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士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士基本知识

篇1

道德品质: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落实岗位职责,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迟到、早退和旷工,工作时间不闲谈、不看文艺书刊、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工作认真仔细,作风严谨扎实,具有“慎独”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仪表着装:头发梳理整齐,前不遮眉、后不过肩、侧不掩耳,发饰素雅庄重,不浓妆艳抹,不戴戒指、耳环等饰品,不留长指甲,不染甲,护士帽戴着规范。

语言:文明礼貌,和蔼可亲,说普通话,称谓病人使用尊称或全名。

篇2

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以独立的社会保险形式存在,建立在国家经营、部分补贴、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把税收收入作为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财源,将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作为护理服务支出的费用来源,在此基础上强调尊重需要护理服务者的个人意愿,根据其状况提供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历经12年实践,对解决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后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日本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形式使护理服务得到保障,其筹资模式、护理认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等操作方法值得我们研究或借鉴。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日本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历来非常重视

1946年日本就制定了《生活保护法》,该法确立了以传统家族制度为主体、相互救助为原则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旨在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之后随着老年人总数增加,日本政府于1959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确立了“国民皆年金”制度;1963年制定了《老人福利法》,构建了机构福利服务与居家福利服务两大服务体系。1973年日本政府对《老人福利法》进行修订,规定70岁及以上(卧床不起等特殊情况下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的医疗制度。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旨在加强老年人保健预防体系,从而建立老年人综合保障制度。

(二)人口结构转变催生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日本1970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及其他各类社会福利保障,尤其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寿命延长但失能状况增加引起了对护理服务的大量需求。同时,日本人口结构呈现出少子化特点,而且少子化进程不断加剧,新生婴儿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赡养率不断攀升。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影响下,致使日本家庭结构的显著特征是成员老龄化、空巢及痴呆老人增加。日本厚生省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将会高达520万人,由此引发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对原有的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医疗费用上涨对公共财政构成了较大的压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的国民保险费用就超过20兆日元,1999年又突破了30兆日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都是负增长,而同期的医疗费用支出仍然不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不断增加。受整个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医疗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对公共财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如图1所示)。另外,“社会性入院”问题严重。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慢性病患者和失能老人增加,他们通过使用医疗保险长期住院获得护理服务,占用了大量医疗设备,使得政府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日本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在1995年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上提出应该依靠保险金来进行老年人福利保障,由国家经营护理保险代替原来依靠行政拨款的社会福利,并在1997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宣布从2000年4月实施该法。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保障范围(被保险人)不断扩大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40岁以上的人必须全部加入护理保险。被保险人包括1级被保险人(65岁及以上)和2级被保险人(40-64岁),他们为自己在今后能够得到公共护理服务而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日本1级被保险人数在2009年达到2838.4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72.94万人,被保险人数增长了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

(二)资金来源稳定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筹集形式采取护理利用者承担护理总费用的10%,剩余的90%由被保险人的保险费和公费各负担50%,其中被保险人负担的50%由1级被保险人负担17%和2级被保险人负担33%构成,公费负担的50%由国家负担25%、都道府12.5%和市町村负担12.5%构成。这种公费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共同筹资的模式既能够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压力,从而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稳定的资金,确保维持长期稳定的护理服务供给量,使护理保险制度顺利运营。

(三)被保险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0年至2009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218.16万人增加至469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年共有29.09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 服务,2009年申请上述两种护理服务的人数分别是123.69万人和345.31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四)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护理服务供应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得到了广泛使用

首先,各类护理服务供应量不断增加,其中居家服务数量从2000年165665个提供者增加至2009年的383521个,不到十年时间里服务提供数量增加了二倍多。其次,经过2005年改革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添加了社区服务(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护理预防服务和社区护理预防服务),自2006年实施以来,得到了被保险人的广泛认可,服务提供者不断增加。最后,长期护理服务利用者数量不断增加,被保险人得到了非常好的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实施之初得到服务的人数有148.97万人,2004年利用长期护理服务的人数突破300万人,截至2009年这一人数已经达到383.52万人,表明当年有13.5%的第一类被保险人利用了长期护理服务。

(五)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

2005年,日本劳动厚生省改革修订了《护理保险法》,改革内容包括:

1.新增加了护理预防体系。将以前的六个护理等级重新划分为七个等级,通过社会福利师、保健师、主任护理支援专员三方共同向需要支援者提供护理预防服务,以防止保险给付增长速度造成了较大的财政担忧。

2.创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新设立了夜间访问护理、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护理、社区特别设施入住者生活护理等社区护理服务种类,并将原有的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纳入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并专门提供老年出租公寓护理服务并开展护理咨询、护理预防和护理服务等综合型护理服务。

3.进行给付调整。针对利用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费用负担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修订,改变原来利用实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入住期间的伙食费、住宿费由保险给付的制度,实行个人负担(对低收入者进行补助)。

4.强化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的监督。规定由都道府县来指定护理保险服务提供者,各类护理服务每6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服务行业。还规定护理支援专员每5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并进行持续的护理学习,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支援专员职业。

三、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一)明确政府承担护理保险责任的必要性,承担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护理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干预能够避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及个人行为短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与政府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通过立法将其强制化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的另一重要职责就是为护理保险提供相对完备的法律环境,规范护理保险制度,使老年贫困者的受益资格、受益标准的确定具有法律依据。政府应当建立护理保险财政预算,承担实施基本护理保险的资金成本。另外,单独依靠政府来解决护理保险问题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政府大力鼓励社会提供护理保障、志愿者及其他组织的慈善性护理活动,鼓励市场供给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产品。

(二)前期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是顺利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

