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知识分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知识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闵行区全部10家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共106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61名,护理人员45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的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个科别。问卷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大类。法律知识为与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卫生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病历书写、健康教育、临床基础知识。调查当日,随机抽查当班医生和护士。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目为题库,由区卫生局临床方面的质控专家从中选择最基本、最常见的题目,课题组按照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各占1/3的比例组成问卷;护士问卷从闵行区2006年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审核确定后组成问卷。
1.3 统计分析
当场核对试卷填写的完整性,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将每人的分值录入Excel软件,并进行相应的百分制转换,然后进行求和、平均分等计算。
2 结果
2.1 总体得分
我们将医护人员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合称为执业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故判定为不及格。其中,妇科医生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51.88分。医生中,最低得分仅为25.00分(表1)。被调查的45名护理人员平均得分为60.98分,略好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最低分得为32分,最高得分为84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按照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50分)分为5个层次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06名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83%的得分集中在“一般、较差、差”3个层次,其中“较差”和“差”的比例占51%。结果还显示,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护理专业得分相对较好,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占31%。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生的得分评价相对较差,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低于13%(表2)。
2.2 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法律知识类,内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儿科最差。基础知识各科医生掌握情况整体较好,平均得分68.37分。专业知识外科医生掌握相对最好,内科最差。对于各科医生而言,基础知识掌握整体相对较好,专业知识次之,法律知识相对最差(表3)。
3 讨论
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卫生技能和执业能力的基础。基本知识掌握不好,执业能力就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区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医生、护理人员的最低得分居然是25分和22分; 特别是妇科医生,3类知识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科室的医生。69%的妇科医生知识得分集中在“较差”和“差”两挡。例如: 96%的护理人员不能正确回答如何护理留有长发的卧床女性患者;89%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搬动劲椎骨折患者;100%的儿科医生不知道新生儿每日平均尿量;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过去病史应包括哪些项目;8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频繁抽搐,应首先如何处置;79%的内科医生不知道丙类传染病包括的内容;100%的妇科医生不知道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 88%的妇科医生不知道产褥感染中,哪种细菌最易引起菌血症。
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要针对目前的情况,着力在3基本方面加强培训。完善医务人员内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方面的考核。目前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弱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论医院管理人员还是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都掌握不足,非常希望得到专门的培训,但只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医疗机构业已或可以联系到培训渠道,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力解决培训问题。可见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需求相当大,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重视这个问题。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为有培训需求而无培训渠道的医疗机构牵线搭桥,让医疗机构的内部培训工作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引导和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疗机构的执业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卫生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3~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注销注册并收回执业证书。我们认为,对于医务人员的考核工作目前已显得非常必要。从知识、技术、医德等几个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减少落后医师,同时保护了优秀医师。同时记分制度已在医疗机构层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医务人员层面也建立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篇2
1.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02;2.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康复医学技术是医疗技术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门类,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改善和提高人体各种功能为目标的医学学科。由于康复医学技术专业的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患者相处,造成医疗差错、形成医疗纠纷的机会相对较对,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卫生法律意识的康复医学技术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关键词 ] 康复医学;卫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54-02
康复医学是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第三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疗技术是运用物理疗法、言语疗法、针灸、推拿等进行康复治疗,实现人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随着人们对康复医学及技术的认识不断增强,对整个人康复意识的不断提高,康复医学及技术必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康复医学学科及其实习学生的卫生法律知识现状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连接点,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学生要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去,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特别是康复医学科这种与患者接触机会和时间较多的科室。由于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开设的卫生法律及相关课程较少,不能很好地进行医患沟通和处理医患矛盾,导致实习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习,也可能给医院造成一定的医疗隐患。
