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目标即是工程建设活动指向,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的融资、材料的采购、工程的施工直至交付使用等无一不与经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常识、投资融资知识、风险识别、经济评价和比较方法等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进行经济决策,是避免投资失误,提高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化或知识密集性。其主要投入是投资机会分析费、市场调查分析费、和可行性研究费等,一般建设项目这类费用约为投资的1%左右,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极小。决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
1. 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提出的依据和必要性;市场前景的初步设想;资源状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的初步分析;投资结算和资金筹措的设想;项目建设进度设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测算等。此阶段是从宏观上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论证其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值得投入人力和物力,项目前景如何等。
2. 初步可行性研究。其着重点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建设的可能性。此阶段对投资估算精度的要求误差控制在+20%以内。
3. 详细可行性研究。此阶段基本内容涉及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社会上的可接受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建设项目取得一定经济效果的前提和保证。经济的合理性涉及到产品或劳务的供求预测估算、产品价格策略及销售渠道、项目建设及营运的组织结构及进度方案、预测项目营运的获得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生产增长能力、承担风险的程度等,还必须制定项目资金的最佳运用方案。而社会的可接受性包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项目营运效益的社会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是否以最大国民福利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项目决策阶段的产出是决策结果,是对投资活动的使用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做出总体策划。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60%-70%;估计产出对项目的使用功能影响在70%-80%。这表明项目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一般情况下,项目投资的90% 决定于设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智力和技术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项目经验数据为2%-10%;二是某些重要建设要素的预订和购置,一般项目建设的经验数据在10%-20%。这表明在设计阶段,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较小。
项目设计阶段的产出,一般是用图纸表示的具体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就基本确定了,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20%-30%;对项目使用功能影响估计在10%-20%。表明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和使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金和劳动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10%-20%;二是建筑施工要素的投入,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50%-60%。这表明在该阶段成本已成为项目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阶段的投资控制要根据甲、乙双方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价格进行费用监控,依据施工图预算形成的工程合同承包价是此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要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项目控制人员就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及确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1. 施工组织设计,是落实设计文件的规划手段,连接设计阶段和施工活动的桥梁。
2. 施工准备。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由施工企业建造,要同施工组织设计同步进行,在筹备人、料、设备和环境协调中,对大型工程应优先考虑设备,应对设备经营租赁与购置设备方案进行经济比选,详细地分析各方案寿命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情况,据此分析方案的经济效益,确定以何种方式投资才能获得最佳。
采用设备经营租赁方案(租赁费可直接计入成本)净现金流量=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收入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收入相关的税金)。
与租赁相同条件下的购买设备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收入-经营成本-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与收入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收入-经营成本-折旧-贷款利息-与收入相关的税金)。
设备租赁与购置的经济比选是互斥方案选优问题,一般寿命相同时可以采用净现值法,设备寿命不同时可采用年值法,以收益效果较大或成本较少的方案为宜。
假设所得到的设备的收入相同,将两方案的费用进行比较,根据互斥方案比选的增量原则,只需比较:
设备租赁:所得税率×租赁费-租赁费
设备购置:所得税率×(折旧+贷款利息)-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
在充分考虑税收优惠影响下,选择税后收益更大或税后成本更小的方案。
3. 施工过程,组织施工是具体地配置各种施工要素形成投资产品的过程。
施工过程中投资建造的依据是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和与发包人签订合同时形成的合同价,表现形式为工程量清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07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它是构成工程实体各分部分项的,可供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的实物工程量的汇总清单表,反映全部工程内容以及为实现这些内容而进行的其他工作。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工程建设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也不断涌现,如高效钢筋、超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及新型墙体应用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机制造技术等,是否把这些应用于工程建设,做好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尤其重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质量、工期、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在保证功能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应是选择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方案的主要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不同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方案只能选择一个方案实施,即方案之间具有互斥性,常用的静态分析方法有增量投资分析法、年折算费用法;动态分析方法有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等,在此以增量投资收益率法予以分析。
增量投资收益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经营口成本上的节约与增量投资之比。
现设Z1、Z2分别为旧、新方案的投资额,C1、C2为旧、新方案的经营口成本。如I2>I1,C2
当R(2-1)大于或等于基准投资收益率时,方案可行;R(2-1)小于基准制冷收益率时,表明新方案不可行的。总之,一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能否行到应用主要由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决定,而应用性往往又以其经济性为前提条件,经济性差的难以应用。
4. 竣工验收:包含竣工结算、保修回访、试运行效果评估等工作,是施工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审核结算不仅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内容,更关键是审核其是否按实际结算。是否有多余工程于目,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等不切实际的签证,以其实体现工程实际投资。它是对投资成果的全面的检查和评定,也是为下一步的投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准备。
四、项目总结评价阶段
投资项目总结评价是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特别是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评价。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随着项目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项目投资的前三种因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工作费用是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很大;项目要素费用也是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居中;产出对总投资的项目使用功能的影响是从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很大。由此可见,建设项目最后实现的经济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工作决定的,而设计工作又是体现和贯彻项目决策意图的,所以在项目决策和设计上的失误是重大的失误。相反,在项目决策和设计上的节约是重大的节约。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工作,这对于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强,对我国目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现状的分析[J];建设监理;2004年06期.
