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考试;实践
高校考试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学生作弊、教师泄题等不良现象,高校注重考试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考试工作条例,组建专职监考队伍,成立了由校、院(系、部)领导、机关干部组成的巡考队伍,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考试组织、命题、评卷、考分登记等涉及考试工作的各个方面及考试运行的各个环节,以此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考试环境,做到以考风促教风,以考风促学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考试工作的实施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1.加强考试工作的领导
考试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每学期末两周,高校专门规定为考试时间。因此,很多高校专门建立学校考试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考试管理工作。从目前高校考试工作实践来看,基本上都是实行校、院(系)两级主考制度。校级主考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负责全校的考试工作,教务处处长协助校级主考负责考试的安排、实施和考试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院(系)级主考由各院(系)院长(主任)担任,负责本院(系)考试工作,院(系)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协助院(系)主考做好本院(系)的考试管理工作。
2.考试试卷的命题要求
一般来说,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各个院系各专业教学计划所开课程,教师必须通过考试(查)形式给定学生成绩,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查)获取学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的考试(查)原则上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进行。以其它形式进行的考试(查),须报任课教师所在院(系)和教务处批准。
各院(系)应建立和完善试题库,试卷应由任相应课程、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命题时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试题加以控制,从试题的题型、题量、认知能力层次、难易程度和试题在考试范围内的合理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以保证试卷质量。试题库中的试题应由相应系(教研室)主任对其进行严格把关,如出现试题(卷)质量问题,先追究系(教研室)主任责任,然后再追究其他相关人员责任。
3.考试审批程序
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安排总表以外的课程),主讲教师到本人所在院(系)填写考试审批表,经系(教研室)主任、学生所属院(系)领导签署意见后,到教务处教务科办理考场借用手续。办完考试审批手续后,将考试审批表一份送交教务科备案,另一份送交学生所属院(系)用于安排监考教师。
4.考试试卷的制印
各类考试试卷,统一按教务处规定的模板进行制印,不得随意设计。试卷的印刷工作由印刷厂按院(系)和教务处指定的时间进行,要按要求印足试卷数量,印刷厂要严格保密制度,要安排专人负责试卷的签收、印刷、装订、保管、签领等工作,相邻两道工序之间应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各工序中出现的废卷应在下班前予以彻底销毁,防止试卷流失。对造成试卷流失、试题内容泄露的,根据事故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
5.考试考场管理
为做好考试工作,高校组建专职监考队伍,成立了由校、院(系、部)领导、机关干部组成的巡考队伍,督查考试情况,规范监考工作。
目前,高校都是实习考场主考老师负责制。主考教师于考前40分钟到院(系)教学秘书处领取试卷,同时领取考场报告单。考试过程中,主考教师不得远离考场,以确保能够及时说明或处理试卷上的印刷错误或其它问题。
监考教师须提前15分钟到达指定考场,严格按照监考守则履行监考职责,对不严格按照监考守则进行监考的教师,将依据教学事故及差错的认定和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监考教师须认真填写考场报告单,在考场报告单里对考场中发生的学生违纪情况要进行详细描述。对夹带纸条、用通讯工具等作弊的学生,一定要收缴证据,以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违纪处理。
教务处根据考试规模,有计划的安排中层领导干部进行考试巡视。巡视任务主要包括检查监考教师到位情况、履行监考职责情况和考场秩序等几个方面,同时协同教务处处理和解决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同时,学生所在院(系)和主讲教师所在院(系)也要安排有关人员对相关考试进行巡视。
6.考试成绩的评判
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要将试卷和一份考场报告单一起送交主考教师所在院(系),其所在院(系)要组织专人对试卷作密封等处理,而后通知主考教师所在系(教研室)组织教师在指定地点批阅试卷,统考课程由院(系)组织教师采取流水作业方式统一评分。每份试卷阅卷后,要将所有大题的得分和累计总分填在试卷首页相应题号得分和总分的方框内,并在核分人签名处签名。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篇2
1.以制度管理
现代社会中的一套管理制度就是规矩,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而不是人治人,学校领导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单位实际,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格,通盘考虑,使制度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实用,既不能定得过宽,也不能定得过严。在规章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要以诚相待,经常与教职工进行心灵沟通,从爱护人、规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角度出发,增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定下来后,要力求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力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情节,采用“情+制度”的疏导策略,既能按制度解决问题,又不伤和气,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2.用公开法管理来调动职工积极性
学校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实行人事公开,校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凡关心学校发展的教职工,都希望了解学校人事方面的变动,希望先了解学校将做哪些校务,更希望了解学校经费收支等情况。校领导就要把这几方面的工作放透明点,热爱学校的教职工便会提出一些富贵意见或建议。用“公开法”来管理,以免教职工对领导产生贪污行贿方面的误会,他们会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有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性何尝不能调动?
