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散打;有效教学

1.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主要是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因此这是实际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自身具备的特点和教师资源,引导现阶段的教师去武术院校进行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可以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武师来到高职院校。在提升武术教师团队构建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奠定有效的基础。

2.改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

武术散打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专业性,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兴趣,同时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加深,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训练内容的不断增强,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想学、不愿学的观念。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上教师用灌溉式教学会影响学生建立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动接受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主动去学习,从而对学习到的知识记得不明确、不深入;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应用技能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对于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学生更为关注,但是对于那些具备知识较少、技能不完善的学习不关注,导致促使教师难以掌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1]。依据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武术散打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依据互相切磋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武术上的相互切磋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对打比赛。因为散打是一项实战型的运动,以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切磋比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因为大学生有竞争的心理特点,在实施散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除此之外,依据相互切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技能特点,掌控学生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制订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向,这对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力[2]。

4.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

武术散打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应用,武术运动不但是具备较高运动量,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技术非常的重要,其具备的理论知识也较为宽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将理论结合到实际应用中,关注技术动作的特点、规则以及意义等,依据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且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对战能力,从而展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5.依据多媒体的特点进行视频教学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成为现阶段重要的新形式,更多优质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这一特点,武术散打的教学理念、形式以及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并且制订有效的方案进行工作,从而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依据计算机等设施实施武术散打教学工作,这是以往教学工作无法做到的。

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依据锻炼身体、提升素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员意志等为目标,结合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特点和学员自身的特点,加大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创新,从而在新形势下明确优质的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结合多样化现代教学形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散打教学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散打运动以其民族特色、社会价值和强身防身价值,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内容之一。在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教育,既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又能使武术散打运动得到普及和提高。但是竞技散打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笔者通过对西安部分高校散打教学情况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高校散打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者对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趋势思考较少。如何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世界搏击运动发展趋势: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

搏击运动于20世纪60年端于欧美,是一种没有套路、没有宗派,强调个性风格,以实战求胜为主旨的西方自由式全接触徒手攻防搏击术。搏击兼容并蓄了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东南亚泰拳,以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是现代东西方武道文化和技艺的最佳结合产物,是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高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先进实战武道,体现了人类武道融和的成果和结晶。

虽然拳击、柔道、跆拳道、摔跤、散打等项目已经进入奥运会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MMA是英文“Mixed Martial Arts”的简称,即综合武术或者综合格斗。MMA是一种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优秀运动项目,现已成为国际武术搏击比赛的主要项目。MMA运动是拳击、跆拳道、柔道和摔跤等运动的完美结合。MMA比赛是体育比赛规则上的一个突破,规则对所有的武技一视同仁,不同武术流派的练习者可以在统一的规则下同场竞技。MMA运动的赛规可以让各方高手在一个公开且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较量,是真实也是最公平的一种竞赛方式。在比赛中允许使用击打、抱摔、关节技等各种技术,并在选手倒地时继续进行比赛,踢、打、摔、拿等各种武技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展示。

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芬兰、挪威、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都已先后开展起了MMA运动。亚洲的科威特、阿联酋、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开始举办自己的MMA比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现在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另一MMA发达国家。PRIDE是日本最大的MMA组织,和UFC并列为MMA比赛的世界霸主地位。PRIDE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比赛,现场观众达数万人。就连一向以踢拳比赛著名的日本K-1组织,现在也开始将其半数的比赛转变为MMA比赛。

MMA比赛已逐步成为世界搏击类比赛的最终发展方向。前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摔跤、柔道、空手道、踢拳、柔术冠军,相当多已经加入了MMA赛事。纵览世界武坛,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

2.西安部分高校散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欢迎散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以学习格斗技能为目标的学生较多,但学生存在短期功利思想,学习动机普遍比较狭隘。现行散打教材编写严重滞后,学生基础较弱,教学模式单一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条件简陋,上层领导对散打搏击运动有顾虑也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1教学的内容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不足。

当今高校散打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散打基本技术为主,不能完全适应学生需要。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只有2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设置合适,60.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中具有实效的实战和防身技巧内容过少。这说明散打教材内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北京大学成功开设了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课程,提高了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其解脱、摔法、擒拿等实用格斗技术内容值得借鉴。

2.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掌握效果不好。

学生普遍认为当前散打课的模式太单一,希望能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散打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只有延长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83%的学生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课外辅导。所以,散打教学如何调整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散打教学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2.3高校领导对散打运动认识不足。

在对上层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笔者通过对部分散打教师及部分体育部、系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校上层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并不十分支持。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危险。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行为规范较差,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严重影响了散打在高校的发展。

2.4场地、器材条件等其它影响教学情况分析。

散打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安全、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对教学场地情况一栏中,有22.5%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有保障;有45.2%的学生认为场地基本保障,器材不足;有32.3%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很难保障教学效果。说明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

3.高校散打教学发展趋势探讨

普通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微观上要把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宏观上要把它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地参考国际搏击运动的发展经验,相信会帮助我们看清趋势和方向。

3.1端正对散打搏击运动的认识和观念。

散打运动对开拓我国大学体育的新局面,活跃学校体育的氛围,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等有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发展大学格斗体育,有利于增强和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使其适应社会活动的需要;拓展大学散打搏击体育,有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防卫意识和自卫能力。散打体育项目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满足健身、愉快、自卫等体育锻炼的愿望和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3.2散打体育训练内容的基本设置和教材设计。

