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体能训练

“寓教于乐”的提出者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表达出来的,起初只针对诗的作用而言,后来成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即“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寄予,将教育、学习寄予在乐趣里,就是以艺术及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的形式。而游戏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可应用到对小学生的体能训练中,颠覆传统训练中的呆板、反复、蛮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体能训练的任务,将学生寄予到愉快的玩耍中。当然,游戏教学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教师要确定一个最佳的游戏教学方案。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挖掘体能训练中可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其次,要有细致的构思,令所有小学生都热情澎湃,参与到冠以游戏方式的体能训练中:最后,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及时将玩性大发的学生唤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

一、挖掘体能训练中可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面镜子,我们想在镜子中看到什么,就将镜子对准什么。我们想从体能训练中挖掘到可以冠以游戏形式的趣味部分,就必然要用趣味的眼光审视它,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被遮掩的趣味元素。可以说,在体育学科中,这种趣味元素俯仰皆是,教师要懂得加以利用,将其以游戏的方式编排出来。使体能训练充满乐趣和魅力,让小学生在玩的体验中获得体能的进步。

以体能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大多具有竞技性质,教师便可以利用天然具备趣味性的“竞技”方式进行游戏教学的编排。例如“运球”和“仰卧起坐”这两项活动,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小组,每组成员为一个小分队,小分队之间互相进行计时、计数,并将结果上报教师,由教师合计出每组的平均值,进行名次排列。最差的一组可为其他组成员表演节目。每组成员在比赛中获得乐趣和刺激,又能自我督促进行体能训练。即便最差的一组,也能充分的展现自己,获得鼓励。教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能向“因材施教”的教学趋势努力,小学生自然会愉悦、欣然向往。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热情,实现“没有一人落队”

每一门学科都存在不感兴趣的学生,体育更是如此。但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不感兴趣,而ζ浼右匝党饣蚨云涫焓游薅谩R从这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源头找起,即教学方式。单纯的体能训练,枯燥乏味,甚至损耗体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使其愉悦、自主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实现“没有一人掉队”的体能训练教学前景。其中“体育游戏”便是一种。当然,体育游戏并不是几个人的游戏,教师要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其亲近体育,敢于动起来,完成体能训练任务。

尤其是一些文静的女同学,很抗拒各种体能训练,这很让体育教师头疼。为了使其参与到体能训练中,加强对体能的训练,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游戏点缀枯燥的体育训练课堂,使学生觉得体育并非那么可怕。然后逐一的引导其接近体育,做一些简单的计时、计数、报数、集合、整饬队形的任务。待到时机成熟,教师觉得这些同学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再引导他们投入到体能训练活动中,由于是游戏方式的,这些学生仍会持续对体育课堂的好感。

三、做好体育游戏教学的收尾工作,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

游戏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不可本末倒置,将游戏作为主内容,丧失体育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而是要做好体育游戏教学的收尾工作,将学生唤回到体能训练的主体内容上。这需要教师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力挽狂澜,将玩性大发的学生引导对体能训练项目的思考上来,将肢体上的交流、合作上升到思维、语言、智力的碰撞环节中。当然,小学生的思考方式是幼稚的,教师要加以明确的总结,使实践进行理论性回归,为学生准确投身于体育实践中打好基础。

例如“运球”,小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这一体能训练,不亦乐乎,几乎不在乎运球的方法、速度等等。但掌握运球的基本要领恰恰是体能训练教学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游戏玩耍,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进行好的收尾,不能太突兀,要顺接而下,进行方法点拨。例如,各小组运球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介入,也进行运球。可花样、可原地、可跑步进行。学生纷纷拍手叫好,然后,教师再引出该体能训练的要领,包括:身体姿势、手臂动作、手脚的配合,球的落点。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是学生语文知识的基本形成期,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进行沟通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效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具体教材,就如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效训练这一话题,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心理生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表现出内向和怯懦的一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教师不要采取责骂或者是批评的教学方式去强迫学生进行一些语言练习,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内心在拒绝学习和练习的时候,强迫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建议教师可以转移话题,让教学重心从表面上转移到另外的地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恐惧,用迂回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训练主题进行配合。比如在结合教材中《学会拒绝》这一内容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教师尽量避免直接将教学主题以及相应的教学任务告知学生,而是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讲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应该拒绝的事情,然后让学生去判断这种事情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应该拒绝。导课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观察,如果学生们已经渐渐放下防备心融入到教师要营造的目标氛围中,教师便可以开始下一步的教学内容了。学生对教师所举的生活实例进行判断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5~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列举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应该拒绝的事情。课程进行到这一环节的时候,课堂气氛基本上也开始进入到活跃状态。讨论时间结束之后,在每个讨论小组之间推荐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公布,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些是非观并不成熟,因此对现实生活中应该拒绝的方面还不是分得很清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讨,在学生对探讨结果进行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进入到教材内容的教学环节了。氛围的营造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仍需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良好课程纪律的涵义是既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又不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上一教学环节探讨的结果以及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些口语表达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导学生发挥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用于拒绝语境的交际口语进行思考,最好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交际用语的巩固和掌握

篇3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专业教学,更要加强体能训练。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应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融合教学,以发挥体育学科的服务作用,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就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资参考。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融合教学

