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雕刻工艺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镂空雕刻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镂空雕刻工艺

篇1

牙角是动物身上最坚硬的部位。由于其质地坚硬细密,雕刻出的图案和纹形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因而不易被磨损和走形。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一直与动物于相互共处中生活,又在相互争斗中发展。由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有很多工具和实用品都取材于动物本身。如远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在新石器时代,兽骨、兽牙、兽角等制成的器具就被人们与石器、木器、陶器等一同使用。《史记•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簪”。随着人类的审美眼光不断提升,一些带有美学意义的图案和纹饰也通过雕刻施之于各种器具之上。因此,选用动物牙角以及骨头等进行雕刻,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古代的牙角雕工艺。古代的犀牛角雕刻工艺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材质而高雅名贵,其中固然有犀角象牙物稀为贵的原因,但也与此类制品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关。比如,古代象牙雕刻的作品以文房用具笔筒、砚屏和折扇骨、挂牌及神仙人物件为多;犀角雕作品则以槎杯酒具和文房赏玩品为常见。还有一点也特别重要,即古代的牙角雕工艺一向讲究选材的优劣。虽然犀牛角材料本身就很稀少,但古时候的工艺师们为雕刻完成一件精品,常常是精挑细选,挑选中的犀牛角以亚洲犀为优,非洲犀次之,等等。古代在进行牙角雕刻选料时,被猎杀后的犀牛取出的牙角,质地光鲜滋润,细腻而紧密,材料从外至内都仿佛有活体生命的血脉流淌,雕成后的作品历经千百年不失神采。

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产于亚洲的东南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兽角,有较粗的直线纹,角的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状。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犀角为珍贵药材,性寒、味苦酸咸,是消热、镇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早在汉代人们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制成的饰物都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明清时期,是犀角使用量较大的历史时期,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的犀角被制成药品,另一部分则成为雕刻材料。明清时期,由于竹、木、牙等以清供、文玩为主的雕刻艺术的兴起,从而也带动了犀角雕刻一度的繁荣。这几种雕刻在技法上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这也使犀角雕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成为与竹、木、牙雕并驾齐驱的一个艺术门类。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文献记载中,明人鲍天成、蒋烈卿、方弘齐等人,都是专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谦、明末清初人尤侃,除精于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制作上也颇负盛名。明清两代的犀角雕刻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除以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因为使用犀角杯饮酒可清热解毒,所以,它便成为犀角杯、槎等酒具的主要器型。

犀角属指甲纤维物,不属角质,是动物角中最大而实心的角。犀角上尖下阔,原基底为椭圆形,呈蜂窝伏,比例最重最大。角的表皮满布裂纹,表皮以下为黄褐色,渐进的黑色一直伸向角的中心,其中心黑色处是整个角最坚硬的部分。目前世界上共有五种犀牛,二种在非洲,三种生活于亚洲。亚洲犀有双角的“苏门犀”、独角的“印度犀”。明清雕刻使用的多为“苏门犀”和“爪哇犀”。犀角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观的色彩及大小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成为人们判断犀角优劣的重要因素。早在唐代对犀角的分类就有相关的记载。犀角中有通犀、花犀、斑犀之别。通犀也称通天犀,指犀角中心有白缕直上彻端者,这种犀角据说能“出气通天”,十分稀有,因而异常名贵;花犀、斑犀则是犀角表面生有斑点者,因斑点的大小、色泽不同,而有花、斑之分,价值低于通犀。制作犀角器选料很不易,损耗性也很大。一个犀角,把裂纹粗糙的表皮削去后,原料已损耗了一半,再经雕琢挖空,往往成品不到原来重量的三分之一。更有部分犀角在未施工前是无法以肉眼判断其内部是有否缺陷,原因是犀牛打斗以角为武器,如果年幼的犀牛伤了角,成长后其角的新生纤维把伤处盖在内而不见伤痕,到工匠切割或雕刻到某个阶段才发现有内伤,伤处的纤维是弯曲不接的,遇上此情况,往往会令工匠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前功尽弃。有一些常见的犀角器凹凸歪曲,不合比例,这就是原料上的缺陷所致,工匠们也只能因材施工后随形巧巧雕巧制了。

犀角雕刻要根据自身的材料特点进行制作,因此它也有自身的一套雕制方法。长期从事犀角古器收藏研究的霍满棠先生曾介绍过古代犀角器“屈曲”(角尖部需进行弯曲处理)的制造过程。霍先生认为,犀角的原形是上部尖窄,下部阔大的。上部的纤维较细密和坚韧,颜色也较黑。工匠在雕花和修窄时,大多采用镂空和透雕技法尽量减省要屈曲的面积。犀角的纤维是较疏松和不耐火热的,必须用隔热的物料包廛着,然后把需要屈曲的部位放入水中煮数小时,模仿藤器制作的那种蒸煮法。当该部位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将犀角器放在事前准备好的定型模上,让弯曲的程度固定下来。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晾干后,被屈曲的部位回复原来的硬度和固定了形状,再经过一番打磨便成了一件件完整的器物。明清时期的犀角器以犀角杯为多,这些犀角杯按雕刻品类来分大致可分为花形杯、山水杯、人物杯、仿古杯等。这几类犀角杯的图案装饰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法。镂空雕即是工艺上所说的镂雕,这种镂雕一般用于犀角杯器的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雕刻的犀角杯把手上有时雕有龙和螭等神兽盘绕。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古时候清宫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广角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广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

从当今人们生态学的观念来看,动物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一直也是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息息相处,共度一个个岁月流年中的春夏秋冬。当然,自古至今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与动物在这同一家园相处中其争斗和猎杀也是连绵不绝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按当今保护动物的观点而论,诸如类似犀角象牙一类的雕刻工艺,正逐渐化为一抹历史的烟尘。当今天人们有兴趣来再次来回首巡视它时,其思绪是纷纭的,感受是五味俱全的。但是,作为传承工艺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艺的借鉴,牙角雕刻又无疑有着它无法磨灭的特色。