1997年12月,日本《护理保险法》获国会通过,于2000年开始实施,期间经过了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日本曾专门成立老龄者长期护理支援体系研究会对国家运营护理保险进行研究,调研论证范围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经费来源(政府承担比例与被保险人承担比例,测算其可承受能力等),护理保险费用减免的对象、标准及额度,利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申请及咨询程序及相关设施建立,需要护理服务申请者的认定程序、项目分类(需要专业的医师鉴定意见书等)及最终判定护理等级事宜,对需要护理认定的结果不服上诉等事宜。此外,对护理服务需要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配备是否能满足护理服务申请者需要也进行了多次测算。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在政策上逐步推进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和实施。

(三)促进护理产业的发展

在护理保险开展之前, 日本政府就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护理为主的服务形式,这既降低了住院护理的高额费用, 同时把患者的家变成身心康复的场所, 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家中接受护理服务,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与日本家庭观念类似,我国老人特别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支持护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要做的工作包括:护理机构建立标准、护理设备和护理人员配备、相关护理服务收费价格标准、护理等级制定与认定、护理申请及咨询部门等,各方面设计要符合我国护理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还要结合我国人口体征及使用习惯,制定护理相关福利设备、辅助工具、护理用品的生产标准,支持我国医疗器械、护理器械、健康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要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我国应适当给予护理机构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要重视护理人才培养,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护理需求。

(四)持续、稳定的资金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基础

篇3

交流是一种既复杂又深奥的科学,既有它的独特性、更有它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有特殊的素质,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关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作用。在医院的日常治疗工作中,护士站在医疗的第一线,是主角。病人进入病房,第一个接待他的就是护士,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护士,优质的服务,规范的言语可以给医院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护士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人格素质会给病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直接关系到病人就诊时的情绪变化及疾病预后。所以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市场经济下值得重视的问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思绪反应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护士的基本心理素质

1.1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强烈的定向作用,一位护士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以及整洁的服饰往往可以留给病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病人更多的信赖和配合。

1.2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也是广泛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结合的产物。例如,有的病人来院就诊时遇到了麻烦,因此带着情绪来到诊室。当我们满腔热情的接待病人,并以熟练的操作技术为病人服务,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来时的负性情绪在良好的就医氛围中适时得到了释放。

1.3 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而且能根据病人的特点,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给予某些护理措施,使其获得预期的效果。

1.4 注意良好气质的培养

良好气质可塑造热情开朗、耐心、生气勃勃、自制、镇静的形象。同时还要重视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病人气质倾向,以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治o

1.5 对病人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在和病人谈话时,要不分性别、种族、职业、文化、经济以及仪表、容貌等同样要以亲切、热情、大方的态度对待。只有一视同仁,才能取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

1.6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

良好的医德,是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为病人服务,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把病人的需要视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要有献身医学的事业心o

2 护士的交流技巧

2.1 言语交流

言语交流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交谈能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只要交流双方对语言及语境理解一致,交流中损失的信息就较少。交谈是护患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护理人员询问病情、了解病史、进行治疗及健康指导一般是通过交谈来完成的。

2.1.1言语交流的原则

尊重病人,交谈要在平等和谐的护患关系下进行。交谈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交谈过程中应及时反馈,采用插话、点头肯定、表情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应答。及时的反馈有利于交谈过程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护患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另外对交谈中获得的信息也应及时分析、并将有关内容反馈给病人,如疾病诊断、病情的进展、治疗方案的实施、疾病的预后等。

2.1.2注意倾听

在护患交流中,“听”往往比说更重要,听的过程,既是获得病人有关信息的过程,同时又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倾听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和需求,比如应与病人有一定的目光接触,而不能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倾听的过程,是让病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病人向护理人员“倾诉”可以起到消除心理紧张的作用。・

2.1.3体会病人的感受

病人谈到的许多感受,都是护理人员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如不能很好体会,容易导致理解的偏差。因此,在交谈中护理人员应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从病人角度去理解,体会他所谈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护患双方的情感交流,加强交谈的效果o

2.1.4善用问句、引导话题

交谈过程中必须围绕交谈目的,既要充分交流,又要简单明了。运用提问引导话题有利于抓住核心问题。但在提问时切忌生硬地打断病人,而应在适当的时机比如病人谈话间隙,礼貌地提出问题、转移话题。

2.1.5及时和恰当的反应

根据谈话内容和情景,护理人员可用点头、微笑、沉默、重复病人谈话,使用“是”、“好”、“是吗”等语言来应答病人的谈话。交谈中的反应可以起到鼓励病人交谈的作用,是交谈顺利进行的保障o

2.1.6 抓住主要问题

交谈中应广泛思索,思考病人讲了些什么问题,结合交谈目的,抓住主要问题作进一步的了解,以节省时间、提高交谈效率o

2.2 非言语流

非言语流在交流中亦占重要地位,因为人们相互交流中不可能全部以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目光接触、周围环境信息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非言语交流可分为动态与静态,动态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人际距离等;静态包括衣着打扮、环境信息等。

2.2.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据研究,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都有一定的关系。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护士观察病人,获得病人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病人了解护士心灵的窗口。护士既要有善于表达情感的面部表情,也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

2.2.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动作,例如沉痛时低头肃立、惧怕时手足无措。此外挥手、耸肩、点头等方式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护士诚恳友善地点头,病人的温暖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2.2.3 目光接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既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也可以揭示某些个性心理特征,是非言语交流中的主要信息渠道。临床上,护理人员与病人交谈,双方往往通过目光接触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和信息接受的程度。

2.2.4 语调表情

语调能传递言语以外的深刻意义,乃是很重要的交流手段。总之,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眼科护士,要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有效地去鼓舞病人,同时必须控制某些不良情绪。有认真负责、热情理智、耐心细致、灵活果断、沉着镇定等良好

篇4

关键词: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示

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曲折。"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分子大都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现代化的阻碍和对立面,造成了文化意识形态的断裂和偏见。保

2.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深入的实地调查工作和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认定中,不少缺乏严谨、有力的依据和证明。

3.我国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导致国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方面发展不平衡。在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略有不足。

