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职高英语 英语口语 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论文摘 要: 本文对职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作一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策略对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职高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此种能力不仅是学生语言学习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培养他们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在职高英语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构建互动交际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运用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激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在增强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语言表达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依据他们的语言学习个体差异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让他们都能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容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其次,应注重保护好学生的语言交际激情和兴趣,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行为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能动推动力,促进他们表达兴趣的提升;最后,应按照学生的语言学习层次制定适当的教学措施,尤其是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人翁”。
以“No Smoking”教学为例,我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作了如下教学安排:(1)建议学生就“Smoking”开放性话题阐述自己对吸烟的观点,要求学生各抒自见,激活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2)要求学生概括出抽烟的危害,如:Smoking will cost you a lot of money,i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Smoking will make your family become dirty.(3)建议学生就禁止吸烟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方法,以此来拓宽他们的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
2.营造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
在口语表达交流中,营造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自由交际环境氛围的创设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良好的表达环境氛围,做学生语言交际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营造自由交际氛围时,特别要体现学生的自由交流作用。
我认为,创设自由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主要体现在:(1)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语言交流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进行自由的交流;(2)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前提下予以表达交流,以此来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3)创设语言表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体的同时,进行学习交流,以此体现出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Festival”的环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跨文化学习感兴趣的特点,就教学作了如下的尝试:首先,要求学生运用不超过80词汇量来表达文本的意思;其次,要求学生选择像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庆祝方式予以表达,以此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最后,要求学生就这些中西文化比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关注互动交际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英语口语交际的重要特点就是借助一定的语言表情境进行互相表达交流。这种互动交际,一方面,体现了英语交际性的本质特点,在学生语言学习体验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严密的语言表达思维,促进了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我认为,从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主动地表达,是语言互动交流的重要体现。
我们在构建互动交际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时,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明确互动交流的主体,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过程,让学生成为交流的主要角色;(2)教师深入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在表达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够予以指导;(3)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友好的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与老师沟通,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学生实践互动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性,还能够在增强他们学习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职高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思秀.如何通过英语口语教学培养职高学生交际能力[J].现代教育教研,2008,(5).
[2]李善英.培养职高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科教文汇,2008,(19).
[3]李晓丽.职高英语课堂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教育学术),2009,(6).
篇2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有求知欲。
1、营造氛围,提供学习英语语境
教师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可用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用中文翻译,使学生明白。要淡化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参与性很强,课堂成了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这样,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乐于去看、去读英语文章。
2、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
阅读题材的趣味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教材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阅读语篇,例如第五册Lesson 37 Touch the world海伦·凯勒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先请大家畅所欲言,这时学生心情放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觉得阅读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按韩愈说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方法有:
1.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学生来说, 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先学而后教。
2.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 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归纳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会猜测生词,进行记时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生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见到生词就查词典,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词义,这样可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至于影响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另外这也是考察的一方面,几乎每年中考考试中都会有推测词义的题目,所以平时要有意识的训练这一能力。
四、抓住主要内容,尝试复述文章
