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篇1

进入信息时代,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工作之余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成为当代都市人的迫切内在需求。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居住小区恰恰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渴望,应运而生的绿色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就成为了当今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所谓“生态住宅小区”指的是能够保持小区生成系统的平衡状态,并创造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一种居住环境。该类小区,强调以人为本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满足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等目标。

笔者从一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

一、合理的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型住宅小区里,其绿化系统应同时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且尽量利用自然地段,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因此能使居住者身心健康,精神愉快。

1、注重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环境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楼座可以“以山就势”、“以坡就势”、“以水就势”来布置摆放,采取缓坡式或台阶式,营造“台地小区”的氛围。景观则尽量利用原有的山石、水系、树木等天然胜景和文物古迹来造园。这既节省了工程费用,又能够凸现自己的特色。善用“借景”。这是一种最经济的造园手法,小区景观的生成,必须造景与借景并重。一是借“外景”,凡小区远近目力所及的美景,都可以引伸到小区景观视廊之内。二是借“内景”,如因造园需要而必须用实墙分割空间的,可以在墙上开窗借景或楼空处理;还可以采用首层架空的手法,使小区内景观通透、流动,丰富视觉。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四级空间的布置综合考虑、合理安排。

4、规划用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居住区环境规划还需要考虑节地问题

(1)容积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

(2)停车场架空或入地,即建造立体化的多层停车场或地下、半地下停车场;

(3)从节地与节能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宜建造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公寓,控制建设单门独户的别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观优美的“ 风水宝地” 更不应建造高档别墅和私家花园供极少数人享用,而应建造小区公园等公共设施,供大众享用

5、合理安排小区的功能区

(1)生活垃圾的处理,可将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密闭存放,收集率高达100%。这样,无论室内室外,都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

(2)合理规划小区的房屋和道路,结合绿化带,解决了噪音扰民问题。

(3)把小区的房屋结构做得灵活多变,平台上的房屋由各种可拆卸组合的构件组成,空间分割围合随心所欲,房间更新只需变换隔墙板,这样可以满足住户不同的需求。

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1、尽量采用可再生的资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能源。根据小区所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无污染能源。如北方,少雨,多日照,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使用太阳能;如南方,雨水充沛,尽可能的使用雨水和河流、地下水、海洋等本地资源。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

2、水资源的利用

(1)采用人工水体导向。将外部的自然水引入到小区里,贯穿整个景观,并运用曲线有节奏地引伸至湖面。在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对小区建设所涉及的水环境体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绿化用水系统等,进行周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景观的水体和公共绿地融合为一体,不但让环境优美而且与自然相结合。水面高程分级合理,充分利用多种池内自然净化措施,较好地利用了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充用水。雨水通过合理规划其经流途径、设置多样渗透设施,充分利用天然雨水,为小区内大面积绿化和景观水体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用水。

(2)在污水处理方面。小区可设置污水处理站,小区污水处理为国家二类排放水之后再用其浇灌绿地、洗路。

(3)在生活用水方面。收集雨水,循环利用——雨水汇集到房下的储水槽然后送到厨房,在厨房使用后还可冲洗厕所或浇灌植物等等

(4)节约水资源。这是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缺水的国家,对于雨水和中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远不如西方和一些发达国家。

3、太阳能、地热的恰当运用

利用太阳能来取暖、供热、发电,还可以应用沼气发生系统,地热系统,地温空调系统,等等。目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中南部相对发达的省份已经有市场竞争力。结合保温材料技术,在独立小住宅、山区住宅方面,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家用地温空调的安装成本更为经济实惠,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三、建立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在进行小区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时,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而,在绿化的具体设计上,注重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1、绿化是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元素,现代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规划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植物绿化中乔、灌、花、草相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为水平和垂直相结合。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

(3)绿化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与硬质景观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内涵。

2、合理规划植物:

绿化不仅仅可以提高住宅区的景观价值,也是衡量一个住宅区是否宜人宜居的一个关键指标。绿化应遵照节约和生态的原则。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建议将居住小区中非房屋和道路部分设为绿地且遵循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方式,同时兼顾用养结合、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及乡土物种

小区开发建设前如果是农用地或林用地,应在利用原有物种的基础上补充其他物种进行绿化。太原市龙康新苑住宅小区开发前是以杏树为主的农用地,建设单位在保留部分果树用作小区绿化的基础上补充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攀缘植物等种类丰富的其他植物,增加了小区的景观效果。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叉丰富了物种多样性,且形成了一个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景观结构,使建成后的小区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利用豆科植物和观花类间作

