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文化的建设

篇1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仅要把这项工作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北京精神”,在首都科学发展中发挥好“北京精神”的特殊作用――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为国争光为标准推动首都各项工作;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更高的水平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首都市民的文明水平。

――刘淇:《践行“北京精神”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确立和定位,对北京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北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来,为北京城市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北京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通过北京的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以及北京市民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导向,是北京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形态格局及其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精神信念、理想目标、道德面貌的综合反映,是植根于北京的历史、体现于北京的现状、引领着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是首都的“精神名片”。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是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活动的深化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北京精神”,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凝聚所有北京人的力量和智慧,也应当使每一个北京人得到实惠,使他们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保护,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培育、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轻“人”的观念,从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培育“北京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度契合一致的。培育“北京精神”的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这是其一。其二,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北京市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北京精神”建设也必将得到北京市民的认同和支持。

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城市精神的创建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从事精神、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如果只满足于单一的经济发展而不同时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话,这个城市也只可能有短暂的繁荣,所以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到北京,据统计,200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10.1%,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进入中等富裕的行列。也就是说,培育北京城市精神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北京必须抓住时机,适时培育“北京精神”,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土壤。城市精神是抽象的、深层次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城市建筑、雕塑、广场、街道、风俗习惯、文化名人、市民素质和行为等,城市精神渗透于这些形式之中并通过它们得以展现、传播和升华。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城市精神才会厚实、富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丰厚、文化设施齐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与世界文化交流频繁、市民文明素质较高、城市发展理念科学,这些都为培育、弘扬“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条件。

“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过程中,北京的教育、文化、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北京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很大改善,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在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北京独有的宝贵财富,也是培育“北京精神”需要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之后提出培育“北京精神”的问题,就是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机,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为北京新一轮的发展寻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北京新的城市定位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契机。北京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和定位,这就需要依据此目标和定位来谋划北京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要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城市形象,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育“北京精神”,使北京的城市理念、价值观以及文化影响力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渗透和扩散,在全世界树立起北京的文化名片,从而提高北京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前,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最终确定下来。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的出现、发展总是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的存在和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当前,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仅是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同样也是整个国家的目标;北京所承载和体现的不仅仅是北京单个城市的形象,它同时也必须承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必须体现整个国家的形象,正像已经是世界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分别代表着美国、英国、日本一样。同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不能脱离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滋养,它必须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国家的实力越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北京的国际地位就越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和影响力,那么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就不合时宜,也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所以,北京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世界城市建设都必须站在国家整体的高度进行审视和发展,将北京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世界城市的建设。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抓手,扩大整个地区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世界城市的塑造引领国家的发展。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就是爱国精神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生存威胁,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逆差很大,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显示出严重的“入超”。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找准定位,赢得发展主动权。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以独有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所呈现的独特历史风貌,是北京文化自信的源泉和资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优势所在。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立足国家利益,推陈出新,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最能凸显城市竞争力的精神品质。要建设世界城市,创新精神必不可少。从全国范围看,北京拥有的创新资源最为丰富: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但是,和现有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意识都是有差距的。面对客观情况,北京要尽力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以勇创一流、敢于争先的精神激励全市人民更新观念、放宽眼界、放大胆量、放开手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创造一流的业绩。为此,北京需要做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使创意成为最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创造有利于创意人才、技术精英创业和发展的城市文化和软硬环境,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创造发明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引领世界潮流和趋势。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保障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能介入到整个城市的决策、规划与管理中来。

篇2

【关键词】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呈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一、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呈现

(一)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构成。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目前传承下来的主要有两种:江西北方的赣剧,南方的采茶戏,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唱腔就是弋阳腔,表演形式为一人歌唱、众人帮和,锣声烘托。经典曲目有《百花记》、《香球记》、《双杯记》等,在戏曲舞蹈语汇上有特定的程式动作,如三寸金莲、甩袖等。江西地区在戏曲创作上也在不断突破,目前也取得了很多佳绩,很多佳作获得奖项,例如采茶戏《快乐标兵》、采茶歌舞剧《八字参军》、赣剧《詹天佑》和《碧血黄花》等。随着大众重视程度的提升,通过对江西戏曲文化的文化梳理和创新,其文化构成将会更加丰富。

