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健美操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教学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采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创新所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 创造思维法 初中健美操教学 运用研究
教育要拥抱21世纪,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强化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科学的行为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健美操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体育项目,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应时展要求,钱清镇中学开设了健美操社团,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健美操教学中仍采用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在平日的社团训练课中大胆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造思维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健美操独特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一些动作、表演套路等,在编操的过程中可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一)从队形创编开始,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概念
钱清镇中学健美操社团的教师在健美操训练课的教学中多采用俱乐部教学方式,即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缺少学生参与、思考、修正、建议、实践、发挥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演员和道具”,影响了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训练中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采用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中来。
教师在完成大众一级的教学任务后,可选择了第三、四组合让学生编排至少三个队形,当然为了讲求循序渐进的合理性,教师并不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前为学生提供了几种队形变化的方案,供学生选择、评定,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方式在教师提供的方案上进行创造与修改,然后完成了适合自己队形的编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创编分解动作,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学生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后,教师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大胆尝试。如,教师可先教学生健美操基本动作中的四种步伐动作,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健美操动作创编出手部的动作,最后将脚步动作和手部动作变成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创新的平台,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编整套动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拥有主动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编基础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健美操教学录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各组学生在8~10分钟内合作完成四个八拍的组合动作,最好能加以队形的编排。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小组互相帮助,在完成创编以后让小组全体成员进行各自组合动作的表演,表演结束后各小组学生集体参与评价,找出动作不足的地方,挑出好的动作组合进行重新编排,最后形成大家公认较好的组合动作,以此让学生最终完成套路的创编并将改进后的创编套路带到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表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而且让她们创新的东西得以向大家展示,让学生对创造拥有了更大的热情,拥有了主动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按6~8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要求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安排创编学习时,要把握均衡度,每一段时间教师要针对小组情况进行调整,使小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教学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成功扮演小组中的每个角色。
(二)教师讲解要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庸俗化,要有思考性,有吸引力,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欲望的各类问题,让学生的讨论研究有针对性、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例如:队形的创编、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四)练习要有实践性、激励性。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创造思维成功与否与此环节紧密相连,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增加教材的深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适当的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进行再创造。然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以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4-179.
篇2
㈠、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
㈡、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小学教育要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创造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区重点小学,在社会上享有“治教严、质量高”的美誉。但从客观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给各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设备简而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约;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及课堂氛围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条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开创工作新局面,创出一流的成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走创造教育之路”这是全校教职工的共识。于是从1995年7月开始,我校参加了区“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探索研究,增强了我们进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还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方法步骤
㈠方法:即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㈡实验步骤:第一步——组织落实
第二步——学习培训
第三步——探索研究
第四步——实验总结
三、实验过程(“四个寓”)
㈠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遵循主体主导、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延缓判断等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创造性地学。具体作法是:
⒈探索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归纳“六法”)
⑴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情景激励法。根据学科内容采用录音、录像、挂图、布置环境、语言表达、课本剧、小品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质疑激励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质疑、发散质疑、求异质疑、逆向质疑、比较质疑。
③猜想激励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动脑思考、操作实验,解决问题。
⑵操作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如马昕老师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更好地贴近日常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行发芽实验。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授新课,既浅显又实际,易于理解新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⑶绘画法。即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儿”,把“画儿”
变成“话”。通过绘画,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⑷游戏法。即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
识,锻炼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请林春老师介绍“立定跳远、造型接力”一课的教学设计)
⑸观察想象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去观
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姚健老师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理解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教师以课文为例,出示图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表达出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⑹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或
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探索创造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模式。
开设思维训练课,因没有教材,造成教学中的困难。我们采取试点方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创造思维训练课计划,确定每节课的发散点,设计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问和创造思维含量高的练习题。
