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6 15: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运作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运作管理

篇1

项目教学信息化教学职业能力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周学时4,共计64学时。该课程是针对生产计划员、生产调度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所设置的教学做一体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其它职能管理,如财务、营销等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生产部门的运作流程、设计生产运作系统、对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进行管理,掌握生产运作系统优化,提高生产管理能力,能够解决生产运作实际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企业选址方法、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生产日程管理方法、物料管理方法、了解企业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技术,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时间管理、自我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能够应用信息管理手段开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车间资源管理,胜任企业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职业岗位

(一)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项目生产和服务的选址与布局;编制主生产计划(MPS)、能力需求计划(CRP)、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能够对企业物料进行管理;能够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等设备管理;利用5S管理、定置管理、目视管理与看板管理方法对生产现场管理;对企业质量管理具备一定认知。

(二)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方法能力

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独立收集、查阅信息资料;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合理进行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并做好个步骤的预期与评估;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流程;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实践,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三)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具有团团队协作精神,主动与人合作、沟通和协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生产管理规范、安全操作的要求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认知模糊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体验或认识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认识上很难清晰的理解或掌握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充分掌握产生相关知识,

(二)学习目的不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岗位,从事生产计划、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等岗位工作。有些同学认为以后不去这样的企业,上课就可以不听,不去学习。

(三)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减弱,当前,手机不断智能化,学生上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新闻等等。对专业学习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在这种形式下,上课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再高明的教师,即使把内容讲得十分清晰明了,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和组合也是枉然。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学生更愿意去看手机、睡觉或听音乐而不是去听课,去思考或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三、课程教学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实务》课程在原来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对原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在对滨海新区制造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空调机生产总监张锁柱、天津市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总监李翔、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蔡金勇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在生产与物流实训中心引入企业运营数据、运营方式,构建职业情境。同时,本课程在教学初期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生产过程,积极思考与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我们参观的主要企业有: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威啤酒(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

分析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形成工作过程链,工作任务(项目)为工作过程链上的节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做一体的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按照生产运作系统认知、设计、预测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订单驱动式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系统优化过程,在内容上形成五个学习项目。

(三)注重信息化教学

课程建立了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虚拟实训系统训练、作业提交、互动交流、在线测试,以及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的学习。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够对自我实训过程进行监控,系统能够智能分析任务结果,并自动统计参加实训次数及具体时间明细。

课程建立了3D企业管理情景实战系统,系统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为载体,利用角色转换、上岗操作、业务路线选择、单据填写等功能,学生以3D游戏模拟企业运营模式,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必要的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促进他们内在动机的形成。整个系统实现了融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务操作、评价反馈、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实训、实习教学功能。

课程建设FLASH课堂,把企业生产现场用动画的形式,幽默的展现给学生,本课程共22个学习任务,共建设了2个FLASH动画,供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还建有为微信平台,通过二维码,学生手机能够进入平台学习。

(四)采用项目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性,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安排由易到难,项目教学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课程的教学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项目的准备、计划、实施、优化过程安排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企业创业,完成项目的选址、编制项目的生产计划、日程管理、物料管理、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方案,实现了教学项目的学习成果可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篇2

关键词 生产管理 运作管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该课程希望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与个人素养,使学生能够扎实理解和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体系,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生产运作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又要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可能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1.2 教学设备的落后

该课程用到的数学知识非常多,有些问题计算量很大,只有用计算机才能解出来,但是现在学院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了说明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让学生玩一个非常经典的游戏―啤酒游戏,通过分组,学生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但是现在学院缺少这样的游戏平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现今学校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现在多数学校和企业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团体,有的校企合作已经归于形式化,我院现在合作的企业主要是金满蛋糕和洽洽食品有限公司,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是现在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为毕业班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和老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践中去。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上述所说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在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2.1 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可以实行课程组教学,由课程组教师共同制定学习和发展目标,以半年小结、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管理,实施老带新计划。通过定期指导、检查教案、课前试讲、跟班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还可以定期选择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到相关企业实习,也可以脱岗培训,还可以邀请企业内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产一线的资源,多进行实际操作,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的和专家们探讨研究,及时用实践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比如生产作业排序、5S现场管理等,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要主动建立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让企业明白共赢的原则,选择一些生产运作管理比较好的企业逐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带到企业生产现场去,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讲解,实行参与式教学;同时也把企业生产实践问题带回课堂,把企业实践问题总结成课程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比较欢迎,同时也可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生产运作从管理的角度分成了两大类: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按照这两种生产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实训基地和服务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库存管理、物料需求、生产作业排序等,尤其是一些文科出身的学生,没有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企业可以从自己角度考虑,培养适合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来可能成为企业的顶梁柱。除了这些,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运作管理当中去,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结合自己实训基地的实践经历,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决定今后的就业方向。