篇2
1992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今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78 年时的第10 位上升为如今的第2 位;将大批的“无产者”培育成为合法的“有产者”。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善、不成熟,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设及其能力上。其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养老待遇存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以下简称双轨制),造成了养老待遇上的不公平。导致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应该还给经济主体的自主权还攥在政府的手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已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困难。双轨制的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双轨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双轨制背离了市场经济关于效率优先和公平的原则,严重地干扰了人力资源的流动秩序,打击了市场信心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公平是最基本的准则。市场运行需要公平的制度予以规范和维护。制度建设必须站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这一关乎全局的高度去设计,使之确保经济在整体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对人力资源这个要素(以下也称城镇职工或劳动者) 来说更加需要提供良好的流动环境。
养老保险双轨制本身就反映出在养老待遇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公平。同为城镇职工,在养老待遇方面对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源群体使用不同的政策,违背了市场关于公平的原则。拉开并逐步扩大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直接从事社会财富创造的产业领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的差距。到了2013 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替代率已达到企业的2 倍。这种不公平,一方面打击了产业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形成了逆向引力。这里有一组数据:2008 年到2013 年国家招考公务员,参加报考的人数与招录人数的比例分别是57/1、76/1、67/1、87/1、74/1、75/1。所以,双轨制的存在必然会迫使人力资源放弃当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造成当期市场上竞争机会公平性的丧失。导致效率优先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中一些曾经有流动到产业领域想法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双轨制的持续存在打消了念头。所以,双轨制割裂了人力资源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遏制了市场需求。
2、削弱了内需动力,影响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登载的《老有所养定成真》一文介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 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 亿,2033 年突破4 亿,2050 年达到4.83 亿。届时,社会总抚养比由目前的45%上升到98.8%。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由此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担忧”。另据央行数据显示,2013 年8 月我国居民储蓄额已连续3 个月突破43 万亿元,仅在最近的5 年里居民的储蓄额就增加了23 万亿元,这期间还有24 个月是负利率。其中养老保险制度不公平是主要的原因。
养老保险制度的“邀约”影响着人力资源对他们当期消费的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相应提高是必然的。我国的养老传统决定了劳动者对未来的养老保障是规划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产业领域的劳动者会做出未来在养老金待遇上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预期,进而推导出未来在购买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的预期。特别是在对相同服务的购买能力上低收入者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例如,家庭养老请人照顾的费用、进养老院的费用等)。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预期的发生,他们必然会在当期增加对储蓄的安排以备养老之需。巧合的是,与最近5 年我国居民储蓄猛增23 万亿元相对应的同一时期,正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与企业养老金水平差距明显拉大的5 年;也是全社会消费意愿也在不断下降的5 年。从2008 年到2012 年的5 年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为15.9%、16.4%、14.5%、11.1%、11.5%(基础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这还是在“4 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刺激下的结果。“保障不到家,挣钱不敢花”。现在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显然尽量增加储蓄额是个体唯一能够做到的可以让自己在晚年多一份保障的安排。
社会消费是实现社会生产持续和提升的唯一动力源泉。养老制度不公平必然引发消费不充分,导致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的降低及其流量的下降,迫使生产停滞。
3、不利于政府机构的有效改革,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近几年来,政府在实施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如何分流出去。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客观上向拟分流的富余人员提供了对未来养老预期的选择,造成了富余人员流出机关事业单位的出口不畅。因此,精简下来的人员只能留在本体制内消化,因人设事。结果是该下放的职能没放下去,需要取消的职能取消不了,该交给市场做的事情还攥在政府手里。导致经济主体想要办成一件事情常常需要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到政府部门办理行政审批,造成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机会的丧失,市场意见很大。中央电视台曾经在2013 年6 月24 日的《新闻联播》里报道了“行政审批的‘万里图’”这样一个事例。反映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上百个公章,要用去700 多天的时间。市场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它对政府综合服务效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人员分流不出去,职能就难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就难以下放或取消。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难以实现精简高效。
二、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1、加速推进并轨是当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必须由统一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当前,建立全国范围内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必须先行的部分。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种要素资源在这个体系内能够自由的流动。其动力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在所有的要素资源中人力资源要素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影响着其他要素资源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对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公平的价格。这个价格从本质上讲就是收入分配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期的劳动报酬;二是未来的养老保障的预期。特别是未来养老金待遇的预期。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让他们能够看到对未来可以放心的公平的保障预期,才能确保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统一。
2、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市场对相伴而生的政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有效性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上。即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体系建设的能力上。
政府与市场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政府市场不可想象,没有市场政府难以存活。如果政府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作用,就会被市场抛弃。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中,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职能的不断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政府必须成为这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中有所作为的组成部分。必须履行其职责。这个职责就是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体系,以有效地维护市场体系的秩序。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府是市场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
一个有效的政府应当是市场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因为一切要素资源的活力都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政府的干预有两种结果:当它符合市场的要求时,市场是健康的,市场失灵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反之,就会引发市场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存在了20 多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就属于不当干预的典型之一。现在,新型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均已建立。它们之间的转换渠道已经打通。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几乎原地踏步,导致人力资源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动力不足。客观上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了不当干预的作用。所以,必须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发挥其有效性。
