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篇1

摘要:文对高校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所映射出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锻炼技巧能有效的影响大学生体育认知方式的研究,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关键词:体育认知;大学体育;高校运动队

体育认知是运动者了解体育项目,熟悉运动方法,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行为。体育认知方式则是通过某种途径去达到体育认知的目的。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认知方式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关注,掌握学生体育认知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参加体育运动,调整作息时间,处理好学习与体育运动的关系[1]。本课题研究的吉林省高校运动队对大学生体育认知方式影响,其宗旨是通过学校体育运动队平时的训练,校内、校外的比赛,以及运动队队员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所起到的运动表帅作用,可以吸引他们同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将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了解体育知识的欲望转化为持久动力,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使体育认知能力和体育锻炼积极性达到新的高度。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利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五所高校进行调查,五所高校分别为: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

(2)问卷调查法。为了研究的准确性,我们共发放问卷1860份,回收1834份回收率98.6%。同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对个别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3)理论分析法。运用相关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进行分析。

(4)数据统计法。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回收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吉林省高校运动队给本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力

(1)大学生对高校运动队的认识。在校大学生对学校运动队通常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对高校运动队的关注和喜爱程度,其中75%的学生表示对学校运动队感兴趣,60%的大学生愿意观看学校的各种比赛,4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观看学校运动队的日常训练,39%的学生关心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尤其是当有外校来自己学校比赛时,8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愿意前去观看(见表1)。

在关于大学生对学校运动队存在价值的调查中,53%的大学生认为运动队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运动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学校争取荣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方面(见表2)。

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校运动队是关注和喜爱的,尤其喜爱观看运动队的比赛。他们认为学校运动队在为学校争得荣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方便都有积极的出尽作用。

(2)吉林省高校运动队形象折射出的影响力。

随着高校对体育赛事的逐步重视,以及各种体育比赛的广泛开展,吉林省高校体育代表队的水平和实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培养出了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优秀运动员。赛场上积极打拼,赛场下阳光健康,这是对运动员的真实写照,这种健康形象日趋完善,折射出一定的影响力,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之争,更是传递拼搏、进取、向上的信念,是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内涵所在。

2.吉林省高校运动队对大学生体育认知方式影响的分析

(1)高校运动队对体育认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有效影响。在吉林省高校,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体育运动展示的窗口。所有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使大学生对一些体育比赛规则和技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现代体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认识。这种潜在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着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促使他们在观摩中完善了对体育运动的认知[2]。

(2)高校运动队对体育精神的诠释和激发。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所在,高校运动队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拼搏与坚持的写照[3]。大学生对学校运动队关注不仅仅是比赛分数的多少以及比赛名次的高低,更多看到的事学校运动员在赛场上坚持与执着,这更能使大学生对这种体育精神所感悟,并且将这种精神带到自己的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中。高校运动队对体育精神的诠释和激发正是体育认知方式窗口功能的演示,是大学生领悟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三、建议

(1)校园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资源和设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养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扩大运动场地面积,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设施,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最佳条件。

(2)树立校园体育明星,带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高校要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要给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明星等倾斜政策,以带动全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3)广泛开展对外体育交流,拓展大学生的体育视野和体育认知途径。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要尽可能多的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加强对外交流,使学生不仅看到本校体育氛围,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其他学校的体育体育氛围。

(4)加强教练员的健身指导作用,提升大学生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建议高校充分利用运动队教练员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开具运动处方,增进大学生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陈喜福,谢永文.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

篇2

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对情绪状态诱发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不只是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而是引入情绪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探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呈现出交叉研究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又拓宽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伴随着整个运动过程,影响着运动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技能的学习以及动作的完成。情绪已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但当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对情绪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主流研究一直局限在两个问题上:在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上;在锻炼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运动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上[ 1 ] 。在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都伴随着消极的认知,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赛前、赛中能否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这已是每一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渴望和追求的一种参赛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心理保证。目前运动心理学家为了降低运动员赛前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正在总结体育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技术,如“表象训练”,“应激接种训练”,“认知控制技术”等[ 2 ]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优化)运动员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

