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5年,马云夫妻下海创办阿里巴巴,无暇照顾刚刚3岁的儿子。马云想得开,说:“没关系,这种环境正好可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后来上学了,经常脖子上挂一串钥匙自己上下学,路上遇到稀罕的事,就停下来看半天。有时,马云夫妇顾不上给儿子做饭,儿子只好自己去餐厅吃,还小大人儿似的负责给父母带外卖。
除了着意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马云更看重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马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只要在一起,他就常说:“儿子,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马云认为,人是有惰性的,当别人对一件事情有了判断和定论,有惰性的人就懒得自己去思考了,他会自然而然地去相信和附和别人的判断,长此以往,这个人基本也就废了。“我的儿子可以不成功,但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哪怕他的思考是错的,也好过他根本就不去思考。”儿子注重独立思考的个性经常受到恪守标准答案的老师打击,马云则鼓励儿子保持个性。他说:“作为父亲,我要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因为这是一个人身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部分。”
儿子12岁那年染上网瘾,马云不得不干预,但他没有采取粗暴手段,因为粗预会伤害儿子的独立性。马云虚心向儿子请教网络游戏的玩法,感受“电子海洛因”的毒性。他对儿子染上网瘾深表同情,因为网络游戏实在是太迷人了。他给了儿子500元钱,说:“你去玩吧,痛痛快快地玩,回来只需要回答我一个问题:玩游戏有什么好处?”儿子拿着钱玩了三天三夜才回家,蒙头大睡一觉,对爸爸说:“玩游戏又累又饿又困,身上哪儿都不舒服,钱也花光了,就是当时玩的时候觉得刺激,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好处。”马云说:“既然是一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还这么沉迷?将生命用来去做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的事情,你想到会是什么结果?”儿子沉默,渐渐戒掉了网瘾。
马云是个开明的爸爸。他经常对儿子说:“你将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工作,能自食其力,爸爸都会为你感到骄傲。你喜欢当个厨师,不错,你喜欢捡垃圾,也很好啊!爸爸对你只有三点期望:一是快乐,二是诚实,三是健康。”有人不解,子承父业有何不妥?马云语出惊人:“我为什么要让儿子接我的班?我有什么资格这么做?难道就因为我是他的父亲,我就有了替他安排人生的权利?”
篇2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学生今后在急剧的社会变化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和行动,从而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旧的学习观念,善于转变角色,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治教学中,无论学习哪一个专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都十分重要,注意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我通常采取“自学―探究―辅导”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包括开展社会调查,走近现实生活,直面焦点问题,挖掘课程资源,点燃思维火花,成就生态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独立思考,以思激趣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课第一部分“一生在交往、交往伴一生”一课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有的小组提出要点是:“交往的重要性是什么?”有的小组则提出:“为什么要交往?”还的小组提出:“交往的意义是什么?”“交往有什么好处?”“人为什么要交往?”……问题角度都不同,对要点的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一点,用起来就更到位一些。
学起于思,就是指一切的学习都是源于思考,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那么这个人也就丧失了前进的机智。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更是像金子一样珍贵,作为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自由飞翔。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引起兴趣的问题情境,再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思考自己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最后在教师的辅导下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人在天性上都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的舞台。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情导趣
讲授《情绪知多少》一课时,我采取学案式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提出预习知识。1.情绪的含义。2.感受我的情绪(案例及分析原因)。(1)收集、展示我的儿时照片(课上展示交流);(2)分享我的情绪故事。上课时我根据学案的要求让同学们展示交流,儿时照片贴近学生生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围绕这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学案和探索的成果,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和挖掘能对接学生发展需求的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从中凝聚和释放出令人感动和有所感悟的情绪,我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汇总和点评,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更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实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动趣
篇3
一、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先学”意识
“自主先学”有效性达成的前提就是思想的转变,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更多地展现自我,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先学”意识,从思想认识上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先学”的好处,就像学会了自己走路,学生就会获得自由。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自主先学”的概念;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措施;最后,要使学生明晰“自主先学”的重要现实意义,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自主先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明确开展“自主先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对课堂学习具有一定价值的质疑和问题,这种质疑与课堂教学重点是相一致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先学”的科学方法,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使学习探讨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养成教师预期的“自主先学”的能力,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步和学习时间的自由,实现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自主先学”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养成独立研究文本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先学”习惯
“自主先学”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课堂讲解之前,结合文本后的“思考性练习设计”或其他辅助教学资料进行独立阅读,并独立思考,提高自主思考的价值。当学生经历过思考性的自主阅读后,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对话和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春》这篇课文,学生在课前开展自主先学,诵读通顺并用自己的话独立“消化掉”;看懂文章的插图,并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优美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语句的美。
如,文言文《木兰诗》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比如“机杼”“辔头”“傍地走”“金柝”等文言文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自主先学之前传授给学生文言文生僻词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当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模式和基本学习方法后,自主先学对学生来说就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语文课堂“蓬荜生辉”。
