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ERP;制造业;编码;物料编码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19-02

1 引言

编码是ERP项目实施准备的核心工程,其编码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ERP系统的使用效果。定义一套实用有效的编码原则,是项目编码成功的基石。物料编码的重要性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市场竞争首先就是企业信息资源的竞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2]。

2 物料编码的重要性

物料编码是以简短的文字、符号或数字、号码来代表物料、品名、规格或类别及其它有关事项的一种管理工具。在物料极为单纯、物料种类极少的工厂或许有没有物料编码都无关紧要,但在物料多到数百种或数千、数万种以上的工厂,物料编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此时,物料的领发、验收,请购、跟催、盘点、储存等工作极为频紧,而借着物料编码,使各部门提高效率,各种物料数据传递迅速、意见沟通更加容易。[3]因此物料编码的功能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2.1 增强物料数据的正确性。物料的领发、验收、请购、跟催、盘点、储存、记录等一切物料之活动均有物料编码可以查核,因此物料数据更加正确。至于一物多名,一名多物或物名错乱之现象不至于于发生。

2.2 提高物料管理的工作效率。物料既有系统的排列,以物料编码代替文字的记述,物料管理简便省事,效率因此提高。

2.3 利于计算机的管理。物料管理在物料编码推行彻底之后,方能进一步利用计算机作更有效的处理,以达到物料管理之效果。

2.4 降低物料库存、降低成本。物料编码利于物料库存量的控制,同时利于呆料的防止,并提高物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可减轻资金的积压,降低成本。

2.5 防止物料舞弊事件之发生。物料一经编码后,物料记录正确而迅速,物料储存井然有序,可以减少舞弊事件之发生。

2.6 便于物料之领用。库存物料均有正确的统一的名称及规格予以编码。对用料部门的领用以及物料仓库的发料都十分方便。

2.7 便于压缩物料的品种、规格。对物料进行编码时,可以对某些性能相近或者相同的物料进行统一、合并和简化,压缩物料的品种、规格[4]。

3 物料编码的原则

制造业的编码原则主要以物料编码为主线,但所讲编码原则同样适用于系统的客户编码、供货商编码、职员编码、部门编码、单位编码、仓库编码、各种类别编码和其它需要编码的任何项目等。物料编码必须合乎物料编码的原则,合理的物料编码,必须具备下列基本原则:简单性、分类展开性、完整性、单一性、一贯性、适应计算机管理和充足性[5]。

3.1 简单性。

编码的目的在于将物料化繁为简,便于物料的管理,如果编码过于繁杂,则违反了编码之目的。因切此物料编码在应用文字元号或数字上应力求简单明了,这样可节省阅读、填写、抄录的时间与手续,并可减少其中的错误机会。如本集团的编码长度定位在10或11位,而且对字段有明确的定义:

(X)XXX XXX XX XX

产品型号 大类 小类 流水

这样看到任何一个号码,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此零件的属性。比如361 381 01 10,361代表产品型号,381代表电气组件,01代表电线束,10是流水号;此零件就代表361产品系列上的电线束。

3.2 分类展开性。

物料复杂,物料编码大分类后还要加以细分。集团总部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编码原则的制订,并配有电子文档的手册,手册可以及时更新。除掉产品型号,大类是按产品的几个功能组来分的,比如:发动机、车体、电气等;小类对应大类又有00-99种细分,比如支架、板等。如果类推,编码具有很强的拓展性。

3.3 单一性。

对于各种产品种类有可能共同用到的标准件(具有国际,企业标准的属性)。由公司总部进行统一编码,有总部的编码人员根据申请资料进行编制。编码字段如下定义:

000 XXX XX XX

相同件 大类 小类 流水

对于非相同件,因为不同的车型分属不同的子公司进行开发维护,可以将编码权下放到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也只能按照规则逐级编制。并且公司有全球统一的专门用于编码的管理系统,申请人员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登录系统进行编码的申请。有效地保证了编码的单一性,杜绝了重复编码的存在。