散打体育训练内容大致分为三类:(1)基本功练习(基本步法、基本拳法、基本腿法、基本摔法等);(2)辅助练习(沙球、沙袋、手靶、脚靶及其他器械身体素质等);(3)实战练习和模拟应用(徒手模仿、模拟演练、对抗切磋、临场脱身、解脱、摔法、擒拿、等实用格斗技术为内容)。通常,在格斗训练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基本功的练习和辅助练习为主,旨在发展和协调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第二阶段的训练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强化辅助练习,适时进行实战练习,以多变的技巧战胜对方,融入特有的自卫防身思想和学术体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练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

3.3高校散打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侧重以学为主,以练为辅,突出实用性技术和能力。

散打体育教学训练主要以学习辅导和培养安全防卫技能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如在格斗教学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予以启发、诱导,重点突出学生的体能训练与精神训练,侧重强调格斗训练中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动作变换能力。竞技格斗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增进身心健康、密切人际交往、和谐情感、沟通技艺,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防卫意识与自卫能力。

3.4不断完善场地器材,保障教学安全。

散打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研发和使用更实用、安全、有效的训练器材,保障场地器材的安全,是提高教学安全、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散打搏击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对峙中互相奋力争斗的对抗运动,通过学习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大脑判断思维、动作敏捷、反应迅速的能力,增强体能。过去教学中由于过多注重竞技比赛的应用性,而忽略了健身、防身自卫的普及实用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让学生在对抗训练中去掌握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高亮.试析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困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

[2]申国卿,王晓娟,许卫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102-104.

篇3

关键词:武术教学 文化教育 缺失 重塑

一.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武术教育最初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强国和强兵,但是随着外国兵器大量的传入,许多人开始不断放弃了对于武术的学习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虽然在后来武术又被重新提倡,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只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并且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通过体育兵操方式进行训练,这影响到武术教学与军事化兵操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武术教育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运用统一的教学考试和标准的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这导致武术教学呈现流水线形式,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散打和套路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这让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会到武术的真正内涵,甚至变成了不受学生们欢迎花拳绣腿式武术演习,再比如散打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西方拳击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导致中华武术文化性缺失,在长时间的不断变化中,武术教育原本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功能逐渐遭到弱化。

2.武术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中国武术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华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而且也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德结晶。也就是说,中华武术教育一方面要具有体育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武术的核心价值,注重对人们的品德文化教育和对人的内外品质的培养。但是经过武术教育近百年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教学教学理念也有所变化,甚至变成了西方文化特征的教学理念,进而直接致使我国武术教育与练习演变为注重动作高度和力量、速度等的运动,而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和意境却直接被忽视,进而不能对学习者进行内外兼修武术学习,甚至导致武术精气神逐渐被西方文化娱乐和健身价值观念所代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武术教学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中被异化,最终导致学生只是在武术套路和动作学习中只学到了武术的“形”,却没有体会到武术的“神”。

二.重塑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建议措施

1.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中国武术中拳种复杂多样,这是区别于西方武术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同时不同拳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故而其训练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以此为例,要合理选择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创新武术教学的模式,从武术拳种的基本功到基本动作直到武术套路,要转变以往竞技武术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地域来选择不同拳种进行教学,才能更好促进武术教学承担起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教育功能。

2.营造武术教育氛围。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武术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武术是兵学、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武术教学氛围的营造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重要基础,加强对武术精深的教育宣传,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武术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能够更好体会到武术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3.传承武术文化教学理念。武术教学理念要注意发扬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要注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武术礼仪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于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理念是注重对学生个面性、和谐性、通识性和学术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提高,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实现武术传承的文化价值观。

4.借鉴体悟的教学方法。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感悟自身感悟自然来体会到这种精神和思想,进而实现内外兼修的效果。但是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学生的内心大多浮躁求快,很多学生缺乏足够耐心来学习和感悟武术精神,故而就需要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采取体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武术内涵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重塑体育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武术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锻炼动机考学难度课程设置就业状况

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竞争力略显羸弱,暴露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1]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改行现象频繁出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的需求结构失衡,在体育学所包括的其它4个专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契合,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与健康中国深度融合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等等,都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2]社会学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升学以及就业问题的思考,从武术馆校学生的锻炼动机、运动员参赛目的、升学难度、本科课程设置、就业状况5个维度出发,主要讨论学生升学难、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以及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平型关文武学校、蓝天文武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在习武的动机、考学目的、毕业后择业方向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相应文献资料。查阅关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考试规则、学生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书籍、期刊,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被试样本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制量表,通过问卷星、邮件进行问卷发放,共计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

1.2.3访谈法

通过邮件、电话的形式,对平型关文武学校以及蓝天文武学校的校长和教练进行采访,从中了解中学生习武锻炼的动机。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获悉本科生的学习状况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都符合后建立各维度相关系数矩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发放情况

以平型关文武学校与蓝天文武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校长和教练了解信息,以该馆校初一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00份(每所学校50份),回收问卷100份;山西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在校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100%;对山西师范大学2016、2017年两届毕业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84%,有效率100%。经过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通过问卷回收进行整理,信度检验结果为:0.755,效度检验结果为:0.812,说明回收的192份问卷都符合研究条件。从表2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755,大于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7,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高,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从表3可知:分析KMO值;如果此值高于0.8越趋近1时,则说明效度越高,此表KMO值为0.812,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适合做相关性分析。最终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的提取。

2.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简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体育学中教育学类,本科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主要培养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在武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一性人才。本科期间学生主要学习武术套路、散打、舞龙舞狮、传统体育养生等理论知识,且对这些方面进行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在日后择业时可选择武术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作为培养目标。

