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配平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配平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多种,教材只介绍了最小公倍数法,现再介绍三种常用的配平方法。
1.观察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步骤如下:
(1)定: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或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的物质,将其化学式的计量数定为1。
(2)配: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它物质的化学式的计量数。最后,检查等号两边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等即可。
例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 + CO—— Fe+ CO2方程式的配平
分析可知:①Fe2O3在其中较为复杂且氧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因此,将化学式Fe2O3的计量数定为1;②一个CO分子要结合一个氧原子才能生成一个CO2分子,而一个Fe2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与之结合生成3个CO2分子,因此需在化学式CO和CO2的前边分别配上计量数3,使等号两边的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数目分别相等;③在一个Fe2O3中还含有2个铁原子,因此,在化学式Fe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这样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也相等了。最后再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配平流程如下图:
1Fe2O3 + 3CO—— 2 Fe + 3CO2
第一步第二步第四步第三步
所得正确的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Fe+3CO2
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依据是:奇偶入手、左右开弓、跟踪追击。步骤如下:
(1)看:找出化学式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且原子的总数在等号左右两端为一奇一偶的元素。
(2)定:在含有该元素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前配2,使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
(3)配:由已定化学式的计量数为依据,再来推算出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
例如: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FeS2 + O2 —— Fe2O3+ SO2。
分析可知:① 反应里氧出现次数最多,且左边是2(偶数),右边是5(奇数),所以配平从氧人手。在Fe2O3前前配以2,这样使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变为偶数;②2个Fe2O3中含有4个铁原子,所以应在FeS2前配以4,使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相等;③4个FeS2中含有8个硫原子。可推知在SO2前应配以计量数8;④等号右边共有22个氧原子,因此,应在O2的前边配以11,这样方程式就配平了。配平后再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 配平流程如下图:
4FeS2 + 11O2点燃2 Fe2O3 + 8SO2
第二步 第四步 第一步 第三步
练习:用奇偶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KClO3 —— KCl + O2
正确为:KClO3MnO2KCl + O2
3.分数法配平
该法适用于含有的化学式比较复杂的配平中,一般步骤为:
(1)定:把反应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暂定为1。
(2)配:以此为突破口,再推算出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
如:写出大麻(主要成分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分析:①从其组成可知,大麻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即:
C21H30O2 + O2—— CO2 + H2O,式中复杂的化学式为C21H30O2,将其计量数暂定为1,一个C21H30O2分子中含有:21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②反应后应生成21个CO2 分子,因此,在化学式CO2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1,在H2O的前边配上计量数15,这样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生成物中氧原子总数为47个,所以,需在O《》2前边配上55/2,这样氧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因为,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是整数,所以,各化学式前的数都乘以2;④最后检查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左右全部相等,相等后,注明条件并把“——” 改为“===” ,即得正确的方程式。 配平流程如下图:
1C21H30O2 + 55/2 O2点燃 21 CO2 + 15 H2O
第一步第四步第二步第三步
正确的方程式为:2C21H30O2 + 55 O2点燃42 CO2 + 30 H2O
练习:用分数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C6H6 + O2 —— CO2 + H2O
篇2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配平 观察―分数法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其配平方法除了常见的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外,众多参考书介绍了名目繁多的配平方法,如奇数配偶法、归一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方法确实能配平一些不常见的反应,但这些方法难上手、适用面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巧“凑”课。
一、引入课题
[投影展示]配平下列反应式:C■H■+O■―CO■+H■O Na■O■+CO■―Na■CO■+O■
[学生讨论]笔者在巡查过程中听到学生这样讨论:
这两个反应很熟悉,但怎么一下子配不平了。好像能配平,但我就是平不了。
第一个中氧元素出现了三次,我用不了最小公倍数法。第二个中只有氧变价,可怎么变的呀。
我记起来了,第二个是2,2,2,1……
“我配平了!”有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突然惊呼道。旁边有同学立即凑过去,却又很快散开,同时把目光转向教师。此时,我就势了解该学生的配平情况。可该学生低着头,回答道:“老师,我是配平了,但我是凑的!”