4.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相应的机构或居民社区组织符合节日内涵的传统文化活动,而是借由商家炒作,无论大小节日,都变成全民"购物节"。例如端午节,更多的应该是举办一些赛龙舟等纪念活动,却让不少商家打着幌子变相卖高价粽子;又如七夕节,该是传达一种鹊桥相会的珍惜情谊,也被某些商家借机炒作。

5.我国的立法水平较为滞后,发现问题难以很快解决。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遗产在各地面临的状况也不一样,很难用一部法律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问题。

二、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

1.保护的连续性

日本政府在大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个目标自明治政府以来从未改变过,因此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一贯性。加强对"人间国宝"的认定以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就有义务将其技艺、技能及其作品等进行公开和传承给后世,如果拒不外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传承其技能,将被解除或者取消其资格。

2.重视调查和先行研究

日本政府和日本学术界多次组织实施全国规模的农村、山村、岛屿等民族调查,积累了大量可靠的丰富资料。这些调查成果的积累,为日本文化遗产的认定、登录、保护及运用等,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3.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日本民众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高度的危机感和认同感,日本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经常会组织民间祭祀活动,例如"祗园祭"、"天神祭"等,参加的街区居民很多,大家各司其职,在祭祀活动之前反复排练,大家把这种文化祭祀当做民众参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此外,根据日本法律规定,文化遗产必须向全体民众公开,媒体承担起向大众宣传和教育的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和介绍日本传统文化等,如著名的"人间国宝"展演活动、西阵织和服馆的和服表演等,在日本国民中形成了浓郁的氛围。

4.切实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作用

盂兰盆节是日本国民非常重视的一项传统祭典。每年一到8月份各地都会大加报道,节日晚上民众自发穿上"浴衣",前往当地广场参与盂兰盆舞蹈活动。家长也会带自家小孩进行祭祖等,使得日本民众从小就对这种祭祀祖先活动有深刻认识;七夕节日本各地也会举办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或沿街进行舞蹈表演,或进行抬轿子活动,很多地方民众还把自己的心愿写到字条然后挂到树上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庆典活动。

5.立法工作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方面着手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初,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871年,《古器物保护法》出台,开始对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保护;1888年,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宝物"调查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897年,日本颁布《古社寺保存法》,对"特别建造物及国宝"进行认定;1919年,《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颁布实施。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正式得以讨论通过,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与完善。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坚持文化发展的一贯性,重视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并广泛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民众自发地爱惜和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加强立法,促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1.保护和珍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应当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国策。政府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细做长,而不能像搞"运动"一样只是空喊口号,更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致使文化遗产的工作发生中断。应当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作为社会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的标志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

2.虽然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像早年的文物普查,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等,但是相比日本,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等学会的会员们,应当真正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实地,进行详实的调查和研究,而不仅仅做一些呼吁,谈一些感想。应当学习日本学者重实践轻功利的精神,潜心研究某一项具体的项目,积累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3.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我国应当继续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自觉"现象。让每个民众都能有文化遗产的高度危机感和责任感,全员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文物保护的"主人翁思想"。

4.我国的大众传媒也应当承担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我们的媒体除了报道一些为了吸引观众目光的明星出轨、医患关系之外,还应当对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我国的"昆曲"、"古琴"、"剪纸"、"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日文化如出一脉,两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并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冰.《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以"盂兰盆节"为例》[J].《考试周刊》,2014年第60期.

[2] 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3] 赵虎敬.《借日本经验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J].《人民论坛》,2015.04中.

[4] 夏磊.《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期.

[5] 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 陈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篇5

关键词:设备选购;成本核算制度;施工机械

近些年我国在施工及工厂产业链运转中机械设备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械设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工作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机械设备成本控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探究、分析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很好地节约成本,帮助企业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效益。

1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全面开展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机械化施工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工程项目中,通过各种类型的施工机械的应用,有效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施工的规范性、精确性,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满足相关规范、设计要求[1]。施工机械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管理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必须要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从设备购置(建造)开始到报废处置均要做好各项费用的管理工作。例如在工程开始阶段,可以参照和以前施工条件、结构相似的工程,利用成本评估方式分析得出需要预测的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以便购买适合工程使用的产品设备;在设备的使用上要注意设备性能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增加额外成本;及时报废维修成本过高的机械设备等。通过全面落实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发展中机械设备更新、施工成本制定等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撑,促进施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为成本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规范,保证企业的运作活动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过于简单和表面化会导致部分企业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企业很有必要设立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具体如下:(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的采购、验收制度,保证机械采购价格合理、质量合格;(2)构建制定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人机定位制度以及机械档案管理,编制《设备操作指导书》、《设备维修保养手册》等,有效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3)构建设备集中检修管理制度、零配件管理制度、设备大修和报废制度,有效维护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维持其正常使用寿命,确保机械设备保值、增值;(4)构建施工机械设备成本核算制度,通过落实相关核算、分析工作,明确施工机械成本盈亏情况与影响因素,由此为施工机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增强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培训、考核

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者、管理者均是人,因此对施工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相关人员的管理上,包括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施工机械设备相关员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培训和考核两方面:(1)要制定出完善的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中微机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技术较为先进,要想用好、管好、保养好这些机械,发挥机械效率、控制机械使用成本,则必须保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机械设备的技术特性、使用性能等,实现科学操作、维修养护与管理。机械设备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分为3种:(1)不定期的培训,根据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需求安排培训工作,如:由设备商、厂家针对某一系列或是型号的设备的使用管理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坏,影响机械设备使用成本;(2)定期培训,包括短期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主要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需要,按职务层次确定培训内容,以业务知识为主,根据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发展需要,更新员工知识体系,通过培训要求管理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具备必要保养、维修能力,做到“四懂、三会”,即懂机械原理、构造、性能、用途,会操作、维修、排除故障;维修人员则是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技术要求、质量标准、验收规范,会拆检、组装、调试、鉴定。(3)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应制定出完善的的绩效考核制度,让薪酬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增加工程所需的关键设备

