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篇1

一、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

高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高一学生思维尚未成熟、可塑性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尽快掌握物理的思维方法。

二、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高中教材中,建立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天体运动”“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等压变化”“绝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力求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高中物理,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三、对物理规律进行归纳

归纳法是从同一类事件中概括出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做一些生动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自由落体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1)自由落体运动是由静止开始运动的。(2)下落过程中要受重力作用。(3)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且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应当注意的是:高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归纳为规律。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转化,从而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学会用图像法来分析问题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表示,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还可以用图像表示,图像法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使物理问题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将物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时,我们用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学生结合数学知识,一眼就看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在作受力分析图时,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研究的物体受到什么力,力的大小方向如何。画图分析物理过程时,也能明确地知道物体究竟怎样运动,从而能做到以最快的速度选择正确的公式结合物理过程解决问题。

五、将新学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类比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维能力

在2015年高考中,化学部分的命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高考化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属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人类依靠思维能力,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感性、具体的物质、认识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思维能力作了如下解释:“思维能力(ability?摇of?摇thinking)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以及思维能力的英文表述来看,思维能力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能力的组合。但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如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生活经验较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要注重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物质的量”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物质的量”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投影:12?摇g?摇12C的实物,再指导学生用天平称取出58.5g的NaCl固体后,告诉学生这两种物质的量均是1mol,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什么是“物质的量”“mol”?为什么质量不同的两种物质,物质的量会相同?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有关系吗?能否相互换算,怎么换算?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物质的量”和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式量的关系和换算,最后归纳、小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具体物质1?摇mol?摇12C和1?摇mol?摇NaCl的存在认识到“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

二、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在教授新知识时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搭桥铺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能力。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时,我先复习了氧化还原部分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1)把Zn片、Cu片分别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观察现象。若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把Zn片、Cu片连在一起,同时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观察现象。(3)在Zn片、Cu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同时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观察现象。通过实验1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为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作铺垫,引导学生围绕实验2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思考:为什么在锌片上看不到气泡,而在比氢不活泼的金属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实验3的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如何产生,电子从何而来?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的结论,突出说明原电池就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这样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中学化学实验题虽然内容简单,解题时不需要非常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装置图如下),设置如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氯气时,能否把分液漏斗换成长颈漏斗?

(2)从A装置出来的气体成分有哪些,B、C广口瓶中的溶液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3)B、C广口瓶中的溶液能否对调,为什么?

(4)D装置中,气体导管为何要长进短出,E中溶液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在解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制取气体的装置中用长颈漏斗加液时,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必须插入溶液中以防止气体逸出,所以长颈漏斗不适合在粉末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制气体的装置中使用。因MnO2是粉末状固体,所以在此反应中不能把分液漏斗换成长颈漏斗。从A装置出来的气体成分有Cl2、HCl、H2O,在收集氯气前要把杂质除去,B中应装饱和食盐水来除去HCl,C中应装浓H2SO4来除水蒸气。因为气体从饱和食盐水中出来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应先除去HCl,再干燥,那么B、C装置中装的试剂不能对调。D装置是用来收集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氯气有毒,多余的氯气不能排到空气中,以免引起环境污染,应进行尾气处理,因通常条件下氯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和碱反应,固用NaOH溶液来吸收。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以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在推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

2.思维能力总是在解决一定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对几个实验方案做出选择、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做出判断,要考虑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对环境有无污染等,包含的知识点多,通过实验方案评价能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例:(2015,全国卷1,26)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

