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提高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

篇1

1、阅读,写作,然后再去思考,树形逻辑思维的方法就是结构化思维。

2、知识就是树枝的连接点,一种逻辑形式则是树枝,树枝加上连接点,就形成一个树形的逻辑思维结构。

3、每天用一张纸写一个问题,再用树形结构逻辑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寻找新的想法,想到什么就直接写什么,别犹豫不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9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59

对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自身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小学教育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少

小学语文教材较少,一个学期只有一本教材,教学内容较为有限,学生只能从课堂上了解到其他与语文相关的信息,这使得小学生很被动。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求知欲,也不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与学生间缺少有效、平等、真实、开放而有序的教学互动,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不能够互相促进。总之,这些因素并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只要求学生每周上交练字作业即可,甚至认为语文阅读课没有必要上,这很难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别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许多教师不熟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师对与电脑相关的操作生疏,没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这样浪费了教学设备的投入和网络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失去了开拓学生眼界和锻炼其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应试教育弊端多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应试教育不仅脱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立意,存在着诸多的教育弊端。由于这一理念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不断地让孩子多学习,为学生提早学习下一个学期的知识做准备。这种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使得小学生只能不断学习,无法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本该享受自由、开放学习的小学生,被家长在小学阶段送去学习各种知识,而语文科目,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完成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就要丰富教材,使得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小学生生玩,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讲一节课,这个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在课堂上产生疲惫和厌烦。教师要适当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设置课堂互动环节,改变之前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打造“一讲一问”的互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荷叶圆圆》,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对荷叶进行简单的描述。教师可以先粗略地将教学内容说一遍,然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发现有哪些图形,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参与发言,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其思维能力。除了课上与学生互动,课外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的互动教学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利于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地利用教材为学生进行讲解的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寻找更多的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最丰富的知识。比如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分成了三课时,第一课时可以先教授学生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安排学生分段阅读,并概括大意;第三课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静态和动态的事物进行描述,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活跃地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没有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不能及时理清问题,那么就很难开展下一步的学习,就成了大难题,问题积累得越多,越不能解决问题。小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差,如果提出的问题没能获得教师的回应,很容易失去自信心。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草原上有什么?哪些地方才有草原?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少,教师要先关注学生的提问,并且耐心地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方法,那么下次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会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篇3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 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3] 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篇4

目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实现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发展,并改进着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不管我们的历史教学观念怎样改进,教学的理念怎样改变,教学的手段怎样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都应该采取有效教学的策略,我们都应当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存状况,重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堂40分钟的质量,立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

一、科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教师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获取陈述性的知识,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教师要展示思维的过程,重视教学示范作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知识,并不满足学生怎样去整理知识,归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问题等,并教育学生学会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教育学生怎样思考,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想到了哪些内容,遇到了怎样的历史问题,应该怎样去想象等,教师要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看,教育学生学会去体会,学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解决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教师要展示思维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运用思维方法解决学科学习的问题,教育学生学会掌握本领,提高能力,形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在学生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完成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并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过程,实现教学的评价和剖析。如果学生的思维过程需要再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思维过程和学生思维的接近,引导学生学会启发性学习,提高思维的质量,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提升学习的水平。

3.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主动的参与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思考,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提出问题,学会自主性学习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概括教学内容,重视概括课程中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学习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概括。

2.有意设疑,提升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需要提高,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会设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发展创造性的性格,养成创造性的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疑问。学生疑问来自何处,一般情况下,来自于讲课开始的时候,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讲课的衔接的地方,讲课结尾的地方和讲课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乏味的地方。

3.联系比较,增强自学的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联系比较,教会学生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发展,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历史发展的纵向的联系比较,教会学生在同一历史时期学会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横向的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还有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的比较,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关联人物的比较,历史事件的比较等,找到比较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清晰的、完整的思维方式,形成历史的概念。