在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下,高校体育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不再是高校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而是引领学生走向终身体育的一道桥梁。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融合教学,是高等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培养现代化综合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2014级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100名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6名,女生24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融入体能训练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体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心体能训练课开设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1 20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四轮体能训练教学后,调查结果表明:93.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95.4%的学生对该融合教学课程有参与兴趣;97.2%的学生赞成开设体能训练课;91.6%的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表现出现,能为团队带来荣誉,营造团队价值;85%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能训练后,自己的团队凝聚力提升较快;而其中有96.8%的学生对团队感觉良好。整个体能训练项目下来,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感悟成功与失败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整合

(一)重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在高校体育中融入体能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资本,高校应构建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能训练。而教育体系则可以以健身基础知识及技能为中介服务于培养学生终生健身的教学目标,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对健身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中。此外,学校还可以再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职业场景模拟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平台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起来,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化职业素质。

(二)开展课外体育,整合课程模式与扩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以及柔韧性,更能深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尤其是在日后的信息技术开发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心理较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实现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使用间歇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综合训练法等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三)执行多元评价,细化体能训练考核标准

学生们无论是在身体素质、心理特点还是在体育基础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考核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一,在该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做到结果和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尤其是要加大对过程评价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使那些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的快乐和成就感。第二,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把客观性元素在体育成绩中的比重降到最低,加大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的比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一门以促进学生机体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为终极目标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融合的重要性,开展有效的体能训练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⒖嘉南祝

[1]李芙蓉,吴新炎.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篇4

【摘要】警校的学生是未来维护社会治安的保障,是监狱劳教系统司法警察的主要来源,加强警校学生的

体能训练不仅关系到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有超强的运动能力,更关键的是关系到警察

在执行任务与敌人搏斗时的生死存亡和警察的技能、战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是

非常必要和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警校学生体能训练加强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越来越快,我国犯罪的几率也是逐渐的增大,在近几年间,暴力犯罪事件是逐渐的

增加,监所也时常发生暴力事件,警察要想让社会有一个安宁和谐之处,就要加大力度打击犯罪分子,而

打击犯罪分子的基本条件就是有一个强魄的身体与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就是现在独生子女的数量的增加,使得家长都不愿让自

己的孩子吃苦、受累,而且由于长辈的娇生惯养,使得现在的孩子的性格都养成了不愿吃苦、懒惰的心理

,在进入了警校之后,对警校里面的技能训练和体能的训练都不是很适应,而且都不愿进行体能的训练,

所以在这方面警校要加强和研究出警校学生的训练体能的方法与技巧。随着近几年的暴力犯罪的几率增加

,公安战线或者司法战线干警在与犯罪分子搏斗的过程中也是牺牲了很多,这些说明犯罪分子不仅危害人

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还威胁到了警察的人身安全,对警署部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警察牺牲这一事件上

,就说明了我国警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也不都是合格的。

(1)警校学生训练不达标。

在大部分警校里,学校对学员的训练还是经常遵循传统的模式,手段陈旧。学员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就

是进行对体能的基础训练,矛盾的是,在体能的训练方法上面却是非常的不达标,不是经常跑步就是做一

些无伤大雅的动作,这些对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都是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只能让警校学生的身体耐力等

素质稍微增加一些,其他的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2)警校训练设施陈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形势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而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也

是不断的在变化,变得懂得用科技手段作案,懂得利用现在信息网络技术来作案,所以,警校要是一味的

利用陈旧的设施来进行对警校学生的训练,那么,在以后对犯罪分子的斗争中,警察就不可能永远立于不

败之地,,所以,警校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对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改革和创新,警校学生

在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把身体素质、警察斗争技巧与作战方式发生改革与创新。

(3)警校对学生的体能训练缺少实地演练。

警校学生在学校里面,只能是通过教练对学生的教导与战术演示,经常在学校里学量的理论知识,几

乎很少进行实战演练,这样就算学到再多的技巧知识,掌握再多的作战方式,没有实地经验,也是无用的

,很多作战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训练才会掌握与获得提高。随着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穷凶极恶

,警察在与犯罪分子搏斗时稍一疏忽或没有作战经验,就会负伤或者牺牲,所以,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进

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在战斗中掌握技巧和掌握作战经验,以备在以后的与敌人斗争中减少受伤几率避免重

大伤亡。

二、加强警校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在警校的学习过程中,如学校方面重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那么毕业后进入公安、司法系统工作的学员将

会大大的增强公安、司法部门的执行力,使得警察在执行任务对战犯罪分子时能立于不败之地,能更好的

保卫我国广大公民的权益。

(1)加强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能够增强警察作战技巧和实战经验。

警校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不仅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对战犯罪分

子时对取得胜利有更多的把握和更多的自信心,能够让警校学生学会更多的作战技巧和作战方式,使得警

校学生获得更多的对付犯罪分子的经验。

(2)加强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得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警察只有有了对付犯罪分子的实力,才能在斗争中取胜,所以,警校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在另一方面

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让学生有了健康的体魄、有了作战的技巧和方式,学

生才能在以后的警察生涯中充满信心,在对付犯罪分子的时候才能掌握主动获得主动权。

(3)加强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得公安、司法部门的整体素质提高。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懒惰心理也是随之增加,公安、司法机关警察的整体身体素质也是随之下