2.3 教学手段上增加仿真技术

对于大型生产运作系统,很难利用真实的系统进行实验。因此,仿真技术为研究这些系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通道。可以通过建设生产计划管理实验室,物流系统模拟实验室,购买ERP沙盘软件和物流仿真软件等方法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尤其对于制造业,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利用CAD进行结构设计、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到生产计划的制定进而加工、装配、销售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而且现今虚拟仿真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逐步扩大,由英国 lanner 公司推出的Witness仿真软件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既可以仿真离散事件,也可以仿真连续性事件,所以在学校实验室设置Witness物流仿真软件实验平台,通过排队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的仿真、设计与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7.

篇3

关键词:意义;表现形式;管理制度;客观数据;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质量管理的实施意义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和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客观条件;好的质量不仅可以带给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经营核心站,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也是维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就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

二、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

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秩序井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产品收益的客观数据即利润。

1.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约束着生产人员规范的生产工序,从材料的构成、产品的模型构造、产品的制造过程等到成品的出炉,必然要有严格有序且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于企业的正常运行。

2.客观数据

客观的数据是指产品经过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售出产品的数量、盈利或亏损状态都需要有明确具有说服力的客观数据,客观的数据也正是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惟一可行的方式。

比如:某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客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月与一月相比较,三月与一、二月、六月与前五个月的销售数量以及库存金额就可以看出明显在下降,产品的产出与售出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否以及其他环节的工作是否有做到位。

三、质量管理的原则

质量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八项:

1.以顾客为中心

“顾客是上帝”就总结了企业产品的核心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全面地了解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以及顾客对于产品的性能、价格、包装等各方面的建议,并将顾客所反映的需求与建议传达给整个组织,调节好顾客与企业之间互利互惠的实质关系。

2.领导作用

质量管理的领导者在组织与企业之间起着顾客与企业的外交官枢纽的作用,质量管理者应该了解外部环境的情况及时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信息的传达,起领导和带头的模范作用,对员工进行一定培训和教育并指导他们做好产品质量把关的工作。

3.全员参与

每一位员工都是组织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积极配合企业的工作才能为企业以及自身带来收益。在组织中,学会分享成功企业的知识和经验,时刻谨记为顾客创造价值就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只有让顾客享受到可以信赖的产品,深得顾客的信任,把好产品的质量关,达到双赢。

4.过程方法

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不同的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要总结方法,并不断更新与改进,在设计过程时,应考虑过程的步骤、活动、流程、控制措施、培训需求、设备、方法、信息、实施等带给企业的效应。

5.系统管理

质量管理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系统的整合管理体系,针对制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对于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产品生产后经过售出并会反馈出产品质量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售出结果,企业首先应考虑的应该是产品的质量是否经得住考验其次就是顾客所需程度以及销售技巧等等,企业需要不要改进更加完善产品质量。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数据是说明产品符合市场与否的最有利依据,即产品的现状事实。对数据进行合理合乎逻辑以及客观的分析,得出结论后并加以建立有效的决策方案,使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8.互利的供方关系

企业和供方之间都是互利的关系,一切以合理的利益出发,明确双方的位置,共同创造顾客的需求,不段改进和互相沟通,共同开发和更新产品,做到良好的管理工作,让企业与供方共赢。

总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虽然很多,比如物质方面的及材料、人的因素、技术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公司内部因素或公司外部因素等等。但质量管理因素却从一定层次决定了产品的盈利方向,做好企业或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组织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从基础工作开始监督合作,争取创造组织与个人价值的双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仁侠.生产与作业管理(2007年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刘仲康.企业管理咨询(2004年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于双青.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城现代杂志,2009(27):12-13.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及实践和理论结合紧密的实操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特点无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学模式形成等三方面进行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期通过建立完善一套系统的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会学”并“乐学”,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材内容

目前对教材的选择,一部分高校直接使用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另有一部分高校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其中以陈荣秋教授和马士华教授编写的生产运作管理最具代表性。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传统制造业的运营管理为基本内容,体现对物的管理,技术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计算复杂,故要求课时量要多,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的风格相去甚远。

1.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由于大部分案例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范围,再加上课时量的限制,以及独立学院授课班级人数普遍较大,通过案例讨论来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度,其效果并不理想。

