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教学活动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

1.忽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心理素质也纳入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当中,说明国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视。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是他们生理上不断拔节成长的时期,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的重要阶段,因此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完善决定了他们人生前途的走向。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身体的锻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对一个学生的重要作用。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有些体育教育工作者自己都不重视,忽视课程标准中对心理素质的目标的充分落实。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仅仅是注意一些基本的心理通识的教学,不能够完整全面的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

2.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之所以长期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在专业素质上也有待提高。由于许多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致使学校长期都缺乏一个常规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的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识,试想,连教师都在这方面知识匮乏,连教师都没有受到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教师都没有最基本的心理常识,更何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合理的配置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给教师以专业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3.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投入亟待增加。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要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给教师以专业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之外,那么充分的教育投入则是这一切的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专项资金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无法给教师配套的专业培训机制,这一切就都是空谈。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往对学生在心理素质上的锻炼手段都过于单一,往往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锻炼,使学生在这方面缺乏锻炼。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策略

1.开展多种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将初中生作为对象的改造和实践活动,这种改造和实践除了对学生在生理、身体上的改造之外,还包括对其思想和心理素质上的改造。因此,适当适度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能够使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开心、快乐、自信和荣誉感,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失意、颓败、难过,因此,这样的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找出成功的方法,总结失败的经验。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初中生在成长、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锻炼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障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研究 心理素质锻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07-01

初中学生正是心理素质变化、成熟的时期,也是其人格品质逐步奠定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其本身人格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们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而基于此,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就成为广大体育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以期能够切实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水平。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相对小学阶段而言,其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同时由于逐步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都逐步加快了速度,因而容易发生心理失衡情况,甚至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及逆反心理会更加严重,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们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锻炼能够推动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发展,通过体育课堂训练能够适当调节学生学习压力,并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形成更加坚强的意志。其次,体育锻炼一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调整自身,从而保证身体协调性,长久坚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敏锐与灵活。

二、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需要进一步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初中时期,学生们体育素质参差不齐,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害怕自身做出的动作难看而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过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或者草草敷衍一下。针对这种状况,体育教师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潜在的参与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将紧张、胆怯、自卑的心理转变成锻炼自己,突破自己心理。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首先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

(一)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需要营造出融洽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才能有着细致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与性格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他们都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认同感。例如,对于缺乏自信,身体素质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进行训练,如选择跳绳、广播体操、跑步等;而对于本身容易紧张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对抗性的比赛项目,如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等,让学生们通过激烈的比赛来克服容易紧张的问题;对于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学习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比较大的技巧性项目,例如长跑、跨栏、跳高等。

(三)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激发其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赞扬,以及时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二,需要进行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采用更多内容性评价来取代单纯的分数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之后,结合学习态度、过程以及取得的进步情况等综合评价。从而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树立起自信心。

三、运用抗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挫折恢复力,其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进行身体练习项目教学,因此,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练习,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反应。

篇3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学生 锻炼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我认为,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其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会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二、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

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

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篇4

现代社会呈高效率、高速度、高竞争态势,人际交往日趋复杂,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惶惑与迷惘,许多忧虑无时不在心中萦绕。在这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才有可能实现自我,适应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呢?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1. 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构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的载体,它在素质结构中居中间层次,是主体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中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健康的背景和条件。所以,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让他们勤奋学习,使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

2.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愉悦心境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即人的身心兴奋程度),调节情绪,具有愉悦效应。适度负荷的身体锻炼使人体风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呔,它能使人镇静,使人有愉快的情绪。体育锻炼还具有成就效应,在锻炼中取得成绩,锻炼者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 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稳定,顺利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自信者勇,自信者智,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其次要磨练意志,使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成败的关键。再次是要提高控制紧张、波动情绪的能力。情绪不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力的发挥等,所以要有意识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训练,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最后要提高自己的智力。个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仅有体力和意志的较量,还有智力的较量。学生的智力训练,主要是培养未来从教的各种专门智力品质,拓展从教所必需的心理能力。

4. 要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心理的自我调适首先要求“清楚地了解自身”,要善于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诱导和调整,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现代社会呈现着这样的不和谐,一方面是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紧张、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通信裂变带来的困惑以及都市化引起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些使人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的心理应激,并由此造成众多的不适应。实施有效的自我渲泻,是消释压力的重要手段。