降,在近20年间,我国就有6000多的公安、司法战线的民警在对抗犯罪分子的时候英勇牺牲,对广大人民

群众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些就是说明了,我国公安司法机关民警的整体身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所以,警校要提高对在校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重视性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三、加强警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警校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要秉承科学的、实际的、与时俱进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

得到整体的提高,让学生在以后的警察生涯中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对抗犯罪分子时能立于不败之地。

(1)要严格训练警校学生的反应能力。

在警校中,学校要严格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到最高,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

训练的时候,增加障碍或者其他的方式,如学生在训练的时候教练进行突然性偷袭,让学生自己应对,加

强学生的反应能力,类此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警察生涯中,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就能

自如应付各种突况,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加强警校学生的实战演练。

警校学生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经常拿出来演练,只有在实际的作战中,才能增加学生的作战经验,才

能掌握好各种应用实战技巧。如,学校要经常在不同的地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来进行模拟实地演练

,模拟各种突发实战状况等,尽可能的找各种方法为难学生,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巧和经验

,因为,一旦到了真正的战场就是生与死的较量,谁也无法教会学生怎样胜利,只有自己靠自己。

(3)及时的改革警校训练设施。

警校对学生的训练设施要进行及时更新,要

根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及时的更新训练设施,要适

当的采购进一些先进的训练设备,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的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警校教师要时

刻的注意搜集整理最新的犯罪分子利用科技犯罪等信息,及时反馈与学生,并在与学生讨论和研究过程中

逐一突破,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科技信息,为以后学生的警察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警校要对学生加强体能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以后对抗犯罪分子时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还能提

高公安、司法部门的整体素质,使得公民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免受犯罪分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惠明.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体部[J].对加强警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思考.2004(10)

篇5

关键词:技能教学;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57-03

军校的技能教学训练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例如:擒敌、射击、越障、攀登、爆破、侦查、装备、战术等课目。军校在技能教学训练中,按照《军队基础建设纲要》中的“四会”要求,加强部队教员队伍建设,不仅要继承传统的“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教学法精神,而且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善于运用“新四会”的教学理念“会用新技术讲解科技新知识、会用新装备熟练示范新技能、会用新手段采取组训新形式、会用新方法把握学员心理特征”;才能适应部队院校在技能教学训练方面的新需要。教学训练中教员应具备不但会讲“是什么”,“怎么做”,还能讲清“为什么”的能力,才能达到使学员知其意、得其法、明其理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在技能教学训练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始终围绕“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研讨。如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准确纠正问题是提高教学训练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也是技能教员必须具备的教学训练基本功。

一、发现问题是纠正问题的基础

在技能教学训练中,应严谨落实教学相关程序“理论学习—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小结讲评”。这是教学训练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要素,其中组织练习的科学把握是实现高标准技能水平的重中之重;而决定组织练习的优劣除了运用先进教法正规组训外,其切入点是教员在学员技能体会中能准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组织针对性纠正。该步骤是组织练习贯彻始终的重要环节。从教学能力分析,教员能够准确发现问题是组织练习的第一步能力,它是使学员提高技能标准的“起始点”。教员只有具备准确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展开下一步纠正问题的组训步骤。例如,学员在学习技能动作时,对于在泛化、分化阶段出现的错误动作,教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根据技能要领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提高技能水平的具体教学手段。发现问题主要包括四点、六个方面,首先是搞清问题存在哪个(些)部位;其次是认知问题存在哪个(些)环节;第三是把握机体(肌肉)支配问题存在谁主次、谁收放;第四是确定协同问题存在谁先后、谁依次等问题。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关系,是解读任何事物的基本程序;它同样是适用于巩固、提高技能教学训练。准确发现问题是一切纠正问题的基础,是教员培养学员技能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佐证教学能力的基点,也是作为一名称职教员的主要评价标准。

二、依据技能标准纠正问题是本质

在技能教学训练的组织练习中,准确发现问题是下一步实施的基本前提。组织练习是学员在教员指导下经过反复试做、操作,不断纠正问题,熟练掌握技能的活动。它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军事动作,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引入性练习,是在教员示范动作后学员所做的练习,又称为模仿性练习,其目的是强化所接受的印象,体会动作的基本要领,为后面的练习打下基础。如果是较为复杂的动作,可先分解练习,后综合练习。二是完成性练习,是在学员能够正确完成有关动作后进行的。其目的是进一步纠正其缺点,完善其动作,使其巩固和熟练。三是经常性练习,是指在掌握了技能后,还要经常不断练习,又称巩固性练习。其目的是使掌握的技能得到保持、完善和发展,达到技能的各个要素高度协调化,整个动作达到自动化。