复述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复述就是把已经了解的阅读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加以正确完整地讲述;复述课文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推测以及归纳综合能力;这为课后牢固掌握语言点提供了基础;强化、加强对课文的印象,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课文的精髓,达到熟练程度,真正地消化、吸收文章,领悟全文的精妙之处,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先要分段落、分层次复述;教师要根据文章的长短、难易进行分段,然后根据学生程度不同分配任务,每位学生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分段落复述后就让学生整篇复述,如果学生复述出现遗漏现象教师要做补充完善、引导提示的工作。
在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大量以理解为中心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技巧与能力,以此推动学生的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实践、艰苦训练,才有希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五、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量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要有正确的英语阅读方法。我给学生训练的方法主要有:
1、两遍阅读法
在拿到英语文章时,要先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时抓住文章的general idea,要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语、主题句或是结论性的句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句子或是生词,用笔划出来即可,只要不妨碍抓住文章的概略内容,可暂时不管。第二遍阅读要逐句细读,根据问题,找出能回答问题的关键词,对文章的生词要善于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和某些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猜出其生词的含义。这种通读与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是阅读中最普遍的方法。
2、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地提高了。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果是记叙类的文章,学会了解故事的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以及如何解决问题(how)。如果是议论类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这些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科技或说明类的文章,要学生注意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据此答题。有了这些问题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除正确的方法之外,要想通过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出初步的阅读能力,光靠精读课,对仅有的课文进行学习是很不够的。必须在完成精读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扩大阅读量可以通过开设泛读课和开展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泛读课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是利用课下时间。两者都需要教师的指导。
篇3
在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之后,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成长的特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制订科学的培训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即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会说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具体措施上,我认为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语境
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发展都是先有的声音,后有的文字。由此看来,要想学好一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学会"会说"才算真正入门。
在我们现阶段的英语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其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变化,学生怕丢面子、害羞的思想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自我否定意识的产生。因此,我认为为了鼓励学生敢读、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开口、敢于表现自己。为了达到这个初级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教学相长的意识。我们的教学要实行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平等地与自己讨论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鼓舞、去激励学生大胆开口。其次,我们要有欣赏的意识,要用我们的慧眼去观察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多给学生微笑以示肯定和赞许,我们更要通过多表扬,多树典型去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第三,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要适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对外开放",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一切的意识,要积极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引导他们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消除怕被别人笑话的顾虑,进而自觉、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二、 利用思维训练,去培养学生能说与善说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遇到一定的问题时,好不容易聚集了勇气想说,但话到嘴边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选准能刺激学生表达的兴奋点,从而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并且非说不可。
我认为我们应把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善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括,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这样激励学生每节课都要主动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后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一举两得既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又使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我们还可以练习学生即席演讲的能力,即通过让学生就一种现象或一张图片等进行口头作文、来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学生会想、会思考,"能说"、"善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进一步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学生学会认真"听",听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倾听中去学习别人的长处,纠正别人的缺点,争取做到"扬长避短"。 只有我们在日常练习中注重把"听"与"说"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句子的音形义在记忆中更加有效,才能取得效果的最大化,学生的能力才会快速地提升。
三、 培养学生表达技巧实现学生会说的最终目标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应教育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其次,是语速的训练。表达的快慢、轻重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密切相连,可以说喜、怒、哀、乐,各有不同,语调也要抑扬顿挫才行。所有这些都应充分做好教学设计,在具体训练中实施。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要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接触真实英语语言环境的机会是有局限性的,这使得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主要在课堂,但由于一些教师不好的教学习惯,使得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非常欠缺,口语教学在这样教师教学中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再次,因表达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切合语境,如何表达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等,这些都要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表达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变得会交流了。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氛围 质疑能力 质疑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校英语组在本学期进行了培养中学生质疑能力的课题研究。