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建设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班训:我健康我向上
班级口号:我们都是最棒的!
班风:勤奋、团结、诚实、自信
班级格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班徽:光芒四射的小太阳。
火红的太阳代表着一(4)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充满着阳光般的爱。
书本中生长出来的幼苗象征着我们一(4)班每位同学在知识的海洋
中茁壮成长。一艘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预示着我们这个班集体勇往
直前!
班级公约:
一、升国旗,要立正,唱国歌,要响亮。
二、上课时,要专心,爱动脑,勤发言。
三、做作业,要认真,不潦草,不马虎。
四、下课了,休息好,不乱跑,不乱叫。
五、吃饭时,守秩序,不挑食,不浪费。
六、要诚实,不说谎,知道错,就改正。
七、对师长,要尊敬,对同伴,要友好。
八、爱劳动,讲卫生,不怕脏,不怕累。
班级文化设计方案
(一).班级文化理念:班级就是我的家
(二).室内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学生常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继续深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校少先队工作安排,对学生各方面的常规进行检查、监督。使学生基本能做到班级公约。
2.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实施“值日班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逐渐完善值日生职责,彻底杜绝“脏、乱、差”的现象发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班级就是我的家”。
3、班级室内布置:
(1)教室前黑板左侧是布告栏,张贴本学期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值日生轮流表。
(2)教室前门左侧是中队角,张贴少先队张贴着少先队各项活动的提示和具体安排及班干部名单.中队角是少先队中队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形式丰富多样,深受队员喜爱。搞好队角建设不仅可以启发队员的兴趣,陶冶队员的情操,而且对培养队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
(3)教室后前是黑板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每月换一主题,让学生受到各种教育。黑板报左侧为英语角,张贴英语单词、句子和孩子喜爱的英语图片;另一侧为雏鹰争章台,在孩子可爱的照片下贴着他们经过努力争到的各种“章”。
(4)设立图书角,将每月学校下发的漂流图书进行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2
社区文化活动占据城镇文化生活的一大部分,甚至主体部分。忽视这一点,便淡化了社会文化的主旨;重视这一点,便提升了社会文化的品质。
一、正确把握小康社会社区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 定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社区文化是以一个社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包括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实质内涵。在当代中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区文化,应该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民主精华,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内涵,不但要体现社区最大多数居民利益,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要真正具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社区服务机制,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区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文化与城市发展互为条件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使人们有了从事文艺活动、满足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的客观条件,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快速发展的都市化、信息网络化使人们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促使社区文化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社区文化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优良的社区文化是可以使群体保护安定团结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区文化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区文化具有浓烈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对广大市民有着强有力的吸引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节、歌舞大赛、健身活动等都获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这种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是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三)社区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区文化活动以居民主动参与、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不良风气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认同观念、开放意识、科学精神。通过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讴歌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诚实、文明、道德的行为规范,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社区文化建设正是通过居民参与各种具有教育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吸取文化精华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生活即学习的行为方式,使居民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社区文化,个人的文化活动互相结合成一种社会的文化活动,成为个人发展其文化活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条件,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先进性的原则
文化是人类文明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有效积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社区文化,必须以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引导的作用,先进文化内涵的渗透性和外延的宽展性,使人们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 得到教育,从而使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只有坚持先进性的原则,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扬自主性的特征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究其根本而言,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其目的的表现为居民的文化权利,包括创造、享受、参与文化的权利。只有千百万社区居民自发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社区文化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政府热情扶持和强有力的推动是必要的,但应充分重视社区文化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为大众自主创新留下空间。如果政府总是自上而下采取行政手段推动,而忽视社区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就会抑制、挫伤居民热情,从而失去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偏离了社区建设的本质属性。
(三)注重基础性的建设
篇3