明代犀角杯

山水人物纹犀角杯

篇2

    在后来北京故宫的建设中包括现在的故宫修缮工作中,均有许多沧县木雕刻工匠参与。沧县工匠吕联青对家具雕刻、寺庙建筑等雕刻样样精通。在修建兴济奶奶庙时因雕刻技艺高超留下“吕神工”的美名。现在残存的沧州古建筑“吕氏住宅”,其雕刻设计制作是由吕联青及弟子完成。[8]沧县镂空雕刻发展到吕氏一代已由薄向厚,由单层次向多层次发展,而且在吕氏带领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从事镂空木雕刻艺术及家具制作的艺人成长起来,使镂空木雕刻艺术更具有了明显的区域特色,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吕氏师徒的带领下,沧县出现了大批从事木雕刻及家具制作的艺人,以梅官屯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都有细工木匠雕刻,有众多有名气的木雕刻艺人。当时这一职业成为沧县许多乡里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沧县梅官屯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现代装饰、装修风格盛行,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从业人员减少;九十年代,沧县镂空木雕刻艺人已经很少。但现在依然有一些钟情于镂空木雕刻艺术的年轻艺人在前辈熏陶下,继承前辈镂空木雕刻技艺的精华,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技艺加以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镂空木雕刻艺术风格。

    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的艺术特色

    沧县的镂空木雕刻壁饰艺术约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明清是空前发展的时期。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是历代木雕刻艺人辛勤劳动和艺术创作的结果。它是众多木雕刻艺术中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通透、立体、真实的视觉效果,镂空层次一般在两层以上,真实感很强,在较小的体积中,表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写实景象。当代沧县木雕刻已经基本脱离了建筑需求,多为生活环境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是悬挂的壁饰、陈列的饰品,为纯观赏性、起装饰作用的独立艺术作品。可根据环境和物品的需要进行搭配配置,起到装点与美化环境的效果,并且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属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范畴。沧县镂空木雕刻将传统手工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表现时代特征,反映百姓生活,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创作出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是精致的民间技艺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在历代木雕刻艺人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对传统镂空木雕刻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作品无论从构图、选材,还是厚度、雕刻技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地方的镂空木雕刻艺术多以圆雕和浮雕为主,镂空雕刻少且材料薄,而沧县镂空木雕刻料厚,立体感、层次感强,厚度是普通透雕的10-20倍;构图多以传统国画创作的形式来表现主题,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从人物故事到动植物,从日常生活到自然界,范围广泛,尤其是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利用木材的纹理,把握原物质的生长形态从中凸显其美的特性,从中努力体现技艺与木料的完美结合。作品在技艺上雕刻精细,形象简洁概括,充分体现原料美。创作出的作品构思巧妙,深刻内涵,创作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能明显反映作者审美观和技艺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镂空木雕刻壁挂艺术风格。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一般从构思到创作等都为同一人完成,创作者又兼制作者,能将作品的思想充分表现。每件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观察力,并且能够紧随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气息,艺术内涵、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沧县镂空木雕刻为传承百年的高立体、高层次的奢华技艺,一件重量在5斤左右的成品大概需要一百斤的原料才能制成。木雕刻真实的立体感效果是靠其能够包容整个艺术作品的木料为基础。只有足够厚的木料才能制作镂空木雕刻,为体现生动的镂空效果,就要首先去掉多余的木料之后再精雕刻,去的越多效果越好。所以,沧县镂空木雕刻堪称用料最多的工艺,层层镂空,玲珑剔透,是最厚的镂空木雕刻技艺。木雕刻从开始到雕成全部手工雕刻,绝不使用机器,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手工雕刻,且工艺流程复杂、精细,每套工序都有独到之处。深厚的体积和层次使完成的作品豪华气派,雍容华贵。沧县的传统镂空木雕刻技艺已成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镂空木雕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关注。

    沧县镂空木雕刻的艺术价值

    一是从形式和内容上突出个性,彰显风格魅力。沧县镂空木雕刻为多层次镂空雕刻,一般镂空木雕刻三至四层已属不易,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可以精致雕刻出5层到8层的镂空图案,厚度可以达到20厘米以上,使其体积感更强、层次丰富,效果更真实。当代沧县镂空木雕刻对作品设计进行创新,作品与时代相结合,扩大了取材范围,改变了过去仅是传统题材的设计思路,作品题材从传统到现代,题材更加广泛。代表作品《富贵长寿》、《秋园小趣》、《迎奥运五福娃》、《吉祥如意花篮》等(图2、图3),从自然界到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前社会生活,还将沧州传统武术、杂技艺术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镂空木雕刻作品之中。二是学习传统国画的写意方式,提高艺术层次和格调,突出内涵内容。沧县镂空木雕刻采用与国画相结合的方法,在继承传统镂空木雕刻写实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以写意的方式表达主题内容,注重“神似”的表现方法的探索。在表现上借鉴传统国画的布局和手法,不惜留出大量“空白”,突出主题形象,使作品给人以豪放高雅的感觉。因为有大量的材料被剔除,作品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加以木雕外凸及多层镂空,创造出了立体国画的形象效果。从具体雕刻的表现上,强调传统技艺的应用,形式上注重写意与工笔画的有机结合。三是追求传统制作方式表现。沧县镂空木雕刻从开始雕刻到制作完成全部为纯手工雕刻。制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全部融入木雕刻的刻制形态之中,将刀法的形态与木材的纹理相结合。镂空木雕刻艺术是根据原材料固有的自然纹理,并与赋予它的人们思想中的品格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四是满足现代化的新生活环境需求,适用范围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品位和价值,追求趣味性与高格调家居生活环境,追求传统文化形态以彰显人文气质。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通过精美的艺术形态予以表达,尤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继承的“和文化”、“福文化”以及吉祥的文化象征,融化为世代传承的艺术形象情景创造。沧县镂空木雕刻的形式、内容、题材都根植于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并努力将这永久的精华延续传承,赋予木雕刻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它将当代民族文化魅力发挥到一个新的阶段,努力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品位,将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紧密融合,创作出能够适应当代人生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艺术个性的艺术作品。沧县镂空木雕刻作为传统技艺并没有因时间的变迁而变得陈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典范。沧县镂空木雕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探寻其所经历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与品位的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沧县镂空木雕刻作品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和文化成就,是历代艺人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篇3