二、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是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配平中的观察―分数配平法,即易学易用的巧“凑”法,配平过程中先用观察法配平简单元素,较复杂的元素留在最后用“凑”的办法暂时将其配平,然后用等式性质将方程的系数化为互质的整数。
[例题分析]配平下列反应式子:C■H■+O■――CO■+H■O
此题若用最小公倍数法来配平,在配平O原子会遇到困难,即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3个,最小公倍数为6,但用此法无法配平之。
此题涉及四种物质,即C■H■、O■、CO■、H■O,其中有三种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显然,O原子的配平较复杂,则不应最先配平O原子,一般最后配平O原子,可先配平H原子和C原子。
[学生展示]如何配平C■H■+O■――CO■+H■O呢?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明了如下配平方法。
步骤:(1)配平H原子,左边H原子1个,右边H原子1个。故原式照写。
(2)配平C原子,左边C原子2个,右边C原子1个。故在CO■前配写数字2,C■H■+O■――2CO■+H■O。
(3)分数法配平O原子,即在O■前配个分数,使左右两边O原子个数一样多。因为此刻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5个,则在O■前配写分数“5/2”。C■H■+5/2O■――2CO■+H■O
(4)在每个化学式系数前,乘以分数的分母“2”。2C■H■+5O■――4CO■+2H■O,即完成了此反应的配平。
[教师小结]观察―分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
(1)首先在单质存在的一边中,选定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式,假定此化学式的系数为1。
(2)在其他化学式前面分别配上一个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除单质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3)然后,在单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单质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4)最后,把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去掉各系数的分母,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
[教师引导]按照此“凑”的配平方法,Na■O■+CO■――Na■CO■+O■
这一反应方程就只需要在O■前配二分之一了。对这一经常用到化学方程式,有些同学就不用背系数了呀。(有同学哑然失笑)
[教师引导]根据这一配平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常考的难点方程。
1.CH■CH■OH+Na――CH■CH■ONa+H■
2.Na■O■+H■O――NaOH+O■
3.Al+H■O+NaOH――NaAlO■+H■
4.CH■CH■OH+O■――CH■CHO+H■O
[教师点拨]这个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常考的特殊反应,相信有些同学都记住了该方程的系数。但对该反应的酌配平过程却是比较模糊的。用这种观察―分析法使得对于该反应的配平思路变得简单且清晰。应用观察―分数法能很好地化解中学阶段有机化学方程式配平中这几个难点,大大减轻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归纳与讨论,这些方程都是中学阶段常考且配平有一定难度的方程,通过观察―分数法配平,能轻易地突破难点。
[技巧总结]1.应用观察法配平一般元素时应把握“由简到繁”的原则;
2.应用分数法配平较难元素时一般应将单质前的系数改为分数而将方程暂时“凑”平。
三、课后反思
1.观察―分数配平法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找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较高级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观察―分数法的生长点:
(1)观察配平法化学方程式: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是观察法。观察法常见的思路是:首先通过观察,找出方程两边各只出现一次(即最简单)的元素,先配平这种元素,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最后配平方程中最复杂的元素。
(2)数学中方程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2.提出观察―分数配平法的过程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配平且又常考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往往用观察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难配平。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共同特征,提出了用观察―分数配平法解决这些重难点方程。同时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生长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这一新配平方法,让学生自己实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篇3
一、钻研教材,有效教学
新课程提倡一标多本,使教材从“圣经”变成了“素材”。好的教材一定隐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钻研教材就是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具有的双重特点。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多钻研教材,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做到有效教学。
案例一:关于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学生已经在第一节学习了“摩尔质量”,即每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让学生思考“气体摩尔体积”能否定为“每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学生带着问题只用8分钟时间就把教材阅读了一遍,教材中的“讨论”也迎刃而解。学生发现:“气体摩尔体积”跟“摩尔质量”的区别是:“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是在标准状况下,数值约为22.4升,也就是每摩尔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值。
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其实就是以下公式的应用:n=NNA= mM =VVm 。
问题: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将如何?