关键词 班级文化 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9-01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我看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建设的最高目标,是良好学习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班风与学风的形成。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广泛,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建设,从最初的入学教育到如今的井井有条,有幸福也有感慨、有喜悦也有苦辣。
就以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来说吧,两年前,他们还是二年级,刚经过一年的行为习惯纠正,我发现一些孩子纪律涣散、自我约束力很差、没有班集体荣誉感、我行我素、个别孩子胆小,不能融入集体之中等等现象,如何让他们管理好自己?关键就是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班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班级的主人,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于是,我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调查摸底后,利用班会课提出让孩子们自我管理班级,孩子们瞬间沸腾了,在我的提议下,采用学生自己竞选,自己投票,自己推选的方法,选举出学生自己喜欢的、信任的班级小干部,这时我发现一些平时成绩差、胆小不爱发言的同学没有融合到班级竞选中来,我明白这些小朋友也渴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但限于职位太少而能力有限所以没有竞争力。于是我提问孩子们:“如果今天我们班有个同学的红领巾没有带来,扣了班上的分,作为纪律委员应该怎么办呀?”“罚他扫地”“批评他”等等,孩子们七嘴八舌叫嚷开来,我又问了“关键是班上被扣了分呀,怎么能杜绝不被扣分呢?”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大家经过讨论,得出“找其他有多余红领巾的同学借来用一下”“早上来了纪律委员就及时检查”等等,在此情况下,我提出纪律委员要管理班上的很多方面的纪律,能不能专门让一个同学来管理红领巾的佩戴呢?大家都同意了,于是我提议平时班上最不爱带红领巾的同学来担任监督员,我还记得当时他脸一下子都红了,在他看来自己怎么也不会担任这么一个职务,来管理全班的同学。以此类推,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还选出了专门负责班级桌凳整齐的监督员,专门负责课桌上学习用具摆放整体的监督员,专门负责讲台卫生、用具摆放的监督员,普通话监督员等等十几个不同类别的监督员,把班上34个孩子按照他们的弱点分别选派了一个职务,最后大家还一致制定了班级小干部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班级干部受大家的监督,一旦违反了某些条例,就迅速撤换,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做班级小班干部。
选出各类小干部还远没有结束,孩子们没有约束力,怎么办呢?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红领巾监督员自己不带红领巾,别人不带也没有办法纠正,整体来看起色不大。在此情况下,我把他单独叫到我的办公室,告诉他:“你管理别人,自己一定要做好,其他同学才能听你的。同学们相信你才选了你,你应该想办法管理好,不要让同学们都认为你不行呀”。一个月后,我发现班上的孩子全都自觉带好红领巾了,于是我再次把他叫来问他采取了什么方法,他告诉我说,自从上次我找他谈话后,他回去想了很多办法,还请教了班干部,他现在采取的方法就是自己准备了十条红领巾,一旦班上某个同学没有带来,他就主动把自己准备好的红领巾送给那个同学带,放学后收回来,时间长了虽然班上没有再扣分了,但班上的同学不带红领巾的更多了,大家都知道反正班上有同学准备好的,于是他们又想出一个办法,凡是没有带红领巾来的同学要主动抄写两篇生字,交由学习委员检查,这样一来班上再没有不带红领巾来的同学了。我听完后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方法了,想得真好!有了这么一个开端,我让这个孩子在班上做了经验介绍,鼓励其他监督员多想办法,想好办法管理好班级。
篇4
配合北京物资协作贸易公司2011年企业整合、管理模式创新、强化团队建设的管理工作主线,公司在半年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工作目标。其中,主要工作包括:
(1)通过企业内部诊断,发现并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自我修正能力。
(2)通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成长能力,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
(3)通过重建信息交流平台,搞好公司网站建设和企业内部通讯的编写工作,以此扩大企业宣传和交流渠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1、 网站升级工作:
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网站的内部使用率、外部点击率和信息量,加强作为交流平台的作用。
方法:可引进杭州慧泉软件公司协助进行网站升级和建设工作。
具体负责部门:综合部。
具体费用预算,另行确定。
2、 内部通讯编辑工作:
内部刊物是员工交流的平台,也是企业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媒介。
计划半年出一期。
组织方法:在公司高管领导下,由行政部牵头,组成编辑部,负责运作。
每期排版印刷费用,预计3500元。
3、 企业内部诊断工作:
企业诊断和内部管理改革工作,完全采取公司内部自行组织的方式,不引进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由公司高管牵头指导,按照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培训主讲讲师由公司高管担任,公司内部有关人员辅助或者协助授课。
与员工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引进美国最流行的企业诊断工具,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以培训的形式,借用各种调查问卷和测试表格,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梳理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企业文化特征和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
培训和诊断相结合的的过程,既是学习,又是寻找差距;既是提出问题,又是寻求解决方法。最终提出企业管理改革措施。
在培训过程中,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深层特征的认识、学习、解析、诊断,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也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路主导,而是由全体参与人员共同进行。
利用这样的工具进行企业诊断的过程,实际上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利用诊断工具,设计多个课题,通过培训的形式,在全体人员参与的过程中,共同探讨每一个研究课题,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在课题研究中唱主角。
所有诊断结果,都是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由全体参与者共同探讨出来的。因此,大家对诊断结果会有高度一致的认同。同时,这样的培训和企业诊断会产生难得的企业文化效果:可以达到统一认识,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凝聚力的明显效果。员工通过培训,不但学习了最前沿的管理知识,而且对企业的发展现状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不但参与了企业的诊断全过程,而且为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新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与培训相结合的企业诊断工作,由两大部分工作组成。一部分,是培训、讨论、交流、学习和解析案例。另一部分,是测评、测验、填表、统计、整理。其中,统计和整理工作有很大的工作量。这一工作需要组织人在培训课后完成。
每一次培训或集体课题研讨结束后,需要专门安排人完成统计和整理工作。整理结果,作为下一次课题素材,用以共同学习、分析、研究、讨论。
4、 内部诊断和培训的组织方式:
组织工作:由高管负责组织领导,由行政部负责协调与配合。
培训期间,需要分小组,各个组需要指定负责人。
研讨培训周期:每月2个半天,每半天研究一个课题。一共约10个课题。具体时间表另行确定。
参加人员:公司全体员工。
研讨培训形式:(1)授课、(2)讨论、(3)发言、(4)案例分析、(5)测评、(6)资料整理、(7)总结。
研讨培训预算:1.05万元(lenovo thinkpad 7675h4c 笔记本)。
5、培训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效果
本次培训的核心主题是团队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理解团队角色、团队价值、团队要素,学习团队建设方法、步骤、原则,形成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凝聚力,最终在公司范围内产生学习型团队的企业文化氛围。