(二)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内涵。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内涵丰富,文化创作元素多样,多源自民间文化。江西戏曲文化的内涵性在于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对民族文化经典的呈现,这是现代戏曲艺术创作和发展所应有的坚持和责任。民族文化传承至今,经历过了时间的检验,江西戏曲文化艺术代表了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积淀,应被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延续下去。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应该以地域、民族文化为代表,推广到世界范围内,以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形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三)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民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戏曲艺术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在艺术传承的环境上全民参与、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江西戏曲文化的艺术传承经历过兴盛到衰落的阶段,从声腔表现上看,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多元文化的充斥,江西戏曲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艺术传承面临困难。

二、江西戏曲文化的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一)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表现。江西戏曲文化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人们对于民族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江西戏曲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呈现了更多文化大餐,深化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时代内涵,作用于人们的内心精神文化世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戏曲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艺术内容的表现,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让民族文化艺术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二)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带动全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化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的现实艺术呈现只有真正地源于生活进行加工创作,以现代人的艺术和审美视角来演绎,才能够充分吸引大众目光,让更多人去关注江西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服务的,通过江西戏曲文化内容的现实发展和呈现,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化选择更加多样,以较为积极的正向精神文化引导,让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更加丰富,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目的。

(三)江西戏曲文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作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江西戏曲文化艺术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江西戏曲艺术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让其以较高的质量面向世界,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带动我国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凝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结论

江西戏曲文化的现实发展能够为社会精神文化事业建设增添动力,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江西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文化责任的体现,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下去,以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演绎,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是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应有的坚持。为此,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响应的号召,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探索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谭钰婷.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彭文斌.江西赣西莲花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篇3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精神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个学校重视,其中不乏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办学历史背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精神文化缺乏校本特色

高职院校尽管都有各自的校训、教风和学风,但是很多学校没有从中较好地突出自身的校本特色。类似“团结”“务实”“严谨”等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内容空洞泛化,很难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

2.精神文化脱离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文化积累少,其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而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过程。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完全脱离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没有指导作用。有些学校过渡看中专升本,片面要求学生文化课水平,在培养模式上完全体现不出高职院校的特点。

3.精神文化传承力量薄弱

由于办学历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复杂,兼职教师比例较大。他们对所从事的高职教育职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挥不大。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总体素质低,学生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的主题意识不强。

二、高职教育中建设精神文化的原则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但高职院校具有地方性、行业性,因此,校园文化槛车应当具有本身的特色,应当突出职业价值、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建设要求。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要与本科院校一样培养学生正确的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等。但是在这个基础上,高职教育也限定了对学生的教育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培养“职业”的目标。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虽然很短,但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优良的文化传统应当得以继承与发展。然而,高职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共性与差异,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学会做事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将企业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与校园教育理念相结合,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高职教育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其形成、演化和积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精神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聚集、积淀,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精神文化。

1.注重培养学校价值观

学校的价值观只能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更多地与学校自身的特色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共同参与学校价值观的构建过程。

2.注重学校精神的表达

校园精神应该体现学校的个性,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以将自己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泛化现象眼中,个性并不突出。高职院校应当在表达方面更突出自身的特点,将培养目标突出。

3.注重培育学校精神

无论是对学校的标志的设计,还是校徽的制作,还是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园文化相关的整个体系都应该突出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及特色。另外,应当注重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围绕学校精神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领导者应当对精神文化有足够的认识,要掌握校园精神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巨大的管理功能。

5.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着力点

教师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主动用校园精神文化约束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品格,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教师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自觉地把文化内涵融入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初中 班级文化 道德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6-02

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体现,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制度方面以及物质方面也应该进行完善,建设班级文化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目前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团结向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下面就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1.建立全新的班级文化制度

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完善的制度,才能够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条件下开展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本着公平民主的原则,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制度建设的原则,要让学生认同并且遵守文化制度。教师要认真的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想法,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班级文化的建设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班级礼仪、学习风气、考试制度、奖惩规则等方面都是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的,要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章可循,在班级礼仪方面,学生之间见面应该互相打招呼,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问候,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另外在学风方面的建设也应该更加的严格,在考试制度方面应该严厉的打击作弊的行为,同学之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不应该存在自私的心理,整个班级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这样才有利于班级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这样的文化制度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制定,所以在施行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利,学生对这样的制度是比较认可的,逐渐的将这样的文化制度深入内心,自主的进行行为上的约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班级。