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是很好的养地植物,在住宅区内种植豆科灌木,不仅可以利用中层太阳光,而且还能利用灌木相对大的根系营养较深和较大范围的土层。大面积单一种植禾本科草坪,不但养护成本高且景观效果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篇2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县域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兰州150公里,距白银市180公里。圣地广场在会宁县中心城区的中心地段,占地98170平方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191米。东临中路,南是规划支路,西为拟建四座嘉禾商务大厦及现代路,北为广场北路及规划行政中心大楼。广场地理位置好,能够依托城市提供的交通、信息、商服等基础配套设施,区域开阔,交通便利。

2规划定位

弘扬文化,服务人民;和谐生态,水载舟行。

3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2)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5)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6)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4规划构思:“和”与“合”

凝聚力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和:代表舒适、宜人。合:代表团结,聚集。通过圣地广场的建设使会宁县拥有温馨、亲切的社会氛围,从三方面来体现。

4.1生态环境和谐天地合一,通过原有景观与规划绿地的统一,蓝天与绿地的统一体现。

4.2生态文明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长、自然的形态展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来体现。

4.3生态文化和合历史与未来的连接,有机的运用古文化遗址、近代史文化、现代文化的继承与连接体现文化之和。总平面布局:以行政中心为舵手,正在向前远航的船,有桨有翼,中心为“合”,拟对称的环抱,形成团结、安宁的环境氛围,隐喻着会宁县是岁月静好的和谐社会。

5规划主体:两大分区(市政广场和市民广场)

5.1市政广场———城市的会客厅———中心集会广场(三梯度)一梯度“:稳”脚踏实地、广纳贤才、稳步发展。三块大草坪形成平远的空间,给人以大、旷的视觉感受,两侧高耸整齐的树阵形成庄严的氛围,给人高、澳的感受。两侧生态区绿地用斜线布置路网,象征政府张开双臂平等对话,为人民服务,同时容纳百川,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二梯度“:活”活泼氛围、活跃文化、活力发展。主要有圆形旱喷和水幕帘组成,旱喷有喷水、亮化、声响等功能,圆形的水面与行政中心大楼相呼应寓意着明镜高悬;水幕帘由三层高低不同的流动水帘组成,在轴线上丰富空间变化,隐喻着会宁县从上到下层层的清正廉洁。三梯度“:扬”弘扬正气、远航、名扬四海。位于南北轴与东西轴的交汇点、广场的中心点,本次设计的至高点,主要的景观元素是大型雕塑“帆”,帆由三面大小各异帆组成,三面帆象征着三面旗帜,即回应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文化,又充分体现圣地广场圣字的寓意———会师胜地。

5.2市民广场———起居室———休闲、健身、文化交流场所(四条线)(一条线)古文明遗址:回应历史会宁县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运用仿古雕塑、园林小品展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二条线)丝绸之路:展示地域文化会宁县是民间艺术之乡,运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剪纸的艺术形态,通过园林小品景墙来表现,充分体现会宁县是秦陇锁钥,丝绸之路的重镇。(三条线)翰林之乡:金色的教育会宁县是西北的教育名县,运用园林小品景墙状元榜、名人雕塑、题字塑石等展示博士之乡的风采。(四条线)红色之旅:借形思忆会宁县是红色文化的旅游名县,运用彩绘的艺术形态形成园林小品,展示红色文化并继承发扬红色文化。

6规划特色

6.1突出地区特色圣地广场是文化、健身、休闲、集合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能够带动两侧居住区、商业的发展与交流,同时突显会宁县的红色文化和博士之乡的特色。

