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士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道德品质: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落实岗位职责,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迟到、早退和旷工,工作时间不闲谈、不看文艺书刊、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工作认真仔细,作风严谨扎实,具有“慎独”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仪表着装:头发梳理整齐,前不遮眉、后不过肩、侧不掩耳,发饰素雅庄重,不浓妆艳抹,不戴戒指、耳环等饰品,不留长指甲,不染甲,护士帽戴着规范。
语言:文明礼貌,和蔼可亲,说普通话,称谓病人使用尊称或全名。
篇2
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以独立的社会保险形式存在,建立在国家经营、部分补贴、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把税收收入作为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财源,将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作为护理服务支出的费用来源,在此基础上强调尊重需要护理服务者的个人意愿,根据其状况提供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历经12年实践,对解决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后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日本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形式使护理服务得到保障,其筹资模式、护理认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等操作方法值得我们研究或借鉴。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日本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历来非常重视
1946年日本就制定了《生活保护法》,该法确立了以传统家族制度为主体、相互救助为原则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旨在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之后随着老年人总数增加,日本政府于1959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确立了“国民皆年金”制度;1963年制定了《老人福利法》,构建了机构福利服务与居家福利服务两大服务体系。1973年日本政府对《老人福利法》进行修订,规定70岁及以上(卧床不起等特殊情况下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的医疗制度。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旨在加强老年人保健预防体系,从而建立老年人综合保障制度。
(二)人口结构转变催生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日本1970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及其他各类社会福利保障,尤其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寿命延长但失能状况增加引起了对护理服务的大量需求。同时,日本人口结构呈现出少子化特点,而且少子化进程不断加剧,新生婴儿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赡养率不断攀升。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影响下,致使日本家庭结构的显著特征是成员老龄化、空巢及痴呆老人增加。日本厚生省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将会高达520万人,由此引发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对原有的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医疗费用上涨对公共财政构成了较大的压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的国民保险费用就超过20兆日元,1999年又突破了30兆日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都是负增长,而同期的医疗费用支出仍然不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不断增加。受整个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医疗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对公共财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如图1所示)。另外,“社会性入院”问题严重。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慢性病患者和失能老人增加,他们通过使用医疗保险长期住院获得护理服务,占用了大量医疗设备,使得政府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日本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在1995年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上提出应该依靠保险金来进行老年人福利保障,由国家经营护理保险代替原来依靠行政拨款的社会福利,并在1997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宣布从2000年4月实施该法。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保障范围(被保险人)不断扩大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40岁以上的人必须全部加入护理保险。被保险人包括1级被保险人(65岁及以上)和2级被保险人(40-64岁),他们为自己在今后能够得到公共护理服务而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日本1级被保险人数在2009年达到2838.4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72.94万人,被保险人数增长了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
(二)资金来源稳定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筹集形式采取护理利用者承担护理总费用的10%,剩余的90%由被保险人的保险费和公费各负担50%,其中被保险人负担的50%由1级被保险人负担17%和2级被保险人负担33%构成,公费负担的50%由国家负担25%、都道府12.5%和市町村负担12.5%构成。这种公费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共同筹资的模式既能够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压力,从而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稳定的资金,确保维持长期稳定的护理服务供给量,使护理保险制度顺利运营。
(三)被保险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0年至2009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218.16万人增加至469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年共有29.09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 服务,2009年申请上述两种护理服务的人数分别是123.69万人和345.31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四)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护理服务供应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得到了广泛使用
首先,各类护理服务供应量不断增加,其中居家服务数量从2000年165665个提供者增加至2009年的383521个,不到十年时间里服务提供数量增加了二倍多。其次,经过2005年改革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添加了社区服务(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护理预防服务和社区护理预防服务),自2006年实施以来,得到了被保险人的广泛认可,服务提供者不断增加。最后,长期护理服务利用者数量不断增加,被保险人得到了非常好的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实施之初得到服务的人数有148.97万人,2004年利用长期护理服务的人数突破300万人,截至2009年这一人数已经达到383.52万人,表明当年有13.5%的第一类被保险人利用了长期护理服务。
