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体育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分析;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全面,校园体育场馆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这些进步而来的,是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时间过长,开放性不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而其中有65%是学校体育场馆,但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却仅为30%。一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在学生节假日时间大量空闲,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设施的严重短缺,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也不利于校园形成开放的人文和体育环境,更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更好地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我们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建国伊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的法律法规。其中,最直接的是2009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部国有体育场地设施均需向社会大众开放,要强化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这就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义务。

1.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健康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支付起昂贵的高级健身房费用,人们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健身房的昂贵开销和小区里相对简单的社区体育设施和大众健身项目而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无疑是大多数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此,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对外开放。

1.3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业的重视,国家财政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校园里的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全面和高级。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学校对外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间接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必须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

2.1行政监管的缺失

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有很多法律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中,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监管的缺失和监督的不利,很多学校由于惯性作用,很难进行自身主动的开放和创新,这就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进程难以顺利推进,目前的开放现状不容乐观。

2.2校园安全难以保证

2.2.1如果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那么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社会人员混入校园,增加了校园保卫的工作压力。另外,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目的不纯,因此很难保证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的财物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2.2.2锻炼人群的运动安全难以保障。如果来校园里锻炼的人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运动安全常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激烈肢体对抗运动造成的损伤,加上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受伤之后不注意恢复等,经常会出现运动致伤、致残等伤害性事故。目前我国对于此类伤残责任的界定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部分校园管理者为了避免相应麻烦的产生,会采用限制开放时间或者直接关闭体育场馆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校园体育场馆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2.2.3物耗与经费问题数据表明,体育场馆的成本维护费用同它的利用效率和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场馆越开放,利用率越高,所需要的维护费用就越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场馆与场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经费使用差别,一些学校经费不足,虽然体育场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建设,但是后期维护后劲不足。如果强行让这些学校无条件开放体育场馆,那么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还会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除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维护之外,学校还要支付场馆运行管理人员的薪资、设备更新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障等一系列费用,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2.2.4场馆管理问题①管理人才的缺乏由于校园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其日常管理也必须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负责。但是,目前来讲,很多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员都是就地取材,或者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学校的退休老师,严重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单一、制度不健全,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服务性都毫无优势。②时间管理的难题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的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首先应该保证正常的校园使用,保证学生的日常锻炼和课程需求,其次才是面向公众开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实际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掌握不好时间管理的度,导致学校教学使用和社会公开使用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民众的锻炼热情。③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公办,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维惯式,直接导致了学校管理者受旧思想束缚大,对于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不热情、不主动,不愿意将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社会进行接轨,也不主动探索自负盈亏的场馆管理道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风险规避机制。④社会化运营手段落后目前,即使我国很多学校体育场馆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来讲,都是义务的、免费的,加大了人员流动,也增加了校园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成本维护负担。这就显示出了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手段的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自负盈亏、通过租赁设施和场地的方式筹集场馆维护资金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运营手段落后,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创新,也不会进行市场化包装和推销。对于这些学校来讲,即使实行了社会化运营,也仍旧不足以避免资金短缺的问题。

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办法研究

3.1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之下,发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区、保险机构、税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等的合力,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合理开放。政府要将体育场馆开放纳入法制的轨道,实现立法立规先行,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支持和监管,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资金扶持,才能顺利地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现。

3.2借鉴各方成功经验,规避开放风险

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着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和管理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开放的新道路,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开放模式。3.2.1在安全问题方面,学校可以考虑增设保险机制,探索新型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险制度,把开放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务安全风险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降低学校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后顾之忧。3.2.2在经费问题方面,除了寻求一定的政府扶持之外,学校可以考虑采用经营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期间,积极与社会组织和赛事组织联系,将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租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社会化经营,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俱乐部”和“特长培训班”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学校创收,使学校脱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自主化经营。3.2.3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工作,降低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另外,应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以及社会化运营,实现教学与经营的分离。

3.3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增加社区与学校的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率利用,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将体育场馆的具体闲置信息及时到平台上,便于参与锻炼者直接在网络上了解场地信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另外通过研发手机APP或者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壮大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对接,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为学校附近社区居民讲解体育锻炼知识,减少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

4.结语

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建设入手,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开放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监督、指导和支持,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之外,还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学校体育场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地对外开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和谐发展。

作者:呼洋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晨,卞雯文.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156-157.