破纪录的“鬼工球”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于年初尘埃落定,作为“翁家蛋”的第五代传人,翁耀祥榜上有名。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评审之初,他的申请险些因为“资历不够”而被驳回。

这一消息曾一度在翁耀祥所供职的广州大新象牙厂引起轩然大波,同事们都为之愤愤不平。翁耀祥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翁荣标更是大为惊讶:“怎么会是这样?我这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论镂雕远不如我的儿子——我只能雕42层,他已雕到57层,这可是象牙球镂雕的世界纪录!”

纵深透彻、精巧玲珑的广州牙雕,向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被称为“鬼工球”的象牙球镂雕,则代表着南派牙雕的最高技艺。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雕刻出内外三层,且层层可旋转的象牙球。清道光年间,广州牙雕艺人翁五章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将一块象牙整料镂雕成11层转动自如的圆球,时人叹为“鬼工球”,是当时岭南贡品之一。翁五章也因此被尊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从此业界便有“翁家蛋”之美称。翁五章,便是翁耀祥的先祖。

最大的象牙球直径不过18厘米,要增加象牙球的层次无异于“虎口捋须”,翁氏家族五代人就是在与象牙球的厚度作斗争。传至翁荣标时,他将象牙球的层数增加至45层,被业界同仁尊称为“球王至尊”。而翁耀祥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少年时起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精湛的牙雕技艺,年纪轻轻就在象牙球雕刻领域显露出卓越的天赋和才华。

在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三楼的一个软轴雕刻机前,慕名寻访的笔者见到了翁耀祥。戴着厚厚一副老花镜,文质彬彬的他正在车制一个直径约为17厘米的实心象牙球体。“这是一个超过50层,从外层深浮雕到内层镂空拉花,层层相套且可独立转动的象牙球的雏形。”翁耀祥一边说着,一边趁机舒展活动着身体。很难让人相信,正是眼前这个学者一般的男人,在公认再无可能的情况下,用17厘米牙料镂脱出57层象牙球,每层的平均厚度不超过1.2毫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使“翁家蛋”在象牙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得以延续。

五代相传 世家秘技

出身于牙雕世家的翁耀祥,从小就受到爷爷、父亲的熏陶,从21岁开始学习及从事牙球工艺的制作,承继了“翁家蛋”五代相传的通雕绝活,在象牙球的镂空雕刻、人物雕刻、花卉雕刻、细刻工艺、拼镶工艺等方面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艺。

雕刻象牙球最关键的是分层,该技艺在国家保密等级中属于“机密” 一级。翁耀祥说:“最难是分层,刀要讲究角度准确,角度走出了就分不到那么多层,走入了就会破,这个时候就要用耳朵听着刀怎么走,走入和走出都是可以听出来的。”在翁耀祥手里,一块直径十几厘米的象牙整料,最多能雕出惊人的57层“鬼工球”,其中最靠近球心处的象牙薄层球,只有绿豆粒那么大小,而这样大小的薄层也许还不止一层。

要让一个20层的牙球“活”起来,至少要花费一年时间,每一步都是眼凝视,手触摸,脑反应合而为一的精工细作。内层分离后,还要由另一名工匠在牙球的外层和每一内页上雕出细腻的花纹,再对成形作品进行抛光。

“以超过50层的牙球为例,内层厚度仅仅是0.3毫米,下手之时别说要屏住呼吸,甚至连眼睛都使不上,完全是靠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过人手感。”翁耀祥说,自己从木球到牙球这个入门阶段就花了近一年时间,“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根本没有机会去驾驭十几厘米的牙料,因为哪怕就是一点点的失手,整个牙球就前功尽弃了。可以说,牙球的每一层就好比是见证着艺人刻苦钻研的年轮。”

从铁匠到大师

从解放初期的凿、手锯、弓锯、各种挑刀等纯手工工具,到现今软轴雕刻机、手电钻等机械工具应用,尽管牙雕作品在线条顺畅和平滑程度等整体表现上有所突破,但在从实心牙料到活动花球这一分层通雕环节上,仍然是全凭艺人双手的鬼斧神工。

象牙球雕刻这门技艺对于手感要求非常之高,甚至严苛到每一件工具都需要艺人亲自打造的地步。在翁耀祥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工具柜,里面密密麻麻摆放了上百把大小不一的刻刀,最大的刀刃有五六厘米长,而最小的则只有一两个毫米长度。

“雕一个牙球,这上百把刀具全部都要用上。”翁耀祥说,要根据牙球雕刻的进度,不断选择不同的刀具。翁耀祥摸索着这百余把用来雕琢深浅不同的球层的手凿和挑刀,笑称:“学雕牙球,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打铁师傅!”这并非自嘲的笑话,事实上要想雕象牙,还真得先打铁。

由于材料珍贵,学习雕刻象牙,得先从雕木头开始练习,手艺娴熟以后,才能正式接触象牙。而在雕牙球前,还有一门更重要的手艺要学——打铁做刀。这是由于每个牙球雕刻艺人的手型大小、使力方式不同造成的。自己的手法只有自己清楚,于是,每一个牙球师傅都被要求有独立制作刀具的能力,也都各自拥有一套专属私人使用的刀具。

