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美育教育

1 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可能性

从生物学科与教学自身的特点,我们发现实际教学中生物的美来自:

1.1 生命之美。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生命性是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生物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要求生物教学应具备“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把生命“活”的本质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始终,以免将生物讲成“死物”。

1.2 实验之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

1.3 自然之美。生物学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由于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从而使生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放性,课堂不会拘于教室内,可以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这一特点使生物教学紧贴生活实际,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美的直观感受。

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把美育寓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生物学教学,使美育和生物学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1 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生物学中充满了自然美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美,从而把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2 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生物学中不仅充满自然之美,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美。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2.3 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通过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以及生物进化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观点及对立统一的观点。

3 高中生物课中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丰富的美育资源。生物学本身充满了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千姿百态的生物界构成了生物学的外在美,物体的和谐与统一构成了生物学的内在美,而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对真理执著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则表现了美的品质和精神。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挖掘生物教材中潜在的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出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美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把美育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生物》教材中,有优美的彩图,有简洁的表解,有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有通俗易懂的比喻例证……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在欣赏生物界外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二是在领悟生物科学理论的时候,感受其中的科学美,如,遗传定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三是在学习生物学发现史时,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表现出的人格美。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思考,会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3.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美、心灵美、外在美。中学生对形象美的理解,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外表形态的看法上。在生物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展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开发教材中的美育资源,深化形象美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象美观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如,在讲“运动系统”时,学生们了解了骨的成分和骨骼发育特点之后,应进一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求学生端正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才能保证体态的健康美;在讲“呼吸体统”时,根据某些疾病产生和传播情况,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抽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以上行为美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和寝室,使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朴素美观,这些对于养成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具有积极意义。

4 在教学中展示美,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美的魅力

学习是一件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在生物教学中,把自然界的和谐美,生物结构的完整美等美的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美的大千世界,让学生陶冶在美的情境中,带领学生不断发现美,探究美的真谛。在追求美、创造美的动力作用下,愉快而又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美学教育;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55-01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意义深远的美学命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因此,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的性质。本文就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实际操作性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美学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对后代的关爱、照顾等是一种本能,而人类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育后代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活动。今天的教育不在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的教育,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优秀学生,这就离不开美学教育。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王国维认为:“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特别是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学校实施美学教育,不仅仅指的是在语文课上、美术课、音乐课上的欣赏,也不是指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可将美育渗透其中。

生物学科教育中美学教育尤其显得必要。首先,生物学知识内容与美学有一定关联。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如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等。其次,生物重视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协调美。

二、生物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实施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同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美”和学生的“学习美”都体现在教与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激发和相互促进的,即“教学相长”。

“教学美”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本人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流畅优美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的执着的爱及由此焕发出来的热情和献身精神。这种爱是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必在促使教师对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必然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敬其业”。这种爱,是创造“教学美”的原动力,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形成教学活动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以强烈的感染力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创造欲,去体验人类独有的创造之美。

“学习美”是指学生学习行为同样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又由于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和多媒介的,因而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几乎是同步的。教师可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一方面是加强其灵活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优化状态。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受到激励和鼓舞,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创造心理。

篇3

1 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1.1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职业教育是什么?”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理论上、实践上一个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它作为一类教育现象的存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这一类型教育。由于学制是教育的基本制度,故从学制角度考察职业教育形态。美国职业教育分高、中等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在公立的综合中学实施,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主要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为两年制社区学院及非大学性的中学后私立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技术员类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存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性、国度性、相对性和模糊性。

1.2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人手,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具体地说,是指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使学生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及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职业生活已有向往。因此,在这个时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对职业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如果缺少必要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或深造时,由于缺乏对职业的基本认识,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面对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

2.1职业列表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增强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战胜疾病,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如粮食问题等,与生物相关的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样在生物领域许多就业机会就涌现了,便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美国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见表1。

2.2对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些职业中,一部分是普通的、平凡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如自然保护宣传员、农场主、伐木工人、护绿员等,他们只需学习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并取得执照或是学士学位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可以是完成中学课程后就可以从事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就是需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或通过国家上岗资格考试的,如科学通讯员、动物饲养员、野外动物摄影师、驯兽师、生物教师、除草(虫)技师、药剂师、注册护士和助产士;再有一小部分就是要求专业知识背景更扎实,具有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专业人员,如生化学家、遗传咨询师、法医鉴定师、海洋生物学家、显微外科医生等。