3.4 一贯性。

编码原则的制定有章可循,有严格的定义范围,这样对于以后新产品零件的定义照此原则进行拓展。保证编码属性的一贯性。比如,公司液力变矩的产品为公司的新项目。查询了编码手册,发现大类传动系统预留了液力变矩的很多字段以供拓展。因此根据需要,向总部编码部门申请小类的定义。申请完成后,进行编码系统进行编制。例如:对于XXX车型定义XXX26105螺栓;XXX26107支架。这样以后集团内其它子公司如果有传动系统的编码需求,就可以使用统一定义的编码字段。

3.5 适应计算机管理。

本集团特此开发了编码系统,所有编码的申请需登录系统进行申请。对于登录的人员有严格的权限限制,只对享有开发权的车型才有编码权限。而且一量编制完成,与此号码相应的信息都会同时登记,包括从编码规则中自动带出的标准描述、开发商信息、零件尺寸等备注信息、编制日期、编制帐号、最后修改日期及帐号,同时,最后的两位的流水号会自动生成,有效避免了重复编码的现象。编码系统还支持智能搜索的功能[6]。

4 结论

物料编码在制造企业实施ERP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实现制造企业信息流畅通,进而实现物流、资金流畅通的基础,它是实施ERP成功的关键。物料编码系统的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成功实施ERP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意义[3]。

制定一套规范的编码原则是项目成功的基础。针对项目中的编码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实施过ERP系统的项目,才能有深刻体会。本公司的编码系统已经应用超过20年,此套规则在集团属下各公司已应用几十年,不断地补充完善,经过实践的检验,具有完整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对同行业项目实施的编码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勰媛.构建制造业信息化大厦的基石:统一编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2]杨子军.编码在ERP实施应用中的重要性."2004中国制造业信息化ERP产业技术论坛"论文选.

[3]童云燕等.浅谈物料编码在ERP实施中的重要性[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1,07.

[4]汪洪源,孙静.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制造业中运用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09,08.

篇2

在一般的中小制造企业中,流动资产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大部分,而库存则是流动资产的主要部分,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取更好的收益。库存数量过多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而将库存尽快的销售出去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直接来源,因此库存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以及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企业的库存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物流,库存也是连接物流与其他各个环节的桥梁。在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之间需要运用不同的运输方式,企业的储存情况是沟通这些环节的重要依据。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的库存影响着物流活动的进行。

二、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落后和错误的库存管理观念

我国的很多中小制造企业都不够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很多管理者的库存管理观念不仅落后,在很多方面也是错误的。很多管理者甚至认为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固定资产,而没有更多的从财务或者其他角度来认识库存管理工作。管理者的这种管理理念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不得当

很多企业在原材料和产成品等资源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企业认为材料入库就是库存管理工作完成了,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和损坏,在进行盘点的时候数据和实际数量不符,在管理上的不清不楚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而在另一方面,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员管理上没有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旦出现问题难以找出主要负责人,没有一定的奖励制度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传统工业的发展有些滞后。对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来说,面临着发展道路上更大的挑战,这些企业的各项技术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在库存管理上,很多企业仍旧还是人工管理,导致信息采集的不及时和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错误,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制造企业有效进行库存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机制

中小自造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发展资金相对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符合需求的库存管理机制。企业可以选择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软件,例如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将库存管理与企业各个环节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在库存管理系统内部之间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及时的传递企业的各项信息,这是解决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

2、对存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控制

存货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对存货的分析和控制是加强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环节。定期的对存货进行调查,根据具体的储存情况制定恰当的生产和销售方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对存货进行合理的分类,存货的ABC分类控制法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中,针对不同产品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比重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清主次实施有效的管理。

3、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库存管理意识

为了全面的加强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必须重视库存管理工作,意识到库存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作为库存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库存管理意识,企业应该对工作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性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实行明确的分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积极性,全面的完善库存管理工作。

四、结论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2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通常来说就是指担负着专业技能知识传授和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任务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但对某一专业职业技术非常精通,而且对职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具有准确、独到的把握,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某一专业的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该职业的相关技能。一所中职学校要办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学校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高效化发展,必须大力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而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的能量更好地在中职学校的建设中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下面就机械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一、机械制造专业对“双师型”教师要求的必要性