2.2.1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高校及专业要求

2018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具备本科招生的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51所院校,比2016年统计中新增院校有湖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2所院校。由原来在招收学校当地考试变成到指定单位统一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专业技术考试2大类,理论考试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四门课,每科150分,满分600分;技术考试有武术套路、散打、中国跤,不同专业各具体设置,满分100分。最后取文化成绩30%加专业成绩70%,择优录取。具有一级运动员与运动健将等级资格的考生,同等条件下,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可降低30至50分不等。

2.2.2武术馆校学生对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与期望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与当地武术馆校校长、教练员的电话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考生是为了避免参加普通高考被淘汰而又想上本科院校才选择习练武术,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的要求了解甚透,而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的很少,甚至有些考生存在盲目性,有跟风的倾向,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考学做了一定的了解,按照自身兴趣爱好把自身的升学、就业做了适当的规划。

2.2.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该专业主要设置的必修课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武术史、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医学基础、针灸推拿、运动康复、运动训练、教练员、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套路、散打、武术养生方向、舞龙舞狮等课程。其中大一大二2学年的课程居多,占总课程的70%左右,大三开始准备论文开题与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写论文。在问卷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设置的不太合理,每周2节专业课4个学时有点偏少,一个学期下来掌握的学习内容不是很多,一些简单的基础课在考学前就已经掌握,在大学重复学习的现象稍有存在,且上课方式单一、老套,上课场地与教材略有陈旧。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正常课堂能够顺利的进行,然而遇到身体特殊的学生或训练中有队员受伤需要应急处理、训练量大需要及时调整等情况无从下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课程单调与缺失,应强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研究[3];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非师范专业,学生从教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须增加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科目;应增加文化课成绩所占比重,增加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加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让学生在运动训练、疲劳恢复上进行实践教学,掌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技能等等。

2.2.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实习与就业

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回校撰写毕业论文,实习单位主要在武术馆校、散打与跆拳道俱乐部当中,还有一些在中小学做体育教师。从专业技术看,在实习单位,学生对本专业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完成,但只要稍微拓展其它课程,就会觉得捉襟见肘。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应该放在大三,这样便于早早的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后还有时间去学习和提高自己。大四第一学期实习,刚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未来得及再次给自己充电就马上就要毕业了。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社会、个人、家庭这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占有比例最高的是社会因素,最少的是家庭因素。说明该专业在时代背景下与其它社会中的体育项目相比不具有优势;个人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专业技术具备,广泛的体育基本知识还有欠缺;家庭因素所占得比例最小,说明在择业竞争中用人单位主要是要求个人能力,如有自己创业的学生创业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家庭因素影响最小。

2.3系统性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对策

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由准则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础层中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对本科民族传统体育系的了解;本科在读生对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中认为的不足及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和心理角度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从武术馆校的校长、教练到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全面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个学科,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要明确训练目的,多元化的培养,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涵养,让学生明白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有更多的教学、训练细节需要去系统性的掌握。在学生本科在读期间,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创新上课方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根据社会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增加实践操作课,学会训练受伤应急处理与训练后疲劳恢复等科学训练方法,由教学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鼓励大学生考研、当兵、创业等多元化发展观念。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过程中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转变理念,不能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薪资待遇不高而迟迟不愿就业。从自己原有的专业技术向相近且容易就业专业转变,如:健身房与跆拳道馆及各行业体育俱乐部等。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质量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人们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将武术教学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质量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武术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在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很多科技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教学手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武术课程虽然对科技的要求不高,但是采用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受到传统武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理论,导致学生动作,导致整个课堂非常死板和单调,不仅学生提不起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拳法,但是在很多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的内容非常单调和单一,往往只包括一些初级的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等,这些课程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校的教师完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大纲比较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承我国的武术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过于重视技术动作

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技术动作是基础,但是和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体育武术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但是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武术的技术动作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和力量性,导致武术成为了一门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武术的起源、演变以及美学、气功等融入进去,从而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内外兼修效果[1]。

二、提升体育武术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要想提升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实现对大学体育武术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竞技武术的观念,而是注重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承性和内外兼修目的性,教学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学生掌握某一项武术动作或者技能转变为了解蕴含在武术中的文化和力量,重视武术的文化性。此外,还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进行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生理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而现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的生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评价,才能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演变[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武术的体态语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展现武术的优美,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

以往的武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竞技性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对之前的武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改变武术教学内容上的单一,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应该淡化体育武术的套路,强化体育武术的实用性,例如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格等,注重基础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精简性。对于专业武术体育课程来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武术套路的束缚,注重学生武术文化素养以及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体育武术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学习效果。高校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思想,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将不同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来构建全新、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武术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充分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

虽然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设备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武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打破课程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各种解说文字和武术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的理论,从而全面把握武术课程的套路走线等。在介绍武术的散打、比赛场地以及套路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场地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场地的状况和形状等[3]。在棍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棍术的基本套路,教师也可以采用动态视频来展现套路中的棍走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现逼真的画面和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武术技术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画表象,让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建立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最终体会武术的文化性和力量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陈海峰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光耀.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4):22-23.