培训要达到的具体效果,体现在三个层次中:
第一,在全体员工的范围内,形成团队意识、配合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培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融入企业的习惯和风气,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
第二,在骨干管理人员中,通过学习团队建设方法、步骤、原则,培养改善团队建设的能力、带队伍的能力、发现和培养骨干的能力,从而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第三,在公司决策层,通过培训和诊断工作的开展,了解公司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不足的各种原因,进而形成改进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对策,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凝聚力,在公司范围内产生学习型团队的企业文化氛围。[nextpage]6、培训的考核与评价
(1)本次培训,是全体员工的必修课。每一个员工必须参加课程表安排应该参加的课程。
(2)每一次培训,课前10分钟为员工签到时间。签到表作为培训考核的依据之一。
(3)在培训课上,要求大家遵守纪律,认真参与,积极讨论。每一次培训中,要记录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主动发言次数。记录结果作为培训考核的依据之一。
(4)参加每一次培训课程,原则上不可以请假,如果遇到不可克服的原因不能够参加的,须直接向总经理请假。请假后,须通过抄笔记、阅读并交书面作业的形式补课。
(5)培训期间,将根据需要,广泛收集大家的意见,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价、问题分析和总结。
(6)培训结束时的最后考核方式,另行确定。
(7)培训结束后,将对全体培训参加人员进行最终综合培训成绩考核。考核结果将根据签到表、主动发言记录、课堂参与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培训结束时的最后考核结果等综合在一起产生。
(8)每一个人的综合培训成绩考核,将和本人当年的绩效直接挂钩。挂钩方法另行确定。
(9)欢迎全体员工积极提出培训建议,推荐培训内容,报名主持部分培训课程。
2011年计划培训和诊断课题如下:
主讲人: 姚远生2011年7月7日制表
序号
时间
课 程
课程类型
参加人员
随时
健康知识、健康管理概论
员工福利
全体员工
1
8月份
团队建设原则与团队角色测评、分析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员工
2
9月份
团队角色性格评估与性格组合、互补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员工
3
9月份
企业管理类型的演变与案例
基本知识
全体管理人员
4
10月份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要素
基本知识
全体员工
5
10月份
企业管理和文化类型测评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员工
6
11月份
企业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分析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管理人员
7
11月份
管理和文化目标类型选择及改造措施研讨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管理人员
8
12月份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前景分析
基本资料与分析
全体管理人员
9
12月份
什么是团队的价值
基本知识
全体员工
11
1月份
建设有效团队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方法
全体管理人员
12
1月份
流程控制管理方法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管理人员
13
2月份
生产过程效率管理
基本方法与测评
全体管理人员
14
2月份
企业诊断结果分析总结
基本方法与测评
篇5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2009年试点的基础上,力争2009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并以有线电视用户网为载体,建设覆盖农寻址数字广播应急系统、农民网校、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村数字影院等,搭建以广电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挖掘温江文化资源,独特人文气息的西部新城
挖掘、梳理和提炼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温江时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浓厚人文环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体系,力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景观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市民生活之中,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鱼凫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乡等文化品牌,鱼凫城遗址保护项目策划工作,以届“非遗节”、光祈音乐节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的主题文化活动。欢乐温江文化。引入国内、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和演出公司,培育温江商业演出市场,力争2009年引进1-2场力的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引进1到2家大型娱乐场所。,正在与新加坡演艺公司衔接,拟于4月合作举办亚洲音乐节。
篇6
中图分类号:G2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28-2
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农村人口7亿多,占全国人口53.4%,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当农民群众都能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中国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文明理念的确立,我们的文化活力才能彻底激发,才能使民族文化全面繁荣。本文拟就如何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繁荣农村群众文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孔之见,恳请专家、同行教正。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就笔者所在的武义县而言,十一五期间,全县555个行政村,已经创建了浙江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金华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县级重点文化村180个,县级一般文化村180个,县级文化低保村116个。文化部门利用省、县财政专项经费,分别为重点文化村和一般文化村配置了价值3万元与1.3万元的图书及阅览桌椅和民族乐器、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用于广场舞活动的音响等等文体器材,对文化低保村也配置了部分文体器材。从这些数据看,全县的村级文化室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实际的运转使用情况却不尽人意,好的村文化室做到了经常开放,文体器材得到了较好的使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很活跃。但差的村文化室由于不能做到经常开放,文化活动也很少,群众无法正常参加文化活动,文化室几乎成了一种摆设。更有甚的村甚至把文化部门送下去的文体器材堆在一旁,连拆包都未拆。造成这种状况,分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一个认识问题,思想认识不足,方法措施不力。其关键在于乡镇一级,并没有将村级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部署。在一些领导心目中,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经济指标是硬任务,搞不好会影响政绩。文化工作是软指标,只是“年初口头上提一提,年终总结上写一写”而已,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村级文化建设就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对于村级文化建设,目前可谓是文化部门急,群众急。县级政府没有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硬性指标进行部署,列入考核;乡镇一级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仍处于可有可无,无动于衷的模糊认识中。