篇5

[关键词]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

何为物理思维?这里所言的物理思维是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从教多年来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可谓非常努力,上课记笔记很认真,并能记住许多概念和公式,但一涉及具体问题时总是出错或作出南辕北辙的解答。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思维障碍,阻碍了物理思维的发展。何为定势思维呢?即在长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的错误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比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题目:一马商600元钱购入一匹马,700元卖出,800元又购入,900元卖出,1000元购入,1100元卖出,问该马商赚了多少钱?你会受加减思维定势影响作出1100元-1000元=100元的错误答案。而未考虑到该马商交易了三次,每次赚100元,共计赚了3*100=300元的正确判断。又如在初三物理“惯性”中常有这样的题目:在一辆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箱顶掉下一颗螺丝,它会落在什么位置?学生受生活定势思维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由于火车在向前运动,而螺丝离开火车未动,会掉在偏离脱离处的后方的错误判断。这就是定势思维造成的思维障碍。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思维呢?本人多年从教,积累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励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和实践突破定势思维,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如在“光的反射”一章的教学中可先不进行知识的传授或教导;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小镜子将阳光送入教室,他们会很快地调节镜片承受阳光的角度以达到目的。再进一步进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学生极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能正确应用该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具备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同样,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长期生活中固执的认为自然光(太阳光)是无色的,但只需指导学生完成了“三棱镜折光”实验,很快的就会认识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二、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受逻辑定势思维的影响,逆向思维能力较差,而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于逆向思维的要求较强,这就需要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光的可逆性”和压强计与高度计的联系,这都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那么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光的可逆性”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后,让学生思考将原反射光路换为入射光路,光会怎样反射?在学生思考做出答案(按原入射光路反射)后在墙角放一面镜子让两学生隔墙调整角度能分别在镜中看到对方。通过实验探究强化“光的可逆性”。在“透镜成像”一章有这样一个作图题目,“做出从二倍焦距处斜向射入凸透镜的光路图。”。学生只知它会向会聚方向偏折,但具体折向那个点不能作出具体判断,这就需要激发其逆向思维的能力。首先提问:凸镜成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物体成像特征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在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既然是在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那么二倍焦距处钭射来的光折到哪里?学生顿悟:必过二倍焦距。这一难题就解决了,同时强化了其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如,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大气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很难理解,可通过演示鸡蛋入出瓶实验,培养其逆向思维能力。在学习了“大气压”一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只去壳的熟鸡蛋在不破损的前题下装入瓶口略小于鸡蛋的瓶内,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将瓶用酒精灯略加热,在瓶口放上鸡蛋,让瓶离开火源,隔一会儿看到鸡蛋慢慢地自己进到了瓶内。这时让学生讨论总结:鸡蛋怎么会被一种无形的力压入了瓶内?学生回答:大气压的作用。那么瓶内有无气压呢?学生回答:有,但小于瓶外。再问:为什么离开火源后瓶内气压会小于瓶外气压,学生讨论后会回答:温度降低了。让其总结出“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瓶内鸡蛋取出,学生思考后还不能答出,便举例,有一小窗口你爬进去后能否爬出,学生立即回答:怎样爬进去的怎样爬出来。并且顿悟:再次对瓶加热可将鸡蛋取出,并总结出“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强化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只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可达到教学目的。如“电流”一节就其概念而言就一句话:电荷的定向移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但可把“电荷’比作”雨点”,掉在地上并不能形成水流,但雨滴汇聚于小沟,沿同一方向运动就形成了水流。这样学生对“电流”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篇6

语言训练;口算训练;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78—01

数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呢?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运用了形象的教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

1.操作示范,直观感知。首先,笔者出示一个能够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要求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然后,在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放2个乒乓球,并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应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么想的?”最后,引导学生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10,而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总数则是11个乒乓球。这样做,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凑十法”。

2.动手操作,巩固思维成果。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计算共有几根小棒。我让他们进行思考: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上?并说说“9+3”怎样算?通过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其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3.操作明理,强化形象思维。让学生边看算式边摆小棒,然后说说“9+4、9+8”的推理和运算过程,以加深其对 “凑十法” 的理解。