在当前国外更注重积极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现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情绪评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见零星的相关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综合论述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相关理论、测评方法及研究现状,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开展情绪对知—行的研究和为运动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 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 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 。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 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 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 4 ] 。B a rba 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 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反社会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 4 ] 。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 5 ] .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 [ 6 ] 。目前大1. 1. 2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7 ] ,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 自信心最高[ 8 ]。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2. 1 心境一致性理论 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 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 9 ]。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 10 ]。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 11 ]。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12 ]。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 : 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 13 ]和庄锦英[ 14 ]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 IM) :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 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 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 2.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 15 ] 。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15 ]。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

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

2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1 情绪的诱发方法 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 ①图片诱绪。黎志华[ 16 ]、郑希付[ 17, 18 ]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 18 ]。②电影片段、音乐诱绪。李淑娜[ 5 ]、李芳[ 10 ]、Barbara 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 4 ]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 19 ]。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 13 ] ,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绪[ 9 ] 。③词语、阅读材料诱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 14, 20 ]。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21 ] ;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 6 ] ;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 12 ]。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 1. 2 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 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 ⑤适量负荷原则[ 7 ]。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2. 1 情绪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 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 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生理指标包括: ①皮肤电; 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 ④脑电波; ⑤生化指标[ 2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 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

[ 2 ] 姚家新。 运动心理学[M ].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07.

[ 3 ] 任俊著。 积极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9297.

[ 4 ] B 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 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2action repertoires [ J ].Psychology Press, 2005, 19 (3) : 3132332.

[ 5 ] 李淑娜。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6 ] 卢家楣, 贺 雯, 刘 伟, 等。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J ]. 心理学报, 2005, 37 (6) : 7912796.

[ 7 ] 巫会朋,张 翼,连远斌。 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2) : 28229.

[ 8 ] 刘晓茹,丹。 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 1252127.

[ 9 ] 毛浩然。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45 (4) : 1672171.

[ 10 ] 李 芳。 情绪一致性的发展研究[ D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1 ] 刘新学,张福娟。 工读生情绪一致性记忆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7, 30 (1) : 1732176.

[ 12 ] 高鹏程,黄敏儿。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J ]. 心理学报,2008, 40 (3) : 3072318.

[ 13 ] 高妍春。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06.

[ 14 ] 庄锦英。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5, 28 (4) : 8522854.

[ 15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悉尼奥运会心理咨询手册[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 16 ] 黎志华。 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 ].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17 ] 郑希付。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J ].心理科学, 2005, 28 (2) : 3512355.

[ 18 ] 郑希付。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 J ].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5452549.

[ 19 ] 贾 静,刘 昌。 影片片段诱绪的生理活动研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118721188.

[ 20 ] 庄锦英。 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7 (6) : 134021343.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局限;超越;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71-02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的不断开展和深入,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出现,并且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引发一定误区。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促进青少年积极、乐观、向上也有着积极意义。下面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多元化价值展开详细分析,对阳光体育运动引发误区进行正确引导,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局限和超越两个方面加强运动开展,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阳光体育运动多元价值认知

阳光体育运动的第一层面价值在与其使用价值,即对中小学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该运动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全面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自然价值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直接作用在于加强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机能完善,进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守自然规律,满足基本自然生存要求。

2、社会价值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可以从社会与学生两个角度分析:(1)社会发展角度。阳光体育其实是以学生为媒介,进而发挥其生产力价值。(2)学生发展角度。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重要时期,通过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其内在价值观和独特个性。

3、精神价值

阳光体育运动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导方向,与“以人为本”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现阶段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在发展过程中常受到精神压力折磨。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在和谐的体育运动中找到身心放松的方式,促进个性的张扬,感悟到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心灵升华。

二、阳光体育运动误区与局限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和局限影响。阳光体育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开展是一种强势手段,因此该运动的开展被过分的夸大价值与作用。诸多人认为健康使身体强健,道德高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等。体育健身有气自身局限,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仅仅通过阳光体育运动时无法实现的。

