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仪文化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形象以及指标,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企业的管理核心在于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培养上。而知识经济到来,促进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更加注重学习型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定位从自然人发展为经纪人,更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人,现代管理理念,倡导的企业文化将人定位为文化人以及决策人。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衡量工具。一个企业的文化代表着该企业员工的生存状态,具有企业本身的特性,是企业的一个标志。企业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随着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的规则制度改革等而发生变化,代表的是现阶段的企业的一个状态。
2.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软性方式。企业文化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企业员工的生存状态,通过挖掘员工的内在气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创造出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以及价值观,进而影响着员工的文化信仰。而只有员工的文化信仰与企业的文化保持一致时,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运行的正常有序。因此,企业文化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3.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企业文化作为依托,独特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形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途径。企业文化的特色,代表企业组织某个时间段完整而贯彻的个性表现,其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同时,企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软性的管理方式,共同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用团队文化提高人才的凝聚力。企业的核心力量在于人才,人才的凝聚需要强大的企业文化作为手段,通过将企业各层面、各层次人才的凝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企业的团队文化。企业的团队文化以及团队精神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团队文化促使企业内部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关系与人事关系的提高。团队合作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2.用精神文化提升人才的素质。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灵魂所在,它包括三个内容:企业价值观、精神风貌以及经营理念。企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利用精神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员工的精神。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良好的企业氛围。通过独特精神文化的建立,促使员工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并培养企业员工的勤奋意识。让员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意志更加顽强,在劳动中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进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3]。企业精神文化,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有助于企业员工精神力量的提升,提高了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3.用制度文化加强人才的约束力。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精神文化的根本保证。一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其制度的严肃实施,通过制度规定企业员工的行为,以硬性措施提高制度的严肃性,降低企业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在轨道上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企业精神倡导的行为准则,也必须依靠制度文化来保证。利用制度来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最终使企业精神的倡导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并反过来促进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
4.用创新文化促进人才的开发。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体现在其创新能力的竞争上。因此,企业如果想获得长远发展,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创新文化。而企业的创新根本落脚点在企业员工身上,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加大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创新文化如同企业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象征。企业创新文化能力的高低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立激发创新人才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愈发重要。
三、结束语
企业发展的契机,在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建设;源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enterprise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precious wealth.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focal point, it is a key factor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terprise, and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birth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t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power source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宣传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面,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2、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2)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和我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亲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创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篇3
摘要: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感不强、员工的凝聚力欠缺等问题。应该从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大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等方面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能够大力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不断推动国有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能在精神层面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让员工工作得舒心,生活得自在。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不断增强员工与员工间、员工与领导间的沟通互动,在企业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指的是规范组织内部成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积极性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总和,以及这一系列价值观念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员工行为规范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总和。从宏观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表面层的物质文化,包括厂容、厂貌、机械设备,产品造型、外观、质量等。二是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三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的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被称为企业精神。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特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现代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继承性、相融性、人本性、整体性的特点。