2.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初中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建设当中的,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能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了也就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得到了提升,另外还可以举办主题班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比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真切的去感悟、去体会,比如举办一些班级的演讲比赛或者是小品相声比赛,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娱乐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要远比教师空洞的班会要有用的多,有些学生本身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只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机会展示,通过这样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比如就拿相声来说,从编排到表演,从人员的选择到主题的确定等方面,教师都可以交给学生自由的去发挥,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作才能,细心的进行编制,最终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其他学生的面前。班级的主题班会中学生各尽其能,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能够将学生的身上的发光点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自我。

3.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工作,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努力和磨合才能够逐渐形成的。教育工作是要从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就要进行渗透的,让学生时刻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比如,从教师本身来说,要充分的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不能置之不管,反而要更加细心和耐心的进行讲解和指导,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对待的,这样的行为也会使学生之间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出现歧视的现象,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可能会开展一些教学游戏,在竞技类的游戏当中,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游戏当中也要建立公平的原则,这样的原则能够让学生在游戏和学习当中井然有序。还有就是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情况,当学生身体上或者是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扰。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是从日常教学以及平时的生活中点滴的积累起来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提升每个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班级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家庭,每个学生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维护班级的稳定,每个学生都是影响班级的一个因素,自身的道德素质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制度,每个学生都在制度的约束下自然的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先军.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人格培养[J].未来英才,2014,(9):23-24.

篇5

让精神文化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精神文化是五一小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应简单提口号,不能随意跟风走,而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五一小学的发展需求,务本求实、扎实工作。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抵达朴素;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这一信念不动摇。因此,在充分挖掘五一小学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关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在全校范围内多次举办关于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火花不断闪现,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以定位、使命、办学理念、价值观、信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愿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教师形象、学生气质、“三风一训”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

我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孩子的幸福成长是“奠基教育”的本质,也是根本目的。我们要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引导他们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健康活力有朝气、兴趣广泛有才气、思维灵动有睿气的幸福少年”,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五一小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核心使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幸福的光彩。首先,要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一种自我发展的宽松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释放生命的能量,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还要从学生一生幸福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有益的幸福素养,初步形成适应未来所必需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既能享受当下的快乐,又能自信应对未来人生。

我们的精神世界――务本求实、锐意进取、开放融通。务本求实是我们的作风:秉承朴素、沉静、本真的文化传统,坚持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锐意进取是我们的状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追求卓越的领先意识,寻求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发展。开放融通是我们的胸怀:包容不同见解,营造和谐氛围,熔炼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借鉴、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让行为文化成为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成为学校共同的行动准则。

1.建设“乐为童师”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幸福感。因此,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广大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

方向明确有追求。开展文化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倡导“乐为童师的职业道德”“精心教书的专业意识”和“潜心育人的事业观念”,制定出台了“五一精神”和“教师形象”标准,并于每年学校建校日前后,隆重举行“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形象大使”庆祝表彰活动。

专业成长有动力。首先,提升骨干教师的带动力。通过成立“骨干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凝聚、引领作用;通过成立“专家导师顾问团”,盘活资源,借力登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凝炼一支朴实无华、精诚敬业、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生长力。以“党团工作室”“青年种子营”为核心,采取跟踪指导、师徒帮带、放手挑担等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和专业指导。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内驱力。我们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制定相结合,通过目标驱动,加强师德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家园温馨有活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点染”工作室、“百灵鸟”合唱团等富有特色的教师社团,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活跃了业余生活;每年举办的主题新年联欢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们尽展诗乐才华;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自发组建的摄影、球类、登山、瑜伽等俱乐部,让“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得以彰显。

2.建设“幸福成长”的种子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像一颗幸福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它们就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自由,注重引导而不施雕琢,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发展愿景,精心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他们自主设计班徽、班训、班级特色建设方案;自主开展“小志愿者服务”“义卖募捐”“义务植树”“美食家”“社会大课堂”“毕业大舞台”等主题活动,主动参与“我的成长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学校我做主”等方案策划活动。

通过课堂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从“倾听表达、质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方面明确标准,引领各学科站在全局的角度统观教材,梳理教材的结构脉络,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学科知识点纵横打通,形成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我们着力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大胆变革。语文学科根据主题单元及体裁特点,探索单元整体授课,推出“预读”“导读”“自读”三读课型,数学学科推出了“核心导学”“自学互学”和“主题研学”三学课型。同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要“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周”和“自学互学课”上,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主题研学和小课题研究中,孩子们主动收集身边问题,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是践行和彰显办学理念的过程,是学校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为孩子们搭设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点两线、守正出新”特色校本课程包含国学养正、灵动数学等精品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课程超市”为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每年四月的体育节、五月的艺术节、六月的读书节、十月的科技节、十一月的语文数学节、十二月的英语节,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才华、凸显个性的天地。