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心得。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过去上课时,我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只会规矩地听课,不敢大胆质疑,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本次课题实践过程中,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我主动和学生说笑,学生思维活跃了,也不怕担心说错了挨批评。同时我还开展了“问题大比拼”的活动,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把问题量化,作为平时实践活动的成绩之一。以前我总担心上课时间不够,总不停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也忙于记笔记,担心错过了我说的任何一句话,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实行课题研究后,我开展了“每天五分钟提问”的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的作用很重要。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空泛。鉴于此,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提有质量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3和Unit 4时候,让学生就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以及最高级的构词方法和运用提出问题,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W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改变了被动听课,不思考的习惯,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进行适度的调控,并针对教材要求,把学生的各个疑问点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再展开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要求学生每天都必须预习,并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在“每天五分钟”的活动时候来展示这些问题。开始时,有的学生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并且把他们的质疑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评分,记录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了。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
(二)课堂中注重讲评,提高课堂效果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那只能使学生质疑的热情大大减弱,良好的学习就难以形成。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上课时就让学生讨论。在活动中,我还设立“提问大王”荣誉称号。学生受到表扬,很有成就感,质疑热情高涨,并相互感染,从而带动全班学生进入质疑的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即兴发问时有质量的问题更多。因此,我允许学生上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课,提出他们的疑问。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后互相交流、质疑,共同提高
为了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十个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经常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质疑,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实现了共同进步。例如,曾经有一道填空题:“He did what he could__(help)others.”许多学生都误填成原形动词help。他们认为情态动词could后应当跟动词原形,却不知道该句的意思是“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是来帮助别人”。因此应填不定式tn help。学生初次接触从句的时候,这类错误经常犯。后来经过交流、质疑,学生把原来模糊的地方都弄清楚了。
三、多方面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关键词:高校;美英文学教学;思辨能力
H319
缺乏思辨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学习外语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就是学生主观思想上对思辨能力的不重视。思辨能力的缺乏表现为学生对分析、综合、推理辨析等能力的缺乏,因此,在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非常重要。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其教学目的在于拓宽学生文学史的知识面,通过英美文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英文原著的理解、欣赏和批判的能力。但实际上由于教学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思辨能力较差的现象,使得学生倦怠学习,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教学目的。
由此看来,思辨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英美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的流派,主动思考文学背后的文学含义、语言特色以及道德意义。因此要想实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及学生共同的努力,学生应该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中学会多角度思维,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要只看重试卷的考试成绩,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对英美文学的理论烂熟于心,为学生精心设计出作品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1]。只有学生和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断改进和探索,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兴趣阅读与笔记相结合
在阅读英美文学时,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推荐文学作品。学生刚开始阅读时,难免会不适应文学言语,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文学阅读的基本要素做简单的介绍,并鼓励学生可以浏览作品相应的中译本,了解情节之后可以增加学生对英文原著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上课过程中可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喜欢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喜欢的作品,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最后选择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作品进行讲解。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许多人会比较喜欢的。教师在讲解中,要求学生进行笔记的记载,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段落,要求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学习。教师上课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情节主题,如像《罗密欧和朱丽叶》,可以设计相关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兴趣阅读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记的记录是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对以后学习的帮助,因此,兴趣阅读与笔记的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批判性理论教学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出现许多批判性理论,而目前在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多数还是以介绍作家的作品为主,让学生陷入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中,教师甚至只将这些作家的作品单纯的当做经典课文来讲解,完全没有对其文学理论进行剖析,由此造成了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的缺失。
例如:教师在讲解詹姆斯的《真品》时,教师首先要可以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简述,在对作品的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发表意见,如文章中叙述者对贵族的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评判“真品”的标准是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外表就行了?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不需要着急的下定义,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回答,让学生形成自我的批判意思。