1.3 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有其自身特点,表现在:知识结构中数学知识缺失,凡涉及数学的内容由怕生烦;兴趣爱好上喜欢学习形象的课程,排斥抽象的内容;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较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就业观念中普遍轻生产、重营销财务,所接触的和就业意向多为服务业,认为生产管理与今后工作实践无关。

1.4 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第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意识欠缺、学习能力弱。

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其学习能力。

2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建立

2.1 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一增一减”,即适当减少有关制造业生产管理的内容,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二是“少重复重实用”,即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1 整合依据

第一,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比,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首位。

第二,当代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多集中在服务业。

第四,服务业贴近学生的衣食住行,服务运营管理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1.2 整合原则

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精、新、实”的特点。精: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筛选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经典理论和方法,进行精讲;新:追踪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新理论,补充到课程中;实:通过增加案例,布置工作任务等方式,体现课程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3 整合内容

第一,调整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对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重复知识进行分析后,精简内容,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并力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第二,编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手册、课程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集成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习题库。通过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强化实操性训练。

第三,承担企业全面管理沙盘模拟(ERP)实训课程,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计划、报表等形式加入到ERP实训课程中,编制企业管理模拟实训指导书,使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2.2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选取易操作、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选取贴近学生认知的真实案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讨论的积极性。为保证教学的时效性,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按以下过程展开。

首先,课前提前布置。针对课程的章节内容,选择对应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提示性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提前预习案例。

其次,课上分组讨论。课堂上限定时间,分组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意见。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和结论,鼓励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提炼。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和点评,中肯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把现实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和理论结合起来,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2.2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的难点在于选择适合学生操作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结合课程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任务选取。教师布置的任务以便于学生自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宜,比如以调查超市的设施布置、学校食堂的布局、校园旁常去小饭馆的服务流程等为任务。既便于实施,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次,实地调研。学生分组领取任务后,利用课外时间,选取调查对象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拍摄视频进行过程记录,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

再次,制订方案。对调研对象的有关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理论,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或解决方案。

最后,课堂展示。将领取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拍摄视频、自编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形式与制作PPT结合展示,再现真实环境和情景。最后教师讲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创新意识。

2.2.3 视频资料教学法

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在课堂上放映,一方面用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过程增加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3 形成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一本手册:通过完成学习手册(包括课堂笔记记录和课后练习作业),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一个任务和一次演讲:通过设置任务并进行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能力。

一个学习平台:通过建设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可以是学习网站,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互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 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及格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比之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

引导鼓励学生运用课程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教师指导下,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有关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申请获批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3.3 毕业论文选题拓宽

引导学生运用生产服务运营管理相关理论,结合实习单位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改变了过去大多以营销策略为内容的情况,增加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等内容,提高了论文质量,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

3.4 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结合

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生产计划管理、物料管理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设计流程,增加制订计划、完成报表等环节加以体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有机衔接。

4 结 语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课程。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工作任务导向法等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篇5

Abstract: Firs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stomers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important customers are analyzed. Then taking QFD theory as the instruc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used to do demand investigation to the important customer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course. And on this basis, the affinity diagram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customer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关键词: QFD理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顾客需求

Key words: QFD theory;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course;customer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196-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其质量,降低其成本。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建立在对用户意见的有效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这种分析要找到用户意见与产品特性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以下简称QFD)方法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被普遍接受的质量分析方法。

质量功能展开(QFD)是一个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的集合体系。这个体系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调查和分析顾客需求,并将其转换成为产品特征、零部件特征、工艺特征、质量与生产计划等技术需求信息,使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能真正地满足顾客需求。[1]

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承担着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但是高校中许多课程设置偏离了客户需求,往往使最终的培养效果无法达到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明确学生、社会对课程教育的需求就突显出特殊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将QFD理论引入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设计中,希望找到“顾客”需求与教学特性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 顾客识别与重要顾客

高校针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和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互相选择;在服务市场上,学生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方向,通过接受教育与高校发生联系,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便是高校教师;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外,还通过科技市场与企业发生联系,通过转化科研成果来服务社会。[2]

鉴于高等学校所拥有的顾客的多样性,它所面临的顾客需求则较之一般的企业更为复杂,一方面,高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学生这样一种特殊的产品;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在内部向学生提供教育这种产品。因此应用QFD理论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进行课程设计时,识别顾客并区分不同顾客的重要程度就成为“顾客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

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校面对的主要顾客如图1所示。其中,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是重要的三类客户,其中高校学生是最基本顾客,也是高校客户的主体。