1.在机械制造专业引入“双师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必须紧密围绕“就业导向”,立足于这一点,解决当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困境和矛盾,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引入“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更好地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只有通过引入并充分发挥好“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培育出确实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型的各类初、中、高级人才,在教学中发挥好“双师型”教师的全面作用,既当好教师,又当好技师,还要当好师傅。既能够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又能够形象生动地运用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既能够非常娴熟地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还能够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最好的技术策略传授给学生,从而为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行业和企业培育出更加合格、更具潜力的人才。

2.在机械制造专业引入“双师型”教师是学生对教师的渴求。在各类教学中,教学中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教师问题,这是因为教师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不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起着一起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领头羊”作用。“师高弟子强”在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中表现得更为直接和现实。只有引入“双师型”教师,并很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才能够更好更快更多地培育出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发展潜力巨大的“弟子”。中职学校的学生发自内心深处也在渴求着“双师型”教师,渴求他们能够给自己的专业学习带来更加活跃、更加精彩、更加巧妙、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出自己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自己得到更多更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二、机械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1.有力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充分挖掘教学效率,大力提升教学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机械制造专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度的融合加以教学,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生产实践很好地融为一体。机械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的作用,他们善于引入现代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有关教学实物教具、相关实习工具、生产设备等,将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具体实践操作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是中职学校教学的内在特色和本质要求,“双师型”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更具魅力,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在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分离的局面,有效地解决了某一课程和某一实践环节相脱节的问题,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融合性,让理论知识、实验观摩和实践操作结合得更加完美,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有机性、相容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到综合性的技术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体验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作用,不断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更加深厚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市场需要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素质和良好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对每位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作为中职学校这一特殊职业类人才培训学校,担负着直接培育出将在生产一线实践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机械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好“双师型”教学手段,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改进,将创新教育相关的教学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等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创设,淘汰那些过时的不能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紧跟时展的步伐,将能够体现技术发展前沿和方向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当中来,让学生获取到更多更新更好的科技信息,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现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产生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4.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发展潜力。当前,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各个领域逐步面向市场化,这使得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多,造成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国家也强调,中职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产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的一个重要支柱。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中职学校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的问题,自然这给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不得不调整经营和管理策略,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走更具内涵、更具实力、更具潜力的发展道路。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当前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应对那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和动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好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就必须通过打造一支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师队伍,而打造这支优质队伍的起点就是组织一支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校培育优质人才的综合实力,学校才有发展潜力和希望。

篇4

关键词 Honeywell Experion PKS;制浆造纸;主要应用;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X7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51-02

0 引言

制浆造纸行业对文化信息产业的影响作用极大,在全球经济的促进下,造纸工业的生产压力非常大,由于纸质产品的需求量逐渐提高,自动化系统进入造纸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1 生产流程及特点介绍

1.1造纸工艺

1.1.1造纸工艺生产流程

纸张类型丰富,不同纸张的制造工艺存在显著细节差别,其设备配置也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造纸生产工艺的流程是按照浆制备、配浆、上浆、成型、压榨、干燥、化学品添加、辅助生产等环节组合而成的。

1.1.2生产特点

因为对每个生产环节的环境要求都很高,所以在连续生产中,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很强、信息传播效率快的控制系统来支撑的话,则造纸工艺的质量、效率、生产效果都会相应下降。 Honeywell Experion PKS控制系统中,设置了相关性辅助配置,收集喷淋、真空、蒸汽冷凝水气罩、通风等生产设备的运动信息,工作人员利用信息,确定控制操作方案,这种以信息为主导的控制模式,对纸张类型、性能、原料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目前,由霍尼韦尔公司创造生产的Experion ProcessKnowledge Solution(EPKS)集散控制系统,是造纸生产工艺中控制范围最强、控制效果最好、信息传导速度最快的系统控制平台。

1.2 EPKS集散系统

1.2.1组成介绍

美国Honeywell公司推出的EPKS集散控制系统,是以Microsoft Windows2003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它的特点是生产工艺转换空间大,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造纸生产工艺,同时运行成本低,只需提供少量服务器、操作员站、现场控制器便可形成集控平台,搜集重要生产信息,将信息与现场生产操作工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控制网。