将批判性教学理论融入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去,能提升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判断,从而逐渐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察时,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可适当改变考核方式,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试卷考试,适当的加入学生课堂的表现,将闭卷考试的成绩和学生课堂表现、学期论文等进行综合的考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注重对英美文学内外的思考,形成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认识[2]。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活动,首先可以和学生进行探讨,将学生喜欢的作品进行整理,然后选出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像是《伊甸园》、《老头子的同盟》等等,对这些作品可轮流进行赏析活动,教师老师可以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记录,并作为对学生考察的一个评判标准。
在英美文W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修改对学生的考察方式,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也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思辨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思辨能力的薄弱,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兴趣阅读,以及将批判性理论融入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从而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下简称贫困生)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其内容之一为“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薄弱地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一对一服务,建立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该项举措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缓解其就业难的一剂良药。帮扶贫困生就业的重要主体非高校莫属,但以往的研究理论过分地渲染了家庭经济、社会因素等对贫困生的就业制约,对高校如何促进贫困生就业着墨不多,忽视了帮扶贫困大学生就好业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1 学界关于贫困生就业难原因概述
贫困生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学界一般都把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四点: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上学贵”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通病,贫困生囿于经济拮据,导致求学、就业之际处处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就业能力贫困,贫困生除了成绩以外无法借助其他“利器”来为自己打开通向就业的阳光大道。如,知识面狭窄、特长不明显、环境适应能力差等;第三是就业预期目标与社会现实脱离节,部分贫困毕业生往往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更倾向于比较稳定工作单位,无情的现实却一次一次地击碎了他们“梦想”;第四是不健康的就业心理,贫困生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求职路上的屡战屡败的亲身经历扭曲了部分贫困生脆弱的心灵,更使他们相信“双向选择等于选择权利、金钱”,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而在就业面试中往往不能自信地展现自己,自卑心理成为了贫困生难就业的拦路虎。
2 对贫困生就业难原因的必要辨析
关于贫困生就业难原因的传统论述,诚虽有理,却不全面。贫困生在经济、学习、心理和就业能力贫困等方面互为因果的循环体系,被学者命名为,“贫困循环理论”[[ 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即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大、社会技能发展不全等因素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这些因素循环直接的结果是贫困生在其大学生活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导致学习和技能发展上的不利结果,最终影响就业。“贫困循环理论”是否能作为贫困生就业难的理论依据?答案是否定的,其理由有三方面。
首先,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化性起伪”再到今天的“知识改变命运”等语言均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经过教育和学习,就可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指出:“我们有理由质疑高校“贫困循环”理论的存在。并认为目前有关高校贫困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可能普遍高估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其次,“贫困循环理论”是从贫困生自身分析、诠释了贫困生不易寻觅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忽视了贫困生仍然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这个关键的因素。从本质上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的起点上应该是平等的,但贫困生就读的小学、中学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较弱,教育差距使其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造成了人发展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让贫困大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才是造成贫困生自身发展不全面的根本原因。
第三,如果把该理论直接嫁接到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中,危害有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场所。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每况日下。而该理论恰恰忽略了高等教育本身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可能成为高校在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方面不作为的托词。其二,该理论似乎有“出身决定论”之嫌,过分强调家庭状况对于个人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读完职业高中再去打工”反映了职高招生的艰难,同时也折射出“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悲哀。因此除去不公正的招聘机制影响外,高校教育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改变一定阶层以上的人的命运,还要思考如何改变处于社会弱势的贫困生群体的命运。否则,任其贫困生做何种努力都逃不脱“与生俱来”的命运时,其“宿命论”的自卑心态自然就凸显出来了,“读书无用论”势必会重新抬头,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计;其三,该理论易滋生“权贵世袭”的封建思想,浇熄贫困生心中自强不息的火种,甚至使其产生“仇富”的变态心理,影响和谐的社会秩序。人民日报对此问题的剖析正好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即“代际之间的社会壁垒,造成教育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对于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社会和谐稳定都非常不利。”[[“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N],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第18版。]]
3 高校在帮扶贫困生就业中的特殊作用
3.1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是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的方式之一是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 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 [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 1), 28—30 .]] 此外,“就业力(就业能力,笔者注)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就业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 Knight P, Yorke M.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8(4): 261-276.]]高校需要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渗透到四年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快餐式的就业指导”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应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目前二者之间各自为政的培养格局;职业生涯规划须从贫困生入校时起抓起,循序渐进地推进,改变目前重高年级轻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与就业指导相比职业生涯辅导内涵广泛,是一个全程化、全员化的概念,前者强调就业选择、就业过程的准备;而后者更关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简言之,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选择,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同3,第240页。]]