(五)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
2005年,日本劳动厚生省改革修订了《护理保险法》,改革内容包括:
1.新增加了护理预防体系。将以前的六个护理等级重新划分为七个等级,通过社会福利师、保健师、主任护理支援专员三方共同向需要支援者提供护理预防服务,以防止保险给付增长速度造成了较大的财政担忧。
2.创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新设立了夜间访问护理、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护理、社区特别设施入住者生活护理等社区护理服务种类,并将原有的认知症老人通所护理纳入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并专门提供老年出租公寓护理服务并开展护理咨询、护理预防和护理服务等综合型护理服务。
3.进行给付调整。针对利用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费用负担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修订,改变原来利用实施护理服务的被保险人入住期间的伙食费、住宿费由保险给付的制度,实行个人负担(对低收入者进行补助)。
4.强化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的监督。规定由都道府县来指定护理保险服务提供者,各类护理服务每6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服务行业。还规定护理支援专员每5年办理一次更新手续,并进行持续的护理学习,否则不得从事护理支援专员职业。
三、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一)明确政府承担护理保险责任的必要性,承担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护理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干预能够避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及个人行为短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与政府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通过立法将其强制化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的另一重要职责就是为护理保险提供相对完备的法律环境,规范护理保险制度,使老年贫困者的受益资格、受益标准的确定具有法律依据。政府应当建立护理保险财政预算,承担实施基本护理保险的资金成本。另外,单独依靠政府来解决护理保险问题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政府大力鼓励社会提供护理保障、志愿者及其他组织的慈善性护理活动,鼓励市场供给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产品。
(二)前期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是顺利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
1997年12月,日本《护理保险法》获国会通过,于2000年开始实施,期间经过了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日本曾专门成立老龄者长期护理支援体系研究会对国家运营护理保险进行研究,调研论证范围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经费来源(政府承担比例与被保险人承担比例,测算其可承受能力等),护理保险费用减免的对象、标准及额度,利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申请及咨询程序及相关设施建立,需要护理服务申请者的认定程序、项目分类(需要专业的医师鉴定意见书等)及最终判定护理等级事宜,对需要护理认定的结果不服上诉等事宜。此外,对护理服务需要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配备是否能满足护理服务申请者需要也进行了多次测算。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在政策上逐步推进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和实施。
(三)促进护理产业的发展
在护理保险开展之前, 日本政府就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护理为主的服务形式,这既降低了住院护理的高额费用, 同时把患者的家变成身心康复的场所, 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家中接受护理服务,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与日本家庭观念类似,我国老人特别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支持护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要做的工作包括:护理机构建立标准、护理设备和护理人员配备、相关护理服务收费价格标准、护理等级制定与认定、护理申请及咨询部门等,各方面设计要符合我国护理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还要结合我国人口体征及使用习惯,制定护理相关福利设备、辅助工具、护理用品的生产标准,支持我国医疗器械、护理器械、健康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要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我国应适当给予护理机构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要重视护理人才培养,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护理需求。
(四)持续、稳定的资金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基础
篇3
交流是一种既复杂又深奥的科学,既有它的独特性、更有它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有特殊的素质,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关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作用。在医院的日常治疗工作中,护士站在医疗的第一线,是主角。病人进入病房,第一个接待他的就是护士,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护士,优质的服务,规范的言语可以给医院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护士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人格素质会给病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直接关系到病人就诊时的情绪变化及疾病预后。所以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市场经济下值得重视的问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思绪反应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护士的基本心理素质
1.1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强烈的定向作用,一位护士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以及整洁的服饰往往可以留给病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病人更多的信赖和配合。
1.2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也是广泛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结合的产物。例如,有的病人来院就诊时遇到了麻烦,因此带着情绪来到诊室。当我们满腔热情的接待病人,并以熟练的操作技术为病人服务,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来时的负性情绪在良好的就医氛围中适时得到了释放。
1.3 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而且能根据病人的特点,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给予某些护理措施,使其获得预期的效果。
1.4 注意良好气质的培养
良好气质可塑造热情开朗、耐心、生气勃勃、自制、镇静的形象。同时还要重视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病人气质倾向,以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治o