目前,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型大体分为:⑴故事课;⑵议论课;⑶技法课;⑷操作课。同时,初步形成了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六个基本环节:
⑴、提出问题,激发探讨欲望。
⑵、集体讨论,大胆想象,激起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独立思考,合理构思。
⑷、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汇报展出,引入竞争,标新立异。
⑹、老师讲评,总结归纳,表扬激励。
(请王晶老师介绍“打破常规”一课教学的设计)
㈡寓创造教育于多彩活动之中,培养创造才能
我校把创造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活动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中受到启迪,体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独创性以及敢于质疑、富于挑战的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
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我们抓住科技月活动这一契机,通过让学生拼摆七巧板、组装赛车、写小论文、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形式,展示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把
所学到的书法知识、绘画知识、英语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之中。学校则为他们开辟园地,展示其创作画、自创英语小报、红领巾小报、篆刻作品、手工艺品……每年坚持举办合唱节、艺术节、劳动竞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使他们乐于创造,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少先队的“五自”实践活动。我校少先队大队为突出学校创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队员们自己认领小课题,成立课题小组;队员们走向社会、步入家庭、走访老师、进行社会调查;队员们自制道具、自编自演小品、召开主题队会;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21世纪新型的汽车和独特的车标;自行设计红领巾电视台台标、迎宾旗以及21世纪的上三条小学。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创造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则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必要条件。
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街巷长跑;在院内做体育游戏、组织小型体活比赛;请全国跳绳大王、踢毽冠军、武术教练来校表演,以此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
快乐课间的创造活动。为保证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开展文明、有趣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花样翻新、集体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学期末,校内评比自创活动特色班。
㈢寓创造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发挥渗透功能
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创造性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力求每年都变一点、新一点、发展一点,力求“小巷陋室开新花,创造教育结硕果”,真正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
巧设专用教室。我们把平日上课教室与兴趣班活动室合二为一,利用墙报、园地显示兴趣班的特色。如书法室、美术室、篆刻室、象棋室……。无荣誉室,则在校园门道设立了荣誉窗;无少先队大队部,则建立了红领巾走廊;无多媒体教室,则在教导处隔墙建立了电视台控制室。师生们在这简陋狭小的天地中,倍感创造的无穷乐趣。
力求墙壁说话。玻璃窗前挂名人画像、挂地图。院墙根下画儿童壁画、设书法园地。利用山墙设置标语、警句牌。利用校门口仅有的一面墙办橱窗,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收获,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既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鞭策。
文化建设统一。即校园环境与班级环境相结合,体现“四有”:有主题、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评。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㈣寓创造教育于家庭社区之中,产生合力作用
以学校为主导,把创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区教育,使其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则成效更大。
为了取得家长的认同,我们先后组织家长观看天津市右脑智力录像
灌输开发全脑的思想,进行会后座谈。我们请全校家长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观看中央教育电视台对我校创造教育纪实报道的录像。我们组织过家长与学生的同场电影、同台演出。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班会、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还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及个别访谈,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学校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配合课堂教学,主动绘画课文插图,为班级设计壁报,为班队活动录像;带领学生开展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为配合体育达标,带领孩子在校外、家中进行左右肢体训练……。
另外,社区是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实践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教育在社区。同时社区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依托。他们为我校开办家长讲座,市民学校,提高家教的认知水平,净化街道、家庭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幸福的氛围。我校学生在社区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动脑动手设计各种宣传卡,为居委会出板报等,得到了居委会的称赞。今年7月,我校的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在全区进行了交流。
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创造教育的实验,推动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而对实施创造教育充满了信心。
五年来,干部教师共撰写论文765篇,在全国、市、区获奖296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43篇。其中撰写创造教育论文453篇,获奖135篇,公开发表36篇。干部教师共做区级以上创造教育研究课22节。实验班数学老师连续3年在全市上研究课并在电视台录像。有2节创造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纪实分别在《星星火炬报》和中央教育台进行报道。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级导师4人,区研习生4人,区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99年,我们请教育分院童长江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创造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是:发散思维、思维的变通性及创造性思维与对比班相比,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独创性达到了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另外经过测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也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这三项主要品质的总分上均达到了P<0.05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发言,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善于分析说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从学生学习的结果看,仍表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㈢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创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先后对我校创造教育进行了纪实报道。98、99年曾两次召开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受到区领导、兄弟学
校的好评。我校创造教育实验荣获区“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奖,创造教育课题组荣获区教育学会先进集体。今年9月,在全国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科研实验先进单位。创造教育的研究,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保持了连续10年无一名留级生,《中国教育报》曾予以报道。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书法实验校。98年在区政府的教育督导中,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我校还被评为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美校园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也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四、讨论与结论
㈠实验证明:创造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开展创造教育可覆盖学校整体工作。实施创造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㈡实验表明:创造教育不仅出优秀成果,而且能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转贴于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篇4
一、小学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无疑是十分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正确规定,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当前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思维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辩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当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给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还能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学生能够把得到的一般结论灵活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学生又学到了演绎推理方法。