1.2.2功能优点

控制器与控制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翻译复杂信息语言,并对语言进行逻辑、分类处理,最大限度提高生产信息语言的准确度。同时,高度集成化的工程工具、数据库、人机介面和控制应用软件,能将系统引入一个全新的控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基础操作行为趋向于自动,集控中心能对固定信号做出自动反应,反应效率、准确率都极高。

2 制造纸车间的集散系统结构及功能

2.1集散系统

2.1.1系统结构

Honeywell EPKS 系统由控制级、生产管理级、工厂管理级三部分组成,每个级层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很多。因为造纸行业与其他产业生产工艺程序不同,所以每个造纸车间都会设立一个专属的DOS系统,搜集日常生产信息,控制原料供给、生产频率调节、工艺技术选择等工作内容,在协调、调度的合作关系下,共同支配生产原料、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等造纸元素的用量,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纸张质量,满足生产需求。

2.1.2系统的硬件

本文以霍尼韦尔C300硬件系统为例,分析Honeywell EPKS 系统的硬件组成。控制级:交换设备,内设后备电源,主要负责将复杂的控制元件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使电缆在传播数据时能保持同步运输状态;主从控制器,其设备的控制底板应设置三个拨码开关,每个拨码开关的控制属性都不同,它能将错误对应信息阻隔在外,支持总线传导正确信息。生产管理级:在控制设备上设置多个接口输入、输出卡,让IO总线的通讯能力更强、更全面,当主从控制器判断失误时,输入、输出关卡会随即关闭,以免错误信息流入集控中心。

2.2系统网络结构

在Honeywell EPKS 系统中,控制级用于洗选漂、备料、二氧化氯、碱、炉、蒸发、等工段以及动力厂的仪表控制和电机控制等组成,其网络结构如下所述。

2.2.1控制点设置

在不同生产控制区域,控制点是根据生产信息量的容量大小来确定的,无论是C200控制器,还是C300控制器,它们输送的信息容量是大体相当的,都是由DCS机柜室操作控制的。

2.2.2机柜室设置

以EPKS服务器、工程师站、区域控制器、输入输出卡为核心构成元素的设备,都是通过太网连接的,在光缆的疏导作用下,连接直接生产设备,将纸机仪表中的信息及时传送到机柜室。

2.2.3分层网络设置

第一层网络,以太网专用通讯卡FTEB位置,利用交换机的连接传导功能,将控制器中的信息反馈给集控中心;第二层网络,设置浆制备、二氧化氯、燃烧、蒸发、锅炉、汽轮机设计网络,搜集各元件中的及时信息,利用分层网络检测信息,校准信息,以分散控制风险。

3 软件包应用特点

软件包是Honeywell EPKS 系统的软件组成,它能将利用信息的交互、流转能力,降低成本及水、电、蒸汽、压缩空气等消耗量,因为软件包特有的控制、连锁逻辑应用能力,生产设备的集成信息能够转化为一个个功能模块,在模块效应的影响下,软件包可以利用精确、全面的信息,测算出制浆造纸中各生产要素的真实值,帮助操作者控制主回路、纸机配置、蒸汽平衡,协调好蒸汽组次压力,蒸汽流量、控制工具包等信息组成要素。在简化工艺流程变量的过程中,软件包还能将造纸生产工艺中的水分、速度、定量、压力等外部环境信息,及时传导给控制元件,当生产设备出现运行故障时,Honeywell EPKS 系统也可以根据软件包中的信息,适当调节生产计划,使主蒸汽组独立进行水分控制,其他蒸汽组根据各自蒸汽组设定的比值跟随模糊控制输出。

4 结论

通过上文对Honeywell EPKS 系统组成结构、网络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可知,造纸生产工艺的控制元素、要素众多,要想进一步提升系统对造纸工艺的控制效果,不仅要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性能,还必须提高信息服务平台与设备信息交流沟通的紧密性。显而易见,Honeywell EPKS 系统对提高制浆造纸工业生产效率、质量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够保持工艺设备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波.造纸过程能源管理系统中数据挖掘与能耗预测方法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3):110-123.

