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心得

篇1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医疗卫生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由以往传统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和主动式的服务方向转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研究意义方面,本文通过对《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而言,《预防医学》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对《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仍采用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满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1]。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转化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本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的操纵情况进行结合,只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对其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对相应的预防知识有较为熟悉的理解,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内容的学习。目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课程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的预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搭配也不够合理,通常是理论性课程较多,而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致使非预防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首先非预防医学专业要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对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学生普遍存在对《预防医学》课程忽视学习的情况,反复强调《预防医学》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了解未来在医学临床中的医生,不仅要具有能够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具有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能力[3]。另外,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过程中,也要鼓励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人和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性。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一方面,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通过小视频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转变教学方法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由此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4]。一方面,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对相关教师聘用过程中,要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丰富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

结语: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言,《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能够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主要从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两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研究《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前存在相应教学问题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李军,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5(04):69-70.

[2]李雨U,崔念,潘晓放,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03):35-36.

篇3

    一、教育起点——“圣人”的不同维度

    在儒学系统中,“成圣成贤”的教育理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孔子看来,作为理想人格化身的圣人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即使是尧舜都很难做到,“尧舜其犹病诸”[1](p. 92)。尽管孔子认为圣人不可企及,但还是认为有三个标准可以衡量“圣人”:一是“内圣”,达到“中庸”的人格境界与行为准则。“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1](p. 31)二是“外王”。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时,孔子认为这已经超越了“仁”,基本上达到了圣人的地步。三是好学。这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六言六蔽”的解释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p.178)这样,孔子就把道德论与知识论连接起来,认为圣人既有高尚的品德,又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同时还能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而到了孟子那里,圣人形象就不再如孔子所描述的那样神化与虚幻,“尧舜与人同耳”。[1](p.300)那么,圣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何在呢?孟子认为,圣人能发挥本性之善,所谓“反身而诚”、“发明善端”,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p.29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p.293),等等。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几希”等,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也是人得以成圣的慧根。可见,在孟子看来,人都有先天成圣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只要能“发明本心”、“立乎其大”即可。

    按照牟宗山的划分,理学主要沿袭孔子一路,属于横摄系统,在修养原则上带有“他律”的特点;心学则主要沿袭孟子一路,属于静默系统,在修养原则上带有“自律”的特点[2]。孔子强调后天的习染,而孟子则直讲“性善”。所以孔子“仁”、“礼”并举,而孟子则认为“性善”乃人之本性,只要能发明此种“良知”、“良能”,人便能臻入圣境,“礼”的作用大为降低。

    理学与心学的“圣人观”沿袭孔孟而来。朱子认为,圣人首先是道德完美的化身,“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故大舜无一毫厘不足,此所以为圣人,不然,又安足谓之舜哉!”[3](p.232)此外,圣人还是才智与事功的集大成者,“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那个事理会不得”。[3](p.2830)朱熹这种兼综仁者、智者、王者统一的圣人观,比孔子都更为苛刻。而王阳明则继承了孟子的圣人观,把圣人品格集中到道德层面,这集中体现于他的“精金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4](pp.27~28)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才力之大小,只要能做到“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即可。这就颠覆了孔子、朱熹一系的圣人“全知全能”而又“内圣外王”的说法,而把圣人的本质放在“德行”上。当然,王阳明在看待成圣修为上,并未反对“为学”之重要性。只是说,他的“为学”,重在道德自律、自省,本质上是“良知”的开窍,而不是朱熹等人所谓的“格物”,即外在知识上的学习。

    二、教育方法——“循序渐进”与“立乎其大”、“致良知”

    理学与心学“圣人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存有差异。

    在朱熹看来,道德的完善首先还要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格致”的认识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者,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p.6)朱子在此提出了“即天下之物”,才能“穷天下之理”。那么,如何“即物”?或者说“即物”是否就能达到“穷理”的理想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表现有二:一是从“事理”到“道理”的渐进。他说:“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3](p.677)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既是系统的,也是复杂的,所谓“萃百物,然后观化工之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3](p.2831)二是强调“学、问、思、辨”的重要性,尤其是“思”与“辨”。他说:“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5]在朱子的教育体系中,“道问学”对“尊德性”具有优先性,而由于“道问学”本身的庞大与复杂,注定了其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在具 体操作上,“循序渐进”也有很多细节性的表现。如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把人生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童蒙、小学、大学。其中,“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p.1)