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闲置设备要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率。(1)建立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操作性强的分析调查的规范流程,将单位所有的机械设备都纳入监控的范围内,监察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运作状况,一旦发现设备老化、性能异化时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及时淘汰落后设备,这样就能够避免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2)在设备的选购上也应当把好关,按照施工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机械设备,确保设备选型的科学、合理。在保证减少设备老化带来损失现象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因为选购的设备不适用而导致的闲置浪费现象。及时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能够保证企业保证其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安全、高效地完成施工及生产任务,同时也能杜绝因为设备老化而导致施工、生产停工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影响着生产任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在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细节决定成败,机械设备在一个企业的生产链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其成本进行管理能促使企业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好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此,“互联网+”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解决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譬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台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创新2.0研究群的学者也就“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认为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互联网+”,其逻辑枢纽是“政务云+”,突破急需“云调度+”,这也是创新2.0语境下智慧城市的生态演替趋势。

篇7

关键词:中日农民工 户籍制度 誊本

一.农民工户籍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户籍问题颇受争议,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对此,2006年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新华社受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意见》规定中小城市和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

与我们中国相同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是日本却能够很好地规避户籍制度弊端。在日本,不论你是外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你有地址,就能落户口,租的房子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负责落户的程序,而迁出户口的程序,则是由政府部门负责。老百姓去办理落户手续,只要出示身份证件,提供落户地址,很快就办完落户手续,没有手续费。迁出户口的工作由政府的户籍部门来做,政府会给你原户籍地区的政府户籍部门发个电函,告诉他们你在新地点落户,原地区户籍部门做个迁出户口的登记就可以了。

中日关于农民工户籍制度的差异由此便略见一斑。日本户籍制度的自主性决定了日本移动自由,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誊本即日本的户口本)另外日本也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这也决定着日本没有所谓的城乡差距,日本处处都渗透着平等的观念。在外务工人员需要长期外出的话,只要把“誊本”迁出并于14天内迁到所在地政府即可。户籍制度的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加速劳动力的流动与地区间的交流。

日本《宪法》规定其国民享有自由迁徙的自由,农民无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享受到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可享受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二.日本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它的存在体现了人民最基本的存在权,体现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1948 年日本政府正式实行了新的《户籍法修正法》和《户籍法施行规则》,规定户籍簿的管理、登记内容和登记方法、户籍修订以及户籍特例的管理,日本的户籍制度即所谓的户籍簿是以家庭为单位而编制,采取“家庭卡片式”“依人编制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登记。“家庭卡片式”主要登记全部家庭人员事项,记载在户籍簿的开头部分,逐次包括本籍地、户籍首席人( 日本称为世代主) 的姓名、户籍事项栏。而依人编制式,将人一生的重大的有关身份事项和事件都依次记载下来,这样以来可以通过户籍掌握每个人的户籍变化情况。户籍制度体现着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一般而言,在办理婚姻、新生儿出生、死亡、继承人认定、遗产继承等手续时均需要使用户籍簿。可见,户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 中日户籍制渊源

户籍制度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它是国家掌握劳动力和征收赋税的依据。中国西周时期便有了编户造籍,史料有云“料民于太原”,商鞅变法时期就有了较完备的户籍,到隋唐时期,户籍制度日臻细密。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这点在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中得到极大的体现。据史料记载,日本的户籍制度也是从我国效仿过去的,正如上文提到的聪明如斯的日本,自然也窥探到户籍制度对统治阶级的巨大贡献,也从过去本国部分实行编户造籍的经历中认识到“户口不滥,仓库有实,为民部之最”于是,引进户籍制度便成了日本大化改新后又一大举动。然而日本的户籍制度是深受唐制的影响。正如一位日本人所说:“从日本全体来看,很清楚的是,它非常忠实地效法了唐制”从明治维新到日本的茶道,多少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虽然中日户籍制度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具体实施上也略有所不同。首先中国是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商鞅变法时基于男丁数量的多少对赋税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隋文帝时下令州县“大索貌阅”“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杜绝了户口的遗漏伪诈[8]这两个朝代都创造出了历史上的盛世天国,由此户籍制度的作用便可见一斑。然而日本由于国土狭小人口不足等影响,户籍上登入的是“乡户”户内有很多小家庭,“一户之内,纵有十家,以户为限,不计家之多少”,据现存筑前国川道里户籍所载,在18 个乡户中,有17户是两房户以上的大家族在以乡户为户籍单位的情况下,由乡户主统管一户的生产与生活, 对外代表一户承担社会义务, 房户无任何法律权利,只是在8世纪中期以后,才渐渐出现房户脱离乡户而独立的倾向。从户的亲属范围看, 日本即使无血缘或直接的关系也能够组成一户,从这点来看,中国只是记入了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亲属。

历史上日本效仿中国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日本仿唐制进行的大化改新。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虽然近期中日两国由于问题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两国理应从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来把握中日关系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两国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日本如何化解“农民工”问题2010年03月08日人民网《环球时报》蒋丰

[2]郝幸田.国外怎样对待农民工[J].企业文明,2007,(5)

[3]江立华.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兼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

[4]主要指在每个国民出生后立即为其设立户籍.即中国所谓的户口本

[5]蓝海涛.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国际比较[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

[6]( 日)迨田章子.中国户籍与日本户籍的比较[ J].国外社会学,1996,( 3)

[7]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以人为本;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 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始终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对临床中的突况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而传统手术室内护士只是机 械地配合完成手术,造成患者血压升高 、焦虑增加、恐惧、心率增快等症状。作为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主体,其观念决定了护理的成效及质量。因此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掌握法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善于倾听患者的心理,为实施人性化护理打好基础。

1.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选择 手术患者24 0例,分为两组,每组120例,一组实行传统的护理方式,另一组实行人性化的护理方式,每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15 ~72(48.6±9.46) 岁。其中 普外科 手术 37例,骨科手术22例 ,妇产 科手术34例, 心胸 外科手术6例,泌 尿外科手术16例,脑外科5例, 无其他疾病;患者意识清 晰,能够 独立思考,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及汉语的读写能力( 排除全麻患者)。