3.用情感来调动
学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一个特定区域。有的知识分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有一定的“自命清高”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使知识分子需要更多的尊重、理解、关心和肯定,他们必须是一个情味较浓的领导,一个关于知人用人的领导。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了解教职工的思想状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不同,学校的一些硬件建设,难以付诸实现。但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完全不是为了等待。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支柱,最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关心。因而,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有意识地与教职工谈谈心,很容易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教职工需求,联系学校实际办一些对教职工有益的事。如办好学校的职工之家,节假日举办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减轻教职工的心理负担,而且还能为教职工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凝聚人心和搞好干群关系,有助于改善校内人际关系,更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4.用协调管理来调动
一个学校的事业要发展,单靠几个主要管理者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办到的,它需要全体教职工积极努力工作,齐心协力来完成。在带动教职工建设学校,开创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领导是管理者、领导者,又是协调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3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是理工科高校法治文化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与理工科高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法律设施等。[1]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一旦形成,便说明制度已经得到普遍的实践和实现,成为理工科高校师生生活的一种习惯的并愿意遵守和推崇的行动准则和内心的一种信念。理工科高校要建设法治高校,首要前提就是要完善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发挥制度指导、约束、规范、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让制度成为师生们心里潜在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准则。
一、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设困境分析
(一) 理工科高校校规体系不完善。
理工科高校制定校规主要的权力来源是法律法规。目前与高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权利义务、学籍管理、奖励处分等,但是对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性质,高校各部门的责任,学生权利救济的具体途径,高校侵权案件的责任分担认定等问题都没有详细规定。立法的空白和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催生了大量内容不一、标准不同的校规校纪。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高校尤为明显。以高校章程为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这说明,高校章程是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然而,笔者对广东省多所理工科高校的章程进行研读,发现章程里都没有关于高校规章制度制定修改的权力来源、基本原则、正当程序和监督机制的详细说明。由此,便会衍生诸多问题:一是规章制度设立的随意性,二是办事程序的混乱性,三是部门责任的模糊性,四是缺少权利可诉性。这些问题折射出理工科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缺陷。
(二) 理工科高校法律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随着依法治校理念的推进,理工科高校管理工作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有些规定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理工科高校的管理者绝大多数不是法学专业出身,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本科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带有传统理工科高校管理理念的烙印和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类大学,理工科高校管理者普遍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容易把法律道德化、伦理化,同时也缺乏主动去学习法律和人文知识的意愿。受这些历史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理工科高校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会因学校发展导向、地方风俗人情或个人道德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偏颇,导致某些法律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形同虚设,这极大程度降低了高校法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当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就会不断降低。
(三) 理工科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权力制约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内涵,是实现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理工科高校要实现依法治校,必然要对高校的公权力进行限制,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相对比下,理工科高校对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热情并不高,对公权力的监督主要还是通过内部监督制约机构,但内部监督制约容易陷入自己人袒护自己人或者不敢得罪人的困境。而师生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主要行使者,也极少关注或主动行使监督的权利,一是因为监督渠道不通畅不透明;二是因为他们不信任学校规章制度,觉得难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进行权利救济;三是因为他们担心被监督者的报复或者旁人的不认同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因此,他们怠于行使这项权利,宁愿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理工科高校公权力得不到有效的规制,导致法的公信力降低,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的对策研究
(一) 建立科学的理工科高校制度。
科学的制度能够保证校园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开展,规范和约束校园师生的行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相对比其他高校,理工科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更显薄弱。要完善已有的制度,首先就需要理工科高校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推进这项工作的最终落实。其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的原则,充分听取校园不同主体的声音,正确处理校园个体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落实工作责任制,使得学校各部门职责相应,工作效率能够提升;使得师生的权利可诉性得以保证,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使得各类不良行为能得到震慑和约束,从而确保校园的良好秩序。
(二) 增强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感。
所谓的制度认同,是人们基于对制度价值的认可,从而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有效地把制度内化为个人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2]“一种制度之所以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制度及其统治下的人们对于该制度的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
受”。[3]理工科高校的制度要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须要得到师生们的认同。制度只有得到认同,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取得师生们的认同呢?罗尔斯曾经强调过,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理工科高校制度要取得认同的首要条件是这个制度必须是公正的,能体现正义的。如果学校的制度体现不了公正的价值属性,不能保护师生个人合理范围的利益,那么师生就不会有情感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学校制度本身必须要是公正的。其次,学校制度必须是要有效用的。制度本身就是行为规则、程序和标准,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4]如果制度不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让学校的发展更加持续稳定,让师生的工作生活更有效率,让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那么身处于这样效用不大的制度之下的师生也不可能从内心去认可这个制度。只有制度确实是有效用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遵循,进而去维护。