篇5

关键词:散打 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48―03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的长足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当今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八零”、“九零”、“零零后”的怪异行为;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生活压力、学业压力、感情压力和所面临将来就业的压力……。在大学生们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前提下,在他们种种怪异行为和心理脆弱的背后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不健全。

1 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近两成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因其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环境挫折所造成的。

1.1 个人生活环境遭受的挫折

人的生活环境有好有坏。当个人的生活环境超出了正常的“好”和“坏”的时候就会使人的心理遭受一定的心理挫折。如,当今社会许多法制案例报道中,主人翁是由于从小生长在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极差的环境中,自幼磨练了奋发向上的决心和精神。当通过自身奋斗换来一定名誉和地位的时候,往往趋于内心的一种心理自卑的惯性而欲壑难填,从而埋下走向没落的种子。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当其条件优越到超出一定程度之后也会因为自身虚荣心理和生活方式的惯性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超出“正常值”的内心倾向,在其生活、学习中遭遇一定挫折的时候,极易引发一系列心理挫折。

1.2 学习中遭遇的挫折

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直是家长、学校以及今后的用人单位评定一个人的主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的评优、社交、就业很多都与此有关。当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稳或者持续低迷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而引发神经衰弱等精神问题。大学生时代的主体意识是趋于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往日优势的迷失,学习方法的不得当,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差都能促进其内心心理压力和心理挫折的增加。

1.3 个人情感方面遭受的挫折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单亲家庭、早恋、择友……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着当今大学生脆弱的心灵。单亲问题让正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无比的脆弱,生怕再受一点点伤害。由于这一阶段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异往的愿望变得无比强烈,然而当遭受一定挫折之后就会导致他们精神的痛苦和心理的受伤;随着自身主体意识完善和人生观的成熟,择友之路也将会一波三折。由于择友不善带来的痛苦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产生自闭、不相信别人。许多成长中个人情感的挫折都将直接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1.4 社会适应方面遭受的挫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天生俱来的,是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时期和场景的“磨合”而形成的。社会适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未来社会向当今高校教育和体育教育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出于个人爱好、个人情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原因,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内心自卑、敏感多疑、不适应群体生活,情感上不能主动接近他人等心理问题使他们常常出于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害怕受伤,很难相信别人,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2 散打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散打教学中,汗水和成就,挫折和荣誉都能很好的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锻炼作用。在学习中,散打更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在练习中,特别是击靶练习更能有效清除学生心理垃圾;在对抗实战中,更能磨练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

(1)在散打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抗性练习中,进攻、防守的成功和失败以及场次的胜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次攻防的成功与失败,一局的胜负和一场比赛的胜负都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在里面。经过散打课的学习,大学生能从中得到成功和失败的锻炼,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回味失败的遗憾,从而使不屈不挠、用于抗争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2)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散打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磨练的过程。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等各种训练科目都会使他们咬紧牙关“迫使”自己完成任务,从中体会痛苦、准备放弃、坚持、成功的各种心理变化和最后成功的喜悦。各种课堂训练科目和自然条件的考验,能磨练学生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品质。

(3)散打教学中,禁击部位和禁用打法以及各种规则使散打运动锻炼了学生思维意识对个人行为能力的控制力。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实用的、一招制敌的知识穿插教学,以提高学生在校外遭遇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比赛中,常常面对绝佳的时机和部位而出于对规则的遵守和个人控制能力的提高而点到为止。尊重对手,尊重规则在散打课堂中只有汗水和成功的喜悦,不将比赛带离课堂,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也增强了学生个人情感的操控能力。

(4)在散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练习或者对抗。既能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便于学生心理防线的降低,降低或消除某些心理问题,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5)教师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表扬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荣誉感和肯定自我的一个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练习中,肯定某些同学的技、战术并在全班提出表扬;定期选拔技术水平高、进步大的学生任小组组长;设置一定的难度,鼓励和促使学生去完成,并在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回味从望而生畏到信手拈来的这种心理跨越,并引申为一种人生哲理。