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启发学生:含有相同数目分子的不同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如何?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一致认为它们的物质的量相等,因为在n=NNA= mM =VVm 公式中,当N相同时,n相同。
小结:阿伏加德罗定律即五同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同物质的量、同分子数,当其中三项同时成立时,其余两项成立,当二项同时成立时,其余三项对应成比例。例如,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对于任何气体,公式V1V2=n1n2=N1N2 成立。
感悟: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去教,效果就会更好。课堂教学永远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前提是:把握学科本质并研究学生的特点。
二、以学生熟悉的事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二: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教师划一根火柴,学生都知道这是燃烧,还知道火可以用来取暖、烧烤食物,进而用来烧制陶器、炼钢、炼铁等。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是从火中萌发的,火在人类的进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从紧密联系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展开教学,将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让课堂更有效
教室应该是“学室”,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有效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
案例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在讲解了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程序后,让学生做练习,并指定两名同学面对面来分析、配平下面的方程式:KMnO4+HClKCl+MnCl2+Cl2+H2O。
学生很熟练地配到2KMnO4+10HCl=KCl+2MnCl2+5Cl2+H2O时就配不下去或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他们是先用观察法配平氢元素,再来配钾元素,原来问题出在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元素的先后顺序上。对于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反应物中的某一种元素反应后分散在几种物质中,如果只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就比较困难,那么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入手就比较简便。
上述反应应配平为:
四、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每一节、每一章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课讲究概括性和网络化,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怎样用化学的思想去思考化学问题。
案例四: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时应注意总结概括相关内容,如:
篇4
一、氧化还原反应中一般规律
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般规律
(1)守恒定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
守恒定律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依据。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转变为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转变为氧化产物。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高总价数应等于化合价降低总价数。
(2)强弱规律: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对于任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有这样的结论,如:
CuO+H2Cu+H2O
氧化性:CuO >H2O,
还原性: H2>Cu;又如:
2Fe3++2I-2Fe2++ I2
氧化性: Fe3+>I2。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3)价态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会偏向于某种性质,或氧化性稍强或还原性较强,如Fe2+偏向于还原性强,Cl2重点体现氧化性。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但无法分析其强弱。
(4)转化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是接近但不交叉,最多只能达到同种价态,也称为归中规律(如图2所示)。
转化律可以让学生认清反应的具体情况,使得复杂的反应变得简单。如
KClO3+6HClKCl+3Cl2+3H2O
该反应中产物KCl来源于HCl而不是KClO3。
(5)优先定律(先后规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往往是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如溴化亚铁和氯气反应有三种情况对应三个反应:
①氯气过量:
2FeBr2+3Cl22FeCl3+2Br2
②氯气不足:
6FeBr2+3Cl22FeCl3+4FeBr3
③氯气与溴化亚铁等物质的量:
6FeBr2+6Cl24FeCl3+2FeBr3+3Br2
要准确快速地理解上述三个反应,就必须要了解还原性:即Fe2+>Br-,氯气要先和溶液中Fe2+反应,当Fe2+反应完全后,氯气再和溶液中Br-发生反应。
(6)“逆反”规律:氧化剂越强,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越弱,还原剂越强,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越弱。如: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K>Ca>Na>Mg>Al>Zn>Fe>H>Cu>Ag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K+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S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F-
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解答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例1(2016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已知Br2+2Fe2+2Fe3++2Br-
当向含1 mol FeBr2溶液中逐渐通入Cl2,溶液中有一半的Br-被氧化时,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
B.反应后溶液中c(Cl-)=c(Br-)
C.参加反应的Cl2为1 mol
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2Br-+2Cl22Fe3++Br2+
4Cl-
解析由题目所给方程式可知,还原性Fe2+>Br-,故向含1 mol FeBr2溶液中逐渐通入Cl2时,首先发生反应
2Fe2++Cl22Fe3++2Cl-
当Fe2+反应完全时,发生反应