(三)提高理工科师生的法治素养。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而这种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的来源便是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律所蕴含的自由、秩序、公平、正义等精神价值从内心深处的认同、信服、尊重和崇敬,从而形成对法律的信赖感和皈依感并希望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的各项事务,有效保障人们合法的权利和社会的和谐。理工科师生一般都期待能通过法治使高校变得更民主、更公正、更和谐,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去信仰法治。理工科高校要提高师生的法治素养,首先就要制约和监督公权力,防止腐败和不作为,提高制度的权威性,让师生相信制度是公平的,能够捍卫人的权利的。其次,理工科高校通过法治教育的强调和引导,让师生感受到制度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把制度所蕴含的民主、秩序、公正等理念传递给师生,使他们由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遵守,并愿意在制度的保障下实现梦想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蕊.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 2012(374):122.
[2]秦国民. 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112-114.
[3]孔德永.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J].齐鲁学刊,2006,(5):28-30.
篇4
关键词: 课程 考核 考试 改革
高校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系统测评,是监测、调控教学过程,掌控教学平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平时测试、课程作业、论文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一系列环节。
一、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然性
现有资料表明,我国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主,它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归纳为:(1)考试形式单一,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开放性考试少[1];考试内容僵化,强调知识记忆,缺乏考核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考试内容和命题;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应付考试,缺乏学习主动性[2]。(2)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学生成绩构成单一。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中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3]。
钱厚斌认为当前高校对课程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不够,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认为课程考试是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责,高校课程考试没有涉及教师和学生[4]。赵蒙城等人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考试目的和功能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要[5]。
这些弊端说明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因此高校的课程考核改革刻不容缓。
二、课程考核与课程考试的异同
通过比较一些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规定就是关于考试的规定;有的高校条例名称虽然为关于考核的规定,但其内容仍然围绕考试进行;另外,现有文献资料中,关于课程考试的研究论文多,关于课程考核的研究论文少。有些文章虽然题目中写的是考核,但其内容常常只论及考试。
百度知道[6]对考试和考核的区别描述如下:考试,重在试,即直接对参考者的水平进行测试,形式上主要是笔试、面试等;考核,重在核,即对参考者的水平进行评估和审核形式上可以是直接对参考者进行测试,也可以采用调查、了解等其他手段。一般来说,考核的形式和范围大于考试。文章强调课程考核就是为了说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除了考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方法。
三、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简介
改革,向来不会一帆风顺。现有制度已经给现有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要想转变这种“思维定势”,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外,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也可能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为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我校于2010―2012年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草拟课程考核管理文件,多次召集学院(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开会讨论考核管理文件,多次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收集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前后数易其稿。即使如此,学校在2013年初下发考核管理文件后,仍然在全校引起了一定争议。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考核管理文件的措施。2013年下半年,学校领导带队到多个教学单位深入调研,通过解释与沟通,取得了师生们的认可与支持。同时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学校决定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管理条例。2014年上半年针对如何完善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在全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在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学校了修订后的考核管理规定。目前,新的课程考核管理文件执行情况良好。
四、课程考核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改革不仅仅是关于课程考核的改革,实际上它还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
1.课程考核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以获得教师的认可和支持。
由于多年来的扩招,目前高校中不少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同时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考试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可能不愿意开展课程考核改革工作。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是课程考核改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课程考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课程考核改革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要求教师自始至终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情况对小班教学的教师还不太明显,但是在大班教学时就变得非常突出。例如,一位教师同时教授一个30人的小班和一个90人的大班,表面上看二者之间的人数差距是3倍,但由于同一评价方式在大小班级实施的难易,其工作量实际不止增加了3倍。
目前高校职称评聘体制仍然“重科研,轻教学”,受这个指挥棒的影响,高校教师往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在这种情况下,骤然增加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必定会引起教师不满,从而影响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
3.课程考核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考核改革一改过去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过关的现象,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
五、课程考核改革的经验
1.课程考核改革应循序渐进,分段进行。