6.2实现生态和谐通过选景选材,设施的配置,植物的巧用,能够引导人民从生理到心理走向各种绿色的健康之路。

篇3

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快速城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城市边缘区空间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进而使得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边缘区内,伴随着城区的无度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失、乡村人口的区域文化身份丧失、重要的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城市与自然间的生态失衡,这些都对城市边缘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的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很多,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国某学者将边缘区定义为:“位于连片的建成区与城市郊区内,在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特征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围绕内城并与其吻合的环状地带。”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边缘区,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性的特殊区域。城市边缘区所指的对象为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成区的外延部分。中国对城边缘区方面的研宄起步较晚。目前得到国内普遍认可的是顾朝林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从社区类型看,它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经济类型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对于边缘区的命名有诸多种:“城乡混合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等。各国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乡边缘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所涉及的城边缘区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在人口方面,城乡人口混杂居住、城乡社区混合交融;经济上,原有农村经济的基础叠加了城市经济要素,使得产业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文化层面,城市文化不断向边缘区渗透,出现了二元并列的城乡文化。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须被制止和纠正,对宝贵残余自然地或农业用地有度开发,同时应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开发的潜力,对于废弃或衰竭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土地采取复垦、重新规划、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创建出一个处于全面保护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农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观。简而言之,全面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和再规划中,要原封不动地保护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它们对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护森林和矿藏、防止侵蚀,稳定和改善气候,提供休闲和野生动物庇护地所需的足够面积,及保护有特殊风景和生态价值的场地都很必要。这类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机关或保护组织购得并加以管理。对国家资源规划权威机构而言,要确保对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进行合理开发,探求对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资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断重新评估其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使其保持弹性,要刻意敏锐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统继续演进,这种秩序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活生生的景观之间关系的改善。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以现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文化风俗为外延,挖掘场地内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进行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与再设计是其根本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及经济价值在场地内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在城市边缘区构建生态缓冲区的同时植入过程性景观,结合城市边缘区内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满足城边缘区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果园、林地、郊野公园等满足其兼具补给的观光功能;结合铁路、林园路、水体等生态廊道,满足城市交通服务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终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城区增加现有的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边缘区的栖息地连接,合理开发边缘区的旅游资源,规划文娱走廊延伸至城市边缘区内部,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健康连接的绿色空间网络。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景观塑造,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可以减少农药的化肥的使用,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结合传统的工艺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结语

篇4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于小区规划设计而言,其作为城市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有着巨大的作用。下文及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及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现状

1.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不合理。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时,由于受经验和设计水平的限制,考虑不周,造成住宅小区空间环境质量较差,小区内的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相对较高。老年人休闲设施缺乏,只注重对儿童活动设施建设,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绿化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小区绿化管理跟不上,植被栽植后任其自由生长,结果杂草众生,使绿化植物不能有效的生长,最终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2.商业区规划设计混乱。在进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物资等需要,常常小区内有很多商业用房,而由于商业用房种类繁多,例如招待所、商品超市、各类中介等,在进行管理时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街道规划设计考虑不周。在街道规划设计时,通常会打通道路或将人形小道加宽,方便小区人们的出行,这一设计理念是正确的,但缺乏对道路打通和加宽后给人们带来的环境影响的考虑,以致使噪声和汽车产生的尾气等给人们的休息和生活环境带来影响,还有就是街道周边的绿化设施和管理不完善,小区内固体、液体及气体垃圾不能有效处理,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较少,容易使小区外的交通引入住宅区内,对小区人们的安全和生活环境带来危害。

4.住宅类型设计不合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已悄悄来临,社会养老成为面临的重要课题,但进行住宅规划设计时,受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设计人员不敢大胆创新,致使设计出的类型不能满足居住需要,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必须的负担。

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对策

1.加强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绿化。合理的规划将对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住宅小区环境规划是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规划设计出适合现念的住宅产品,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设计时应最大程度完善人类居住环境,增加情趣,提高居住品位,创新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设计不足。为保证规划设计质量,在规划设计时可将环境设计作为独立的系统来进行,通过对住宅小区空间布局,群体组织,建筑色彩、新意造型、绿化配置、地面附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实现对环境的整合,使其发挥最佳的环境效果。

为便于住宅小区各个阶段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在环境设计时与加强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进行,同时,加强对居住形态需求的调查,了解人们居住所需所求。在小区规划设计时,有的设计人员只注重操草坪种植,对栽树或乔、灌木的设计缺乏考虑。对于小区居民来说,方便实用、园林式环境绿化是他们的需求,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绿化应注意密实度、乔灌木、操、植物之间的合理规划。中国风格、地方特色、尺度适当、空间应满足规划设计要求,这主要是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进步的表现及对环境整合效益的程度。

2.合理规划建设配套设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设施要进行合理的建设,并确保功能完全,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城市功能不能满足要求时的弥补,但从另一方面上来讲,公共设施越多,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维持正常运营,就要招聘大量区外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住宅小区居民的家园感、地域感产生一定影响。