神技式微,衣钵谁承

对翁耀祥而言,每一次的牙球雕刻都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材料珍贵,且来之不易,让他不得不小心再小心。但即便如此,“翁家蛋”的技艺仍然面临失传、衰亡的危险……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象牙贸易喊停,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之一,中国也在1990年正式执行相关的全面禁止非洲象牙及其制品国际贸易的公约。随着“禁牙”的开展,牙雕艺术也遇到了生存危机,翁耀祥所在的大新象牙工艺厂也从鼎盛时期的近500名职工,逐渐减员至不到40人。

尽管早在1986年起,翁耀祥就传教过一批徒弟,但在形势面前都纷纷改行另谋生计。时至今日,仍与翁耀祥并肩作战的就只剩下他的“老表”易志平,他们两人也是厂里仅有的掌握了牙球分层技艺的师傅。“随着资源的愈发紧缺和象牙收藏的政策敏感性,眼下牙雕几乎成了一门看天吃饭的手艺,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让不少有志者半途而废。”谈及此处,翁耀祥唏嘘不已。

篇4

周建明,1956年生于苏州吴县,1975年,高中毕业的他如愿进入吴县光福舟山雕刻厂学习橄榄核雕,第一次拿起刻刀的毛头小伙子竟然雕成一只寿桃,令前辈们啧啧称奇,这更加坚定了周建明做一个核雕艺人的信念。也就是从那时起,周建明就与刻刀结缘,倾情于方寸之间,悉心雕琢属于他自己的人生。1978年,周建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兴冲冲走进大学校园的他,行李之中还有一组刻刀。课余时间,他在校园一角继续演练雕刻技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周建明的核雕技艺突飞猛进,他雕刻的罗汉头等物件成了中山陵等旅游景点的抢手货。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的周建明工作之余依然刀不离手,十里八乡的年轻后生们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三天不操刀,手就发痒,心里就会发慌,即使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周建明与核雕结下了情缘以至于痴迷,后来他干脆辞了公职专门从事雕刻艺术。潜心探究核雕四十年,在业界享有盛誉,被称为当今核雕界的领军人物,为推动我国核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创作的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园林风景、核舟等,作品造型灵活,刻工精细,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形态传神。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推崇,其雕刻技法被誉为“鬼工”。数十次参加国内重大工艺美术展出及学术活动,并屡获大奖。作品入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集》、《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中国民间艺术》及《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等刊物,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省、市数十家媒体采访报道。

让南京收藏爱好者喜出望外的是,这位从事核雕艺术四十年的艺术大师周建明工作室不久前亮相南京夫子庙,他们可以就近领略到核雕这门“叹为观止”的传统工艺。不少前来参观周大师核雕作品的市民表示,他们是通过中学课文《核舟记》知道了核雕这种巧夺天工的工艺的,不少人还依稀记得“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的段落。周大师告诉记者,《核舟记》中记录的那叶核雕扁舟是出自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大家王叔远之手,而他亦是我们苏州常熟人,苏州在核雕技艺方面有着深远的历史,出过很多名家。

周建明介绍,传统手工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寸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核雕艺术可谓独树一帜,被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都从手工艺变成了机器工艺。但周建明却一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雕刻,“核雕是细工慢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满足多个商家的订货,所以就得罪了一批人。因此,市场上出现假货也在意料之中。”周建明无奈地表示,因很多人喜欢核雕,如今他已经满足不了太多的订单,但为了保证这门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他还是坚持一刀一刀地创作作品。

周建明深有感触地说,传统的民间工艺也要有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追求旧有模式,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和收藏需要,只有出新出彩才能使古老技艺绽放出绚丽的新花。

近几年,周建明从其他工艺门类中受到启示,核雕也应有所创新。经过反复酝酿和构思,他设计出不少核雕新式样,不再单纯拘泥于核舟一个方面。他设计的新款刚一推出,就受到同行的称赞。

以下介绍几件周建明大师创作的核雕作品以及获奖情况:

作品中“麻姑”以桃换酒,手捧满篮仙桃腾云赴宴,守园桃翁和仙鹤伴随相送。作品刻有二人物,以云、仙鹤和古松作配景。

技法:主体为镂雕,局部浅浮雕。

《麻姑献寿》获2003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刻有福星、禄星、寿星、禧星四位人物。从左至右:福星怀抱禧星,寓意“多子多福”;禄星身着官服,手持如意,寓意“仕途顺达,称心如意”;寿星双手持一龙头拐杖,拐杖上挂一葫芦,寿星象征着长寿。寿星和福星之中是长在石缝中的古松,松旁长着兰草。古松占有较大的空间,参天遮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人物脚下云球朵朵;人物上空二只蝙蝠在云中飞翔。此作品为吉祥物挂件,表达了人们企盼前途光明,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愿望。

技法:整件作品以镂雕为主,松树叶、山石及云朵采用浅浮雕。松树枝部位镂空密度大,以增强立体感。

《福禄寿禧》获2004年《中国民间雕刻、陶瓷、剪纸艺术大师精品赛》金奖

神话人物八仙,八人聚一核,配景有仙鹤、祥云、仙桃和果坛,表情生动,惟妙惟肖,独具匠心。此作品为吉祥物挂件。

技法:镂雕

《吉祥八仙》获2004年《中国民间雕刻、陶瓷、剪纸艺术大师精品赛》金奖

以北京皇家园林为题材,分别刻有天安门、长城、天坛、十三陵、颐和园、妙峰山、敬思斋、神武门、闭城、北海公园共十景。以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假山流水、围廊小桥为形式,近景远景层次分明,琼楼玉宇层峦叠嶂,展现北京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