(6)打沙袋等击靶练习,会使学生在意识集中的基础上倾注一定体力。在明确的目标和意识的高度集中下,学生挥洒汗水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积郁发泄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垃圾排毒的过程。学生们往往在训练结束,感到身体疲惫的同时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轻松感。这种练习方式在意识转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自我恢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3 在散打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1 培养学生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改善学生心理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一定难度有些学生生怕完不成动作遭同学耻笑而产生心理畏缩不敢参与到活动中来或干脆敷衍了事。如在滚翻练习中,有许多同学之前没有练习过前滚翻和鱼跃前滚翻。教师可以采取单线练习,引导和迫使学生去完成练习。在动作失败后,分析失败原因,找出动作或部位错误,提出纠正方案,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尝试继续练习。在经历失败之后,号召全班同学为其不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而鼓掌加油。当其尝试过一次成功之后,其心理底线将大大提升,往往是之后练习过程中(哪怕提高难度),表现最踊跃的学生之一。

这种融洽的教学氛围、团结互助的练习环境,加以教师适当的鼓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

3.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措施

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基础,然而其毕竟是学生内在的因素。当学生面对外界环境时,与其他个体的竞争才是其心理锻炼的重要环节。有些学生在对抗之初往往信心百倍、极度乐观,然而在经历失败之后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盲目悲观。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都是对其自身不客观的一种认识,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无益的。

散打是一项讲究机会平等的项目,任何人只要勇于竞争,善于把握时机都有可能在比赛中获胜。在散打教学中,使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做好准备,充分发挥技战术,抓住时机,锻炼学生勇于竞争的意识。

3.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枯燥的、甚至倍受煎熬的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古人说的好“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一样道理的。意志力锻炼的过程也是其心理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实践、意识和心理磨合的过程。当意志力锻炼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

3.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结果就是走向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体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反过来也是检测其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天、地、人”三和中的“人和”,是未来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在散打教学中的分组练习、小组对抗都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以学习为纽带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心理素养。如散打教学中的小组对抗,要想使本组取得胜利,除了有田忌赛马的谋略,更要有有效制敌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在取胜的长期准备中,学生们会献计献策,交流经验,以期待本组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即可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也使学习更具有了群众性、协作性和交往性,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兵等.论心理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7).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进修;区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前言

构建区域性实践模式,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教师专业化运作体系中,主要涵盖运作机制与策略两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该寻找一条区域性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该区域内教师心理素质及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教师区域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1、构建运作体系

首先,以课题组成员作为核心,通过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建立起教师心理素质中心组,然后以点带面的对全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如图1所示:

所谓的点,就是对该课题进行参与与探讨的学校,所谓面指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该模式是一个面向整个区域的教师心理素质及专业化提升的工作模式,运行与操作机制良性的发展,该模式下对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起着资源整合、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训练等作用。

2、以运作体系提供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自身的生理、环境及科学文化素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及作用条件下的心理发展,在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训练,对心态进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用。育人准则与价值取向的结合,对教师的人生感悟是一种融合,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成果的源动力。从区域实践上来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需要坚持三项原则:整合、趋向和训练;三个结合:自我提高与集体培训结合,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训练的自动化目的;分层与分段结合,分段培训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所遇到心理问题,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及幼教四种类型,有目的的采取心理训练的模式,分层在根据入职教师岗位的时间长短划分的新教师、老教师及青年教师几个层次进行的心理训练;全区联动与基地辐射结合,主要以基地辐射为主,做到以点带面的目的。需要参与课题培训的教师完成训练活动后,回归校园与同校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沟通。一般将大型的集中培训活动设立在各个基地学校进行,活动中,吸收各基地教师前来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起到宣传和辐射作用。五类活动包含:交往活动、情绪调动活动、成就动机及专业活动、教育创新活动、应对教育挫折活动;五步训练指参与活动、体验引导、示范导行、自我练习及自我创造;五种能力包含心灵感悟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的,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性教师心理素质发展主要针对心理训练模式展开,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编制资料引导教师学习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五种能力,因此可以将这五种基本能力作为目标,然后设计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培训活动课程设计》,通过对区域内基地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带动其它学校教师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与时间验证,教师心理素质在进行自我培养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可以将取得效果突出的教师的收获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编制成资料。通过学习和借鉴,使其它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编制的资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开始称呼我为”老李”,在工作中也对我开始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我开始感觉到我老了,心里边也有了痛苦、迷茫和恐惧,一想到终有一天职业生涯也要到尽头,非常苦恼。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定位,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调整心态,找回自我,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更加的注重锻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进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我摆脱了那样的苦恼,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热爱,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认为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要不断的进行强化锻炼,突破自我。

4、优化教学环境

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主要对基层学校起到指导的租用,但不足在于并不是是对有直接的管理效用。基层学校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起来,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指引下,将教师的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重点来抓,积极的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感情方面的投资也就愈显重要,经过多方的努力,为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创造成长的机会,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不断丰富其业余生活。构建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结语

作为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对其专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要在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其心理素质,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教师心理素质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降低,努力的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数,对出现心理障碍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定期组织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培训,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梁艳荣.从专业认同角度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5).