3.规划设计新型生态小区。新型的绿化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应按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根本,设计出满足人们居住要求的新型环保、健康、舒适等新型生态小区,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同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运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避免使用已禁止或淘汰的材料及落后工艺,应根据时展,采取环保绿化、窗户遮阳等技术,建设新型生态小区。强化住宅小区绿化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以草坪为主的绿化模式,应增加适合地域性要求的树木,并使树种合理搭配,方便养护,减少绿化用水量,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以形成优美的绿化环境系统。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合理规划设计小区的光照、通风、绿化等,使小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4.智能化规划设计。随着我国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得到非常普遍的应用,进而将智能化产品引入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小区智能化应用于水、电等的缴费、可视对讲及IC卡门、小区宽带的应用等不但提高了环境品位,而且对保证小区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住宅小区智能化势在必行,目前小区的智能化主要是指以小区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进行的三表的集抄,三防(防水、防盗、防煤气泄漏)网络的建立,楼宇的可视对讲及IC卡门锁,小区宽带网的建设,综合信息的服务以及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

三、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点

住宅小区是人们赖以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住宅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达到自然和谐。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居民的社会活动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出行。

1.加强住宅小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影响居民心情,加强对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的。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结合小区的实际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环境特点,在尽量不破坏原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具有地域特征的居住环境条件。

为了确保规划设计的有效性,要对小区的容积率进行合理规划,使环境与住宅合理搭配,协调统一。对住宅小区的空间要结合生态环境及生态要求进行合理的进行布置,使环境布置与小区住宅布置、交通环境等达到合理布置,确保日照充足,空气清新、水面洁净、并保证绿化地的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和造氧能力。要加强对原有植物和树木的保护,禁止推山建房,乱砍乱伐,同时加强对“三废”的处理,净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2.住宅小区各功能区的合理规划。住宅小区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的,要达到各功能区合理、最佳的规划。交通道路规划时,要方便安全出行,满足生活需要,达到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方便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能与城市公共系统有效衔接,又避免了城市公交道路穿越小区。对于城市规划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只有布置得当,才能体现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因此,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交通通行、园林绿化等方面也要围绕人们居住为核心进行合理布置,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及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最大程度上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静和新颖环保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06).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一、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路网规划

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1、减排目标设计

运用实测法、生命周期法以及物料衡算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方法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分析碳减排潜力,碳减排途径,进而规划碳减排目标。

2、技术体制建立

依据碳减排潜力,探寻合适的低碳技术,如新能源开发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减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率,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能源的应用比率,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基础的作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碳汇机制,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理开发、规划城市森林、草地、湿地系统,在规划中设计运用节能环保、植树绿化等碳中和技术。

3、城市人口容量设计。

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则越大。近年来,随着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日益强大,在集聚效益的趋动下,工业和人口向城市大量集中,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用地、用水、能源使用以及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负担。碳排放量集聚增加影响着局部气候变化,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经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人口居住和出行的碳排放量的影响,规划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放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合理调控人口在时间序列、地域上的分配,规划城区人口的最佳容量。

4、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

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区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

5、考虑城市地理特征

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地(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6、交通系统的设计

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以及能源结构状况,借鉴国际上对交通业征收碳税的经济手段,对航空天然气、燃油等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7、绿化系统的设计

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结束语

总之,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12(02).

篇6

关键词: 科学规划 城镇建设 问题对策

一、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重复建设。

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等,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

(二)结构性建设要布局合理。

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将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及高教区等合理布局,中间要有生态绿化带隔开。

(三)增加城镇的辐射能力。

人口应向边缘分散,避免建成区人口过于集中,密度大;在城市的市中心区辟建交通环路,避免外来车辆穿越市中心地区;对交通车辆采取快、慢分流,客、货分沫,过境与市区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并开辟步行街、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避免造成城镇交通局部负担过重。

(四)预防结构性污染。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尽量少发展高能耗、高排污的企业,如造纸、化工、医药高用水大户、小户等重污染行业。

(五)城镇总体艺术布局反映出城镇的体量、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1.城镇的布局必须体现出“小”的体量,避免生搬硬套大城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与城镇的体量不太相称。2.在规划布局中将城镇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河道、古桥梁、古树、古井、古碑等保留下来,组织到城镇的总图中。3.要充分利用城镇范围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山区、丘陵城镇要依山就势布置道路,体现出山城的特点。要保留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段及富于乡土味、建筑质量好且完整的旧街道、旧民居。4.城镇街道规划布置应力求平面上有疏有密,疏密结合;有进有退,形成哟危涣⑻迕嫔嫌懈哂械停高低错落;有长有短,长短对比;总体效果上有主有次,主次分明。