篇6

关键词:武术教育;民族精神;大学生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的释义:

武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以中华武术文化为理论导向,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进行传授和熏陶,从而达到对武术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武术教育活动过程。

2、民族精神的界定: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定为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性格、思维,心理、情感中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行为和实践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风貌等总称,是反映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特质,也是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发展的活的灵魂与根本动力。

3、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指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直接指向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包括心理、情感、品格、价值观等几个层次,实质是民族精神教育。

4、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

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相互辅助,紧密相连。民族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并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播而不断发扬光大。一方面,优秀武术文化运载着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寄寓于优秀武术文化之中,使优秀的武术文化永不离开民族的灵魂而长存不衰。民族精神培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精髓的最重要的方式。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武术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和问题

1、重体育化,缺大武术观

体育化的武术使武术的博大精神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从而失去了实质的内容。现今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大都从事竞技武术出身,有些武术教师从来都没有接受过传统武术修炼,武术传统修为水平参差不齐。官方长期甚至唯一的竞技武术发展之路,使高校武术教育仍然以竞技武术为教学内容,重技术、重体育化,使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高校武术教育生存空间被其它同类体育项目挤压的越来越小,使武术教育名存实亡,难以起到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作用。

2、独立的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近半个世纪来,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几乎占据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使我国武术教育未能和竞技武术区分,建立自己的体系。在武术教学中,武术训练替代武术教学,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竞技训练式的武术教育,在众多体育项目的影响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难以承担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3、专业化的武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武术师资高学历高职称较少、中级职称较多,在武术教学革和科学研究上向纵深发展较困难。从事武术课的部分教师中,很少武术教师真正是武术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武术理论学习,仅在大学期间普修过几个基本武术套路。因此,他们在担任武术教学工作时,很难做到在教学的同时贯穿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充其量只能传授一些单纯的武术套路。

4、教材陈旧,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高校使用的武术教材内容以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防身术、散打等内容为主,很少选用攻防实战性与趣味性很强的防身术、散打的教学内容。很多高校的武术课甚至完全没有安排防身术、散手等学生喜欢且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重点只放在套路的练习上,强调动作完成的规格与量,忽略了套路攻防技击解析和练习。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武术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三、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1、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武术文化精神的渗透

中国武术教育应回归到其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原点上,运用综合创新法,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重新构建。树立大武术观是武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中国武术文化的修为表现在,一是习武者在武术技艺上追求不断提高,二是在道德上逐步完善。二者在习武者的修炼过程中相互融通,磨砺出习武者优秀的文化品质。我们应借鉴日本、韩国,武道的发展经验,在武术教育内容编选上,选择我国优秀拳种,创编十几种从易到难的动作组合,要求练打结合。武术礼仪的设计上贯穿武术学习的全过程。在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注重武术文化精神的渗透,“由技悟道”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塑造、人格教化的功能。逐步构建起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体系。

2、培养高素质武术教师队伍,承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任

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高校需要大批武术文化修养高、技术出众武术专业教师。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因此我国应该对大学的武术专业院系的武术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确立武术文化主体意识,进行武术课程改革,对所在区域的优秀拳种进行挖掘整理,应用到武术教学中。重新构建高校武术教师队伍,不但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有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现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更要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和技术修养,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武术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并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引导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真正做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行动引导者,由竞技运动型,向研究型、深厚武术文化修为型高校武术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

3、更新武术教材,以合理的考评制度引导高校武术教育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教材是这三方面知识的载体。武术教材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一,教材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武术本质规律、科学理论和文化内涵。二,教材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体系,有助于武术能力的学习与提高。三,教材规定了学生应培养的思想品德,武术教材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奠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及社会道德的理念。四,根据武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和学生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教材和授课形式。构建现代武术教材体系,必须面对新世纪的特点,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设置高校武术教材。

参考文献:

[1]岳志荣.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研究[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

[2]王晓勇.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10(6)

篇7

2004年5月25日《羊城晚报》刊发的《广东武术徒子不多徒孙更少》一文指出:“现在,熟悉并能打广东本土拳种的人大都已六七十岁;热衷太极拳的,大都为体弱者或中老年人。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很多人知道南拳等仅仅是因为曾看过一些电视剧……”。200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一文指出:“人大武术协会推出传统武术免费班,却无人问津。而在北京东二环沿线不到两公里、租金极昂贵的区域,却聚集了超过4家跆拳道馆,且家家门庭若市……”。2007年5月17日《海峡消费报》刊发的《福州武馆门庭冷落》一文指出“十几年前,武馆收入64万,现在不到6万……”。2008年1月7日《朝鲜日报》刊发的《中国掀起“跆拳道热”波及内陆中小城市》一文指出:“长春市的跆拳道场2007年底为40多家,是武术馆的10倍。经营10多家道场的振华跆拳道馆馆长刘振华表示:“除了长春以外,跆拳道波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太原等大城市和沧州、泉州等中小城市,甚至河南等内陆省市,一些地区还把跆拳道编入学校的体育课……”。根据调查,笔者所在的城市中商业跆拳道训练馆有五间,瑜珈会所五所,中国传统武馆一间,太极拳馆一间;同时笔者走访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现跆拳道、泰拳、瑜珈在武术商业市场中占有率非常高,而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市场占有。跆拳道被青少年热力追捧,泰拳则被中青年白领阶层所喜爱,瑜珈深受女性的青睐,各种外来武术开展地热火朝天,而中国的传统武术唯独太极拳在中老年人的身上还能找到一些市场,传统武术已被各种外来武术反客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这种现状是危险的,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传统武术的市场推广刻不容缓。