2 顾客需求获取方法

顾客需求分析是质量功能展开成功应用的基础。为全面收集顾客的信息,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市场调查。通过调查问卷、顾客代表座谈会、顾客反馈信息等形式获得定性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和归纳顾客的需求。②进行相同种类产品的质量跟踪以及售后服务信息分析。了解现有产品中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满意的,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觉得一般的,哪些是顾客不满意的或者抱怨的,并将其转化为以顾客需求的形式。③制定硬性的约束条件。例如:将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纳入到顾客需求中。④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要体现公司的战略和策略,对顾客的需求要加以提炼,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⑤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有所了解,能够把握大局。通过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上述方式得出的顾客需求进行筛选与补充。

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在获取顾客需求过程当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顾客进行调查以获取全面的用户需求和期望。由于高校学生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顾客主体,数量较大,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已经学习过《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共收回45份有效问卷。

3 顾客需求分析

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顾客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每一项顾客需求都十分重要,但在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轻重之分。为了集中有限精力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以便使改进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有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让顾客对各项用户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打分(见表1),以弄清各项用户需求的相对重要度。调查表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共计十七个具体指标来调查分析顾客需求[3],并采用Likert Scale按从1到5的数字尺度进行重要度评判,具有实用、易操作、不易出错且能反应真实需求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回收问卷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各项顾客需求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采用亲和图法(KJ法)进行顾客需求识别。表2即为通过问卷获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及其重要度的调查结果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客对哪些方面的需求高,哪些需求低。

从反馈回来的结果同时结合向一些负责该门课程的专业人士及企业中的在职人员的访谈可以发现,我校该门课程中教学手段还显单一、教学缺乏实践性、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问题较为突出,在课程需求中的重要度较高,这几方面也是改进空间与改进可行性较大的几个方面,将此作为该门课程形成差异化与培养特色的重点。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希望能够控制班级容量、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讲授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等意见,都可以作为该课程差异化的策略。

4 结束语

QFD技术强调服务要以顾客需求为驱动,保证在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过程中,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始终保是一种客观的分析顾客需求,合理的设计质量特性,科学的开展质量改进,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的用户主导、面向顾客的质量改进技术。[4]本文以QFD技术为指导,对我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下一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措施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但是教学双方对课程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一开始对课程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和潜在的,随着教学的深入,才会逐步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并根据依此进行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监控和反馈改进机制,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熊伟著.质量机能展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胡剑波,梁工谦,刘伟.质量功能展开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99-102.

篇6

【关键词】林业木材采运管理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于木材的需求量逐步提高。随着木材采运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发展,在采伐方面主要是以木材的需求为基础,但是采伐技术比较落后,人工采伐劳动量大,生产效率低,但是木制品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能够满足当时的经济需求。随着采伐工作中机械化的不断利用,机械化采运工作中,对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保证森林能够正常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采伐,在进行采伐作业的同时,要促进天然林的更新保护工作,保证木材的采运工作更加的成熟。

一、科学认识木材采运管理的必要性

林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林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去征服和改造自然,以环境改造为基础,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木材采运前有必要根据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资源管理措施,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将木材采运管理限制在森林可持续生发展的工作中,摒弃过度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需要探究林业采运技术模式。考虑道路面积和最佳的修建时间,以减少土壤期及水土流失,保障木材采运的顺利进行。限制采运机械设备最大重量,以保证对森林土壤的干扰;要求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建立运后环境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制定环境评价方式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质量,扩大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区程序。降低木材采运作业的经济成本。从林业发展现实来看,我国林业还处在林业采运发展的初级阶段 ,重新营林机械在建设生态林业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和完善采运技术,

二、木材生产作业与组织与管理

1 深化采运制度改革。首先是加快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商品林培育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商品林资源,建立现代采运制度.完善采作限额管理制度。优先按排非国家投资建设的商品林采伐指标,淘汰采运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提高企业木材采运技术水平。其次是提高采运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增加科技系统的计划性投人,需要结合科技体制特别是科技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以切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并获得相应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采运技术改造的步伐,应增加财政贴息资金,鼓励企业进行采运技术改造,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

2 木材生产组织与管理。林业管理部门按照生产计划和组织方案,简化木材生产组织过程, 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搞好木材生产,确保按计划进行生产作业。按生产序时,杜绝无计划生产和超限额安排生产,还要加强生产的调度指挥工作,基层林业部门成立生产指挥部,主管人员要深入到生产一线驻点指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为确保安全生产,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预防措施,在更新采伐的生产管理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解决了抚育伐生产出材量低和采伐强度不足的问题,确保达到设计出材量。杜绝乱砍盗伐现象的发生。做好烧死木的生产和运输,避免剩余物和主伐剩余物的沉积,抚育伐剩余物和山上多年沉积的黑黄头木都运下山,进行精深加工。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大多数评价指标的影响也不相同。采伐方式可根据资源和市场销售情况确定采伐方式。