二、解决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服务的信息平台,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参与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信息、可循环物质与能量供求信息,环境发展、环境保护经验等,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中城镇的环境建设和规划中,要结介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提高环境规划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与整体性,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发展建设城镇经济或者其他方面,不能出现经济发展很迅速,但是环境被破坏严重,这样做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外,在我国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布局中,首先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城镇建设实现介理化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保证城镇及周边的生态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保证一个城镇承载防止污染的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对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中,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防污染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城镇因为污染处理的不够及时与到位。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在城镇治理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应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进行有力度的加大,为改善与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至于资金方面,城镇可以通过多方面手段吸收资金,可以采用国家、机体、个人等多元化的拓宽资金方式,在确保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在城镇内建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在设备设施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以保证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

循环经济模式是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死循环回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还有利于转变污染治理的模式,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城镇的循环经济就是立足于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此外,城镇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在益于环境的资源循环和零排放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有毒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

(五)做好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

篇7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原则和目标;生态技术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住宅的概念

环境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发展的主题。我国房地产业经过10余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住宅迅速跨越了以区域优势为主导的“第一代住宅”和以项目基本配套为主要卖点的“第二代住宅”两个重要阶段,目前处于以环境为主要卖点的“第三代住宅”阶段。而生态住宅作为“第四代住宅”的主要产品类型,代表着一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生态住宅,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组织住宅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无污染、生态平稳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所处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完美和谐的完美境界。

2生态住宅设计的原则和主要目标

2.1生态住宅设计的原则

生态住宅设计不是一种风格,是致力于解决环境危机的设计概念,是为人与自然共存而采用的设计形式。生态住宅设计涵盖了住区规划、选址、单体设计、给水排水、中水利用、太阳能、地热地冷、景观绿化等诸多因素。在设计中,以改善或至少不降低居住质量为前提,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损耗,保持营养与水的循环,尊重原有环境,尊重物种的多样性,以此作为生态住宅设计的原则,从而培养生态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共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环境。

2.2生态住宅设计的主要目标

采用合理、生态的建筑材料。如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

节约水资源,加强水的重复使用;

节约土地;

保护环境,建造和使用中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

文脉延续,延续特色住居方式,避免建筑形式的单一。

3生态住宅设计的主要技术

生态住宅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同时,要按照生态住宅技术体系进行系统规划,考虑项目的地区特点、可利用资源情况、技术水平等实际,在“住区环境规划、能源与环境、水环境、室内环境、材料与能源” [1]等方面进行生态规划。

下面以某拟建小区为例,以住区环境规划和水环境优化为重点,来探讨几种生态设计技术。

3.1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要点

3.1.1大社区、小组团拟建小区规划设计体现了“大社区、小组团”的设计特点,整个居住区拟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间通过景观带联系在一起,便于组织居民购买力,易于安全管理,同时有利于居民彼此之间的交往,增强归属感。组团有步行开口直接通向生态型公共生活空间,交通便捷,方便舒适。各组团采用适当的建筑规划方案,突出自身特色,增强识别性。同时,组团式规划也便于分期开发。

3.1.2600m长生态谷为使拟建项目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居住区,参照《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进行详细的生态规划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对住区风环境、日照等进行分析,对总平面布局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形成了一点、两带、三街、六区的规划布局。在小区内设置一条总长约600m的生态谷,谷边种植草皮、灌木、乔木,谷底通过收集雨水及接纳经处理后达到景观用水要求的中水,形成生态谷的水景,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3.1.3全方位、多层次绿化绿化系统规划拟引入立体绿化设计概念,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绿化设计,共同创造一个环境幽雅、空气质量优良的自然、生态居住区。利用绿化减少了交通干道、区内道路对居住环境的影响,降低噪声,减少粉尘,营造良好的林荫效果。还充分考虑了住宅和公建的环境设计,力求使每一户都有良好的视觉感受。绿化设计体现了自然特色,细致、丰富,为人所用。