1.5 对病人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在和病人谈话时,要不分性别、种族、职业、文化、经济以及仪表、容貌等同样要以亲切、热情、大方的态度对待。只有一视同仁,才能取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
1.6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
良好的医德,是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为病人服务,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把病人的需要视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要有献身医学的事业心o
2 护士的交流技巧
2.1 言语交流
言语交流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交谈能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只要交流双方对语言及语境理解一致,交流中损失的信息就较少。交谈是护患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护理人员询问病情、了解病史、进行治疗及健康指导一般是通过交谈来完成的。
2.1.1言语交流的原则
尊重病人,交谈要在平等和谐的护患关系下进行。交谈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交谈过程中应及时反馈,采用插话、点头肯定、表情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应答。及时的反馈有利于交谈过程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护患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另外对交谈中获得的信息也应及时分析、并将有关内容反馈给病人,如疾病诊断、病情的进展、治疗方案的实施、疾病的预后等。
2.1.2注意倾听
在护患交流中,“听”往往比说更重要,听的过程,既是获得病人有关信息的过程,同时又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倾听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和需求,比如应与病人有一定的目光接触,而不能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倾听的过程,是让病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病人向护理人员“倾诉”可以起到消除心理紧张的作用。・
2.1.3体会病人的感受
病人谈到的许多感受,都是护理人员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如不能很好体会,容易导致理解的偏差。因此,在交谈中护理人员应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从病人角度去理解,体会他所谈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护患双方的情感交流,加强交谈的效果o
2.1.4善用问句、引导话题
交谈过程中必须围绕交谈目的,既要充分交流,又要简单明了。运用提问引导话题有利于抓住核心问题。但在提问时切忌生硬地打断病人,而应在适当的时机比如病人谈话间隙,礼貌地提出问题、转移话题。
2.1.5及时和恰当的反应
根据谈话内容和情景,护理人员可用点头、微笑、沉默、重复病人谈话,使用“是”、“好”、“是吗”等语言来应答病人的谈话。交谈中的反应可以起到鼓励病人交谈的作用,是交谈顺利进行的保障o
2.1.6 抓住主要问题
交谈中应广泛思索,思考病人讲了些什么问题,结合交谈目的,抓住主要问题作进一步的了解,以节省时间、提高交谈效率o
2.2 非言语流
非言语流在交流中亦占重要地位,因为人们相互交流中不可能全部以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目光接触、周围环境信息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非言语交流可分为动态与静态,动态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人际距离等;静态包括衣着打扮、环境信息等。
2.2.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据研究,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都有一定的关系。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护士观察病人,获得病人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病人了解护士心灵的窗口。护士既要有善于表达情感的面部表情,也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
2.2.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动作,例如沉痛时低头肃立、惧怕时手足无措。此外挥手、耸肩、点头等方式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护士诚恳友善地点头,病人的温暖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2.2.3 目光接触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既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也可以揭示某些个性心理特征,是非言语交流中的主要信息渠道。临床上,护理人员与病人交谈,双方往往通过目光接触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和信息接受的程度。
2.2.4 语调表情
语调能传递言语以外的深刻意义,乃是很重要的交流手段。总之,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眼科护士,要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有效地去鼓舞病人,同时必须控制某些不良情绪。有认真负责、热情理智、耐心细致、灵活果断、沉着镇定等良好
篇4
关键词: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示
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曲折。"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分子大都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现代化的阻碍和对立面,造成了文化意识形态的断裂和偏见。保
2.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深入的实地调查工作和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认定中,不少缺乏严谨、有力的依据和证明。
3.我国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导致国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方面发展不平衡。在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略有不足。
4.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相应的机构或居民社区组织符合节日内涵的传统文化活动,而是借由商家炒作,无论大小节日,都变成全民"购物节"。例如端午节,更多的应该是举办一些赛龙舟等纪念活动,却让不少商家打着幌子变相卖高价粽子;又如七夕节,该是传达一种鹊桥相会的珍惜情谊,也被某些商家借机炒作。
5.我国的立法水平较为滞后,发现问题难以很快解决。而且,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遗产在各地面临的状况也不一样,很难用一部法律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问题。
二、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
1.保护的连续性
日本政府在大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个目标自明治政府以来从未改变过,因此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一贯性。加强对"人间国宝"的认定以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就有义务将其技艺、技能及其作品等进行公开和传承给后世,如果拒不外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传承其技能,将被解除或者取消其资格。
2.重视调查和先行研究