三、市场经济是流动经济
我国从1992 年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是从制度上解决流通问题:1、在人力资源的流通方面,制定《劳动合同法》确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社会保险法》确保契约关系作用的发挥;农民被允许自主地进城务工;2、在物的流通方面加速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截止2012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比1978 年增长88.8%;公路里程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增长21 倍;同时新建高速公路里程9.62 万公里,新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9356 公里;3、信息通信业的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12 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3.10 部;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82.50 部;互联网普及率达42.10%。4、在资本的流通方面。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济活动;不断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以提高资本的流动速率。其成果是,截止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 年的1.8%提高到11.5%。(《人民日报》)。
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如同一个人体。人力资源是其中的血液,其流通渠道如同人体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畅,血液的流动就会受阻,机体就会出问题,人体就会生病。所以,政府要积极承担“清道夫”的责任,始终确保“血管”的畅通。所谓“水流则不腐”,“通则不痛”。工具是建立公平的制度。
总之,加速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从本质上说是要加速推进公平制度的建设,以满足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目的在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流动性的要求。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在市场中的价格。统一了人力资源的价格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换。
篇3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企业制度科学
中图分类号:D52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只有搞好施工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
施工项目管理是市场化的管理,市场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又是市场的基本经济细胞;施工企业的主体又是由众多的工程项目单元组成的,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集结地,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和来源,直接维系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只有把管理的基点放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求得全方位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指导作用。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篇4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施工企业;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nder bill of quantities pricing mode
WangYang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China 315012)
Abstract: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formed a series of data stream under engineering bill pricing mode, which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realize program-controlled digit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Studying on basis and foundation of program-controlled digit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eration and implement of it.
Keywords:Bill of quantities; Bill of quantities pric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rogram-controlled digit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已经全面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逐步形成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产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实现数据化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
1.导言
根据管理学之父泰勒“自然界物质、物体、物性的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相对相续属性需求与相对相续条件互动统一作用定律”以及人为构成物质、物体、物性的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相对属性与条件加智慧和方式方法三元四要素互动统一作用定律”[1],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以工程量构成工程实体为主导,以相对条件性的企业定额和施工工艺为载体,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形成了一系列数据性、科学性、规范性的数据流,如图1所示。它体现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即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
2.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是一项有根据依据、有思想、有条件和相对作用的数据物化活动结构体,也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方法。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依据主要包括:
(1)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图集;
(2)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详图所形成的土石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砌筑等工程数量;
(3)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条件,如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工程项目周边环境条件等;
(4)用于指导施工及编制进度计划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5)“物质、物体、物性的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相对相续属性需求与相对相续条件互动统一作用定律”和“相对属性与条件加智慧和方式方法三元四要素互动统一作用定律”作用于建设工程实际所形成的规范、科学服务。
3.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要素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运行,不仅仅需要具备依据(属性)、条件(基础)和方式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还需要有建设工程施工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把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依据(属性)、条件(基础)、方式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和智慧、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称为四大要素。可见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是一项由具有科学属性和物资条件与智慧、技能以及方式方法所构成物质、物体的生成、存在与发展的数据化物化载体。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要素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数据化统一,体现了施工企业生产物化活动的全部内涵,揭示了施工管理的属性内涵,施工管理是人与自然界相对相续属性需求与相对相续条件作用于建设工程实践作形成的数据性、科学性、规范。施工管理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和自我,再作用于建设工程实践的规范服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4.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
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主要有:(1)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的形成;(2)依据(属性)、条件(基础)、方式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和智慧、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四大要素资源的具备;(3)建设工程施工数据化、科学化、规范化运行与管理过程的形成。
---------------------------------------
本文为2011年度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J11-A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pjc201207)。
图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管理数据流示意
4.1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的形成
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首要基础,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的形成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的形成,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程控数码技术经济管理就无从谈起。
一般认为,数据化科学思维意识由以下三项思维意识构成:
(1)科学生存思维意识(即人的唯物主义生存思维意识)。人的科学生存思维意识是通过人们认识自然界、服务于自然界的客观需求所获得的,这是以人为本的客观需求,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明确和拥有的生存思维意识认识观念、立场和方式。人们的生存需求必须尊重实践,尊重人们物化活动行为成果,这样才能有所为、有所得,以实现人类共同生存的目标。
篇5
关键词: 项目; 管理; 项目; 成本; 控制