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语文“自主先学”中的“裸学”是指,学生在自主先学的过程中尽量远离《词典》(查找“读音”除外)、参考资料等辅工具,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裸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参考资料上“标准答案”的束缚,避免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此外,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活跃的时期,过分依赖参考资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开展“自主先学”教学活动中要强调辅助资料上的标准答案是不能用于课堂上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数学;创新;民主;质疑;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它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要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敢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实际抓起,把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比如,假设某加油站存有若干椭圆体油罐,让学生结合小学、初中学过的体积公式,来推断椭圆体油罐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这加油站供存油多少?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会先掌握椭圆的体积公式,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另外,应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去了解彩票的中奖率。学生自然就会更加理性对待彩票的购买。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展开多项思维,诱发创造动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解法,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而且教师可以用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的不完善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或方案,教师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以免打消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做到不恃书,敢于大胆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的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头脑中才会产生疑问,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应该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再进行针对性讲解。如果教师讲在前,不仅妨碍学生思考、制约思维的展开,还难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讲课时应少一些暗示,让学生多一点尝试,学生自己能发现的东西教师不讲。这样,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到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渗透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篇5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篇6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只有掌握好预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学好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课前预习,我的教学中一直在坚持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当我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时,更觉得自己的这种坚持是对的。下面我就将自己在这个小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点滴收获记录下来。
课前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既影响自己的听课,也影响老师的授课,为了改变一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尝试着给学生一些方法,课前预习就是其中之一。
在不同的年级段我给的预习要求也不一样。我现在教的是六年级语文,我给学生的预习要求是这样的:
一、预习的方法
我把预习工作分成了听、读、写、查、疑五大部分。
〈一〉、听:在做预习之前,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即课前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是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通读课文五遍以上,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如果每篇课文我们都能如此学习,那么,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语言环境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写:1.生字,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去解决读音,部首,组词等基础知识;2.词义,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先做个记号,然后联系其所处的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判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词的意思也各异;3.多音字 将文章当中出现的多音字,借助工具书或字典注明读音,并组词;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把读文章后对文战的整体理解记录下来。
〈四〉、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五〉、疑:将自己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或问题记录在课后题旁边,或在课文边上用符号标注。这种疑问是经过思考才提出来的,需要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提出疑问后,要花大气力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上课时一起探讨研究。
二、预习的好处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我的语文课堂也精彩了许多,我们师生都从预习中尝当了甜头。我觉得预习的好处真是太多了:
好处一:预习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好处二: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好处三: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好处四: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好处五: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的反思
在实施有效预习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反思着,碰到困难最多和思考最多的是:
⒈不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指导预习时应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
⒉列出深浅不同的预习提纲,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预习后的课堂,其教学起点更难找,也就是如何定教学起点。
篇7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且说100分与98分有何显著差别?区区两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高下吗?然而孩子受的待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实在不合情理。再看那从55分进步到61分,鼓励与表扬理所应当,然而孩子若拼尽全力考得55分家长也不应苛责,分数与素质间从来没有天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的蛊惑。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儿童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孩子逐步牺牲掉娱乐时间,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的争论分数,而来自家长的压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儿童不得不压抑好玩的天性,日以夜继地坐在书桌前刷题。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高下的标准,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他自由发展,健康成长。不以分数论成败,还孩童以快乐童年,此当今之急也。
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了。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
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之弊甚多矣,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渐消去一昧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而渐渐以更多元的角度评价儿童?
