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

篇1

孙亚年(1991.06-),男,江苏淮安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是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趋向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而作为文科的重要专业类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是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公司、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务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下,研究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背景分析

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其中曾一度被认为是铁饭碗的法学专业不幸被亮红牌警告。当前的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而被亮红牌警告,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仿佛进入了寒冬,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行情更加不被看好。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连续的扩招,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高。十年前,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公、检、法,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法律实务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十年后的今天,即使竭尽全力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已经成为不可能。即使想成为一名律师,通过司法考试也成为必须。当前,包括极少数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在内,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大体可以分两类,即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前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有的选择公检法,有的选择做律师,有的选择去公司企业做法务等,而后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转行从事非法律职业,多是因为在其他行业有一技之长,或是其他的能力突出,能够适应非法律职业的需要,比如,英语能力突出时,选择去外企工作;个人公关能力突出时,可以去从事公关等。这类学生的毕业趋向大体和法学专业无关。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对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的毕业趋向做点探讨。

二、法学专业就业趋向具体分析

(一)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一:律师

律师行业向来是学生选择法学作为专业的驱动力,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律师作为职业,一方面是做律师能在实践中将已之所学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丰厚的收益也吸引着他们纷纷加入律师行业。然后,有关报告显示,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师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从业资格,通过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在校法学专业学生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大部分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生活,对直接踏上社会有一定的内心恐惧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刚踏出高校大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即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了法律职业从业资格证,但往往因为缺乏扎实的实务经验,光有空头理论知识,而被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

尽管困难存在着,从事律师执业仍然是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重要的求职意向。在目前就业压力明显较大的综合社会背景下,法学准也本科生可以考虑去律师事务所,先从律师助理做起,从简单的法律实务工作做起,跟着业务经验丰富的前辈师傅,虚心学习,在点滴中积累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涉外的的案件越来越多,无论是诉讼业务,还是非讼业务,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学好英语,特别是法律英语,即使没有扎实的业务经验,但是突出的英语能力也会为律师事务所锁垂青。

(二)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二:公务员

国考热、公考热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聚焦的重要焦点之一。公务员历来是应届毕业生毕业择业的热门选择,其不凡的地位、稳定的收入、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定期的培训进修机会,吸引了众多毕业大军投入公考的行列。而每年国家机关,司法机关放榜的职业需求显示,对于法学专业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而其中公检法机关对于专业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是法学专业,而且基本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对于尚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来说,也不是一道坎拦死的,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全面建设,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官检察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法院建设的需要,法律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此,我们鼓励毕业生通过公考进入司法机关,在业务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早日通过司法考试,从而迈上更高的台阶。另外,除了司法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也纷纷需要法学专业的人才,而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限制要求,也成为了众多公考的毕业的选择。

(三)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完全专业对口的进入律师行业、或者进行司法系统的公务员职位,只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一部分。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也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热门的选择,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单位解决法律纠纷或是处理实务,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然后这一类工作和从事律师职业一样,一般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要求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从业资格,还要求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实务经验。而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着实是不小的困难。一方面,单位需要具有扎实的实务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刚出校门的本科生恰恰缺少社会实务经验。此外,现今的单位越来越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除了基本的法律技能外,还需要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多通过社会实践、法务实习或是课外充电来全面完善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经验。

三、结语

以上简要的讨论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他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地域因素,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往往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发挥前景,很多学生喜欢去外企,认为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等。法学专业尽管被亮了红牌,但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前景还是很大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面对压力,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做的是扎实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务经验,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在寒冬中,迎风大步前进。(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自筹项目(C-b/2011/01/26);江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0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工程管理;就业方向;前景

1.概述

1.1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是门复合型学科,它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两门学科交织构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该专业。该专业的主修学科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筑设备工程、建筑制图、统计学、管理学等[1]。通过主修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工程制图、建筑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相关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与监管的复合型和具有创新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通过工程管理的学习,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一、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建筑制图的基本技能。三、熟悉现代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四、对国内外的工程管理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毕业生具有以上能力,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可能胜任与工程管理有关的工作。