Abstract: a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is project cost control, project cost control key lies in the right-hand measures, and with iron determination to undertake seriously, we will overcome difficulti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to a minimum, make the project to maximize profit.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项目管理在该项目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项目成本控制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笔者结合某工程实际浅谈项目管理及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1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针对该项目的特点, 克服困难, 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 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 加强项目部内部管理, 对该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 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该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该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 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 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0?, 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 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是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 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 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 必须结合该工程特点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 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 该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外部因素对工程影响大, 不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 要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及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 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 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 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 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 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 该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 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 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 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 人是第一要素。该项目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 分调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这也是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 是/ 目标分系统0?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0?及资金, 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 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 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 搞好责任成本管理, 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该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 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保证了该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真正做到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 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 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于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 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项目经理部在对该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 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 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 注意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另一方面要从该工程实际出发, 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 亦称/ 三全0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 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 成本控制人人有责。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工作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 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 成本控制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 即动态控制, 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 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 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篇6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标准等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造价控制的过程。在现阶段——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的内容为:以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为内容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以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拆除期四个阶段的造价管理为内容的全寿命期造价管理;以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成本为内容的全要素造价管理,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要协调、平衡好各要素之间的先后关系,确保各要素相对满足功能要求,并把造价控制在预想的范围内;以与建设项目有关各方的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各专业人员的管理为内容的全方位造价管理。
2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原则: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已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在各阶段造价管理中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尤为重要。因为,设计一旦形成,工程的各项功能已定,工程造价基本已成定数,其它各阶段对造价的影响和设计阶段相比不是太大,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在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中以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纯粹地采取其中任何一种控制措施都是不完善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做好造价管理。主动控制是进行提前预防的控制,在预计偏差出现前,就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尽力把能预想到的偏离提前消灭在萌芽状态。被动控制是在后期实施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能发现偏离,不能预防偏离。施工阶段以前进行的造价控制相当于进行主动控制。采取技术措施与经济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和经济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工程项目在设计上要求产品技术先进、功能先进,相应的在经济投入方面就会增加,甚至增加很多;一味地强调工程建设中节约投资,相应的建筑的技术先进性、功能的适用性等方面就会降低。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何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做到既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是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中应解决好的课题。
3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要领
3.1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设计是在工程项目决策之后进行的工作,是把决策阶段形成的建设项目的系统框架和具体而明确的建设内容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建造者提供有技术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设计是工程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计阶段是解决工程技术和经济投入两者之间对立矛盾的关键阶段,并对控制工程造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显示,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很大,大约为75~90%。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多个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优化设计方案等,并将限额设计贯穿其中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价值工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能使建设工程的价值大大提高,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运用价值工程把建设项目的功能、价值、成本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考虑,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进行,在进行方案比选分析时,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最终创造出既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的建筑产品,同时又兼顾用户利益,这样的工程才是总体价值最高的工程。设计优秀了,才能建造出优秀的建筑产品。