1.2 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需求调查,对两组患者从术前、中、后三个方面实施护理,创造良好手术室的环境,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分析两组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价。发放问卷240份,当场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 验,以 P

2 结果

实验组对手术室护理内容的需求情况,护士是否有专业技术水平212例,占 88.33%;护士是否耐心、亲切128例,占5 3.33%;手术前后,护士是否真诚对待患者103例,占 42.92%;手术室内环境是否舒适68例,占2 8.33%;护士能否回答患者的疑问55 例,占22. 92%;手术室 内是否设有床帘或屏风以保护隐私46例,占 19.17% ;手术过程 是否全程跟随39 例,占16.25 %。通过问卷调查的及统计学方法得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见表1,表2。

通过两组实验,发现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有必要推行人性化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 推行人性化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3.1 术前人性化访视 术前1d,手术室护士访视时,应手机患者的病情、过敏史、既往史及病例资料,对患者进行全面俩姐,并制定手术时的护理计划。护士应微笑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消除患者的心里紧张感。人性化服务的基础是微笑,用乐观的态度及微笑的方式与患者交流,耐心地讲解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术前用药、麻醉、手术室环境等,并告知其术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清楚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增加对手术的信心。仔细认真地倾听并回答挥着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尊重患者隐私,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进行术前放松,使得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3.1.1 术前访视时间 手术前1d的下午,由第2d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携术前访视记录表到病区查阅病例,看望患者。如实认真地完善记录表,特殊情况做出记录。时间控制在15min内,最后请患者或亲属确认签字。

3.1.2 访视方法 通过家中宣教、口头讲解的方式,结合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微笑耐心地与患者进行喉痛,向患者介绍术前常规注意事项、手术简单过程、麻醉方法 、手术及手术室环境,告知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配合的方法。同时,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流,讲解手术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能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保护其隐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访视时,给予保密、相较一致的说法。

3.2 术中人性化护理

3.2.1 术中准备 由术前进行访视的护士到病房接患者,像陪同朋友一样带患者进入手术室。与此同时,要安置好患者家属,使之放心等待手术结束。

3.2.2 进入手术室后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应放柔美的轻音乐,这样患者进入手术室,就会转移开注意力,放松自身的心情。建立静脉通道,动作要准,轻,稳,能一次穿刺成功最好;协助患者摆好姿势后麻醉,特别在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觉,使患者在最好的麻醉精神状态。

患者在进入麻醉状态后,护士更应及时做到周密的人性化护理,其内容包括:①时刻观察注意患者生命体征上的变化,保持其静脉通路及呼吸道的通畅,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全部抢救物品及药品,进行各种操作时,动作迅速、准确、轻柔,不因为患者处于还麻醉状态,而忽略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②减轻患者疼痛感,如导尿管、胃管等管路可选择在患者麻醉后进行。③对患者的耳郭、眼部等部位进行保护,防止手术过程对其产生污染及损伤;手术过程使用的电刀极板应避免潮湿,接头下方放置相应的保护物,如海绵垫等,以免烧伤,烫伤;术中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的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定时给予受压皮肤的按摩,防止发生压疮。④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在50%~60%,并注意随时给患者保暖,防止其因手术受凉。若需要进行冲洗,应提供温度在40°左右的冲洗液,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可选择用加温毯 来保证患者的体温。⑤随时注意患者是否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若出现此类情况,为防止患者窒息,应迅速让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并迅速清除呕吐物,保持手术环境的整洁卫生。⑥手术结束后,待患者开始苏醒时,护士应在其旁轻声呼唤至患者完全清醒,并亲切地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给患者以鼓励,并告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麻醉的反应,身体不适症状会很快自行缓解,术后疼痛,教会患者自行缓解疼痛的方法。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手术室的护士与麻醉师共同送到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好术中病情。

3.3 术后随访 术后1d要前往病房,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给予鼓励和相应的指导,同时征询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感受及其意见,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满意情况,让患者因医务工作人员的关心而由内心感到欣慰,让手术护理真正实现工作的持续性。

3.4 对患者家属提供人性化服务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尽可能解答家属提出的全部问题,对患者家属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对要求探视的重症患者家属要尽量予以满 足,因为家属非常了解患者的需要,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家属还可向医护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 ,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

3.5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需要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及敬业惊声,有极强的事业心,光荣感及自豪感,以及对患者的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同时医院应常开展树立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职业思想教育活动及优质服务的活动,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整体业 务素质并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论

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本着以 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实施护理,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减少了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同时还可以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从中更加配合手术与护理。本文的研究旨在手术室护理提供参考的依据,真正的能让患者体会到关心和关爱,达到了满意的理想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利群,王柳行,关青等.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改进护理操作考评标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5):603-604.

[2]胡其秀.以人为本,提高护理管理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81-82

篇9

一、以该模式进行教学的课前教学组织

(一)建立校外教学基地。根据成本会计知识内容,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基地,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成本的分配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这些方法就要找到使用相应方法的企业。这些实训基地采用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要能正好囊括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可以满足理论与实践交互教学每学完一种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就到企业去实习,然后回到课堂深化理论认识的需要。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教师在该门课程上课之前,首先与合作企业充分交流、沟通,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的时间及相关事宜。其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后结合前述两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授课计划。

(三)组建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的成败,组建优秀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证。教学团队中除了校内的专任教师之外,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专家担任校内特聘教授,同时将实训基地的成本会计人员聘为校外实训教师。专兼教师之间经常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实现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

二、教学效益

以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产生的教学效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方面:学生理论知识、实务知识的掌握更扎实、透彻;此外,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提高其各种综合能力,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能够与时俱进。第二,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提高其实践能力。第三,企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成本会计人才,提高其竞争能力。