实践经验表明: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逐步推进。总体来说,课程考核改革应分为三个阶段:(1)规章制度的制定阶段。这个阶段,学校应用足够长的时间向全校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尽最大可能地整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出台的文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但与以往制度相比,其跨越性不应过大。(2)规章制度的试运行阶段。学校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只有在实际执行当中才能发现其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应给予新出台的课程考核管理规定一定的试行期。(3)规章制度的完善推广阶段。经过试行期,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会发现新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学校应根据文件试行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当各方面对文件的认可达成一致后再坚定地在全校推广执行。
2.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相关辅助工作。
(1)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对学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文件制定过程是一个学校和师生不断沟通的过程,通过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尽可能让更多师生理解学校进行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为了刁难教师和学生,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共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为做好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我校最初通过二级学院(部)与师生进行沟通,但效果不佳。为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各学院(部)进行专题调研,后又多次召开举行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直接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师生的疑惑与问题,最终在全校范围内统一了思想认识。(2)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教师因课程考核改革而增加的工作量。为减少课程考核改革给教师增加的工作量,我校积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向教师推荐了清华版的教育在线系统。这款软件便于教师录入和管理成绩,同时提供给教师一些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其次,学校正在修订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管理制度,拟把课程考核改革后教师增加的工作量给予一定认可。再次,学校考虑引入助教制度,例如让优秀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等,以尽量减少教师由于课程考核改革而增加的工作量。据了解,学校内的一些著名教授已经采取了这种制度。最后,为方便教师管理课程成绩,学校教务处开发了一个成绩导入软件,把教师录入好的成绩,通过该软件直接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减少了教师录入成绩方面的工作量。
六、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展望
高校课程考核改革顺应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它的目的就是把对学生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习应贯穿课程始终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课程成绩。课程考核改革同时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学相长。
据调查,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改革流于形式。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工作,如果能全面开展并不断完善,则必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应对课程考核改革给予足够重视,扎实稳妥地推进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2009(12).
[2]王金兰,傅国华.{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
[3]钟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核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5]赵蒙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考试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6]考试与考核的区别是什么:http:///link?
url=VbxfjOLJ_2_h8HsbIyCRbHAhBODDbAJjZoJtXEpRXW4a
篇5
一、想指导思:
学校重视精神文明细胞建设,以“两争两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逐步培育培养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打造优质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学校成立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由校长王国杰同志担任,成员由王成义、丁晓南、张国鹏、杨峰、王喜润、杨征、郝天政组成。政教处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
、三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经学校研究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完善规章制度和举办活动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和全体同学在校学习、生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宣传学习法律法规,使校园生活有章可循。以规以法兴校治校,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制定“文明班集体”、“文明教师”“文明学生”评比评选细则和方案,确保活动扎实开展。明确教职工各自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奖惩分明。建立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齐心合力,办人们满意的教育。
四、在“两争两创”活动中,坚持做到“六个结合”:
始终坚持把两争两创”活动与学习运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守则等结合起来,利用制度这一杠杆,制约、平衡、管理建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各处室之间以及学校与周边之间的关系。始终把思想品德课和法制课及法制讲座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各项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生动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篇6
关键词:培育 班主任工作 中职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67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综合素质普遍低下,在初中阶段因为一些方面的原因往往被打上了“学困生”、“后进生”的烙印。他们在行为上有许多不良的习惯,还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喜欢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因而在校的行为往往会背离学校的规章制度,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广大职教老师也普遍认为现在的中职学生难管难教。
如何才能让学生遵守纪律、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呢?这是我们每个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从事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三个年头,认为要做好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班主任要加强自身建设,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一个好的班主任,就能搞好一个班级,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要有奉献精神。
班主任一天24小时心里都要装着学生。除了平常的课间巡查外,还要督促学生的日常大事小情。这些真正实施起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班主任来负责,一有什么情况班主任还要第一时间去处理,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2.对学生要有爱心。
很多中职教师一致认为中职学生难教、难学、难带。他们大多数是学困生和贫困生,所以相当一部学生心理不成熟。对待这些学生,应当更多去关心爱护,融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多理解学生,使学生信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另外,作为班主任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譬如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自己弯腰捡起,也当一次值日生。通过这些无声胜过有声的示范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位学生。