3.2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招投标中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价方式和相应的合同类型。在现阶段,建设工程在招投标中一般要求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从发包方的角度出发,选择专业的、实力强的招标机构或造价咨询单位很重要,因为招标现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发包、后期的实施及发包单位的利益。从投标方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力,发挥企业的特长,合理的进行投标报价并中标是关键,这对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报价水平、投标技巧是严峻的考验,投标单位应选择各个方面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联合起来进行投标,投标文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中标与否及施工中的获利大小。
3.3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主要阶段,也是投入人力、物力最大、最集中的阶段,由于施工中参与人员多,影响施工及造价的因素多,因而该阶段造价管理的难度亦大。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进行造价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工程造价的总目标值按照一定的分解方式层层逐级分解,与各个工作单元一一对应,形成相应的分目标值,这样可以及时地将工程项目中各个工作单元的实际支出费用与对应的目标费用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偏差,并找出偏差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纠偏,如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好变更和索赔等,这样既能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又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建设单位对造价控制很盲目,缺乏相应的知识,有的则是管理不到位,盲目的支付工程款,到猛然发现工程款支付超支,有些甚至连工程预留金都支付出去了,还不知道哪儿的原因,这对投资控制极为不利,这样也使得后期的工作很被动。建设单位一定要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资金使用计划,使工程造价控制有据可依。施工单位在该阶段要做好施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方法较多,最核心的内容是成本控制,这也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最基础的内容,不确定因素多、复杂程度高,因为要控制的要素多,包括人、机、料、法、环,针对这些要素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并在成本核算、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做到既节约成本又高效,既经济又安全,加强施工管理,提高企业收益和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4结束语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门学科,既有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又有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工程造价管理最终是要形成市场形式的价格机制,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形成社会化的、更专业的、高水平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陈睿翾 单位:泾阳县城市建设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杨茂英,杨映芬.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施工管理;项目管理
企业崛起一靠技术,二靠管理。现代企业应拥有最新技术,同时还必须懂得管理,善于管理,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管理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只有把管理的基点放在施工项目管理上,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 正确理解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和组织协调,来保证施工现场能按期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按期、安全、文明生产。
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是项目经理负责制,目的则是研究如何更高效率的实现项目计划,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内容:
1.1 以施工的内在逻辑规律为指导,有效的计划、设计、组织、协调和监控施工,来达到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
1.2 组织高效的施工团队,使各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配置,以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
1.3 通过现代高科技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完成项目目标,最终使企业获得最佳综合效益。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了在项目规定时间内,运用所批准的工程费用使项目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整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全过程全方位计划、设计、组织、协调和监控该项目,是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的。
2 了解施工项目管理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因为施工项目有劳动生产力、工具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具有很强的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的适应性,彼此互联互接,呈现出一种立体多维的景象。要想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则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管理。
对于生产要素的管理,首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适时适量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整个施工项目需求; 其次,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各生产要素要协调搭配、互帮互助、共同发挥作用;; 再次则是 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对施工项目施行动态管理。有效计划、设计、组织、协调和监控各生产要素,使各要素在项目中达到动态平衡、能够合理分配使用。施工项目的动态管理同时与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相呼应,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方式与保证。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进度。
施工项目管理的主题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生命期限,包括工程投标、签订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及用后服务等。因此,施工项目的管理有以下特点:
2.1 对象是特定的。任何项目都应有具体的对象,施工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对象确定了项目的最基本特征,并把自己与其他项目区别开来;并且它又确定了项目的工作范围、规模及限界。整个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都是围绕着这个对象进行的。
2.2 时间是有限制的。项目的时间限制通常由项目开始期、持续期、结束期构成。它不仅确定了项目的生命期限,而且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2.3 具有资金限制和经济性要求。这一特点常常表现在:一是必须按投资者所具有的并能够提供的财力筹划相应的项目;二是必须按项目实施要求保证资金供应;三是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消耗完成尽可能多的符合要求的工程,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2.4 具有特殊的组织和法律条件。项目组织是一次性的,随项目的确立而产生,随项目结束而消亡;项目参加单位之间主要靠经济合同作为纽带,建立起组织,同时以经济合同作为分配工作、分配经济责权利的依据;而项目参加单位之间在项目过程中的协调就通过合同和项目的业务工作条例实现。适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相关的法律条件有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
2.5 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3 施工项目管理的意义
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承包企业对一项或一群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施工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管理整体,是对建设项目或其中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的管理,该任务的范围是由工程承包合同界定的。但从项目的特征来看,只有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建设项目整体的施工任务,才称得上施工项目。因为单位工程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小单位的最终产品。分部、分项工程只是施工项目的组成部分,不是完整的产品,因此不能称作施工项目。
施工项目管理是贯彻执行有关法规的集中体现。施工管理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此外,它还涉及许多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施工项目管理是建设体质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对原来的建设管理体质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每个改革措施的成果,必然通过项目的结果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项目上建立起新的责、权、利结构,对施工项目的有效管理,既是建设体质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接触点。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综合的系统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通过管理来反映。企业可以通过现场这个接触点体现自身的实力,获得良好的信誉,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同时,社会也通过对施工的接触来认识、评价企业。
施工项目管理是各专业管理相互联系的纽带。各项专业管理工作即按合理分工分头进行,且又密切协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施工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项专业管理执行的经济效果。