即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更要帮学生解决一生的成长、发展问题。可见,职业生涯辅导对解决贫困生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可考虑以下方面:第一,鉴于职业生涯辅导的系统性,高校须建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专门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第二,扶弱济困、创新推荐贫困生就业工作思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高校应“一对一”帮扶贫困生,举行专场招聘会,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贫困生,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重视校企合作,以订单方式培养、推荐贫困生就业。 3.2 改革育人环境,营造公平、民主化的育人氛围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环望”,贫困生站起来四面环望需要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高校应注重建立民主化、公开化的育人氛围,让贫困生在良好、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须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的教育理念,避免歧视对待;教导非贫困生不以贫富论朋友,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学习、学术氛围。“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而且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归属感等,”[[郭平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5).]]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社团组织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实践中,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很少有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活动的培养和锻炼经历,因而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下,导致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高校各种社团组织旨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独立自治的精神,并透过活动的实践发展集体意识与自我个性,满足人的成就感,增强人的自信心。可曾几何时,团组织、学生会等其他社团组织“有特长者优先”的招聘广告词足以把许多贫困生拒之门外。此外,对某些高校推行的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爱心社”等组织的行为,笔者持保留意见。原因有二:其一是贫困生兼具极强的自尊与自卑心理,二者之间一纸之隔,该性质的社团组织一方面有歧视贫困生之嫌,另一方面加入类似社团等于给自己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恐会刺激其敏感的神经,强化其自卑心理,使其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怨自艾情绪;其二是有乖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教育宗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该且必须沐浴在高校的同一片阳光下,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此高校社团组织应该改革选人机制,积极主动地把贫困生吸纳到社团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避免自卑、怯懦、嫉妒等缺陷心理的形成。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
3.3积极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自觉发展性的自我教育方法,他着眼于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个性品质,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精神的教育,以满足其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需要。为此,高校要搭建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要让每个贫困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昂首挺胸做人;高校须搭建服务平台,满足贫困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贫困生自觉变化,使他们认清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寻找真实自我,树立起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不言败、不气馁的求职心态。
4 结语
绿色通道使贫困生能“进得来”了,新的国家资助体系(即,奖、助、贷、勤、补、减)基本保证贫困生“不退学”了。在找工作变成了比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的歪风邪气下,高校更应弘扬社会正气,保障贫困生接受公平的教育,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结果实质公平,让贫困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重新与非贫困生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在就业难的形势下,高校要积极提高贫困生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会“生存”。我们有理由相信“贫困生”如果练好内功,加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所磨炼出来的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相对踏实的学习和工作心态,一定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29日第1版.
[2]杨振武、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3]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
[4]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5]”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N],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第18版.
[6]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 [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 1), 28—30 .
[7] Knight P, Yorke M.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 8(4): 261-276.
[8] 李来来:制度创新[ EB/ OL ].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网站,phe.ngo.cn/old_content/proj_intro/idea/inna,2011.3月30日,第240页.
[9]郭平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图书馆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43-02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得到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但从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同时也应重视职业学校图书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挥的作用。
一、传统教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质量观的矛盾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是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硬道理。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包括课程和教学)满足客户(职业教育的客户包括家长、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确定的和隐含需求的能力。这种质量观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其核心是“客户质量定义”,而不是“教育者质量定义”。
即,教学质量标准不是由教育者(教师和学校)来规定,而应由受教育者及教育成果的使用者来判断,客户的要求与需求得到满足是对教育质量的最高评价,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最佳标准。
传统教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质量观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和不协调的问题,如:
1.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学校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只考虑学校能开办哪些专业,而没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或不能再所学专业岗位上找到合适的位置,一些亟需人才岗位又严重欠缺。职业学校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多数职业学校还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
很多职业学校依然遵循着学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从书本到书本不注重对学生技能,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研究受教育者和教育成果的使用者需要什么,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做什么,怎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陈旧