篇5

关键词:制造业 中小型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措施

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大多都是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所以要想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就必须从中小型企业入手,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阻碍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想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就必须重点解决中小型企业内部的控制问题,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

一、企业内部的控制的含义

现代化的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更加重视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这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保护,是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的趋向于真实性方向的发展,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制度以及控制方式,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严密促进企业平稳运行的控制系统。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的完善,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使我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与挑战,只有完善企业的你不控制体系,才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制造业的企业平稳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的控制不仅可以使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能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提升企业的资金运转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使企业内部各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避免企业被市场淘汰,促进稳定的经营与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

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制造业与其它的行业不同,制造业企业设计的领域比较多,而且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这无疑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一般都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不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因此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另一部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的实践比较短,而且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制造业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思想比较落后,而且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国外的企业相差甚远,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得到领导重视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中小型企业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尤其像制造业这种企业,资金的投入量比较大,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企业的业务越来阅读,经济活动比较复杂,资金的投入量越来越大,这无疑就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例如复合机制、分离职责、审批手续、资产记录等,这就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很难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设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是性,导致企业很难确定企业的收支状况,这种问题产生最根本的原理在于一方面企业自身经营的活动比较比较特殊,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不合理,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其次还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比较高,这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最主要的因素。

三、强化制造业中小型企业你不管理的有效措施

1、构建一个新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环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领导和高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应该转变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观念。转变制造业内部控制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①应该提升制造业企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②将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且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控制的工作中;③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合理的分配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使各个部门能有效的联合一起,将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确保各项内部控制都能落到实处。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制造业企业不仅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业务比较复杂,经济活动比较多,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所以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应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①企业的领导应该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应该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②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的素质,使财务信息更加的准确化和真实化,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惩;③建立完成的会计人员考核制度,例如上岗制度和轮换岗制度等等,同时还要制定严明的奖罚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级技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结:

总的来说,制造业企业是我国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主要以中小型的企业居多,很多中小型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不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结局方案,希望能促进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晓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3)

[2]张玉莲.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及策略[J].当代经济.2011(18)

篇6

一、制造业

定义: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经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零售,均视为制造。制造业包含30个产业大类。

二、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每年增加值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较大,从2003年的25.1%到2009年上升到34.7%。

2、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2009年制造业提供了大约7719.53万个工作岗位。

3、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可以吸引外商的不断投资,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5、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讲,制造业规模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9550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首超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迎来了我国制造业的转折点,但是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制造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得到了优化,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合理成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分别为35.91%、27.8%和23.47%。

虽然自2004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呈现降低状态,但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生产效率低。仍然具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关键技术依赖引进。

制造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从2003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量为3693570万美元到2008年增长到4989483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方面,2003年为62404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176603万美元。

四、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近两年来受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影响,制造业PMI指数一直徘徊在50%左右,这是PM指数的一个分界点,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收缩的状态,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偏快的增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压力,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号召,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而不再是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将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但占总投资的比重将会减少,制造业对外商的依赖程度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时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外企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面临取消,同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运营环境不佳。据统计2012年FDI数据呈现逐月走低的趋势,并一度出现负增长,在5月份由负转正后,在6月和7月份再现连续负增长,这意味着部分外资在退出中国市场。但是中国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并且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些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相比的。因此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低端制造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会减少,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将会发生升级转型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2012年1-2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总和超过行业增加值50%。未来这些行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将会变弱。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以及产品高科技化的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逐步实现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但是其地位保持不变。根据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历史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正是向工业强国、后工业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其工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上升,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事实。

五、结论

虽然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从长期分析制造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是其地位和主导作用仍然不会发生改变,制造业总量以及增量在今后的时间里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吸纳的就业人数仍然呈增长趋势。其内部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从粗放型经济、低端制造业向集约型、高端制造业迈进。区域间,中西部地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土地价格便宜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集约型制造业,而东部地区利用其完整的工业配套设施以及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中国必将从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转为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

[1]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制造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

本研究立足于制造业空间迁移,选取制造业5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尝试以地级市为单位分析制造业工业重心的迁移过程,并对其具体的演变轨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较小的基本空间单元工业布局的变动特征,有助于认识中国制造业工业空间格局演变的总体态势,可以为指导制造业相关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1.1重心计算方法