组织练习中,提高技能阶段是一项很烦琐的过程,它要求教员仔细观察每一个学员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症结,纠正其不正确的动作;又要求教员采取灵活的编组,把单个练习、分级练习、集体练习、变换条件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穿行,以便消除在反复练习中出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现象;更要求教员把握好练习的针对性,调动学员积极性。在熟知了组织练习的步骤、原则基础上,纠正问题就是教员履职尽责的本质所在。纠正问题主要采取以“分解式”为主的提高技能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和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细训,逐层打牢基础。由于军事技能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概述其共同遵守的教学步骤,但从技能教学训练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纠正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分解练习,它包括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即,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按其动作环节,分解成几个单独练习的部分,组织学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习,待其掌握分解动作要领后,再组织连贯练习。组织分解练习时动作的分解以不破坏完整的有机联系为原则,动作分解后就立即转入连贯练习。二是分步练习,将一个完整的内容分成若干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达到的标准;一般技能课目都具有连贯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础到应用逐步提高难度,一定要按照程序、步骤分步细训,使学员较好地掌握军事技能。三是分段练习,把某一训练过程分成若干段,逐段训练,然后连贯起来训练。该模式体现了从基础到应用,从分解到完整,从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对出现的问题,依据技能完成标准进行有效地针对性纠正。

在组织练习中,教员及时发现问题是纠正问题的基础,而依据技能标准有效纠正问题是教员履职尽责的本质。教员只有具备对技能构成环节、要素的深入理解,从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分析,才能实现依据技能完成规律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纠正。它是教员培养学员技能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佐证教学能力的根本点,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员的重要评价标准。

三、运用诱导、辅助手段纠正问题是层次

在技能教学训练的组织练习实践中,时常会遇到:针对痼弊动作、肢体协同不畅、速度劲力不顺达等技能问题,尤其是复杂性、协同性、标准性、危险性要求高的技能方面出现问题,即使运用了讲解、示范、对比、分解等科学教法进行问题纠正,有的往往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技能教学的组训中,探究纠正问题新的方法手段。

探究示例:单人徒手攀窗上技能。存在问题:(1)手的抓握能力不足维持长久;(2)攀上途中重心横向移动过大;(3)上下肢协同不一致;(4)恐惧心理等。采取“非技能动作”的纠正训练方法:(1)分别练习双手、单手抓握单杠、门框、墙沿悬垂的手臂半屈伸等解决抓握能力。(2)练习攀爬晃动约10~15度角的软梯等解决重心横向晃动。(3)地面练习,同侧四肢依次运动能力等解决人体本能相向运动的反馈模式,建立上下肢协同的神经反射。(4)练习身体处于不同角度的平衡能力,并从地面逐步致空中悬垂等解决恐惧心理。

上述示例,借鉴了以“立题引导—分解要点—创新环节—形成创立”的探究创新教学训练模式,融入了“渗透联想—比较选择—领悟迁移—内化创新”的选择创新教学训练模式的“形成性诱导训练教学法”。该教法的核心理念是根据技能要点,通过来自“本能”、来自“生活”、来自“已熟知”的肌肉运动展开的练习,而非单纯的技能分解,并且实施的内容直接作用到技能本身,它是透过技能本质从已具备的机体能力实施的练习,并渐进形成各部分已知能力的叠加;它是把对技能的学习过程,转化成肌肉运动“认知过程”的教育,是通过机体感知而形成的机体由简单到复杂完成条件反射的技能教学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员首先是从“本能”或“被引导”的机体感知开始的技能学习,渐进形成对技能关键环节逐层次机体感知的建构,达到准确纠正技能问题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运用诱导、辅助手段的启发式教学训练模式,具有教学对象的能动融入性、教学内容的本质简化性、教学形式的引领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内隐浸沉性等特性。

在组织练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扩充和深化的过程。它对学员掌握知识起到了消化、巩固和深化作用,是实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合理归一。曾指出:“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可以说,将复杂的军事技能经过理性思考的严谨剖析,拆解成相对简单的实施过程是组织练习所追求的方式,是提高教学训练能力高标准发展军事技能的需要。正如一种对问题解析的归纳:将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只是作秀;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专家。

在组织练习中,教员根据技能特性,透过本能“肌肉记忆”的启发式教学,采取非技能内容的诱导、辅助练习,但该练习的目的是直接作用到技能本质,使学员形成对技能的“自然纠正”。它是教员培养学员技能、思维拓展的要素,是佐证教学能力层次的核心点,也是作为一名专家型教员的重要评价标准。

在此,试解读教员履职尽责的教学能力类型,见下页表。

总之,军校在技能教学训练的组织实施中,对问题纠正方法的探究是解决技能再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提高教员队伍的教学能力并保证教学训练效果落实,不应过度重视示范能力而应两手抓,即强调感性认识、狠抓理性思维。培养教员以“发现问题是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能力”的原则,从研习军事训练大纲、研习军事训练指导法、研习军事技能教学训练特点、研习现代作战技能需求、研习现代军事训练变革、研习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出发,逐步构建能够熟练运用先进军事训练方法指导,并服务于教学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黄典南,范武茂,郭清泉.武警教育训练——改革与创新(院校篇)[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7).