传统滞后的教科书以及陈旧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求,也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定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
二、提高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加强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校建设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在提高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软件设施。是丰富学生知识的殿堂,开阔学生视野的途径,减少学生上网的方法,是学生更好的利用时间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课堂的作用应:
1.加强图书馆藏书建设
藏书量是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加强图书馆藏书建设是满足教师学生读者群的关键,是提高图书流通借阅的基础。图书馆没有藏书量的支持,就像农民手中没有土地;工人手中没有机器;老师手中没有学生;军人手中没有枪杆一样发挥不了作用。这就要做到: (1)图书采购部门应定期引进新的书籍。包括新版的,流行的;(2)开拓购书采购渠道。包括传统书店采购;网上订购;以保证以最新的书籍满足读者需求。(3)与兄弟院校做好馆际互借。
2.加强图书馆流通建设
藏书是基础,流通是关键。发挥图书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课堂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图书馆流通建设。(1)做到对流通率高的书籍快速上架,快速流通;(2)制定好流通时间,让读者第一时间借阅到所需书籍;(3)做新书宣传提高书籍的流通率,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3.坚强图书馆网络建设
随着网络的发展,21世纪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是并存、互补共发展的时代,而数字图书馆有可能成为主要阅读形态,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职业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运用网络优势:(1)开展电子查询,电子借阅;(2)阅读电子图书,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是读者的幸事。
4.坚强图书馆优势建设
图书馆建设要做得好,图书馆传统的优势魅力会仍在。依然是学生学习;丰富知识;获得资料;利用好时间的殿堂。最终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要办好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最大社会化,就要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坚强教学管理,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办好一所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职业学校献力。
参考文献:
篇8
本学期,继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坚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 “先学后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推进有效教学系列活动。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继续推进有效教研,围绕3“六不六要”精神,进行“教学常规改革研究”和“有效教研、有效教学”研究。继续以“三公开”教学活动为主线,深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这一主题研究,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使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促进我镇教育均衡、优质、跨越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围绕教学常规改革主线开展有效教研,以打造生动课堂课题研究为引领,推动教学常规改革走向科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是深化 “六不六要”的研究落实,以新的质量观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3.是继续开展“三公开”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4.是落实生动课堂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整体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要点
(一)以教学常规改革为着力点,实现常规管理的科学化。
新的一年,我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强教学常规的有效性研究,促进教学常规更加实效、科学。根据县教育局 “改革六不,落实六要”的指示精神,以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为宗旨,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手段,切实加强教学常规各环节的有效研究。充分深入学校、教师中进行了解,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加强研讨交流,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借鉴兄弟好的做法,形成一整套具体的教学常规要求和管理制度,并进行跟踪研究,及时调整,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管理有据可查,更加制度化,透明化。
加强常规督查,确保常规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继续通过推门巡课检查,促进教学常规工作的规范化,加大随机推门巡课的力度,查教师是否按课程表和教学进度上课,有无教学方案,教学是否按方案实施,是否组织学生先学,是否进行当堂作业。
(二)以“三种习惯”培养为抓手,落实全新的教学质量观
围绕“读写说”习惯培养,在教师中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开展“三进”的具体研究。探究如何在各学科渗透习惯培养,如何进备课、进课堂、进评价。要探讨怎样在目标中体现,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如何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怎样在练习环节中训练,怎样在课堂教学活动和作业中有效评价。具体要确立不同学段,不同科目养成哪些习惯,形成怎样的能力,达成怎样的目标。
(三)以课题实施为引领,扎实开展生动课堂课题研究
结合“三公开”和“四课联动”活动,学校每月都要对生动课堂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安排、总结和汇报。教师要根据学校总课题,结合学科、学段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并积极开展研究和探讨,有效促进小学“读、写、说”良好习惯培养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落实,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加强教师教研团队建设。一是教导处要及时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动态,组织以教研组长、教学能手为主的教研团队,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研究,真正解决一些制约课改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二是加大网络教研力度,实行网络教研月通报制度。
(四)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新的一年,要根据县教育局和镇中心学校的工作总思路,以活动为载体,科学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1.抓住省市县教育部门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习、研讨,并把返校后的二级培训交流研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让所有教师都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及时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早改革自身教学中的弊端,以全新的理论指导课改实践,以全新的方法培育学生。
2.积极主动走出去,学习名校、名师的先进管理经验、办学思想和课改做法。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充实办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生动课堂,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3.积极参加校际交流研讨活动,使我校教师能近距离与专家、能手交谈,了解兄弟学校的课改动态,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加强校内活动,提升教师说上研评等教学能力。要以落实六不六要的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听说读写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组织开展“三公开”课堂教学、作业教案展评交流和课改专题研讨分析等系列活动。学校要做到月月有安排、有活动,科科都涉及、都渗透,人人有参与、有提高,常规工作项项要体现、要落实。以活动促规范、促落实、促提高、促发展。
此外,要继续加强监督管理,做好“一推六查”,即不打招呼随机推门听课,一查教师是否按时上课,二查上课教师有无教(学)案,三查教学内容是否与课表对照,四查是否按预设流程进行教学,五查是否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六查是否落实当堂检测评价。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这个中心,狠抓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同时以新的教学质量为重心,抓好有效教学,认真落实教学任务。以培养新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以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为突破口,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019年春教研工作逐月安排