技法:采用浮雕技法,部分镂空。

《北京胜迹》获2010年《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以苏州园林为题材,分别刻有狮子林、拙政园、网狮园、留园、西园、虎丘、藕园、沧浪亭、寒山寺和盘门共十景。以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假山流水、围廊小桥为形式,展现苏州园林的风采。

技法:采用浮雕技法,部分镂空。

《苏州园林》获2010年《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本作品刻有十八尊罗汉头像,各头像面部造型各不相同。另配底珠一颗,弥勒佛一颗,共二十颗组成念珠。本品为典型的苏州“殷派”罗汉头风格,讲究三庭五眼,对仗工整。现今,周建明雕刻的“殷派”十八罗汉头,已是苏州核雕罗汉头的代表,教科书式的经典。

《十八罗汉头》获2002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近年来,周建明分别获得“中国收藏家喜爱的核雕艺术精英”、“首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核雕艺术研究会会长。

篇5

源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山茶花是嘉柏丽尔·香奈儿最钟爱的花;彗星则是她1932年Bijoux de Diamants钻石珠宝系列中的华丽主角。这两个香奈儿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在新款腕表中幻化成不同的时间音符,时而取代秒针优雅行走,时而散布表盘亮丽迷人。

香奈儿与瑞士一流“偏心秒针”(offset seconds)专家Dubois-Dépraz合作,开发出Camellia旋转山茶花表盘。这个特殊的机械模块,偏置的独立秒针位于5点钟的位置,并且与机芯联动。在这个60秒旋转一周的机械模块上,转动不息的山茶花图案使得整体设计更为活泼生动。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图案被刻在了镶钻钛金属板上。这个经典符号旋转着迷人的舞步,而它无可比拟的光泽,点亮了表盘深邃的黑。同样满怀诗意的另一款式Etoiles filantes星空表盘则生动刻画了闪烁苍穹。细巧的钻石星星散布在黑色表盘上,仿佛要将夜空中远近不同的星辰系于腕上。在这片夜空中,闪亮的彗星图案巧妙拼出了3、6和9三个数字,而彗星弧形尾巴的交会处各镶有一颗小巧的明亮式切割钻石,更显亮丽迷人。

聚焦写意的优雅细节

篇6

关键词:仙游木雕;木雕艺术;数字化平面设计

1仙游木雕艺术

1.1仙游木雕的发展历程

仙游木雕兴始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时期。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兴建寺庙建筑,木雕工艺涌现。到了宋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通过雕刻了几尊生动形象的木雕妈祖为人们所赞赏。后期还有节约风格的明代木雕和装饰风格的清代木雕,仙游木雕后期开创了“仙作”木雕家具的先河。现在,仙游的木雕产业注重传承传统的精湛的木雕工艺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仙游木雕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出产古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等。

1.2仙游木雕的艺术特色

(1)仙游木雕的寓意化图案与题材选定。仙游木雕设计所选择的题材丰富多样,有以人物为题材的木雕刻画,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体征和神态进行刻画,一般会和人们所熟悉的故事相结合,通过木雕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动物纹样主要是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如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龙、鲤鱼跃龙门等;植物纹样中傲骨的梅花、充满生机的卷草、刚正不阿的松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花开富贵的牡丹等;运用福、寿、喜的吉祥文字的题材等。在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中普遍喜欢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或表达某一事理,通过图案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2)仙游木雕的雕刻工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仙游木雕兼容并包,汲取其他地区雕刻技术的优点,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比如绘画中白描的表现手法的线刻;有跌宕起伏的层次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有人物、动物等题材的独立的立体雕刻的圆雕技术;具有空间穿透效果的透雕,也称为镂空雕刻技术;精雕细刻的微雕。这些雕刻技术有各自的特点,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雕刻技术。木雕的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艺术语言在细节处可见一斑,使其所刻画的花草具有生机,刻画的鸟虫具有灵动性,人物惟妙惟肖,通过外在的雕琢,传达作品蕴含的深意。

1.3仙游木雕图案的审美价值

仙游木雕图案主要是要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可通过艺术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体现出来。其具有儒家思想中雅俗共赏的品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启蒙、教化、审美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产生,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

2数字化平面设计艺术

2.1数字化平面设计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平面设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计算机此类数字化设备进行的图片资料的输入与输出,各种资源的下载和各类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运用的数字技术制作方式,具有特殊技术性和丰富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并且能在网络上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数字化的平面设计更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推崇。

2.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特点

数字化的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素材的提炼和创新设计,利用计算机可操控的参数来设定设计作品的各方面的数值,如形状、颜色、层次,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系列数字化设计。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它能够节省时间,可以在同一个画面以不同形式展示同一设计。在技术操作上,可以随意修改设计,利用扭曲、透视、变换等手法,可直观地对比不同设计作品。设计者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3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

3.1仙游木雕艺术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

(1)素材的选定与处理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提取仙游木雕创作中的传统元素的特色图形符号,与数字化技术的平面设计相结合,以传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传达其寓意及现代的设计思想。对具象的素材进行简约又别具特色的图形设计和表现形式的尝试,使选取的元素具有民族特征和美学特征,同时包含现代设计理念与风格。注重元素的选取会让平面设计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和文化底蕴。(2)雕刻工艺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的启发。仙游木雕特色的木雕工艺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突破性的启发。借鉴仙游木雕创作的多种雕刻技法,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的二维空间设计,使平面设计向多维度的方向发展,丰富平面设计多种材料运用的尝试和多样表现形式的设计。可以是二维空间中的多维度的展示,也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式的表现形式,注重平面与立体的结合,突破平面设计的平面化表达,在平面设计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