要真正解决问题,使村级文化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村级文化是软实力,也是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村级文化软实力的这条腿短了,最终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村级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要把它摆上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1 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就是政府要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领导,切实履行村级公共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村级文化建设的部署与促进,关键在乡镇,乡镇政府要把村级文化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把村级文化建设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重点要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器材的配置,把文化惠民基础打实,落到实处。并且能够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保证文化室经常开放。同时,每年要有一定的后续经费作保障,以便不断添置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支付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上网难的问题。在城乡文化发展格局上,建立健全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并规范“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村级文化延伸,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2 加强文化馆(站)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
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辅导,是推动村级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的重要环节,文化馆、文化站人员要明确职责,积极深入到村,根据需求,开展指导、辅导工作。特别是乡镇文化站的人员,与村级文化建设工作最直接,一定要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重点是要根据当地乡镇以及各行政村的实际,做好乡镇党委、政府的参谋,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村级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其次,要直接深入到村,亲身指导、督促村级文化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条件,逐步实施到位。再次,当村级文化建设基础工作一轰而起上来以后,文化站的同志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把重点转移到抓文化阵地的巩固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上来。防止轰轰烈烈一阵风过后,出现偃旗息鼓,好景不长的状况。只有坚持开放文化室,才能促进文化室的巩固发展;只有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才能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馆专业人员,要经常下乡到乡镇,与文化站人员一起,指导村级文化建设,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村级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村级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层文化人才来支撑,解决村级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关键在于乡镇文化站人员和村级文化骨干的培养。
3.1 配好人员
乡镇文化站,是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体系中的最基础部分。建好乡镇文化站,配好文化站人员,对于村级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乡镇文化站作为乡镇级的文化工作机构,文化干部配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好坏。从目前文化站干部的配置情况看,年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普遍存在;岗位缺人,专职不专用,社会兼职过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配足配齐文化站人员,合理解决文化站干部专职专用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群众文化专业人才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地方基层文化队伍,优化文化站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
村级文化管理员,是村级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和管理者。村级文化管理员配与不配,配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村级文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村级文化工作的好坏。因此,选配好具有一定文化艺术基础,热心文化工作,并愿意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人,担任村级文化管理员,是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2 提升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基层文化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服务村级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村级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定期对乡镇文化站干部进行重点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把村级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培养范畴,重点培养农村当地文化人才;三是加强干部交流,开展双向挂职锻炼。每年从省、市、县文化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直接参与村级文化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从县、乡镇文化站选派干部到上级文化部门学习考察,挂职锻炼,使基层干部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创新能力。干部双向交流、循环流动,有利于增加干部的成长阅历与经验,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结构。
3.3 完善机制
通过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特点的乡镇文化站干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文化站人员的工作活力。一是积极推进文化站人员从业资格上岗制度,逐步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二是实施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文化站人员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和表彰时向乡镇文化站倾斜。四是设立村级文化管理资金,用于村级文化员业务培训、提高村级文化员生活待遇。同时,对农村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实行专项补贴。
篇7