解析:本题依托新课程的探究理念,以草酸为题材,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仪器的选择使用、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准确描述实验内容等,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训练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心智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利用化学习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单元过关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高锰酸钾分解后含锰元素的化合物都能和浓盐酸反应制得氯气。现将31.6g的KMnO4粉末加热一段时间,收集到1.12L(标况下)的气体后停止加热,冷却后放入足量的浓盐酸中再加热,又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是多少?(标况下)通过分析题意,不难得出先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后收集到的是氯气,若按常规解题方法,先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然后根据生成氧气的体积求剩余的KMnO4、由(1)反应生成的K2MnO4、MnO2的物质的量,再通过化学方程式求最后生成氯气的体积。这种解法虽然思路清晰,但计算量大。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相等的角度来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整个反应来看,31.6g KMnO4都转化为MnCl2,共得1mol的电子,由KMnO4受热分解生成1.12L(标况下)的氧气失去0.2mol的电子,则由Cl-转化为氯气时失去0.8mol的电子,根据2Cl--2e-=Cl2,得Cl2物质的量为0.4mol,标况下的体积为8.96L。所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化学习题练习、讲解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一向是以顺向思维为主的,对于一些顺向思维的题目一般能正确的做出来。但要衡量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还要看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忽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就是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可逆性,当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时,途径有可能由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化,有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在有机合成题中由原料设计合成途径制取产物,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用到逆向思维来获得解决的有效途径。有时候逆向思维是创新与成功的蹊径,如电能能转化为化学能,就有了电解池;反过来,化学能能转化为电能,就是原电池。在学习实践中,有的学生能把书上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当改变一下定义的叙述方式或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表述时,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教学的探索中,我们也面临着新经验,新方法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必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胡国生.中学化学新理念教学中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09(02).

篇3

【摘 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 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一、反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迫切性介绍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维培养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12(4)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6-01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思考现实问题,实现历史学习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现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肯定了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1.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确立该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部分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做的较好,能够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牢记历史常识,但是却忽视了后两者的教育,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较差,不能运用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识不高,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只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而学历史。

1.2 教材内容的使用较死板,教学内容不丰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历史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的浅层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此外,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只能把历史当成历史来看到,很难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也就降低了历史的价值,妨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氛围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氛围,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依旧秉承着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法和讲授法为主,学生更多的只是被动的听课,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无聊就在于此,教师根本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干巴巴的历史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更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从而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了评价的环节,这就意味着丧失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条途径。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就没有利用好这一途径,没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乏关注感和方向。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历史只要背诵和记忆就好,这种思想也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针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目标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正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建立于现代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2.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历史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的顺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很难从时间上把握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要将专题教学与世界史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不仅从深度上理解,还要从广度上拓展,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高一生物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高一学生刚结束初中生活进入高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高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一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一生物课堂上也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主动领悟生物学科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改变以往单向被动的学习模式,需要生生与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利用小组讨论或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遗传”一章时,对学生提问:如果一对夫妇的色觉正常,但其父母都是色盲患者,那么他们的儿子患有色盲的概率是多大?这样进行开放式提问,首先让学生依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老师讲解的思维过程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之一,教师在高一生物课堂上更需要发挥引导作用,结合课程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生物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有许多知识都是与许多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的。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生物学科发展更强调了学科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配合教学目标,创设合作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强调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在小组中作出贡献。学生作为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融会贯通、集思广益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目的,避免在小组中出现团体化、排他性的情况。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由于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互动交流较少。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改变传统学习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相互隔绝的现状。在合作小组中学生不仅能够分享学习方法,还能分享彼此的思维方法,以及分享个人生活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小组成员,学会理解组员,学会理解对方,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总之,在高一生物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及变革学习方法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懈动力,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竞争力,因此在高一生物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上,难以开放思维、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利用图文、视频、音频等使得课堂更加丰富、生动、活泼。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交流。例如讲到“水分子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将这一现象与我们现实生活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从我们为花浇水,联系到为何要将水浇在根部,再分析这些水是如何通过花的根部传输到花的茎叶中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且思考是什么原因实现了水在植物体内的传输。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此外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实现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关键,当前的生物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因此就要在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自主设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通过开放性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推行,在高一生物教学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通过变革教学思想,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乔叶.“两少一多”学生物——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感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吴雪琼.从“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浅谈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07).