2Br-+Cl22Cl-+Br2
Fe2+为浅绿色,Fe3+为黄色,故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由两个离子方程式可知,当溶液中有一半的Br-被氧化时,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溶液中n(
Cl-)=2mol,
n(Br-)=1mol,c(Cl-)=2c(Br-),B项错误,C项正确;FeBr2溶液中Fe2+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当有一半的Br-被氧化时,反应的Fe2+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为
2Fe2++2 Br-+2Cl22Fe3++Br2+4Cl-
D项正确。答案:B
本题利用上述规律中的先后规律和电子守恒规律:当一种氧化性粒子氧化两种具有还原性的粒子时,还原性强的优先反应,当还原性强的粒子消耗尽时,另一种还原性粒子参加反应,随加入的氧化剂的量的不同,根据电子守恒,可以写出无数个总的离子方程式。
例2(1)(2016上海松江模拟改编)写出向KBrO3和KBr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的离子方程式;
(2)(2016山东潍坊模拟节选)写出向FeCl2溶液加入双氧水的离子方程式。
(3)(2016云南昆明一中第二次双基测试)高铁酸盐(如Na2FeO4)是新一代水处理剂。其制备方法有:次氯酸盐氧化法(湿法)和高温过氧化物法(干法)等。湿法是在碱性溶液中用次氯酸盐氧化三价铁盐,写出该法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1)BrO3+Br-+6H+Br2+3H2O
(2)2Fe2++H2O2+2H+2Fe3++2H2O
(3)10OH-+3ClO-+2Fe3+
3Cl-+2FeO2- 4+5H2O
解析(1)本题利用归中规律。根据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可知,KBrO3和KBr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溴元素的归中反应,应生成Br2。
(2)已知H2O2具有较强氧化性,可将Fe2+氧化成Fe3+,本身被还原为H2O。
(3)次氯酸根离子的还原产物为Cl-,根据电子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即可。
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首先根据反应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出生成物的离子,如MnO-4的还原产物一般为Mn2+,ClO-的还原产物为Cl-,而SO2-3的氧化产物一般为SO2-4等;然后根据电子守恒配平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最后利用观察法配平离子方程式。
篇5
典型例题请看2011年淮安市的一道中考题: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 A操作中错误的是。
(2) 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g,在称量过程中,若天平的指针偏向标尺的左边,接下来他的操作应该是。
(3) 在量取水的过程中,当倒入水的体积接近刻度时,他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规范的是(选填序号)。
(4) 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的是(填序号)。
① 天平在称量前没有调平;
② C操作中有少量固体粘在称量纸上;
③ 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本题看似简单,答起来也很容易,但却不易得分,据统计全市六万多考生当中,只有不到200人本题得到满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规范性差,答题的语言不完整。从学生失分中也能看出老师平时对操作规范程度要求不够。如第(2)小题中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取下少许食盐,至天平平衡,而学生有的答成添加砝码,有的虽然答出取掉少量食盐,却漏掉直至天平平衡;第(3)小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依据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而选择了B,殊不知本题属于定量量取,因而规范操作应该是:眼睛先平视40mL刻度,然后滴加液体至眼睛、40mL刻度、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若你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与本题有相似要求的题目很多,这些题目看起来不难,学生也会快速给出答案,但大部分学生答题时都会在“规范性”方面“摔跟头”。很多优秀学生,考完后总觉得自己能得满分,可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的屡见不鲜,其实就是在“规范”上吃了大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许多地区在试题的难度上有所下降,命题者为了拉开差距,控制满分,在不超纲命题,不出偏题、怪题、难题的基础上,只能在能力要求上做文章。对部分较难题设计时,不仅增加了思维的力度,而且在答案的设置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题者解答时必须条理清晰,表达完整、规范方可得分。而学生答题时常常是“会而不对”或“对而不全”或“全而不精”,从而引起失分。
中考要求① 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② 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的,不给分,条件错或漏、生成物状态标注不规范的,有一处扣0.5分;③ 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或单位书写不规范,按规定扣分;④ 两个答案缺一不可,多选、少选、选错均不给分;⑤ 某小题必须答到哪几个关键字才能给分等等。
来自中考阅卷现场的错误报告① 把答案写规定以外的地方,阅卷时无法看到答案;② 要求写名称而错写成符号,而要求写符号却又答成名称;③ 要求填写序号而填名称;④ 要求写性质却误写成用途;⑤ 专业术语用错字或看不清楚,如“摧化剂”“四管”“吸咐”等等;⑥ 实验报告题书写不规范、步骤不完整,如应该配成溶液做实验却没有配,药品用量不关注,该定量时不定量等;⑦ 漏写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字,如取等质量的“等”,致密的氧化物中的“致密”; ⑧ 现象表达不准确,如“烟”和“雾”不分,“火焰”与“光”不分,“检验”与“鉴别”的现象表述不准;⑨ 该对比回答时而没有对比,如氧气密度大等等。
形成成因分析形成原因,你不难发现导致这些差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基础不够扎实;(2)对实验不够重视;(3)审题不够仔细;(4)表达不够完整;(5)书写不够规范;(6)思维不够灵活。其中“审题不仔细、表达不准、书写不规范”几个问题是考生在临场答卷中最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非智力失分。形成这样的非智力失分主要原因有:部分老师平时教学语言不严谨,实验操作要求不规范,对学生平时作业批改不够仔细或要求不够严格,还有就是学生粗心大意,随意性强,只凭感觉答题,审题不清楚,表达能力不够,加之惰性心理强,想尽量少写字而又能得分,结果事与愿违。
教学反思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你会发现,“规范”与我们平时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崇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语言、板书、实验操作等都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言简意赅。当然,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严格、规范,尤其是在作业和试卷批改中更要“严”字当头,这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吧!