二、强化班级的常规管理,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班级管理模式
作为班主任要想建设和管理好班集体,就必须培育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建立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该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1.要形成良好的班风。
抓好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搞好教学管理的前提,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中职学校学生的核心跟别的任何学生一样,就是“学习”。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使集体生活充满了生机。班主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创造平台,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为班级荣誉而共同奋斗。学生通过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班级团队精神形成了,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2.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
一套良好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对于班集体建设至关重要。班主任首先应制定一套学生认可并符合实际的班管理级规章制度,这不仅是班级良好秩序的保证,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班级的具体工作,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例如,关于上课是否可以说话的问题,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讨论,很快得出结论:上课说话既影响课堂效率,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从而制定出上课时不准说话的规章制度。班级制度的制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他们就更自觉的加以遵守,这样对班级的日常管理是非常有利的。
3.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要做好班级各方面工作,单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在班会上让全班学生集体参与进来,选拔一些品学兼优、有威信、办事认真、团结同学、乐于奉献的同学担任班干部,组建起强有力的班委会,通过他们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激发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班主任得力的助手,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
三、重视专业思想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德育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即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必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导师。因此,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深化学生思想工作。
当前社会对中职学生能力、水平的认可度,以及社会就业严峻的形势等诸多因素使中职生倍感压力,表现出学习不安心,情绪波动大,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有的甚至中途辍学。作为班主任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凭不等于水平,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长,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再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其专业兴趣,以唤起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安心在中职学校学习。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些中职学校学生行为上有很多不良习惯,例如:喜欢打架闹事,吸烟赌博,不懂礼貌,过早恋爱等等。对此,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入手,通过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引导、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善恶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做事情时才能把握尺度,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一些事务。
3.精心策划、上好每周的班会课。
篇7
关键词 高校 群众路线 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ystem Construction
LIANG Hong
(Xi'an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2)
Abstract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s deep into the party's mass line education practice, into the building regulations, implement the rectification process. By establish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lement rectification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ystem, not only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education practice resul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amp of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mass line; system
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学习思考,就高校的制度建设谈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1 制度建设需要有符合校情和办学发展定位的制度体系设计
高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办学工作需要,曾经制定过许多规章制度,为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高校制度总体上存在系统性还不强,体系上还不够完备,有些方面还有制度缺失的情况,在制度建设方面还需要有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设计。学校制度按一定的体系来进行设计、规划和建设,比如可以划分为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分层次来规划建设。
一般来说,基本制度指大学章程,即关于大学性质、任务及其组织构成和主要行为活动等最基本内容的原则规定或框架。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大学办学的依据。大学的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围绕这一基础性制度来进行设计的。一般制度主要涉及机构设置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制度。机构设置制度是指一定的组织按照其组织目标设计的机构结构的规则和职能的定位。管理制度包括决策制度、执行制度、评估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聘任制度、职员聘任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工作制度包括人才培养制度、科学研究制度、社会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下面也包括若干具体制度,如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学分制度、选修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奖学金制度等。通过必要和合理的制度体系设计,并有步骤地规划实施,将会有效地推进学校制度系统性和规范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奠定基础。
2 制度建设需要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
(1)要与群众路线教育成果相结合。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高校党委以“聚焦,转变作风”为抓手,领导带头,自上而下,学习文件,武装头脑,教育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并通过深入调研,开展谈心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围绕“八项规定”的落实和“”问题的表现,认真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方案,着力解决党群关系中的存在问题。应该说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收获颇丰,但要形成长效机制,则需要把思想认识成果转化成制度成果,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把转变作风、纠正“”的整改措施纳入到工作制度之中,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接受群众监督。(2)要与学校教育改革相结合。当前,高校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时期,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展开,必然会推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制度建设必须跟进的现实要求。(3)要与大学章程制定相结合。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素,既是高等学校的“宪法”,也是界定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的“契约”。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各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高校在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章程的制定来考虑进行,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把已制定完善和运行成熟的制度转变成现代大学制度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制度建设需体现制度的内涵特性
