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 “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有学生出于相信老师、书本甚至从众的心理,而轻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暴露出实证意识的严重缺乏。笔者听过这样一节研讨课:在做“检验物质的导电能力”实验时,全班七个小组都有“金属丝”,其中三个小组的“金属丝”是不导电的。实验结束,却有六个小组汇报说“金属丝”能导电,只有一个小组说实验不成功。很遗憾,教师没有对有问题的两个小组进行探究,学生也就认为理所当然。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科学探究必须用事实说话。实证,就是确实的证据,确凿的验证,包括证实和证伪。那么,在初中科学探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呢?
一、创设冲突,激发兴趣
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与原有认知发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验证的欲望与兴趣。
例1,在一节八年级“物质的浮沉条件(新授)”研讨课上,教师给全班七个小组各一个乒乓球,半杯水。实验开始,所有的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的,这符合学生的日常认知。此时,教师拿出课前用注射器注满食盐水的乒乓球,放在其中一组烧杯的水中,并演示给全班同学看,结果乒乓球不是漂浮而是下沉,与学生自己先前的实验完全相反。全班一片哗然,教师就此引导各组讨论。各组议论纷纷,慢慢得出一个基本结果,教师用的乒乓球有问题,发现教师用的乒乓球里住满了“水”。于是,教师又给各组一个注射器,让各组自行往乒乓球里注满水,观察现象。结果,乒乓球接近悬浮,还是不能下沉。教师没有马上解释,给出答案,而是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很快,学生讨论出教师用的“水”有问题。最后得出,教师用的是盐水。本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的日常认知入手,不断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的认知不断发生冲突,激发学生探究验证的兴趣。
例2,在八年级“表示物质的符号”课上,学生知道了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而且学会了运用计算。最后,教师出示了一道试题“请同学们算算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学生很快算出,铁元素的化合价约为“+2.67价”,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作为课外探究作业,第二天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第二天,所有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结果,大部分都认为Fe3O4是由Fe2O3和FeO组成,且有固定比例的化合物;铁的化合价既有正二价也有正三价。本案例中,学生的结果虽然大都是从网上搜索而来,但教师利用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冲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搞清楚事情本原的欲望。
二、注意细节,锻炼能力
实验现象和是实验数据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实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识的有力武器,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时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现象和数据中的细微之处,认真求证细节背后的科学本质。
例3,在一节八年级“物质的浮沉条件(新授)”研讨课上,教师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把教材上用的食盐改成了白糖。在三个杯子都装了半杯的水,把大小一致的鸡蛋分别放在三个杯子里,然后往第二个和第三个杯子里加入不同质量的白糖,并故意往第三个杯子多加很多白糖,实验中出现了鸡蛋沉底、悬浮、上浮三种现象。课堂上,教师问:“是什么溶液使鸡蛋浮起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是“食盐溶液”。“证据呢?”教师马上追问。学生七嘴八舌,一学生立即站起来自豪地说:“书上有。”一部分学生马上在书上找,一部分学生相互讨论着似乎不太可能。教师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耐心等待。不久,以仔细著称的科代表站起来说:“不一定是食盐溶液,也可以是其他溶液。”全班都安静了下来,认真听他解释:“老师,您往第三杯的半杯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白色固体,我在家里调过食盐水,好像食盐没有这么厉害的,所以我猜您加的不一定是食盐,蔗糖也有可能。”学生也快速地验证了使用的就是蔗糖。这个实验从猜想到验证都很简单,但这样一变,不仅顺利地引出了下一节内容,而且用“证伪”的方式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与异常现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不唯书的实证意识。
例4,笔者碰到一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里的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一秒,来回摆动的时间和什么有关系?”笔者决定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猜测和摆重有关系。为此,笔者把学生分为六组,探究“摆锤的重量与来回摆动时间是否有关”。活动将摆绳长度设置相同,然后各组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钩码进行探究,要求测出一分钟内来回摆动的次数。结果是有五组测出来的次数基本相同,得出的结论是和摆锤的重量无关;只有一组得出的结论是和摆锤的重量有关,数据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笔者引导各小组思考、讨论。其中一学生建议:让其他小组的学生用这组的器材做一遍,结果和其他五组的次数基本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又陷入了深思当中……我知道了,一个平时不太言语的同学兴奋地举手说:“我们是把三个钩码并排挂在摆绳上的,而他们是第二个钩码挂在第一个钩码下面,第三个钩码又挂在第二个钩码下面,所以他们的结果和我们不一样。”这组的同学惊讶地按她说的又做了一遍实验,结果真是这样。同学们对这位学生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相信他们都懂了。
三、探究拓展,提升素养
实证思想,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和思想。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对科学探究进行拓展升华,如进行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还有利于学生实证思维的培养与形成,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证素养。
例5,笔者在学生完成七年级“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后,组织了“摩擦力的利大还是弊大”的小组辩论赛。辩论赛按照正反双方陈述;正反双方发问、辩论;正反双方总结陈词;评论员向正反双方提问;班级其他同学投票确认获胜辩方;最后老师点评的程序进行。辩论赛先不公布正反和反方,要求全班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收集资料。在辩论赛前半天再公布哪一个小组代表正方哪一个小组代表反方,由两小组各自去组织全班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后再进行辩论。比如正方认为摩擦力利大于弊,列举的理由有: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每天都会发生交通事故,不能吃饭,不能穿衣,不能写字等,达12条之多。反方也列举了很多理由和事例,双方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气氛十分热烈。
例6,笔者在完成八年级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教学后,布置了一个实践探究的课外作业。把学生按村分组,各组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五水共治,共治吾水”的调查报告》,要求各组学生围绕本村水污染的现状(要有证据)、引起污染的原因分析、治理污染的意见建议三大块来写调查报告。整理好后,全班共同完成一份倡议书,一起寄到各村和乡镇相关部门。以此培养学生以事实说话的实证思想,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乡情怀。
实证思维,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在初中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冲突体验,在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就一定能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优化学生的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2011.
篇2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出现了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成果不理想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物理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 树立创新物理教学理念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单向传授进行,从而使他们的物理学习变得被动,降低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性的物理教学理念,将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加强开放性的提问,融入创新性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问题,并将知识内化成学习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创新思维,积极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在树立创新意识之后,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善于开拓思维,从而形成创新思维。