1.2 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国家教委于1998年对高等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和管理专业、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专业进行调整,两个专业进行重组、整合形成了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意义上的工程管理中的“工程”,通常是指土木建筑工程,这里的工程管理是指对工程或者是工程建设的管理。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勘探、招标、工程施工与运行等群过程进行管理。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专家对工程管理仅指土木建设工程管理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狭义的定义缩小了工程管理的范围,违法了国际规定,也与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在很多专家看来,工程管理不单指土木建设工程,应包括更多的领域和范围。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例如,我国的天津大学,他们把工程管理专业纳入到管理学院下,作为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方向。武汉大学他们将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工程管理在实际高校开设课程中,并不一定单单独开设作为一个专业,可能作为一种专业的分支。

2.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比较多且涉及领域比较多,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从事的职业可以是:建造师、房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或者造价工程师等[2]。他们可以在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工作,也可以在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教师或者在一些重要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等。

3.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主要看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该类人才的培养供给量,下面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尽管很多,但该专业毕业生还是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或者是房地产开发。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且,我国政府现在十分重视城市化建设,计划在本世纪中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际水平。可是,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54.7%,而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超过70%,且有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90%,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如果我国要想在21世纪中叶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则意味着每年需要有1700万人口转入城市。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就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尤其是住宅建筑与之相适应。可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生产道路等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懂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工程法律法规等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下面是2014年我国主要城市人才交流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职位需求的统计表。

从2014年主要大城市的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看,现在很多大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人才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全国来看,我国工程管理的人力缺口也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较在1:3。工程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且工资水平也普遍偏高。下面是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平均工资水平统计表:

由表格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毕业大学生整体工资水平。总体来说,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且愿意给予的薪资高。

3.2高校工程管理人才输出量分析

伴随着国内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为此国内很多高校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我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为了保证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部对各个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严格限定,因此每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规模也仅在6万人左右,这与社会每年7万人的市场需求连还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还以8%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说人才缺口可能还会增大[3]。

关于就业的几点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尽管就业方向多,就业前景好,但一个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还需要自身专业技能过硬且掌握一定的技能。首先,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成功就业的保证。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有意识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职业方向。每个人的性格和优势是不一样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毕业生在学生就业岗位时,应提前对自身能力进行合理分析地位,明确自身适合的工作类型。最后,工作岗位的选择应利于自身事业的长期发展。

小结: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工程管理的就业前景十分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将陆续进入社会,会给该专业的就业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看到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应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篇3

关键词: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教育关乎祖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阶段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社会待遇低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由个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所持态度和相应的情感体验、心理表征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内部心理机制[1]。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内涵: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与了解,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该专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专业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三是积极高效的专业学习行为,这是保障专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到2015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40份,回收率为95.24%,并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学生报考情况

调查显示,从大学四年级到大学一年级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分别有9人、8人、11人、15人,分别占当年报考总人数的22.5%、20%、27.5%、37.5%。总体来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少,一、二年级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报考情况[2]。

(二)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

问卷中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特别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五种程度,对应的分数为4~0分[3]。分别对学生报考前和目前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报考前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差异不大,且整体得分偏低,平均值仅有1.02分,说明报考前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然而,目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平均值达到了2.97分,相对于报考前各年级得分均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专业认同度与职业认知教育紧密相关,职业认识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三)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原因及目前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反映了学生最初的专业选择取向,也是学生持久学习和专业认同程度的制约因素[4]。调查中,87名学生的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他们中选择“喜欢小孩,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占总人数的42.53%;选择“就业前景较好,未来有发展空间”的占总人数的32.18%。调查中将目前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爱程度划分为“极其喜欢”“比较喜欢”“一般”“比较不喜欢”“极不喜欢”五个层次。目前,“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46.88%,选择“一般”的占23.12%,“比较不喜欢”和“极不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30%。各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也存在差异,三、四年级学生专业喜爱程度略高于一、二年级。约占2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表明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仍未明确,未来发展规划模糊。“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大多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