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尊重人,关心人。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指的是规范组织内部成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积极性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精神内核,这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诉求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一者,企业文化能在精神层面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让员工工作得舒心,生活得自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二者,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不断增强员工与员工间、员工与领导间的沟通互动,在企业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力求达到的。三者,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员工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热爱学习、赶学比超的浓厚学习氛围,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着力追求的。四者,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在行为实践层面规范员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的营业额和生产效益。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总之,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在精神文化方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感不强
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感不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第一大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员工思想文化层面的规范,也包括企业高层企业管理理念层面的优化。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感不强。一者,有不少企业领导官僚化意识较强,很多时候听不进员工意见,对员工的一点点小失误便横加指责,导致不少员工对企业领导有意见,因而思想上容易出问题。二者,企业制定的指导思想、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以及相关规划好高骛远,并没有考虑好员工的实际执行问题。而一旦员工完不成任务就会承担抵扣工资的风险,这使得很多员工很不能理解。三者,企业领导对员工的关怀不够,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缺失。企业并不关心员工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而是一味地强调效益提升。员工感觉不到企业的关怀,自然对企业的认同度不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员工的思想不认同。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为降低,员工的激励力度不足。
(二)员工的凝聚力欠缺
员工的凝聚力欠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
化中面临的第二大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任何人由低到高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大需求。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应只关注员工的生产绩效、营业额、产生的利润等有形的东西,更应关注员工的心态、精神世界、内聚力等无形的东西。有形和无形是一种辩证关系,过分追求有形的东西往往会适得其反,而构建以员工的精神世界为代表的企业内聚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绝佳效果。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有利于弥补工作的单调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企业文化活动开展的较少,员工凝聚力欠缺的问题,以至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较少,员工的工作舒适感不足,最终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四、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
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对策。若想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思想认同,保证员工和企业的思想高度一致。具体来说,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者,企业领导要把员工当做自己的朋友来看待,要大力弱化自己的官僚意识,对员工的失误要有包容心理,并真心帮助员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二者,企业制定的指导思想、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以及相关规划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好员工的实际执行问题,不能懂不懂就抵扣工资,使得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愿景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三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制度的约束是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影响力的具体表现。唯有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令行禁止,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权威性,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威信。
(二)大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大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大对策。从公司全局的角度讲,纵观各大内部机构,工会和团委实则承担了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因此,工会和团委要切实担起职责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工会和团委又应各有侧重。工会应主要针对中老年职工开展活动,顺带年轻职工,团委主要针对年轻职工开展活动。为确保每年都有固定的几项大活动,公司在年初制定年度规划的时候都应将文化活动的开展写为硬性规定。这样能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文化活动的开展。从部门的角度来讲,部门经理也要经常性地组织本部门的员工开展活动,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力的团队文化,推动部门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还需要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规划出发,将人力资源规划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考虑。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篇5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
2011年12月12日,嘉盛公司包装部的员工浦同泽去医院体检时,被告知患了急性白血病,这一晴天霹雳让他和他的所有亲人、朋友、同事都万分难过..浦同泽平时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人非常和善,他被安排进惠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紧急治疗。每天需要近两千元的医疗及其他费用,对于来自云南贫困家庭的浦同泽来说,真是举步维艰!仅仅靠社保及其家庭收入实在是无力承受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
在获悉浦同泽的病情后,嘉盛公司人力行政部负责人会同生产部领导到惠州市中心医院看望并慰问,鼓励浦同泽坚定信心,一定要树立战胜病魔的坚强信念。
2011年12月16日,经嘉盛公司员工援助基金会管理小组成员开会讨论通过,根据浦同泽的实际病情,决定启动员工援助二级方案,向该员工拨出基金捐赠款项,并于当天送到在医院陪护浦同泽的家人手中。这次捐助,让浦同泽全家无比感动,也就意味着浦同泽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正是这笔珍贵的捐款,把浦同泽从95%几率的死亡线上慢慢拉了回来,至今逐渐康愈!
嘉盛公司“员工援助基金”成立后,帮扶了不少像浦同泽那样突然遇到困难的员工。“员工援助基金”成为嘉盛公司全体员工心中代表公司文化的温暖的火炉。
嘉盛帐篷公司“员工援助基金”成立之初是由公司先行注入启动资金,用员工互助、互动的方式,不断提高基金数额和帮扶能力。
在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是目前中国企业的重大课题。
企业在建立规范的“选、育、用、留”人管理机制同时,更应该以“文化留人”为企业持续的用人战略,建立“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底蕴,适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免却员工后顾之忧。
嘉盛帐篷公司成立“员工援助基金”就是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而设立的。
员工援助基金会坚持以员工“自主管理、量入为出、民主理财、专款专用”为原则,收支单独设账,由公司财务部代管,并通过基金管理小组会议集体决议,持之以恒为困难员工办实事送温暖。
迄今为止,通过公司注资、员工捐款、员工违纪乐捐、公司营业外收入等等来源,共注入各种善款共80多万元。基金先后支助患病员工16人、家庭困难员工11人、自然灾害救济5起、小孩上学资助、赡养孤寡老人等红白喜事达 70多万元。