2重塑现代武术,适应市场潮流

2.1做大做好传统武术品牌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种类良多,造诣高深,部分武术特别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修炼武术特别强调“精、气、神”表里一致的身心境界,这些武术的实用价值非常高,不单是强健体魄,甚至对某些疾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科学地开发这些武术的实用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是有市场需求,可以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武术品牌如少林武术,太极拳,截拳道,咏春拳等目前开展的较好,除了少林武术勇于深入改革,其他武术种类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单打独斗”的成份多且规模不大,如太极拳,一般都是由传统拳师开班授课,教学方法及手段很传统,时代因素未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这样对扩大消费群体或开发更深入的终端消费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扩大传统武术的品牌效应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一些相关工作:突出特点,使自身武术特征能在市场中独具一面;宣传应多样化,过去依靠影视题材推广很成功,但目前武术影视元素太普遍,应进一步更新电影元素结合时代特点继续做好武术影视题材宣传,利用电脑网络媒体,开发优秀的武术作品,如游戏、动画等;专业化形象包装、策划,如武馆建设、服装、形象代表等,既要表现武术自身特点,又能结合人们当前的审美观进行包装;通过巡回表演等形式,开展互动,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形成群众口碑效应。

2.2做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技击与套路的协调统一关系

现代武术推广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套路和散打,但市场已证明这两种模式存在缺陷。官方推广竞技套路,经常进行表演比赛,但未能吸引更多观众;散打比赛群众较多,但无群众习练,这样何谈市场,何谈产业?民间武术团体或个人则完全是自立门户,自负盈亏,不能说推广,连找个“传宗接代”的习武术者可能都困难,市场就更谈不上了。竞技套路发展到今天花拳绣腿成分多,导致大众形成观念———不实用,没吸引力,说明了当前武术重套路而忽视了技击。散打技击性很强,可是喜欢习练的人也不多,认为散打中不中,西不西的,明了地说,散打缺少了中国武术的灵魂。中国武术是技击与套路的辨证统一关系,无论技击或套路化都会流失中国武术的精髓。结合时代特点,继承传统武术精华,重新制订现代武术,是二十一世纪武术工作者需面对及完成的课题。

2.3卸下武术头顶上的高帽,平民化才能为市场推广奠定群众基础

我们对中国武术的了解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都是通过武侠影视或武侠小说获取相关信息的,而武侠影视或小说作品为吸引观众眼球难免把武术描绘得夸张、神秘、玄妙,从而使得大众群体不敢接近,形成了空中楼阁形象。另外,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与精深除了表面看到的门派林立,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外,背后还深深地隐藏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政治博弈等因素,因此个别武术类别给人一种高深莫测文字诉求,不可轻易接近姿态。由此可见,科学地宣传武术是市场推广的重要步骤,只有人们科学地了解了武术,才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如此才能建立最基本的商业因素———市场需求。

2.4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进行市场推广

把武术作为“商品”进行市场推广,须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进行推广。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学生及青年这两个主要消费群体,积极研究学生和青年的身心特点,抉择符合这两个群体“口味”的武术类别进行推广,迎合该群体的习练要求。若能在这两个消费群体上找到商业应用,那就能为武术未来的市场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下图表为笔者走访调查深圳、广州部分体育俱乐部跆拳道、泰拳以及空手道三种武术类别练习成员对象的统计数据。[见表1]表1的数据具有普遍性,由该表可见,跆拳道及空手道的练习者及商业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究其原因:

1.跆拳道和空手道在世界范围开展广泛,具有一定的时尚气息,符合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心理特点;

2.动作舒展,能充分表现青少年形体及自我个性;

3.商业包装迎合大众审美,无论队员服装还是场馆器材施设布置都体现了日本及韩国先进的商业文化;

4.强调礼仪教育,符合青少年思想教育要求;

5.入门简单易学,有统一的动作规范。而泰拳则在大学生及社会青年中占绝对优势,原因如下:1.泰拳简洁实用,动作勇猛,较符合成年人的习练需求;2.平时练习时更注重对抗训练,既有成就感又可减压;3.K-O表演及风格深受部分人的喜爱;4.泰拳有氧搏击操的风靡进一步“拉拢”了女性练习泰拳的热情。参考上述跆拳道、空手道及泰拳形成的商业特点,我们制订武术内容及市场推广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要,如根据年龄分青少年、中青年、老年等,或是根据类别如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及性别等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使市场占有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良性循环。此外,我们在推广武术运动的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习练者的保护和安全工作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要做到以人为本,与“市”俱进。

2.5科学地挖掘中国武术医学价值,吸引大众积极参与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武术财富,我们要好好利用,不能让它们流失在我们这个世界排名第三的经济实体国度。随着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太过肤浅或模糊的说法无法引起大众的关注或信任,只有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用科学的手段剖析、量化武术运动与医学健康的关系,将武术运动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使群众在练习武术时有一个更好的参考标准,认识武术对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才能吸引大众积极参与到武术健身的行列中来。例如,太极拳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李小龙年幼时体弱多病,后习练太极拳,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体魄打下基础。又如,本人恩师,许康成①副教授,习练八卦掌二十多年,四十五岁体检时检测显示前列腺及心脏功能与二十岁人的生理机能相当。太极拳、八卦掌、保健气功、五禽戏、八段绵等这些武术项目,保健价值高乃众所周知,但一天练几次?一次练多长时间合适?这类武术对身体哪些器官保健效果最显著?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指标?会不会产生副作用?此类问题直至目前,我们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鲜有存在。而传统武术与医学之间的联系,也需要更深入去探讨。除此之外,研究得出的结果,我们应如何向群众宣传,如何让人信服及支持参与也是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保健价值高的传统武术刚好迎合大众对健康的要求。由于时代的进步,衍生愈来愈多现代文明病,若能充分开发、利用武术这个“健康”市场,那它的市场价值是诱人的,利润是可观的,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作用也是积极的,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推广传统武术“健康”品牌,既可达到提高人民身心素质的目的,又可做大做好传统武术品牌,使其产业化、市场化,达成双赢局面。