[2]杨健.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0):149-151.

篇2

关键词:多媒体;高等职业;英语教学;管理方法

一、高等职业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现状

Multimedia(多媒体)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综合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像、动画和其他视频信息后而构成的一种崭新的传播工具和应用系统。在英语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暴露了其自身的不足。

1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特点

(1)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较差。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升学考试成了它的指挥棒,因此老师上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在45分钟内将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无论课内外,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转。大部分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设定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解决的教学方式还不大适应,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差。

(2)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不大,目的不明确。仅有20%左右的学生喜欢英语阅读,不喜欢和害怕英语阅读的高达50%3很大部分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英语,比例高达55%左右。

(3)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时间比较少。没有看过英文报刊的学生占50%。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外国人的经历,他们在英语课堂上表现腼腆,情感焦虑大。

2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1)在高等职业英语教学的多媒体课堂,学生对信息的取舍较难把握。我们经常发现不少课件存在这样一些缺陷:有的过分追求多媒体的音响效果,在课件中插入鼓掌声、怪声音或过多的音乐,这不仅无助于教学效果,反而妨碍学生的思考,干扰课堂教学;有的追求华丽的界面,采用比较亮丽、鲜艳的色彩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这会冲淡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重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轻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还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少;某些教师边点鼠标边讲解,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很少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思考中来;

(2)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极少,学生的突发问题无法在课件中体现。教师多数是把教材上的主要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声音和影像的综合运用,没有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利用多媒体“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过多的信息量反而使学习者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疲于应付,导致时间、精力的浪费,学习效率难以真正提高。

二、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方法的思考

1 视听与思考结合

在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视听与思考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视听,但只有视听没有思考也达不到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视听与思考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在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语词与图像的统一,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的具体图像,又要善于运用词语作恰如其分的讲解,使多媒体演播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做到演播适时,讲解恰当。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认真看和听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考。要通过讨论、问答、对话、实习作业等,将视听得到的知觉形象和表象转化为概念,从而获得英语知识。

2 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指导和支配着一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的,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实现每一节课乃至每一学期课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切合实际。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和“i+1”输入假设理论来设计,力求合理可行。尤其应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选择合适的媒体,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篇3

高校体育教育既是我高等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评价体系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走向。本研究对加快高校体育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改革开放后,各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打破自然班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选项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曾一度推行循环练习法,之后是学习西方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快乐体育等,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高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所以轻易否定一种教学方法或过分地赞成一种教学方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

教学模式方面。各地高校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并列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等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对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求较高,目前,像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的重点高校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建国初期,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往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为主,以后逐渐采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已作为下~阶段诊断性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的改革正在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开始的模仿、引进国外的理念到逐渐根据我国的国情,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改革之路。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发生偏差,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方向

2.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篇4

论文摘要:“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和示范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的科学理性上。教师能否顺利从“高原期”发展到“创造期”,取决于教师能否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我,通过积极的研修,并借助于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寻求积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通过有效的校本教学技能评比,推动“反思求解期”教师发展,就成为目前学校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方式。

    校本教学活动评比是指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校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评比。像每隔一定周期举行的校级教学能手评比和科研型教师的评定等,不仅要对其常规教学执行的标准进行评定,还要通过说课比赛、多种课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评定、教学反思评比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等若干个内容构成一个评价单元。校本化的教学评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次活动,通过评比旨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明确的定向,并将评比演变成校本研修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度,降低管理的成本。