让环境文化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环境影响人,良好的环境教育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氛围。

主题景观“奠基幸福人生”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与南门的“逐梦”雕塑相得益彰,寓意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下,五一学子追逐幸福梦想的勇气和希冀。

篇6

关键词:文化馆工作;群众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职能作用

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政府设立的群众性文化事业服务机构,文化馆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目标,为其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文化活动场所。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在一定程度社会教育的承担方面以及对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活动往往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趋势,文化馆在对此类公用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报》在2010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到2010年年底为止,全国城乡区域共有县级文化馆馆舍2841处,乡镇文化站38181所,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满足度以及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社会组织作用

作为一个极为庞大的社会性工程,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对于基层文化建设使命的承担具有无可代替性。应构建文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性网络,将乡镇文化站点、文化馆、社区文化室以及本馆辖区内不同形式与种类的文化社团进行资源整合,融于一体,做到上下结合、顾点及面,辐射整个城乡区域,实现精英文化、主导文化、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互助与有机融合,为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和常规性提供良好保障,在确立主导性群众文化的同时又展现了大众性的群众文化。

应以对各种不同文化文艺人才的发掘为基础,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集市文化以及庙会等等,此类文化活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活跃,人民群众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构建城乡间实现充分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创造有利的前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项宣传教育活动是文化馆所担负的职责。在文化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利用各种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帮助群众准确、形象、通俗地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通过文化馆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各行各业出现的先进模范与事迹以鲜明的舞台形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鼓舞并启迪更多的人,使其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服务作用

文化馆具有双重身份――社会文化服务者和党政文化使者。文化馆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担负着重大责任。

以群众文化实践为依据进行辩证分析,从需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作为文化需求方成为主体,文化馆则为客体;而从供求角度来看,文化馆作为文化知识的提供方成为主体,人民群众则成为客体。在各种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与演出中,群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文化馆代表着主流文化内容的发展方向,在更多时候担任了其中的主体,同时承担其提升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水平的重要工作。事实上,文化馆工作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文化馆与人民群众两者水融、不可分割,共同推进群众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 培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时由于外延迅速扩张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着力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师生筑起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内涵分析

提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共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中既要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是在高职院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内在气质,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一般大学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第二,是高职院校特殊类型所要求的职业精神;第三,是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精神,高校是本区域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积淀、传承、发展、创新的基地,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挖掘所处地域的文化精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区域精神;第四,是学校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精神。这四个层面的大学精神,由共性到个性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二)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基本功能

大学精神在高职校院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精神凭借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明晰的人文理念为全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准则,并内化为师生的人格气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里获取受用终生的优秀气质和精神境界,并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实现精神文化的相传。第二,具有感召和激励作用。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学术良心、道德规范乃至人格气质时,就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促使师生员工之间相互激励,协同共进,最终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三,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将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师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广泛撒播,从而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精神文化乃至上层建筑具有引领作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实质

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使命责任、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的新架构。第一,职业情怀。职业情怀是指高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敬业意识。即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忠于所从事的事业;二是职业操守。对不同行业而言,职业操守涵盖不同的道德标准、行业自律和法律规制等诸多方面,与行业(职业)的社会形象紧密相关。这些独特的文化因子构成鲜明的高职大学精神特色。第二,经世济用。高职教育提倡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出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先导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思想是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或者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思想的灵魂。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则是经世济用风格的集中体现。第三,开放协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开放协作的主体既包括学校,也包括学生。对学校而言,开放协作多指校校、校企之间在育人和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对学生而言,开放协作意味着开放意识的确立和协作精神的养成,这是对合格职业人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必须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建立一种“技兼于道”的工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健康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大学精神缺乏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大学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高职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的,但“高职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同时,现实中在大众的内心,甚至是在高职院校师生心目中,高职教育的地位并不高,与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比拟。可以说,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浮躁与功利化的办学思想,仅注重高职“职业教育”的属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致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理性追求人文关怀、崇尚学术的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就显得非常不足。

(二)重硬件条件,轻软环境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往往造成一些职业院校重视硬件条件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视大学精神等隐性文化的培育。一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学校层次变化以后,原有的中职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已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升格为高校以后,招生规模的扩大,又使得本来就相对滞后的物质文化环境,更突显空间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在创建后都积极进行新校区建设,却往往忽略了旧校区校园文化的转移与移植,一味地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新校区的建筑与旧校区的文化积淀相脱节,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形”无“神”,浮于表象。