创新文化能够营造尊重自由探索、尊重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是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驱动器[3].国家需要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文化,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现代高校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这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高校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师生通过创新实现个人价值,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创造力之中,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创新文化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基本内涵是以开展教育创新为手段、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其创新人格.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提高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精神基础,是高校能否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4].高校创新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高校保持开拓创新的源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培育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新的土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和品质;最后,要完善和创新高校的运行评价机制,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以培育高校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创新能力的最理想、最有效的平台,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2实践教学对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作用
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提升高校的教育内涵,而实践教学可发挥重要作用[5].因为实践教学能够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活高校建设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实践教学还能着力营造自主的创新氛围,提升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2.1激活内在动力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人的工作”、尊重人的首创精神[6].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实验设计,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激活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2.2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引导和推动学生多样化的专业研究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升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3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的困境
3.1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
现阶段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学校的整体发展速度,从而使得对软硬件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在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往往存在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平台硬件设备不够齐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等问题[7],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文化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3.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偏见,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这种倾向,即重视传道授业、轻视岗位技能培训,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即使是实践教学,也往往只注重如何实际操作,对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不甚了解,不能形成独立体系.然而,目前不少地方高校由于受教育资源限制,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利于国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3.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应按照相关原则性,体现导向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和公平公正性;反映社会需求和高校专业特色;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和实训教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与评价机制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8],对于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或评优方面的优先考虑,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构建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9],所以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文化建设.
4.1注重顶层设计,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0].鉴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11],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并将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12].要科学构建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整合校内资源,突破学科界限,重构艺术类、设计类、美术类等同类实验课程和项目,形成多模块、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例如将教学体系分成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体系.艺术类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规模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且具有较高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工程概念.要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学生能够全程参与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和过程,体验科学发现和工程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进而内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素养.
4.2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制度文化创新
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外在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对艺术类实践教学应完善考核体系,出台系列制度,如“本科学生实习教学工作条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建立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为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制度文化的精神内涵、本源价值运用于实践教学、科研、人事政策等,可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思维,重塑高校发展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人格,从而让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直接转换为聚集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活动.制度文化创新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造性,形成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机制.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将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变革、创新和超越,在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中有所作为.
