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育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郭朋飞(1982—),男,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的正常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管理应当重点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协调管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序进行,从而提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与综合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加强中小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学校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在科学技术进步与现代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与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与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佳。
2.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管理工作标准相对较低,从而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性。第二,教育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详细的工作计划,致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3.管理制度与形式存在较大问题。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形式为主。为了展示教育教学的管理成效而开展大量的示范课程与公开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存在许多制度上的问题。并且为了方便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制定的一些制度阻碍了教学任务的进行,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人作为最为活跃的因素,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才能构建出相应的社会活动。就学校来说,组成人员包括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整个教育的主导人是教师,教师也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学生则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被服务的角色,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基于此,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勇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策略
1.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我学习和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主动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提升自身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能力,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最终实现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
2.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长期以来,中小学都存在着教学效果较差、执行力较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者不能将自己的管理职能完全体现出来,这也是教育管理系统缺陷造成的。在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应明确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将思想指导、日常工作目标以及问题的解决等职责下放到个人,并建立起完善的问题反馈体制,保证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同时,贯彻领导挂点班级制度,让领导到实际教学中去,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功效。
3.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制定出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将职责细化到教师和学生个体,并且在教学需求不断变化的同时及时进行教育管理制度的调节。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但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管理执行力,更能对教师的日常行为形成规范作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更是保证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提升教育管理的开放程度。目前,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提升教育管理的开放程度对于提升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管理素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经检验,该体制下的家长监督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水准,保证日常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管理方式的教育管理对象为教师和学生。而在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和时展的脚步相一致,做到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将提升中小学日常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对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所有人员进行合理分工,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梅玉.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思路[J].湖北师范学院,2012,13(11):119-121.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银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长的教学管理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1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1.1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
笔者在分析了对于江苏中小学有关教育科研管理状况的问卷后得知,当前中小学内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江苏多数中小学实施教育科研管理的最直接原因是应付领导的日常检查,而非为了整个学校与学生的健康成长,重形式过于真实目的。总的来说在中小学内施展教育方面的科技研究能够很好地强化老师团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授课的效果,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1.2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
据调查剖析得知江苏中小学内尽管有着一定数量的教育科研团队,但是其技能与素养程度在总体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据统计江苏中小学内有68.9%的老师未把握住大量有用且可行的科技研究手段,更多采取的依旧是最原始的行为、事例探究等方式,而且对于结果剖析上未做到定性与定量的合理结合。部分老师欠缺准确剖析问题的技能,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方式不懂得如何运用等。此外很多中小学老师尤其是科技研究方面的监管者对于教育科研管理有着一种想做却无法做的感受,缺乏大量必需的科研管理理论常识,即便他们有着足够的授课经验,对于教育科研的管理少了体系化的理论培训也是没有任何用途的。故说当前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
1.3教育科研管理的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
据问卷统计江苏省有着60.4%的中小学欠缺教育科技研究管理的经费,9.9%的中小学可以说完全无教育科研经费,29.7%的中小学没有出现教育科研费用的问题。此处未出现教育科研管理费用问题的中小学多位于市区位置,也仅有少数的学校是这样。绝大多数中小学在教育科研管理上是缺乏一定的经济资金的。通常情况下地区有关的教育机构会给予当地中小学一定的教育科研管理津贴,这是当前中小学施展教育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随着教育科研事项的逐步拓展,所需的金额数量越来越多,仅靠教育机构的投入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受到教育科研费用与来源路径缺乏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科研主动性,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顺利开展。
2改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对策分析
2.1培养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
针对当前江苏中小学管理者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观性现状,可通过培养中小学内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来处理该问题,使他们明白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作为学校加入到科技研发团队的校长或是老师,都需担负起应尽的职责。总之就是努力强化更多科研人员的管理意念与常识,适当提升其专业技能,鼓励他们尽到自己的全部职责,不再只重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科研真实的涵义。此外学校自身还可采取些措施激发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参与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遵循科研管理的本质内涵更好地尽到本身的职责。
2.2努力提升教育科研团队的技能与素养
针对当前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与素养这一现状,可采取措施大力强化对于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育训练力度,努力提升中小学内加入教育科研管理团队的技能与素养。首先江苏省教育科技研讨机构需拟制出对教育科研监管团队实施训练的筹划,增强对训练营地的构建,研发训练资源,努力施展出多种教育团队的功能。其次江苏省可组织介于本省内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管理人员评比大赛,将选出的不同学校内的优秀人员联合到一起,构建教育科研管理训练班,使参与人员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为本校的科研管理做贡献。最后中小学内部也需重视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育,可聘请科研专家到校内,特地为教育科研管理团队进行培训,可在聘请专家前,确定教育科研管理团队所具备的不足与欠缺之处,令培训更有针对性与高效率。
2.3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
基于江苏中小学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管理的费用及来源的现状,最有效的策略是及时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当地教育机构可适时调整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投入金额,依所需适度给予扩充。中小学内部可设立基金会,会中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像社会募捐、企业扶持、政府津贴等,专门筹集为教育科研贡献的金额,以便在需要时供应一定的帮助为科研管理。
3结语
通过深入调查剖析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缺陷,可经过培养更多人的教育科研管理认识;努力提升教育科研团队的技能与素养与扩充教育科研费用的投入与途径来源等策略来改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当前的状况问题,更好地促使中小学教育科技研究管理事项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梁建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管理,2015(01):73~74.