(四)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

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主要涉及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具体的专业学习目标,是否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有33%的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明确,有25%的学生目前尚未制定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另外42%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五)学前教育本科生发展和就业方面调查显示,各年级选择“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人数均超过了半数,其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加入公务员行列”或“继续深造成为中小学教师”。同时,51.25%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幼教及相关工作,但选择到幼儿园工作的比例只有25%,而48.85%的学生即使有机会去幼儿园工作仍然持不愿意的态度,再一次揭示了专业认同偏低的现状。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的外部因素。很多学生经过大学本科的学习对本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都达不到幼儿教师的标准,这是内部因素。愿意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多喜欢和孩子相处,性格活泼,希望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考虑到公立、私立幼儿园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学生对选择公立、私立幼儿园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上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到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好的大城市从教。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前景和工资待遇也逐渐可观,这直接影响到志愿填报情况。第二,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因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加深专业情感。第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最初的兴趣影响到专业选择,而专业学习能否激发被迫选择本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整体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第四,在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未来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重要原因。第五,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出现两个极端,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存在将本专业相关工作作为暂时性的过渡的现象,原因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二)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支持,并进行层层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职业吸引力[5]。

2.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价值,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专业认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3.教师要合理引导。教师要为学生开设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升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观,吸引男性教师加入到学前教育行列,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5.高校发挥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强本地特色技能的联系,如藏舞、蒙古舞等特色舞种、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藏汉双语、蒙汉双语等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发挥特色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同时,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结语

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且对于未来发展和就业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高静 单位:西南大学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李小伟.关于非学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钟娟.青海民族地区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篇4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尤其是近两年来,路桥建设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2、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3、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传统的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已经渐渐显露出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文化课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压力必然不小。

4、财务金融专业顺应潮流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就现在来说,金融专业在中国的就业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

5、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好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6、民航管理专业薪资待遇好

学民航管理专业薪资较高。近年来,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再新增2600多架飞机,民航总局将投入超过5000亿的资金用于机场建设。

而民航业却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民营航空公司为此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就民航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形来看,薪资普遍较高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类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类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it行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类也成为了热门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发展前景相当大。

8、法律类

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类因此成为前景最好专业之一。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法律类作为朝阳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大有发展前景。

由于政府部门对法学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9、物流类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使物流类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物流类将成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一。

10、外语类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加深,高校经历了几轮大规模的扩招,在校人数持续增长,社会适龄生源逐年减少,就业形式愈发地不容乐观。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推进,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法律类高职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受到了较大的排斥和冲击,这给我国法律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十分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渡过难关,成为了高职法律院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一、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

 

(一)市场需求不够明确

 

高职教育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许多中等学校在升为高职院校后,也增设了法学专业。但由于其对法律专业人才市场的环境和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尚不成熟,便形成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了在增加生源、扩大规模的同时,教学质量反而下降,就业形式堪忧。故此,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只有合理地设置专业,才能提高办学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将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及适龄生源的递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始面临生源危机。许多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已在招考录取中不断降低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这种行为虽然满足了生源数量的要求,但却使得生源质量在持续下降。这种相对门槛较低的生源准入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法学教育的成效。因为法律职业其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对法律不渝的信念、成熟的心智、完备的法学理论等特质。因此,法学教育,最主要是对法律人进行全方位的高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包括对法律的执着信念、伦理精神、人文情怀、专业理论的储备、心理素质以及行事方式等。而在高职院校环境中,学生素质与本科生相比,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学风纪律散漫,极大地影响了法律专业的教育质量。

 

(三)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学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虽然各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的师资力量相比仍显单薄,尤其是对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类人才的缺乏。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多更愿意跳槽,转入高等学府,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骨干力量的进一步缺乏,削弱了教学力量,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管理等原因,教学设施和手段也相对高校较为落后,教学规模难以成形。

 

二、高职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义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以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质量无法和高校抗衡,法学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取消高职层次的法学教育,从而提高法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谢晖教授:“高等法学教育目标: 精英还是大众?”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可谓是危机四伏,因此,只有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突出其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才能捍卫自己在国家法学教育体系中地位。

 