4.3打造产学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协同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新的校企地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快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积累,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社会化视野[13].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通过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从而实现创新和多方共赢.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诸多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要建设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建设好高校创新文化,不能把各种创新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要对多种创新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因为只有提升人的行为意识,才有可能取得创新的成果.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可以建立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集设计、制造、管理为一体的科研创新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5结束语
篇8
1.清除影响和制约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障碍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贪欲和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在创新社会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形成诸多不应有的人为阻力。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来清除障碍:一是不断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将阻碍社会管理创新的腐败分子绳之以法,以清除隐匿于社会管理机体中的毒瘤。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共立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56案81人,有效地遏制了职务犯罪的发生,为该县营造了一个清廉高效的发展环境。二是以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发挥检察建议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以来发出检察建议48件,对在履职中发现的一些部门管理漏洞认真分析,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检察建议,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三是对政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及跟踪巡访,从机制、制度、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其整改落实。
2.防范处置因司法不公引发的突出社会矛盾
公平正义的失衡和司法人员道德的失范极易引起公众的不满,特别是在通信、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因有关部门执法不公、不严而引起的事件更易受到人们关注和炒作,进而演变成。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只有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杜绝因司法不公而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
3.营造促进社会管理有序运行的良好治安环境
首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创造良好法治环境。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177案252人,提起公诉354案470人,批捕、准确率均达100%;次之,认真落实检察环节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重点抓好违法犯罪多发人群、网吧等重点人群、行业的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第三,积极开展法律宣传。通过赠送法制宣传资料、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
4.加强帮教管理感化挽救工作凝聚社会正能量
一是积极协调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被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裁定假释等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的矫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对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考察,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将监外执行罪犯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实现了对监外执行罪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二是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专案组,强化案后回访帮教,跟踪未成年犯的改造情况及改造效果,以上法制课、成立帮教对子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等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
5.开展工作创新为促进社会管理增添动力
一是积极探索“检调对接”,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案件具备和解条件的,积极引导、促成当事人和解。同时,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执行和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实现工作合力的最大集结。二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安排专人开展日常检察动态与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涉检舆情,快速发现网上有害信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有效制止各种网上炒作等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公共事件发生。三是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信息交流,畅通发现渠道,促进相关部门认真履职。
6.推动社会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
结合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承担社会事务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发生的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因社会事务公共管理部门管理问题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等,定期提出关于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年度综合报告,促进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年来,在县检察机关推动下,县政府及各部门共制订、完善有关社会管理制度23项、健全机制9项,增强了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检察机关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两法衔接缺乏有效支撑
实现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践中,部分行政执法部门中仍存在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必须从制度层面给予大力支撑,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无逢衔接,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2.职能发挥缺乏统一整合
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反贪、反渎、民行、预防、刑检、宣传等多项业务部门。但目前各业务部门在履行职责时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工作力度不强。如发送检察建议,就存在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整体性、统一性考虑的问题。机关内部缺乏一个有效整合各项业务,统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专业部门或机构。
3.办案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虽然检察机关每年都要查处大批职务犯罪案件,但从近几年案件统计数字可以发现案件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为什么案件会越查越多,排除党和国家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等因素之外,查办案件所应有的警示、教育、预防等办案效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4.源头问题没能及时得以梳理
要善于把握促进社会管理的源头性、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善于密切联系群众、与基层接触广泛的传统优势,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区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从源头上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公共政策不断完善,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三、检察机关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途径
2013年1月,对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的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重要批示,必须更加注重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更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1.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检察工作与推进社会管理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检察工作也是社会管理工作。列宁曾经指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社会管理本源于政府职能,检察机关源于宪法的授权体现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就是正确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为社会管理提供充分司法保障。人民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切入点在于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既不能游离于社会管理工作之外,又不能越俎代庖于行政事务之中,主要是依据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定位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以党的十精神和重要批示为统领,围绕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崭新目标,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为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服务。
2.立足源头,最大限度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
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实践,以法治目光审视社会管理体系构建,通过法治方式促进管理创新。着眼服务社会建设大局,结合执法办案和履行各项检察职能,对普遍性、区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对策性建议,对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公共政策的调整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重大公共政策完善,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协助党委和政府把住政策源头;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完善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