通过近几年对康复医学技术专业实习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校在康复医学技术专业中不开设卫生法律课程或开设学时较少,学生掌握的卫生法律知识较少。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大都认为涉及手术较多的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等科室及与患者和家属接触时间较多的儿科、内科等科室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因此,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中开设卫生法律课程并且学时较多。但对于康复医学技术等专业,因对其工作的范围及特殊性了解不多,不开设卫生法律课程或开始学时数较少,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卫生法律知识,导致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增大。
②康复医学技术专业的实习生比较注重自己康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认为在康复医疗工作中专业知识优于一切,忽视卫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的确,在康复医疗中,很多患者的病情都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多方面的医护知识,比如,一个心脑康复的病人可能同事具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对于康复技术人员来讲,既要有过硬的心脑疾病方面知识,也要懂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救措施。
但是,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是否应该及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实施哪些紧急救治措施,实施的紧急救治措施是否适当,能否引起医患纠纷,产生的医疗纠纷如何处理等等,实习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认识,遇到问题不知怎么办。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学习和掌握卫生法律知识对康复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显得至关重要。
③值得我们为之振奋的是,超过90%的实习生表示,愿意在实习过程中接受更多的卫生法律知识。
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看见过或者经历了医疗纠纷,面对这样的经历,更多的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的卫生法律意识非常必要,并且也是迫在眉睫的。
2 康复医学学科及其实习学生卫生法律知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医学的学科建设上,对于医生的卫生法律意识培养观念淡薄
医学作为传统学科,培养目标是向医疗机构输送高素质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由于医生需有非常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人们对于医学传统的认识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于一切,其次才是对医学生的医德、卫生法律知识等教育与培养。因而,在医学教育方面,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相应比较缺失。
我国关于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面对方方面面的医患行为,都有了处理纠纷的应急办法。法律制度在完善,传统医学教育尚且没有完善教育机制,是造成目前医护人员卫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
2.2 医疗体系的完善,对于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行业要求
在社会高速发展、法制不断完善、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新的医疗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的职责已经从简单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公益代表性、衡量城市基础服务建设的重要标志。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血多方面都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实施,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方败诉也屡见不鲜。不断攀升的医疗纠纷,使得医院对于康复医疗的医护人员的要求就从掌握康复专业知识,转变为既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又懂卫生法律知识的全面人才,加强康复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卫生法律意识也变得十分重要。
3 改进建议
3.1 加强医学类院校学生卫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大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医学类院校应该抓住改革的机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兼俱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在前期医学知识的教学中,开设卫生法律课程,保证学生对于医疗卫生法律的知识性需求的满足。在临床实习之前,就有了相关的知识,在相关知识的引领下了解相关法规,按照法律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有效地从根源上提高法律意识,更好地规范自己,处理医患关系,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
其次,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实践操作,包含但不仅限于医疗器械的操作、病例的建立、患者的接触和观摩治疗等,要注意避免一些错误行为带来的医患纠纷,在正确的执行法律规定时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从而达到实习过程中临床医疗专业知识和医护人员自身法律意识的双重提高。
3.2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质性提高实习生的法律意识
医疗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工作的一项以人为本的服务工作,既有专业知识运用强的技术类工作特征,又有要以病人为服务主体,以病人康复为目的的服务性行业的特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能够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隐私和人身合法权益,保护病人的根本利益,以合适的、能够接受的语言解释医疗行为,劝说患者进行相关的医疗救治,并且解释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客观的说明医疗行为的益处、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害,最大程度地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在临床实习上,很多学生重视临床病例、相关病症的表现、引发原因等,但是对于文字记录的书写并不重视,认为只是一种机械的程序,其实并不尽然,原始病例资料的填写与现场实物的保存确认是认定医疗过失的重要依据。在双方各执一词的医疗纠纷中,文字资料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认定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存病历资料。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验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因此,要教育实习学生,在临床上,医疗病历是医疗行为的唯一载体,在司法审判中是证明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严格书写病历,病历的基本项目填写要准确完整,纪录的内容要真实全面,前后一致等。定期检查考核病历书写,将医学法律知识贯穿于实习过程中,增强实习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临床医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他们在诊疗过程中依法诊疗和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法律运用能力。
4 结语
当人们不只记得自己专业知识的获得,还能在其他行为上留下学校的痕迹时,那就是教育,也是人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医护知识,也需要每一位康复医学技术人员,把卫生法律相关知识当做自己的一种常识,一种行为习惯,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这种常识和行为习惯的得来,也需要一代一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完善自身,完善临床医学教学,从而全面均衡地推进康复医疗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康复医学技术专业人材。
[
参考文献]
[1]郝赤子,陈翔,卢君艳.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中的应用体会[A].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
[2]张鹏.论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2(5):874-875.
[3]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1-3.
[4]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1-4.
[5]杨朝辉.加强医学生康复医学观念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8):796-797.
[6]任成旭.陕西省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2):62-64.
[7]葛媛媛.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0):141-142.