三、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教学效率就成为了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很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落差,在教学课堂上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是一项不错的教学策略。如在讲授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拿出一个药瓶,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上面写着0.1mg×100/瓶,吃法是每次服用0.2mg,一天三次,请学生帮忙算一下,这瓶药够吃多少天。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可以说充分契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面带兴奋之情,议论纷纷,或者冥思苦想,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笔者首先请大家寻找一下生活中所存在的圆,大家议论纷纷,开始四处寻找,极力想象。在大家列举出诸多个真实事例后,笔者开始启发学生说说譬如轮胎、方向盘、铁环等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椭圆形,学生陷入沉思,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开始导入课程,说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言既出,学生的神色开始凝重起来,非常专注于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句子,有了他们的全神贯注,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得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从抽象、逻辑的象牙塔中走出,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意义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教师包办过多,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全面展开以后,小组合作活动便马上应运而生,并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离开了小组合作便不算高效,不算课改似的。其实,笔者以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存在着同样一个弊端,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过于狭小,同样都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当正视现实,从数学教材的具体知识入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具体学情入手,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就告诉学生长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请大家试试看,于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涂涂画画,甚至有的学生还剪了纸,在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与自主思考下,有一多半的学生能够正确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这种策略不仅仅在于省去了教师所讲授的推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欲望,激发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的魅力与美感,契合新课改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四、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3、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7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 上班思维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试标上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不虚此行木擛茜茜朦朦无可奈何唇形载有庳礳砝码格林纳达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说文道谢笑话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标准》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因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2.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2.3 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篇8
1 项目研究的意义
工业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科类两个方向,大部分工科类学生美术基础较弱,但理性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构成这门课程强调对形式和创意的研究,包括物质材料、媒介、造型词汇、表现手段和组织方式。是要求学生掌握表达自己设计思想和创意的能力。即不仅要解决表现技能的问题,还应该起到他们设计意识的基础性启蒙教育的作用。设计构成的基础性训练就是为了能够激发更多的设计创新而做的一种铺垫。我们的设计构成教学怎样更大限度地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课程目标是帮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造型设计的构成观念,训练掌握二维和三维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造型构成的形式美感把握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专业技能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2.1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误区
工业设计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现有很多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大多数是在机械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认为产品设计就是“机械工程+表现技法”,只要把机械工程、造型材料、人机工程、表现技法等课程学好了,学生就自然会做设计了。这绝对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误区。现在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对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好奇心的培养(设计来源于生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2.2 学生无法完成从构成到设计的蜕变
目前普遍存在针对工业、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构成课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采用一个大纲和教案,作业要求也是相同的。在教学的方法上没有进行特殊的区分,采取通教的方式进行授课,以至于到了大二大三上专业课,真正要求设计产品时,一些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想象力,或过于拘谨、不敢下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造型的形式表达能力有限,没有很好地达到设计构成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目的,也没有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着难以衔接的断裂带,我们必须将这一课程加以前瞻性的发展,才能适应专业的需要。在设计构成这门基础课上,课程施教的方法和形式内容要有所区分,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适应于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3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构成教学研究思路
课程结构专业化:根据工业专业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与模块,首先,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中加重创造性思维部分的比例,把思维的开发做为创造力的基础;其次,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侧重开发对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具体课题的训练,每个课题对学生都有创造力、造型、表现等要求,但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地进行。在整个课程的模块上可以进行有目的、阶段性的分类。
教学模式互动化:工科的学生相对比较内敛,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表现自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教学互动,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都要很好的效果。在课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教的环节,另外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比较、讨论,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收他人好的表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可互相激发兴趣,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自己对课题认知角度提出对作品的思考,也会增加学习专业的兴趣。
训练课题创新化:由于设计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重点,作为课题训练的创新性,要求学生以更新、更广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灵活的表现手法与各种材料工具,养成对各种形态及材质的探索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训练课题内容包含:“形”(点、线、面、体)、“色”(明度、色相、纯度)、“质”(工具与材料)及对产品造型的抽象训练,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过程草图化: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草图构思是一个脑、眼、手全程参与的连续过程。图像令各种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思想过程草图化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课程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重视记录上课过程,记录学生讨论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促进思想的开放与流动,困惑、矛盾、彷徨、冲突、应变、坚持等态度和立场都在过程中得以展现,因此也会有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闪现。重视过程,意味着不以结果为定论,而以过程