[2]朱如珂,朱兵,张淑哲.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职;军事技能训练;对策

大学生通过军事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还能激发爱国热情,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们以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在岗位工作中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受国家国防教育的要求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开展军事训练已成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军事技能训练设施滞后,缺乏专业的训练基地

当前,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展了军训,但仍有少数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由于规模不同、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军事训练基地供大学生军训使用,不少高职院校主要是利用当地驻军单位或校园开展训练,训练对象也往往是新生。因此大学生军训时,很多高校都在军训,不可能有那么多军事单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训练场地相冲突的现象司空见惯。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因经费紧张,基本没有训练设施和器材的预算,这就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只能开展列队等徒手动作训练,相对复杂的训练科目因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而无法进行,使得学生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军事技能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趣味性

在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军训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由于学校设施的局限或出于安全考虑,不少高职院校主要以队型排列和姿势矫正等队列训练和寝室内务整理为主,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且基本上是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做重复性的简单的动作,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感觉到军事技能训练的乏味、枯燥,训练也只能被迫接受,很真正地难调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检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会操时是否做到队列整齐,动作姿势是否一致,学生精神面貌是否高昂上,这也是为什么高职院校领导、班主任、教官为什么都特别重视队列训练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必然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军训大部分时间都被队列训练所占用,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如实弹射击等军事技能拓展训练,也就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军训的效果和实用性。

1.3 军事技能训练目标割裂,忽视国防建设的需求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但他们对军事训练的认识和重视不尽人意。不少高职院校在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上的目标认识不到位,集中体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对自身困难强调的多,对训练投入的少;对队列训练组织的多,对实弹等实质国防需求组织的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性关注的多,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军事技能要求的少。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仍然在重复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开展军训的内容。

1.4 军事技能训练重训练过程,忽视训练的实际效果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针对新生入学期间,军事技能训练也仅局限于统一安排的集中训练时期,不仅不能做到是否达到了所需的教学时数,也没有做到继续跟踪最终效果是否达到目的。其结果直接造成了不少高职院只把军训工作看成是一个过场,只要有这个过程,可以不管前期制定的计划是否周密、准备是否充分、训练场地和设施是否完善,也可以不管学生成绩是否要进成绩单,也更不可能会强调大学生技能训练的日常养成。

1.5 军事技能训练重实际训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是聘请当地军事单位的官兵来充当教官。这些以部队官兵为主的教官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基本上是根据学校计划或领导的统一安排来组织军事技能训练,训练模式基本都是采用集体训练模式,很少使用其他多样的灵活模式,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基本不存在。这种方式由于教官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不多,也不能有效地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教官懂但受训练时间、方式等因素制约也不能有效地开展。由于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割裂开来,如此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使大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军训的作用和意义,国防意识及团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增强及集体观念的树立将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整合驻军单位和高校资源。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切实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的经费投入,满足所属学校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所需装备、场地的基本要求,并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要根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驻军单位和高校进行沟通与协调,争取人、财、场地等的支持或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所在地驻军单位、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训练场地、互聘教官等资源整合方式。一是高校、驻军单位共同出资建训练场地,平时归驻军单位管理,学校只有到军训时才使用,军训时也可租用驻军单位的设备。二是驻军单位和高校可以调整对士兵和大学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使不同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能够合理使用场地,彼此冲突,做到资源有效结合,高效利用。

2.2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实施训练内容、形式多样化

2012年2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这就赋予了新时期高校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改变当前将队列训练作为军事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的做法已是当务之急,要确保军事技能训练取得成效,必须改进训练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军事活动,甚至还可以组织实施相关拓展训练,使训练内容能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亲身感知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及国防的需要,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训练的学习氛围,主动与教官、班主任等进行互动,达到真正的军训目的。在训练具体内容上一是可适当增加突发事件训练和演习,如消防、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演练,提升大学生发生突发危险事件时的紧急疏散、躲避危险、医疗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二是增加野外生存训练或越野训练相关内容。如,给学生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按要求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三是可以结合开展一些趣味性游戏及启发式运动,比如常见的拉歌比赛。

2.3 重视组织的对话与交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官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而教官军事技能较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教官的对话、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如果配合协调的好能使学生、教官、班主任在开展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此在开展军事训练时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训练时,实行由教官担任连长主管日常训练、班主任担任指导员主管思想教育的管理模式,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班主任就要与教官、学生同学习、同训练、同活动,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强化军事技能训练考核,确保军事技能训练效果。

考核是检验军事技能训练是否达标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上出发,教育部或其他主管单位应制定好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每年对高职院校开展1次军事技能训练督查,检查各高职院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军事技能训练、课时是否满足要求,学生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国防或军事知识等,以此推进各高校认真有效地开展军事技能训练而不打折扣;从学校层面出发,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国家军事技能训练大纲为依据,制定本校的教学大纲,做到军事技能训练进课堂、进成绩单,并确保教学时数。要真正区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如此才能让高职院校真正按国家需要开展军事训练,让学生也知道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是国家的需要、社会需要、自身成才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军事训练。

参考文献

[1]包虹.高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9).

篇7

1.“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

解剖和生理学上的“核心”实质上相当于舞者常说的“中段”,而“中段”控制能力是舞者一项重要的身体能力。冈此,对核心力量有关理论基础的了解,将有助于舞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1.1核心部位与主要肌群

从解剖学角度,人体的“核心”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围绕在该“核心”部位周围的肌肉称为“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包括正面、两侧和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如腹宜肌、腹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其中腹商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1.2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

“核心”在身体中的关键位置及其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决定了它在人体运动中保持稳定的重要性。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而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