(三)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为了做到“工学结合”便让学生去企业从事一些流水线上的简单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数字公式和机器设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单一,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质偏低,学科设置重理轻文,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单调,生源构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就业压力大等,就造成部分学生辨别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致使大学文化的魅力和精神软环境文化出现缺失。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思路与对策

大学精神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潜在性、源头性、关键性,是难以量化的因素,它对于指明高职学院办学方向、保持教职工群体凝聚力、凝练高职办学特色以及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都大有助益,因此塑造大学精神就是给学生一种气质、一种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之义。

(一)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达到素质立身的最高境界

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社会的进步是持续性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自觉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内化到学生的品格深处,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知识需求、本领需求的紧迫感,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期间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走出学校后仍然能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终生学习,以满足信息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升的客观需要。这种学习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思想领域的学习。思想领域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世界观问题,高职院校要解决学生在校期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让学生在思想领域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二是,在校的专业学习,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学习、包括专业素养的学习。三是,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潜能实现未来科学发展、能够给予自己继续学习的强有力的学习方法、学习精神以及学习能力,这是自觉学习的三大支柱。这样,才能达到素质立身的最高境界,才能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养成学生自重训练的意识,充分显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主要有十点:社会性、市场性、开放性、地方性、职业性、实践性、技能型、能力性、服务性、终身性。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实践性特点和能力性特点,具有极强的和突出的能力核心地位,从职业教育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构建就充分显现了这个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我们构建的是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所以,我们要从面上进行学生自重训练的教育,从根上养成学生自重训练的意识,从方法上培养和强化学生自重训练的策略,最终使学生养成自重训练的自觉意识,并将自我训练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开放的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素结合起来,与企业生产实践环境结合起来,与技能的熟练把握结合起来,与综合能力的养成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与自我终身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显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性。

(三)进行自主创新的精神锻造,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个人综合能力的最高体现,也是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是民族的核心能力。自主创新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可以说,能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作为高校教育来讲,不仅意味着培养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和能力,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更为要紧的是养成自主创新的意识——这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也是实现创新的精神土壤。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创新的方法、能力及精神,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消极学习的精神状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学习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探究、自觉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求卓越的自我追求,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自求卓越是人潜能发展的外在表现,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自求卓越的自我追求,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及高度责任感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各有差异,也各有志趣。我们要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个体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如果把教育比喻成参天大树,那么人才培养就是树根和树干,其他功能则是树枝和树叶。只有树根深扎大地、树干挺拔耸立,教育之树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更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学生人格素质的养成,关注学生观念理念的转变,进行学生精神气质的冶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掘,让学校成为学生发展的跳板和新的起点,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和人生起飞的跑道。

参考文献:

[1]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29.

[2]王守义.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10, (2):51.

[3]刘小强,彭旭.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15.

篇8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精神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56-01

一、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乡镇文化站能够提供、满足和组织很多类型的文艺活动,这能够满足乡镇上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特别是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对精神文化娱乐的不同需求,免费开放后的乡镇文化站不单单扩增了乡镇农村的文化市场,也有力地服务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民间的剧团开始发挥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间接地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民间剧团可以编排一些表现出乡亲邻里之间和睦关系、农村人们如何发家致富的相声、小品以及歌曲等,在乡镇间不断演出,组织乡镇群众成立自己的秧歌队伍、打锣敲鼓队伍、广场舞,让乡镇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乡镇文化站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动员力量,把农村群众聚集到一起。现在的农村多数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对生活变得有些冷漠、孤癖,通过乡镇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和动员作用,让村民自愿加入到文艺活动中来,满足他们对基本文化权利的需求,使先进的文化艺术精神得到有效地传播和推广。

二、辅导乡镇文化骨干,满足新时代乡镇文化建设的需求

免费开放后的乡镇文化站可以组建素质高、乐于奉献的文化艺术队伍和志愿者,这不单单辅导了乡镇的文化艺术骨干,同时也满足了乡镇文化建设的急切需求。乡镇文化站可以把辅导乡镇艺术骨干当成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所在地区的优势及特点,进行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乡镇文化艺术队伍建设。根据乡镇文化艺术骨干的不同情况,组建一些艺术类的培训班级,例如民族乐器培训班、小提琴培训班、歌曲演唱培训班等等。乡镇文化站也可以安排村镇里的艺人到外面采风,培训这些艺人发掘、利用身边的艺术材料。乡镇文化站还可以成立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例如书法绘画小组、棋类小组、音乐小组、文学赏析小组等等,通过这些措施,都可以使乡镇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得到培养,满足新时代乡镇文化建设的需求。