    一、“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特征

    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经过两至三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加深了教学准备性知识的体验,对学科知识已经开始从教学智慧的角度进行诊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表现丰富的教学机智。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的指导,对自我和同伴的课堂有了更高的认识。教学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日臻成熟,初步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材整合与课程的开发者,但还无法从课程的视角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重组,哪些知识点该精讲,哪些知识点是承载学科方法发展的逻辑点还不明确,教学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熟练上,还没有内化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这部分教师的课堂生活缺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气息,无法掌控教和学的平衡,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只是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没有熟练成教师专业行为的习惯,也谈不上教育实践的创新,此时的教师还处于学习借鉴期,是一群待塑造的未定型教师。

    “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他们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的兴奋点,随外界的评判而不断发生改变。基于自我岗位要求,提高教学预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我认知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出色完成教育任务,赢得同伴、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教师心理需求趋向社会化的突出特征。通过校本化的教学技能评比,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评比推进培训的发展,采取多层次的表彰实施激励,对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教学评比:搭建专业研修的平台

    以教学评比的方式推进以校为本的研修,用评价的方式推动求解行为的跟进,是目前创新学校研修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学校基础发展力不同,教学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阶段性的校本管理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实践的管理策略存在着差别,这也就导致校本教学评比的方式、内容和目标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多数学校停留在“以活动促改进、以评优树先带动大多数”的管理策略,这对于推动教学改良活动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评比的校本性、评价的目的性、评价标准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再加上学校缺乏对自我教育文化价值的追求,往往趋外界的评价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舍弃自我的价值定位。体现在校级教学评比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评价内容和制订的标准是否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即在没有弄清教学评比目的的前提下就开展了评优树先,往往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文化积淀的内涵,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学校真实的写照。

    【案例】某县高中在三年一次的校级教学能手的评比中,改变以往“综合素养+课堂教学评比”的单一模式,实践了“综合素养+过程评定”,即由多项教学活动评定组成过程评价来遴选校级教学能手。降低综合素养评比的分值,由原先的40%降低到10%,这有效弱化了按资排辈的习惯做法,降低了“荣誉叠加荣誉”压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不良传统。同时限定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不在参评范围,从而提高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素养从教学绩效、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角度进行积分统计,并限定为近三年来的成就,破除参评教师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保证参赛教师基本上都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评价。

    在注意事项中,对各级别的奖励和科研数量都进行了不同积分分类,保证公平与合理。过程性评价占90%,分为五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评比占10%、说课评比20%、课堂教学评比占40%、教学反思评比占10%、教学案例研究评比占10%。

    上述案例体现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分层次推进,以评代管,淡化基础差异,强化过程性指导,把静态的遴选变成过程研修,以此实现专业提高的发展过程。学校通过评价的调控,把外控管理演变成文化的引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无限趋近校本管理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以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主导,也可以依据课型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必须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求解期”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学校规范实施的模式要求,但如何推动这批教师的跟进行为有新的发展,该校期望在“第三届校级教学能手评选”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该校经过调研提出了“课前预习与课前教学诊断”环节的强化,期望通过这一环节,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状态。“有设定的预习提纲,能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教学反馈。”这是针对教学预设中是否关注该环节的设计而对教学预设进行的评价。“有效地利用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前预设,落实以学定教。”这是判断教师是否依据课前预习的诊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学关注生成,通过教学诊断在课堂上再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来确定施教的内容,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重视教开始关注学,努力改观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在教学案的编写中重点突出“预习提纲”的设计,突出教学案一侧旁注的二次备课检查,将课堂教学引导到学习环节的指导上来。在互评课的内容上,突出对“预习提纲”的检查和教学诊断环节的评价,看教师是否进行二次备课,实施以学定教。

    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和课堂教学评比,强化了参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研修,通过评比提高了对学校规范的执行力。为提高“反思求解期”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学校将“教学反思评比”规定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参赛教师组织听课人员评议,并听取部分学生的意见,结合自我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取得的效果撰写反思研究报告。提高了教师对同伴互助的理解,感受到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带来的力量。