(1)合法性。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及政策规定。学校的制度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各种规定,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其他有关政策,具体规章所设立的各种条文不得与之抵触。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要熟悉和认真领会现行的党和国家有关法规条例,要与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协调一致,不能偏离,更不能另搞一套。(2)科学性。条文规范,表述准确,符合逻辑,切实可行,不相互冲突。学校制度建设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应当适应学校服务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不断扩展情况,针对影响因素众多、节奏变化加快、分工协作日益紧密的特点,在制度建设中,要使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保持目标一致,形成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成龙配套的体系;各项规章制度之间和条文规定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抵触。还应加大体现现代学校管理科学和技术要求的特点,特别是在制定业务技术性工作的规章制度时,要有明确的业务规范、技术规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条款,以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要求。(3)民主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应特别重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前提下,协调各方意见,努力达成共识。实际上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即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过程。学校的规章制度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应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拥护,要代表教职工的意愿,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
篇8
一、增强服务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力促部门工作上台阶
一年来,行政部加大了对部门教职工的教育力度,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在为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和活动的服务中,提高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进一步推动了部门的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化。
1.规范了各种办公文件的收发、登记与处理,做到了学校发文行文规范、表达准确。同时做好来电接听登记、信函处理、来访接待工作,确保上级有关指示、会议文件精神以及基层学校的情况反映得到及时的传达和落实。
2.协助校长拟订学校计划和总结,起草各种规章制度。本期以来为迎接重庆市渝中区教研机构建设和教研工作督导评估起草了《学校自查报告》,拟订了《学校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实施办法》、《学校教职工奖金、津贴发放办法》、《学校关于规范竞赛组织和资料征订办法》、《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保密工作制度》、《学校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校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搞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力保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近两年来,学校的各方面事业发展很快,各种会议、交流考察、考试阅卷、学校设施设备改造等比较频繁。因此协调好学校与上级部门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基层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学校各部门高效运转、学校对外形象和声誉的大事。作为学校的窗口部门和联系纽带,行政部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尽心尽力地组织好每一个会议,协调好每一次活动,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使学校的人、财、物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如搞好重庆市区县教研机构建设和教研工作督导评估的迎检工作、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和迎检工作的服务工作;协助教研部完成了全区高三“一诊”、“二诊”考试,高中“四区联考”、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小学调研考试等各项大型考试的前期组织和阅卷、成绩复核、成绩录入工作,教研员申报经费培训活动的会标制作、音响、摄(照)像工作,教研员下校蹲点反馈意见的回收等工作;协助培训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评查验收和即将开始的全区新课程师资培训等工作;协助科研部顺利召开全区第三届教育学会换届选举大会。完成了学校图书阅览室、档案室的装修改造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硬件设施中的亮点。
四、积极组织和开展对本部门教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受社会环境、教育改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其中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忧,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些问题对于高等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以及教育质量产生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面对社会环境不断变更以及新的教育发展要求的出现,针对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身处高校学生管理一线,经过思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现代管理学认为,良好的制度是保证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在完全开放新时代的大学中,为维护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学校之间存在的权利、利益关系,如何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后也不断的完善着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不断着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然而,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仍有许多漏洞存在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没有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其次,有时为了应急而临时产生的“通知、办法”冲击着规章制度,这就难以避免的出现朝令夕改这种情况,由此影响制度的实施,失去制度存在的意义;并且,由于没有设立一个严密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度也会受人为因素影响,规章制度权威性也会降低甚至消失。
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且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高校应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以保证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程序和步骤为前提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通过其将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行使。在这样规范完整的规章制度下,能够很好将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