(一)学生知识的掌握。应用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遵循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哲学理论,致力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铺设学习之路通过知识体系的重组,搭建知识阶梯,让学生在学习中游刃有余,学好、学活。同时将实习化整为零,融到日常教学中,每讲授一个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就将学生带到适用该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分配的企业中进行实习,让企业的成本会计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实践促理论,以理论强化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互促进,共同提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将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岗位胜任能力,达到其未来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学生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也是其终生受益的能力。

篇10

“公司+农户”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受到大力提倡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它主要是指各种企业与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契约相互联结而形成经营联合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其在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缓解农户与大市场间矛盾,降低农民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以及引导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来看,公司或农户在利益最大化动机驱动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屡有发生,导致实践中真正能够得到履行的契约较少,即契约履约率普遍较低。而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农户”契约在实际运行中履约率颇高,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促进了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养户收入的增加,而且带动了当地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一个至今仍然比较成功的典型,它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二、温氏案例

“温氏集团”全称“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最初由温北英带领的七户农民集资8000元创办的勒竹鸡场起步,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集团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70多家一体化公司。2014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80亿元,带动农户5.3万户,养殖户全年获养殖效益39.92亿元。温氏集团始终坚持以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为温氏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创造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农户”运行的典范模式。依靠此模式,公司的养殖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主要是指公司与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在畜牧业(养鸡、养鸭、养猪等)的生产过程中,公司对农户严格实施“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进苗、统一用料和统一销售,一方面公司可以严格控制种苗、饲料、药物、疫苗等原料物资的成本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严格监控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从源头和生产销售全过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监控,确保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合作农户则按照公司提供的管理标准进行饲养管理,获得稳定的饲养效益。公司与合作农户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种苗、饲料、药物、管理、规模等优势,农户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场地等优势,有效地将畜禽养殖产业链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高效运转。

经过30多年的创业发展,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运作越来越成熟,特别是经历了行业数次重大疫病影响和价格低潮的考验,公司与农户合作关系更稳定牢固,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而且,这种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公司已将此模式从肉鸡养殖复制到肉猪养殖,并从广东地区复制到华南其他省市以及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通过区域化发展,温氏集团经营模式不断得以推广应用,不仅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带动了区域农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了区域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为了应对近两年来合作农户收入增速趋缓、传统养殖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以及在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温氏集团将原有的“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即通过提高农户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传统的养殖过程发生质的转变,使小规模农户向环境友好型的家庭农场转变,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社会资本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作用机制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源自于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一本叫作《社会科学研究》的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文章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李惠斌,1999)麦克尔?伍考克?彼得?埃文斯和简?弗泰恩等人从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研究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伍考克高度肯定了社会资本的经济学意义。他在回顾了生产手段的发展历程后指出,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了土地、劳动和物质的资本这三个实际增长的要素,6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则引入了人力资本概念,认为受过教育和经过培训的健康工人的社会天赋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而社会资本理论则进一步发现,当各方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来把其特有技能和财力结合起来时,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酬,也能提高生产率。

布迪厄和科尔曼以来,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目前这个概念虽然尚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即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个人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促进物力、人力资本流动组合,提高效率,产生经济上的价值,所以称为社会资本。彼得?埃文斯从发展经济学的意义上指出:通过把规范和网络称为社会资本,“普特南等当论家把基本关系具体化为具有潜在价值的经济资本。”

与经济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中,它不能离开个人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完全依赖于个人;经济资本则存在于各个分散而互不相关个人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经济资本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一种能感觉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再则,经济资本既可为公共物品,也可为私人物品,社会资本则纯粹是公共物品,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能使用它,这与社会资本的性质有关,它能存储于两个以上的人中间。

简?泰恩和罗伯特?阿特金?森还指出,在新经济中,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社会资本表示的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的情况下形成的“库存”。它是公司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关键所在。

总之,社会资本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结构共同体的代名词。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这种传统、价值理念和规范等潜在价值形式以网络为载体不断传递、流动,可以促进单位之间的合作,克服经济生活中的机会主义,弥补制度安排的不足,保证契约的自我实现,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创造出显在的资产价值。

1、从信念到制度:社会资本的内生机制

从人的信念和理想入手去研究制度的起因和演变,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托克维尔论述美国的民主制度,韦伯分析资本主义的起源。从托克维尔生动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人性中存在一种追求信念和理想的巨大力量,这种来自于信念的力量超过了人类其他的任何力量。正是依靠这种信念的力量,英裔美国人才在北美大陆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的社会。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推动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力量不是源自人们追求效率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只是这种信仰恰好鼓励了人们从事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应当说,韦伯的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商榷,但他强调人的信念对行动的重要性,则是社会生活中明显的事实。

如前文所述,社会资本是由公民的主要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它指的是人们关于公民同仁的集体态度,进而也指公民们相关联的方式。这个论点的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保罗?F?怀特利在“社会资本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托克维尔模型中的志愿性组织要繁荣,社会中的相互信任要创造,必须有最低限度的社会资本。显然,最低限的社会资本的产生需要另外一种机制。这里所提出的社会资本创造的可供选择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由个体的人格特征创造出的。二是个体关于规范的信仰和道德密码创造的;最后,社会资本是由“想象”的社群成员身份创造的。这里便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用于解释个体价值信念与制度安排之间关系的理论路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行为假设,一为有限理性假设,一为机会主义行为假设,后一假设是跟随前一假设而来,有限理性假设指人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人们往往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诺斯看到有限理性假设的不足之处,在构建制度变迁理论时,将意识形态理论引入制度分析。但是,诺斯坚持以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假设的基础,意识形态的作用无法从行为假设中推导出来,从而没有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制度理论。

新经济社会学承认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前提,即行动是有理性的,除此之外,新经济社会学还有两个基本前提:(1)经济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2)行动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加以解释,而是被社会地定位的,制度不能自动生成,而是被社会地构成的。关于为什么会存在嵌入性问题,格兰诺维特的解释是人存在非经济动机。他认为,社会性、赞同、地位和权力是人类的中心动机,所有这些动机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都离不开他人。