3 加强环境管理。考虑道路面积和最佳的修建时间,以保障木材采运的顺利进行。限制采运机械设备最大重量,以保证对森林土壤的干扰;要求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建立运后环境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制定环境评价方式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质量,扩大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区程序。降低木材采运作业的经济成本。从林业发展来看,要实现现代化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重新营林机械在建设生态林业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和完善采运技术,

篇7

1 陶瓷造物伊始,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古人便无意识地引入了数字因素,并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制陶出现以前,古人利用单纯一种物质造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木器、石器及其他植物的造物等。制陶活动伊始,便利用钻土、水及火等进行造物活动。人类逐渐突破了简单的孤立的“一”,由“一”逐渐推进“二”、“三”物,乃至“万”物。

2 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陶瓷生产中对于数量变化的这种无意识状态逐渐转化成有意为之的状态。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材料逐渐丰富的同时,烧成温度也逐渐提高,从露天烧成到封窑烧成,再到横穴窑、竖穴窑,直至龙窑的出现,窑炉在结构、大小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窑温,为陶瓷制品的烧成做技术的准备。与以前封窑相比,商周时期出现了由窑室、火膛、火门、窑算等“四”部分组成的窑炉,这种在数量上细化窑炉的做法,直接影响陶器的烧成,进而提高陶器的质量。古代陶工为了某种生产目的,总是在数量上或增加,或减少烧陶窑炉的尺寸,旨在达到预想的生产目的。为了增加烧成温度,陶工有意识地将“火膛加高可以多容纳采草以增加火力,而算孔虽有所减少,但算孔径加大了,可以使火膛的强大火力集中进入窑室,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

3 数量多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陶瓷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陶瓷生产工艺的变革,甚至影响到生产总量。   

战国、秦汉时期,烧制陶瓷的窑炉逐渐变化成“龙窑”,龙窑的显著特点是装烧量较大,产量高。另外,龙窑的较长、较大的窑室可以提供稳定的窑温,这是保证烧制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    

此外,人们有意识地细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分为采矿、材料配制及制作、陶瓷产品成型、施釉与装饰、干燥及烧成等。实践表明,陶瓷生产工艺过程在数量上的划分及其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陶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般而言,工艺划分越细,陶瓷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越有保障。由此可见,一方面,陶瓷数理因素受到陶瓷生产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陶瓷数理方法论又直接指导着陶瓷生产实践。生产环节的增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反之成本相对降低。例如,在青花瓷制作中,坯体分水与绘制,既可以分成两个环节,又可以合并为一个环节,这种分合需要根据产量需要来决定,量大时可以一分为二,反之,便可以合二为一。

4 数字体系贯穿于陶瓷生产全过程,使陶瓷生产、经营管理及产品销售和消费等得以更加理性地展开。    

篇8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作业风险评估;变电专业

0.前言

电力生产活动涉及电网、设备、生产环境、作业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九大管理单元,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九大单元(模块)包括: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九大单元(模块)又由51个要素、159个管理节点和480条管理子标准组成。这九个单元指出了安全生产需要管理的范围,要素指出了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和流程节点,子标准是各个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单元、要素、节点、子标准之间相互关联或链接,形成基于风险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机整体。[1]其中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单元中的作业风险评估是变电运行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持续运转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变电运行专业现场作业风险可控、预控的关键。

1.作业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

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PES法,就是说在进行风险等级分析时需考虑三个因素:由于危害造成可能事故的后果;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完整的事故顺序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公式:风险值 =后果(S)×暴露(E)×可能性(P)

在使用公式时,根据现有的基础数据和风险评估人员的判断与经验确定每个因素分配的数字等级或比重。后果、暴露、可能性的定义如下:

后果:指所考虑的风险造成的最可能后果,包括伤害,疾病,财产损坏。事故的后果,从100分的“灾难”到1分的“小割伤或擦伤”,按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暴露:指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这个危害事件是第一个可能启动事故序列的意外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从10分的“持续通过”到0.5分的“特别的少”按层次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1]。