2.6保护好濒临灭绝的传统武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很大部分传统武术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言传身教,手口相传来实现的,仅靠这一方式,一些缺乏习武者载体的武术种类正逐渐流失,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资料记载,极易失传。为了防止这些传统武术的灭绝,我们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及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搜集拳谱等文字图解资料,以及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视频录像,通过有关机构形成系统的信息资料库,方便广大学习及爱好者进行查询调用。目前,网络承载信息量大,我们可把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武术通过数字照片或录像等多媒手段上传到官方专门网站,这样既有利于保存又有利于传播。

2.7做好双语教学的开发,利用网络进行无间隔的推广与宣传武术双语教学的推广有利于武术的国际化交流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对加速武术国外市场的占有起重要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国武术在不同文化中的交汇和发展。武术是具东方特色的传统项目,种类繁多,专门术语独具特色,因此编写教材存在一定难度,官方或民间团体都应加快武术双语教学的研究,使武术用语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做好双语开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无间隔、成本低的特点,对中国武术进行宣传推广。

2.8建立武术基金会,为中国武术推广提供后备资金保障基金会作为一个官方外资金支持的团体对事物的发展能起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事物要发展缺少资金,步履艰难。过去我们有个“中华武术基金会”,但现在已销声匿迹,虽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当前社会客观事实上不需要武术基金会的存在,恰恰反映了我们相关的管理及应用的不成熟,武术的推广及市场化进程缓慢,内外部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广泛的官方机构或武术团体或个体武术爱好者都应积极支持武术基金会的建立,做好规范管理,为中国武术的推广起助推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官方竞技推广与市场推广同步走

对比跆拳通、柔道已列入奥运项目,2008年在我们自家门口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只能作一个表演项目,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同年,美国人用中国元素,包括最具特色的熊猫与武术拍摄成的《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又是对我们的一种讽刺。这反映了武术竞技推广进程的缓慢以及商业应用的不成熟。过去我们只重武术的竞技推广而任由它的商业价值在市场中自生自灭,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下认知的一种失误,竞技与市场这两条腿一起走才符合当前社会特点,它们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应重视武术在市场的价值以及商业应用,做好市场推广是我们下步努力的方向。武术只有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得到落地生根的土壤,才能得到继承与进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竞技的同步发展。

3.2武术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

武术的市场推广,弘扬国粹文化,实际是向世界推广中国,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武术的市场推广从过程上看是一个传承、生存、发展、繁衍过程;从空间上看是点、线、面的传播状态;从客观事实来看是官方、武术传播者、习武者、市场之间的适应与发展的矛盾体,因此武术的市场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

篇8

关键词:武术选修课;武术教学;教学改革 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民族师专 大学体育武术选修课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通过对合作民族师专武 术选修课教学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体育武术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 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以便更好地提高民族师专大学体育武术选修课教学水 平,为今后武术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合作民族师专20__级武术选修课的学生200名,其中男生84名,女生116名。

2、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就学生选修武术课的动机、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成绩评定以及场地、器械等方面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回 收率93.5%;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93.1%。

第二,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公体教师安于现状,知识技能储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师教学敬业比较满意;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不十分满意 。主要原因是合作民族师专绝大多数从事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教学的教师,虽然在大学 进行过武术普修课的学习,但他们在大学中所从事的专项不是武术,未进行系统地武术学习 和训练,因此,这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武术专业水平相对不高,理论知识也不扎实,并且毕 业后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平时也不再继续深入研究和练习武术,因而要求他们在武术教学中做 到讲解清晰易懂,动作示范准确规范,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另外有的教师并未专修武术,其无 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就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更不用说 采用生动的攻防技击讲解示范来体现武术的本质特征,而武术的技击性又恰恰是武术的精髓, 也是学生学习武术所期望学到的知识。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内容满意度只有不太满意;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初级拳(械 )和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这几个套路还是原国家体委于1957年组织整理出版的,其内容过于 陈旧。武术中的一些其他项目,例如体现攻防技击性的散打、擒拿和具有养生作用的功法运 动等都没能很好地融入到武术教学的内容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 中仍然以“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的模式为主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如牵在教师手中 的“木偶”,学习过程十分死板,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在教学手段上呆板单一,忽视个性的发 展,这就明显制约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发展。另外,教师不能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学生选修人数较多,场地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器械不能满足学生课外练习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 成绩评定满意度在良好以上;场地、器械十分不满意。场地、器械的缺 乏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一大因素。合作民族师专大多数武术选项课教学组基本都是在露天场地 进行上课,有的甚至是在校园马路上教学,尽管武术运动有不受场地、气候等因素限制的特 点,但合作民族师专地处高原,寒冷季节较长,遇雨、雪天就难以保障教学计划的正常完成。 在当前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械就 显得更加缺乏。器械设施影响武术教学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武术器械的不足,学生 只 能在每周一次的课堂上接触器械练习,课外活动时间想要巩固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却无法得到 满足,这就抑制了课堂教学向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这点在调查的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



三、民族师专公体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武术技术水平,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武术教学是一项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教学课程。以武术套路为例,其动作数量多,方向 路线变化大,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也相对复杂。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 要 求教师自身动作熟练,示范准确,并能讲解清楚,同时还要了解和把握武术技术的内在含义; 其次,在套路教学中,教师要以组合动作教学为主,讲明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攻防含义,以此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一些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学时,如擒拿动作,要给学生进行细致地讲 解和演练,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武术动作的实用性和防身自卫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 校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具,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设备,通过播放武术声像教材, 制作武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领悟武术的技术要领及其艺术魅力。