在诸多调查研究中总结出为实现健康体质培养,与诸多因素紧密关联,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营养、生活环境、卫生健康等等。单纯的希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达到预期健康状态难以实现,换言之,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实现对营养、生活习惯等重大因素的干预和影响是不现实的。阳光体育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必须与上述涉及各因素紧密相联。

实现健康的方式是多角度、多层面,若仅以教育为实现健康的唯一手段是存在认知误区的。以阳光体育为实现健康的唯一途经是存在片面性的,且仅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来实现健康目标十分困难,夸大阳光体育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一种误导。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践行与超越

1、强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体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接受和肯定才能促进运动开展的成功和顺利,因此,在开展运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运动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拥戴和积极参与。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标准评价来看,学生的个人自觉有着重要意义。一项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研究显示:在制约个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诸种因素中,“自身惰性”居首位。在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点,通过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增强阳光体育开展效果。

2、加强运动引导和宣传

为进一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要加强运动的引导和宣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

(1)通过多元化宣传渠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积极的体育参与氛围;

(2)多举行阳光体育知识竞赛,或举行报告会等形式,在业余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体育熏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进而促进学生从主观积极性出发乐于参与阳光体育活动。(3)加强体育赛事引导。通过体育赛事的积极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向往,培养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走向体育运动场。

3、加强阳光体育创新

要改变传统体育运动模式,为体育运动注入文化元素,充分发挥阳光体育的“阳光”作用。要积极丰富阳光体育形式,除了课堂教学中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在业余生活中也要积极推行阳光体育,使学生感受到无时无刻体育运功和体育精神都在身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更加坚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等。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运动具有多方面价值,除了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有着独特作用。在今后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全面提升整体学生体质健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佐涛.“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以乐山市部分中小学为个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9:65-68.

[2] 张 辉.徐英微.论现行“阳光体育”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及其系统应对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6-111.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感受;快乐;能力;培养

Discussion on Sports pleasure

ZHU Liu-p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 the important task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erception of beautiful things. Fostering the perception of sports students happy sports teaching.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ports bring happy people, students on the sports ability feel happy,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to develop lifelong sport habit.

【Key words】Sports teaching;Feel;Pleasure;Ability;Culture

0 前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体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只颁发要求更加宽松、灵活的教学指导纲要,对教材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为各地区和行业系统的学校体育课改革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各地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第二,到了90年代初,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体育课上由运动技术教学的模式向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模式转变,使得学校体育课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由此又衍生出了第三方面的变化:由于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感受,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中出现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球类游戏类运动项目,并在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中的投掷、跳跃、集体项目;体操、游泳等则渐渐淡出了体育的课堂。另外,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选项上课的形式、俱乐部的形式、放羊与重点指导的形式等等。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向现代教育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整体线路认识不清晰,使得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前不久国家公布了我国青少年身体机能测试数据,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得令人担忧,尽管这几年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然没能阻止下滑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反思近些年的体育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暂时性的兴趣,过分强调脱离体育运动基本特征的快乐,忽视了教师应该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体育观念;只注重学生随意性的娱乐体验,忽视了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引导去参与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忘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培育的责任和要求。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参加运动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追求体育教学的娱乐化效果,就必然会弱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导致体育教学整体质量的下降。在教书育人的大前提下,如何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健身与娱乐功能;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本质,客观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与特点,梳理清楚体育教育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育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理解、分析,从认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入手,全面深刻地理解体育教育过程中快乐的特征与价值。为正确把握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1 体育的快乐

快乐是哲学、心理学的概念,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最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一切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快乐。但是,何谓快乐呢?由于每个个体的生存状态、认知水平和社会的背景不同;就使得他们对快乐内涵的理解不一样;为自身所设立的快乐标准也大相径庭。比如,深夜看世界杯足球比赛,有人就觉得是件快乐的事,有人则不以为然。因此,我们在讨论体育的快乐之前,很有必要对快乐及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作出理论的界定。