2.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工作方法

电力企业风险评估有三类:a.基准风险评估,即对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作为持续改进的基准。b.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即针对企业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高风险对象,或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c.持续风险评估,即企业开展持续的风险评估,及时、动态修改风险评估内容,并做出相适应的规避风险措施。[1]变电运行专业的作业风险评估属于基准风险评估,每年定期开展。年度作业风险评估开展流程如下:

一是作业风险评估技能回顾,主要是对班组代表开展作业风险评估技能专项培训。重点回顾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基准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作业风险评估回顾、评估内容更新,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已完成的作业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概述,根据最新作业任务清单,结合年度审查中关于作业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重新运用PES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组织人员审查班组有关评估结果。

三是回顾、更新关键任务。运行人员在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回顾各项关键任务,形成关键任务分析,为作业表单修编工作提供依据。

四是是修编作业风险概述。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形成本班组作业风险概述。

最后是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就是说跟据本班组的作业风险概述,审查有关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制定有关措施的实施工作计划,推进计划的落实。

3.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在变电运行的运用

在开展变电运行的作业风险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全员参与性不足,特别是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这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失去了全面增强全体人员风险意识的机会。二是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应用到作业表单,进而不能有效控制现场风险。

为了解决全员参与性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集中审核的方式,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被平均分到小组中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点,为作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集中审核时采取交叉审核方式,有利于保证人员参与作业风险评估的完整性。为了解决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性问题,在执行作业表单时必须对表单中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发现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应用到新作业表单中时,应该立即启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纠正与预防流程,提出修编建议。

下面以500kV某变电站为例,阐述作业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开展情况:

(1)根据相关作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500kV某变电站选派安全区代表参加局组织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知识和作业风险评估培训班,接着在站内开展作业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以保证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全员掌握。

(2)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和梳理,本专业共有作业任务59项。

(3)利用安全活动或交接班的机会,将59项作业任务分成三组开展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然后集中交叉审核和讨论,最后汇总成为《区域内作业风险评估填报表》。

(4)最后形成本站的作业风险概述。总结出500kV某变电站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有9种。对这9种危害进行评估,得出可接受及低风险主要分布在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中等风险危害有7个,中等风险危害有行为危害、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包括误碰故障设备、错投退压板、合(分)刀闸不到位、受伤的人、开路的CT等等。作业风险结果为修编作业表单提供依据。

(5)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修编运行专业的作业表单。目前500kV某变电站共有42份通用变电作业表单和8份专用变电作业表单,为变电运行现场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风险预控措施。

4.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南方电网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创新,也是落实南网方略的具体体现。作业风险评估工作是四大风险评估工作之一,对变电运行专业现场风险预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变电专业的作业风险评估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有发展的空间。这主要是指如何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更有效指导现场作业,从而达到现场作业风险可控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这需要基层变电专业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为深入践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继续向前。 [科]

篇9

关键词:供应链 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 生产延迟 物流延迟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62-02

21世纪的供应链革命,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为了应对商业贸易中出现的挑战,必须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今天的消费者希望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企业运作的模式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在供应链条件下,企业较为理想的商业运作应对策略主要有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和延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

一、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

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是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计划及信息的快速传递,来降低对预测的依赖。企业要向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的转变,就使得管理者们能够快速地获得或分享准确的销售信息,并通过实际运作来提高对运作的控制。如果供应链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做到协同运作、信息共享,建立起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企业就能够做到降低整体库存,并且消除那些重复性、高成本的运作行为。而客户就会更加迅速地得到他们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获得满足。

上图描述了根据客户订单进行产品定制生产或定制装配的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以应对需求反应为前提。第一步是销售,接下来是进行物料采购,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以及直接给客户发货。这种商业模式与定制生产模式很相似。两者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实施的时间以及开展客户定制服务的程度上。在执行订单到发货方面,从所需时间的角度看,现代的反应型系统比传统的定制模式更快。例如,轿车从客户发出订单,提出设计和配置的要求、制造和装配,直至运送到客户手中,只需要10天的时间。计算机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够把客户定制的产品运送到客户手中,从而进一步地缩短从订货到发货的周期。零售店则按日补充消费品库存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的。如此短的周期在几年前是难以做到的。

这种反应型供应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独特的小批量定制生产的能力上。互联网的出现,企业可以与最终客户直接取得联系与沟通,推进了这种针对客户要求的“量身定做”的服务方式。在反应型的供应链中,客户直接地参与,这样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利益:首先,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客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选择;其次,客户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价格,比如客户通过竞价或拍卖的方式来引导价格;最后,建立在大量信息数据基础之上的反应型系统利于企业创新。