描述空间重心的指标和方法包括有平均中心、分布重心(加权平均中心)、中值中心、标准偏差、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欧几里得距离和矩平重心法等。其中分布重心的测度是样本平均数在二维空间上的延伸,但与经典数理统计中样本平均数不同的是,这种计算方法能够通过坐标系统得到图像化的表达,准确刻画地区差异,凸显地区差异的空间表现。因此,选取分布重心的年际变动来衡量工业偏移,重心模型的计算过程如下:假设一个区域由n 个次级区域构成,第i个次区域的中心城市坐标为(xi,yi),mi 为第i 个次区域某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如一个国家),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将(xi,yi, )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的首府坐标;m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如人口、产值、耕地等)。

1.2 解读重心变动情况的研究方法

确定重心位置后,可从移动方向和距离两方面来分析重心演变特征。偏离的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

二、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

1.重心变化结果

依据2012、2010、2006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的二级行政区为研究单位,运用公式(1)分别计算了我国制造业的就业重心和企业重心,结果显示2012年、2010年、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重心均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其中2006年的企业重心位于安徽省东北方位的宿州市 桥区,之后几年企业重心总体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制造业企业重心位于山东省西南方向的济宁市鱼台县,2012年制造业企业重心位于江苏省西北方的徐州市丰县。而2012年、2010年、2006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重心一直在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处徘徊移动。其中2006年的制造业就业重心位于河南省与江苏省东北交界处的商丘市虞城县008乡道,而2010年制造业就业重心向北移动到了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到了2012年,制造业就业重心开始向东移动至山东省菏泽市单县。

2.企业重心和就业重心的对比

为了直观而具体地研究工业重心迁移路径,首先计算人口重心和工业重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分析二者的变动方向的一致性及变动速率差异;然后在同一地图上进行迁移轨迹的综合比较,刻画工业重心在地理空间上的演变轨迹和变动程度的大小。

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性的缓解或加剧,在地理空间上可以通过企业重心的变动和迁移来体现,分别计算2006-2012年中国制造业就业重心和企业重心坐标,得到企业重心的变动范围为东经116.964°-116.448°,北纬33.720°3-5.026°;就业重心的变动范围为东经115.990°-116.351°(表1)

从移动方向来看,企业重心在2006-2010 年向西北方向有明显移动,2010-2012年向东北方向迁移,总的偏移方向为-37.534°(西北方向),整体呈西北方向的偏移趋势;2006-2010 年就业重心与企业重心偏移方向一致,向西北方向有明显移动,2010-2012年继续向西北偏移,偏移角度有所缓解,总的偏移方向为-88.504°,整体呈持续向西北偏移的趋势。

从移动距离来看,企业重心移动的总距离是47.790 km,移动速度较快,其中2006-2010移动了4.296km,2010-2012年移动了43.494km;就业重心移动的总距离是-88.504,在1994―1995 年移动距离最大(6.08km)。而就业重心的移动总距离为8.633km,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其中,2006-2010年移动了3.550km,2010-2012年移动距离为5.083km。企业重心移动的总距离是就业重心的近6倍,相比于就业人口迁移其变化要剧烈得多,在地区不平衡上体现出更大的变动性(表1)。

三、制造业工业布局变动的驱动机制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新的功能区域会促使自发形成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重构反过来又造成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进行分析,多中心发展模式对工业布局产生引导作用,能够改善全国各个区域的生产和加工功能,促进制造业空间结构优化。结合上文中对制造业企业重心和就业重心的描述,分析促使我国制造业重心时空迁移的影响因素:

1.劳动力成本和素质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相对廉价,这促使国外很多国家选择将制造业中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到中国。而中国发展前期,由于国家发展程度有限,大部分制造业技术密集产业只集中在沿海部分城市,而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则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的部分城市,这就直接导致中国劳动力向沿海迁移。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愿意选择在本地发展,这促使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纷纷向西北部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发展。对于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促使这些产业忘沿海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移动。

2.政府政策

政府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对制造业重心分布有直接影响。随着国内发达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 东部沿海地区谋划产业升级, 部分地区着重发展重化工业或者高端服务业, 而很多低端制造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东北振兴计划的实施,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对这些地区给予倾斜, 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将会有更为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 四大板块”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部署, 我国制造业逐渐进入新一轮的空间调整, 国家战略与政策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区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但对资源密集型产业仍是重要区位因素。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但对资源密集型产业仍是重要区位因素。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些行业,对资源需求量大,必须在行业所需资源密集处发展。而随着这些行业的逐年发展,就业人数和营业收入不断增加,从而将促使就业和企业重心向这些行业所在地靠近。

参考文献:

[1]Thomas J.Holmes,John J.Stevens.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establishment scal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ember 2002,84(4):682 - 690.