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拒以分数论成败,还孩子健康成长之蓝天。
点评:
本文亮点有五:
一是观点鲜明。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漫画中的巴掌和吻,引出其共同特征,家庭教育中的唯分数论。然后指出这种“唯分数论”要不得,它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思想深刻。作者认为产生唯分数论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偏离了求知的本质,影响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是辩证思考。作者不是一味否定分数的作用。指出在当今中国,选拔人才的途径仍然需要考试分数,只是不能只看分数,要多角度评价。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真倾听;“敢说、会说”;认真书写;认真思考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主动参与的习惯
倾听是接受知识的第一道大门,是获取信息多少的重要因
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听、愿意听、学会听,才能够为顺利地进行交流奠定基础。
1.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童趣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生动、准确、有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上教师使用一些成人化的语言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听来索然无味,低年级学生好动、贪玩的本性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相反,如果教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亲切和蔼、生动形象、娓娓动听,能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轻松愉快,让学生感觉上课就在听故事一样兴奋,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牵动学生的心。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扮一扮、演一演,这样,学生听得快乐,学得快乐!
2.建立激励制度
低年级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多实施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红五星激励的办法促进学生认真倾听。上课专心听讲得一个红五星,记录本中满五个红五星者在墙上得一个红五星,最后比一比谁的红五星多。
二、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也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的理解能力。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说”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要和善、愉快地教育儿
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哭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就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变身”为亲切的大哥哥或大姐姐,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一种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样平等、民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到轻松、坦然、自由、愉悦,从而在课堂上才会“敢说”。
2.积极引导学生“会说”
我们在上低年级的数学课时,你会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比如问:“图上有几只小兔子呢?”“有8只。”不能完整地回答说:“图上有8只小兔子。”因此,课堂上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会说”。这里的“会说”,是指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模仿说。比如:“图上有什么小动物呢?”“有小猪。”这时,教师可以教学生说:“图上有小猪。”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几次。接着又问:“谁能像老师那样完整地说一说图上还有什么小动物呢?”学生这时已经有了模仿的经验,就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来了。这一阶段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观察物体的数量,慢慢地学会寻找图上的数学信息,并表达说“天空中有12只小鸟”……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插图十分丰富,充分发挥插图训练学生说话,日积月累,学生的说话能力必有很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郭沫若认为: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写数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
1.教师以身作则,认真书写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时都应该注意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数字的结构,注意数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教育。
2.引入评价机制进行激励
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上次作业进行比
较,并适当地进行语言激励。比如:“比上次有进步,继续加油哦!”“你真棒!”“写得真漂亮!”……对于一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适当地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并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认真书写的兴趣大大提高,整个班级也因此会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否则只是人云亦云,无独立的思想可言。所以,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先自己动动脑筋,等会儿交流时听听别人的想法是不是跟你一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评价。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慢慢养成的,当然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和惧怕学习的心理。
总之,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能身体力行,多一分耐心和热情,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嵇辉.浅析小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
[2]田文华.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这里起步[J].吉林教育,2011(18).