企业运用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作为供应链革命中的一种应对策略时,需要借助于“客户配置选择板”这一工具。“客户配置选择板”能够让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设计和提出配置。

企业通过配置选择板能准确地收集有关客户的喜好和交易行为信息,这使得企业的客户群的忠诚度和依赖性进一步提高。因为,在每次交易中,企业对客户的喜好都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可以利用这种认识,根据客户要求实时地定制产品,对选择板本身进行设计,从而定制出针对购买者需要的方法及促销方案。更重要的是一旦实现这种运作模式,企业可以利用客户提供的信息指导整个生产线的改良,从而尽快开发新的增长点。

配置选择板模式是企业收集信息和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主要工具。企业通过使用配置选择板模式可以广泛积极地获取消费者的满意度、购买需求、具体要求和喜好等信息。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吸收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将供货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在传统模式中无法相互沟通的供货商与客户之间产生了互动效应。在所有的市场上,客户都可以描述真正想要的产品,而供货商则可以做到准确而毫不延误地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些都可以通过实施“配置选择板”得以实现。配置选择板是一个互动的、在线的系统。客户通过网络选择产品的特性、组件、可以接受的价格以及发货方式等来设计自己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二、延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

基于时间的企业竞争核心,在于一家企业是否具备延迟运作的能力与物流供给的准时性。这里所指的“延迟”并非是对客户的延迟供货,而是延迟到接到客户提供的订单以后,企业要作出快速的反应,加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延迟操作的运营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通过延迟运作,可以有效地把最后的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推迟到客户提供订单以后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错误生产或不准确的库存安排。在快速反应型供应链中,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是最常见的两种延迟运作方式。

1.生产延迟运作方式。全球化竞争的大趋势促进了新型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快速反应为基础的生产强调灵活性。所谓生产延迟,是指企业实行一次一单的生产运作,在客户明确提出订货要求之前,不做任何针对客户的预备工作和组件的采购工作。这种定制运作的做法早已有之。所不同的是这种颇具灵活性的生产可以在不牺牲效率的同时,在保持单位成本和质量的同时,提高运作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传统的运作方式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制定长期生产运作计划上,以便实现规模效益。而精益生产的重心是致力于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拥有客户,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解决规模生产与延迟运作之间的矛盾意味着必须对量化采购、平衡生产和物流之间的成本进行取舍。我们必须深刻了解这种取舍的意义所在,它是对预测型生产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问题以及由于灵活性的延迟运作的引入所导致的规模效益的降低的取舍。规模生产的降低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将生产线的建立和转化、采购费用与储存成品的库存成本和风险进行比较,并从中进行取舍。

最理想的延迟运作形式就是先以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出足够多的标准件或基本件,只在收到具体的客户订单需求之后,才开始进行最后环节的运作,如颜色的调配,辅件的安装等等。企业首先生产大批量的标准件或者基本件,然后经过延迟运作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这样,企业通过延迟运作模式就把规模效益成功地引入了物流链。比如,企业可以在零售环节中针对客户的要求,对产品进行重新着色。与以往相比,零售商店不再需要存储大量不同颜色的产品,仅需储存一些标准品,根据需要进行着色处理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大大地降低零售店所需的库存单位,从而大大降低库存成本。

2.物流延迟运作方式。所谓物流延迟运作方式就是在一个或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建立储存全套产品的仓库。只有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才进行库存产品的分拨配送。物流流程一经启动,企业要全力致力于以经济有效的手段迅速地将产品运至客户手中。采用物流延迟运作方式,企业在保持规模生产的同时,完全可以避免由预测性运作模式引发的库存风险,有利于企业安全运行。

物流延迟的运作还涉及到部件的供应上。企业利用中心存贮的方式存储一些重要的、高价值的部件来确保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当需求产生后,订单通过电子数据系统传送到中央服务中心并通过“加急”手段,以快速可靠的方式直接将客户所需要的部件送到各分服务点。

企业运作能力的提高以及高度准确快速订单流转能力的实现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延迟运作的发展。物流延迟运作的发展,取消了预测型运作模式对市场进行的库存调度,从而快速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与生产延迟运作模式不同的是,利用物流延迟不仅可以通过快速、直接的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而且也可以保持企业规模效应的优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快速可靠的客户服务,同时降低整体的库存投入。

企业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延迟运作方式,还取决于运作总量、产值、竞争策略以及所要达到的客户订单发运的速度等很多因素。在越来越多的供应链运作中,这两种延迟运作方式往往被结合起来使用,使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快速反应策略遇到的障碍以及未来发展