2.3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作用

2.3.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科教学发展

以上这些职业充分体现了该套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类型,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去了解社会,促使职业教育融进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信息,参与社会生活,养成关注科学和社会的学习习惯,产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职业中应用。

2.3.2以网络为载体,丰富了课程资源

职业教育的融入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生物课程资源。在“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当中,它主要以职业技能为切入口,着重讲了这些职业所要求的学历和从事该职业主要的职责是什么,还涉及到生物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等各个方面,也为生物教师拓宽了课程空间和教学视野,为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使生物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还提供了各类相关网络资源,可以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获取更多有效、重要的职业信息。

3 结语

篇4

关键词: 美育 声乐教学 审美教育 专业知识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能力和个性发展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声乐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成就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它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出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那么声乐课教学中美育将如何渗透呢?笔者的体会是:根据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

一 审美中的专业知识教学

概括地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活动,就无法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这就是说,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都与它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以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声乐课堂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可以想象,让一个初入门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溶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一定要“量”学生的“力”而行。

2 形象性

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声乐教学应以美为本,尤其在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的美好。教师应尝试着用小型的声乐作品或歌曲中某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利用音乐自身的内容、旋律、节奏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形成良性呼吸循环,从而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协调合作,解放学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简化发声技术的难点。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由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花非花》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在词曲结合中依字行腔,使歌曲犹如吟诵一般,给人无限的柔美感。《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许多学生既喜爱又想唱的,利用学生的这种歌唱热情,我常把第三部分的结尾乐段作为拓展音域的练声曲,让学生在“啊”的练声中,就有了“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音乐形象。由此看来,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愉悦性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无论是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在声乐教学中,也只有在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学生才易于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才能为“声乐学习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课堂上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

二 审美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素质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强项,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薄弱,表现为个性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淡薄,个人的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弱。声乐教学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显得尤其重要。

声乐教材的选择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不仅要体现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还要充分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艺术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力求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可把教学曲目分为四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选择。

第一类: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作品。例如《铁蹄下的歌女》、《黄河大合唱》、《长城谣》、《延安颂》、《松花江上》、《故乡》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这类作品是一组组历史的珍贵画卷,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中外皆然,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等作品,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感染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 威尔第,他们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巨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类: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妈妈教我一支歌》、《长江之歌》、《把一切献给党》、《中国大舞台》、《当兵的人》等等。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歌词纯朴,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通过演唱这类歌曲,让学生懂得祖国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分量,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懂得祖国就是母亲,任凭风云变幻,都一往情深地爱着她。正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唱的那样:“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尽管你还有忧虑,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啊,亲爱的祖国,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这类歌曲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一同跳跃,感受深沉的爱国之情的美。

第三类: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口头传唱、广泛流传、集体艺术加工和反复的实践锤炼而形成的民歌。如《嘎俄丽泰》、《四季歌》、《嘎达梅林》、《玛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看灯》、《赶牲灵》、《信天游》、《阿里山的姑娘》等等。这类作品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的是热烈奔放,表现劳动场面的劳动号子;有的是抒发感情、传递情意、休闲逗乐的山歌;有的是流传于都市中表现爱情、婚姻和风土人情的民间小调;也有的是专业作曲家采用民族调式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而改编的新民歌。通过演唱这类作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生活环境,熟悉各地域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在体会“伟大民族”“文明历史”“灿烂文化”的同时,唤起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第四类:情感性强,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规整严格,标准典型的作品。如《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岩口滴水》、《拉骆驼的黑小伙》、《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歌声与微笑》以及许多优秀的外国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摇篮曲》、《致音乐》、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爱你》、俄罗斯歌曲《山楂树》、《红梅花儿开》等等。这类作品浸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就像《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所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歌唱,融合着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学生的心灵中巩固下来,就会在多种不同的情景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内驱力,就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

在强调教材选择重要的同时,选择形式多样的声乐演唱形式,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上的陶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除独唱以外,小型的齐唱、重唱,以及由简到繁的多声部合唱都是很好的表演形式。通过演唱,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视唱能力,和声与复调感觉,另一方面在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 审美中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直接导致其表现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有赖于参与者的表现。可以说,声乐演唱是对音乐理解、声音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微妙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它虽以技能表现为主要特征,但透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了演唱者的素质,它是“二度创作”,即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力的表现。

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创造力是主要目标,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声乐基本技能、技巧的运用,还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即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融合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学生能够在宏观上把握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内涵,达到提高演唱的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在审美中的能力和个性发展问题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与学