应对策略
一、 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读题,多层次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浏览”再“深挖”、先“泛读”再“精读”,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2. 抓关键字词,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或易遗漏)处,应该用笔画下来,同时反复推敲,从中捕捉解题的有用信息。在化学题审题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字句:“不正确”“由大到小” “稀、浓、饱和、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质量” 等等。
3. 着力排除干扰,滤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一定都是解题所必需的,有些或许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有些是出题者增加的时代信息,要准确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不仅需要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还要能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去思考问题。
二、 理清思路 规范答题,力求不出差错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事”,但答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语言,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的将问题和答案表述出来。良好的答题技巧往往是提高中考成绩的有效途径,训练这种技巧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模仿历年中考化学试题参考答案的基础上,适当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顺着思路,用化学课本或老师的专业术语去分析和解答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完整、规范答题,特别是在落笔之前,应看清要求,规范书写,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必须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必须是全对的”!
篇6
关键词:考纲;高考试题;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92-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复习工作又开始了,面对纷繁的知识点以及如海的习题,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力争在2017年的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呢?
经过仔细研读考纲及近三年新课标П卷的考题,发现高中化学在高考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十二块,分别是:化学与STSE (Scinece 科学 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 Environment 环境)、物质的量相关知识、离子反应与微粒共存、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反应热与盖斯定律、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理论、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率、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下面是就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总结的近三年各个题目中知识点的分布:
由上面对选择题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发现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有机化学基础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在选择题中一定会有所考察,且侧重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另外STSE问题成为近三年化学的第一道选择题,也不难发现如今的高考越来越突出学科的社会实用性。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也是常考不衰。总之,在选择题部分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年必做的三道大题都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载体,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反应热、氧化还原原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乃至实验操作等等。无机综合题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流程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这些高中化学的中心内容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充分表明了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为考查学生能否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的潜能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对于出现在新课标Π卷中的选考模块,很多学校会有选择地开设《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这两个模块。其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近三年出现的考点重要集中在核外电子排布式,未成对电子数,微粒的空间构型,化学键类型,沸点高低判断,分子极性,晶胞的分析计算等方面。该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深化与细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物质性质等具体内容。知识点少且发散性较弱,考点集中,便于集中攻克, 复习耗时短,不少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一般总可得一部分的分,这也造成了多数学生会选做这道题。但是,物质结构的内容抽象、术语陌生,空间想象力及计算能力较弱的考生,晶胞及计算难得分。
对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来说,由于只是有机化学的基础而已,所以每年试题的考查点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几个方面。且有机化学的必考与选考能够兼顾,对必做题有帮助,此模块知识系统性强,富有逻辑性,多数学生能掌握 ,对化学感兴趣且程度较好的学生会选做这一题。但是,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多难,学生不易得分,另外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中间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体全错,易导致丢分。
纵观近三年高考理综考试的化学试题,可发现其难度并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覆盖全面的特点。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具体做法如下:
1.整合教材,科学合理安排
复习时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如离子方程式书写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可以放到讲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后,用缺项配平的方法来书写。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非金属碳元素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关系问题,在讲金属元素钠的时候就涉及,就不必拖到非金属去讲了。
2.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复习中对细节的要求要严格,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往往决定高考的成败。为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丢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 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要训练和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并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运算准确,表达规范。
3.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要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复习中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篇7
关键词:今年化学高考;全国理综试题;特点分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0-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河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西、湖北等省区选择了全国卷一,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选择了全国卷二。两卷化学试题的考点分布和能力要求各有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出了两卷化学试题的不同特点并对高中化学教学作出了有启示性的教学建议。
1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
2010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特别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核,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另外,也加强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观察、理解、推理、实验、计算等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等,并注重对常用思维方法的考查。试题适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不同层次高校择优选材。综观两套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有如下基本特点:
1.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加强了化学核心理论、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最常见的基础知识。全国卷一及卷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见表1、表2。
1.2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加强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全国卷一中第7题D选项“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既考查了盐类水解反应,又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还要求考生能辨异出与反应“NH3热还原CuO”的差异之处,思维容量较大,考查了比较与综合运用基本反应原理的能力。第10题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一高科技新应用成果作为信息来源,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的综合应用。为提高区分性,故意只给出充电反应,考生如不能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得出放电反应,定会上当失分。第29题要求考生“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实验设计特别能考查考生的思维严谨性,如对①如何制取CO2,②如何除去气体杂质HCl,③如何干燥CO2,④如何除去产物CO中的过量的CO2这几个关键问题没有想周全,定会造成连续丢分。第30题第(6)要求考生写出分子式为C5H8且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物质的结构简式,该问要求考生具有极强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归纳能力、分类思想、组合思想,该问位于试卷压轴位置,体现了高考区分选拔之基本功能。
全国卷二中第9题利用V(H2)-t图象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等多个基础理论,并考查了数形结合能力。第10题考查了逆向配平的解题技巧及思维的敏捷性。第13题“烯烃复分解反应”以信息题的方式考查信息处理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第29题实验考查了思维的严谨性,如考生没有想到阴极会发生Mg2++2OH-=Mg(OH)2定会踏入陷阱。第30题以信息题方式考查了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聚己二酸乙二酯的写法,本题考查了逆向推理、演绎推理、迁移推理能力、 定量计算能力等等。第(4)、(5)问, 具有压轴题的特点,起到高考命题“选拔甄别”的功能。
1.3注重化学科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考查
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间的综合是本卷的突出特点。全国卷一第10题以信息题形式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的综合应用;第27题以图象题形式定性定量地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集中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第28题综合考查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考查了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全国卷二第9题以图象题形式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及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第28题综合考查了中学常见气体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第29题将电解池原理和化学实验考查融为一体,既考基础理论又考实验基础知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综合性极强。第30题有机推断题,将化学计算、信息处理等能力考查融为一体。
1.4突出化学特点,注重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重点加强理解和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查。纵观本卷化学选择题,其能力要求的层次基本属于此范围。
加强了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全国卷一的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1题和全国卷二的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3题均不同程度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全国卷一第29题“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全面考查了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绘图、实验评价、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特别能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全国卷二第29题以MgSO4溶液的电解和新指示剂介绍为知识背景,既考查对电解原理的掌握,又考查了实验现象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的检验,还考查了信息处理能力。
加强了对表达能力的考查。第II卷各题均对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全国卷一的第27题“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第28题(2)“……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第29题(1)绘出实验装置图、(3)“改进后的优点是”、 (4)“验证CO的方法是”。全国卷二的第27题第(5)“①反应速率____的理由是;②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的理由是”;第28题(4)“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5)“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6)“……观察到的现象是”。
2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2010年高考化学试题回归基础、重视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过渡到新课程改革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
2.1用好教科书,巩固双基
教科书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和教材修订,已相当成熟。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确立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在整个化学中起着奠基性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掌握不扎实,要提高高考命题所要求的“四大基本能力”和考生应具备的思维素养极为困难。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些知识,要以理解为本,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把化学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真正弄清楚、搞明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2.2必须重视化学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0全国高考一卷、二卷的化学试题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的绘图、获取并处理信息、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达等能力。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是必须树立能力意识,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各种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必须以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并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和技能;必须有计划的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明确能力要求,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科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并切实开展好化学实验活动
2010全国卷一29题“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出自教材的实验和习题,学生对此实验原理应该很熟悉,但本题要设计实验并要求考生绘制出所需的实验装置图,这就增强了区分性。实验设计很能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严谨性,绘图也很强调精确性;如果考生在平时没有真正想清该实验中一些细节问题(如何制气、如何除杂、如何干燥、如何除去过量反应物、如何检验等问题)是很容易连续丢分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的方法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必须搞清几大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和其中所涉及的细节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形成学生化学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要适度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实验,适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情景、氛围和条件,让他们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学科核心能力在实验活动中同步提高。29题是引导向新课程教学改革过渡的良好尝试,值得重视。
2.4注重总结方法
- 上一篇:商品经济的条件
- 下一篇: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