三月:各年级、学科学业教学质量分析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四月:落实课程实施情况检查
教师新课堂教学公开课展示
期中常规督查
期中学业调研测试
五月:期中质量分析
教师新课堂教学公开课展示
六月: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学期全面工作检查考核
篇9
优化内部管理
优化内部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管理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会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首先,要树立“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管理意识,自评自查和年度考核要看重各年级、各学科的总体学业水平,从而避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封锁、恶性竞争以及不同学科教师抢课、占课现象的发生,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合力。其次,要健全教代会制度,校级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况,常召开各个层面的教师座谈会,让教师有互动、交流的渠道。及时了解教师工作中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做到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常规管理中来,以便改进和完善工作。第三,确立“最适合学生良性发展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的管理理念,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蹲下身子,潜下心来,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导航引路,铺路架桥。第四,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有大局意识、目标意识、学习意识、表率意识和法纪意识。第五,校务会成员应该是学校师德的楷模、教学的标兵。要建立起自己的非职权影响力,做一个勤于学习的人,做一个精于教学的人,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一,要坚持培优与扶弱并举。要坚持一手抓培优,一手抓扶弱。教师们要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作业完成、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确定对象,制订方案,实行校级领导蹲级制,教师包学生的责任制。定期组织教师对帮扶对象进行集体会诊。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打好团体赛、接力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要坚持求知与育能并举。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核心。教师要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堂堂清、周周清,注重阶段性复习与检测、巩固提高,强化学生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和应考策略的指导,强化学生阅读与理解、归纳与总结、创新与思维等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实验是师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物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才能使物理、化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实验前要编制好计划,内容应包括实验的题目、目的、要求与方法,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二是开始时教师要操作示范,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或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三是过程中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重申主要的操作步骤;应让学生有安全第一的意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独立地参与实验操作,写出合乎要求的《实验报告》。四是操作时教师要科学指导,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而这些技能要为学生所掌握则必须经过他们的亲身实践,五是结束后要做好小结与评价,具体应该是: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事项,进行归纳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操作的体会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规律性知识;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的改革与创新。
深化教研教改
深化教研教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第一。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分析,教研组长应该是教研教改的先行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者。教研组长要树立三种意识:以更加前瞻的认识,引领本学科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掌握灵活的交流技巧,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沟通:带头学习多学科,甚至跨行业的知识,在精度与广度上都起带头作用。第二,要实行精讲精练。精讲方面,要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熟读各级教材,结合学情实际,确定好各年级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处理的策略。精练方面,一要保证选题的典型性,做到“三选”、“三不选”,即选基础性题目、概念规律性题目、有创新意义的题目,不选超范围的题目、机械重复的题目、偏题怪题。二要注重一题多变,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习题,从而使知识进一步精细化,以达到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三要注重温故知新。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大脑一般在14周岁才能发育成熟,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要提倡“慢”教学。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和中等生,如果匆匆忙忙提前结束课程,那么即使拿出大段时间复习,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学习贵在平时的积累和巩固,想通过集中强化复习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空中楼阁。
重视合作办学
重视合作办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补充。首先,要树立开放创新的观念。在信息化时代,教学内容、教育设备、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求知欲望也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化,必须要加强学科之间、学校之间、学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教育理论、观念和手段,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观念创新,促进评价体系创新。提升办学层次。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把创新意识延伸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勇于探索富有特色的强教之路。其次,召开学生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家长会前应做好调查研究,在对学生情况调查研究的同时要对家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要研究学生的家庭特点,提出不同对策。家长会的形式应该多元化。而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家长和学生,这样家长们才可以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有机会倾听其他家长的教子经验与困惑,还可以有机会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从而把家长会建成一座金桥。家长会后应该有个别交流和意见反馈,或举行小型家长会,以便今后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
篇10
所谓教研,即对教育的研究。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方法。教研活动,普遍意义上来说,是指教研员、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行之有效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研究和交流活动。《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条“充分认识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中指出:“教研工作是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的基础性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教研工作,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提高教研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