3.1.4 自然采光大部分户型均为明厨、明卫,个别暗卫生间在公用排风道处采取防回流措施。

户型设计中考虑有空中花园或阳光房,住宅顶部造型不平不飘。小面积户型中还充分运用凸窗、角窗和落地窗等设计手法来改善室内的空间感受和景观视野。

3.2水环境规划要点

我国很多地方,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无限度地浪费水。我国单位工业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5倍。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低,而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几乎为零。过去的给排水只是从工程角度的给排水,水从城市管网里来,或从其它自然环境中来,把好水引进建筑,把污水排放到城市管网,让城市去承担污水。这绝不是生态住宅给排水将来发展的方向。“生态型住宅小区”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否解决好水的循环利用。某些地方的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他们在小区内设置了将杂排水、雨水处理后重复使用的中水系统,满足小区内景观用水、绿地浇灌及洗车等需求,既节约了水源,又减少了小区景观用水的投资,还美化了环境,一举多得。污水回用装置的国产化是个大趋势,也是个大市场,可作的文章很多。已往我国强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对改善水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但从发展趋势看,从污水处理走向中水回用,乃至实现一定地域内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污水的就近处理、就地消化将是必然的趋势。

本拟建小区水环境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再生水回用。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生活废水(洗脸盆、洗涤盆、淋浴设备等排出的废水)集中收集,进行再生处理与回用。整个居住区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小区绿化、道路喷洒、景观水补水以及消防用水等。

3.3生态景观主题表现手法

景观方面,在生态设计中,要有与自然相互循环,相互补充的水体,才能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体是个平衡体,人们开挖水井、泉眼,取用地下水、河水,并通过雨水、雪水的地表渗透而不断补充回地下水位和江河水位。因此最大限度的增加地区开放地表面积,维持地区基本的生态水文循环过程,保证水生态的服务功能,才是真正合理的生态设计。例如,生态湖的设计,要求保留一定的湖底渗透面积,以达到和自然界水体的共同循环,同时,还通过利用动植物及湖底的土壤多样化结构对水体进行净化作用,促进人类生活污水的净化过程,减少对自然界水体的破坏。同时,生态设计提倡用渗透铺装地面代替传统的硬铺地面,可以在停车场地采用格状砌体,让草长在格子中;庭院广场采用卵石铺地,以形成一个稳固的多孔地面等。

拟建的整个住区景观设计以绿色休闲为基调,大量的绿化空间为主体,配合适当的水景和少量满足功能需要的硬质景观。

生态景观带作为全区生态环境造景的窗口,充分展示“原生态”的湿地景观的氛围。

引入林荫运动大道和林荫停车场等“生态功能区”的概念,在满足生态景观的同时兼顾社区功能需要。

4结束语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筑活动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是人类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建筑活动,规模巨大。住宅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占建筑行业的半壁江山,住宅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言而喻。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不但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在住宅建设中以生态思想为指导,采用生态技术,走生态发展之路,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及思考模式。

参考文献:

[1] 聂梅生等.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住宅区园林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人性化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2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对小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小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规划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1.3经济性原则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环境景观。所以,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1.4低碳生态设计

生态、低碳设计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上,已降低气体排放为主,健康、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居住环境。 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用实质性的物体来体现生态 低碳的设计理念,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5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生态低碳环境景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软硬景观应充分注重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根据市政布局与地方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设计。

1.6 注重创新设计

现代园林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其它规划设计样,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各具特色。创新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等因素,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创造出现代住宅小区低碳型景观环境。

2、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2.1加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善其功能性

当前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规划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当前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2.2以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营造和谐家园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意味着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和各种垃圾的随意丢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一个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不仅要看其是否美观、雅致,更重要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因地制宜性,营造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群。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2.3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当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规划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规划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4住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艺术与文化性

目前来看,崇尚历史与文化是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将居住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割裂,而是在当前的文化与时代景下对居住区进行生态化的规划,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使居住区成为文化的承载点。营造居住区园林文化氛围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应当重视居住区环境文化的延续性、丰富性以及多元化,从而提高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比如,杭州与苏州的著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品,即前者的白荡海人家与江南山水,以及后者的锦华苑与佳安别院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欧陆风格规划设计模式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欧陆风情”,比如大面积观赏性的草坪规划设计、模纹花坛规划设计以及罗马柱廊和欧式线脚、雕像、喷泉等。随后,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景观审计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无论哪一种规划设计模式,都应当体现出文化性与艺术性。

2.5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环,比如海滨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规划设计富有创意的园林景观空间。同时,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09(04). 