音乐审美观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起初声乐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教学与创造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作为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显得更加突出。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能否保持同一步伐,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对学生不再只是开发智力、传授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把握创造过程中审美的主流方向,让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独特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高尚审美过程中自由发展。作为学生,既要保持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又要克服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师生共同的创造中,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调节、培养和塑造,建立自己的演唱风格和个性。

2 技与艺

正确处理好技与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技指歌唱发声的技术,艺则代表歌唱时情感的表达,二者构成歌唱的整体,不可分割。声乐学习应避免出现重技轻艺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演唱不仅需要有深度的技巧,更需要有独到的理解和一颗充满感情的心灵。每一首声乐作品“在各个时代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水平和艺术思想水平,是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一种标志”。① 歌唱者首先是自己对作品的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技能、技巧将所体验到的音乐形象,以旋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演唱,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思想和风格,表现时代的风格,表现该民族的文化风格。演唱《黄河怨》就必须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了解《黄河大合唱》、了解中华民族一段生死存亡的历史,然后通过“我”一个沦陷区被侮辱的妇女对日寇在华所犯下的罪恶进行控诉,来表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反抗精神。

3 个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唱个性和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演唱者对歌曲演唱的处理,有柔婉深情的,有刚健豪放的,有纤细优美的,有绚丽舒畅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②同是一曲《我爱你,中国》,有的人会唱得热情奔放,有的人可能唱得深情含蓄;同是唱《游击队歌》,有人把它表现为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战斗情景,有人则表现为游击队行军高歌的场面。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别是在选择曲目时,尽量选择与学生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歌曲,这样能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发挥他的演唱才能,使作品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动情的演唱得以清晰的再现。一曲充满哀怨悲愤的《黄河怨》能给一个刚健豪放之人以肝胆皆裂的痛楚, 而一首壮丽而宽广的《沁园春·雪》能让一个柔弱女子感受到一代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胸怀。只有尊重作品,才能使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注释:

①《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 叶林 著 《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

篇5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不仅已进入中小学,而且进入家庭和社会。在教育领域,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教育管理的有力工具。它使当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致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变革。由此相应形成一门新的综合的教育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把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和使用手段运用于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件新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1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交互式功能于一体。如今,在教学领域,图片、投影、幻灯、录像、动画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等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课堂,这不仅是新技术的引进,更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大量出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和直观性被列为教学的最佳选择。把多媒体教学引入生物学教学课堂,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2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2.1 多媒体有利于直观形象,有助于理解与吸收

多媒体教学是以文字、图表、动画及音频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能将抽象的内容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某些抽象问题形象化、表面问题深入化、单一问题统筹化、枯燥问题活泼化,将某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及微观事物通过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放大或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充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有效吸收。

比如在植物的发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课文中用文字描述的胚芽发育的过程变为形象逼真的动态图像,通过受精作用的完成、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等动画,突出教学的重点,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2.2 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有极强的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者利用娱乐性的互动材料,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示范功能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

2.3 多媒体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计算机,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形式上,也由过去单纯的在教室里听讲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听讲座、协作学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形形、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就成为对每一个参加学习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2)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成为学生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在教师的适时、适度、适宜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方向性的学习和发展,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3)多媒体营造宽松的生物学习环境。多媒体生物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给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生物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3 生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弥补传统教育缺陷

计算机媒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如突破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地域更远,人的感觉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讲解知识点、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节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温故而知新,增强记忆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并且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除了能表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一些生动的效果外,还可以增加课容量,提高课堂密度。由于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辅助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能使课堂容量、课堂密度达到饱和的程度,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学习者和教师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的特点。因此,在因材施教方面也有它独到的一面。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243-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营造课堂氛围,优化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果和展示现代化气息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媒体优化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 多媒体的选择性优化

1.1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缺乏沉稳易激动的年龄阶段,对多媒体中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容易产生积极的响应。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或看大屏幕,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多媒体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尽量平和自然,要美观,切忌艳,花,乱,切忌夸大形式掩盖了内容;二是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高中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课本中有些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接触过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 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或都必须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做简单的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加深印象。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我们通过动画模拟,展示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又如动物的个体发育,我们通过动画模拟蛙卵发育为蝌蚪的过程,再用录像显示蝌蚪的变态发育,使学生印象深刻。

1.3 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课一般不适合用多媒体来替代.即便要使用,也要根据实验本身的性质。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的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演示。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新授课选择多媒体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主要用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2 多媒体课件设计性优化