[2]任静.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0(25).

[3]全英梅.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篇7

主题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音乐专业生是学校经过测试选拔的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在每年专业高考中,都有学生发挥失常的现象发生,影响学生的前途,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可见,心理素质对音乐生的专业考试影响很大,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音乐 高考生 心理素质

在每年专业考试的考场,我们都会看到有些考生由于过度紧张而影响考试成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音乐生稳定注意的能力不够;

2.音乐生支配情感、意志和性格的能力不够;

3.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对学生歌唱的指导;

4.考试中出现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心理素质太差。解决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利用声响刺激提高音乐生稳定注意的能力

许多外来刺激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例如,对于习惯在熟悉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的农村学生而言,进城考专业晚上总睡不好,所以教师应让学生逐步适应。

从高一开始,每天所有课余时间要求音乐生在不安静且有音高、节奏的环境中自由练习,训练音乐生的无意注意,经历高一不长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此类刺激引起的注意就能达到自由化程度,进入有意后注意,对视唱等学习活动和外来刺激就能合理分配,于是再度恢复正常――熟悉视唱等音乐刺激状态下的学习正常。从高二开始,每天所有课余时间要求音乐生在音乐教室练声、唱歌,由于各自练习时节奏不稳定、内容多变极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导致分心,学生不能在此类刺激与学习活动之间进行注意的协调分配,要想最大程度地排除其干扰,需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对发声是否科学的分辨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直延续到高三考专业时。这样学生稳定注意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为学生创设特殊情景,培养学生支配情感、意志和性格的能力

学生歌唱的心理状态不好,会影响其高考稳定与正常。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高一音乐生都是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兴趣的升华,但兴趣还只是低层次的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音乐高考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对学生情感、意志和情格的培养要从高一开始,教师要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爱上了音乐,学生才会执着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需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胆大”,歌唱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锻炼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声乐技巧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达,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方法,是培养确定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性格,使学生有沉着、自制和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去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的情操。

3.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持久而深远的。尤其是专业教师,要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改善和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另外,教师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教师还要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成功教师。

另外,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教师,歌唱的良好心理素质当然更重要,对学生影响更大。人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给每位学生上声乐课时自己先将歌曲“声情并茂”的范唱,让教师的歌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把歌曲的内容淋漓尽致展示给学生,使整堂课都沉浸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很快唱会了歌曲,而且在教师范唱的感染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的歌唱态度,在教师的鼓励下,踊跃上讲台演唱的学生越来越多,唱的也越来越好,也提高了学生单独演唱的心理素质。要改变学生害羞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开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唱,同时加强对最先表演的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到最后再鼓励学生进行独唱、二重唱的表演。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消除了害羞、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对其心理素质的耐受力也是一种锻炼。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这种演出实践,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音乐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增加演出实践的过程中,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在最初阶段,可选择一些熟悉的人(如爸妈等亲人)作为自己的观众,也可选择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进行演唱,在比较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中会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能逐渐使自己熟悉和适应演出的气氛,提高自己演唱的自信心。最后,在条件渐渐成熟时,再在正式的场合或欣赏层次比较高的观众前表演。另外,在表演中有时出现一些小的漏洞,对于演出者来说是很正常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把演出坚持下去,并把纰漏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各种场合和各时间段演唱,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篇9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素婷(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经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五位一体’素质教育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HB13JY009)和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08003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9-02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含义,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结合前人的研究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考,本文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界定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共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产生影响的心理品质。

关于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刘华山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人生态度、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社会实践与生存心理、耐挫力与坚持力、智慧与创造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对团体、对知识、对周围事物、对困难、对压力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的特征