1.1 快乐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来的内心愉悦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灵上就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这种心理的状态就是快乐。从这定义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快乐情绪产生的基本原因。按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观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生存的两个条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人的生存状态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生活中所追求的需要和所获得的满足感就不一样;在感受外部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同。比如:有人为获得一袋粮食而卑躬屈膝;有人则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绝食抗争。有人因品尝了美食而欣喜;有人则为征服了高高的山峰而狂欢。按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育的过程就是逐渐培养和启发人们的心智、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多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同时,培养他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能力,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快乐的产生机制,认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启迪学生精神需求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1.2 体育运动快乐的特征

各种事物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正是由于它们的这些特色,人们在感受、感知这些事物时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也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当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时也会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一,体育运动是一项文化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当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各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便会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首先,当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就能获得运动时身体的曲线、节奏、形态以及身体运动的力量、速度、协调、平衡、灵活所带来的美的、愉悦的感受。也能获得齐心协力、精妙配合、坚持不懈、勇敢拼搏等人类优良品质所带来的美好而又快乐的体验;还能体会到拼搏后的胜利喜悦,以及身体的生理能量释放后轻松、平静的。其次,作为体育运动的观赏者,除了能够欣赏到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妙景象之外,体育运动的真实性、新奇性、娱乐性都会给他们带来十分愉悦的心理感受。由此看来,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的美感是体育运动快乐的特征之一 。

第二,尽管体育运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进入到了较为忙碌、紧张的工作状态,因而,需要克服由于运动所造成的身体不适的生理反应,要克服一些非生理因素带来的各种困难。同时人们还需要用毅力、坚韧、勇敢、机智去应对、处理运动过程中各种突发的复杂局面,最终完成运动。正是由于人们全身心经历了这样的活动过程,运动的、安全感、被认同、被赞许荣誉感以及克服困难、战胜对手、超越自我等一列丰富的心理感受荡漾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之中,让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达到了最佳的状态。所以说,当今世界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享受的最佳项目之一。伴随着挑战和吃苦的快乐是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也是体育的快乐又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对体育运动快乐的感受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体育运动是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体育运动,不但是运动技能需要学习,该项运动规则和战术配合也需要学习和培养。这样才能使运动的参与者更好的利用规则和运动项目特点让自己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只有这样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才能享受到它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感受体育运动快乐的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逐步提高,体育运动的精神享受层次也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的到逐步提升。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快乐是体育运动快乐的又一特征。

从以上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这一人类独特的精神文化活动,是我们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参与这一文化活动人类才能使自身健康、快乐的生存。学校的体育教育就是要运用体育运动的魅力来培养学生对运动快乐的感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高尚的体育运动,让他们自身的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以获得无穷的快乐。

2 感受快乐能力的培养

感受快乐的能力是学生具备生活能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具备较强感受快乐能力的人,他一定会快乐、幸福地生活。学校教育所设定的德、智、体、美诸多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快乐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情操高尚、爱好广泛、精神生活丰富的快乐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快乐的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其责任在教师。因为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事业心的同时,还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用现代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理论依据,把每次的教学活动都当成育人的过程,当成对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树造过程,使学生获的全面、健康地发展。我们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让他们终身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让他们终身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更加文明的社会成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较深刻的快乐体验,运动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体育教育效果就会显现。我们知道,感受快乐的能力与人的认知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帮助学生去认识体育运动的特点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伦理和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体育观念也就能够建立,他们就能正确的看待和克服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圆满的完成每一次快乐的心理体验。

第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有积极的作用。教学的环境主要包括运动的场地、运动的器械设备以及教师为教学营造的课堂氛围。在体育课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场地器械的安全、器材设备的安全以及学生服装的安全,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或发生了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学生不容易获得较好的快乐感受。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特点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非常有帮助。比如,体操类运动时的音乐效果;教学比赛时,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加油;运动技能练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和学习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让教学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教师注重引导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符合一般的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去感受运动快乐,体验运动的乐趣。通过清晰的技术讲解,激情的场景述说、仔细而具有逻辑的战术战例分析以及优美的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协助建立良好的运动感觉,引导他们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感受,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控制方法。在学生参加运动的过程中积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授他们克服困难的技能方法。和他们一起分享运动后的喜悦心情。总之,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有效地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的感受快乐的能力。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根本的问题在于体育教育缺失,在于学校体育课教学活动的质量低下。重新重视每一堂课的体育教学质量,重视整个学校的育人质量,让具有魅力的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才会成为具有高尚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也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录,李玢.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黄济.教育哲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篇5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大课间 阳光体育运动