在实践中,最好的供应链运作方式既不是极端的预测型商业模式也不是极端的商业运作的快速反应型模式或延迟反应型模式。许多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预测型模式。而快速反应型模式或延迟反应型模式也在迅速地发展。运用快速反应策略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对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又必须对连续销售和财务结果进行预测,而这种预测又经常促使企业采用促销策略,利用营销渠道,及时开展销售。但是,这样做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不能适时地大幅度降低库存。而通过实施更快速的反应策略可以帮助企业精益设置或降低库存,但这就意味着对于已有的供应链的参与者来说就要求它们具备接受一次性销售业绩下滑的能力(由于库存储备的减少)。

运用快速反应策略所面临的第二个障碍来自于建立协同合作关系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们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或者拥有类似的经历,没有经历过信息和风险共享的协同合作。在管理者们赞同建立长期以快速反应为基础的战略联盟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被不知如何实施这种协同合作管理所困扰着。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将继续兼容预测型和反应型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更多的供应商和客户会利用反应型运作模式。这其中,驱动快速反应型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务活动。今后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发货安排的特点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分销的优势相兼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连通性为以快速反应为基础的商业运作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林国龙,宋柏,沙梅译.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颖,张峰.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4(1)

篇10

[关键词]运作战略竞争优势

一、引言

在谈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我们过去更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把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常规型的例行工作,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把握生产运作只能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利器。而事实是,企业经营战略如果没有运作只能的支持,那也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没有融汇到运作流程中,资源就不能转换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中,生产运作是其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生产运作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活动都是一种成本支出,只有生产运作活动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斯金纳就指出运作决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协调,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企业或得竞争优势(Skinner,1969)。奈杰尔.斯莱克(Nigel)和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Lewis)(2004)认为运作战略能确定运作管理中应一直遵从的决策模式并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试着从运作战略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并做了相关的理论分析。

二、运作战略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

运作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此,我们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框架模型。

1.制定科学合理的运作战略

(1)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战略一定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有能力。特有能力是一个组织拥有的、使其具有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能力(Stevenson)。特有的运作能力会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它是运作战略的核心。一个最有效率的组织应能根据顾客所需及竞争者所为发挥自身能力,利用运作加工能力,加上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生产运作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某方面的只能目的,它是运作战略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

(2)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战略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内外因素分析是对给该组织嗲来威胁和机会的事件或趋势所进行的思考。运作战略的制定主要考虑几个方面:①外部因素:市场需求及变化、技术进步、供应市场。市场环境对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种类、数量、质量等各方面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制定运作战略时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及变化情况。在制定运作战略时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技术的变化,因为技术的变化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真正的机会或威胁。技术的变化表现在产品、服务、和加工过程上。因此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生产运作战略必须相应的做出调整,如果能够很好的适应技术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②内部因素。主要指产品特征自身资源(人、财、物等)等。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普通功能型产品,企业往往会设计大规模生产的运作战略;而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时尚创新性的产品,企业往往会设计柔性的运作战略。

(3)运作战略要有完善的支持系统。①运作系统对运作战略的支持。一方面要实施运作战略对生产系统的要求,另一方面支持运作战略实施的生产系统设计。②企业人员对运作战略的支持。一方面领导要对运作战略的实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深刻的重要意义又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企业的一般员工要对运作战略的作用又足够的了解。

2.运作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和一般的战略制定一样,运作战略的制定同样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但是在制定运作战略时,我们首先要意思到作为职能型的运作战略,最终是为了支撑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因为生产运作战略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支持企业战略,是否和企业战略一致(于俭,2006)。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企业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时,运作战略就应该是将生产系统设计为产品品种少、工艺简单的产品,以低成本生产产品,以获得竞争优势;如果运作战略与企业战略不匹配,那是必然以失败告终。很难想象一个以成本领先为竞争优势的企业,选择高差异的生产系统。只有将运作战略与公司战略相匹配,才可以既保证运作战略的有效实施,又可以对企业整体战略起到很好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3.运作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结合执行

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包括各个部门的职能战略,部门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引导业务部门正确处理与顾客、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任建标,2004)。传统的战略规划是由营销部、财务部和管理总部制定,事后才引进运作来实施这些规划,结果企业的运作部门就不能帮助企业获得竞争力。但如果把运作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中将二者同等对待,就可以纠正这种情况。

三、小结

尽管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有多种途径,但是生产运作作为企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生产运作的管理,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战略并贯彻执行确实企业获取最终的竞争优势,取得市场成功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于俭: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7.6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