    相比之下,心学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则是另一番景象。当然,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心学体系排斥知识与物理的获取。只是说,它更强调知识的获得根本还是在于“发明本心”。

    象山之学承孟子而来,因此他坚信,“心”乃道德之源。他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6](p.388)因此,综象山一生,发明“本心”乃其本人不变之追求与教育弟子永恒之原则。

    在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上,“先立乎其大者”是对象山学说最简要的概括。他说:“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6](p.142)那么,何谓“大”?如何“立乎其大”?

    “大”即“本心”,“立乎其大”即“发明本心”,就是积极弘扬孟子以“四端”为核心的道德品质,“侧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本心。”[6](p.487)“发明本心”又被象山称为“复本心”或“得本心”。象山认为,人心不古,“本心”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蔽”和“自贼”等,“狙于习俗,蔽于闻见,以陷于恶,而失其本心者”。[6](p.47)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发明”与“去蔽”呢?象山提供了几种方法:一是讲明与践履。他说:“为学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此讲明也;《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6](p.160)通俗而言,就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二是反思与辨志。他说:“知非则本心即复。”[6](p.454)“知非”就是一种反思精神。学生问象山:“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6](p.489)可见,辨志也是其反思精神的一种。三是剥落与减担。陆九渊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是一番清明,后随起来,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6](p.458)“减担”也有类似的意思。“发明”与“去蔽”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其“立乎其大”的教育认识论与“易简工夫”的教育实践论。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更是把陆九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在陆九渊那里,还要“去蔽”,还要“明是非”,才能保证“心体”之完备纯洁。而到了王阳明,“良知”本身就有辨别是非之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在教育方法上,王阳明同样强调从大处着眼,“譬之树木,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4](p.6)这和陆九渊是一脉相承的。

    三、情感体验——“克己”与“求乐”

    大体而言,程朱理学一系强调学生的“克己”精神,而陆王心学一系则更强调学生的“求乐”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童蒙”的教育理念上。

    朱子系统地论述了“童蒙”教育的要领、理念及方法,集中体现在他的《小学》一书的编撰上。该书集录了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共285章。在此书中,朱子提到的各种道德规范多达数十条,从穿衣戴帽、起床睡觉、交朋会友、待人接物,到吃饭饮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前已所知,朱子把人生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八岁以前为童蒙教育阶段。朱子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予以约束,否则“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7](p.146)。如果在小时候没有打好良好的道德基础,长大后,“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7](p.146)到那个时候,如果再想有所改进,已经是“习之易荒,觉已难悔”[7](p.156)。

    到了小学阶段,朱子就对教育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7](p.1)无论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还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都是为了提高儿童“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道德修养,养成他们的良好习惯。

    综朱子一生的教育思想,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始终。因此,童蒙阶段与小学阶段只是基础,而大学阶段则是关键与核心。也因此,他对大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他对读书的认识上。关于“朱子读书法”,他的学生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尤为根本。“居敬”体现的是对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而“持志”则体现的是读书目的明确而生发出的意志力。从整体上看,朱子追求的是一种“克己”之学。当然,朱子自己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 各个方面。可见,朱子“遍注群经”的学术成就正是其“克己”的态度的结晶。

    而王阳明关于童蒙的教育理念则和朱子有很大的差别,这集中体现在其《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8](p.78)

    他首先分析了“童蒙”时代孩子的普遍特征,“乐嬉游而惮拘检”,然后指出童蒙教育的一个整体原则,“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在王阳明看来,这才是先贤立教之大本。以此原则为出发点,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童蒙教育之弊病:“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8](p.78)可以看出,此文的核心便是要求顺应孩子的本性进行教育。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具备自然教育、情感教育、“求乐”教育的属性。