1.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社会实践的结果。

2.相对稳定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是大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一时一地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综合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的综合体。

4.可评价性。心理素质会对大学生的活动成效产生影响,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因而具有可评价性。

5.功能性。心理素质作为内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既可以决定当前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预测固定情景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功能性。例如,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等。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信心缺乏。受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很多高职生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发展的盲目性较大。他们往往缺乏成功体验,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常常担忧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被老师重视,怕自己将来不能适应社会,却不清楚如何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为未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忧心忡忡,经常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自己不够优秀而烦恼,又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

2.情绪管理能力差。有些高职生的情绪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非常容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与同学不能正常交往,有时甚至造成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影响了人际关系发展。随着这几年高职生的招生分数逐年下降,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以来,这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校园集体打架事件时有发生。

3.意志力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遇事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做事没有计划性;执行能力差,不能一以贯之,虎头蛇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持久力;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较低等。

4.挫折承受力不强。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缺乏愈挫愈勇的信心和斗志。

四、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得到重视和推广,关键在于高职学校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而且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改变教育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心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全面引导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并将此过程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素质教育课堂,又有心理素质实践培养,即有整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师生协助又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体现为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平台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促使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是讨论交流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被使用,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后发言、老师点评等步骤。这种授课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适时得到老师的好评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不断得到增强。

二是角色扮演策略。是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心理的策略。角色扮演的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内心冲突,表达内心感受,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有些角色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进行合理发泄。角色扮演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力,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合作能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行为强化策略。强化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当受教育者表现出教育者期望出现的行为时,采用强化的方式对期望行为进行巩固,使期望行为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的自然反应、习惯性反应或行为。行为强化的形式主要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在教育活动中,要多使用奖励,少使用批评;既要奖罚分明,又要给年轻人改过的机会,这就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

四是幽默教学策略。幽默是一种能力,需要有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做基础。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深受学生喜爱。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他人、社会都会相处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板报、橱窗、广播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改变学生原有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活动。心理咨询可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形式,例如,我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就属于团体咨询的范畴。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使有心理障碍和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

三是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通常包括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耐挫力训练等。例如,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学习情况,并且善于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告诉学生“能够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保持理智,逐渐学会并掌握情感转移、自我安慰等情绪调节技巧。耐挫力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够坦然对待,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永远都不要向失败要理由。实在解决不了时,先找个合适的对象倾诉一下压力和苦涩,进行合理宣泄,避免情绪积累,然后蓄积力量再准备厚积薄发。

5.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每学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活动,认真安排大三期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进行实习指导,在企业一线进行教育和管理。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6.创设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心理素质的隐性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建环境优雅舒适、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规范、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加强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平台,例如,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克服过度关注自我的狭隘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多举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和体现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自制等品格。

[参考文献]

[1]韩如芳,张彩霞,姚英.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2]匡兴华,吴东坡.关于素质教育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3]刘建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5).

篇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关系和方法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 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体育运动本身也能够使心理得到锻炼。只要按照其规律、规则、特点进行练习和锻炼,心理健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1.促进认知。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认知的基础。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 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而体育运动就是以条件反射为基础来锻炼神经系统和其他呼吸、循环、运动等系统的。作为主要 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锻炼,可以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条件 反射速度,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提高、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可以充分开 发想象能力,在运用已掌握的技术动作时灵活地加以改革创新。然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早操能使大脑消除因 睡眠产生的残存抑制现象,为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解除大脑疲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 学习效率。这也是国家要求在校中学生要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依据之一。

2.培养情感。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做了一件即使非 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兴奋,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肌 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可以尽情宣泄,忘却烦恼,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 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在这种氛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肯定的。

3.锻炼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竞技运动目的性十分明确,参 加者自觉主动地奔跑,锲而不舍,勇于拼搏,争取胜利。这正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健身娱乐体育的目的就是强健体魄、愉悦身心,享受运动之美。

转贴于

4.培养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运动中,通过自身努力或他人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哪怕是一点点成功,这一过程对个性 的完善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胜利、战胜自我,故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之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的作用是肯定的。另外,经常参加体 育运动还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孤独、害羞、依赖、害怕、焦虑、冲动、自责等心理障碍会随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而逐渐得到减轻或消失。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是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 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其中体育 活动、游戏是心理学家常常推荐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积极的、重要的,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