(二)精英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精英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也日渐明显。徐显明教授指出:“未来的法律教育应该向精英化方向发展”;司法部在2001年发出公告,在2002年之后的国家司法考试政策将有所变化。政策规定,报名者需“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样的规定让高职法律毕业生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法律的精英化教育趋势使高职法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前途命运堪忧。

 

(三)毕业生就业困难

 

失去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意味着专科法学毕业生失去了很大的可能就业资本。为了从事相关职业、获得更多的机会,高职法学生不得不继续求学,以获得司法考试要求的本科学历。求学的主要途径是自学考试和专升本。但由于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相关学业。这部分失去先机的学生在与本科生进行竞争时,则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而大部分司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在招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及律师助理等职位时都要求被聘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法律职业资格。即使是招聘书记员、企业法务人员,或者司法机关在招聘司法警察时,大多也对本科学历提出了基础要求,这成为了高职法学毕业生进入法律服务领域的极大障碍。

 

三、高职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一)高职法学教育的方向定位

 

基于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法学教育给出的明确定位,高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基层法律服务培养辅法律人员。所谓辅法律人员,主要是指承担法律辅工作或从事基层事务性法律工作的人员,如书记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法律基层服务所工作人员、速录员以及企业法务人员等。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始终是存在区别的。譬如,根据《法官法》、《检察官法》以及《律师法》规定,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因此高职教育便不能定位于培养此类高级专业人才上,而应立足于法律辅助人才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法学教育不同于法律精英教育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定位,高职法学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书记员、法律辅助人员等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提高自身竞争力。(二)高职法学教育的发展路径

 

1.高职法律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一,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不仅仅需要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更需要多元化、跨专业的复合型能力加以辅助。如果一个毕业生没有足够突出的综合应变能力,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便很难在人群中显露优势甚至只能被淘汰。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使我国的高职法学教育从专业的理论型教育,过渡到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型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法学人才应尽可能兼收并蓄,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应掌握其它相关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与法律职业联系紧密的领域,如财会、金融、计算机、外语等。只有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转变,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第二,符合职业化需求的专业设置。高职法律教育应从定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辅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法律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对开设专业的设置,以获得最优化的专业层次,培养出业内紧缺的专业化的多职能辅人才。

 

第三,不断拓展的专业方向。目前,高职法学院校普遍设置的法律专业主要包含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公安管理等,专业方向相对较少,对应的就业面也相对狭隘。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各个方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将前瞻性的目光结合科学的预判,开设更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如行政管理、社区管理、安全保卫、法律财会等。不仅能使毕业生的就职领域更广,同时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拓展与细化,培养出适应性更强、竞争力更大的毕业生。

 

第四,课程体系的完善合理化。高职法律教育应始终以培养辅助型目标人才为主旨设置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针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实践实训课程,减少专业性过高的理论课程,以加强高职学生法律辅助型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获得更高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第五,主动探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由于法学极强的实践性特点,法学教育也应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型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譬如结合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在现实职场中可能面临的典型问题和案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其身临其境地面对困难,以增强学生日后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法律教育由于强调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任教的法学教师应有一定的有从事法律社会服务的经验,并且能够将法律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逐步培训一支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能够传授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足以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双师型的法律教师队伍。法学教师在职业教育生涯中,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还应考取司法考试资格证书或其他相关职业证书,并且要在社会上从事一定量的法律服务工作,从而不断地汲取、丰富自身的实务经验,提高自己在领域内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选择聘请司法实践部门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定期开展讲座等,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指导。

 

3.探索学校与社会间的多方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

 

高职法律院校应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以加强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应用型能力。一方面,应加强校园内部实训场地的建设与课程的增设。例如创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速录实训室等场地,并制定教学计划,分配相应的课时和学分,模拟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努力尝试与社会各方合作,争取校外实训机会。例如通过与司法机关、大型律师事务所、经济实体等机构进行合作,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或提供校外实习经历等,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训练。这样不仅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实现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对接,还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生源和筛选、考察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法学教育正面临着适应市场、自我定位及系统完善等一系列挑战。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面向司法、经济领域的需求,培养兼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效的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的实务辅助型人才。只有当我国的法学教育既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端法律人才,又能培养出大量的富有法律知识和协作能力,能够充分辅佐高端法律人才的应用型的人才时,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发展。