    四、启示

    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与其产生时代的教育特点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书院教育,以之为主要传播场所;二是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及同时学家的著作)为主体;三是以“成圣成贤”、“内圣外王”的圣人观为教育的最高旨归;四是以“一以贯之”、“道通惟一”的哲学观来理解教育,用今天的话讲,类似于“通识教育”,而没有“科层分工”的教育理念。而当代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核心教育理念,都与宋明理学时代不同。但是,宋明理学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当代教育借鉴与深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道德标准融入人才观和教育目标。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把人的“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严于“君子”、“小人”之辨,明确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核心标准,并指明了“圣人”、“君子”、“小人”在道德修养上所达到的不同层次,从而把道德修养列为了衡量人才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在儒家以“内圣”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中,这种区分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而在当代“以人为本”、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中,这种以“圣人”为最高旨归的教育目的,是需要批判继承的。今天看来,期待每个被教育者都成为“圣人”,既是荒谬的,也不具备实践性。但是,这种将道德修养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将提升道德修养作为重要教育目标的理念值得借鉴;以“君子”、“小人”之辨来彰显主流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行为规范的做法也值得参考。在当代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往往更偏重于“才”,偏重于评价个人价值的实现;伴随着教育门类的日益细化和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倾斜,道德教育的地位日渐淡薄。但是,德育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尤其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当代,德育可说关乎教育成败大局。在衡量人才的标准中融入道德标准,应当是当代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并建立道德评价参照目标(“君子”、“小人”),以之引导思想规范,指导道德教育实践的方向,显然是有效做法。程朱理学以严格繁复的道德规范系统来塑造人,陆王心学则提出“四心”来锤炼人。被他们立为核心价值观念的道德标准自然应批判甄别,但这种以核心价值观念来提掣整个道德教育框架,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显然简明有效而富有操作性,对于以弘扬正确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当代道德教育来说也有借鉴作用。

    二是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程朱理学强调从“道问学”到“尊德性”,极其重视知识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知识学习是提升道德的必由之路,而学院则是个人道德进修的主要场所,学院教育则是完善道德的主要方式。这种观念有其时代背景。宋明理学的极致发展是与书院的繁盛相一致的,可以说正是兴盛的书院保证了宋明理学的人才鼎盛和高度发展。宋代的著名书院往往大儒云集,学生众多,既是精研学问之所,又是讲学进修之地,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也较强。因此,宋明书院的教育环境保证了较为集中的教育效果,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始终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从“童蒙”、“小学”阶段教导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到“大学”核心阶段学习穷理、正心、修己之道,具有阶段连续性,且极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覆盖了从生活点滴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学院教育能够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其中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对于如何发挥当代学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也有参考价值。

    当代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多样化,有别于宋明时期的儒家一统局面,当代学校相较于宋代书院,其社会开放性也已大大增强,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高度信息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强度的不良道德信息,其负面迁移作用也向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功能,道德教育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道德教育更多地被归结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环境的示范教育作用。诚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与家庭道德教育相结合,并在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共同发挥作用,营造一个 良好的整体道德教育环境,但相较于后两者而言,学校道德教育效果集中、易于规划,应当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向道德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规划,形成有延续发展性的道德教育体系,将之贯穿到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大学教育阶段的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应当加强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从学习、生活点滴入手,把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方式教育中,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宋明理学过于繁琐的道德戒律禁锢人性,自然不可取,但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规范、处世理念的做法却取得了实效,值得在批判中借鉴。