    选派资深型教师、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代表和未能人选却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为评委,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同时实现了大面积研修的目的,把教学评比变成了对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过程。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把评价过程变成互动研修的发展过程,使优秀的实践案例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三、对校本教学评比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本的教学评比,弱化或舍弃已取得成绩的比较、,强调对设定的诸教学环节的评定,是一种典型的以评促训,以评促研,将“相马”变成了“赛马”的管理行为。在“赛”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这对于当前的静态式评价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于推动“反思求解期”这一没有资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但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研,以及对评比工作后的反思性总结,笔者对几个问题产生思考:

    1.评比的目的有待于理清

    校本教学评比为谁服务?为教师,还是为学校的管理目标?评价内容由什么来确定?制订的校本评价标准是否科学?这是校本教学评比价值定位的问题。

    依据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选择评比的内容,依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是校本管理的原则。如果一味突出校本特征,是否会偏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是否所有的学校都能从师本的角度审视校本管理的行为?我们是否以校本的名义陷人主观主义而偏离了科学的命题,我们是否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演变成约束专业个性的手段?

    对评比的过程,我们要审视:是否所有的参评对象都对该项活动投入真实的心力?评价过程是否唤醒教师内心的沉睡意识?学校的期待是否成为教师参评的原动力?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评比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能有多大的改良?同样,校本评比对于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对每一次的校本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过真正的思考?

    2.奖励的方式有待于发展

    既然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是发展人与成就人,具体到评价结果的管理上,就应当尊重教师专业基础发展力的差异,实施差异性评价。既然每一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评比,既然参赛的过程实现了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无线趋近,我们就应当本着“人人受奖,差异性奖励”的方式对待参评的教师。像基于学科教研组人数的不同发放不等数额的初选指标。诸如确定校级教学能手占初选指标的30%;二等奖占35%,可赋予他们校级优质课一等奖;剩余的35%可设定为教学单项奖。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评比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研修的质量。

    3.评比的过程期待人文

    既然把评比变成引导教师专业研修的过程,就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增强过程指导的人文性,使参赛教师始终处于兴奋和对学校管理认可的状态。在实践这一设想时,强化评价目标的导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学校研制评比规范,将教学评比诸环节的评价指标印发给参赛教师,学校在进入该项评比之前,组织参赛教师和评委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准。要强调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要突出研修过程重于评比过程的认识,这是举办校本教学评比的重要落脚点。

    参赛过程中要及时公示各项成绩,在提前告知教师序号的同时,要隐去教师的姓名。及时公示的目的不仅体现评比的公正与透明,而是要告诉教师你哪一项存在劣势,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你应当在今后环节的评比中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这也是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的重要方式,不失为科学与人文的并重。

    4.评比后反思的行为要跟进

    我们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管理者是否在校本评比后对评比方式和内容进行过反思?校本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维度中,优先发展什么?重点突出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引领?这些都是评比工作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本管理只有从每一次评比活动中发现问题,才能为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同时,今后举行的教学评比,方式是否需要无限制地创新?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引领应定位在什么上?如果为活动而评价,学校将迷失自我,也就无所谓“校本管理课题化”。

篇5

关键词:县级中学;教学现状;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29-01

县级中学是我国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意在寻找改变县级中学的教学现状的方法,为改变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提供客观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新乡市部分县级所属的26所县级中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访问调查法 对部分县教体局和学校体育工作主要负责人进行咨询,对部分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进行实地的考察。

1.2.2问卷调查法 独立设计《河南省新乡市县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表》

该调查表所设问题易回答,易分析,表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9份,回收率95.6%。

1.2.3统计分析法 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调查结果

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统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 教学模式

中学学校数量教师数量

县级 26市级8县级208 市级89

采用非放羊式45 82 76

偶尔采用放羊式 132 97 19

经常采用放羊式 91 29 4

河南省新乡市县级中学体育教师经常采用和偶尔采用放羊式的教师比例占60.6%,明显高于市级中学的30.1%。这说明县级中学的教育管理制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县级中学体育老师的教学态度整体上不如市级的教师态度端正。

结果分析导致这种体育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具体的分析如下:

2.1.1 学校忽视体育教学,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

2.1.2 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育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2.1.3 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资金投入率低,场地,设置,器材不足。

2.2发展对策

2.2.1 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争取领导们在资金人力上的支持。

2.2.2 严肃规章制度,惩罚分明。

2.2.3 修订体育教学大纲,规范体育教学的内容。

2.2.4 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进度和工作效果。

2.2.5 明确每一名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对工作进行分工,合理安排。

3结论

3.1 县级中学的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方方面面的因素,其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体育教师放羊式教学的问题相当严重;河南省部分县级中学的体育课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事实。

3.2 河南省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在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具有代表性,本调查符合体育教学的事实,是对完善体育管理机制理论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徐亮. 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篇6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职体育教学;原则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当今中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中职体育的手段有很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长期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契合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本文就是在体育教学的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尝试。

一、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指在组织内员工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管理办法。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中职学校中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共同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监督、检查和奖励的标准。它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把体育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有机结合,管理有效地将学校目标分解到部门目标最后到教师个人目标;控制的重点在目标实现的能力上,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比通常管理方法的监督的成分很少,减轻被管理者的对抗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管理的一般状况

在现实的基层的中职学校中,各种不适应体育教学特点的管理方法长期存在,这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管理等同于其他学科管理,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室外教学为主,这些特点跟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笑声和汗水的结合,能做到表情严肃、悄无声息是对体育课本质的亵渎,管理体育课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和本质进行。其次,忽视体育教学艰辛取得的成绩,中职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经接近尾声,学会运动技能、提高的体育成绩难度很大,在通常的管理方式中常常会忽略这些成绩,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管理等同于管制,一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命令色彩浓重,个别学校的管理长官意志表现相当严重,不切合实际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最后,管理不尊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又艰辛,新入职的教师缺乏经验但富于主动性,快退休的教师体力不支但经验丰富,一些中职学校的管理实行“一刀切”往往既打击了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又忽视了老教师的经验。

三、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首先,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学校发展大局。其次,督促检查必须贯串始终,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再次,执行标准控制必须严肃认真,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执行标准和工作程序控制预定范围。最后,考核评估及时、到位,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2.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程序。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各级目标的设置;第二步骤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第三个步骤为总结和评定成果。在第一个步骤中,校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长远目标,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的预定目标;中层管理者根据总目标分解和调整成体育教学相关的分目标;体育教师针对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分目标和总目标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工作总的发展;各层级对目标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敲定目标。第二个步骤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结果如何,强调体育教师的自主、自治和自觉,用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三个步骤中,总结和评估时体育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一起针对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行奖惩。同理,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接受另两个群体的评估,并适当进行奖惩。本轮目标管理完成后可以按照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下一循环。

3.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目标管理是一种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新的管理制度,它借助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个性的需要。动员全体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指定措施、事教学实体内部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困扰,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做好如下解释工作: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统一的最佳途径,不是约束体育教师自由的铁链。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再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可以作为考核和评定工作的依据,对体育教师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目标责任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完善自身教学、提高个人素质、积累经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成.《试论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7

【关键词】雷山民族中学;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

前言

雷山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山县,创办于1952年,学校办学至今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三千多名合格的学生;2001年至今,学校平均每年有30名艺术考生达到本科录取线,其中体育考生为10人,占上线总人数的33%。学校先后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脚、蹴球、扁担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并发展成为以传统体育教学为办学特色的中学。

在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是由同时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的学生构成。体育类高考区别于普通高考,前者不仅要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还要参加专业术科考试。大多数学校就体育特长生训练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教练员专业能力、训练方法、后勤保障等方面,这也是雷山民族中学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雷山民族中学体育特长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地访谈法

(4)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特长生的基本情况

2.1.1身体形态

65位体育特长生中,男、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68.72cm和160.62cm;平均体重分别为60.43kg和52.21kg。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体重指数计算法,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O),参考BMI的标准范围值当BMI

