察,从中提炼与概括出相关线条元素,在把握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空间构成上,通过构成原理的有机融入,提高作品的空间结构关系。总之,线在环境设计空间表现中的合理应用,可将设计师的空间感受、空间布局传达给欣赏者。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线表现空间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环境设计中提高学生运用线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光影的空间表现
环境设计中光影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往往对空间的形式造成显著影响,丰富空间色彩,改变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内容讲解中,教师应注重考虑光影明暗在空间中发挥的分割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光的灵动之美。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空间中,光的明暗程度有所不同,空间与光明暗的融合,使得光的明暗更富有表现力。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这种美,鼓励其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不过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对空间光影效果的捕获,并非在作品中对光影再现,而是利用光影实现对空间的划分,构建环境空间体系。因此,教学中教师除要求学生做好传统光影训练外,还鼓励学生注重光、影作用的深入研究,巧妙地运用反影、倒影、投影实现对空间表现的强化,突出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分析室内设计稿不难发现,其主要由各个空间构成,因此,光影训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室内的床、柜子、椅子、沙发等在室内的光影表现入手,借助写生、默写的方法加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室内外空间架构。这种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布局关系,为其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黑白灰的空间表现
现代艺术为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可参考的表现形式,如现代绘画中应用的色彩、块面、构图等可被应用于平面图中的表现元素,以体现个性,提高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通过对室内效果图设计成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黑白灰的简洁处理一定程度上反映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把握状况,尤其通过合理、理性的处理,会增加空间的跳跃感,使得空间节奏变化更为丰富,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空间中场景的灵性。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空间层次整体把握的训练,尤其注重讲解空间中黑白灰的布局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关注景的同时,更应注意空间关系的处理,将影子看做用于分割画面的因素,通过白色、灰色、黑色塑造出光影更为丰富的层次,借助明度层次的适当处理,更好地表达纵深以及空间的结构关系。如此,在比较熟悉的场景中融入理性的构成思维,可增加画面的理性感。教师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空间表现更为自由,对画面的理解逐渐趋于单纯与抽象,设计也因此变得更为自由与简单。同时,面对空间,学生逐步使用抽象的思维加以审视,处理空间时更加注重秩序感的体现,最终促使设计能力得以无形的提升。另外,为提升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增强可读性,在对原有明度元素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线的表现因素融入其中。线条的组织方式、疏密变化改变着空间层次,使得设计感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线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新的空间关系,以及相同明度下形和量之间关联的引导,促使学生加深对空间的深层次理解以及表现,借助不同的空间量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不过,考虑到设计是一个整体,环境艺术应将环境当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要求学生应注重关注主体附近的环境,并重新设计画面上的空白部分。设计期间,处理光影、空间关系、黑白灰等元素时可适当融入主观能动色彩,实现对画面黑白灰空间布局的准确把握,对空间加以合理布局,变化更加丰富,使得画面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更为巧妙,层次感更加突出。
三、结语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基于环境的设计素描可给空间表现的实现提供灵感与实施依据,减少在空间表现不同方案尝试中的经济开支。反之,各种空间表现为设计素描提供训练素材,设计素描实施中通过对不同空间的观察,促进素描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空间表现,掌握空间表现的相关因素,灵活处理不同因素的搭配,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使空间更富有表现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线、光影、黑白灰等在表现空间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关注这些元素,并加强相关训练,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掌握扎实的处理技巧,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研究,2008,(04):96-99.
[2]邓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8):252-253.
[3]张刚,赵艳梅.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研究,2011,(01):100-101.
[4]周云霞,余俊,姚岚,梁丹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7-98.