纵观全国,省级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大部分是由省级教研机构即省级教育学院来组织完成的。教育学院,简称教院,英文校名institute of education。性质是具有师范性质的省市属成人本科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分成省级教育学院、地市教育学院、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三个级别。我国除了港澳台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皆建立了隶属省教育厅的省级教育学院,其职能是承担全省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县(市、区)教育局长等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及部分新师资的培养任务,是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和万名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在各级教研机构中,省级教研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决定了他们所举办的各类教研活动已成为教研员、教师专业素质考证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怎么能部署落实好教研活动的内容,怎么能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怎样能进一步吸引教师们主动积极参与,怎样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怎样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发展、成熟的平台,怎样使教研活动内容能够深入人心等,都是目前教研活动所必须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探索省级教研活动方式,以更好地促进教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目标。正确并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有价值的教研活动方式,有相对重要的研究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面的改革,在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到许多新理念。如何将这些全新理念渗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是新课改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省级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全省教师解决这些重难点和关键点,使课改的新理念转换为真正为教师所接受的方法和策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发展。面对这样的转变,省级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与以往相比也在悄然改变,为教师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近年来一直本着“研培一体”的办院模式,以研兴培、以培促研,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进行了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将原本以学段划分的教研部门改变成以学科划分,从纵向的小学教研部、初中教研部、高中教研部转变成横向的语文教研部、数学教研部、外语教研部等。增加了承担纵向管理任务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等等。这一转变,增强了学科教研的深度和力度,并增强了对教研工作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开展省级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有效实施,教研活动也在不断探寻新的教研方式和思路。
以黑龙江省为例,阐述一下省级教研活动方式的实践探索。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了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省级教研活动,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传统的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
听课、评课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作为省级教研机构,每年都会有省级教研员深入基层开展大量的听评课活动。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会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员在评课时,授课教师会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一一进行说明,评课教研员会针对本次课提出优点、缺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教研员的通力配合,教师要认真准备和授课,教研员要深入思考,提出能切实帮助教师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切忌走过场。
2 全省范围内的研讨交流展示活动
全省范围内的研讨交流展示活动为全省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最好的展示交流平台。全省范围内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赛课、说课、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了自身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和展示,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活动主办方还会邀请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为教师们教授最前沿、高端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先进的经验,为教师们带来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因此,使教师参与省级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这种教研活动形式目前成为最普遍的省级教研活动方式。
3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以课题研究为牵动的教研活动将科研与教研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常规教研活动相比,具有深入、规范、科学及针对性等特点。黑龙江省在近年来的教研活动中,多有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活动现已成为许多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研活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研活动能使教师感受到真正贴近了教材需求、契合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获得更丰富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
4 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
网络教研活动是近年来不断深入开展并进行广泛实践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跨越了空间的限制,节省了时间、成本,使教师和教研员能近距离地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交流对话。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专家在线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创造性发挥网络教研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功能,组织教师参与省、市、区级网络教研竞赛活动。开展网络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为开创深化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总结全省网络教研的经验和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先进评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工作的有效提升,调动了广大教师 积极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和活力。
以上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全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的提升。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所开展的省级教研活动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探索的问题,比如,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参与度不高。笔者在教研活动的现场,偶尔会看到些许教师在活动现场发短信、打电话、批改作业,偶尔也会有教师跑到笔者办公室聊天,原以为只是偶尔现象,可是多年来,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困惑和不适应,正是教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吸引教师最大程度的参与,是当前省级教研活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加强各级教研员的队伍建设。教研员之所以被称为“教师的教师”,就是因为教研员要有引领教师走向“更高点”的专业素养。因此,教研员首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本着对教师和工作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要有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
-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和措施
- 下一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