2.核心稳定性在人体运动中具有如下重要的作用

2.1固定与稳定,为力量的产生创建支点

在人体的大多数动作中,核心力量往往不是直接的发力源,但作为四肢近端的附着点和固定点,通过对核心部位稳定性的加强,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为力量产生和四肢运动发力给予支撑,创建支点,以保证动作完成。当一块肌肉收缩时,往往会有牵拉肌肉两头向中心运动的可能。然而,有些动作仅要求肌肉一端发生运动,此时,就需要固定肌来固定必要的骨骼或部分身体,而此时核心肌肉往往起到这种固定肌的作用。例如,在完成arand baitemenl过程中,当向前踢腿时,要求身体其他部分不动,此时腹部肌肉需要收缩产生力量使髂腰肌近端固定,以保证髂腰肌远端带动其连接股骨的末端实现髋关节屈的前拾腿动作。

2.2控制重心,维持动作中身体的稳定

舞蹈中平衡稳定性问题实质上就是对重心的调整与控制问题,调整重心是维持平衡的关键。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和技巧都需要在平衡重心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而舞蹈演员在做各种舞姿和技巧时,身体姿态在随时变换,重心位置也会随之改变,这就需要良好的核心力量来调整姿势和控制重心的变化,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和动作的完成。

2.3增强薄弱环节,预防运动损伤

舞蹈训练和表演中容易发生损伤,这其中不乏因舞者核心力量不足而导致的情况。而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使身体躯干薄弱环节得以加强,就会避免训练中损伤的发生。

腰部是人体躯干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舞蹈损伤的易发部位。舞蹈训练时,腰椎承载的负荷是静止时的若干倍,而加强核心力量是避免损伤的有效手段,因为提高核心力量有助于加强腹内压。腹内压是腹腔周围的肌肉群共同收缩时而产生的压力,此压力提高时,会向后准动脊柱下部,阻止了腰部过伸及椎骨的前移,从而减小了剪切力;同时,腹肌收缩时,会引起胸腰筋膜紧张,使脊柱伸展,减少腰部前弯趋势,减小了剪切力和腰椎负荷。

由此可见,提高核心力量有助于脊柱的稳固,这对于一些诸如托举类动作技术的完成非常有利。例如舞者在托举舞伴时,首先需要在托举前尽力收紧腹肌,使腹壁尽量向里贴近脊柱,这样才能提高腹内压,引起胸腰筋膜紧张,稳固躯干,避免腰部过伸和增加脊柱的剪切力。同时,脊柱伸肌协同作用,以维持脊柱稳定,阻止躯干受舞伴重量的影响而向前弯曲。因此,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对于避免托举过程中腰部损伤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3.舞者提高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不仅可提高远端肢体的肌肉工作效率和身体平衡能力,而且有助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因此,提高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舞蹈演员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大多数舞蹈动作,当手臂和腿部完成各种动作的同时,要求控制躯干和骨盆保持相对的稳固状态,此时需要发挥腹部肌肉(中段力量)的固定作用。尤其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些舞姿,上身拧、倾多而复杂,此时对于中段的控制就显得更为必要。对舞者而言,舞蹈动作中对于身体中段的控制能力亦即核心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身体能力,是保证舞蹈动作技术完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舞者需要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核心力量的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对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虽然舞者长期进行有规律的舞蹈训练,但传统的舞蹈训练在强化核心稳定性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欲加强核心稳定性,仅依靠传统舞蹈训练方法显然不够,需要根据运动学有关原理设计开发一些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动作和手段。目前适用于舞者的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

3.1利用自身重量,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这是舞者最常用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是针对所需增强的关键核心肌肉进行相应的力量和耐力练习。通常采用站立(如抬腿练习)、仰卧(如腹肌练习)、侧卧(支撑姿势练习)、俯卧等,以自身体重或部分环节重量作为动作阻力负荷进行动作练习。在练习中,强调主要以核心肌肉收缩来抵抗阻力的同时,注意相关肌肉的协同作用,并控制盆骨和躯干的适宜位置。对于舞者来讲,此类动作练习一般较为熟悉,且容易掌握。

3.2创建不稳定力学条件,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不稳定支撑练习(Unsfable Traininq)是核心力量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所以,如果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创造动态的训练环境,就会增加重心控制的难度,以此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调动,特别是增强深层肌肉动员程度以及肌肉间的协作,同时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训练负荷,由此增加训练的效果。

3.3运用普拉提训练增强核心力量

普拉提因其特有的呼吸和动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动员腹部肌群,同时增进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而成为一种强化身体中段力量的有效练习方法。它强调通过对整个躯干部分收缩与伸展、旋拧与拉伸,使整个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得以加强与均衡发展。这些腰背肌肉能力的加强,形成了具有强大力量支撑的稳定的“核心部位”,提高了对四肢动作的控制能力,从而为旋转、跳跃等舞蹈技巧奠定了良好的动作基础。同时,腰背肌肉能力的加强,又大大降低了舞者的运动损伤。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体能训练

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上是上升的,也就是身高,体重,胸围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四个方面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弹跳、爆发力、耐力方面呈持续下降。这些重要指标的下降令人堪忧,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指出,大部分孩子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软:肌肉软,硬:关节硬,笨:长期不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晕:前庭耳蜗神经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表示,“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如不高度重视起来,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将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然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究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学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比较大,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体育削弱,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学校体育政策与制度保障缺位等。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以来体育大纲的影响,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种种表现,主要是就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缺乏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教学,没有从教育思想上和行动上把执行新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融入体育教育之中。而在体育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课内容陈旧、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度不合理、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体育课的目的不确定等。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即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所谓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和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身心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能。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教育活动。可是,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该校升学率、硬件设备资源或主要学科教学及所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与身心素质水平是体育工作的主旨所在。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体能是指人的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得到全面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大量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发展与专项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从而深刻影响和促进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专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没有体能,技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心理能力则成为无的之矢,竞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有效性