篇3
实习时间:2014年1月20日至2014年6月20日
实习地点:石家庄益寿泉有限公司
实习单位和部门:石家庄益寿泉有限公司
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了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实习内容:公司法律顾问助理
2014年1月20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在石家庄益寿泉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有幸得到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律师的指导,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一、实习前准备
(一)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温习,这种看了《公司法》《劳动法》及法律文书的写作,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二)主动和公司的主管及经理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为以后更好的与同事合作相处打下基础。
(三)对该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实习,同时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
(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二、实习内容
作为一名实习人员,我在该公司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
(一)协助该公司的律师处理一些因为合同纠纷引起的事件,同时由律师指导学会写一些简单的合同,制作编辑法律手册帮助公司员工普及法律知识进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协助公司法律顾问处理一些资料,在其指导下懂得如何对公司的文件进行分类筛选并且整理重要的内容以便及时的查阅。
(三)书写简单的法律文书,由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还没有达到律师老师所要求的水平,所以法律顾问安排我书写词、答辩状、诉讼状等一些基本而又有代表性的法律文书。
三、遇到的问题
正是初次接触工作所以难免觉得一切都很生疏,和自己在学校接触的东西迥然不同,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困惑很无助,觉得自己学的东西竟是枉然,不过还好随着工作的深入慢慢的接触的多了就渐渐的懂得了,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慢慢的适应了这份简单而复杂的工作。他们主动为我提供资料,给我讲解使我对工作有了信心,认真的规划严谨的思考让我再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技巧,从而得到了同事和的一致好评。但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其中一些棘手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在今年二月份发生的一个案件,我公司是08年在石家庄上市的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信誉度,得到了中老年人群的一致认可,同时与央视有着合作,但是在3-15前夕我公司内部员工再一次接待客户来访时听到客户反馈说我们公司产品被消协在央视曝光,要求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有的消费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开始停止使用我公司的保健品,这对于我公司无论是市场还是信誉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当我们接到这些信息时立即着手开始调查,并且派律师与消协进行商谈,在此期间我负责了接收调查资料、整理编辑相关等内部工作,并且由律师指导书写了一些简单的法律文件(词、协议书),经我公司调查发现原来是一些消费者在服用与我公司外包装相似的药品后产生了不良反应,误将我公司的产品与其混淆而将我公司投诉到了消费者协会,后经过调查后已经撤消了投诉但是确实给我公司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公司要求其公开进行道歉并且对仿造我公司产品外包装的公司提起了诉讼,该公司的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其表现形式为:伪造擅自制造我公司注册的商标标识,并且给我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了名誉上的损害。
制作法律宣传手册和向公司内部员工普及简单的法律知识也是我的工作,在此期间我认真的从网上搜集了大量典型的案例并且附注了很多明文发条,使其尽量言简意赅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加生动易于非法律人员也易于接受和理解,进而更好的宣传普及了法律知识,不仅能够使员工增强法制观念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端正了法律意识使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正义性,这无论对于公司还是企业员工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初出茅庐的我来讲不易于是一个挑战,在工作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1、书写。以前在学校没少练习书写诉讼状、词、答辩状等,觉得自己已经练习的很多了应该可以应对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但是事实却是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在现实中接触到的案例才发现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具体的法律条文、与此类案件相似的案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进行参考对比),最重要的就是证据的搜集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保存,在校期间经手的案例很少这样认真的对待过,但是在现实中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思维逻辑,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大意,另外在处理案例时候尽量要做到言简意赅,太过冗长繁琐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
篇4
[关键词]法律人才 分类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47-05
[作者简介]钟新文,吉林警察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当前,随着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逐步深入,高等法律教育工作应主动适应科学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思想基础
(一)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形成了以法学本科教育为核心部分,兼顾法学专科教育、法学研究生教育共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法学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法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法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但是,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与法律实际工作的联系亟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范畴不同,它应在办学模式之下、教学模式之上,由培养目标与相关措施构成。有学者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求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也有学者认为:“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系统结构方式与组织管理活动。为此,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应当为“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法学本科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系统结构方式与组织管理活动”。其构成要素应当为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体系、教学方式、评价管理等。
(二)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思想基础
1.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思想
博雅(Liberal Arts)教育,拉丁文原意是指“适合自由人”,而自由人在古希腊专指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认为大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提供人文训练。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认为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博雅一词在我国香港地区被译为“博雅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而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强调这种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素质教育对完整知识的追求摆脱了传统法学本科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教育的误区,因为“素质教育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教育条件和教育对象时,方能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博雅教育思想对于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起到了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法学本科培养模式选择了新的价值取向,即根据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及个性的发展。第二,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不同个体对知识广博性和纵深性的需求。从主观方面,“博雅教育”思想为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
2.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为分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教育阶段。他提出,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高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组织管理、质量评价及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调整变化。