篇9
围棋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中,就有围棋高手弈秋指导弟子学棋的记载。那么你知道围棋什么棋子先走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围棋什么棋子先走黑色棋子。古代围棋为白棋先走,现代围棋为黑棋先走。围棋的棋子有361颗,其中黑子有181颗,白子有180颗,围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多为扁圆形。棋盘上有361个交叉点与之数量相对应,一局围棋结束最长时是棋子下满棋盘的时候。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围棋的棋盘一共有4个角,4条边和1块中腹(又叫中央)。在角落里,由两条一路线(包含它自己)和两条四路线(包含它自己)所围成的区域是角;四路线(包含它自己)以下除了角的区域就是边;中间那部分既不属于角,也不属于边的就是中腹。
一个棋子在棋盘上,与它直线紧邻的空点是这个棋子的“气”。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则它们便相互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气也应一并计算。
围棋的基本下法是:对局双方各执一色棋子,黑先白后,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下在棋盘上的交叉点上,棋子下定后,不得再向其他位置移动,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
学围棋有什么好处1、开发智力。
围棋是一项智力运动,每一着棋都要经过大量的计算和判断后才能落子。一旦下出未经思考的“随手棋”,胜负的天枰都将会倾斜,这就是所谓的“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所以下围棋,能有效帮助孩子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陶冶情操。
围棋是一项高雅的运动项目。围棋中深奥的哲学理论以及围棋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围棋盘上始终都充满了紧张激烈的战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所松懈。对手的每一着棋,都要认真地评估和判断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应对。因此下围棋对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有极好的帮助。
4、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强大的对手,每一着棋都有可能会面临困难的境地。孩子必须学会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独立提出问题,继而独立解决棋盘上的纷争。因此,下围棋能有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在围棋的胜负世界中,让孩子在胜利中获得快乐,在失败中品尝痛苦。一次失败就是一个挫折,经得起挫折,才能成为高手。
6、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围棋亦称“手谈”,即对局双方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手执的棋子在棋盘上就可以达成心灵互通。与对手下棋,其实就是利用围棋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学棋的最佳年龄如果家长为孩子选择围棋是希望能开发智力,那么4-5岁便是学习围棋的良好时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大量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时间比较充足,而且还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相比两三岁的孩子而言,四五岁的孩子基本已经开始上幼儿园,所以在个性上相对要独立,已经适应了要离开家上幼儿园的状态,可以静下来听老师讲课。
篇10
我在高校从事基础课教学多年。在教学和与学生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在多数本科生身上发现了一些特点。当前,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之间很少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将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告知从事基础教育的同仁,对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也许会有所助益。
一、对知识本身缺乏好奇心
据我的观察,对知识本身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多数学生不愿意或不会追问“为什么”。例如,很少有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当然,这不意味着学生们不努力,多数学生学习是很努力的。但是他们只满足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至于更加深入的问题,他们就不关心了。又如,多数学生对应用性的课程比较热衷,而对基础理论课则缺乏热情。我在某些非重点高校也讲过课,在这些学校中,学生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时我会讲一点考试内容以外的东西。这时,多数学生根本就不听课,或者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干别的事,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和考试无关。
大学应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传授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学校,大学生不应该只关心实用的技能,对知识本身也应该有所追求。现在,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学生们热衷于实用的技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们对知识本身缺乏好奇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和基础教育也许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如果能注重启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在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方面多做一点工作,则学生们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缺乏独立思考习惯
“学而不思”是多数学生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读书,努力学习,但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学生却少之又少。例如,碰到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学生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争论双方给出的论证,他们觉得这一方有理,另一方也有理。他们对有争议的问题往往会有自己的立场,但却不愿表明,因为他们怕别人问为什么,他们无法给出一个论证。他们的立场是由感觉决定的,用时下流行的话语说,是“屁股决定脑袋”。碰到这样的情况,我通常会帮助学生们对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让他们了解双方给出的论证的逻辑结构,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很有好处。
基础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升学率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们只关注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可能是学生们难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习惯决定的。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养成的习惯也许对人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影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也许可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方面做一些工作。我觉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能会有帮助。例如,在讲授数学时,介绍一下无理数、负数和复数在数学史上的境遇;在讲授历史时,介绍一下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评论等。让学生们了解理论是如何在争论中发展的,鼓励学生们独立地进行思考,而不是只告诉学生标准的答案是什么,这也许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缺乏批判的态度
我喜欢爱“挑刺儿”的学生,在课堂上当面指出教师讲的内容有问题,但这样的学生太少了。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仔细地听讲,认真地记笔记,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不是批判地接受。所谓批判地接受是指,先假设教师讲的内容是错的,经过认真的思考,如果不能证明教师讲的内容是错的,再把它接受下来。批判不是非理性地否定,而是理性地审视。当今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采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理性地审视各种观点给出的论证,才能避免盲从和随大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对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性的公民是必要的,对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必要的。
- 上一篇: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 下一篇: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