3.2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的影响

(1)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创作的影响。传统的木雕图案主要是以具象的、复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则是对传统木刻的图案进行归纳和抽象性的概括,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从传统木雕中所提取的元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相结合,进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样式。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和修改,用数字化设备形成木雕成品的虚拟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修改,直到最终定稿。美化和运用新的木雕纹样,将简约风格的木雕设计理念融入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之中,让仙游木雕的创作具有现代的美感。(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传播对仙游木雕文化传承的影响。仙游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现代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海报、宣传手册、包装设计等静态文化传播,还有具有视听效果的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文化传播。将木雕的文化元素以平面设计的媒介进行数字化平面设计,将传统木雕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视觉体验,创新木雕艺术传播形式,促进木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结语

通过对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内涵和民间艺术价值的仙游木雕艺术,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与社会条件,为仙游木雕艺术开辟一个新的生态传承空间,挖掘仙游木雕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运用现在的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同时从仙游木雕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其素材和表现形式等,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数字化平面设计的魅力,提升其文化价值,使数字化平面设计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与数字化平面设计新理念。

参考文献:

篇7

P键词:石雕;技艺传承

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代丰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从原始的雕刻到现在种类繁多的雕刻工具,从单一的雕刻技法到现在百家争艳技艺更为精湛的雕刻技法。石雕的雕刻技法,手法多样,大多可以分为: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镂雕、悬雕等六大类别。

一、线雕

线雕是指在平面上以阴线刻或阳线刻,在不同的材质上体现绘画,书法的一种技法。线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常应用于碑文与匾额。

二、浮雕

浮雕是在石料的表面用雕刻的手法进行雕刻,出具一些凸立感的图案,是一种半立体形态的雕刻品,所有雕刻的图像都以浮凸的状态出现在石头的表面上固而称之为浮雕。又根据石材的表面刻石的深度和浅度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

浅浮雕一般为单层次的雕像,其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显得比较单一,没有很大的立体感;高浮雕通常是一些比较多层次的造型雕刻,内容也相对于浅浮雕来说会比较丰富繁琐,多被用于一些建筑物的墙面,寺庙的龙柱和影壁之类的都属于高浮雕。

三、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品。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

四、透雕

透雕是建立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使其在感官上出现立体造型。技法大体可分两种:一,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

五、镂空雕

镂空雕技法相对前面的几种雕刻技法难度大点,它是建立在浮雕、圆雕、透雕的层面上的深层次的精工。要求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法与技法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六、悬雕

悬雕概念含有虚空之意,系指雕件凭借一支撑面的中虚悬空的雕刻,而使雕件外表面相连的造型呈若置其悬空之态,可见上下左右,通过面面俱到的运刀雕刻后,所展现的属三维全息艺术形象。在技法运用上,综合了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线雕多种手法,不但要求可供全方位观赏,还要具备凌空剔透的立体感。在人物、山水、花鸟或景物器具的写实造型上,经过设计者的艺术夸张变形处理后,求取生动的审美效果。

古老的石雕艺术在现代手工艺人的努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石雕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运用线雕,浮雕,圆雕,镂雕,悬雕等技法将书画意境生活剪影融入与石雕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古代石雕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增加民族文化气息,使雕刻艺术更加生动形象。仿古作品栩栩如生古朴典雅,现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远。

作为一名石雕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文物收藏者、研究者,更是一位传承者,我有使命和责任感去坚守这门工艺。不仅要接受前人技术与艺术的传承,更是要将现代新产生的技术、艺术融入其中并传承下去。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有关高等艺术院校增设一个雕刻艺术专业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接触这门艺术,有兴趣的来学习石雕技艺。虽然他们的初衷不一,但我觉得,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只要他们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好这门手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延续和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或者说是一种推动。因为这一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系统的,是规范的;他们思维和理念是先进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我们这门艺术的生命才会更活跃。

纵观过去和现今,更展望未来。现在国家正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功垂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更鼓舞了诸多的石雕艺人。我们非但要做好目前的事业,更要有序的把石雕技艺传承好,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有迷茫,让他们懂得热爱这门艺术,让他们热爱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石雕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们的不断淬炼与升华,使得这朵艺术奇葩更具娇美。石雕艺术的未来更加灿烂无比!我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悠久灿烂的石雕艺术将大放光彩,石雕艺术的发展将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刘同保.“工匠精神”下的觉醒与升华――探讨新常态下曲阳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雕塑,2016,(02):60-61.

[2]张汉文.关于嘉祥石雕雕刻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J].人文天下,2016,(05):55-60.

篇8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构图、多层次雕刻、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精雕细刻,格调高雅,又被称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来,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神韵、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而蜚声海内外。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具有艺术表现特色,东阳木雕的老一辈艺人、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以及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其表现形式,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技术,来突出表现东阳木雕的层次、立体及三维艺术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火烧板拼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

    1.阴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阴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艺术。阴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线条雕刻为主,而无大块面铲法的一种雕刻技法。“以刀”是阴雕技法的总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用凿刀左右前后加以横铲,要求达到以工带写,掌握笔意,凹刻线条,称之为“铲阴花”或“铲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线条,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雕刻图案低于平面的一种表现艺术,称之为“阴雕”。刀在木中走,犹如笔在纸上游,但是木材质地有软有硬,木软,刀力可及,木硬,运刀难度大,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阴雕工艺一般是无稿的雕刻艺术。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构思图案,周密设计,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画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锋利落,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疏密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雕刻的画面中体现出兼工带写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阴雕”艺术作品,全部显现在刀法的运用之中。这种表现艺术,又分为阴雕嵌色表现法和阴雕不嵌色表现法两种。其阴雕嵌色表现法是在阴雕的凹面内嵌入有颜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薄浮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图案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形式讲究保留平面,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锋利斜面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细线条的表现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艺人基本功扎实、刀法运用自如、刀法流畅、线条清晰、地要平整、层次分明、富有神韵,雕刻深浅把握在5毫米之内。此种表现手法是以刀,刀刀见真情,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整件作品不允许有刀疤伤痕,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精品。其艺术效果是:“远看有层次,近看是立体,细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韵。”看似一幅图画,其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烈,是一幅立体的画图。