2.1 坚持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和解答课件中设置的问题。

2.2 坚持情境化原则。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同化和索引当前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如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3 协作学习的原则。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被全体所共享,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方说,对同一事件,你有一种认识,我有另外一种认识,加起来就是两种认识,甚至有可能激发出第三种认识。

2.4 媒体多元化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效果,多媒体课件应适当包含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及互联网的信息等,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基因工程中,通过课本相关知识,相关新闻报道,最新科技发展等内容的汇集,让学生对基因工程从多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和掌握,使课本内容得以深化,同时给出“搜索”功能,让学生自主地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

2.5 强化训练原则。精心挑选本主题中既有反映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的练习,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可采用抢答竞赛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篇7

1 多媒体教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历程多媒体教学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选用适当的现代教学媒体,将现代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又可以称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当时采用的大多只是录音、投影、录像等简单的电子媒体,到了9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开始逐渐取代了原有的电子多媒体,目前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般以教学课件的形式。

2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心理学基础

心理研究表明,人建立起来的意识按照意识阶级的层级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三是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指的是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做出刻意的努力性注意,某些事物应该具有新颖、强烈、感兴趣、刺激的主要特征。对于生物这一门课程来说,多媒体的运用便显得十分重要。图面的介入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正好为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的放映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效果显然好于物理、化学及其他科目。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身通过某些方式来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要包含四种属性,一是协商、二是情境、三是会话、四是意义建构。溯及到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主义正可以发挥出学科方面的优势。

3 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中有效性不高的因素

3.1 多媒体实验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教学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多媒体教学偏重于知识理论的模块,对于实验教学的模块较为忽视,甚至处于空白。这对生物多媒体的教学有效性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犯了局限性的错误。虽然这不得不归结于广大学校技术设备的缺失与薄弱,难以为生物课堂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撑,即便资深教师想通过多媒体来实现个人化的教学改革,也不具备这种客观条件。

3.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合理性低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出现了运用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干扰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这种合理性运用的较低层面,主要存在着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老一辈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老于世故与多年传统讲授经验,难以实现对多媒体教学法的接受和适应;第二,年轻一代的教师在多媒体的技术操作上虽然业务精熟,却在内容要点的填充过程中,难以实现图文之间的协调统一,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并不明显。这两种因素便大大限制了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的合理性的运用能力,使得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理论知识难以在多媒体中实现针对中学生的引导与灌输。

4 提升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中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4.1 准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位置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将多媒体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细胞结构的时候,可以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细胞具体的结构进行形象呈现,让学生对其产生直观的形象认识,然后教师再进行传统的口头传授与分析讲解,加深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深层次的认识。

4.2 重视多媒体实验教学环节

高中生物的教学环节包括多个方面,对于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教学环节的方案设计是整个生物教学的基础性环节,高中生物教学环节主要可以分为理论知识课堂环节、实验课堂环节、课外教学环节,多媒体在教学环节的运用中,应该充分的运用到各个环节中,注重实验课堂以及课堂外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达到启发性教学的目的。在进行生物课程学习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网络的帮助下深刻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拓展,让学生也充分参与到多媒体的生物教学中来。

4.3 全面建设网络教学模式

篇8

一、美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美国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始于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计划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就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教材中的体现是增加大量的实验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学的概念与挑战》,第一单元为“科学方法与技能”,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科学、什么是科学技能、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实验、什么是测量系统、你如何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的结构。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内容,它们是:生命科学生涯、科学联系、科学研究人员、科学与社会、(学校)活动、科学回顾、课下活动。

又如《生命科学的焦点》,它也将“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将相应的训练体现于教材中心。[1]其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为:

1.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2.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2]

美国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技能教育,科学方法的训练内容也比较全面。2061计划中指出: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3] 因此,美国更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美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联系及科学的本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果,要求学生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体现了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与美国相同,英国也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国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国推出的纳菲尔德生物学就具有此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教师指导书中指出: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特别是应用对照);使学生懂得生物学不仅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怀疑、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及互相交流的基础上。[4] 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如《生物学引论》[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

1.将“探究—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

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章教材的开始总是以谈话式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指出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连续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观察煮熟的鸡卵、观察生鸡卵、观察开始孵化了的鸡卵,在暖房参加鸡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进行,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对鸡卵的结构、受精卵的产生、鸡的个体发育等知识的学习。在一些不易安排学生活动的地方,教材采取对可能进行的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等进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所以整套教材没有纯粹的学术知识的介绍,而是提供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材料。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两章的篇幅将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给学生,这里包括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为以下几部分:(1)研究什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 及我们可以在哪发现生物体;(2)你发现了什么。 使用放大镜分类鉴别所观察的生物体。给出近30种动物的图画,让学生按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并试着进行分类;(3)从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观察动物的结构,研究动物的运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证据;(4)观察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 这里以研究动物为例,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分类法。提示了科学研究应从问题开始,首先应明确研究什么,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研究内容及相应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学生练习列表、填表、绘图表等技能。