转贴于
中的思维开发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点。
课堂训练加强化:侧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加课堂练习的强度。“学以致用”,是课堂练习的目的,也是很多课程教师常用的手段。设计构成课程也同样需要强调课堂练习,这就需要根据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基础,给出学生练习的内容及要求,限定一个时间,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定的任务,加深对知识点、造型方法的理解、记忆及应用。
学习过程感悟化:这一点其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但又是被忽视的一环。不论是工科的学生还是艺术类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运用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每当一个小阶段学习结束,学生要对自己上一个阶段的学习做总结,总结回顾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老师教学内容的评价、建议等,对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4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构成教学研究目标
(1)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构成走向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加强工科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想象力为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创造的主动性。设计的艺术层面是感性的,设计的技术层面是理性的,这看似矛盾的规律使设计作品的精神性内涵得到物质性的发挥与体现。设计构成课的任务是在设计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上与后置专业课程衔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构成基础课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感受课题的过程经历思维的“收与放”,这正是基础课程应该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
(2)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学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展示优秀的国内外作品,对典型的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在设计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性与审美性。
总而言之,设计构成作为基础形式课程的目标,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角度看应该力图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生要完成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开拓,这是设计之源;其次,懂得从各个领域去获取信息,并学会概括和提练信息的方法;再次,重视物质材料的特性,了解利用物质材料的方法,研究各种条件限定,并学会去突破这些限定;最后,培养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让整体的审美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5 总结
篇9
关键词:高校 英语语言教学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1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国家社会的交流增强,而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对国际间交流的加强有着重要意义。语言学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进英语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这门课程。下面将对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高校重视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提高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
1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英语是高校的必修科目,为了有效提高高校英语语言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改进高校英语语言教学。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全面掌握英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我国高校都设置了英语学科,但是高校英语语言教学效果不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英语成绩评价方法不科学。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考试分数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目标。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因此,大部分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都是高分低能,具体表现是这些学生在英语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无法正常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英语语法的学习,导致学生学的都是中式英语。学生一旦产生了中式英语思维,则会严重阻碍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第二,缺乏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培养的重视。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习惯将英语语法、词汇以及阅读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法分析和词汇应用等方面,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习题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虽然有的教师意识到英语语言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是偶然提到并一带而过。第三,英语语言思维的训练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英语语言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的。由于英语语言思维培养的效果不明显,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英语语言思维训练课程。另外,英语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英语综合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英语语言思维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英语语言思维训练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虽然高校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语言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没有提供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所以,高校无法顺利地开展英语语言思维训练工作。
2 高校重视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现状,加强对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全面掌握英语语言思维,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校英语语言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英语应用是指学生能够熟地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阅读相关的英语资料。根据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都比较差。比如,学生习惯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在日常交流中也出现许多中式英语翻译,比如,将“喝茶”翻译。成“Drink tea”。如果按照英语语言的思维进行翻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Closed”。这种翻译现象被人们称为中式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语语言思维。中式英语主要是指带有中文语法、中文词汇、中文表达习惯的英语,中式英语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简单地说,中式英语是中文和英文组合而成的英语。高校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不自觉出现中式英语。所以中式英语思维是影响高校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加强重视英语语言思维训练,这样才能正确纠正学生的英语运用思维。其次,只有掌握英语语言才能深入理解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虽然高校大部分学生的词汇基础都非常扎实,但是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习惯缺乏足够的了解,英语语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是英语国家的日常语言,通过英语语言可以反映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习惯。比如,英国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国内经常下雨或者多雾,因此,英国人见面时习惯问“what’s the warther?”,通过英语语言能够了解英国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风俗。如果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发展历程,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英语阅读内容。最后,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过程,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由于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过于推崇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语言的教学必然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只有有效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提高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策略