2.2体育特长生训练情况

2.2.1 体育训练动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雷山民中体育特长生中90%以上的学生为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教育问题关心得少。目前雷山民族中学体育特长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身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具体表现在只注重自己的兴趣但纪律观念相对较差;第二类是文化成绩不理想,具体表现为注重术科训练而轻视文化课的学习。

2.2.2 训练时间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雷山民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间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第一时间段:在周一至周五下午17:30-18:30时进行;(2)第二时间段:在周末上午8-11时进行;(3)第三时间段:主要在节假日进行。

2.2.3 训练形式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雷山民族中学的新校区还处于建设中,相应配套设施并不完善。雷山民族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形式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等,训练内容包括器械练习、徒手练习等,训练方法较为陈旧。而在素质练习与专项练习上,教练员采取最传统的方式进行训练,使得学生感到枯燥。

2.2.4 管理模式

通过对雷山民中相关领导、教练员进行访谈,作者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在学习上,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是社会偏见所误导;其二是体育特长生自身对学习重视不够;其三是对训练与学习时间分配上不合理。

在训练上,目前教练员训练思路老化,手段单一,缺少趣味性。

在生活上,学校针对体育特长生,必须有健全严格的生活管理制度,具体实施表现为“家校联系”。

2.3 高考成绩及考试情况

从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了解到,2014年贵州省体育类本科最低投档分数线为(1)体兼文:专业分103分,文化分400分,综合分316分;(2)体兼理:专业分103分,文化分294分,综合分266分。录取要求:在文化分、专业分和综合分同时上线的前提下,按照文化分/2+专业分择优录取。2014年雷山民中参加体育高考的65位特长生中,达到本科分数线的仅有18人,上线率为27%。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学校对特长生的发育方面重视少,使得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上参差不齐。

(2)多数特长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是文化成绩不理想,选择参加体育高考作为上大学的平台。

(3)学校对特长生的管理漏洞较多,主要体现为安排的训练时间与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合理。

(4)学校新校区目前仍还处于建设中,场地、器材严重缺乏;教练员在训练中教学思路缺乏创新。

(5)2014年雷山民中65位特长生达到本科分数线的仅有18人,上线率为27%,严重偏低。

3.2建议

(1)在训练时间方面,建议学校领导合理安排特长生训练及学习的时间。

(2)在训练形式方面,由于教练员的训练手段严重老化,导致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成绩受到严重制约,建议教练员采取系统的、科学的、新颖的及周密的训练计划。

(3)在管理模式方面,可以分别从学习、训练、生活和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

学习上:消除对体育特长生成绩差的偏见,鼓励特长生自身对学习文化课的重视。

训练上:教练员需要制定新颖的训练计划,以增强学生的趣味性。

生活上:班主任、教练员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思想上:教师与体育特长生应定期进行沟通,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4)在场地器材方面,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现状,学校应该努力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曾德,美韦俊.对高中体育特长生有效管理方法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1)

[2]李涛,张洪梅,李娇,银莹.山东农村中学体育特长生培训现状探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3]高秀华,詹晓梅,等.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体形态及年龄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4.(3)

[4]徐康,马莹.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与管理思考[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

[5]刘国,张召.唐山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参与体育训练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时空.2011

[6]章文玉.浅谈训练方法对高考体育考生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3

[7]王仙慧.浅议体育特长生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村科技.2010

[8]米兆果.对普通高中体育考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探索[J].读与写杂志.2009.(4)

篇8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进行体育管理的工作时,有一些管理者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并不是十分的清楚,了解的也不全面,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甚至有的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都缺乏了解,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体育教学,使其教学水平一直处于一整个比较低层次的状态。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高效率和高层次,显然,因为部分管理者综合素质的缺乏,影响了教学目标。一些管理者自身水平的缺失,以及体育教学的观念不足和教育理念的陈旧都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质量造成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

经济管理和意向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传统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经验管理,顾名思义,是根据长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和在长期的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从体育教学管理的长期实践中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一种理想的管理方法的一种方式。经验管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强大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的过程中一直都有教学实践的陪伴。意向管理指的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所所确立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手段的方式。意向管理的优势在于,其有很好的规划性和目标性,有助于任务和目标的达成。这两种管理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经验管理和意象管理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管理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依据。意象管理虽然具有规划性和目的性,但同时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体育教学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让更多的学校都意识到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开始重视起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只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忽略了对于教学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