随着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本科教育不再是那些具有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精英们的特权,法学本科招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由于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也逐渐拉大,如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智能水平、情感态度、学业成绩等方面也各有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择业方向、文化基础、学习能力方面也显现差距。部分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其本科毕业后的目标定位予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更多的本科生希望学以致用,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法律实务或其他实际工作。这些变化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必然引发法学本科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在客观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为法学本科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向分类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传统法学本科人才教学模式分析
(一)理论研究型人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风行于19世纪以来的各综合大学法学院,它一般依托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条件和学术资源,以理论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对学生心智培养和知识的扩展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以推理能力与文化的积淀作为教育的具体目的,以文化、推理、解释作为教学的具体内容,这种模式强调理论研究,注重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辅助者、答疑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起到促进的作用。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学科以及各方面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不停地探究,以致最终具备创新性研究能力。然而,由于过分追求对理论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降低,很难适应法律实践的要求。
(二)美国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教学模式18世纪产生于德国柏林大学。当时大学开始摆脱传统的宗教束缚,采取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教学范式,主要形式是讨论、探究和习作。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学,而且为了科学研究。19世纪70年代,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哈佛大学,之后在美国的大学中得到真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Seminar教学范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有深度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课程大纲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各自的兴趣,自己选定研究单元,阅读自己负责的单元内容及参考书目,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民主讨论,学生在相互发言和倾听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对研究内容的理解,最后由教师提出指导意见或修改意见。Seminar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成绩评定有效地监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淡化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形成了民主、开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Seminar教学模式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诊所式教学模式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普遍兴起“诊所式”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在法律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立法律诊所,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意识理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缩小法律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在诊所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起着指导与评价的作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对社会的有用性,主要关注学生将掌握的法律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法律实践。它的优点在于:第一,这种模式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价值。诊所式教学模式使法律教育更加民主和有效,它关注到学生个体间在能力、潜力、观点方面的差异,通过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了解如何获得和运用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能力潜力学生的要求方式,从而体现了法律教育的民主思想。第二,这种模式符合法律教学模式的个人价值。诊所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对学生在诊所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监督,可以有效操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教学相长,而且起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但诊所式教学模式同样具有局限性,它无法充分发挥全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更多学生在诊所学生和当事人学生关系的例子中,总是选择最容易、最简单的角色,这对学生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尽管美国经验是中国法学本科教育重要的借鉴资源,但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修正和完善。
(四)案例式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式教学模式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被全球高等教育所接受,成为公认的最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之一。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它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贴切、恰当的案例,通过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选择难易适度,易于被所有学生理解的案例,最好选择与学生职业有关联的案例,以便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案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提出案例、回答学生提问、评价学生对案例的答复并给出标准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判断、推理,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法律分析和推理,锻炼学生的职业思维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司法文书写作能力、司法经验与司法技巧,解决了学生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所忽略的实践问题。但是,由于这种模式选用固定的案例,通常带有标准答案,无法使学生注意到不同法系在判决中体现出来的细微差别。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无法引导学生区分法律规定与法官解释之间的差别。
三、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一)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类型
根据法学本科学生的兴趣、能力、潜力、择业观的不同进行选择,可将学生分为三类,实行分类培养。第一类为学术型法律人才培养方向,以那些寻求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为培养目标;第二类为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适当开设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涉及的相关法学课程,以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为目标;第三类为法律复合型人类培养方向,兼顾法律课程体系与特定专业技能,培养既懂法律又具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跨专业人才。在具体培养目标设计上,将分类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学前五个学期,第二阶段为后三个学期。在第一阶段中,强调通识教育,对学生普遍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第二阶段,开设三个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群,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向。
(二)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潜力,将来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和寻求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将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