日本政府和日本学术界多次组织实施全国规模的农村、山村、岛屿等民族调查,积累了大量可靠的丰富资料。这些调查成果的积累,为日本文化遗产的认定、登录、保护及运用等,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3.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日本民众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高度的危机感和认同感,日本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经常会组织民间祭祀活动,例如"祗园祭"、"天神祭"等,参加的街区居民很多,大家各司其职,在祭祀活动之前反复排练,大家把这种文化祭祀当做民众参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此外,根据日本法律规定,文化遗产必须向全体民众公开,媒体承担起向大众宣传和教育的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和介绍日本传统文化等,如著名的"人间国宝"展演活动、西阵织和服馆的和服表演等,在日本国民中形成了浓郁的氛围。
4.切实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作用
盂兰盆节是日本国民非常重视的一项传统祭典。每年一到8月份各地都会大加报道,节日晚上民众自发穿上"浴衣",前往当地广场参与盂兰盆舞蹈活动。家长也会带自家小孩进行祭祖等,使得日本民众从小就对这种祭祀祖先活动有深刻认识;七夕节日本各地也会举办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或沿街进行舞蹈表演,或进行抬轿子活动,很多地方民众还把自己的心愿写到字条然后挂到树上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庆典活动。
5.立法工作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方面着手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初,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871年,《古器物保护法》出台,开始对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保护;1888年,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宝物"调查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897年,日本颁布《古社寺保存法》,对"特别建造物及国宝"进行认定;1919年,《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颁布实施。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正式得以讨论通过,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与完善。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坚持文化发展的一贯性,重视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并广泛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民众自发地爱惜和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加强立法,促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做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1.保护和珍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应当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国策。政府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细做长,而不能像搞"运动"一样只是空喊口号,更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致使文化遗产的工作发生中断。应当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作为社会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的标志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
2.虽然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像早年的文物普查,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等,但是相比日本,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等学会的会员们,应当真正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实地,进行详实的调查和研究,而不仅仅做一些呼吁,谈一些感想。应当学习日本学者重实践轻功利的精神,潜心研究某一项具体的项目,积累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3.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我国应当继续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自觉"现象。让每个民众都能有文化遗产的高度危机感和责任感,全员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文物保护的"主人翁思想"。
4.我国的大众传媒也应当承担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我们的媒体除了报道一些为了吸引观众目光的明星出轨、医患关系之外,还应当对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我国的"昆曲"、"古琴"、"剪纸"、"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日文化如出一脉,两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并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冰.《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以"盂兰盆节"为例》[J].《考试周刊》,2014年第60期.
[2] 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3] 赵虎敬.《借日本经验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J].《人民论坛》,2015.04中.
[4] 夏磊.《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期.
[5] 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 陈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篇5
关键词:设备选购;成本核算制度;施工机械
近些年我国在施工及工厂产业链运转中机械设备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械设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工作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机械设备成本控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探究、分析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很好地节约成本,帮助企业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效益。
1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全面开展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机械化施工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工程项目中,通过各种类型的施工机械的应用,有效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施工的规范性、精确性,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满足相关规范、设计要求[1]。施工机械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管理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必须要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从设备购置(建造)开始到报废处置均要做好各项费用的管理工作。例如在工程开始阶段,可以参照和以前施工条件、结构相似的工程,利用成本评估方式分析得出需要预测的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以便购买适合工程使用的产品设备;在设备的使用上要注意设备性能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增加额外成本;及时报废维修成本过高的机械设备等。