[3]陈东龙.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1(06).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在经历了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

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

二、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

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学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一;教学要点;思维方式;特殊解题方式

一些高一学生在最初学习高中物理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这主要和高中物理难度上升有关,和高中物理的能力要求有关,当然也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高中物理难度上升,抽象思维的题型较多,要求学生能抽象出理想化模型,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而且高中生必须为将来的高考做准备,高考的难度、广度也对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很快适应以上两点要求,因此在高一上学期,常常出现学生的物理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

为克服初高中衔接这一难题,避免高一学生物理成绩下滑,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增强信心,消除恐惧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高中物理难度的突然上升,高一学生常常会心生恐惧,以至于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进而发展为对物理学科的排斥和厌恶。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则教师无论作何努力,都已经为时已晚。因此,在高一学期开始时,就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新闻、书籍以及开展竞赛、演讲的方式,拉近物理学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正面引导,不要吝啬表扬,以激励教育为主,使学生对物理感到亲切,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

二、实事求是,研究教材,改进教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高一教材有些章节为了体现知识体系的严谨和缜密,在知识点的安排顺序上,可能和学生的现实状况有所偏差。如,高一教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在教学中难度过大,而第四章是物体的平衡状态,显然可以理解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加速度为零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将物体的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调整到牛顿运动定律之前。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降低难度,扫除障碍。

2.寻找和初中物理的结合点

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和初中的物理知识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出这些联系,就能增进学生和物理学科的亲近感,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学时,先复习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合成的知识,然后顺势利导,提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进而在初中物理关于同一直线上的力,扩展为高中物理互成角度的力,很自然地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达到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教学境界。

三、运动特殊解题方法,固化合理的解题模式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学部分,其基本特点便是物理公式多,比如运动学五大公式;物理过程复杂,比如相遇和追赶问题;物理概念不易区分,比如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加速度和速度。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运用某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图像法。

v-t图像在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有其天生的优势:直观、准确、简洁、运算量小、公式记忆的要求低等。因此,做好图像法解题是做好第一章运动学教学工作的关键。

再比如,高一物理力学部分以及牛顿运动定律部分,固化的解题模式便是五步解题法――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力的分解,建立方程。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将零乱的思维有序化,将解题过程做有机的分解,从而有效地降低难度。

四、注重能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别指出,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能力训练和培养学习习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能力训练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间安排自习任务,如在教学高一物理第二章力学时,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力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大小以及方向的确定。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注重习题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力争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注重章节复习,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总之,在高一年级,特别是高一上学期,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初高中衔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避免学生物理成绩的

下滑。

参考文献:

[1]邢.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物理教师,1995(12).

篇8

一、高一新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原因

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对比,难度提升,一些高一新生无法快速适应

(1)高中数学语言与初中具有明显差异。初中数学大多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可是高中数学从高一阶段则运用抽象的语言及较难理解的概念进行表述。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思维能力必须有所提升。这一能力标准的改变使众多高一新生无法顺利转变。

(2)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不当,众多在初中选讲或不讲的课题被经常运用在高中,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十字相乘法等,大多数高一新生无法适应。

(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内容方面显著增加,在同等的学习时间里接受知识量远大于初中,辅助练习及消化时间则随之降低。这也令众多学习被动、依赖性较强的高一新生无法适应。

2.不正确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由于依赖感而滞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在学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依赖感。而到了高中后,有些学生还会犹如初中般具有较强的依赖感,随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并未将学习的主动权把握住。不进行规划,课前不进行预习,不去了解课堂的内容,上课时仅记笔记,而不管老师在讲什么。

(2)有些学生将初中的思维方式转移到高中,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阶段的一、二年级并未认真学习,仅仅在初三时才突击了几个月则轻松考入高中,并且有些可能还考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所以往往会轻视高中,认为高一、高二阶段无需认真学习。具有此种理念的学生错的彻底,这是由于在我国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所以中考题目难度并不会过大,学生较易考入高中。可是高考则有所差异,当前我国还未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教育,仅能挑选成绩好的学生读取,所以高考题目存在较强的选拔性,假如心存侥幸则会得不偿失。学生可以对高三学生进行了解,众多学生均由于高一、高二时不努力,临近高考时则会发觉自己的知识量严重不足,从而尤为焦急。