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高低。因此,一定要让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科学化的管理。而要实现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支综合实力雄厚、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想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就要从管理者的素质入手。第一,高校的体育教师要随时补充自身的知识素养,不间断的去了解最新鲜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巩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第二,体育教师在拥有厚实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这样才会营造一种健康正常的体育教学氛围,不会将学生引入歧途。第三,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有能够正常开展高校各项体育活动的能力。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培训体育教学管理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让他们能够不断的学习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中利用高科技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让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借助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比如说借助科学技术,建设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输入学生的具体信息,制定简单明了的目录,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查阅和管理。借助高科技,能够将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简单明了化,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不过,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和管理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科技的结合,不一定非要用十分顶尖的科技技术,能顾适合学校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三)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

篇9

[关键词]师资建设 提升策略 体育

[作者简介]闫田(1981- ),男,天津人,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9)李兆河(1967-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 唐山 06302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02-02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力量是我国高校体育的中坚力量,在教学工作中,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质提高,推进体育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课题。笔者将在下文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不协调。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巨大, 步入大众化阶段。各高校都在进行扩招,由于体育课程在非专业的体育院校里并非是主要课程,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工作与学生扩招相比相对滞后。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体育课程师生比例应该为1/30~1/25,但是笔者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我国目前部分高校体育课程中师生平均比例在1/5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师的人员数量与国家要求的标准相比整整少了一半左右,这一问题直接制约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导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这样的比例失调最终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在体育课程中,效果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达到,学生的体质锻炼不够,对于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二是高校体育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对于教学方法的改善工作失去思考的精力,体育教师的精神压力增加,同时也更加影响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师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人员的各要素数量构成比例及相互结合的关系。它包括年龄、学历、职称、思想状况等。笔者选取其中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代表来说明我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通常来说,学历可以说明一位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说从一支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也可以看出该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理论教学水平,甚至可以说这也预示着该队伍的未来发展潜力。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随着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师学历水平的硬性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中,本科毕业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相应的专科毕业生比例降低。笔者统计相关数据发现,即使如此,专科毕业生也占据这个教师队伍的百分之十左右,与此同时还得出研究生的比例只占到这支队伍的百分之三。这些比例数据与其他学科相差甚远。不难发现,这样的比例不利于体育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提升。二是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代表着这支队伍的整体实力,反映了该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科研活动和创造力的基本状况。所以,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是教师配制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最理想的年龄结构是以中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青年体育教师思想活跃,体力充沛,运动技能较高,师生年龄差距小,教学互动关系融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最有创造力,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老教师有多年教学经验,对于体育教学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引导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年轻化的倾向,虽然这样的教师队伍不乏活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无法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不但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3.师资管理方法不合理。高校教学改革中,由于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对教师的学历等硬性要求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在师资管理活动中存有一定的偏激化管理倾向,即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学历、轻能力。原本一些具有高水平的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学历较低,因而被忽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因为这样的原因离开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损失。这样的管理方法造成的损失,是多层次多方位的,重学历轻能力不仅导致师资力量的损失还会造成科研工作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科研的目的发生改变,从为了科研而科研恶性转变为为了职称而科研,这个价值观取向发生改变造成的后果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极其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策略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发现,我国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表明,虽然改革已经不断深入,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研究将针对上文中所阐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建议。

1.扩大教师规模,调整师生比例。在上文中提到,体育教师的人员数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协调,离1/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中,应该首先扩大教师队伍的规模,比例接近于国家标准才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即使教师水平再高,在超负荷工作状况下,教学质量也会下降。关于扩大教师队伍的规模,笔者有以下建议:中老年教师培养年轻教师。显而易见,教师队伍的扩大必须依靠引进青年体育教师,但是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着教学经验缺乏以及对教育方法不了解等问题,量的提高不能建立在质的降低的基础之上,必须质与量同时提升,这就需要校内有大量经验的中老年体育教师,也就是说应当加强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教师队伍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整体质量不会下降。