通过全面落实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发展中机械设备更新、施工成本制定等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撑,促进施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为成本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规范,保证企业的运作活动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过于简单和表面化会导致部分企业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企业很有必要设立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具体如下:(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的采购、验收制度,保证机械采购价格合理、质量合格;(2)构建制定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人机定位制度以及机械档案管理,编制《设备操作指导书》、《设备维修保养手册》等,有效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3)构建设备集中检修管理制度、零配件管理制度、设备大修和报废制度,有效维护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维持其正常使用寿命,确保机械设备保值、增值;(4)构建施工机械设备成本核算制度,通过落实相关核算、分析工作,明确施工机械成本盈亏情况与影响因素,由此为施工机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增强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培训、考核
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者、管理者均是人,因此对施工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相关人员的管理上,包括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施工机械设备相关员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培训和考核两方面:(1)要制定出完善的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中微机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技术较为先进,要想用好、管好、保养好这些机械,发挥机械效率、控制机械使用成本,则必须保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机械设备的技术特性、使用性能等,实现科学操作、维修养护与管理。机械设备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分为3种:(1)不定期的培训,根据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需求安排培训工作,如:由设备商、厂家针对某一系列或是型号的设备的使用管理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坏,影响机械设备使用成本;(2)定期培训,包括短期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主要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需要,按职务层次确定培训内容,以业务知识为主,根据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发展需要,更新员工知识体系,通过培训要求管理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具备必要保养、维修能力,做到“四懂、三会”,即懂机械原理、构造、性能、用途,会操作、维修、排除故障;维修人员则是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技术要求、质量标准、验收规范,会拆检、组装、调试、鉴定。(3)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应制定出完善的的绩效考核制度,让薪酬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增加工程所需的关键设备
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闲置设备要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率。(1)建立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操作性强的分析调查的规范流程,将单位所有的机械设备都纳入监控的范围内,监察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运作状况,一旦发现设备老化、性能异化时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及时淘汰落后设备,这样就能够避免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2)在设备的选购上也应当把好关,按照施工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机械设备,确保设备选型的科学、合理。在保证减少设备老化带来损失现象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因为选购的设备不适用而导致的闲置浪费现象。及时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能够保证企业保证其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安全、高效地完成施工及生产任务,同时也能杜绝因为设备老化而导致施工、生产停工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影响着生产任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在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细节决定成败,机械设备在一个企业的生产链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其成本进行管理能促使企业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好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此,“互联网+”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解决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譬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台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创新2.0研究群的学者也就“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认为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互联网+”,其逻辑枢纽是“政务云+”,突破急需“云调度+”,这也是创新2.0语境下智慧城市的生态演替趋势。
篇7
关键词:中日农民工 户籍制度 誊本
一.农民工户籍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户籍问题颇受争议,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对此,2006年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新华社受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意见》规定中小城市和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
与我们中国相同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是日本却能够很好地规避户籍制度弊端。在日本,不论你是外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你有地址,就能落户口,租的房子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负责落户的程序,而迁出户口的程序,则是由政府部门负责。老百姓去办理落户手续,只要出示身份证件,提供落户地址,很快就办完落户手续,没有手续费。迁出户口的工作由政府的户籍部门来做,政府会给你原户籍地区的政府户籍部门发个电函,告诉他们你在新地点落户,原地区户籍部门做个迁出户口的登记就可以了。
中日关于农民工户籍制度的差异由此便略见一斑。日本户籍制度的自主性决定了日本移动自由,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誊本即日本的户口本)另外日本也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这也决定着日本没有所谓的城乡差距,日本处处都渗透着平等的观念。在外务工人员需要长期外出的话,只要把“誊本”迁出并于14天内迁到所在地政府即可。户籍制度的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加速劳动力的流动与地区间的交流。