篇9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规划;现状;建议;山西乡宁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09-02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加强,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成为城市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应不以牺牲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而更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完善的生态空间系统[1-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1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述

1.1 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质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5]。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

1.2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1]。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保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2]。

2 乡宁县生态环境现状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部,临汾地区西隅,吕梁山南端。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地貌外形为山区,主要分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垣区和河川区四大类型。乡宁地形错综复杂,地处黄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全县共辖10个乡(镇),18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2.7万人。乡宁县城自然潜质良好,山水相映、城林互染,绿化建设有一定基础,经过近几年不断建设,城市绿化水平已有一定提高。

2.1 绿地类型及分布

2.1.1 公共绿地。据2005年底统计资料,城区共有各类绿地115.7万m2,其中公共绿地64.5万m2,人均公共绿地15.4 m2。现有较大型公园2处,包括北山公园、玉环山公园,均为综合性游憩公园。此外,结合道路、广场建设了多处大小不等的绿地,公共绿地的设置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

2.1.2 生产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是城市绿地体系的基础和良好居住环境的保障。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2类。园林生产绿地指为城市内部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乡宁县境植被良好,林业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防护绿地指用于隔离,以满足卫生和安全要求的防护林带及绿化。目前乡宁县城防护绿地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尤其缺乏对河流、污染企业、文化古迹的防护措施。

2.1.3 专用绿地。专用绿地是城市基层单位的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和居住区内的绿地。现城区只有少数机关大院、学校的小区内部绿地较好,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2 存在的问题

乡宁县城生态环境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对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长,在绿化建设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不足:一是现有绿化建设仅停留于山体利用和改造上,缺少绿化层次,没有形成系统。二是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作为公益设施的绿地与城市其他建设用地相互排斥,在大小级配上缺少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易于亲近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三是新建居住区、小区生态绿地指标偏低。四是防护生态绿地实施低效,无论工业用地周围,还是河流、冲沟两侧,均无防护绿地建设,由于体制及资金的原因,与规划严重脱节。五是盲目开山采石或削山取土,使自然山形、植被蒙受损失,造成地表和水土流失。

3 乡宁县生态环境规划建议

3.1 规划原则与理念

3.1.1 规划原则。一是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大环境的绿化,改善和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空间,创造现代城市风貌。二是根据山区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三是提高城市绿地质量与内涵,使城市生态建设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得益彰。四是规划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相联系,以宏观控制为前提,分期实施,逐步完善。

3.1.2 规划理念。规划引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山为形、以水为脉,运用连续性原理,强调各种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空间维度的转换和生态景观的延续。

3.2 规划布局

城市生态环境用地是支撑城市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划宏观上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区域小气候特征,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开辟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片成块生态绿地,发挥其对城市环境与风貌调控的效能;微观上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河道整治、停车场和广场建设及单位搬迁等各种契机建设类型丰富多彩的小游园、街头绿地,发挥其对于人们生理、心理、审美方面的调节作用。在高度重视城市外部大环境对内部环境质量改善及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作用的思想指导下,在规划区范围内保存较大的生态支撑能力,留有充分的绿色隔离空间,形成规划区绿色生态防护网。乡宁县城生态环境系统总格局是以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以规划区绿色生态防护网为基础,以公路和河流绿带相贯穿、相连接的城乡一体、内外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系统。

3.2.1 绿核——城市内部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以使乡宁县城成为环境优美的园林化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山地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城市内的山形水体,着重突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特色,以城市大型公园为主体(斑块),以与居民生活亲近的小游园、街头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专用附属绿地为基础(基质),以纵横分布的滨河绿地、道路绿化、防护林带为纽带(廊道),形成城市高水平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1)绿色斑块。具体概述为三大主题公园。一是北山公园:城市中心公园,占地58.4万m2,主要结合北山自然山体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广植苗木,形成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综合性公园。建设现已形成一定基础,亭台楼阁与山体形态相得益彰。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植物观赏、体育健身、喷泉嬉戏、儿童迷宫等;另外结合寿圣寺钟楼的搬迁,公园将增添一定的人文景观内涵。二是南山公园。位于县城鄂河南岸二中附近,公园占地33.3万m2,以清代文笔双塔为主题开发建设,形成具有观光旅游、历史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性公园。三是柏山寺森林公园。位于樊家坪村,规划以柏山寺人文景观为主题,以现状良好的自然植被为基础建设包括旅游渡假、休闲游憩等内容在内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为36万m2。