3.1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教学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教学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则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如果学生以后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不具备语言学理论基础,不懂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的。著名学者束定芳曾经说过:“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使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懂得如何教外语。要想知道如何教外语,则必须懂一点语言理论,明白语言是什么,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清楚语言交际具有哪些特征;同时还应该知道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有什么差异等。”换言之,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理论基础。而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以及教师的语言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对英语语言课程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学好英语语言课程做好思想准备。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
英语语言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有深度。高校的英语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语言的起源,语言内部,语言和思维、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学等外部因素的关系。每个章节都能够独立成书,或者是单独设置一门课程。但是高校的语言学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大约是60学时,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完成全部章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核心,做到主次分明。教师可以将但部分时间放在英语语言学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方面,具体包括语音学、句法学、语用学、语义学以及形态学等方面。对于英语语言和外部因素的关系等内容,比如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进行举办“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意义”讲座,或者选择一些相关课题,要求学生课外查询资料,并写出论文。这样安排,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由于英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过深,教师应该侧重基础性。比如,在学习句法的第一章时,学生普遍觉得Chomsky的生成句法理论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因为该理论体系比较抽象,再加上Chomsky对此修改该理论,最终形成了标准理论、最简方案、扩展的标准理论等理论模式。Chomsky的生成句法理论是英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可以重点讲述标准理论模式,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尤其是英语节奏和语调的教学。有的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拼音和单词重音的纠正,忽视了语言教学的其他任务,从而导致学生发音还行,但是语流不畅,语调较差,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和朗读能力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英语节奏以及语调方面的教学。由于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音素知识,所以英语教学应该侧重纠正学生发音习惯上的暗病。许多学生发音时,存在嘴形、舌位不到位等问题,有时甚至出现词尾清辅音、吞音的情况。学生经常将cat/k?t/发音成/ket/将name /neim/发音成/nem/,让人感觉不到语音的美。还受到方言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很难清楚地发出/θ/&/e/,//&/з/,/t/& /dз/等比较难的辅音。教师可以采用舌位图示法来纠正学生的发音。对于音素练习方面,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趣味对话让学生课外练习,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嘴形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在进行语调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有降调、升调以及降升调等三种基本语调,这些语调对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来体现具体语调模式,通过情景对话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各种调型的用法。
3.3大胆创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是采用中文教英语的方式,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国内学生学习的基本都是半中半英。由于这个原因,高校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中式英语。另外,高校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他们周边的环境是以汉语环境为主。因为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培养有着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教学现状,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具有重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从英语课堂做起,高校应该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全英式教学。同时,高校应该适当增加外籍英语教师,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英语是外籍英语教师的母语,学生增强和外籍教师的交流,有助于培养英语语言思维。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阅读和了解与英语发展历史相关的书籍,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会风俗等。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发展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思维。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收集与英语语言思维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查询更多与英语语言相关的文献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思维训练。长期的积累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储备。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英语语言教学相关的论文题目,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查询和收集与英语语言思维相关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英语谚语、英语典故等,进行中英互译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比如,将“an eye for eye”翻译成“ 以牙还牙”,将“mouth off”翻译成“傲慢无礼,顶嘴”。学生养成查询和收集资料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
3.4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过程
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英语语言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试卷上的高分,应该注重英语语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益,不能为了在考试中考个好成绩去强迫学生学习。在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该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是否得当,讲授的知识是否准确,这样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检验自己的实践知识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英语语言思维的训练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也缺乏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培养的重视,并且英语成绩评价方法不科学。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邢曼B.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11(13):175-176
[2]陶古斯.英语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浅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9(51):351-352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教学;重要性
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研究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新课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综合化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1 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而已,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设置悬疑问题,培养学习思维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疑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如果一个人有了对问题质疑的思维,就说明他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样他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可以设置问题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现数学教学成效提供了保障。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
3 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
根据活动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山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上一篇:跨境电商海外市场调研
- 下一篇:医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