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之后的大脑疲劳,对学生的情绪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得到锻炼,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诸多好处,农村小学自然也是知晓的。但是由于场地、师资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开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进行有效解决,能够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大课间阳光运动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自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能够贯彻并且落实相关的文件精神,对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以及理解,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程逍,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广大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文件在解读上还不够深入,认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各项管理还不够规范。其次,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设途经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校内的活动来展开的,而校外的途径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妥善。再次,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运动场地以及设施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体育活动物质基础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最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在时间、次数等方面与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二、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广大农村小学开展的总体效果是不容乐观的。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能够发现,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师生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至今依然有部分学生并未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相关的启动仪式也为开展,对于一些政策文件等也仅仅是了解一些皮毛。第二,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从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体育专职教师比较匮乏,体育课大部分都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的,所以教师对于该门学科不重视,而且杜宇教材教法的掌握也不熟悉,因而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三,经费投入存在不足。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来作为根本保障,这是其实施质量的基础。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来看,目前仅仅70%以上的农村小学有专门的田径场、来球场等,而拥有室内体育馆的学校不足10%,这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体育场地的维护、器材的损耗等等也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而没有这部分资金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陈旧、损坏严重,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热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四,上级教育部门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力度不够。虽然有一些农村小学并未按照相关的文件精神开设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但是上级部门对此种情况只是假装看不见,并未帮助学校克服遇到的困难,所以该项运动也就流于形式了。

三、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全体师生思想

要想使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在广大农村小学蓬勃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积极宣传。首先,每个学校必须要成立以校长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各个小组的组长学习、讨论,并且汇报工作的进展;各个小组的组长回校后要及时传达相关的文件精神,以便引起全体成员的高度重视,并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在学校内开辟专门的体育专栏来对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制成专门的宣传手册。再次,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自身所具有的引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不断加强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最后,作为体育教师在自己的体育课上也有积极进行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运动中来。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场地以及器材进行逐步完善

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施是进行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所以作为当地的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逐渐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严禁将这部分资金挪为他用。同时要积极充分地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寻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来进行捐赠。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购买进行活动的体育器材,来解决学校器材不足的情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

目前,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因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不好、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等一些原因出现了离职或者是调离的情况,而且由于编制名额的限制,新教师很难引进,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保障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作为教育部门要在体育教师的配备方面根据国家规定来执行。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减轻其压力,让这些具有经验的教师能够留下来。另外,为了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创新性、实效性上更加突出,还要积极为体育教师创设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丰厚他们的理论基础,继而指导具体实践。

四、结语

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对于激发学会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所以,农村小学必须要高度重视,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实施策略来保证体育运动正常开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李爱珍,郭晓琴,易娟.江西省农村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6,(01).

篇6

关键词: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参与行为次坞中学教师

一、次坞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的意识

(1)次坞中学教师对体育的认知缺乏。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还能健心。中学教师面对着巨大的职业压力,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放松,更需要心理上的放松。而教师又是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连教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社会上的其它人群就更加显而易见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三方面展开调查,从而了解他们对体育这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结果显示,次坞中学教师对体育的认知缺乏,从而影响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选择。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不明确。在认识上还不够,他们还停留在健康长寿等一些较浅的认知中,从而运动目的性也不强。

(2)次坞中学教师健身目的的调查与研究

随着体育项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会被人接受。但人们的健身目的是否会存在差异呢,因此通过问卷得出结论。

调查发现健身目的前三位为:健康长寿,消遣娱乐,防病治病。青年教师还是以娱乐为主,中老年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和健康长寿。这说明次坞中学教师在健身认识上还不够。体育是一项内容相当丰富的活动,但次坞中学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更应该加强思想上的认识,通过体育活动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乐趣。