(2)绿色基质。一是古城公园:位于旧城居民区,规划结合武装部搬迁,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建设为附近居民服务的开放式小游园,占地面积0.2万m2。功能上以休闲、交流、游憩为主,景观上与古老的过街门楼形成巧于因借、互为衬托的关系。二是丛林公园。位于新城区水厂东侧,占地面积0.8万m2,主要为丛林小区服务。三是职中公园。位于新城区的职教中心东侧,规划占地面积0.4万m2,是以休息、游憩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街头游园。四是营里公园。位于新城区营里组团,占地面积1.7万m2。五是圪台头公园。位于新城区圪台头组团,占地面积2.2万m2。除了在重点建设以上公共绿地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城市的普遍绿化。成片开发的居住区、小区和旧村改造应按照国家规范建设绿地系统;办公、工业、仓储等单位应注重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城市还应加强街头绿地、绿岛、生产绿地(苗圃,草皮及花木生产基地)和防护绿地(公路、河流、工业隔离带)的建设。

(3)绿色廊道。主要是指沿罗河、鄂河等自然河流形成带状滨河公园和防护绿带。规划对鄂河进行整治,经城区分段蓄水后逐步恢复城市水体景观体系,调节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更多的游憩休闲场所。一是滨河公园西区段。位于城区二中桥至明珠桥范围内,占地面积21.2万m2,规划结合防洪、排污工程的改造建设,修建以自然植物景观为主的带状滨河公园绿地。该工程的启动不仅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亲水、亲绿的共享开放空间,而且为新城区的开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营造了高效、舒适的外部生态效应。二是滨河公园东区段。位于新建N4号桥至N9号桥之间范围内,占地面积23.3万m2,规划结合城市用地发展及新区组团的开发,为创造良好的滨水景观,合理利用滨水岸线,远期启动二期蓄水工程,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搬迁临水工业,建设并形成为营里—圪台头—樊家平3组团共享的带状滨河公园绿地,其主要内容安排有休闲、游憩、体育健身和植物观赏等活动。

3.2.2 绿网——城市生态防护网。生态防护网由植被层和开放空间构成,山、田、林相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为规划区生态防护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规划将城乡之间的山林、水体、农田、人工防护林带作为生态骨架,以对外交通走廊绿化带为楔型连接体,在客观上形成为城市及城镇、城市化新区不同尺度的绿色包围圈,并以带状方式将城市的生态主骨架与城市内部的生态次骨架相衔接,形成完整的生态防护网架。规划重点建设县城东北、西南两大生态防护网,与城市绿地系统交融共生,形成独特的生态格局和城市形态,创造城在绿中的生态大环境。一是东北生态防护网。位于县城与管头镇区之间,依托柏山寺人文景观区以及周围良好的自然植被,建设柏山寺森林公园,利用东北方向大面积山体林网及农田建设生态防护网。二是西南生态防护网。位于县城与西坡镇区之间,积极利用主城西南山岭凹地,广植林木,形成较为自然的植物群落。城市的园林生产绿地在上述两大生态网内设置。

3.2.3 绿轴——县域绿化空间的楔形体接体。主要由209国道、乡吉、乡襄、乡台公路等交通走廊绿化带组成,其内容包括绿化和农田,这些轴带内接城市,外连周围各县、镇、风景区,构成完整绿色生态体系。

3.3 建设措施

一是普遍绿化,见缝插绿。二是全民动员,分级建设(县级由县统一建,居住区以下由管理区建,单位附属绿地由单位建)。三是保证资金到位,分级注入资金。四是改变粗放的“铲平”开发方式,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尤其应注意保护山体、水体。五是将生态绿地建设与园地生产开发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相统一。

4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3):203-215.

[2] 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J].规划师,2002(4):11-14.

[3] 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4):8-11.

[4] 李蓓.浅谈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2009(3):121-122.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要素;要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目的在于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2、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首先,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联系实际,设计出符合当地实况的规划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物质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注重对人价值的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的传承。

2、特色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达到的成效。在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地理、人文情况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的规划方案。

3、协调性原则。规划设计中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一致,促进相互之间的高速流转,这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组成要素

1、社会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人们必须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态文明得到全社会倡导和遵守;消费模式日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成为自觉行为;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动调谐;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交通便捷安全。

2、经济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生态农业的全方位实施;实施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改进生产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综合利用等生产和服务的全环节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

3、环境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有良好的区域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地利用好各类土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的合理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获得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做好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时,要以城市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生态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对于一些城市来说,要在加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城市、城镇的工业化和信息化。

3、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和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化保护,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三环节的流转,使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的排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和生态的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要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

4、生态环境设计。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既能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生态效益和共享性。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牧草进行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环境的污染,废水废气的增加以及固体垃圾的堆积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使我国城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喜霞.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文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