    三是“循序渐进”与“立乎其大”的教育理念。理学思想强调以知识获取的方式达成修养道德的目的,在知识传承上可说卓有成效,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蹈“规”,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都建立了详尽乃至严苛的规范,其理念体系相对清晰完整,操作方法也具体可循,在实践中易于扩大和传承。心学思想则更强调教育方法的多维性和教育空间的自由性。心学教育思想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提出衡量人才的标准可以具备多样性(“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具体教育实践应避免对人的过多桎梏,保证一定的自由空间(“易简工夫”)。在此前提下,心学充分肯定个人的创造能力,强调开掘发扬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固有潜质,以引导而不是塑造的方式帮助人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可以说不拘一法,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理学和心学的教育理念从不同方面对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都获得了卓越成效。宋明理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一批深通学理的大儒,并在经典编纂、解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心学则出现了王阳明这位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理学“循序渐进”和心学“立乎其大”的教育理念相对而相依,前者立足于确立基本尺度,保障人才批量培养的基本质量;后者则关注个人发展的差异性,为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催化剂,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学范畴的进一步扩大,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显得意义十足。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基础。通过归纳和分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现在及问题,从中寻找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的制定。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与陈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创新问题[1]。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依据,从而忽视了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此一来,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应试教育特点突出。从某种层面来讲,教师一味追求和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学校一味追求学生升学率,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到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不利于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简单、机械、重复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参与被动的学习,这种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到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浓,表现出死气沉沉、死板不灵活的现象[2]。另外,过于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采取积极、有效、正确的教学方法,直接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学评价方式欠科学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欠科学、不合理,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固定性。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激励和表彰先进学生为主,对学习倒退者和后进者没有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教师以整体为原则,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潜在差异,缺乏统筹兼顾、因材施教的科学评价模式和教学理念。

(四)基础教学物资的匮乏

受到教学环境和物资条件的制约,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用于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较少,加之教学任务相对繁重,教师可用于创新的时间较少。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经费相对匮乏,所以能够被用于教学方法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费严重不足。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需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改变和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要积极研究和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加深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3]。

(二)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扩散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融入感彩,塑造文明礼貌形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要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紧密相结合,实现课堂与课外相互联动、共同促进。

(三)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学校以学生的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只注重教学成果,不重视教学过程。基于此,学校需要加大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力度,结合小学生语文课程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可行、合理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此外,教师在激励和表扬成绩优异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后进者和倒退者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支持,以此来增强他们自信心,提升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达到语文课程预期教学目标[4]。

(四)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充足的物资保障。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齐全,势必会给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广大小学要争取更多的教学方法创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方法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实践证明,唯有充足的物资保障,才能激发教师创新潜力,方可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基础物资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要加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和基A物资保障力度,进而为广大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提供科学保障和有力依据,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科学创新及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淑艳.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6).

[2]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3]王宪华.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07).

篇5

【文章编号】: 1004-597X(2007)12-0058-03

【摘要】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冠心病的起因及预防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冠心病;预防;治疗

About coronary disease cause and preven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llustration

WANG Kai-guo

【Abstract】the coronary disease is the present age threatens one of human life and health diseases, create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disease which the middle-aged person and old person died. Therefore, prevents and treats the coronary disease, reduces it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has received the various countries th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angle, has analyzed the coronary disease cause and the prevention method,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key word】coronary disease; Prevention; Treatment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加重管腔阻塞,引起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或发生梗死的一种心脏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所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一般说来,冠脉狭窄程度≥50%,可称冠心病。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①无症状型冠心病;②心绞痛型冠心病;③心肌梗死型冠心病;④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⑤猝死型冠心病。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不治数日死。”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

1 病因

冠心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以及年龄过大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肾气亏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1.2 寒邪内侵。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如《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1.3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或长期饮酒,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渴胸阳,气机示畅,发为胸痹。1.4 情志失调。长期缺乏运动。精神抑制,情志失去平衡,或过度紧张不安,思虚过度,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以上四点,可以归纳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我国古代对冠心病的防治已有相当的研究。如《灵枢・五味》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等等。

2 预防

结合本人多年对冠心病因的潜心研究和冠心病例的临床积累,谈谈如何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工作

2.1 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将其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控制在20-50%之间,同时,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多食用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O)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2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平常我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因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的多少对冠心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于肥胖者,高甘油脂患者而言,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铃薯等。