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强化方法是选择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由于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的单件性,参与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需采取特殊的流水方式,组织量很大,由于施工在露天进行,工期长,需要资源多,还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的复杂经济关系、技术、法律、行政和人际关系,故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最为艰难、复杂、多变,必须采取强化组织协调的办法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施工单位往往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施工单位要想在建筑市场真正立足,则取决于施工项目的管理方法。施工项目能否在预定的实践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由于施工工期的拖长,施工管理费用大幅增加,延期投产更是带来了利息损失和投资机会的损失。由此加快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廖德冠,关于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第18期(总第288期)p88
篇8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工程;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58-01
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水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地机遇,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快节奏、高效化的社会,房地产行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有效的管理计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企业实现工程质量与经济的双赢,获取更长远的发展。
1 建筑经济的概念介绍
谈到建筑经济,很多人会联想到建设工程中一切与经济有关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因此,为了保障建设工程项目取得更好的经济成果,首先要对其概念进行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所谓建筑经济,通常是指在建筑行业领域内,对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有关经济方面所进行的预测规划、决策分析、实施评估等活动,建筑经济的管理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展是否顺利,所以,建筑经济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忽视,由此不难看出,建筑经济属于微观上的概念,专指建筑行业中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更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与管理。
2 建筑经济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我国从前的建筑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在房地产正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后,对国民经济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要素的分析与考虑始终是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化的时代,企业都在追求经济效益,为了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谋求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还是中间的施工过程阶段以及后期的验收决算阶段,对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一直贯穿于始终,决定着企业最终的经济收获成果,因此,凡是参与到工程项目开发建设的单位或个人,都应该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和执行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每一个阶段都不会因为经济成本的问题而导致工程延误、损失甚至终止,以达到获取更高经济利润的目的,那么显而易见,基于经济要素的考虑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基于建筑经济角度对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建议
3.1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化或知识密集性。其主要投入是投资机会分析费、市场调查分析费、和可行性研究费等,一般建设项目这类费用约为投资的1%左右,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极小。决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项目建议段、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
(1)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提出的依据和必要性;市场前景的初步设想;资源状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的初步分析;投资结算和资金筹措的设想;项目建设进度设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测算等。此阶段是从宏观上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论证其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值得投入人力和物力,项目前景如何等。
(2)初步可行性研究。其着重点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建设的可能性。此阶段对投资估算精度的要求误差控制在+20%以内。?
(3)详细可行性研究。此阶段基本内容涉及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社会上的可接受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建设项目取得一定经济效果的前提和保证。经济的合理性涉及到产品或劳务的供求预测估算、产品价格策略及销售渠道、项目建设及营运的组织结构及进度方案、预测项目营运的获得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生产增长能力、承担风险的程度等,还必须制定项目资金的最佳运用方案。而社会的可接受性包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项目营运效益的社会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是否以最大国民福利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项目决策阶段的产出是决策结果,是对投资活动的使用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做出总体策划。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60%-70%;估计产出对项目的使用功能影响在70%-80%。这表明项目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2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一般情况下,项目投资的90%决定于设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智力和技术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项目经验数据为2%-10%;二是某些重要建设要素的预订和购置,一般项目建设的经验数据在10%-20%。这表明在设计阶段,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较小。
项目设计阶段的产出,一般是用图纸表示的具体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就基本确定了,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20%-30%;对项目使用功能影响估计在10%-20%。表明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和使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3.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金和劳动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10%-20%;二是建筑施工要素的投入,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50%-60%。这表明在该阶段成本已成为项目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阶段的投资控制要根据甲、乙双方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价格进行费用监控,依据施工图预算形成的工程合同承包价是此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要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项目控制人员就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及确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是落实设计文件的规划手段,连接设计阶段和施工活动的桥梁。其次,是施工准备。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由施工企业建造,要同施工组织设计同步进行,在筹备人、料、设备和环境协调中,对大型工程应优先考虑设备,应对设备经营租赁与购置设备方案进行经济比选,详细地分析各方案寿命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情况,据此分析方案的经济效益,确定以何种方式投资才能获得最佳。最后是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
其中施工过程中投资建造的依据是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和与发包人签订合同时形成的合同价,表现形式为工程量清单。而竣工验收包含竣工结算、保修回访、试运行效果评估等工作,是施工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审核结算不仅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内容,更关键是审核其是否按实际结算。是否有多余工程于目,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等不切实际的签证,以其实体现工程实际投资。它是对投资成果的全面的检查和评定,也是为下一步的投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准备。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经济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的高低,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全面地在工程建设中做好经济的分析,成本的控制,才能让工程管理变得更加规范、科学、系统化,所以有必要针对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管理的控制措施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最终实现项目投资是所预期的经济产值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贞贞.基于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J].时代金融,2012,27:110-111.