成立员工援助基金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人力行政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全部由员工担任,由各部门自由选举产生;基金管理小组负责基金的筹集、表决、审批、记账、公示等工作;基金收支做到公开透明,每半年将收支结存和享受资助员工情况进行公示,充分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所有基金必须全部用于规定的帮助对象,任何部门及个人无权挪用及侵占。
通过互助的方式资助有困难的员工,员工以企业拥有员工援助基金为荣,企业也因此在同行业和所在区域企业而闻名。
作为员工关系管理的一部分,成立员工援助基金这一举措,为企业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提供人性化的机制和氛围,体现了企业大家庭的无限温暖。
篇6
为了保障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后方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因企业破产而提前退休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补缴费用时提前退休年限对应的企业缴费部分,由破产企业补缴。
三、为了减轻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按以下办法为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一)预提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以企业破产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按破产企业实有退休人员数以及全部退休人员实际年龄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年限进行预提。企业预提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区县按照规定时间上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纳入市社保财政专户管理。
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从企业破产财产变现收入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预提。国有破产企业,预提资金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二)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50%;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60%.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由单位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移交后由户口所在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汇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并到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核结算手续等。
五、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参照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预提费用并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后,对其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
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市里的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并从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执行,以往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篇7
关键词:礼仪教育 传统意蕴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86-01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来看,属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当政者注重教化以及礼仪的制定,“礼仪”中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凸显出治国安邦的价值。对中国传统礼仪批判继承,对于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
(一)礼仪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的祭神敬鬼的活动。随着社会逐渐转向“文明”后,加上国家和阶级的产生,原始的礼仪发展成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二)当代礼仪教育现状
当代礼仪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缺乏和普通市民的礼仪素质不高。①在大学中,课前起立向老师行礼问好、下课后说再见的做法不复存在。这种从小学到中学司空见惯的礼节,何以在大学就不存在了?大学校园中,学生上课“渐入无人之境”,迟到、早退现象泛滥;服饰标新立异,良莠不分;不懂谦让,同学之间恶语相向等现象层出不穷。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素质尚且如此,普通公民的礼仪素质更让人汗颜。近年来报道中不乏中国公民旅游陋习的新闻,对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热潮。
二、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
礼仪文化于周朝形成,在秦汉时期得到发展,兴盛于唐宋,作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和涵义,和道德之间息息相关,礼仪在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对汉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礼具有行为准则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将其看做治国的根本和大纲。
在古代礼仪思想中,内在道德范畴的内容是“敬、诚、礼、仁”,同时,礼也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通过内在的敬、诚、礼、仁等体现出来并以内在美德为基础,才能使得“礼”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非空中楼阁,从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中“仁”是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道德规范的原则,孔子强调“礼源于仁爱之心”,强调“仁者爱人”,不断推而广之形成“博爱”。“仁”作为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怀,讲求用善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另一方面,对“仁”的追求,在体现个人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是将个体的“善”推向整个社会的过程。[1]
三、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促进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用传统文化支持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党和国家在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的工作,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应当成为弘扬的重点。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了解中华文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并合理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而促使中国传统礼仪焕发新的活力。
(二)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利益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安定以及维护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社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和生产劳动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础是调整我国目前各基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安定,从而建立公正有序、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一些传统的礼节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但其蕴含和传达的情感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促进社会整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三)促进个体发展
礼仪是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礼仪是对人在不同场合的装饰、坐姿和站立及行走等的要求,透过此类表现也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素养。人需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当前,我国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礼仪教育逐渐走入校园和课堂,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其理论和业务指导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许多环节形同虚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公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的个人素质是国民整体素质的缩影,由此可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礼仪教育促进个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礼仪教育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意蕴和现代价值。礼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具有塑造个人道德和构建社会道德的作用。总的来说,礼仪教育对于促进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及公民整体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今社会礼仪意识淡薄、人心浮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开展礼仪教育势必会对人的情操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礼;原始宗教礼仪;规章制度;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2