日本《宪法》规定其国民享有自由迁徙的自由,农民无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享受到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可享受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二.日本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它的存在体现了人民最基本的存在权,体现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1948 年日本政府正式实行了新的《户籍法修正法》和《户籍法施行规则》,规定户籍簿的管理、登记内容和登记方法、户籍修订以及户籍特例的管理,日本的户籍制度即所谓的户籍簿是以家庭为单位而编制,采取“家庭卡片式”“依人编制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登记。“家庭卡片式”主要登记全部家庭人员事项,记载在户籍簿的开头部分,逐次包括本籍地、户籍首席人( 日本称为世代主) 的姓名、户籍事项栏。而依人编制式,将人一生的重大的有关身份事项和事件都依次记载下来,这样以来可以通过户籍掌握每个人的户籍变化情况。户籍制度体现着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一般而言,在办理婚姻、新生儿出生、死亡、继承人认定、遗产继承等手续时均需要使用户籍簿。可见,户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 中日户籍制渊源
户籍制度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它是国家掌握劳动力和征收赋税的依据。中国西周时期便有了编户造籍,史料有云“料民于太原”,商鞅变法时期就有了较完备的户籍,到隋唐时期,户籍制度日臻细密。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这点在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中得到极大的体现。据史料记载,日本的户籍制度也是从我国效仿过去的,正如上文提到的聪明如斯的日本,自然也窥探到户籍制度对统治阶级的巨大贡献,也从过去本国部分实行编户造籍的经历中认识到“户口不滥,仓库有实,为民部之最”于是,引进户籍制度便成了日本大化改新后又一大举动。然而日本的户籍制度是深受唐制的影响。正如一位日本人所说:“从日本全体来看,很清楚的是,它非常忠实地效法了唐制”从明治维新到日本的茶道,多少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虽然中日户籍制度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具体实施上也略有所不同。首先中国是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商鞅变法时基于男丁数量的多少对赋税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隋文帝时下令州县“大索貌阅”“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杜绝了户口的遗漏伪诈[8]这两个朝代都创造出了历史上的盛世天国,由此户籍制度的作用便可见一斑。然而日本由于国土狭小人口不足等影响,户籍上登入的是“乡户”户内有很多小家庭,“一户之内,纵有十家,以户为限,不计家之多少”,据现存筑前国川道里户籍所载,在18 个乡户中,有17户是两房户以上的大家族在以乡户为户籍单位的情况下,由乡户主统管一户的生产与生活, 对外代表一户承担社会义务, 房户无任何法律权利,只是在8世纪中期以后,才渐渐出现房户脱离乡户而独立的倾向。从户的亲属范围看, 日本即使无血缘或直接的关系也能够组成一户,从这点来看,中国只是记入了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亲属。
历史上日本效仿中国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日本仿唐制进行的大化改新。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虽然近期中日两国由于问题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两国理应从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来把握中日关系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两国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日本如何化解“农民工”问题2010年03月08日人民网《环球时报》蒋丰
[2]郝幸田.国外怎样对待农民工[J].企业文明,2007,(5)
[3]江立华.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兼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
[4]主要指在每个国民出生后立即为其设立户籍.即中国所谓的户口本
[5]蓝海涛.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国际比较[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
[6]( 日)迨田章子.中国户籍与日本户籍的比较[ J].国外社会学,1996,( 3)
[7]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以人为本;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 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始终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对临床中的突况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而传统手术室内护士只是机 械地配合完成手术,造成患者血压升高 、焦虑增加、恐惧、心率增快等症状。作为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主体,其观念决定了护理的成效及质量。因此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掌握法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善于倾听患者的心理,为实施人性化护理打好基础。
1.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选择 手术患者24 0例,分为两组,每组120例,一组实行传统的护理方式,另一组实行人性化的护理方式,每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15 ~72(48.6±9.46) 岁。其中 普外科 手术 37例,骨科手术22例 ,妇产 科手术34例, 心胸 外科手术6例,泌 尿外科手术16例,脑外科5例, 无其他疾病;患者意识清 晰,能够 独立思考,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及汉语的读写能力( 排除全麻患者)。
1.2 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需求调查,对两组患者从术前、中、后三个方面实施护理,创造良好手术室的环境,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分析两组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价。发放问卷240份,当场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 验,以 P
2 结果
实验组对手术室护理内容的需求情况,护士是否有专业技术水平212例,占 88.33%;护士是否耐心、亲切128例,占5 3.33%;手术前后,护士是否真诚对待患者103例,占 42.92%;手术室内环境是否舒适68例,占2 8.33%;护士能否回答患者的疑问55 例,占22. 92%;手术室 内是否设有床帘或屏风以保护隐私46例,占 19.17% ;手术过程 是否全程跟随39 例,占16.25 %。通过问卷调查的及统计学方法得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见表1,表2。
通过两组实验,发现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有必要推行人性化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 推行人性化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3.1 术前人性化访视 术前1d,手术室护士访视时,应手机患者的病情、过敏史、既往史及病例资料,对患者进行全面俩姐,并制定手术时的护理计划。护士应微笑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消除患者的心里紧张感。人性化服务的基础是微笑,用乐观的态度及微笑的方式与患者交流,耐心地讲解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术前用药、麻醉、手术室环境等,并告知其术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清楚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增加对手术的信心。仔细认真地倾听并回答挥着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尊重患者隐私,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进行术前放松,使得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3.1.1 术前访视时间 手术前1d的下午,由第2d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携术前访视记录表到病区查阅病例,看望患者。如实认真地完善记录表,特殊情况做出记录。时间控制在15min内,最后请患者或亲属确认签字。