其实,把文化纳入分析框架,反对把理性个人完全理解为经济人的努力有着悠久的传统。从本世纪30、40年代开始,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拉尼、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哲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动因问题,他们反对把个人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者,认为个人行为的目的不仅要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还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其行为是在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与这一点相联系:即人们将他人视为公民同仁,而不是潜在的外人、对手或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时,互惠和信任概念占有核心地位;社会资本通过把个体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体的一员而将相互关联的人们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温氏集团创始人温北英年幼时身处乱世,因家境富裕而遭匪徒绑架勒索,其父被匪徒开枪打死。这种特殊的身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促使温北英萌发了建立一个平等、和睦、安然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蕴含了一种他本人深深认同的“天下为公”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价值理念决定了他所秉持的以“共同富裕”、“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及“温氏食品,人人有份”等为目标的具体经营理念。这种人生价值理念由于具有将他人视为合作同仁的互惠、信任和利他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资本的性质,以温北英的“大同社会”和“以民为本”理想为核心的温氏精神、温氏文化以及“精诚合作、和谐为魂”的经营思想,经营制度便是这种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温氏内部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安排本身也是一种以温氏精神为核心的能够营造团队氛围,促进合作共荣的社会资本,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机制、利益分配、市场竞争等各方面得到体现。2013年4月份起我国发生了人感染H7N9病例,受此影响,上海、南京、杭州、天津等多个城市逐步关闭了活禽交易,家禽销售量及销售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对畜禽养殖行业造成较大影响,然而,在市场相对低迷时,温氏集团为保障合作农户收入水平,主动承担起了部分市场风险,2013年,温氏集团商品肉鸡销售毛利率出现负值,但是支付给合作农户的每只商品肉鸡委托养殖费用平均值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每只2.49元,与2012年的每只2.58元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温氏集团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在集团管理阶层、普通员工、股东、养殖农户、客户以及所有的市场合作者中得到认可和弘扬。正如温氏董事长温鹏程所说,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温氏集团的创业之本和灵魂,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温氏所有合作者始终保持高涨创业热情的强大精神支柱。

社会资本有助于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便利集体决策。在企业内部,这些作用就表现为管理费用的节约,表现为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效益。对于职工来说,社会资本提供了经济刺激之外的激励,在经济激励一定时,它提高了职工的满意程度。总之,温北英个人的身世背景、心智人格及其“大同”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温氏“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的产生、发展,决定了温氏的经营理念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及制度运行方式。

2、农户社区:社会资本的累积机制

社区是一个具备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地域社会,在这样的地域社会中,由于人们共享同一的生活环境和社区服务,加上不同程度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联结,居民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与心理认同感。

农村社区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里由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群构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居民在一定地域中以农业为主,其经济活动比较简单,属于自给自足较强的自然经济。(2)农村社区空间比较开阔,人口密度较低,居住分散,流动性弱,是一个熟人社会。(3)家庭是生产消费的基本单位,家庭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具有较强的自给性,以家庭为中心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比较强。(4)风俗习惯、文化、生活方式在地理上相对独立,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比较保守。(5)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共同的兴趣及情感,因而具有共同的归属感。(6)社会制度比较简单,组织性弱,靠风俗习惯及礼仪维持社会运行,即礼治秩序。

由于农村居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业及养殖业生产,因此,农户是农村社区的基本生产消费单位。在此,本文为研究需要,将农村社区特定为农户社区,它具有农村社区的所有特点。

从经济社会学假设的角度来看,农户社区就是聚集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农业是人们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主要是农业资源,以生产物质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农业资源是有限的,而社区成员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但在一定资源条件下社区成员总是选择能最大限度满足其经济及社会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于农户社区具有地域的封闭性、生产的传统性、经营目标的自给性,人际关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社区成员通常以友爱、互惠、合作作为共同认可的规范,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成员对社区人的共同利益具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因此,这种组织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即以互惠、信任为其主要的规范方式。因此,农户社区作为一种社会网络,具有社会资本的内在累积机制。

由于农户社区具有封闭性,血缘、地缘关系性,流动性差的特征,社区成员面对面式的交流互动频繁,社区里通常有一种共识(关于事实,人员,行动等),双方信息分布的对称性较强,而且,联系、惯例和信任等社会资本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转移。网络成员的特定互动结果将通过每个个体都拥有的关系网络很快地传遍整个网络,并通过更正式的程序传到作为网络组成部分的每一个个体身上。因而,任何成员的机会主义性行为都倾向于是高度透明的,而且,一旦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其在农户社区中所导致的损失是极大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户社区中存在着许多类型的交易网络,交易者一次或数次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会使得其声誉或可信任度下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在本网络或其它网络的交易收益。反之,守信、忠诚、互惠、利他等为社会网络所倡导的行为将会给行动者带来现时的或未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社会网络有利于给不合作者以更严厉的惩罚,给合作者以更大的酬劳,从而社会资本将导致合作解的出现,他们能够使个人自愿地为组织或社区这一局部的公共物品的供应做出贡献,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产生。

科尔曼也曾强调了社会网络中的“闭合”作为创造社会资本的机制的重要性,指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中,参加者将会在不止一个领域中互动,这有助于为社会资本产生创造条件,在如此众多的网络存在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互相联系得越多,在一个给定社会中社会资本的扩展程度也越高。像信任、惯例以及网络这样的社会资本存量有自我强化和积累的倾向。一次成功的合作就会建立起联系和信任,这些社会资本有利于未来在完成其他不相关的任务时的合作。就像拥有常规资本的人一样,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也喜欢尽量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道德资源”,即通过使用这种资源,其供给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而且如果不使用,它不会像物质资本那样消耗掉。