(3)次坞中学休闲方式与体育行为的比较。次坞中学教师的健身行为与休闲方式还存在差距,他们认为看电影报纸等休闲活动远远胜过参加体育运动。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不容乐观,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又相对较少。

(4)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次坞中学教师“非常喜欢”或“喜欢”体育运动的有4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3%,持“一般”态度人数为19人,占总人数的33.9%,“不喜欢”体育运动的有5人,占9%。其中男性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较女性更为积极。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中学教师的体育态度总体上来说是积极的,但他(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还要进一步强化。

二、次坞中学全体教师体育参与行为的现状

(1)次坞中学全体教师的体育参与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体育参与的标准包括三方面:每周运动三次以上;运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即心率在110~130次/min以上。达到这个标准的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能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

次坞中学全体教师的体育参与行为的情况为:每周参加体育运动在三次以上的占7%,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4%,每次强度在110~130次份的占7%,而同时具备三者的为3.5%。也就是说,他们是体育人口的仅3.5%,而96.5%都是非体育人口。他们每月用体育消费也很低。

(2)次坞中学全体教师体育参与在性别上有差异。①男女教师的体育参与类型有差异。由表5可看出,男教师偏向参加技术性高的体育项目,如球类,占93%。而女教师则偏向于参加技术性低的项目,如登山,散步,跑步等等,占89%。男教师参加的体育项目由于技术含量高,使得体育参与更加富有趣味性,他们也更乐于参加体育锻炼。女教师从事的体育项目技术含量比较低,以致显得趣味性缺乏,又因为缺乏同伴他们不愿意一个人去锻炼。②男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也有很大的差异。调查显示,男教师参加体育项目比女教师要积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据个别访谈可知,一般情况下,女教师做家务多于男教师,男教师的应酬比女教师多,此外还受兴趣爱好,对体育技能掌握程度,个人思想观等等方面的影响。

三、结论

(1)次坞中学教师对体育的认知缺乏,从而影响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选择。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不明确。在认识上还不够,他们还停留在健康长寿等一些较浅的认知中,从而运动目的性也不强。

(2)次坞中学教师的健身行为与休闲方式还存在差距,他们认为看电影报纸等休闲活动远远胜过参加体育运动。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不容乐观,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又相对较少。

(3)次坞中学教师对体育方法的理解不够,认为更多的是强身健体,却忽视了社会适应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运动项目的选择可以很丰富,但因为时间等种种原因,参加体育运动却成了一种奢侈。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42-01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校片面最求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在当前教育部规定了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的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更加得不到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合力;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

3、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还没有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随意性较大。

4、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教育视导检查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5、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缺乏专门化的体育教师,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对提高农村中学“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效果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造就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不仅总是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2)重视阳光体育,发挥阳光体育的育人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构建运行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领导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3、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4、建章立制,明确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学校要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学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构建阳光体育工程完备的体制放在首位,以制度来切实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加强管理,将各项有针对的措施落实到位。

5、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小型竞赛活动。利用这些小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研组、各班以及学生会文体部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6、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保证活动开展时间: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要确保学生每天有锻炼的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

(2)增加活动经费投入: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调配体育师资力量: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

(4)完善配套体育设施:各学校要增加投入,配套、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需要。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实际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泛的活动资源了。

篇8

从早期社会发展时期看,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不断优化调整人体各个器官的机能活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也取得了更深的认识,加上各项世界型体育比赛在中国的成功开展,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有着更好的认识。