篇6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学生在校园生活过后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人数超过700万,连续出现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部分岗位仍存在着人才短缺,地域性就业差距加大,技术岗位空缺等情况,呈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更偏重于热门专业,影响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长期扩招,给学生升学造成思维定势,认为热门专业具备社会前景,方便就业。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市场上这类型专业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教学模式脱节。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无法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业指导落后。目前我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新生的就业指导较为忽视,很多学生直到学校生活结束才出现就业危机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影城就业意识,从而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个人能力,而当前教育就业指导很明显从学生入学之初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了“象牙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如何选择工作和如何应对面试,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职场环境,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甚至快速进入职场会使学生产生功利心里。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实际调研,组建评估小组,客观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和层次,进而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专业尽可能的进行细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针对性需求,例如山东大学外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细化出应用英语专业,同英语专业各有侧重,以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专业设置监督,针对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评估,确认符合市场要求和教学标准再批准开设。加强对冷门但市场岗位空缺的专业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行行出状元,如农、林、水、地、矿等专业。

(二)改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分制教学。学分制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灵活性,学生可以延长毕业时间,通过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充实个人知识储备。

2.搭建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方向工具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吸引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与国外高校联合。部分高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校联合项目,促进学生朝着国家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以满足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社会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同国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寒暑假交流项目,3+1留学生互换项目等等。

(三)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展开,对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同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分析研究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职特征总结择业方式、面试技巧、面试心理等指导课程。

2.建立健全全国人才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招聘会、宣讲会和企业实习机会,为学生就职提供机遇。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专业,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结论

篇7

第一,报考一个你可以考上的专业

考研谁都希望自己最终考上,因为考研毕竟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而且一次考研其实也是一家人在考研,考研比之高考要难多了。所以如果你的外语、数学不好,那很多热门的专业你是不适合报的。考研不是报仇,它恰恰是博弈一样的,你要知道自己压箱底子的东西是什么。是外语和数学。很多学生之所以最终没有考研成功,多半是在外语、数学这样的科目上没有上线。今年有个考生辞职了来考研,我就建议她报了社会工作专业,结果380分顺利录取。

第二,考研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国内社会经济形势

对于这一点,许多考生常常认识不足,他们仅把考研当成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国内大背景对未来个人就业及前途的的重要作用。若你留心两会的报告及代表的发言,你可能就会对这个词印象深刻--生态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对于这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会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人才,虽然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一定就比不过所谓的热门专业--金融等,一方面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海归"人员相对较多,相比之下,竞争压力自然不小。总之,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洞察国家大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选对专业,十分必要。

2、就业形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决定考生将来从事什么专业。那么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的高温不下势必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以后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获得丰厚的报酬,就抱着“视死如归”的执著态度、本着“敢拼才会赢”的拼命三郎精神勇报热门专业,结果被挤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偶尔的幸运者也是伤痕累累,满腹辛酸。面对这种情况,帮帮建议各位考生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分析,实事求是,切不可意气用事、刚愎自用、盲目追风、夜郎自大、好高骛远。

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因此,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那些相对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比如石油、地质、环保、文物、珠宝鉴定等社会需求和人才供应目前不成正比。

而且,眼前的“热”专业,并不代表以后的就业形势一定会好,可能研究生毕业时所谓以往“热门”专业已经成为当时的冷门了。所以,考生要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

当然,对于一些下定决心要从事某专业的考生可以尝试着全力以赴,但要全面搜集信息,理解信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信心百倍的勇往直前。

3、个人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对本科所学专业并不是很喜欢的同学,考研给了大家重新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若是你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愿意冲破一切阻力,为了自己的兴趣全力以赴,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选择是有风险的,毕竟这是跨专业考研,如果你本身基础比较弱,为了成功踏入目标院校,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反之,如果在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从这个论述中,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它可以使大家学习时得心应手。再则,研究生毕业后要继续自己的专业,如果没有兴趣会感到枯燥、无聊和乏味,这样浪费的不仅仅是我们三年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一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在选择专业时要对自己的兴趣作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4、历年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比例