三、营造乡镇文化和谐氛围,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时期进行乡镇文化建设,离不开乡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后,更多的人受到乡镇文化站的文艺熏陶,乡镇文化站可以借助于多种措施来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向乡镇群众发扬健康科学、和谐向上的精神,通过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来引导乡镇人们群众的精神,不断提高乡镇人们群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同时,乡镇文化站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文化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文化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掘民间的文化艺术人才。

四、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基层文化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乡镇文化站的服务性以及公益性决定了其应该属于公益性经费,需要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给予安排和保障。各个地级市也需要不断完善文化站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乡镇文化站的经费可以满足正常的运作需求,不单单可以保障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还需要保障参与到乡镇文化站中群众能够正常开展看书看报等基本文艺活动。

(二)完善乡镇文化站的管理队伍,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乡镇文化站集广播、教育、演出、培训于一体,这需要配备好高素质的文化站管理人员,保障文化站文艺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体系,对文化站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不定期的岗位培训,让乡镇文化站管理队伍跟上乡镇文化建设的步伐。乡镇文化站还需要根据党的方针,扫除赌博、封建迷信这些落后现象,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活动,动员乡镇群众参与其中,在群众娱乐的过程中宣扬社会主义理念,歌颂乡镇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给乡镇群众营造一个讲文明、讲素质的文化环境。

五、总结

乡镇文化综合站在开展基层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方面有很多方面的作用,例如营造乡镇文化和谐氛围,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辅导乡镇文化骨干,满足新乡镇文化建设的需求等,随着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免费开放后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给群众带来更多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篇9

多项文化助老项目被评为上海2012年慈善奖

为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市老年基金会在推动老年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如每年选择优秀的书籍报刊赠送到社区,送到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家里。

每年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推出一本图书,至今已陆续资助出版了《行为决定健康》、《老年人权益保障实用手册》、《灾祸的预防与应急手册》、《申城老人学上网》等书籍,内容涉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法律权益维护、学习上网等方面,非常实用贴心。每年还赠阅《金色年代》、《上海老年报》、《档案春秋》、《上海画报》等报刊,为老年人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年前,市老年基金会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全市146个公园和众多绿地广场每天早晨都成了老年人的世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这些地方参加晨练的队伍有一万多支,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老人在这里唱歌跳舞,打拳练操,但老人们使用的都是些陈旧笨重的音响。

为此,市老年基金会经过筹划,决定创设“金色广场”(公园文化)的公益项目,购买了几千台新型美观的音响设备,赠送给这些老年文体团队。还在市、区绿化局和公园的支持下,举行各类老年歌咏、舞蹈拳操比赛,使公园文化日益有序化起来。

金色广场(公园文化)项目还被评为上海2012年慈善奖,另外同时被评为慈善奖的还有“九九关爱小剧场”和浦东新区分会的“老来客会馆”。

“九九关爱小剧场”项目是由市老年基金会出资,通过专家评审,由九九关爱文化发展中心这一民非组织牵头的助老文化项目。每年到街道乡镇和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演出200场。参加演出的大多是退居幕后的知名演员,他们不计报酬热情地将节目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老年人能有机会与自己喜欢的演员面对面地交流,都非常高兴,激动地拉住演员的手说,“以前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见面,现在可是看到‘真的人’了。”

“老来客会馆”是基金会浦东分会创设的公益项目,采取会员制的形式,老年人来会馆表演文艺节目、举办茶歇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老年朋友玩乐的地方,孩子们有少年宫,而老来客会馆则是“老年宫”。

其实各区县分会也有许多特色项目,比如静安区的“五彩星期”,即每天都为老年人安排不同的娱乐项目。而长宁区的“睦邻点”更是采取国外养老的先进理念,组织互为邻居的独居孤寡老人们定期聚集到某位住房宽敞的老年人家里,由分会适当补贴些茶水费,让老年人有一个互相交流倾诉、慰藉精神的地方。

科技助老、才艺比赛??多方位推进老年文化建设

市老年基金会在文化方面的为老服务好项目可谓层出不穷,为了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从2009年起连续四年启动了“看发展、看上海”、“世博游”、“科技游”等系列申城老年人浦江游活动,很多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蜗居在家,只能借助电视了解社会的发展。通过这一活动,腿脚不便的老人们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坐着轮椅来到了世博会现场,游浦江、看中国馆、参观科技馆,身临其境,难抑激动之情。