2、更新武术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习武兴趣

武术选修课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的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更 新现有武术课程内容,改变以往以武术套路为内容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在选用武术课教材时 ,尽可能选择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武术兴趣的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 学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内容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 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教师应该根据新的课程目标 和教学观念,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实际出发,对原有的武术教学大纲进行修改,打破过去以竞 技项目为主要教材的格局,挖掘、整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实践,并注重乡土教材的补充,如 一些优秀的具有浓郁

民族特色地方拳械可以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对地方文化、本民 族文化有更多地了解。此外,针对目前武术教学内容注重竞技性,学生难以接受的现象,教师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编一些集实用性、科学性及趣味性于一体的简短套路,使学生容易 接受,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应重视武术理论知识与实 践相结合,在武术实践中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丰 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武术的防身和健身价值,让学生学会运用 在课堂学到的健身养生的科学锻炼理论指导今后的健身锻炼,把理论知识切实地贯穿于终身 体育之中。

3、突出“健康、快乐”主题,强调全面素质教育

20__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首次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应跳出现 有的框架和模式,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武术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不用更新教材, 就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课把必须的东西补充进来”。今后,公体武术课教学应该充分按照国家 教育总目标的要求,把“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改革那些难学 难练、不易记忆的繁杂套路,创编出一些动作简单、易于记忆、打练结合、实用性强的动作 组合和小套路,使学生在校学得会、记得牢,毕业后能够继续用于健身。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 的现代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把增强学生体质、树立终身体育观、坚持经 常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和掌握武术技术、技能并 能运用到余暇活动中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使武术这一中华 民族传统的优秀瑰宝在民族师专大学体育武术课教学中发扬光大,延续永恒。

通过对合作师专大学体育武术选修课教学现状分析发现,要改变目前教学现状,首先,要 从教师自身学习抓起,在引进专业武术教师的同时定期对现任武术课教学教师进行培训,拓 宽教师的知识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同时教师也应加强锻炼,提高技术;其次,要改革教 学内容,在武术套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技击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从而达到锻炼和学习知识的目的;第三,要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一 个舒适的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参考文献:

[1] 刘劲松,李玉玲等.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 报,20__,(4).

[2] 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__.

篇9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各种社交活动中都以礼仪为先。体育活动无论以竞技为目的,或以锻炼身体为目的,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这种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以礼仪为基础。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崇礼、修礼、习礼的良好习惯和道德风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明道德和礼仪修养。

中职体育课中礼仪教育的现状

1.中职生体育礼仪行为现状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中考中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批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在纪律遵守方面显得较为顽劣,在人与人交往的礼仪方面修养不足,但他们爱动,与其它文化基础课相比较,体育课是他们较为喜欢的一门课程。尽管中职生们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然而在体育运动与上课中看到,他们无论是在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在同学之间的交往方面,缺少一定的礼仪素养。

2.中职体育课礼仪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育课程作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然而,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尚存在着不少问题,主在表现在:一是体育教育理念陈旧,存在着重竞技轻普及、重身体轻心理、抓少放多等教育观,单纯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只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或采取“放羊式”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样的体育教育现状下,体育教育中缺少思想品德的教育,更谈不上体育教育中礼仪的渗透。

中职体育课中礼仪教育的渗透

1.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礼仪表率

礼仪主要以语言和肢体动作为交流传播渠道。如果说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是以语言交流为主,那么,体育教学中语言讲解与肢体动作的演示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礼仪教育,老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礼仪表率,教师的表率会激发学生行为,使学生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老师榜样的力量。所以,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例如,体育课教学武术项目时,无论示范还是手把手教学,不要以师长的身份凌架于学生之上,应把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以先行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然后再实施教学。

2.抓住体育的各个教学环节,适时进行礼仪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环节可分为开始部分、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在体育教学时,要抓住各个环节,适时进行礼仪教育。

(1)在体育常规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体育课开始部分主要是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任务要求,集中注意力,或进行一些队列、队形练习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体态和正确的姿势。结束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放松练习。这两个环节包含着许多礼仪内容,切不可忽视,这两部分的要求,实际上展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也师生之间礼仪的交流。

体育常规教育是教学的基础。认真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把体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各项要求加以制度化,不但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利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还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同时最基本的出勤、请假制度,服装等行为的规范,如规定学生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规定上、下课的礼节,上课要按要求着装,要遵守课堂纪律等,让学生最初就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懂得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教学过程常规化、特色化,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与集体主义观念。通过队列练习有助于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协同一致的集体动作能力。有效的体育常规的训练,正是学生礼仪的养成过程。

(2)在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中强化礼仪教育。

基本部分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这个部分学生的人体工作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大脑皮层具有最适宜的兴奋性。对一小部分自控能力一般的中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新授一些教学内容外,往往会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容易引发部分学生充分个性张扬,产生言行失控,有时因争强好胜指责对方,粗言脏语,随口而出,甚至动手伤人;部分学生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力量,他们常常做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蛮干当顽强,把冒险当勇敢;有的内部互相埋怨,百般指责,巧语伤情;有的借口裁判不公,不甘失败,甚至侮辱老师、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是教师广泛进行思想品德和礼仪教育的有利时机,使学生懂得“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人际之间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 更应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中的礼仪是一种道德上的规范,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体育比赛激烈紧张,偶然性强,参与者的个性也比较张扬。运动员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尊重裁判,遵守规程,尊重观众,从而尽最大可能展示自我风采;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不伤害于人”,教学比赛的形式、内容、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尽管是一个很平常的教学比赛,但其结果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要让学生养成赛场礼仪、观众礼仪,就得抓好体育课的礼仪教育。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极大地促进体育在力、美、激情上的和谐统一。