其次,将观察、实验有机地融入课文中。课文的编排是按提出问题、实验活动,再提出问题,再实验的方式,处处闪烁着科学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后都提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有关的科学发现过程,这是可供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在这些资料中,包括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

不难想象,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订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科学课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对于概念学习的要求层次并不高,对于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比较全面。如1995年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11~14岁学生的实验与调查能力要求是: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证据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认识所获资料中的优点与不足。[6]北方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评价目标为:在进行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学生能设计活动程序,用正确而系统的方法进行测量、观察、分析和评价资料,并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交流科学观察的结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术语及恰当的科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讨论;评价有关的科学信息,并从中作出有见解的判断。[7]

可见,英国的生物学课程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还将设计实验及科研过程纳入教学要求,要获得中学普通证书,学生还必须具备进行科学交流及评价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勇于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这些要求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品质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教育在重视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如实事求是、独立思维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成员不同的各种小组中活动,发挥各种作用,包括领导作用,小组可以由两人组成到由全班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省他们对小组活动有何贡献并发展合作精神及集体工作能力。教学目标还规定,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识并报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根源,识别异常结果并在可能时予以考虑;鼓励他们意识到他们探索活动的局限性,从而知道并非所有的探索活动都能获得保险的、“正确的”解答。

三、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国中学生物教材中,在体现科学方法训练方面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简单的具体方法训练,如观察、分类、实验等,对于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模型化、给出定义等则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充分。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素质之冠上的一颗明珠,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造力的提高。英国生物课程中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美国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学生“课下活动”,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他们都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极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在这方面勇于革新和突破。

3.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训练和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美英的科学教育都看到了这一点。如他们都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既要进行语言交流,还要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2061计划关于“科学的思维”中专门提出交流技能,要求从一般阅读到能清楚地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阐述基本观点、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简图组织信息,绘制草图;阅读和理解大众媒体中出现的科技新闻。我国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训练归于语言课、把集体精神的培养归于思想品德课,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是无益的。我们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的束缚,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强,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4.注重科学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正如美国的2061计划所说,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2061计划还指出:科学素质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产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国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极少量的内容,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加强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生平、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物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参考文献】

[1]charles h.heimler constultant t. davik lockovrd, focuson life science,published by chauls e.merrill publishing co.1981,22—34.

[2,4] 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1998,(10):9。

[ 3] j. rutherford, project 2061: promot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literacy, 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edited by edgar w.jenkins,unes co.publish,1997.

[5]crace monger, introducing living things, published bylongman group limited,1982,page 1—29.47—61.

篇9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生物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90-02[作者简介]杨庆国(1963―),男,河北黄骅人,本科,河北省黄骅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一、在生物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进化的科学。就生物学科自身来讲,其内容涉及多方面,主要包括宏观生物界与微观生物界。在初中生物中,宏观生物界的知识相对多一些。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微观生物界的知识逐渐增多。这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如果说学生对宏观生物的认识还能够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具有一定兴趣的话,那进入微观生物知识的学习后,很多物体并不能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多媒体课件在生物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保持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教学活动也才能事半功倍。多媒体自身的特点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从多个角度向学生展示生物体,在教学中也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从导入新课开始,就可以把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特点运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如教师在进行“物种进化”的教学时,可以用图像展示物种演变的过程,并结合丰富的视频资料,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以此让学生对物种进化的知识点提起兴趣,达到高效教学。又如,教师在教学“基因突变”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一些发生基因突变的实际例子,展示在课件中。这样,好奇心强的中学生就能够迅速进入课堂,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实质,从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二)多媒体能使生物教学呈现直观性,将微观生物“宏观化”

生物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实验操作等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因此必须保证教学直观性。但是,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是进入微观生物知识的学习时,教师无法直观给学生展示很多物体。多媒体课件正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将学生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生物或者生物内部结构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物体,寻找到学习要点,从而理解生物概念。

如在教学“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草履虫的功能,从消化、排泄、生殖、呼吸等方面进行演示,最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草履虫的相关知识。