[2]S. David,S. Olivier. The concept of polycentricity in Europeanspatial planning:reflections on its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in the practice of spatial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4,9(4):283 - 306.

[3]克劳兹・昆斯曼.多中心与空间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1)

篇8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网站评价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模式。对于制造型企业,有研究者指出电子商务可以改善其供货体系,降低库存,提高交易安全性,加快运输过程,加强信息流通,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取更大利益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世界上80%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是在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之间完成的。现在许多传统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利用。而网站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是否易用,交易是否便利与安全,客户们如何使用该网站,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哪里,从而找到进一步改善的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评估网站。文章根据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为其建立了一个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一、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即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其核心是把一个复杂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判断,计算各种决策行为、方案和决策对象在不同准则及总准则之下的相对重要性量度,从而据之对其进行优劣排序,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制造业网站进行综合评价就是在对网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网站各种指标属性,根据网站及其特性,建立待评对象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从而对制造业网站进行综合测评。

(一)指标体系确定

评价的目的是对被评价的对象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因此,制造业网站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建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总体目标,建立目标层;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等;对各项指标体系进行加权,形成评价体系总表。

(二)指标体系解析

1.电子商务功能

狭义地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的在线交易,而交易才是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站而言,必须完善其电子商务功能。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在线订购与支付:能否实现在线订购与支付是电子商务网站成功的关键。

(2)交易安全性:由于一切交易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安全性成了客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3)网站与信息系统结合:现在大部分的制造型企业都采用了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网站与企业信息系统的结合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与经营。

2.信息

网站提供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呈现方式。所有的客户都是通过企业网站的信息才能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从而促成交易的进行。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公司业务介绍:企业从事的行业简介以及企业业绩介绍。

(2)产品与信息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企业提供的服务介绍。

(3)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的历史简介,企业的联系方式等等。

(4)产品评价:是否有产品说明或评估工具,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3.网站的特色应用

一个制造业网站的成功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增加一些特色工具,以增强网站的功能,进而增加客户的访问量。可以选取以下评价指标:

(1)互补性资源链接:通过相关信息的互补性资源链接,给客户带来便利。如可以查询产品相关信息的网站等。

(2)客户关系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帮助。如一般性问题解答、适时在线帮助(在线拨号或聊天系统),E-mail通讯等等。

(3)个性化服务:网站是否有社区或论坛等互动场所、增强客户体验的工具等等。一、可以促进内部员工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二、可以促进客户与公司之间的互动。

二、网站评价的数学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1.建立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指标之间及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2.计算单准则条件下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检验其挂定性

判断矩阵是AHP法的计算基础,利用BW =λmaxW求解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对其归一化,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指标对上一层次某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系数。

具体求解的方法有多种,但经典的解法是简单、方便实用的特征根法,这里只介绍此种方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主要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B每一行元素的积,公式为

[Mi=j=1naij(i=1,2,…n)]

(2)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值公式为[n]

(3)对向量W作归一化处理,即[Wi=Wij=1nWj]

Wi即为所求指标的权重系数值。

3.进行一致性检验

篇9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耦合机理

一、 引言

生产业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等特点,贯穿于生产过程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很强的关联效应的一种产业。

辽宁省生产业具有价值创造潜力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突出优势,从而使得其能够高速发展,在迅速发展的生产业的竞争下,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被迫提高相应的竞争实力。相应的,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带动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辽宁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必将是经济进程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究,分析得出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对策建议。

二、 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

(一)基于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制造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利于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增强制造业对技术的需求,使生产业和制造业进入良性耦合和循环轨迹中。