4.理解算理,发展抽象思维。让学生想一想“9+5、9+6、9+9”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要像“9加1”那样把第二个数分成1和几,至此完成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学生则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把算式题口述成文字题或应用题。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26-12=?”这一算式口述成以下文字题:(1)26比12多多少?(2)12比26少多少?(3)被减数是26,减数是12,差是多少?(4)比26少12的数是什么?(5)一个数比26少12,这个数是什么?(6)一个数与12的和是26,这个数是什么?也可以口述成应用题。如,红花有26朵,黄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白兔有26只,灰兔有12只,灰兔比白兔少几只?有26个苹果,苹果比梨多12个,那么梨有多少个呢?商店有26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2个,卖出多少个?通过这样的语言叙述,既使学生弄清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其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口述运算过程及算理。如,(1)“15-8=?”可让学生口述:“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2)“河里有25只鸭,鹅比鸭少7只,河里有鹅多少只?”可让学生口述:鸭子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鹅的只数一样多,另一部分则比鹅多7只,从鸭子的只数里去掉比鹅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与鹅同样多的只数。通过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又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口算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初中物理创造性课堂教学思维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日渐重要,因此,实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初中物理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前我国新课改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则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则主要是指其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独特见解及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描述和想象。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会接触到许多的定理和公式,而在对这些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个人证明的方法也是存在差异性的。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恰好是要求学生可以再熟练掌握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新的见解和知识。

二、影响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考试打高分才算是好学生,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它只是对学生短时间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衡量。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其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不去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思维。此外,由于过往的教育一直倡导榜样,即告诉学生要像同龄人学习,要通过与被人比较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使得学生不得不小心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导致学生缺乏个性、自信以及勇气,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性活动。

2.受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好坏有直接影响。假使教师的专业水平高的话,那么在进行物理模型构造的过程当中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许多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提过多的问题,因为很多情况下会因为学生提问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就因为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理论知识而遏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对学生后期发展则会产生很大影响。

3.受教育者权威性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强调尊师,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经常是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告诫学生一定要相信课本,不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权威,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因此,其所要考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因素也就不尽相同。假如,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由于课堂性质不一样,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必然要存在差异。但是,创造性思维虽然不存在固定模式,但是对于初中物理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到底究竟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情境

物理课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讲虽然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这种感觉是短暂的,由于物理是一门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这种新鲜感往往是短暂的,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假设不及时深化的话,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在一开始教习物理的时候就必须对课堂进行认真的设计。例如,通过演示“三菱镜分解白光”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也可以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是学生明白物理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是见得到摸得着的,让其明白,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白学物理是为了生活服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创造新思维培养的主体,因此,要想培养起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即在已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角度的思考,最终找寻新方法的开放性思维。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则必须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增加实验教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个特点决定了其爱好实践操作。所以,对于初中生的物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多设计动手操作课题,使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和兴趣。如在进行测量这堂课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桌椅,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来引发学生思考。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还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对过往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同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几个方面同时获得提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生.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一代(下半月),2011.

篇8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5-02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与世界的融合也越来越密切,这就使高水平的英语人才成为大缺口,而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人才。要想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就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合理恰当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如果一个高中生思维不敏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更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的概念,在解答任何习题时也需要进行思维训练,在实际生活中的英语口语交际训练更需要灵活的思维作为支撑。这就意味着高中英语思维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了教学质量水平。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提升对高中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肯定是一位好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英语的思维训练,去钻研教材,理解内容,解答课后的习题。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先行设置场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一切学问都起于疑。当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开发学生思维的绝好机会,然后经过全班学生的探究,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当实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出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提得好的学生要大加赞赏,对于提出问题一般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增强问题的难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再总结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尤其是对于高中英语课本中的一些会话练习,最适合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可以再加上一定的创新。