(三)多媒体课件具有动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很多问题单凭教师的讲解以及挂图的配合,难以使每个学生都掌握和理解。同时,对于某些生物问题,不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还会感到知识点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兴趣,这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原本静态的讲解动态化,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他们突破教学难点。

(四)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容量大的特点,能提高课堂知识含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未到来之前,生物课堂教学基本就依靠教材以及配送给教师的辅导材料,这些知识远远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而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课件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可以找到更多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视频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整合。这样既增加了知识点的信息量,也给学生扩大了知识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知识进行扩展。学生可能正是通过对扩展的知识进行理解,最后达到掌握教学重点的目的。多媒体教学正是具备这样的特质。如教师在讲授“遗传”的知识时,简单通过讲解染色体的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遗传的本质。此时,教师可以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向学生展示染色体配对造成生男生女的知识,并出示一些反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遗传的知识点,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五)多媒体能够辅助生物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力

生物学科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从广泛意义上讲,生物学科一半以上的知识都需要进行实验操作。但是,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却面临着两个重要的困难:一是生物课程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所有生物实验都让学生动手操作;二是有一些生物实验或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或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完成。面对这些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一些不容易操作的实验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具体,又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缩短实验时间,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不但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更需要天气等时间条件,这样就给教师教学提出了难题。这时候,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将网络上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视频资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再借助教师的讲解,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物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局限

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进行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生物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具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如果使用过多的图像来代替学生对实物的观察,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观察力。有时候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验过程,也会限制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显然背离了生物教学的初衷。其次,教师也不能单纯地为了增加教学的知识含量而增加众多教学资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迷失于知识之中,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再次,教师有时候使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出示问题的答案,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不够深入,弱化了思维能力。最后,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思维,抑制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此,多媒体课件对于生物教学来讲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既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使学生抓住重难点,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忠伟.略谈生物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J].中学生物教学,2002(5).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互动;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及普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多媒体集声音、图案、动画于一身,它如一种活性催化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现结合生物教学实践,探索生物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图片、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例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资料的展示,加深学生对各种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理解和深化,如,展示视频“美丽的玻璃蛙”:被称为“玻璃蛙”的青蛙有着透明的身体,由于不存在色素,其活动的器官清晰可见,包括跳动的心脏,令人惊叹。这样引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达尔文考察过得克伦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景之中,从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可见,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生动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形象演示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师生互动

多媒体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促进师生互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微博”这一多媒体平台,改变教学方式,打造互动的课堂环境。先通用“微博”师生成为“互粉”(两个微博用户互相相加关注,成为对方的粉丝)。教师可以通过“互粉”的生物学知识、问题等微博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动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制问卷,调查。如:学习“激素调节”时,可以“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原因”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完成后,可以结合调查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的过程,心得和体会,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通过网络调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可见,多媒体与生物学科的整合,使互动教学的形式既多了多边,即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又丰富了师――机互动,生――机互动,师――生――机互动,这样使多媒体与生物学科达到整合,这样的整合,更能促进新型的师生互动,体现双向交流。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并且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也是学习生物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更能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以学习“显微镜的操作”的学习,学生即使掌握了实验操作步骤,但并不能想象出显微镜视野下的画面,不少学生找不到需要观察的标本,分不清“细胞”和“气泡”分不清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的明暗、细胞数量和大小的不同,也不会正确移动装片寻找目标……。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先把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录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这样大大优化了实验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打开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生物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如: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在做光合作用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浸泡24h的大豆种子的结构。引人多煤体教学后,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实验错误操作,让学生看后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强化记忆。

可见在生物实验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无味的实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也优化了实验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过程图、文、声并茂,使学生各种感知器官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将最新的资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使教学内容趋于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如学习《动物的行为》,我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收集动物各种行为的视频,把小狗吃奶和八哥马戏表演的视频设计成同步组合视频,利用这两段视频,引出动物先天和后天的现象;通过乌鸦在草坪的上空摔核桃(摔不烂,无法食之)、车辆拥挤的公路上空摔核桃(被汽车扎烂,因车流大,无法吃)和在公路的斑马线上摔核桃(利用汽车把核桃扎烂,在红灯的间隙把核桃吃掉)的视频,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轻松的理解了动物的先天和后天这一组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区别。同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选择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有机整体。如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的反馈练习布置给全体学生,待做完后随机抽查若干,并用投影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教师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体,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相结合,使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结合,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意提倡多媒体教学,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了生物课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与开拓性,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他们今后成为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衣瑞芬.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