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录取比例的大小意味着竞争力的强弱。考生在选定某些专业时可根据往年的这些实录来定夺专业的取向。

5、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年限

目前,大多数学校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或2.5年,少数学校学制为2年,并且考生要掌握准确信息,结合切身实际再做选择。

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首场大型现场咨询会上的消息,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做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不作硬性规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质量要求来决定弹性学制。这就更需要学生事先要了解自己所报考学校、专业的学制,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进行选择。

6、国际经济形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相比过去,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之处。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在国内并不是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是前景明朗,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这种专业是否在未来会更受欢迎。

7、本科专业的限制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可是在考研这个窄小的道路上,考察的并不是谁更有潜力,而是有限的时间内,你能比别人发挥出多少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本科所学专业对考研专业的限制作用。若是你本科学的是法学,但是你考研想考数学专业,那毫无疑问,考研的难度会非常大,毕竟文科与理科的学习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但是若你是法学,你想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那这个难度就会相对小很多,付出相同的努力,你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大得多。

总之,理性的精确的专业选择对你考研的成功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像走路一样,方向对了,自然离目标越来越近,可是若方向错了,走得再卖力气也是枉然。为了不做无意义的事,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好专业再去复习吧,这样的话自然就会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篇8

    关键词: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模式

    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1、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法学专科的规定,原来法学专科的专业均改为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民事执行等。现在各专科学校均以开设法律事务专业为多,但法律事务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法学本科专业进行。法学专科的培养目标和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区别。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己成熟的目标,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缺失就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前途。

    1、2 法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原因

    (1)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自“依法治国”的问题首次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到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知悉。经过多年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法治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针对目前中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已经启动并将继续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触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法治环节。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传统不可能立即得到彻底根除。人治的影响还将存在,是完美法治环境的最大障碍。比如,决策的非民主化,行政权力过大,司法不能独立,法官徇私枉法现象较为严重等司法腐败问题还有待加强,法律普及方面还存在薄弱等。对人治的信赖,寄希望于某个人,纠纷解决机制和规则充斥着人治的色彩,导致法律的权威难以真正树立。法治环境的欠缺以及由此产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导致法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

    (2)传统行业很难进入。

    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如:据不完全统计,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另外,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已全部进行公开招考,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唯一渠道,能考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并非易事。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几百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3)社会资源不足。

    社会资源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法律专业的学生长期呆在象牙塔里,对社会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社会资源的把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服务找不到适当的对象,尤其的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律人才没有事可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资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单一

    (1)虽然1998年进行了法学课程设置改革,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我国的法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首先提出了专业选修课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问题:“根据我个人了解的数据,我国法学院本科教学中,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为3:7,至于专业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也就是说,在法学院四年2700课时左右的学习中,本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选择职业的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时间不到20%!”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本课学生尚且如此,专科学生更加严重,很多学校连选修课都没有,知识结构非常单一。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 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冲突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62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

    正是因为法律职业需要本科及以上文凭,所以法律专科的教育就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大量的专科人才游离在法律职业之外。

    3 对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3、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都以抄袭本科培养模式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这样的现状肯定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创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既要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又要考虑到我国司法制度的现状,还应该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成熟培养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加大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独立处理简单的纠纷。(2)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自学考试,力争在毕业时拿到本科文凭,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3)除法律知识课程外辅修其他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以弥补就业难的困境。(4)既要做好向法律职业精英阶层冲刺的准备,也要做好从事基层法律服务者的打算。

    3、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课程的重新设计

    我国法律专科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本科教育来设计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培养我国的法律专科人才,应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来重新设计我国法律专科的教学课程,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时,加大实践课时的学习。

    3、3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9

1.影响现有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职业教育,尤其是旅游类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向有了适度的更新,对旅游专业的师资、课程、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旅游法》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对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非常重视,但复杂的旅游业大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使得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要用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心理调整过程和价值观重塑。《旅游法》对于整个旅游业的是一个大的冲击,这部法律的观测落实将会净化不健康的空气,对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规避了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一个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与职业岗位的顺利对接。