篇9
1.合理确定工程控制目标是施工阶段重要保证
1.1确定控制目标
工程造价的控制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与工程的质量、工期密切相关的既互相制约又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工程造价控制是对工期、质量、投资三大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的控制。其中一个目标的变化势必影响另外二个目标的变化,因此,如何控制好工程造价就成了三大目标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1.2 工程造价组成
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确定的造价和工程单价的计价构成内容,如下式:
工程造价=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总价+措施项目清单总价+其它项目清单总价+规费+税金。
综合单价=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风险费用。
2.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工作内容和方法
2.1控制措施
为了取得目标控制的理想成果,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4个方面。
(1)组织措施。设置专门的目标控制管理机构和选配专职人员,制定目标控制的工作制度,明确各层次目标控制人员的职权、任务和管理职责;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力求使之一体化运行;充实控制机构,挑选与其工作相称的管理人员;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员工们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团队建设,人员培训等。这些都是在控制过程中需要考虑采取的措施。只有采取适当的组织措施,保证目标控制的组织工作明确、完善,才能使目标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2)技术措施。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技术来解决问题。实施有效技术控制的主要措施有:①对多个可能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②审核、比较各种技术数据;③确定设计方案的评审原则,④通过科学试验确定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结构的适用性;⑤对各投标文件中的主要技术方案做必要的评比论证;⑥审查施工组织设计;⑦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在整个项目实施阶段寻求节约投资、保障工期和质量的技术措施等,才能实现项目目标的有效控制。
(3)经济措施。经济措施是实现项目目标的资金保证措施。为了理想的实现目标,监督管理人员要深入实际跟踪检查,收集、加工、整理工程经济信息和数据;要对各种实现目标的计划进行资源、经济、财务诸多方面的可行性分析;要对经常出现的各种设计变更和其它工程变更方案进行经济分析,以力求减少对计划目标实现的影响;要对工程概况、预算进行审核,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要对工程付款进行审查等。在项目控制过程中忽略了经济措施,不但会使工程造价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4)合同措施。参加工程建设的有设计单位、工程承建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他们分别与业主签订了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和供销合同,与业主构成了承发包关系。承包设计的单位要保证项目设计工期、项目设计的安全可靠性,提高项目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承包施工的单位,要在规定的工期、造价范围内保质保量完成建设施工任务;承包材料和设备供应的单位,要保证按照规格、型号、保质保量按时供应材料和设备。为了对这些建设工程合同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对工程项目目标的有效控制,业主应委托专业化、社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在业主授权范围内,对建设合同的履行实施监督管理。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对目标有效控制展开。项目管理单位应参加承发包方式和合同结构的确定、拟订合同条款、参加合同谈判、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合理规避索赔和处理索赔工作、做好参建各方的协调工作、根据合同做好对承包商申报文件的审批工作等。
2.2造价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2.2.1造价控制的内容
工程造价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它与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管理费等都是构成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组织、方法以及环境条件都将影响着工程造价。相对合理的工程造价也是在上级或业主批准的合理工期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编制的,所以,影响造价的因素基本是人、机(机械)、料(材料)、法(方法)、环(环境),简称五要素。
2.2.2造价控制的方法
在五要素中,材料费的开支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左右,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点,控制材料消耗费用主要包括材料消耗量的控制和材料价格的控制二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是控制原材料消耗量的关键。建立严格的材料领发制度和回收制度,加强对工程使用材料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力度。
3.工程造价及相关目标控制的步骤和手段
3.1抓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和永久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所以必须抓好前期准备工程的目标控制。
3.2审查和协调
(1)总进度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和相应资金及材料使用计划由业主组织审查协调和批准。
(2)月、周计划和相应资金及材料使用计划由监理单位组织各方审核协调批准。
(3)工程建设活动中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协调,通过协商和沟通,取得一致,同心协力,为使工程按照计划目标有序施工而努力。
3.3提高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能力
3.4应用“价值工程”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分析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等的优化,应用“价值工程”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的理论与方法,选择以降低费用、保证功能不变而价值高的方案。尽可能缱短工期,早日动工,尽快回收投资,或优化施工规划方案尽量减少工程投运前的投资额度。
3.5提高施工过程的全要素的控制
加强对设计方案、施工规划、资金、材料及机械设备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断提高施工过程的全要素的动态的主动控制的水平和能力。
篇10
关键词:三要素;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子胜(1979-),男,河南新乡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海然(1978-),女,河南新乡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50-02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兼顾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跨度大,教学内容多,时间紧,特别是其中的工程经济部分,对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相对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建筑工程投资与管理决策科学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服务。
在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学媒体(教材、教具、教学方式等)、学生和教师是构成教学体系的三要素,这三种要素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何将它们合理地优化组合并运用于“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是本文讨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一、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一直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经济意识淡薄的现象,导致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加上中原工学院“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为考查课,又安排在学生毕业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总结而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繁杂,而课时分配相对不足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包含了工程经济学和工程项目管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很多,而课时安排仅为30学时。仅项目管理部分就包括“三控三管一协调”七章内容,30学时完成讲授尚且不易;而工程经济学部分的财务评价指标、资金等值计算、工程经济要素的组成及计算等都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工科学生普遍的轻视和日常接触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对任课教师来讲,如何在30学时内全面有效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教师“教”多,学生“学”少
传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教”与“学”的投入严重不成比例,“教”多而“学”少导致“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走神睡觉”的尴尬局面。除了归咎于课程内容的单调枯燥外,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模式也是重要原因。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有较多的新知识和专业术语,有较多的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日常的课程教学大多是讲解一些计算指标、计算方法或管理理论,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教材众多,相关概念描述难以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五花八门,概念描述不统一的情况多有发生,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管理部分,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的阶段划分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初学者困惑。目前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多个执业资格考试中,都涉及到工程经济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1]因此在授课等教学活动时密切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进行,既能解决概念不统一的问题,也能对学生日后执业活动大有裨益。