《精彩老朋友》是上海唯一的深受老年朋友们喜爱的老年电视专题栏目。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连续六年举办了“快乐人永远是年轻”、“社区老年人才艺大赛”、“全球乐龄华人才艺比赛”、“社区老年文化展示”、“唱上一辈子歌咏比赛”和“与明星同台”等节目。

通过这些老年人的比赛、演出,全家人都来看爷爷奶奶唱歌跳舞,让老年人成为家庭的主角,再度迸发了活力和青春。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老年人也渴望享受现代工具带给生活的便利,于是“科技助老”又成为基金会的一个重点推进的公益方向。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巳建立“数字养老院”,为养老院免费提供IPTV数字电视、宽带上网、全球眼和信息资源包等服务,让养老院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与子女聊天,甚至还可与海外亲友视频交流。

市老年基金会还设立了若干子基金,如亲和源的“亲和善孝”基金,已举办了两届“养老改变生活”的摄影征文比赛,使老年摄影、写好者多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渠道。

篇10

伦理观则是指是人们对这些道理和准则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伦理观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与社会集体关系、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中以及处理与自身精神追求关系时应当秉持的态度和追求的方向。第一,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5]。它要求大学生除了对自身负责,还应对他所处的社会及集体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第二,“仁爱”意识。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推己及人[6]。大学生应持有的仁爱思想包括孝敬父母、尊重教师与树立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的“博爱大众”的情怀,进而营造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以及为建构仁爱、友善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第三,诚实守信意识。诚实守信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为人处事中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业、求职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讲信用、不弄虚作假。第四,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处理与自身精神追求时坚持勤奋努力、保持生活欲望的简朴、节省以及努力向上、永不懈怠。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刻苦勤勉、不畏艰辛;在生活方面强调节制、不讲排场;在婚姻恋爱方面强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抛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婚恋观。

高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高校精神文化一般通过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优良的校风、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来营造伦理氛围以及组织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与洗礼。他们所营造的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浓厚的服务与奉献社会的氛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环境、注重学术与科学的良好风气、勇于改革与批判的创新精神氛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及举办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各类典礼和活动具有感化、启迪大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大学生在这些氛围和活动的熏陶、引导、激励与软约束的作用下养成关心社会与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仁爱”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以及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等正确的伦理观。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有赖于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伦理观,所以大学生正确伦理观一旦养成,又可以反过来巩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成果。

2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及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归因

2.1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伦理观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状况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伦理观存在问题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论点的学习以及各种资料的搜集发现当前学生伦理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目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把个人利己主义作为人生价值取向,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能积极融入班集体活动中,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从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二,仁爱思想匮乏。当代大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习惯于接纳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社会和他人。部分大学生不知感恩、不懂得关心、理解父母,了解他们的想法、需要等;一些大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更缺乏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其人格和劳动成果;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部分大学生不能做到以诚待人、团结互助与关爱他人。第三,诚信意识有待提高。一些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弄虚作假严重以及信用意识缺乏。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求职履历造假以及在评奖评优、入党、竞选干部等问题上投机取巧、以假乱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以及随意违反协议约定等。第四,缺乏勤俭自强的进取精神。伴随着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席卷校园,相当一部分自制能力弱的大学生未能幸免地传染上了这一精神病毒。一方面,他们盲目攀比、挥霍浪费、追求享乐、不愿刻苦学习、去偏远地区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持有扭曲的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婚恋观,在面对恋爱及婚姻的选择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经济地位等外部条件,而不是其人品或有无上进心等内在品格。

2.2伦理观问题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归因

大学生伦理观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高校伦理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的显性课程“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第一,缺乏主体性。我国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价值定位偏重于社会和集体本位,一味以社会和学校的需要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标尺。因而高校举办的诸如“艺术节”、“科技节”等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大部分弃置、无视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导致了其在活动中缺乏积极主动性,认为此类活动只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利益没有关系,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参加这些活动是在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学校的工作。因此这些活动也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第二,缺乏系统性。当前,一些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伦理观养成所开展的活动大部分是零散杂乱的,很少有高校将其列入学校发展的规划中,没有确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活动形式单一以及活动后没有及时总结强化效果,不能做到针对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地推进实施。长期以往,这种缺乏系统性建设的行为不能保证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实效性,也必然会削弱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作用。第三,行动滞后性。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全面深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伦理观产生了新的影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肆虐校园,使大学生不免面临伦理选择的冲突和困惑。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及时预防与引导大学生分辨汹涌而来的思潮。另外,伴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师生规模的日益剧增,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精神文化对伦理观养成的作用出现了认识偏差,如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认为无作用,还有的只看到了坏作用和不良影响,以偏概全地否认其积极作用,但又没有立即采取措施来消除认识偏差,而当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伦理问题时也没有马上行动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来纠正。上述种种行动滞后均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