一、制订合理的锻炼目标

体能锻炼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体能发展需求,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框架,形成科学的训练意识,发挥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

每个学生体能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在制订体能锻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身体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总体教学目标,明确每个课时要解决的练习内容,制订具体的、层次化的课时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设定,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师生配合,互动学习

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教师应主动参与,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也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减轻其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帮助与保护动作的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勇气和效果,从而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渴望得到认可与赞赏的年龄,教师的亲身参与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为教师的参与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认可。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亲身参与,投入学生的训练当中,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

三、合理选择锻炼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年龄。根据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对于体育课堂上的跑步、跳远等活动缺乏兴趣,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避免枯燥乏味地开展趣味性教学。

体能锻炼的内容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不能随意选择练习项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找寻最高效的练习设计方式,有效提升体育课堂锻炼效率。

体能锻炼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但游戏设计必须具备实效性,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游戏,要做到游戏设计从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循序渐进地接近教学目标。虽然体能锻炼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增强小学生体能,并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相比于枯燥乏味的锻炼方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的参与度。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脱离传统教学的囹圄,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性精神,转变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能锻炼中来。

顾名思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旧式教学体系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一直于被支配地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体能锻炼效果,发挥体能锻炼的最大效用,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自发进行体能锻炼。

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培养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更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体育学习的误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在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然后在这2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则为对照班,具体抽样结果是:实验班级有二(3)、三(4)、四(2)、五(2);对照班级有二(2)、三(6)、四(4)、五(5),每班人数均为60人,无人中途退出。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升学任务,很难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故没有在这两个年级进行实验研究,这也是本次实验研究的缺憾之一。

1.2 实验方法

谢敏豪[1]提出:“通常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称为增长敏感期。一般以年增长率的均值加一个标准差( ±s)作为确定敏感期范围的标准,年增长率等于或大于标准值的年龄段为敏感期,小于标准值的为非敏感期。”依据这一概念界定和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通过查阅杨世勇[2]、李鸿江[3]、李洁[4]等人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界定,确定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6~13岁,正好对应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本研究以在敏感期内对灵敏素质进行促进,并兼顾其它同期促进的身体素质(如平衡素质)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体能发展的水平目标为依据,通过引进改造后的、针对发展灵敏素质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采用轻便、安全、易于开展的现代体能训练器材,如软梯练习、六边形训练器练习、敏捷训练圈练习、反应球练习和平衡盘练习等,制定了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实践方案,并采用准实验设计法,对实验对象实施为期3个月的干预教学实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日—2011年12月31日共计15周,其中包括实验前和试验后各1周的测试时间,国庆节放假1周和1周的机动时间,实际实验时间为11周。

2)实验过程:(1)实验前。首先对参与实验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进行测试。(2)实验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实验组在课的准备部分(5~10 min)或基本部分(10~15 min)实施由任课教师依据方案选择和制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利用小学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在课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选用软梯、六边形训练器、敏捷训练圈、反应球和平衡盘等练习内容,以“课课练”的形式进行。对照组也采用“课课练”的形式,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如徒手操、慢跑和游戏等。也就是说,两个组别的教学内容除了对应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不一样以外,其它教学内容相同。每次课的负荷强度以达到本人最大储备心率的60%~70%为宜,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控制在1︰2,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使两个组别受到相同运动负荷的干预,即两个组别由同一任课教师任教,并采用相同的练习时间、练习组数和次数,负荷强度尽量一致(通过心率来控制)。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组别的学生使用同样的仪器、方法和标准,由与实验前测试相同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3)实验后。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为充分体现学生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对两组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值的平均数进行了检验,数据结果均以差值的平均数±标准差( ±s)方式表示,P<0.01表示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在课堂或课外采用小型问卷的形式,通过了解学生实验前后对相关锻炼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练习内容及方法的喜欢程度,对实践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并分析。

3)实验条件控制:(1)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后,进行测试前先咨询任课教师两个组别整体的体能情况,以保证测试成绩的可比性;(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从数据的差异性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3)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控实验组任课教师对方案的执行情况;(4)采用单盲实验法,避免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产生异常心态,从而减少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5)为避免两个组别在课外活动时间的运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期间对两个组别在校的课外活动内容和负荷量尽量控制到不存在大的差异或不对某个组别做单独的运动干预。