5.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捉襟见肘
土木工程执业活动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实践。简单的理论传授很难让学生具备管理实践所需要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在目前理论教学课时量严重压缩的情况下,很多课程实践教学课时量或者取消,或者非常少。
综上所述,进行“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工调整三要素的优化改革对于提高授课质量、改善授课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
二、基于“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基于“三要素”优化组合的“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及时修订;符合实际需要的优秀教材的选择;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实践环节的丰富与拓展;以强师能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的训练与培养。
三、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及成效
本项目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教学改革尝试,总结了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及时进行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的修订
按照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培养应用型大学生,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与行业发展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相匹配,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日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进行相应调整,使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2.重视教材的选用及讲解内容的取舍
针对学生特点,单纯的工程经济学及项目管理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选择内容新、实践性强的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用书,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保持同步。讲解内容则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考试用书的难点、重点进行合理删减。
本课程从2009年开始尝试选用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新教材有效解决了原有教材中的内容陈旧与行业发展不符的问题,从一开始便得到了学生很好的评价。根据对土木工程2008级和建筑工程管理2009级学生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实用。结合实践需要有侧重的讲解内容,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繁杂而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部分相对次要的章节改为学生自学、提交作业和课堂检验的方式,重要部分得到了强化、专业得到了延伸。[2]
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为培养兼具高校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3]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建筑工程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各类注册执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学院给予经费支持,并在教学安排、项目研发、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目前,在职的专业教师中有90%以上在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4人获得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或注册建造师资格证书。
4.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本项目组长期以来提倡四种学习方法。
(1)主动性学习。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主动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系统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系统性学习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或领域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深入挖掘和学习,学通、学精。
(3)实践性学习。紧密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学习,注重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及多媒体示范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性学习。根据工作岗位及注册执业开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及学习内容。针对性学习要求具备设计院或施工单位等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并根据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从2008级学生开始,课下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学习时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从而有效解决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5.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胜任现实的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重中之重。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在正常课程讲授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其他的教学方法作为补充。
(1)案例式教学。目前建设工程领域的诸如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均设置了案例分析一科,并且权重和难度都极大,成为考取证书的最大阻碍。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和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4]案例教学时通过案例呈现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或实践问题,教师可充当主持人,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主讨论。本课程教学中对项目管理部分的每一章的讲解均增加了案例分析环节,通过现场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检验知识掌握情况,深受学生好评。
(2)启发式教学。每次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工地现场先提问几个问题,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去看教材。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让大家讨论哪个同学的方法可行性最大,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方法一是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做观众的冷清局面;二是学生在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使“教”与“学”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3)换位式教学。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采用换位教学法可以将学生推向课堂“主角”的地位。事前需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1~3人,小组成员合作制作课件,推荐1名同学进行讲解,1名同学负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原则上讲课内容每组不宜超过1节,课堂最后20分钟由教师进行分组点评和内容总结,对个别遗漏或错误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更正。此方法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气氛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不易,从而更加尊师重教。
(4)模考式教学。大量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生重点、难点。从2009年开始本课程采用和注册建造师考试完全一致的考试方式与题型,课堂例题讲解、日常课堂训练及课下作业、中期训练也全采用全真模拟注册类考试试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变得有目标、有动力、有针对性,学习兴趣大增,学生考证意愿明显增强,个别班级的考证参与率达到91%,“不考研就考证”成为学生普遍的心声。
(5)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结合工程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现场,把现场带进课堂”,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向学生展现大量的工程现场图片和视频。如工程质量和安全都是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与其口头强调其重要性,不如将施工现场铺天盖地的企业标语以及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造成的可怕后果展示给学生,在极大的反差和震撼中让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
方法;改善了课程叙述性强、枯燥无味而致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特别是案例式教学和模考式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非常有助于学生针对执业资格考试进行学习,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四、结语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学科跨度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本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行业执业活动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自主性人才的培养,实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江波.适应建筑行业的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2,(1):279-280.
[2]潘洪科,等.浅谈“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90-9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