2.3 多食水果蔬菜。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2.4 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够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5 加强对调味品的控制,增加茶叶的用量。盐、酱油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是正比,建议每日摄入盐3-5克,酱油也不宜过多食用,味精含钠高,高血压者宜少食为佳,茶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2.6 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躁,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总的说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调节膳食结构,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这对冠心病的预防是很有好处的。

篇6

引言

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挥着作用。中小学校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将知识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1]。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调整,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一、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各个领域。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提出。计算机教育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中国提出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的教育指导方向,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实施多媒体教育,并将网络技术的信息传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此,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开始从基础教育向多元信息化教育过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取缔,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教育信息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不再是作为教育工具而存在,而是推动了教育多元化、智能化[2]。数字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得教育信息实现了共享,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中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而向社会教育延伸,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促使各种教育信息整合,形成了系统。教育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改变,原有的教育信息中的信息构成要素延伸到应用领域中,如此,教育信息化更为强调的是在教育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方式

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计算功能,所有的教学信息除了以文字信息表达之外,还可以制作为图形文件,信息技术具有文件处理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交互学习,而且有助于塑造研究环境,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1.中小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中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规范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增强,就会积极地与教师互动,配合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观看形象化的知识呈现,听着背景音乐,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知识学习活动中。通常中小学教育中采用信息技术,多会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课堂教学知识以动态的画面和明艳的色彩展示,不仅可以将知识的重点突出,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3]。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符合了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并在学习中围绕着重点知识展开学习,使得学习更有方向,由此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注意力不会超过20分钟时间,如果一堂课中没有将重点教学内容突出,课上还没有讲到重点,学生就已经注意力分散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图片处理、微视频播放等方式让知识富于画面感,使?W生对教学重点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2.中小学教学中用平板电脑展开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减负,主要体现在电子产品的应用上。各种教学知识都被输入到平板电脑中,学生带着平板电脑学习,就不需要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既不需要黑板和教科书,也不需要粉笔,而是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每个人都手持一台平板电脑,与教师互动学习。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使用平板电脑。当电脑开机后,教师登陆到教学管理平台,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材和练习题。教师与学生的电脑是联网的,当教师在教学管理平台上选择图形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利用共享信息看到教师的操作。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图形并传递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所选择的图形进行评价。

在数学教师对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作业内容传输到学生群中。比如,让小学生回家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锥体画出来,并传输被教师。教师接到学生的作业之后,就可以对图形作出修改并进行评价[4]。同时,还要将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形传输到共享空间中,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评价。学生之间对所画的图形相互对比,随着竞争意识的提高,学生就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还会针对如何画好图形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的情绪不断提高。学习意识的增强,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7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篇8

第一,内容详略显重点。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构建合理而完善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不分轻重主次的“面面俱到”,还是没有波澜起伏的“平静如水”,都不符合新标对语文堂教学内容的要求。很多年轻教师,在堂教学中不从程本身下功夫,而是机械地走着从文学常识到字词句式,从段落分析到中心思想的教学套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过程死板,使整个堂教学落入“套板效应”,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应从文章的体裁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整篇文章人物众多,关系庞杂,如详细阐释可能需要很多个时才能解决,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林黛玉所见”和“王贾二人性格”这两条重要线索进行赏析,由此发散出来的分支则交由学生自己联想阐述。

只有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难易相间,精心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才能够把语文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节奏快慢引兴趣。

很多年轻教师总是担心自己堂教学内容不够,从而一味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使得学生整节始终处在“赶火车”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中感觉非常疲惫,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降低,教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还有的教师总怕内容讲解得不够透彻,从而一味地延缓进度,使得整节拖沓冗长,学生昏昏沉沉,找不到方向,教学效果暂且不谈,教学进度很难完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教学思路,在进入教学前要让学生比较轻松的走进程,熟悉内容;当教学进入关键步骤时,要给予学生更密集的教学内容,使其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加以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培养。仍还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本文为古典长篇小说节选,篇幅很长,涉及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因此如果教师只是一味阐述而不分节奏快慢,学生将很难走进文本。教师在堂教学中可以将“王熙凤出场”和“贾宝玉出场”这两个重要情节作为重点集中分析,从听、说、读、写、练等方面综合指导,而其他内容则可由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解决。