    3.深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镂空雕为副的一种表现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达100多毫米。镂空雕也是深浮雕中进行镂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镂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运用镂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突出。这种深浮雕表现方法往往与镂空雕密切结合,来提高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深浮雕和镂空雕的雕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的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一种很深的艺术感染。

    4.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运用锯空雕和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锯空是在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琢。其镂空雕是在锯空的物像背后进行镂空雕刻。在锯空雕刻中,又有镂空雕刻;在镂空雕中,又见锯空雕刻。两种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细得当,疏密均匀,玲珑剔透。此表现法,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层次和空间丰富而又强烈。

    5.透空雕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浅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虚实并存的浮雕艺术。是将“地”全部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线切刀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为:单面透空雕、双面透空雕和异型双面透空雕。单面透空雕是单面图案,单面欣赏的木雕作品。双面透空雕是同一图案,正反两面雕刻,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的木雕作品。异型双面透空雕是两面不同的图案,两面欣赏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间的通透和虚实的分割,使透空雕显得更为空灵贯气而不沉闷,既有圆雕轮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镂空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镂空雕是一种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标志是玲珑剔透,使物象有立体感,人物穿插场景层次多,镂空深雕,独具匠心,极富有艺术之美。此表现法是在镂空雕的主体雕刻下,底部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效果。

    7.高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将图案外框平面和图案内的“地”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图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达到凸显主题图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画面构图匀称丰满,图案整体、连贯较强,很少露“地”,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由于主体图像高出平面的“地”,凸显了主体图像,主体突出,平面立体艺术效果明显增强。

    8.多层叠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表现法,就是运用这种雕刻技法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相结合,其一层层的层次丰富而又突出,纵深感加强,凸现多层次的立体木雕艺术。

    9.镂圆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这几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表现方法。此种表现方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合福建龙眼木雕的圆雕技艺和广东潮州的通雕技艺而创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镂圆雕,不是简单的镂空雕雕刻加圆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经过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观看欣赏,其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镂空雕中,加进了圆雕雕刻技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完全立体,适宜人们全方位观赏,三维立体效果非常强烈。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凸现了三维的艺术特效。

    10.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块木雕作品中,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一种表现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体是“压缩”处理后的二维空间效果;深浮雕、镂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较深,增加了层次和纵深丰富;半圆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多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赋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间感、三维立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镶嵌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镶嵌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有铜、锡、玉石、象牙、贝壳、竹丝、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银珠宝的。此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木材,如红木、桑木、黄杨木、榧木、柏木、苦槠木、黄檀木等有颜色的木材作为镶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巧妙地拼凑成各种形象的图案。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作陈设欣赏的台屏、壁挂、屏风等木雕作品的创作,也适宜于橱、柜、箱、茶几、案台等各式家具的装饰雕刻。运用多种色彩的木质材料,分清了层次和色彩的艺术效果,使木雕作品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因木质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就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分选各种颜色的彩木,分块雕刻,再按设计图案的要求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据图案内容分深、浅、淡或按景物的特点来挑选彩木,分块进行浅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在选择彩木时,十分讲究图案远近景物的内容,远景可用浅淡颜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点的彩木。否则,木雕作品制作组合后,会引起色彩的反差,影响色彩的艺术效果。按图案设计的要求分深、浅、淡选择彩木,其彩木雕刻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让观赏者远看似一幅彩色的图画,近看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画卷。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彩木的色彩和多层叠雕展示了立体三维艺术,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远景,多层叠雕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画面的纵深感,平面浮雕的立体三维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篇9

得益于犀角的药用价值,再加上犀角制作材料稀缺以及“全世界犀角杯存量仅数千只”的说法,也为犀角雕收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犀角是非常有名的牙角料之一。人们常说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主要是指犀角。犀角主要产自亚洲和非洲,自郑和七下西洋后始流入我国。犀角是犀牛生于鼻骨上的犄角,是由毛发角质化而形成,有纯黑色、纯黄色、黑褐、深棕色等。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纵断面是细条状的竹丝纹,而横断面则像鱼子状的细颗粒,称作鱼子纹或栗纹。研碎能闻到如麻油一般的香味,用火燃之则不臭。

犀牛是世界保护的珍稀动物,犀牛角是极为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的神奇功效。长久以来,达官贵族青睐用犀牛角制成盛器,如酒杯、盏、碗等,以期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享受美食佳酿的同时药补,达到解毒治病强身的效果。此外,在我国古人眼中,犀牛还具有辟邪镇凶、护佑平安的作用。2000多年前,汉朝人就把犀牛角视为奇珍异宝,多为国家之间进贡礼物。汉代道教“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之一,便是犀牛角;我国古代的聚宝盆中,除放置金银珠宝、珊瑚玉石外,还必定放入犀牛角一双。《汉书》中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自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进行雕刻,以显示雕工和画工。至明代中后期,东南亚、非洲犀角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犀角雕刻工艺也迅速走向成熟,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同为艺林珍赏之品,并涌现出一大批角雕名家。明早期犀角雕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花卉采用镂雕加浮雕,常见玉兰、牡丹、梅花、茶花等图案,在盛开的大朵花旁边,小花蕾合苞欲放,枝叶茁壮,简练流畅。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较多,层林叠嶂,山重水复,庭院楼阁,高古人物谈笑其间,意境深远。这一时期刀法圆润流畅,不留雕刻痕迹。清代初期,犀角雕刻继承明代的传统风格。进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种类颇丰,除杯外,有圆雕人物、洗、挂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觞等,雕刻工艺精致至极,至清中期达到了鼎盛,雕刻蟠螭纹和龙纹的犀角杯数量增多。清代后期,国力衰微,犀角料进口减少,且主要作药材,所以犀角雕艺术与其他工艺艺术一样,走向衰落。