2.调整师资结构使之逐步合理化。一是学历结构合理化。要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就应当改变目前的竞争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同时提升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招聘中,秉持着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的原则。对于引进高学历人才制订合理的引进方案。另外,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激发教师自身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学部门要制订明确的工作计划,引导教师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二是建设好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培养、提高和使用,是决定我国高教事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要培养中青年教师,就应不拘一格、不失时机地选拔人才;创造环境,精心培养,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组织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确保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3.规范师资管理方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大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是提升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体育教师必备的制度之一,其中合理化考核制度是提升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的重要手段。上文中所提到的管理方法的偏激化就是因为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全面考虑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考核、教学能力的考核、教学方法的考核,以及科研成果的考核,并且要合理规划各部分的比例,忽略其中一个方面就有可能造成某一领域的失衡。另外,在管理引进新的教师人员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开招聘制度,形成科学竞争的氛围,真正做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以此来使得体育教师认识到新时期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之产生紧迫感,使得外部压力转化为动力,以促进其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结论

笔者通过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提出提升策略,在高校体育师资建设方面得出两点结论:一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规模的扩大是提升整个师资队伍力量的必要环节。二是在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的同时不能忽略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在对上海市179所学校体育场所开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下,分析出目前学校场地开放现状,开放设施与青少年想参加锻炼项目的关系,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的方向发展,学校场地开放的类型,学校场地、设施开放的对象,以及影响上海体育场所开放的因素。为了使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所开放情况能持久地为学生、市民开放,建议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在采取各种设施的基础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学校体育场地持久开放,充分利用,发挥体育场所应有的功能。

1 目前学校体育场地的现状与分析

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基本上是青少年、儿童喜欢的球类项目,健身娱乐类。从对青少年双休日活动内容调查结果来看,开放的设施与青少年想参加锻炼的项目相吻合。学校场地设施在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可以改变以往中小学生不满意“要玩无处玩,想玩不能玩,活动没场地”的局面。

1.4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对象呈多元化。本校学生居多,其次家长、附近居民等。开放对象面由学生、学生家长辐射到周边的社区居民,受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学校场地的开放,它解决了居民小区体育场地匮乏的问题。其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减少了学校体育设施双休日、节假日限制不用的浪费现象。再次,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密切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提高了学校的社区意识和社区的教育意识,丰富、加强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增加了居民文明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深受学生及市民们的喜爱。

学校体育场地在开放中,影响上海学校场地设施开放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经费问题、意外事故问题、治安问题、设施维修问题等,见表3。 从表3、表4可见学校在场地设施开放中主要问题是管理。我们对179所学校场地开放采取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查,其中,有53所学校有专门制订的管理方法。有48所学校是学校制订的,9所学校是体育行政部门制订的,5所学校是学校和街道居委会共同制订的,5所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3所学校有公安机关制订。由此可见,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场地安全开放。

2 采取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使用率

2.1 转变观念,提出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重要性的认识。要认真贯彻《体育法》,发展青少年体育与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媒介要扩大宣传,使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形成“气候”。

2.2 采取各种措施,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创造条件。建议市有关部门在发行体育彩票中的其中公益金部分经费对场地开放好的学校给予一定的设备添置和改善场地条件,努力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数,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同时,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中,形式要多样化。可举办各种项目培训班,租借运动器材,搞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等。总之,要有效地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依章处罚。要加强宣传和管理,使青少年及锻炼群众珍惜这块场所,爱护设施,建立以街道体协、居委会、学校三方面组成场地开放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街道辖区的管理功能,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作贡献。

3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近200所学校体育场地开放问卷调查,肯定了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对全面推进学生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全市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指出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仍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并提出目前学校体育场地在开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决策部门采取决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2] 马洪泉.关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开展学校体育的社会态度研究[M].体育科学.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