3.1.2 访视方法 通过家中宣教、口头讲解的方式,结合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微笑耐心地与患者进行喉痛,向患者介绍术前常规注意事项、手术简单过程、麻醉方法 、手术及手术室环境,告知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配合的方法。同时,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流,讲解手术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能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保护其隐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访视时,给予保密、相较一致的说法。
3.2 术中人性化护理
3.2.1 术中准备 由术前进行访视的护士到病房接患者,像陪同朋友一样带患者进入手术室。与此同时,要安置好患者家属,使之放心等待手术结束。
3.2.2 进入手术室后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应放柔美的轻音乐,这样患者进入手术室,就会转移开注意力,放松自身的心情。建立静脉通道,动作要准,轻,稳,能一次穿刺成功最好;协助患者摆好姿势后麻醉,特别在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觉,使患者在最好的麻醉精神状态。
患者在进入麻醉状态后,护士更应及时做到周密的人性化护理,其内容包括:①时刻观察注意患者生命体征上的变化,保持其静脉通路及呼吸道的通畅,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全部抢救物品及药品,进行各种操作时,动作迅速、准确、轻柔,不因为患者处于还麻醉状态,而忽略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②减轻患者疼痛感,如导尿管、胃管等管路可选择在患者麻醉后进行。③对患者的耳郭、眼部等部位进行保护,防止手术过程对其产生污染及损伤;手术过程使用的电刀极板应避免潮湿,接头下方放置相应的保护物,如海绵垫等,以免烧伤,烫伤;术中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的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定时给予受压皮肤的按摩,防止发生压疮。④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在50%~60%,并注意随时给患者保暖,防止其因手术受凉。若需要进行冲洗,应提供温度在40°左右的冲洗液,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可选择用加温毯 来保证患者的体温。⑤随时注意患者是否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发生,若出现此类情况,为防止患者窒息,应迅速让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并迅速清除呕吐物,保持手术环境的整洁卫生。⑥手术结束后,待患者开始苏醒时,护士应在其旁轻声呼唤至患者完全清醒,并亲切地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给患者以鼓励,并告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麻醉的反应,身体不适症状会很快自行缓解,术后疼痛,教会患者自行缓解疼痛的方法。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手术室的护士与麻醉师共同送到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好术中病情。
3.3 术后随访 术后1d要前往病房,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给予鼓励和相应的指导,同时征询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感受及其意见,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满意情况,让患者因医务工作人员的关心而由内心感到欣慰,让手术护理真正实现工作的持续性。
3.4 对患者家属提供人性化服务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尽可能解答家属提出的全部问题,对患者家属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对要求探视的重症患者家属要尽量予以满 足,因为家属非常了解患者的需要,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家属还可向医护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 ,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
3.5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需要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及敬业惊声,有极强的事业心,光荣感及自豪感,以及对患者的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同时医院应常开展树立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职业思想教育活动及优质服务的活动,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整体业 务素质并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论
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本着以 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实施护理,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减少了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同时还可以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从中更加配合手术与护理。本文的研究旨在手术室护理提供参考的依据,真正的能让患者体会到关心和关爱,达到了满意的理想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利群,王柳行,关青等.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改进护理操作考评标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5):603-604.
[2]胡其秀.以人为本,提高护理管理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81-82
篇9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至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 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 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 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养护成本;控制
Abstract: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maintenance costs of their late predictable control,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ing attention. I start from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how to reasonably select the configuratio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plants, ensure that the landscape planting soil quality, rational use of the landscape of water and a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gard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other maintenance costs. controll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maintenance costs;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合理选择配置园林植物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选择配置园林植物,直接影响其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的投入。因此,在具体设计方案中,为减少养护费用成本,在选择配置园林植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以乡土树种为主