2. 培养创新物理学习兴趣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发挥,注重自身思维形成的过程,突破原有的思维限制。尤其是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自己的思维以及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而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例如,针对这一物理问题:将一根质地均匀的铜棒截成相同的两段,请问其中的半根铜棒质量和原来的质量相比有何变化?体积以及密度是否有变化?经过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半根铜棒的质量、密度以及体积都变成了原来的一半。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指出思维的错误点并给予正确引导,在肯定学生敢于大胆思索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题目涉及的物理知识点进行梳理,正确地认识质量、体积以及密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取正确答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 创设探究物理学习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大脑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对于其中的物理问题也印上了之前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局限,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创新探究的学习情境,为了鼓励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形成创新思维,可以为学生营造概念冲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照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在前科学概念当中,学生对部分物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已学知识优化教学设计,设计一个矛盾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概念冲突当中体会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例如,教师提出:“当人离镜越来越远会使像看起来逐步变大,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距离变化会引起镜中像的大小变化呢?”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规律存在冲突,因此会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激情,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积极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在通过测量之后发现物和像是一样大的。于是学生了原有的设想,树立了创新思维,并为接下来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重视物理创新实验教学
在进行物理实验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和自由思索的环境,将操作性强的物理课程搬到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身边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物理实验操作,主动自觉地去探索物理世界,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充满发现和创造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验证和纠正实验结论,从而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旧思维,用创新性的思维开展物理实验学习。例如,小明在用吸管喝饮料时认为饮料之所以能够喝到肚子里靠的是嘴的吸力,并没有依靠大气压。而小红认为小明是错的,于是准备了一些材料:装满水的玻璃瓶、瓶塞、塞子上有两孔且其中一个小孔插有吸管。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实验设计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验难题,并将实验操作作为培养和提升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篇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笔者多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探究型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或诱发个别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加以利用,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物理电学教学中讲到“测电笔”这一节时,先介绍测电笔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作使用演示,最后提出问题: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测电笔中有没有电流通过?这时,同学们纷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氖管发光说明有电流,可老师为什么没被电呢?”“要是老师刚才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氖管还会发光吗?” “氖管里没有灯丝,电流是如何构成回路的?”此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答案不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检验答案,打破了学生的常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积极展开辩论,培养表达能力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都认真地寻找自己的论据,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改变了从众心理,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教学内容时,我设计内接法和外接法两种电路,给出两种情况下的两组数据:
U甲=6V I甲=1A U乙=5.76V I乙=1.2A
让学生求待测电阻的阻值,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答案:5.76Ω。让他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才知道他的理由是甲图(图略)中的电流是通过R的准确电流,乙图(图略)中的电压是R两端的准确电压,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R的准确电流,自然就得到了它的准确电阻。他的回答引来了好多同学的点头。我意味深长地问:他的回答有没有错误呢?同学们听我这样一问,胆就更大了,有同学说是4.8Ω,也有同学说是6Ω……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讨论、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教育他们要善于认真、独立地思考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多问、多想、多写、多看,积累知识量和语言的词汇量,才能在辩论中表达恰当而准确的想法和观点,将内在的知识跟外在的表现力结合起来,使创造力更强更饱满。
三、注重探究过程,推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物理探究和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皇冠与阿基米德的故事,再问学生: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浴缸里水的多少有关”“与挤出水的多少有关”“与放进去的东西的大小有关”等。接着验证猜想,以证实“阿基米德原理”,而不像教材处理的那样进行教学。这样,通过过程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出来,学生也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提高探索能力。这就要求要将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加以落实,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简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有些学生把玻璃杯换成了口杯,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教师应对肯动脑筋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学生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增大误差。学生最终会找到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个分析的过程,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这个思考、分析、设计、否定、再思考、再设计、再评估的过程中,增强了减少误差的意识,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现阶段正是他们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对事物的求知欲也特别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了,因此对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教育改革的发展,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进行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这样画的理由,在请大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同学认为不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横交叉的多项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让灵感为集体共享,然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好的提问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电灯?学生回答:因为电灯是光源,发出光,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反思,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学生兴趣。
四、 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老师。以欧姆定律为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这样就是确定研究方向。
2、 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 学生操作,实施方案。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以帮助。
4、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 反思应用迁移。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清理思维线索。
六、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深化主题