所以说,语文堂教学的进度要因文内容而定,做到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有时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像悄然而去的小溪。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语调高低现感情。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声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在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内容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随境而迁,高低起伏。当讲到重点时,要缓和语气声调,做到音调委婉、清晰;当分析情景时,语气要切合场景,生动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既要有“狂风暴雨”般的激情高亢,也要有“晓风残月”般的低沉回旋。我们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当教师在讲解王熙凤出场时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时,语气要侍宠无礼,而当讲解“宝玉摔玉”时要将宝玉的委屈和无奈表现得哀婉低沉。这样高低结合、轻重交替,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必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四,形式多样添情趣。

篇9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方法;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4-0165-01

教育纲要中指出,美术教育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等全方面素质友好发展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是不能轻视的。对陈旧的、不适应时展的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时事所趋。比尔·萨波里托说过:“或者创新,或者消亡。”

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在陈旧的、糟粕的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那它最后必定会于历史中消亡。以下是笔者对中专美术传统教学方法作出的研究和对中专美术教学方法创新提出的建议。

一、传统中专美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中专美术教学法不仅受到了国内传统美术的影响,还受到了国外美术思想的影响,两者经过相互融合后,产生了一个多元且互相矛盾的美术教学法。一方面,中专教师对学生美术技巧方面十分注重,经常在课堂上与之分析包括国内外名画著作的所有绘画技巧,而不是“闭门造车”,只针对国内的绘画技巧来分析、学习。而另一方面,中专教师又忽视了学生艺术知识的教學,学生虽然懂得了更多的绘画技巧,但其鉴赏能力、艺术思维、创新意识却没有得到激发或者提升,这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中专学生只能画出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而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直接等同于废品。

传统的中专美术教学法不是全然不可取,我们在创新和改

革的过程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研究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中专美术教学法。

二、中专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学习态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专美术教师在教学方面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绘画艺术的培养,这恰恰是一个由于搞错侧重点而促使教学失败的案例。如果在学生没有弄明白艺术的意义和艺术的乐趣之前,就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那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消失殆尽。

所以,中专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先端正自己教学的态度,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上,让学生“知之再学之”,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艺术的含义、艺术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自然而然就会以一种好奇且感兴趣的态度来对待美术,接下来,教师再进行技巧方面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会比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要好很多。例如,在开始上第一堂美术课时,不妨先让学生赏析一幅梵高的名作《星空》,并以提问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如“有同学知道这幅画作的颜色有什么意义吗?”或“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带领学生赏析完画作之后,方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扼住教学重点,从而使中专美术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上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气氛

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是人的灵魂最大限度实物化的体现,所以中专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创建出和谐、愉快、自由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艺术学习的氛围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可以拓展一些关于这幅画作背后的小故事,同时还可以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几段关于这幅画作的电影片段,由此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趣味横生的课外艺术知识,使学生了解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至关重要,一切学说起源于实践,致力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研究和学习,基本等同于纸上谈兵。举行实践考究的活动,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以便其相互交流艺术心得。如,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个学生之间的作品展览、邀请美术方面的专家举行专栏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举行美术比赛、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等。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更具体、深刻的认知,通过互相交流,通过专业性的讲座,学生也将对先前的艺术观念有所改观,这些都是能够很好地促进中专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方法。

总之,美术教学是艺术教学的摇篮,美术教学改革是素质教学得以友好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美术教学方法的强有力的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根据新课改内容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来培养出综合型发展人才。不过,改革和创新毕竟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话虽如此,美术教育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因为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人对生活的抽象理解,所以在中专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上,而不是教育方针的规则上,搞错重点只会让改革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陈丽帆.职业中专美术课堂开放性教学创新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4).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 医学信息 集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4-01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数据也在发生着增长,而由于医学信息的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当前的管理方案需要进行革新,将信息集成技术以及新集成相关领域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出现了很多的信息集成技术[1]。而采用计算机云技术将医学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为当前的医学信息集成方法提供了新的信息管理思路。因为计算机云技术是一种虚拟的模拟技术,将数据存储到一个客户端,然后客户需要使用其里面的数据时,则要对其数据进行调取,通过云计算客户端提供的信息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