(3)学不得法。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会将知识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将概念的内涵进行解剖,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凸显出思想方法。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不专心听课,并未真正清楚要点。

(4)不注重根基。许多学生会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忽视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及培训,时常了解到如何做,却不进行严格的演算书写,时常好高骛远。

二、提升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措施

1.融合实际,做好入学教育

做好衔接开学、入学的基本路线,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将高中与初中教材的延续性指出,让学生了解高一数学的具置与作用,为学生推荐科学的初中学习法,将需要注意方面指出。还能够综合材料,为学生讲解学长、学姐的真实励志故事,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以最快的速度顺应高中的生活与学习。

2.了解底子,制定新规划

结合学校,做好学生摸底工作,通过对新生入学成绩的分析,与中考成绩相结合,真正掌握学生的数学根基。身为高中数学老师,应对初中数学课程具有清楚的把控,主要明确学生当前具备的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究竟有多少,如何以初中数学为基础,而迈向高中部分。在高中不断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在讲解高中新内容时,需有意引导,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加强旧知识与新知的对比、区分,以此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巧妙引导问题,巧妙安排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已学过的内容处理问题。如此才能够令思维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当中需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如此才能让学生具备勇于提问题、批判、质疑等能力,并且及时组织一些一题多解等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4.强化辅导,解决分化点

篇9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2.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

(2)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使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地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

4.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中的数学语言形象、通俗。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对策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直观化、教学语言通俗化

根据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仍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高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化、抽象思维通俗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3.适时降低思维难度,以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就可以与思维能力相适应了。

4.有效处理教材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6.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关键词:高一英语教学;初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63-01

对于刚踏进高中大门的高一新生来说,新的学期有很多东西等着他们去学习、去理解、去掌握、去发现。而英语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学科。但是,高一的英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早点熟悉高中的教材特点,尽快把握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完成初中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跨过高中英语门槛并学好英语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成绩容易两级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英语向高中英语过渡呢?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会终生受益。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前不会预习,上课只顾记笔记,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听课和做笔记等,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l、培养学生养成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开学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初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就如何学会预习复习、如何听课、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做笔记、如何写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并在每个模块的学习中具体落实。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怎样听、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引导学生去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为 “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多样化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班级授课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时间紧,容量多,学生发言机会少,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把学生分成4人或6人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和调控各小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教会小组成员用英语互相提问、互相交流,共同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单词默写、句型操练、角色表演和问题讨论都可以通过Pair work或Group study来完成。同时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结果给予及时评估,评选出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英语整体教学效益。

二、培养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习惯

1、让学生养成听、说英语的习惯

课堂是训练听力的最好的场所,教师在英语课上应尽量多使用英语,这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刚开始学生可能听不懂,但是通过听到教师反复使用,并加上相应的body language,学生就会慢慢感受得出这些话的含义。此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相互间多说英语。学生之间比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更容易理解对方。因此,养成听同学讲英语的习惯能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只有当人们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时, 才能真正体现语言这种交际功能和它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刚开始可能有点难,因为学生害怕犯错误。最好的办法是事先让他们有所准备,比如每天的MORNING REPORT,内容不限,格式不限,由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会的话题来说,这样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至少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在全班同学开口讲英语了,这就是进步。

2、让学生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Open your mouth, speak English!”这是李阳的英语学习理念难能可贵之处。高一新生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虽说他们在小学初中已接受了七年的英语教育,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不会认音标,不会拼单词,发音不准确,不敢开口读英语。因此,高一新生刚进来时,教师要花1到2个课时来让学生认真学音标,教会他们拼单词。这样既可以照顾后进生,同时又可以增强学优生的信心。

3、让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高中英语的学习和高考成绩。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从高一就开始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助于外语学习从而提高外语成绩。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结果即使记住了大量的单词,领悟一些文章的意思仍然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