篇4
一、镇教研中心职责
1、镇教研中心负责对本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要对各校的质量监控、评价给予指导和检查,对各校教研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单元过关”、“段考”等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促使各校均衡发展。
2、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和综合素质平定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
3、镇教研中心教研员要不断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各校教学教研情况,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关指导。教研员每期听课不少于50节。
4、镇教研中心每期组织各校同头课教师进行大规模教研活动2—3次,重点对教材、教法、教学进度、重点、难点、考评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交流,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校际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5、依据市教体局“千分考核”中有关教学质量的内容,对各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6、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
7、每学期组织各中小学进行1—2次质量抽测,对各校的教学质量适时监控、适时指导。
8、每学期对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监控评价报告,同时上报教育科和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二、学校职责
1、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保证按要求开足、开全规定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校级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报告册的作用,认真搞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3、学期初,学校要制订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和各种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评价制度、教师反思制度等。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学期结束要及时归档保存。
4、学校要制订教研组工作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对教研组及班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平时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5、校内学科组要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同年级、同学科的同步互动,做到教案课时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生作业内容统一、单元测试统一,努力营造一种先集体说课后备课、先备课后上课的团队协作氛围,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本教研目标。
6、学校教务处要真正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每期要对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检查2—3次,要有详实的检查记录和检查小结,通过检查要对发现的问题作出指导性的评价。
7、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学校要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学科教研组认真搞好“说、上、评”活动,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学校要结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阅读一定量的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充电,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动态,广征博采为我所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育人意识,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9、各校要修订完善“备、讲、批、辅、考、评、补”等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0、每学期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
11、每学期各校要对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监控评价报告,报告要上交镇教研中心。
三、学科教研组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定期召开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
2、负责组织和审查本学科各年级的单元过关试卷和期中测试卷。
3、组织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教研活动,组织本学科
的观摩教学,进行教改实验。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组内交流,不断提高教育素养。
5、掌握本组教师的教学状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6、对本学科的教学基本环节作统一要求,形成规范。
7、教研组学期计划完成率不低于85,期末写出教研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治理;管理改革
一、优化管理模式,明确奖惩措施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方式不明确,学生在学校犯错后,教师不能够及时地纠正他们所犯错误,致使学生校期间违反相关校规,导致校园环境变得较差。因此,在中小学管理中,学校不仅仅要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注意校园管理方式的改革。在校园管理规范中,学校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定。中小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学生容易犯一些错误,这就会使学生在学校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身的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很多学生在学校不服从管理,这个时候教师要制定奖惩措施,以管理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在管理中不应该只是关注如何进行教学,而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教师在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压力,包括教学、生活、学习等方法,有来自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等。教师需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乐成长并且获得存在感是每一位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在新的教育治理背景下,学校不仅需要关注教育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中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管理改革认识
在中小学管理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不清晰,导致学生在学校容易犯很多的错误。很多学生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没有合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导致在面对一些诱惑的时候容易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实际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宣传校园管理改革的情况,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对管理制度有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一次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理解校园和谐的重要性,在活动中给学生宣传学校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对相关制度规范有个认识,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帮助学生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活动后,学校可以给学生发一些校园管理制度的册子,引导学生在课堂下对学校的管理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学校管理改革不断前进的背景下,学校要以实际行动来管理学生的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宣传相关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合法权利;保护措施
引言
学校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一方面,学生处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和领导之中,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生的一部分监护权由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转移到学校,另一方面,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1]。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学校和老师往往过分重视其与学生的管理和领导关系,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造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期间的学生均处于青春叛逆期,由于其相较于成年人而言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校和老师往往对其采取各类粗暴严厉的管理手段进行教育,而这些手段中,大多数均是不合法的,有的甚至严重侵犯到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具体表现如下:
1.1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例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因为不会做而被老师训斥为“傻瓜”“笨蛋”等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更有甚者采用犀利挖苦的言语来羞辱学生,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也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社会评价,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这些现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而老师教育学生,并非必须要通过次种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方式进行教育,相反可以通过积极的正面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1.2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正如前项所述,在学生做错事情以后,老师不仅会进行言语的训斥,有些老师会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等严重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行为,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更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正如前项所述,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方法积极引导其改正,而不必须要通过这种暴力方式甚至侵犯其权利的违法行为来教育学生。
1.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这也证明了这一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中小学中,老师常常以各种借口让学生离开教室,有的老师更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好班级秩序而无顾停课,严重侵犯了学生们的受教育权。
1.4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当前,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当前的中小学的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检验自我学习知识是否扎实的标准,而是各位学生相互比较的标尺。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校公布成绩以后,都十分羞愧,同学和老师都会对他的评价有所降低,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二、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中小学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一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服从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也为当前学生权利被严重侵犯、学生自己无法保护自己的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第二,当前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部分老师的个人素养极其低下,法律意识十分薄弱,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是自己教学的职责,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义务,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3]。第三,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学校和老师认为在校期间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特权,忽视学生的综合发展,面对学生犯错,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管理,造成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的发生。第四,我国当前关于教育侵权的法律规定不健全,相关的立法含糊不清,义务教育监管机关监督力度较弱,造成学校和老师滥用管理权利,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严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规范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1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
学校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对学生进行人格羞辱,严重侵犯学生的人格权,而且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方式惩罚学生,严重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给其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加强对老师的教育,促进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管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保护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不被侵犯。
3.2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
老师是培养民族未来的神圣职业,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政策,因此,必须将其引入教育行业,提倡“依法治教”。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和引导老师学法知法,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提升老师的法律素养,让老师在法律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教育,在保障教学管理秩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中小学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的发生,要想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在法律的保障下,学校和老师的行为将被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督,从而有效地杜绝该类现象的发生。
3.4树立新的教育观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绝对引导,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造成了一些素质低下的老师滥用管理权利,利用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特点,严重侵犯学生的权利。因此,要想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学校和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分析和探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保障学生权利的对策,在维护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学校和老师的行为,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实现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风.中小学学生权利保护的对策[J].江苏教育.2013,5(12):95-96.