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以乡土植物为主,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历史,为当地群众所喜爱。而且,乡土园林植物是本地的优势植物,对本地的气候、土壤适应性强,生长良好,在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减少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等方面均优于外来树种。因此,乡土树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易于养护管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城市园林景观,能有效的节约养护成本。
1.2以乔灌木为主,控制季节性草花及草坪的运用
乔灌木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题材,它们在各类绿地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乔灌木相对地被而言,其体型较高大,枝叶茂密,根系深广,它们应用于城市景观中,能有效的起到调节温度、防风防尘、减弱噪音、保持水土等作用。相反,季节性草花及草坪从生态效益来看,明显要比乔灌木低得多。而且,季节性草花生长周期短,需不断更换才能维持原有景观,如果大面积种植,会大大增加养护管理成本,同样,草坪的护理成本也远远高于乔灌木。因此,为了控制后期的养护成本,在设计中,应以乔灌木为主,尽可能的减少或控制季节性草花及草坪的运用。
1.3选择适当的苗木规格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怎样的苗木规格(尤其是乔木),也直接影响日后的养护成本。一般园林造景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规格适中的幼青年苗木(一般选择胸径5-15CM左右为宜),此规格苗木相对成活率高,生长快,抗风抗病力强,能有效的减少养护成本。
1.4控制修剪造型园林植物的用量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适当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不但可以增加园林的表现手法,而且还能丰富景观内涵。但如果过量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在其养护过程中,为了保持其造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修剪,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其养护成本。
1.5园林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其生长特性
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减低后期养护成本,植物配置选择应该在考虑其生长特性的前提下,做到应地制宜,喜阳性植物应尽可能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相反,耐荫性应尽量种植在阳光较少或者阴凉的区域;热带亚热带植物不能用于寒温带地域,同理,寒性植物不能用于热带地域,水生植物不能用于旱地种植等等。这种设计方法,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成本。
2、确保园林种植土壤质量
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状况,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成活、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其后期的养护管理成本。
如何确保园林种植土壤的质量呢?第一,必须保证一定的土层厚度,土层厚度至少要达到树木、草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一般深于根长或土球高度的2/3以上,否则不能种植施工,对于建筑垃圾、建筑物旧基础、道路路基三合土、生活垃圾等均要彻底清除,深挖至原土后,再回填栽植土。第二,具备适合的土壤酸碱度,大部分植物适宜在微酸或为微碱性土壤中生长,一般PH值以6.7-7.5为宜,过酸或过碱均需采取措施,根据植物的适应性,对土壤进行改良。第三,在粘性重的土壤植树时,通常采用抽槽换土或客土掺沙、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的办法进行改良。第四,对于地势低洼、积水较重或地下水位较高地时,应按照水的流向铺置排水设施,并适当填土提高树穴的标高方可施工。第五,对于较为贫瘠的土壤,可通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的办法进行改良。第六,若需改造地形,必须遵循“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原则,避免进行大规模地形改造工程。
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根据相关植物的生长特点,明确种植土壤质量要求,以保证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才能为后期的养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最大可能的降低养护成本。
3、合理运用水体景观
水是园林艺术中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有了水,园林会更添活泼生机,具有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所以,近年来,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或人造水体景观层出不穷,规模也在日益增大,甚至成了一股攀比之风,而且愈演愈烈。
但是,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如果只考虑到水体景观营建初期的美观、豪华,而忽视了水体景观较高的运行成本以及后期较高的维护管理费用,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财力浪费,甚至出现养护单位因难以支撑高昂的养护费用,而导致园林水景逐渐变成石板旱溪现象,景观水体已完全失去了自然中的那种美丽生动的意境。而且,由于目前大多设计做不到有效的水循环利用,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合理的运用水体景观,对于有先天自然条件的水体,在维持原有水体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加以利用;对于人工水体景观,如果一定要设计,则应考虑功用设备维修保养的机制与特点,根据建成后实际可实现的维护水平做出相应设计评估,水景面积在整体环境景观中所占比例不宜过大,可大可小的尽可能的小,无特别要求的尽可能的不用,切不能图一时之亮点,造成日后养护费用居高不下,不利于养护成本的控制。
4、合理选用园林建筑材料
园林建筑材料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推出,加之原有的传统材料,园林建筑材料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的选用园林建筑材料,不但决定着造价,而且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养护成本。
现实中,一些设计师为了迎合业主追求华丽气派的心理,不考虑实际功能,在一些工程中大量使用价格昂贵的园林建筑材料,直接提高了后期的养护维护成本。
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为减少后期养护成本,应合理的选用园林建筑材料,不能以“价”取材,提倡节能、环保。尽量发挥传统材料的优势,例如:陶瓷、瓦、砖、自然石等传统材料,不仅价廉物美,而且非常适合室外环境使用。减少大理石制品的使用,尽可能的用水泥铺装、透水砖等替代大理石铺装;少用进口灯具,在决定采用高档灯具之前应先考虑当地治安情况,对于新建成的工程,建设方、设计方、承建方应对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物业管理水平、人口因素等做出初步评估,避免等安装不久后被盗;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多雨空气潮湿的地区不宜大量使用木制品作室外景观,如果一定要使用,则应做好防腐处理。
5、结论
在城市园林景现设计中,在满足景观需求前提下,更要顾及日后长期的养护成本,以较少的养护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换取最佳的景观效果,这样,我们的城市园林建设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我们的城市环境才会更加亮丽、舒适、环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