一、体育运动,展现人文价值

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理念,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增强社会群体人文素质,这些都是和谐理念的重要因素。因而,体育运动显现出来的人文价值也是多个方面的。就学生这一角度看,体育运动的精神文化作用集中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德、智、体”三者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宗旨,在对学生进行各类课程知识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方面。有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高,但在身体素质上却存在多种问题,这些都是不协调的,体育运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强学生自身体质。“体质”是人生价值发挥的根本,也是学生在学生在求学阶段要积极关注的方面。我国教育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体质逐年呈现下降趋势,每年的疾病发生率提高7.2%。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开展体育运动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三)加快学生思想转变。良好的人文思想能指导学生参与正确的社会实践,为社会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运动平台,能够促进学生个人思想的转变,如:奋斗思想、拼搏思想、创新思想、刻苦思想等,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指导学生科学实践。哲学中提出:“精神文化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对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指导作用,科学的思想文化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体育教育能够端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提高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为学生精神文化培养创造平台。

二、思想方面,重视体育运动

鉴于体育运动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从客观角度看待问题,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教学的内在价值。在思想观念上,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重视文化成绩的思想,重视体育运动教学。

(一)学校指导。学校需对体育教学课程安排进行审核指导,应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接受体育项目教学。当前,学校对于体育运动的很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应该引起教育人员的普遍关注,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科学决策。体育运动对学生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的价值毋庸置疑,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坚持科学的教育决策。需长期坚持体育运动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客观性、完整性,这样才能保证发挥体育运动的价值,引导学生能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体育运动项目。

(三)添加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指导时,需要适当添加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教师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标准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运动策略的实施营造了稳定的环境,指导了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部门机构,提供优化指导

为了给体育运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各教育相关的部门要做好不同的管理指导工作。如:学校、政府、教育部门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笔者长期的教学经验看,以上三大机构需要采取的指导方案具体内容为:

(一)学校,多项管理。学校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基地,对于各科文化知识的培养都应该采取多项管理策略,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运动的推广,促进学生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为体育课程进行综合管理,如:增加课时、引进器材、开设场地等,这些都能给学生创造优越的学校环境。

(二)政府,全面服务。政府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当前体育运动教学存在的问题,政府可通过深入学校视察等途径给予指导意见,促使学校不断改善体育运动教学。此外,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让学校友足够的物质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三)部门,人才建设。教育部门是义务教学的总指导部门,其教育决策直接影响到各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加强体育运动教学必须要增加教师人才数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融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人才培养”是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必须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篇9

一、当前初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不阳光”的地方

1.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与时俱进”

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械、设施老化,疏于管理,破损的体育器材没有能够及时的维修或更新,缺乏安全感,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乡镇初中的体育器材,不仅简陋,还存在体育器材规格、尺寸等与学生身体发育不适应的地方,致使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阳光体育活动。

2.专职体育老师偏少,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亟待提升

一是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一个体育教师兼职多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任务,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事务复杂繁多。二是部分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的,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在教学中对一些体育训练技术的指导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三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实绩具有一定的“隐性”,不容易被领导、教师和社会群众看出来,致使他们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也制约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

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体育教学得不到社会、家长等的支持,家长们的观念无法转变。现今社会,特别是教育界,虽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社会实际却很“激烈”,尤其是考试竞争的环境始终没有改变,大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们受“名高”的影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时间用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甚至部分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生怕因参加体育运动挤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耽误了学业。事实上,他们没有意识到:身体是一切学习、工作的基础。另外,部分学校迫于自身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是过分追求“升学率”,随意排挤体育课的教学时间,很多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有其名,无其实”,“挂羊头卖狗肉”。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变少、变无,使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渐渐消失,致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在逐渐衰退。

4.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

因为学校和教师都“害怕”在一些难度高的技术环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时出“问题”,担心发生事故,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并没有掌握好。另外,由于班级学生数多,教师一个人无法照顾,他们在关键技术环节上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不仅学生的体育训练和锻炼效果得不到保证,而且会使学生“滞留”在某些体育训练技术之外,无法正常锻炼这些项目。事实上,课程安排的这些训练,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执行力度不够、不到位,背离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

二、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面对阳光体育运动中一些“不阳光”的地方,作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来改进,通过改进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1.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要广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提高学生家长对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的认识,改变他们的错误观点,纠正他们对阳光体育的“偏见”,使他们认识到参与阳光体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提供保障。同时,纠正家长和部分教师的错误观念,即认为初三的体育“加试”,只要“集训”就行了。这是他们存在的严重错误的思想,殊不知,初三的体育加试成绩,也是平时训练出来的。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10