4)测试内容和方法:(1)十字跳,目的是测量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由起点双脚跳入第1区,接着连续跳至2、3、4区,再跳回1区,连续跳时间为10 s,记录10 s内跳的次数,每跳1次得1分,每跳错1次(如错格、踩线、双脚不同时起跳或落地)扣0.5分,受试者因意外中断动作或特殊原因影响成绩时,允许重测1次。(2)十字辨向折返跑,目的是测量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测量方法:受试者站于两直线的交叉点,听到方向指令,快速起动跑至线端并立即折回,以脚踩交叉点为完成1次,连续跑4次。用秒表记录每次跑到时间,4次累加即为测验成绩。每人测验2次,以较好1次的成绩为准。(3)单足闭眼支撑站立,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静力性平衡能力。测量方法:受试者由双足直立姿势开始,单足支撑站立,非支撑腿向前伸直,使脚掌离地面约10 cm,两手叉腰,闭眼维持平衡,计单足独立的持续时间,支撑腿的前脚移动即停表,取3次测验中的最佳成绩。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成绩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组别实验前后通过组间比较后,无论是十字跳得分还是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好于对照组;且二年级学生从统计结果中的标准差分析,在十字跳测试中,对照组要大于实验组,在十字辨向折返跑测试中,对照组小于实验组,这说明相同练习对学生的变换方向跳、灵活控[lunwen.1K 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制身体的能力和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四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从两组统计结果的标准差分析,实验组都大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实验后成绩差别较大,个体的提高幅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五年级两组实验前后,十字跳成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绩两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学生的判断、快速起动、控制身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变换方向跳、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

2.2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平衡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灵敏素质的促进练习,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提高较大,二年级呈显著性差异(P<0.05),三、四、五年级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灵敏素质与平衡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三、四、五年级的标准差数值很大,这说明在学生平衡素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3 对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临近结束时,利用体育课前和课后时间,以分批发放的方式,采用小型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实践方案可行性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26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93%。

采用统计软件,对问卷中3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内容为:(1)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概念、作用、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基本运动术语);(2)喜欢的锻炼内容(软梯、小栏架、灵敏训练圈、六边形训练器、反应球);(3)对练习方法的喜欢程度(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喜欢、讨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所调查的灵敏素质相关知识的掌握都在60%以上,尤其对概念和作用的认识超过了85%;实验所提供的在现代体能训练中被广泛应用的器材很受学生欢迎,其中软梯、灵敏性训练圈的喜欢人数超过了90%;实践方案所提供的练习方法很受同学们喜欢,其中很喜欢的人数达到了91%以上,这说明灵敏素质实践方案在小学阶段实施是可行的。

3 讨论

3.1 实验效果的显著性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验干预,方案中所设计的练习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受试学生的影响效果都呈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同样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可见,现代体能训练中的一些针对性练习方法和手段在经过“学校化”改造后,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可行和有效的,特别是现代体能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和器材普遍具有样式多、趣味性强、轻便柔软、安全性好、色彩鲜艳、易于普及和开展的特点,很受师生的喜欢,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现代体能训练的好多内容不过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备一些安全轻便的器材,在课外和家中练习。因此,根据敏感期特征,制定具体的体能促进实践方案,不仅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实施措施,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新思路。

3.2 利用敏感期,采用“课课练”形式是提高灵敏素质的有效策略

在敏感期内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早已被认可,但是进行实践检验的研究并不多。吴键[5]提出了通过“课课练”来有效解决学生体能下降问题,还提出了把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引入体育课堂的研究设想,但没有对“如何引入”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敏感期,对传统“课课练”内容进行改造,注入新的内容,“课课练”形式确实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课课练”的时间和运动负荷量,避免把“课课练”上成“训练课”。

3.3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

对于实验组来说,三、四年级学生的两项测试成绩较对照组都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有很大关系。这一阶段是小学生身体成长更慢、更稳定的一个时期,是从出生至青春期期间最慢的增长时期。同时,在这一阶段,体重的增长要大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身体的重心较低制以及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强化。如果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获得较好的基本动作技能,那么这个时期也是熟练掌握基本位移和平衡动作的最好阶段(从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可能也是数据统计结果中,特别是在平衡素质的统计结果中,出现这两个年级的标准差数据过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教学角度来讲,三、四年级是学生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的时期,教师应适当增加这一时期灵敏素质练习的内容比重。

3.4 实践方案的内容应尽量“个性化”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每组数据统计的标准差数值都较大。从体育统计学角度分析,标准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7]。这也是本研究的缺憾之一。为提高实践方案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认为,应使实践方案的内容尽量“个性化”。如在实验前,可以根据测试成绩,首先进行班内个体差异评价,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然后在教学组织中,按照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实现高效教学,从而也提高实践方案的实操性和可行性。

3.5 重视身体素质间的转移

由于各身体素质之间存在转移现象,故本实验在灵敏素质实践方案中设计练习手段时,在以促进灵敏素质为主的情况下,有意增加了部分促进平衡素质的练习。从对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平衡素质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灵敏素质是人体的一项综合素质,它与速度、力量、柔韧、平衡等素质之间存在直接转移与间接转移现象,平衡稳定性是大多身体素质的基础,且就转移产生的效果分析,平衡素质与速度素质之间存在可逆转移现象,再加上8~12岁又是平衡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难解释这一实验结果了。因此,在中小学生体能促进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一定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转移这一现象,只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容比重,让它们之间多产生直接转移,就可以使它们之间多产生良好转移,从而全面提高促进效果。

3.6 本实验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仅对“在同一年级的单元计划中,应注意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性和范围;学期内教学内容方面纵向要有量、强度和难度的层次体现”这一观点进行了验证,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但缺乏对教学内容组织的“纵向顺序性、连续性和关联性”的验证,不利于研究结果形成系统的结论,这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敏豪. 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2.

[2]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3.

[3] 李鸿江. 青少年体能锻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4] 李洁.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