在例题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的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物理精神,它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58-0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但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信息、程序设计等学习内容,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为自身专业服务。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开展全面教学模式,并且让学生兼备将知识体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而综观我国高校教学现状可知,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学生学习不积极、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以下重点围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讨论,争取解决上述教学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计算机思维是每位高校学生必须兼备的一种思维能力。此外,计算机思维能力必须像写字、阅读一样深入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并且此种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于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灵活、多变、全面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让其形成敏锐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明确理解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从而为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帮助。而当代计算机教学却严重忽略了这一点的重要性,这就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不高,并且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注重实践培养
由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依然停留在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现状。因为计算机是一门较为复杂并且学习难度较高的课程,因此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必须要从学生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设置专项课堂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并消化,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专项课堂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专业背景,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开展计算机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深入了解有关学生专业的实例,为学生讲解在实例中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从而让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次,利用专业背景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从而解决在课上理论知识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最后,由于学生较多并且专业较多,因此教师应该进行小班化授课。通过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提高教学效率。
(三)制定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计算机课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知识内容,并作出总结,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此知识点重点引出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让学生总结对此部分学习内容的感悟与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将日常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思维方式的传授,具体就需要教师制定一套高效、全面、适用面广的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教学大纲,将其中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并且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此外,教师要着重关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促使其积极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计划融入到每一教学章节中。例如,教师应该在讲解计算机系统组成时介绍图灵机模型在智能计算机中的思想运用,在讲解计算机网络时应该介绍协议、约定等。这样一来,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就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四)结合实验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纵观我国传统计算机教学可知,教学理念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常常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并且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一旦这种现象日益累加,便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技术从而思维疲劳、不思创新,甚至失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争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并且善于运用学生丰富的想(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58页)象力,从而设计好实验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最终让其能够解决抽象的问题并形成清晰的解决思路。此外,教师也要合理运用网上学习中心平台,为学生布置一些与计算思维相关的题目,并提供给学生能够帮助其解决题目的学习资料,相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寻,一定能够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并形成严谨的思维。
(五)完善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现在已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学生不仅能够进行传统方式学习,同时也能通过信息设备终端灵活学习及信息共享。现阶段高校教学资源却处于分散、无序、半开放等状态,因此高校必须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合理排布让学生易于检索。此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为学生提供可靠的资源信息,这样便能够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效率不同,教师便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弥补知识不足的学习平台,通过对资源进行分类,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资源轻松地补足知识点,这样便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的发展并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纵观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可知,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将计算机思维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势在必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只要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积极配合,相信一定能够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利用专业背景开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抽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
【参考文献】
[1]王占全,顾春华,刘江,胡庆春.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2]吴冬妮.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2(06)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的要求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方面打好基础。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初中数学教师们,面临着严重的教学压力,升学压力以及考试的压力,他们往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学方式最多的就是题海战术,向学生灌输学生根本理解不了的知识,数学也学习文科那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严重的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体现数学思维差异性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差异性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各有差异,因此教师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针对那些数学思维能力好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但是也不能忽视那些数学思维能力有欠缺的学生,应该给与足够的帮助,有针对性的找出他们数学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一方面教师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就是把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2、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的感受,忽略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决定这个知识点该怎么讲,这一章节该讲哪些内容等等,对于那些跟教师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教师会自动的把它们删掉或者跳过去,但是事实上,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教师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早已了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认为简单的知识就会不讲,或者是一笔带过,但是其实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或许会很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严重的会打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阻碍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合理