1 信息集成

1.1 信息集成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集成从以前的纸质文档逐渐变为当前的电子文档,因为电子文档在管理上较为简捷,而且不易损坏、携带方便。医院的信息管理则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对医学信息管理,但是每个医院的信息资源有限,而且未能与外界的新技术进行及时接轨,这样就对医学信息的传播起到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采用云计算实现对医学信息的集成,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医学信息的共享,而且还能较为有效的实现对医学信息的传播。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查询数据库中的医学信息,从而实现了医学信息集成的高效性,同时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web服务就可以调取云计算端的医学信息数据,这样以数据查询以及网络通信实现对数据的调取,从而获得云计算端存在的医学服务信息[2]。

1.2 医学信息集成。医学信息的集成需要特殊的标准进行约束,同时其标准还有确定医学数据的传输协议,将医学信息以固有的格式和顺序在医院的管理系统中进行传递。通过云计算的集成,可以有效的规范医疗服务,还能够将医学信息实现相互交流。现在主要的医学信息集成是医院信息系统以及放射科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然后依据网络协议实现医疗诊断和信息的综合分析。将主要的信息进行数据传输、采集、交流和存储,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采用因计算对医学信息集成,将医学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采用数据库技术、影像传递技术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等实现信息集成。

2 云计算

2.1 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初步提出是Google总裁在描述Google Docs的实现模式上所运用到的词汇,从此云计算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曾经有人定义云计算为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将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服务平台以及具体服务进行抽象化。云计算的规模很大,而且还能够进行扩展,它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按需交互,即按照用户的需求,然后在云计算端寻找相应的数据服务,将服务数据传递给用户,从而实现云计算服务。云计算中包含了重要的资源,其主要包含了存储设备、服务器、网络、应用程序以及服务,这些都最优化管理以及最少提供商干预下实现快速提交和注册。云计算技术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其中主要的支持技术为虚拟技术、并行和效用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负载均衡技术以及网络存储技术等,由于这些技术的支持确立了云计算的高可靠性、超大规模、抽象化、高扩展性以及按需服务性的特点[3]。

2.2 云计算类别。针对云计算的分类主要可以按照服务模式、部署方式进行分类。按照部署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目前比较典型的公有云有无锡计算机云中心以及Google App Engine,Amazon EC2,IBM Developer Cloud,这些公有云所提供的资源可以应用到平台、程序以及基础设施中。私有云则是在团体或者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计算机服务模式,不会对公众开放,仅仅对特有部分人群进行开放,私有云在降低IT结构的复杂程度上具有很高的服务管理能力,使得私有云中数据库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变化,确保有效信息的安全性。混合云则是以特有的标准将私有云与公有云进行组合,每种云要保持相对独立,混合云可以有私有云上的安全保障,同时还能有公有云上的资源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在内部资源不足时需要在公有云上进行资源扩展,那么则需要相对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从而达到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4]。

3 小结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促使当前的医学信息的采集也逐渐走向云技术,并且以web服务技术来将不同的医学服务进行封装,封装过程中按照不同的逻辑实现对其有效封装,同时将多个服务进行组合应用,将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不同的医学描述来进行信息传递。将整个服务解析为云计算集群之上,采用系统文件分布式传递,并且以分布式计算框架来对医学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整个医学采集信息的可靠性。云计算上的任务调度,主要是通过Hadoop集成群实现,将调度的策略应用到整个云计算系统的线性运行之中,将异构的云计算集群以节点性能的不同来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满足不同需求上的程序运行效率。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扩大医学信息的集成,目前对于医学服务的封装还存在着很多格式上的难点,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处理,解决相应存在的问题,目前采用云计算来实现医学信息的集成,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 黄庆藏.基于云计算的医学信息集成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 叶蕾,黄庆藏,于明远,俞栋辉.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医学信息集成[J].电信科学,2011,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