专家表示,在众多的犀角雕件中,犀角杯数量过半数,这源于皇家对其药用价值的偏好。现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大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流落民间的不过千余只。

犀角杯的收藏是一门高雅艺术。目前,市场上犀角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从使用造型来看,分平底与锥底两种,平底犀角杯主要用于酒桌上,而锥底犀角杯则为站立手握的。

犀角杯的外部装饰雕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是山水形,杯外雕刻大自然间的山水风景,塑造出重峦叠嶂、溪流瀑布的景色,犹如传统的山水画一般。二是花枝形,它以花卉作杯形,并以枝梗苞叶雕成杯把,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此类造型的犀角杯多系锥底形。三是人物形,杯外雕刻的图案大多为狩猎图、雅聚图、神仙图与祝寿图等,反映的是人们所向往的意境。四是吉祥形,杯壁雕刻着传统吉祥之物,例如祥龙、螭虎、蝙蝠、灵芝、鹿、竹等。五是光素杯,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六是仿古形,取于青铜器的爵之形,呈椭圆口,窄边作流,宽边作把,口外饰回纹或勾连纹带,身部刻饕餮纹,具有古朴典雅之韵味。从所用雕饰技法看,有阴线、阳线、平凸、隐起、浮雕、镂空等。犀牛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除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鼎、炉、瓶、盒、碗、钵、盅、洗、笔床、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陈设观赏的人物、动物摆件等,均具有同期竹木高浮雕与圆雕的艺术风格。

据专家介绍,中国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一是北京派,代表宫廷艺术,取材厚、大,表现皇室题材,工艺精美,不计工本材料;二是苏州派(包括嘉定),工巧荟萃,讲究文人气息,多取材兰亭雅集、东坡游赤壁等题材,用料次于皇家;三是广东派,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为主,用料较薄。

篇10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以木质结构为主,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在建筑物中融入木雕装饰。如横梁、门楣、窗棂等都嵌入各种图案,在技法上采用透雕、镂雕、浮雕、圆雕和通雕,内容上大部分为万字几何纹、花卉瑞草、吉祥动物和戏剧人物等题材。以赣南客家围屋为例,其以主房为中心,四周筑以高墙炮楼环绕,内部房屋的装饰木雕十分丰富,大门的两边及梁柱上都饰以麒麟木雕,再配以书卷、如意、花卉等装饰形式。其构图形式注重和建筑物整体风格相统一的原则,使围屋既具有古朴、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艺术魅力的特点。

赣南客家人有着浓厚的敬祖意识,这种传统从古流传至今一直延续,宗庙和祠堂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及陈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祠堂和供祖中堂的雕刻图案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如神案采用的是镂空多层高浮雕,题材以缠枝纹和卷草纹等吉祥纹饰为主,以示虔诚。梁柱上的雀替大多用鳌鱼来表现,这种龙头鱼尾的形象和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有关,以祈望家族里多出达官显贵,光宗耀祖。

赣南地区自古盛产优质的樟木、楠木、杉木,这为制作家具带来了便利。明清以来,赣南客家文化受到江浙与粤闵湘文化的影响,使得家具的设计及雕刻工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九瓷床因其在床额上分割花板的九空间中镶嵌九块瓷板而得名,瓷板上多描绘八仙过海、翎毛花卉、山水风景图案等。另外在八仙桌、圈椅、供桌、梳洗架、衣柜等客家传统日用生活家具中也辅以鱼、鸟、龙、梅花、如意、花瓶等题材作为雕花装饰,精致的做工丰富了视觉效果,使得传统家具显得华丽而牢固,达到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统一。

2.赣南客家民居中的石雕、砖雕装饰艺术

石雕与砖雕是客家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这为石雕、砖雕提供了必要条件,砖雕采用的是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石雕则以兴国红石岩和赣县、南康一带的花岗岩为主要材料,石质细腻,易于表现塑造,广泛应用于建筑的石础、明台、抱鼓石、石枕、门箸、漏窗、石墩等构件中,多采用高浮雕或镂雕技法,以狮子、球、卷草、羊、大象等吉祥图案为题材,造型生动,细腻精致,手法多样,反映了赣南客家居民对家族兴旺、健康长寿、丰衣足食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赣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建筑群,石雕与砖雕的精美也堪称一绝,不但雕刻精美,还兼顾实用性,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如龙南乌石围屋檐墙翘脚上装饰着引颈高吼的雄狮和舒鼻昂首的大象。檐下山墙墙身、纵面都灰塑着各种花卉动物、楼台亭阁等人物戏剧故事图案,浮雕与镂空雕交错结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关西围屋宗祠的门楼也是用石材构筑,门楼上石雕如意斗恚层层递进,两旁的栏板上有浮雕人物故事图案,显得既美观又有文化底蕴,是赣南客家围屋建筑雕刻中最精美的石门楼之一。

3.赣南客家民间雕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赣南客家民间雕塑在整个客家民间工艺美术门类中占很大比重,并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反映出客家生活的用功能,又兼具精神审美的意识。进入21世纪,受到大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雕刻技艺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再加上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及大自然的风化腐蚀作用,给赣南客家的民间雕塑的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

所以,既要保持原有民间雕塑的完整性,又要对过去残破的木雕、石雕、砖雕进行维护和修缮,这是发展赣南客家民间雕塑装饰艺术的唯一出路。一方面要坚持古建筑雕塑“修旧如旧”的原则,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赣南客家文化,鼓励年轻人立足本地传承和学习老一辈的雕刻技艺,才能将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