2.影响现在学生的就业择业观

导游是一项复杂的、高智能、高强度的服务工作,受旅行企业委托,为游客安排旅游行程的全部内容,包括食、住、游、娱、购等。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拥有美好的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要求导游员们必须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服务理念。看似简单的带着游客吃喝玩乐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但现在导游却是一个颇受非议的职业,被社会认为是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导游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导游还处于旅行社利益、司机利益、客人利益和导游自我利益诸多利益方的夹缝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旅游法》下的导游站在了十字路口,感到十分困惑,很多人不敢随意触碰法律的红线,诱导游客消费,但又不甘心接受收入落差,要么选择观望,要么选择转行,也使很多立志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望而却步。

3.影响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和其相配套的旅游法律法规不太完善,这就给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旅游法》的实施会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旅游法》中许多新条款从各个方面对旅游行业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对旅游不健康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规范,这对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对旅游法律的学习,重新建构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从学生的就业渠道看,很多同学都到旅游行业工作,在校学习夯实的法律知识,对他们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旅游法》对旅游者来说也是一个规范行为、促进文明旅游的重要保障。

4.影响现有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向

《旅游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质量的高低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有紧密的联系,这条法规明确了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旅游类专业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旅游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教育培训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法律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的积极态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社会政府各个层面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具体落实。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面对《旅游法》的实施,必须积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必须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开拓市场,做好旅游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基于《旅游法》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开展学习宣讲活动,让教师们知法懂法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办学最核心的保障,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加快开展对教师的《旅游法》宣讲活动,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贯彻《旅游法》的热潮,要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律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进行修改完善。要采取送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座、开展专题讨论、设立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旅游法》实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影响,尽快培训一大批全面理解《旅游法》的教师团队,让教师深刻领会立法本意和内容实质,准确把握主要制度和基本要求。

2.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旅游教学的全过程

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学院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旅游法》进教室、进课堂、进课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有关教材、举办博识论坛、开展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旅游法》科学指导旅游人才培养。在校教师以身示范,在授课之余尽可能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投入到旅游业务第一线,到地方相关旅游部门挂职锻炼;到旅游景点景区实地考察;到旅行社兼职工作,逐渐形成合理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来自于旅游类企业的兼职讲师,不同于学校校内专任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最新发展态势、出现的最新问题展现给同学们,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实效高,所以要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一线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3.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大都是分散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按照高职教学理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改革课程体系,把《旅游法》的最新理念精神融入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上,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现有的“导游业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在实训教学中要开设实训专题,专门帮助学生掌握《旅游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编写任务导向型的教材,通过模块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旅游大类不同专业的情况,设置教学板块,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力度,使《旅游法》深入到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4.创新“旺进淡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输送到旅游业,从事的是一线服务类工作。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采取“旺进淡出”的教学模式。与本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旅游旺季的时候派学生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去实践锻炼,等到旅游淡季的时候,学生们再回到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种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专业发展能力。

5.举办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举办旅游文化节的形式,提供旅游管理专业的活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能力得以锻炼,提升人文与科学素质。学生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兴趣,对旅游文化节的主题、定位、项目内容与形式等进行大胆的策划,获得从宏观到微观,从校内到校外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为了使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学校要请相关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6.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紧跟旅游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与学校学生素质大赛,建立系级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系列大赛,强化对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参加全国或学校相关大赛的选拔赛。

7.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行业和专业发展需要,首先,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公务旅游团队接待等项目上加强合作,提高合作实效。其次,拓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建立多家实践基地,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不定期的分散实习;二是开发景点景区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景区服务管理的实质性工作。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所带来的较强的教学师资及资源优势,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

8.大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篇10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 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的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

3.掌握通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密码、信息安全以 及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具备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信息安全与保 密关键技术的分析、 设计、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以及安全设备与软件的应用、信息系统安全集成与管理的 能力;

5.了解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律、法规;了解信息安全 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计算机软件;

4 房地产;

5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项目经理;

2 网络工程师;

3 网络管理员;

4 销售经理;

5 行政助理。

信息安全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与算法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大学物理、集合与图论、代数与逻辑、密码学原理、编码理论、信息论基础、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