初中时期的学生由于对现实生活的经历以及理解不够,对数学中的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学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把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单处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设定,通过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教师们的课堂提问,设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设定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去对问题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起来,在旧的知识中升华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性的有差异的教学,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自身纵深方向的比较,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在课堂中,对学生们的正确回答问题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能仅仅的批评和指责,教师应该最多的给予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数学教学应该结合生活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把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效率。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差异性教学方式和小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出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祥.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麦景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农家科技
篇7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是针对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深入开发,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必须要培养的重要能力。鉴于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假如将数学问题比喻为科学大门的一把锁,那么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开启这把锁的重要钥匙,并且数学思维能力还具备指明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进程实质上就是持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的进程,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所以,初中数学课堂中广大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各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
兴趣属于学生最好的教师,其不但能够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且还可以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出来。而初中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着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设计一些诱人的悬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作用。比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对应的教学情境,比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找位置,几排几号,学生是怎样找到位置的。对学生来说,平面直角坐标系非常陌生,而采用上述提问模式,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得学生的内在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内在思维与积极性的推动下,学生自然就会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进入到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变得更为抽象,许多数学题目通过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思维能力中重要的部分,逆向思维能力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其更适合于学生去进行反向来进行思考,学生只有真正掌握逆向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假设x2+2x+y<0成立,那么y应当为何实数?针对该题目,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采用另一个方面来充分审视题目,即y为何实数的情况下,不等式对于所有实数x都恒成立,学生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能够轻易的进行解答。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加大逆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力度,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双向性与灵活性,从而有效防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采用单向思维,为学生未来解决更为困难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塑造与培养,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更为全面,切实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较于其他科目,数学具有极大的抽象性特征,单纯的数学符号教学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处在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中,完全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将一些数学公式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整合,切实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存在着巨大的可开发空间,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一些兼具代表性、灵活性的习题,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且针对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漏洞实施及时的分析指正,以此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当中的批判性主要指的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针对思维材料进行细致、严格的检查。针对数学而言,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针对当前的数学论证与表述提出不同的见解,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论证。批判性思维建立在学生整个思维活动当中的各个部分,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针对各个方面进行校正、调整。学生只有进行深刻、周密、系统的思考、分析,才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判断,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正误的判断过程,解答题、解不等式(组)、解方程式(组)以及计算题的检验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且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使得学生敢于质疑,真正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整个从初中数学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必须要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拓展,真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开国.浅议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158+161
篇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根据多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意向和动机,设置疑点,将学生引导到知识的疑难处,并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空间。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在黄浦江的对面,如何测量东方明珠塔的高度?如何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课堂中来了。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出定理。数学课中定理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适当创设相应的思维情境,师生则较易进入教学情境的“特殊的客观现实”之中,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构成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势,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有效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认识定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而学生非常兴奋,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在讲《圆的概念》的集合定义问题时,因为学生自学,以及老师讲解,问题太抽象,学生可能没有兴趣,这时老师可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参与观看实验,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亲身感受,自然会进入积极的思考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而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令学生感到惊叹、兴奋,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习数学变成他们内在的精神需要。