(二)基于生产业知识管理能力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生产业知识管理能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知识流,将获取知识嵌入到制造业生产流程和技术创新中,利于双方的良性耦合互动。

(三)基于生产业知识异质性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生产服务业知识异质性促进生产业知识差异化和非同质化,异质化知识满足制造业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促使双方在高层次和多样化的领域进行耦合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螺旋上升地促进各行为主体的运作绩效。

(四)基于制造业资源拼凑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核心逻辑及运作脉络,资源拼凑解决了生产业运作过程中需求的资源种类,满足生产业的多样化资源需求,用稀缺性的资源进行交换沟通与协同合作,形成具有信任属性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长期的耦合互动。

(五)基于制造业吸收能力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吸收能力便于制造业充分吸收辽宁省生产业为制造业传递和释放的知识,用知识带动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双方的耦合互动。

(六)基于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的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能力越强,越能激发制造业学习意愿,增强制造业开展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习角度,促进双方的良性耦合互动。

三、 促进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耦合环境

辽宁省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认识到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性,尽快出台有关的促进两大产业相互耦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营造良好的适合本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环境,从而转变辽宁省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本省经济发展竞争力。

(二)增大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辽宁省应加快对先进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与生产业中的全面普及,进而推动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加强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投入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投入,对促进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的研究,汇总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的内在深层次机理及耦合媒介渠道,结合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耦合现状及耦合存在的问题,根据耦合机理提出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促进辽宁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快速高效耦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书瀚 张瑞 刘立霞.中国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06).

[2] 李进才.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产业研究,2012(06).

[3] 张振刚 陈志明 胡琪玲.生产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5(01).

[4] 罗建强 赵艳萍.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技术经济,2012(02).

[5] 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234-236.

[6] 陈建军 陈菁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

[7] 高觉民 李晓慧.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篇10

科教兴国战略已实施了20多年,人们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技术技能的作用却忽视严重,重学轻术、重轻技术开发一直为学界诟病,把学习单纯地理解为读书而忽视实践成长方式更是普遍存在,结果使得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倾向很难得到纠正、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只是家长们的备选、工程教育理科化倾向严重。

其实,当今是一个技术技能立国取胜和回归的时代。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因为它要保持领头地位;后发国家,更加重视技术,因为它要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而所有的国家,都重视技术技能,因为它们是现实的生产力。日本在“二战”后就是先经由技术立国战略,走向复兴,而后才开始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的;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巅峰和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德国因为其强大的实体工业支撑和严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得以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这些,都是对技术技能重视及其成效的例证。

科学是找出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用数学或其它方式总结出的原理、定律、公式,是发现;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人们用已知的原理创造出新的物件来为人服务,是创新;而技能是作为个体的人,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是直观反应,是能力表现的手段。因此科学是精练的,是少的,有唯一性;技术是广泛的,是多的,有多样性;技能更是普遍存在的,是每个人工作和生存的必须,当然每个人拥有的工作技能可以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技术的重要性高于科学,因为科学原理是公开的而技术手段的保密的,即所谓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技术技能是生产力的实现方式,技术技能强才能产品好、才能国家强。当然,科学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科学是技术的支撑,技术技能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中制造业是重要的基础,因此需要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技术技能的创新主要来自企业,而其积累则需要学校的参与,大规模、高品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企的协同,产教融合是根本出路。

总理强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关重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而这需要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来完成。我们需要向各界呼吁:学习,绝不仅止于读书,还须面向实践。面向中国先进制造业未来,我们必须建立和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积极推动产业界⒂胙校人才培养,相关院校更是要主动开展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工作。为此,需要打破将协同育人简单等同于“协同创新”、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等思维局限,着力构建以新型制造业发展为导向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纳入制造业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全过程,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统领协同育人工作;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权利、义务;应用型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制订必须征求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回归工程类院校“工程师摇篮”的办学使命;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专业集群,强化行业特色学科建设;注重从企业吸纳有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或兼任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

其次,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重点瞄向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技能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中坚,在生产制造流程中起到技术实现和再造的作用,而企业的实践性优势和院校的理论性优势使得它们共同成为职业教育的双主体。今后,制度性地推动企业发挥作用是工作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加强现代学徒制建设,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工作,制定措施鼓励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通过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