3.精选体育活动项目,在活动中接受礼仪教育

几乎每个体育项目都拥有礼仪教育的内涵,作为中职体育教师,我认为只有精选体育教学的内容,才能使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呢?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其武术是人们健身的主要体育项目,它要求习武者平时的举止端正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它们在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束都要行“抱拳礼”,以表示对比赛(或练习)对手的友好和尊重。在中国武术散打中也要求了练习者要有武德,它对于武术散打较野蛮的攻杀也起了抑制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武术竞技的安全性和文明性。“学武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中国武术、武术散打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尚武崇德”的精神。它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待他人,严于律己;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

篇10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的自身修养。从字面上解释来跆拳道: “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地、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随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跆拳道运动与社会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跆拳道礼仪与我国传统武术道德相似,练习者可以不断的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跆拳道礼仪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备了内外兼修的作用。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跆拳道礼仪常规

跆拳道的礼仪是指练习者从内心深处溢出的自然的表现在人的行为上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技术训练之前,首先要学习的是跆拳道的礼仪知识。只有懂得了跆拳道的礼仪知识,才可以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对于一个跆拳道练习者非常重要:谦虚和正确的言语,忍让和友好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练习者应当遵循的重要礼仪。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度,头部前倾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

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每次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然后背对国旗、教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教练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的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脚靶训练和模拟实战等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脚靶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应该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进行练习,教练讲话时练习者需跨立站好或端正坐好目视教练认真听讲,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鞠躬并说声“谢谢”。在比赛开始前,首先要向教练敬礼,然后向裁判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还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红方使用了犯规行为攻击青方,当裁判员对青方作出判决时,青方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在比赛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误判,也要等该场比赛结束后,有礼貌的向裁判员提出问题并要求改正。

[NextPage]

 

二、跆拳道的精神实质——近于理想的人性

(一)跆拳道礼仪传入我国,跆拳道的精神扎根于练习者的心中

跆拳道的礼仪是伴随着跆拳道这个运动项目的产生而发展而来的。跆拳道作为朝鲜的国粹,它记载着朝鲜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一项新颖而又古老的体育项目,自从年代中期在朝鲜半岛重新崛起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跆拳道运动努力的向世界传播,现已经风靡全球。韩国人从小就练习跆拳道,就连小学生都能做出极其高难的动作,他们把礼仪作为一门思想教育的必修课,为培养和发展后备人才提供基础。“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与交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将礼仪教育渗透到跆拳道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跆拳道运动像台风一样猛烈的吹向我国的同时,跆拳道礼仪也随之深深吹进了我国众多跆拳道练习者的心中,犹如武德一样促进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二)跆拳道礼仪的内在表现

跆拳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的内在的一种修养。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竭尽全力的去学习和训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和收获。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要有终于祖国的思想,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在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磨练意志。当我们面对艰难、困苦和遭受自我极限的挑战时,我们可能产生放弃训练、退缩和逃避的念头。这时我们一定要用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杂念,我们必须要学会坚定、忍耐和不屈不饶的精神,战胜自身懒惰。

讲礼貌、重礼仪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现代人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而在许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的是孩子智力和学业的发展,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甚至蛮狠无礼。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如何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视为“不学而能”的事,无需专门的教育与训练,社会、学校提供给青少年的礼仪示范、礼仪活动和相关礼仪知识不够丰富。事实证明,礼貌、礼仪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这就是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礼仪时所应注重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它随时随刻都督促着我们,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到知礼守礼。

(二)尊敬师长 团结互动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跆拳道练习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在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让,恭敬聆听教师的教诲,认真学习并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和前辈们的辛勤付出。跆拳道练习虽然是以双方格斗的形式进行的,但是不管它怎样激烈,由于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意志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因此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敬礼。由于跆拳道是练习者精神和身体的综合修炼,能在艰苦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能获得防身自卫的本领,因为练习者在精神锻炼环节中就包括“礼仪”的教育和熏陶,这对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相互学习的作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文明礼貌 举止端庄

跆拳道和我国武术有着相近之处。中国武术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体育事业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跆拳道运动中也是如此,它强调了练习者学习与训练中,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友爱。此外,中国武术也有礼仪。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中国武术是我国的传统项目,也是我国的国粹。它要求习武者平时的举止端正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它们在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束后都要行“抱拳礼”,以表示对队友的友好和尊重。在中国武术散打中也要求了练习者要有武德,它对于武术散打较野蛮的攻杀也起了抑制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武术竞技的安全性和文明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少了一些美国职业拳击、泰拳、欧洲自由搏击术的血腥。“学武先学礼”、“习武先习德”。

中国武术、武术散打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它们和跆拳道一样,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尚武崇德”的精神。它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待他人,严于律己;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

(四)修身养性 遵纪守法

练习者的修养只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其根本是在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礼仪”教育是一种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教育,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渗透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力争将这种礼仪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使之成为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例如在训练中要完成旋转、腾空、起伏、跳跃等技术性强、难度较大的动作,练习者自身身体各部位要协调、和谐、自然、平衡,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平和;实战、比赛中,当裁判偏袒对方或误判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重要,要不急不躁,宽容大度。往往这种心理品质更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得以最佳发挥。跆拳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要充分发扬竞技体育“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精神。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残酷,而跆拳道搏击格斗中体现出来的残酷性更强烈。正因为它非常残酷,故必须以“礼”为先导。在不失礼,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要用尽一切技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主动进攻。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将身心容入其中,在训练过程当中将思想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