二、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触类旁通巧思。在激发学生勤于思维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苦思冥想”固然重要。但巧思两个字不可少。“熟能生巧”,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不失时机,通过典型的实例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方法的技巧,如: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答案唯一,但有多种解题途径,也就是“殊途同归”。在进行这类训练时,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会联想,能提出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一最佳解法,形成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辩证统一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亲自实践,寻求变通,悟出其中技巧,掌握科学的解题法则,那么“触类旁通”的巧思也就顺其自然而产生。只有让学生思维在“巧”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旁边做好启迪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人最佳途径,这样使学生克服许多惯性思维的求同性、定向性,达到创造性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要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创新思维也就是指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方法进行解决的思维过程,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培养,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的极限,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特的、反常规方式进行,从而采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也就会产生更多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的全新性、独特性和非常规性的特征。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其中教师要对创新思维在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作业训练“题海战术”的模式,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将这种创新思维引入教学中,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要对其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逐渐改变之前的思维习惯,以此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优化
“教学有法,而无教法。”这也就充分地说明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法。当然这些教学手法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用,并不是对别人的方法单纯地进行抄袭,必须依照其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能够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有效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要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进行激发,非常有助于对其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其浓厚的兴趣能够对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行激发,从而引导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触及学生心灵,就像是采用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一样。在教材中有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如:在“有理数”一章中从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到科学记数法,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源,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负数”部分,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概念,然后让学生计算自己近两月的生活费,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运算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负数表示的?”“如何理解国际经济中的负增长?”“肥胖是由营养需求与摄入的什么关系引发的?”等等,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思考过程中的科学知识,通过实施研究性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提升,使其学会应用当前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新课标没有对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数目作硬性的规定,只是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
材,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关注培养创新思维,如:在“三角形”教学中,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并将三角形的内容不断地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实例,
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试验,最后形成报告在课堂上加以展示,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想要亲身去体会创新,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这样可以对学生创新和敢于创新的自信心进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思维。
总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环境均发生了变化,同样,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变,同时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更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也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把握数学学习特点,学习成绩差,从而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逃课、作弊、学习不努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以此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其中隐藏了丰富的科学奥妙。教师要以正确的引导方式将学生引入科学的创造领域,使之发挥丰富的想象,在物理科学的宇宙遨游、探索和创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学关键,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逐步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创新、发展。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职业水平、素养和个人魅力,才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动脑、动口、动手。如在学习“物体震动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利用身边的物体,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环境和学习空间,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注重实践的开拓和进取。
二、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特别是对于物理这门学科而言,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现象。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物理而言,重在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和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在实践中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奥妙,物理学科对于生活的必要性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物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的思维拉近生活的课堂,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追究其出现的原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如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演员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们都不知道,笔者将这个生活趣事引入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激发了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实践探究能力。
三、利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初中生的思维以直觉思维为主,处于强化和提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假设。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选举组长将他们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想,让他们结合实验、测量来确定自己之前所得的答案是否正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树立他们的好奇和自信,积极动手做实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养成严谨、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和原则。
四、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能力
- 上一篇:理财保险利与弊
- 下一篇: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