3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策略

3.1加强引导,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主体性

高校精神文化内容繁多,它的构建主体和塑造对象不仅仅包括大学生,但是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化中的特殊主体,因为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主要对象,其文化的构建要服务于他们正确伦理观的养成。因此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主体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逐渐使大学生成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而培养其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能动性与自主性。

第一,唤醒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借助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教师辛勤育人与学生勤学向上风气的感染和熏陶下,引导大学生在伦理观养成过程中掌握“我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教学生“你应该如何做”,使大学生在师生双向沟通交流中从心理上认同并主动接受正确伦理观的养成不仅仅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要做的,更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唤醒其伦理观养成的自觉性。

第二,培养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能动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友善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引导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成立伦理促进协会,逐渐由教师幕后指导活动过渡到完全放手让大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积极获取与伦理观养成的相关的信息,思考、设计、组织与管理协会的各项事宜并主动参与协会组织的促进伦理观养成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

第三,激发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主性。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宣扬一种自主选择参与活动和自主创新活动形式的理念来激发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自主性。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独立地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向协会组织者提议他们对伦理观养成的内容、场所、形式等创造性想法,并通过投票决定采纳何种伦理观养成措施。

3.2重视规划,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观,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将大学生伦理观养成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并逐渐形成高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重视规划,确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探索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以及重视伦理观养成的总结评价环节以增强实效性,以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系统性。

第一,树立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目标。大学新生可以在开学典礼、参观校史馆等入学教育中了解学校的历史和辉煌的历程、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们在社会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带给大学新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借机引导大学新生树立重责任、讲奉献、守信用,始终保持勤俭自强的精神和作风的目标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伦理观。

第二,探寻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日常生活中,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多样化的伦理养成形式,一般有常规主题活动式和环境陶冶式。常规主题活动式即每年组织一次且每一次活动都会有一个鲜明的伦理主题,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正确伦理观。根据当前大学生伦理观的突出问题,如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可以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来临之日,组织大学生参加讲演会、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等形式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提高大学生“仁爱”意识为主题,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以及三月份学雷锋月来临之际,组织节日联欢、郊游活动、社区服务工作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仁爱”意识。环境陶冶式就是通过创设优良的伦理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陶冶教育。这种伦理环境可以通过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的校风、友善的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的熏陶和软约束中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如伦理活动组织者可以鼓励大学生创办当今社会倡导的“诚信驿站”即一个全凭学生自觉付费的店铺来营造校园的伦理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唤起与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第三,重视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总结环节。为了保证各种类型的活动不流于形式,具有实效性,大学生应坚持在活动过后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并互相交流沟通感想,而伦理促进协会的大学生组织者应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评价大学生伦理观养成情况,坚持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每年评出若干伦理观养成标兵,毕业时评出三名年度伦理观养成标兵,并建立大学生伦理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伦理观养成状况,方便用人单位择伦理观优者录用,同时也鞭策大学生积极主动养成正确的伦理观与争做伦理先锋。

3.3及时行动,确保大学生正确伦理观养成的时效性

为了确保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时效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及时预防与引导大学生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对其伦理观养成的影响,及时纠正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学校在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作用的认识偏差,当大学生伦理观出现问题时,立即开展针对其伦理观问题的专题清除活动。

第一,增强伦理辨别能力。面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消极影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以其严谨治学的风范引导大学生积累伦理知识,具备敏锐的思维观察能力,分析国际和国内纷繁复杂的伦理局势,增强大学生在伦理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通过伦理促进协会及时更新伦理观念与活动,积极传播与实践对大学生伦理观养成有利的社会思潮,认识并预防妨碍大学生伦理观养成的社会思潮,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纠正认识偏差。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在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的和谐师生交往氛围中与大学生就学校在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进行交流辩论,使教师和大学生认识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伦理观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育人过程、坚持全面的观点看待其不良影响,肯定其积极作用,同心协力致力于学生正确伦理观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