笔者在温氏车岗分公司调查时了解到,车岗镇农户张治云1985年开始养鸡,其父为教育系统职工,一次因集资分房需钱,温北英先生二话没说就让张治云提前支取基金,另一次其父生病急需钱往广州南方医院治病,温先生又极爽快地积极帮助办理取款事宜。而且,温先生待人接物平等公正,一次张治云领饲料时共领25包,但电脑单上将25包打了两栏,致使工作人员怀疑其领取双份料却只交了一份饲料款,因此出现了纠纷。温董事长得知此事后特别予以重视,专程派其子温鹏程处理此事,并告诫其要查明事实,公正处理,不可冤枉人家。温先生家业产业富足,却极为勤俭,总是穿一双解放鞋,且常常深入农家,与养户直接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张治云在经历几番后深觉董事长甚值信赖,温氏也是极讲信誉的,于是积极发动周遭乡邻好友为温氏养鸡,从而带动了周围养户规模的扩大。

温氏车岗分公司入驻,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富裕及经济富足,而且有效促进了地方文明发展,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区氛围。车岗镇1995年前赌风甚浓,村民不分白天黑夜地赌钱,男女老少都有,坑、蒙、拐、骗皆屡见不鲜,治安环境很糟。自1995年温氏车岗分公司成立后,随着养鸡业的带动,村民有了活干,治安情况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就连当地派出所的所长也不禁叹言,温氏一来,他们都清闲得无事可做了。

社会资本的内生、累积机制在我国目前农村社区具有广泛的运行空间,特别是在那些封闭性更强,文化传统存量更高的地域尤是如此。温氏“公司+农户”契约有效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农户社区这样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机制,正是因了这种机制,“公司+农户”契约内容注定不完全性,强制执行的不易性等特性所导致的履约障碍得到了有效克服,从而有利于“公司+农户”组织的有效运行。

3、“公司+农户”:社会资本的扩展机制

“公司+农户”作为一种网络型资源配置方式,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与一定的亲缘、地缘、文化习俗、惯例等相联结的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是特指内生于农村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公司或企业及其领导者是内生于农村社区内部的,与农户社区有着原始的、相对紧密的联系,二者共生于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行动共识的社会网络中,这种网络是有利于交易双方彼此信任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种保障机制,保证交易双方彼此合作.正是这种保障机制的存在,维护着交易的进行与完成,造成了市场交换与网络交换在交易双方信任程度上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交换的双方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任何依赖关系,是一种不认脸面的交易。今天他可以卖给甲,明天他可以卖给乙,一次交易的完成就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终结。网络交换则不同,由于网络交换的双方往往具有相对同一的文化共识,共享多种利益,他们之间在交换发生前就已经存在某种预定的社会关系,交换建立的不但是物上的量与量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质的关系,即使他们完成了一次交换,它们之间依然存在持续的互动。所以网络交换是延时结清的,而市场交换则是即时结清的,延时结清延长了交易双方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持久的性质,从而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交换都是交换链中的一个环节,交换则由此变成了一种重复的“博弈”。有关实验发现,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博弈双方就能找到合作解。不但如此,对于互动双方来说,一方的一次不合作即使不能宣告彼此间关系的结束,也将引起另一方的报复,结果有可能两败俱伤,这就要求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去寻找合作的办法,以实现较好的收益。因此,社会网络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订和执行的时间、精力与费用,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很多经济交换是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网络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供了管道,因此,社会网络对交易成本的节约还表现在它可以节约信息费用。在信息获取这个意义上,社会网络同时是一张信息网,网络内的成员身份是一个人可以接近大量的具较高可信度的伙伴关系的机会。在这个网上,人们不但彼此认识,而且相互了解,较易于发现买主和卖主,故交易搜索的成本少,甚至接近于零。但在市场交易中,每一次交易完成之后,双方都得去重新寻找新的买主或卖主,在买主和卖主见面做成买卖之前,都要有一个寻找的过程。因此,信息搜寻费用较高。总之,网络型交易较之市场交易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违约惩罚的预期,从而更容易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助于交易费用节约。

现假定公司与农户签订合约时,所规定的合同价格为p0,;市场行情具有不确定性,分好或坏两种情况,市场行情好时的市场价格为p1,市场行情差时的价格为p2,合同价格依据p1和p2的期望值而定,则有p1>p0>p2;违约赔偿金额为d。假定交易双方在做出决策(合作或不合作)前各自发生的成本为沉淀成本,这样最大化决策行为主要受价格与违约赔偿金的约束。两种市场行情下公司和农户博弈的报酬矩阵见表1和表2。

在矩阵中,前者表示农户的报酬函数,后者表示公司的报酬函数。表1中报酬函数表明,在市场行情好时,公司的占优策略是合作,农户采取什么策略取决于不同策略下的报酬的大小。如果(p1-p0)>d,农户采取不合作策略。反之,如果(p1-p0)d,公司采取不合作策略。反之,如果(p0-p2)

实质上,温氏“公司+农户”契约的自我有效履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社区网络中具有潜在的、较高的违约成本这样的特性紧密相连。这是由于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具有社会规则的涵义。即社会资本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它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来,但人人都知道,它决定了预期的行动模式,对什么行为是合理的,受到社会赞同的进行界定。波提斯曾指出对惩罚的预期有利于信任自增强。即指信任随着双方对社区进行惩罚以及声誉等社会资本丧失等的预期而增加,从而有利于抑制内生于农村社区网络中契约主体双方的违约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维护。同时,社会资本具有长期互惠性的特点。即社会资本不是暗指一种即期的,正式的法律或商业契约的经济交换,而是短期利他与长期自利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行动者为他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一般来说,行动者期望这种牺牲能够在将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就能得到回报。再则,社会资本具有信任的特点。即信任包含着一种承担风险的意愿,这种意愿是基于一种自信,自信他人会像所期望的那样做出反映,能够以相互支持的方式采取行动,或者至少其他人不会故意实施伤害。正是由于农村社会网络中具有社会规则、互惠、信任等社会资本的内在特点,有利于温氏“公司+农户”契约的有效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