3.严格履职,充分发挥执法办案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推动作用
检察机关要有效履行批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诉讼监督等职责,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捍卫者的重任。一是着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监督纠正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作用,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在产业转型升级、公共资源出让、国有资产管理、城镇化建设等过程中,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促使公职人员依法履职、审慎用权;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泛进行预防宣传,营造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行使。二是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尤其是要深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宽严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积极推进量刑建议、刑事和解、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等工作,减少社会对抗,维护社会稳定。
4.积极参与,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对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因素及时进行排查,提出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二是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三是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构建社区防控网、街面防控网、卡口防控网、内部单位防控网、农村防控网为主体的五大防控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控制能力;四是加强对三类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功能。
5.夯实基础,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篇9
一、调查与分析
1.目前师生与生生关系关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除了室友,你经常与班里其他同学交流吗?”有36%答“经常”,有28%答“有时”,还有24%答“很少”,这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关于“同学之间关系现状”的调查,有46%认为很融洽,有20%感觉关系一般,有23%认为关系不太好,有11%根本对班级同学漠不关心,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关于“你与班主任关系”的调查,有30%选“尊敬”,有33%选“喜欢”,有29%选“一般”,显然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现象比较突出。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班级需要形成充满正气的集体舆论与集体凝聚力学生普遍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归属感,这足以说明学生已认可班级是自己的班级、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但目前班级凝聚力还不够强,所以在下一阶段实验中,班主任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集体舆论导向和班级凝聚力,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协作,增进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篇10
一、空间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早在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努力试图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起初他们尝试着去建造自己的居所,以躲避寒暑和野兽的攻击,这都是出于本能的创造行为。当居住形式慢慢的固定下来之后,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类所担心的问题,于是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精神的需求,也就是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根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审美能力和创造提升的表现,为人类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这就跟中国古代陶器一样,虽然这些器具都是基本的生活用具,在创造的历程中算不上辉煌,但是它却开启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大门。中国的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和岩画,原始的绘画技巧虽然很幼稚,但是却已基本掌握了各种造型能力,也展现出原始居民对精神层次和文化的渴求。在先秦时期,青铜器、漆器、帛画等的绘画技法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随着出现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形成了文化装饰的初步原型。到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画家引领了整个时期的绘画潮流,花鸟画、山水画等开始萌芽,人们开始尝试将名人画作悬挂于室内作为装饰,对文化环境的渴求度进一步加深。待到隋唐大一统时,社会稳定,物质繁荣,随着市井审美层次的提高,更多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人们也越来越欣赏这种室内装饰和陈设的摆件所共同营造出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历经时代变迁,即使是现代社会的空间环境装饰也都把后期的文化配饰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空间设计中的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根基,从远古简易的茅草房到封建鼎盛时期繁复华丽的宫廷,再到当代奢华的星级酒店装饰,无不证实人类对于带有文化意境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过。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结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必然产物。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入空间设计之中,它由古展而来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即是与时代文化的融合。翻开美术史的卷宗,对比后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有着共性也有着各时期装饰风格上不同的个性。由于思想文化与审美标准的差异,建筑装饰艺术也流露出时代的印记。有人把建筑称作“凝固的历史”,那么装饰艺术则应该是凝固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所以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赋予就没有空间设计的底蕴支撑和发展进步。同时,设计艺术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空间设计艺术就是实现这种传承的艺术手段之一。空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异域文化,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位;只有在空间设计艺术中注入文化要素,才能创作出充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而在当今,装饰设计艺术又必须与经济文化相结合,这也是人类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的必然选择。设计创造经济价值,经济社会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艺术设计行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技术和新手段为设计思维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手法,也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空间设计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也极大的丰富了空间艺术形式。结合各种主题文化,空间艺术中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如音乐主题酒吧,汽车主题酒店等等,结合流行文化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餐饮空间设计形式。如,小城故事餐饮就是以流行歌手邓丽君为文化基础,开发设计出的餐饮经营模式,店面空间的设计模仿台湾小镇,播放邓丽君的怀旧名曲,还有以邓丽君为元素的环境细节设计等等。以迎合上个世纪末的一代人怀旧的心理,而这一批人正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主力消费群体,以文化为主导的设计定位十分明确。
二、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文化要素对于在空间艺术中营造高雅意境,提升空间的品位至关重要。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他们迫切的期望自己身处的环境能够充满文化氛围,正所谓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典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审美品位的和愉悦视觉感官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取决于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延续性。那么这种延续最终还是要落在负责营造空间的设计师队伍上,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会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艺术作品中。空间设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个符合人们精神需要的环境。那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有广泛的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并且要善于从历史文化中寻找艺术灵感,从生活和细节中寻求创意点。在设计师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还要具备鉴别优秀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不管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需要对其有选择的延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立足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和跨界。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不在满足单纯功能需求,而更多的是情感层面需求。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还需要与空间进行着交流,空间因为有了文化的延续,才使其充满了活力。各种文化精髓就像遗传基因,它们通过设计师的手,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着。而由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冰冷空间,因为文化基因的注入才显得生机盎然,和蔼可亲。这种注重精神文化的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的流行趋势。在新形势、新思想的推动下,以文化为支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习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理念,创造出更加经典和优秀的作品。
作者:马利广 戴吉祥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