篇7
关键词:布迪厄 “场域-惯习”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75-02
1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场域-惯习”理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资本的关系展开讨论。他他提出了发生性结构主义公式:实践=惯习鬃时·场域,来说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布迪厄的观点表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在场域的作用下的活动。下面从“场域”和“惯习”两个概念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1 “场域”
“场域”是指由附带一定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一系列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场域是由各种位置组成的关系网络或关系空间,具有客观性。每个场域是有着自身逻辑效果的运作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自身逻辑发挥作用的界限是每个场域的界限。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包括权力场域、学术场域、经济场域、文学场域等。再次,场域也是一个充满争夺的空间。布迪厄说:“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场域中各种位置占有者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或改善他们的位置,使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大化。
1.2 “惯习”
“惯习”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涉及社会行动者具有的对应于其占居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首先是被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它受场域形塑,是场域的固有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持久的和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具有的历史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作为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如缺乏规范化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理论基础薄弱并与实践相脱离;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从“场域”和“惯习”两个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
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可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所处的位置,该位置运作的资本,及其与位居其他位置的诸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素质教育场域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占据首要资本,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育场域中的“乘数效应”。
然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发生的大环境,而新课改又发生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教育是受到整个社会,整个学校外部环境影响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家长、学生或是学校仍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教育场域中,能有效提高分数的教育则处于该场域的中心位置,其所得到的资本也随之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位置的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样的促进带有一点隐蔽性,评价难,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这样的保证则显得苍白而无力。由于自身对教育场域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导致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处于边缘位置,而其所占有的资本也是有限的。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2.2 心理健康教育“惯习”与“场域”之间的“不合拍”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等具体实施者贯彻和配合。但实施者的“惯习”是长久形成的,是历史的、传统的沉淀和个人观念、态度的综合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科班出身型,即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另一种是半路出家型,即学校的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老师等。学校从这些人员中选取一部分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专业培训,然后将其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中。
篇8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篇9
【论文摘要】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通过科学评价,实现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管理的人文环境。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在这儿笔者要提到的是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一、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高智力的,需要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临时处置权”。首先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较大自主权,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和讲授内容而不必受制度框架的限制;让教师有权力决定课程的基本进度,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考核的标准和方式及安排教学时间甚至教学场所的自由。其次,要保障教师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了学术自由才有真正的教学自由。
二、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
当前的教师管理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失衡,教师没有充分的决策、监督与参与的权力。为了使学校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让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服务和引导。其次,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氛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应积极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及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三、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
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教师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当教师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学校领导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在实施充实工作内容过程中,应遵从下列五个原则:
1.增加工作的责任和难度;2.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3.赋予教师自主权;4.将有关工作业绩及时反馈给教师;5.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四、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学校却毫不迟疑地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这样不但损害了评价的公正原则,也严重挫伤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学评价相对公正,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师的绩效评价上,既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但又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还应听取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将几个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仅仅强调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的手段,还应考虑教师教学是否具有前瞻意识,是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是否尊重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第三,评价体系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不要出现是否平易近人、是否关心学生之类的评价项目,尽可能使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第四,要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
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由于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娱乐,因此,长期下来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学校应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要尽力帮助教师达到工作和家庭相互平衡。这样,学校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之前、当中或者之后高效率地干完自己的“私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从事工作。还需在教代会上向教师解释教师工作的艰辛,并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及其整个家庭对学校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特别快,教师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化。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开发的投资,为教师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从校本出发,开发好教师资源,真正做到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徐联仓.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6-89.
[2]李水山.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观[OL].
[3]论人本管理[OL].
篇10
在寓言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文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在教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训练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本文仅结合两个实例谈谈在寓言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要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放慢抽象概括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a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b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比较两个案例,笔者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二、要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 上一篇:基层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篮球训练的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