【关键词】体育;概念;哲学;范围;内涵

一、对体育的定义

(一)狭义

自上个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和健康,因此体育也开始在人群中广泛兴起。同时,体育运动不仅仅强健了人们的体魄,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体育的狭隘定义,可以这样理解,体育是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为主的活动,它将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从而组成了整个体育活动。

(二)广义

广义的体育运动包括的范围比较多,它包括了对身体的锻炼、竞技运动、体育教育等等。但这些运动都是以活动身体为手段,从而达到锻炼体魄、教育训练的作用。广义的体育运动还包括了体育竞赛,比如奥运会、足球比赛、冰球比赛等等。但很多人仍然认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是不同的,实际上,体育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更属于体育运动中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增加,体育的含义还在不断的拓展。

二、影响体育界定的重要因素

在哲学上,可以将体育的界定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内在主要指的是界定体育概念的一些方法,外在主要指的是体育与社会的关联,这里重点探讨的是外在的方面。

(一)社会实践性

体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了训练、竞赛、跑步等多个方面。平常的生活当中,大家能够认识到哪些活动是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在研究体育理论的时候,也要对它的实践性进行分析,随着体育实践范围的扩大,其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难。但是对其的界定却不能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必须要在理论上对这一现象给予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体育概念的界定与体育内涵之间发生冲突。

(二)体育的性质

体育还具有活动性和社会性,其中,活动性主要反映了体育的以下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第二,身体的运动性,第三,有一定的训练规则。而社会性则指的是体育这项运动只有人类才有的,动物不可能有的,而且体育运动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原理、教学规律、训练规律等。体育的作用是对人们的身心造成良好的影响,不但强身健体,还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

如今,体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奥运会和体育竞赛的长期举办,使体育运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到目前为止,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竞赛性和规律性,甚至还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对此也相当的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组织、建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因此,体育不单单只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更是一项事业,一项社会目标。

三、在哲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

(一)体育运动具有社会性

很多人都研究过体育运动的作用,首先,体育必须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运动,因为动物是不可能进行体育运动的,动物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次,体育运动也是一项有规律的运动,这也是动物无法做到的,只有人才能进行这种有规律的运动。而且体育也必须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形成,这需要人们长期进行跑、跳、投等训练,才能够真正达到体育运动的目的。这也充分的说明,体育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和智力的活动为基础,根据人们的身体特点以及发育状况来进行训练,从而达到促进智力、品德、身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映物质

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提出过,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重要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明确的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放在第一位,思想和精神放在第二位,物质决定精神和思想,而精神和思想则反映了物质。也因此,体育的本质决定了体育性质、面貌等等,体育的本质决定了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本质。

(三)统一性和矛盾性

哲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物质都具有统一性和矛盾性,用这样的说法可以解释现存事物的规律。同时,这也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促进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两个物体之间既有矛盾性,也有统一性,及相反,又相同。

体育的发展史具有不平衡性,第一阶段仅仅只将体育列在身体运动、教育训练的范畴内,因此矛盾显得并不深。其本质的内部矛盾仅仅只停留在体质与教育之间,外部矛盾则指的是政治和体育之间。而体育运动的范围和项目的扩大,使得矛盾加深,由两者的矛盾上升到三者之间的矛盾,即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体育教育这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虽然有矛盾,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性。

(四)普遍性和联系性

事物具有普遍性和联系性,体育也同样如此。马克思曾经指出,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特性。体育也是和国家、社会的基本路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体育也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服务的,更是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的。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体育也是为经济而服务的,而体育也要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就不能购买体育器材,更不能扩建体育训练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两者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四、总结与体会

以上是对体育概念整体性的哲学认识,笔者从哲学的角度从发,对体育的定义、概念、内涵等进行了一一阐述。而体育概念的研究,仍然还在继续,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活力、激情的社会项目,也将继续为社会和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覃立.“有人”的体育——《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评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