当代法制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权力的推动,然而,仅仅依靠国家权力推动的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其立法理念完全来自于西方,没有充分着眼于中国国情,对社会现实需求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从而造成中国人对于法律的敬意缺失,使得法律无法获得应有的尊严。因此,中国当代法制建设除了要更加大胆吸收西方法学理论之外,还要更加着力发掘传统法学思想,使之具有更加明显的“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以适应当前法制建设的需要。就中国传统的“礼法文化”看,其神圣性的形成就与宗教意识的影响分不开。即如西方近代研究法学的著名专家哈罗德・J・伯尔曼在其《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中所指出的,法律必须具备原有的神圣性,而法律的神圣性生成与及其敬畏心态的影响分不开。这种神圣性就来自于宗教敬畏心态的作用。在伯尔曼看来,法律与宗教关系密切,法律产生于宗教,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法律与宗教又相依相成,没有宗教就不可能有法律。通过信仰才能让法律抵达人心,只有高度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方能“形神兼具”。他强调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应该说,伯尔曼的这种思想对探讨中国古代“礼法文化”的形成,是非常有用的。远古时期,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意识与最初的“礼”,即“法”的生成密切相关。传统的“礼”,即“法”,就形成于原始宗教意识,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从文化形态存在的历史看,宗教最久远,而“礼法”则最迟。要从根本意义上看,建立一个法制社会,必须要先推演到宗教的确立。宗教的敬畏心理是“礼法”生成的基础。的心理基础是一个超越人类的“神”与“天”的存在,“人”匍匐在“神”与“天”面前,财富、地位、权力甚至自以为了不起的思维、推理、逻辑等等都是渺小的,在“神”与“天”面前,“人”微不足道
。信仰宗教,必须无条件信仰一个超越的“神”与“天”的存在。有了一个超越的“神”与“天”,“人”都是“神”与“天”的仆人,自然就少了争端。增强了遵守“礼法”规范的自律性。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具有引导性与强制性,必须依赖敬畏力。缺乏道德自律,缺乏宗教敬畏,或者有私人的目的,他们可以利用“礼法”这个制裁工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草菅人命”了。所以,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制定社会规范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是制裁的永久根源。即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人们头脑中发生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宗教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宗教意识。也就是说,宗教意识同“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与此相应,其时所产生的原始宗教意识也是极为朦胧神秘的。同时,宗教意识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某种意识,包括某种文化形态,要想获得神圣性与权威性就必须依附于之上,中国传统“礼”“法”的起源也是如此。可以说,原始宗教敬畏心态是精神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礼”“法”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形态,其合法性、权威性与神圣性的取得,都离不开原始宗教意识与宗教活动、宗教敬畏心态的作用。
篇9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篇10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对比分析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起源,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据考证,该书大约成于战国时期。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发现茶树并使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茶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是在唐朝,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茶作为一种文化,则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佛教兴盛,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唐朝,由于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茶叶开始传到日本。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茶文化的鼎盛,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市民茶文化兴起。明朝,制茶工艺得到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对茶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唐朝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强大的国力吸引了日本前来学习。大批日本僧人随遣唐使来唐学习佛法,他们在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茶一同带到了日本,茶开始传入日本。但那时,日本的茶叶主要还是依赖于从中国进口,主要流行与僧人与贵族之间。之后,唐王朝衰落,两国交流中断,日本由“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转变,日本的茶文化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沉寂。
南宋时期,日本向南宋派遣僧人学习禅宗,促使了禅和茶一同传到日本。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日本僧人荣西。他不仅将茶种带到了日本,而且还系统的将中国的制茶方法介绍到日本,并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及茶具,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的炒茶技术及泡饮方法(在这之前日本为煮茶)也传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为人所熟知的日本文化一大元素。
三、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异同及产生原因
从上述起源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并长期受中国茶文化影响,但是,中日茶文化还是各有异同,各自拥有其民族特色。
主要的相同之处是都将茶作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并从中感悟人生。中国茶文化讲究“闲、敬、清”,“闲”是指茶人希望通过品茶来消除疲劳,修养身心,追求亲近自然。“敬”指用茶敬客,体现出一种待客礼仪,是追求人际关系和谐之意。“清”指净化心灵,茶人认为茶为清洁心灵之物。这几个字也分别体现出了儒、道、释三家所讲究的和谐、回归自然、静心悟道之理。与此相对应的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也体现了其中之意。差异之处主要有中国茶文化更注重品茶,中国茶文化有四观的说法,即观色、香、味、形。一观色是通过看茶水的颜色来辨别不同的茶。二闻香,好的茶叶应有特殊的清香,入口如入人心,使人久久难忘。三品味,茶本来有淡淡的苦涩味,仔细品,可尝出甜味,正所谓苦尽甘来。四观形,尤其绿茶,泡入水中,朵朵直立,形状极美。好的茶叶是色香味形的合一,所以中国人讲究“品”。
但日本茶道更注重泡茶时的礼仪规范,茶技茶道,并拥有一套复杂、严谨的程序,更像是一种仪式。日本茶道很讲场所,一般在茶室中进行。然后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茶会,整套仪式严谨而复杂。这也是日本茶道能被称为“道”的原因之一。究其差异的原因,还要谈到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民间,更多是人们休闲时的饮品而已,之后才由文人雅士等社会上流人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因而并没有那么繁琐的程式,而日本茶道则始终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佛教文化影响更大,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它将茶道和佛教的清规戒律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宗教仪式感。并且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茶叶种类丰富,品种齐全,这也造成中国茶文化重“品”,日本茶道重程式而不重味道。
四、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文化长期相互影响。尽管两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我们仍应重视两国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茶文化作为两国富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希望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两国茶文化发展的渊源,使茶文化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两国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 上一篇: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下一篇:浅谈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