二、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内因是决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将其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学生管理要以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渐渐代替学校管理为主,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培养,其次也可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使其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学生因为年轻因而充满理想和激情,然而也因此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往往说的多、做的少,自信心很足,却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坚持,好高骛远是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在新形势下很有必要对对学生进行务实精神的教育,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在有信心的同时也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在校大学生,内容广泛,对于多个部门均有涉及,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协调各部门,将学生管理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同时,建立学生工作机构、对组织协调功能进行强化,并对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进行理顺,另外,通过健全责任制的建立,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 二是将权利适当的放宽,将基层的作用发挥出来。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实行的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对学生思想教育、行政管理负责。因此,要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的职责和权利均赋予学院(系),将管理权限适当下放给他们,从而使他们如有问题,都能及时的发现、解决。这样一来,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会有所提升; 三是与学分制的实行相适应,实行年级辅导员制 。将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行进一步强化。
四、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能否办好一所高校的关键所在。学生工作管理人才就是高校所需具备的人才类型之一。高校要在这个新形势下发展,一支高素质、专业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不可欠缺,因而在人才的培养上一定不能松懈。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高校应该重视这个环节,加快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现今以及未来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虽然有着比较大的规模,但是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性上来讲对于高等教育难以适应和有效的推进其发展。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是教学科研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管理方面也应具备同样的高级人才。因而由于其参差不齐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同时,欠缺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应该重视建立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学科,加强学生工作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且通过一个责权清晰,同时又有有序和明确分工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建立,以及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做到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朝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发展,从而适应新形势,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03-25.
篇10
[关键词]体育 社团管理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49-01
学校体育社团发展和组织活动要有评量标准、具体的考核办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推动校园体育的广泛开展和普及。结合上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我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学校内的体育社团及相关专家进行走访调查,构建符合我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学校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社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网站关于体育社团和社团管理方面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新颖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了学校团委负责社团的教师和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
3.问卷调查法。针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充分的检验。问卷正式调查于2013年3―5月进行,共向社团会员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1.各个社团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各个体育社团在建立之初都制定了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例如,社团负责人及各个部门负责人的产生和换届,没有做到按照期初规划的规章制度那样做。组织活动没有充分地调动各个社团成员的参与性,制度定完但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个别体育社团并不能按期举办活动,不能发挥作用。
2.社团内的财物运作不公开。各个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是由新团员的入团会费、得到的赞助、学校经费这三部分组成。但是这部分会费基本上都在社团负责人手中,并没有做到财务的公开透明,使得社团的活动经费变为私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该对每个体育社团的财物统一管理,制订相应的财务审批流程,定期公开财务,使学生团员直接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财务问题影响社团的向前发展。
3.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较少。各个社团在年初纷纷制订了每年的活动计划,但是每个社团的活动计划并没有落实到位。大多数社团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才制订该工作计划。每年各个社团开展的活动次数很少,有些同学反映交完会费很少有活动,有活动也就是少数人在一起,并没有照顾全体会员的积极性。
4.场地器材的数量不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使用场地和器材要提前联系,避免各个社团活动冲突。例如,篮球社团在组织训练和竞赛时,基本上没有场地,各个学院也都在开展篮球赛事,或者学校在开展篮球赛事,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学生很少能够使用。
5.指导教师的缺乏。在指导学生活动时,学生社团需要邀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参与。指导教师多为学校的体育老师或者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成员,这些指导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很难保证学生在搞活动时能进行充分的指导。学校应该给每个体育社团配置1名到2名的指导教师,保证教师的参与度。
二、建议
(一)学校应对社团进行管理
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校团委、校学生会应该协助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度的细则化、制度的实施,给予充分的指导,在社团的发展上做出一个详尽的规划,引导学生社团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加大支持力度
体育社团在组织活动上面,上级主管部门应结合活动的效果,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的投入,让体育社团更好地开展和组织活动。学校应该给予体育社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更乐于参加。
(三)科学管理
各体育社团应每年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根据方案落到实处。学校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社团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体育社团有惩罚规定。
(四)提高体育社团骨干的素质
每个体育社团都设有体育骨干,学校要根据每个社团的项目分类,邀请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让体育骨干的素质得到提高,在社团活动中充分起到带头的作用。并对体育骨干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将考核结果定期向外公布,使体育骨干的考核进入学生的综合测评。
【参考文献】
[1]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