篇8
在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设计培训机构,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另一类是大中专院校,包括本、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等。尽管教育方法各有特点,但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专业的开端,缺乏针对市场的应用型教育,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因此,无论哪一类的环境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应当提供给学生符合市场应用的职业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环境设计专业急需创新现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针对市场需求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职业设计资格的,且适应市场与企业需要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商业化的经济市场。通过教学改革与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专业“3+1”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行业的市场特点来看,环境设计企业的需求是“即插即用”型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应用型职业技能。由此可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与实习实训课程变得极为重要。“3+1”的新型教学模式由“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组成,大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实训课的学习,第四年进入环境设计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设计实践的机会。要求毕业设计创作必须在企业的实习实践中完成,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般地投入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体会生产实际的现场气氛,这样可以缩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立环境设计专业“双证书”或“多证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书”或“多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与践能力为目标,解决目前人才需求发展的有效方式。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行业相关设计师证书,如室内装饰设计师证、建筑设计师证以及景观设计师证等。通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各种设计师证书的考核,落实考试大纲,并制定考证的种类和学期时间,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除此之外,还应当坚将“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纳入毕业制度要求,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意识,真正认识到“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三)创新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1.建立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实验实训中心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中心,包括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建筑装饰体验中心等。这些实验实训中心的建立,符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用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以及应用实践与课题研究等能力的培养都有极为重要作用。
2.实行工作室制,开展项目化教学
建立环境设计专业校内工作室,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联系企业或科研单位承揽实际设计业务,并将业务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校内工作室与地方企业成为设计生产的联合体,使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得到更为紧密地结合。开展项目化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引进来”,即承揽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教学,导师带领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完成实际项目设计的制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二是“走出去”,即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进入企业或实习基地,以课堂实习或毕业实习等方式,完成实际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实践证明,学校通过与地方环境设计企业或科研单位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在课堂中引入项目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与自信心的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毕业以后可以迅速转换角色并融入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校企校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校企校研合作,创新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与地方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实践“3+1”的培养模式。例如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让学生在到大四以后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包括毕业设计在内的多项实践性课程必须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习、研究并完成,企业按照实习期间的工作量和贡献度给予学生补贴,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并融入企业的工作之中。二是以科研课题为基础,与环境设计企业、科研单位进行综合性的理论及应用展开课题研究,实现科研成果实现校企双赢。三是邀请企业或科研单位设计师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学校定期邀请环境设计企业的设计总监、优秀设计师或者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老师学生进行学术研讨会,将企业前卫的设计理念、现代经营与管理理念以及科研单位最新研究成果等引入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之中。这三种合作模式是教学、科研、生产、应用四个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三者的各自优势,合理优化校企资源配置,体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地方环境设计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岗位能力为目标,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有计划地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的单项、专项以及综合项目训练,进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设计思想的主题和项目载体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从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
(二)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
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与综合素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另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较强,可以开设相近专业的软件课程,如AI、Dreamweaver、AfterEffects、Premiere等,或者选修多媒体系统设计、影视后期与动画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等,学习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软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篇9
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篇10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对学科知识的讲解侧重于基础理论,不利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中积累实践经验。为此,要在师资考核上凸显“双师型”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学科专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建造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能力。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锻炼,较少参与设计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因此,要逐步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高校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产学研课题立项以及校企师资互动实践,引导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通过时间、空间、项目等激励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结合高校师资培养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增加企业实践考核内容,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基于年度考评、工作奖励建立绩效考核,从体制、计划、可行性上推进“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另外,注重外聘兼职师资的引进,通过与企业界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经理的资源共享,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拓宽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当前“双师型”师资的不足。
二、注重工程项目实例导入,开展实践性课题式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训练以作业为主,往往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模拟的重点,缺乏与工程项目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否明确、工程项目空间条件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到位、装饰材料及施工环境是否达标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等。传统教学的设计流程是虚设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相应设计方案,过于凸显创意的表达,与真正的设计任务相去甚远,多倾向于自由化、理想化的设计思路,尽管也能体现风格的新奇,手法的娴熟,但往往脱离实际任务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困惑。为此,要从传统的假设作业训练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环境设计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真实项目的实施与引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选择设计作业真题,结合企业方案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构建完善的设计真实环境。考虑到现场的实际状况,如勘测条件、企业实际需求等,在开展课题式实践性教学时,既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合作小组的设计创意,从整体与分工上推进协同共进,各尽其能,共同促进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找准切入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三、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实践性实习实训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依托高校产学研平台,开展不同方式的实习与实训协作,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适应性,从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国外发达的设计院校十分注重实验工房的建设,以足够的实践场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一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凸显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如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艺的实训,一方面通过校内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实习渠道,与企业、产业实现教学资源融合,辅以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统合。广州美院早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将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纵横交联,促进其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在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从资金投入、场地规模、运行管理等方面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增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了解和认识。如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内容,从设计行业、就业格局上构建专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自愿原则参与项目设计,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环境设计企业的相关项目,在其中任职或挂职锻炼,与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协作,促进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工作室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学科、同专业具有一定设计、研究、实践开发能力的师资组成,针对具体的研究项目或承接的具体工程,以教学和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式教学法,由艺术大师教授艺术理论,由技艺娴熟的匠人为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豪斯”后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其作品直接被生产商所订购,并投入批量生产,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建立工作室制实践基地,以教学、设计、成果转化等方式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双效兼顾。在当前的学制结构中,对于3—4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导师和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其参与工作室制学习,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开发中增强他们的设计水平、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工作室制教学,要兼顾课题任务与教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论证,采取有效的教学、科研方式来推进成果的转化,依托高校专业、人才优势,构建多种方式的校企任务合作项目,以真实情境、真实项目设计任务来促进实践性教学的稳步发展。
五、注重设计竞赛、行业资格证书等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应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