二、高中教师要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主动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一部分高中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死记硬背,把单词背过、把惯用短语背过,把课文背过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英语是一门语言,重在运用,而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我怎样让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让别人首先听明白,然后就是怎样让听的人更好地回答我的问题。做课后练习题,同样需要根据场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思维是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了思考,有了探索,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其寻找问题答案的自觉性也就会被激发起来。一个既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也不喜欢积极去探究问题答案的学生是很难学好英语的。比如,教师在讲时态问题时,这是高中英语语法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也有一部分是不规则的,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把大量的不规则过去分词都记清楚、用正确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去积极地思考,对规则的过去分词进行分类比较。如总结出一些固定样式,如像中文中的构词方式ABB式、ABA式等等。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去主动地给过去分词分类,对比着来记忆,效果一定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这就是因为思维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们都说,好奇是人的天性,而求知欲跟好奇心是孪生兄弟,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门外语,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好奇心,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一定会燃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可以从英语的应用特点、文化背景、交际习惯等方面作出激趣引导,必要时,也可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盘去思考问题,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地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善于模拟情境,找到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启发学生积极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被打开了,求知欲也被发掘了出来,教学效要自然会非常好。

三、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主动性的激发,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对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面对一个现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其形成过程,再运用已学会的知识加以解决,这就会大大提高其思维能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现在陈旧的教学模式却一直停留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一切知识就来源于背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也会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高中英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培养 低年段 学生 思维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外出听课,一堂堂设计精美的数学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直观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我深深的感觉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调动学生亲自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其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学起来兴趣浓厚。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的方法,我组织儿童操作,拿出学具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盒子一共有几格?几格里面放着杯子?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杯子?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合起来,只要把杯子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二、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注意教给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其善思、会思。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再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足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形状。通过观察、提问、回答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得到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

四、合作交流,深化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儿童头脑发育、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的教学只重视思维的结果,忽视思维的过程。现代教学论则十分重视思维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其目的在于纠正过去只重视思维的结果的片面做法。但是反过来也不能因此只重视思维过程,而忽视思维的结果。特别是数学,计算或解答是否正确还是很重要的。为了加强对思维过程的重视,首先要加强算理的教学,说明一种算法或一个公式的来源。解应用题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做练习时要多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必要的时候要说出理由,而不是简单地对一下得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要引导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检查在分析、推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还要注意结合操作、直观来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化,更便于理解、掌握和检查。还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叙述的思维过程,并能评价别人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从而提高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数学是用学术性的语言把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概括成系统性的知识的学科,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连贯性等特点,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靠数学思维,只有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才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现代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是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一、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繁为简

数学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和学术化,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还是依靠表面形式来进行判断,对于抽象的知识,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感,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通过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生硬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感知、感悟知识,学生才可以探索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具体化的直观图形来表达冗长的数学理论,教师要善于把图形和数字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章节时,教师如果就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体积计算公式,而不通过图形来推理公式,学生就不能从内在联系上理解这个公式,在遇到同类的计算题的时候,只要条件有所变化,学生就不会做题了,即不能学会这类型知识的运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的圆柱体给学生展示,在没有把圆柱体展开之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在把图形展开之后,就可以发现,圆柱体是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构成的,长方形就是圆柱体的侧面,而两个圆则是圆柱体的上底和下底,而且长方形的长久刚好是等于圆的周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实质上是计算该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这个公式了。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了解多面体的构造,通过分解图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理出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凡是遇到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都可以从容应对。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问题、每时每刻都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思考,不断地检验,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形成成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

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课本的文字来传授知识,描述图形是怎样进行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设置问题情境,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片段,比如,视频中,一个小学生正在折叠一个具有对称轴的图案,折叠了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刚刚好就是原图的一半。然后这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折叠出来的图案刚好就是原来的图形的1/2呢,无论是东西、形状都刚好是原图的一半。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种图形具有这样的特性,还能够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中,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理论,学习数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目的,而且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

教师除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习数学,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数学的巨大作用和广泛应用,促进学生思考数学的应用原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工厂参观,去了解那些机械化生产的企业是如何运转的,数学在机械运转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计算和设置机械运转的速率,怎样的运转速度才是合理的。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浏览工厂的生产统计资料,了解企业怎样计算生产成本、总产量和月产量。这些计算的过程都离不开精确的数学公式,数学是一切计算、规划的基础,数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了解数学,思考数学原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数形结合教学,善于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