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内外一流法学院校的参与,通过合作研究、师资互派等双向交流的形式,确保高水平、高学历、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资源。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前沿性、国际性、实践性,不仅要开设法学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群,而且要开设法学研究关联学科的课程群,如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此外,还应开设重大社会问题研究课程群,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理论研究型人才教学模式”和“Seminar教学模式”。同时,适当调整固定的教学模式,为学术研究型人才提供更多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如增开学术论文的指导与训练课程,在选题思路、谋篇布局、资料搜寻、文献综述、格式安排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还应引人多种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参与观察法等,以开启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法律应用性人才是指既有法学理论素养,又有法律实践技能的人才。这类学生毕业后的志向是从事法律实务,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
基于法律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对其培养应妥善处理好法律理论教育、法学实践教育、司法考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诊所式教学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在与司法考试有紧密联系的课程上,应注意提高单位时间摄取知识的效率,以讲授为主,以讨论、提问等互动方式为辅,帮助学生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在案例教学中,增加《庭审原理与实务》课时,将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实体法与诉讼法相结合,用相互交织的真实或虚拟案例将其贯通,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思维与法律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案例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外,学校应聘请有经验的法官或律师定期来校做报告或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积累学生日后从业的原始资本。同时,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宣传、假期调研、法庭听审、实际单位实习等。在管理制度上,强化实习制度,将日常教学和实习方式制度化,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严格通过量化学分制,对学生法律技能和素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四)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法律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学习法学专业之前,具有其他专业学习背景的法律人才。法学本科复合型人才主要指来自于专升本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申请第二学位的跨专业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越来越发挥出其跨专业的优势,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青睐。
对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北美模式和澳大利亚模式可资借鉴。北美模式主要针对已经获得其他专业本科学历者进行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澳大利亚模式主要通过选课制和双学位制,完成法学本科教育和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学生经过6年左右的学习获得法律和其他一个专业的双学士学位。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针对已经取得一个非法律的第一学士学位的学生进行招生,培养跨专业的第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完成第二学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迅速发展,跨专业的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应将“Seminar教学模式”、“诊所式教学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既培养其法律思维的能力,又培养其法律应用的能力;在课程安排上,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开设法律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其专业基础的优势,重点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通过开设经济法中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课程,增加国际贸易中备货、检验、运输、保险、付款中纠纷解决和处理的课时,使那些具有国际贸易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满足社会需求。通过这种目标设计,可以使法律复合型人才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能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目标的实现
(一)制度保障
健全制度是实施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保证,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制度和完善的学分制度来保障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
质量评价制度,是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对培养过程各方面信息的搜集,依据一定标准对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估和判断,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由于法学本科生在知识认知、意志品格、兴趣爱好、技能训练素质、择业方向等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培养方式的分类而形成多元化的质量评价制度。这种评价体系体现在具体教学层面上,首先应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形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属性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的考试测评手段方面,应实行多元化的考试评估体系,推广开卷、口试、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通过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管理方式,以达到毕业要求和获得学位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点在于通过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安排,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选修实习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实现最终分类培养模式的总目标。因此学分制是实现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分制的实行,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合理的成才条件,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合理地构建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设施保障
分类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应具有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室、资料室和实习基地,以保证分类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实习实践基地不足,无法满足研究型教学和应用型教学对图书资料和实验基地的要求。对此,法学院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法学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下设“法学图书资料中心”、“模拟法庭实验中心”、“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证据技术实验中心”、“司法文书训练中心”等机构,投人配套经费,加强实验实践场馆设计、建造工作,为学生法律实践知识技能需要提供实验和实践场所,以方便对学生诉讼文书写作、谈判与调解、证据调查、法庭辩论、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实务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对学生全面法律执业能力的培养。法学实验实践教学基地除开展常规的教学工作和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外,还可倡导学生以协作或独立的方式广泛参与到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和无偿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之中去,使他们的法律知识能学以致用。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平台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设施来保障教学,而且可以实现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个功能的有机统一。
篇5
一、 申诉案件的特点
1、从复查结果上看,申诉案件维持原处理决定的较多。
2、从申诉处理程序上看,进行刑事申诉公开审查的案件少。
3、从申诉案件参与人看,申诉人多是案件的被告人、受害人及被告人、受害人的近亲属,无一案聘请律师作为人参加复查过程。
4、从申诉案件原处理过程上看,其中多数案件都经过检委会或审委会讨论,有些案件还经过上级检察院业务科汇报,说明申诉案件普遍具有复杂性及疑难性。
5、从申诉案件的受理上看,到上级检察机关申诉后转下级检察院的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二、形成原因及建议
1、刑事申诉的复杂性和疑难性,客观上需要办案人员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办案经验,检察机关人员现状是高级院素质普遍高于下级院,作为最基层检察院,要求把最优秀的检察官放在控申部门显然不可能,检察长不是控申科的检察长,目前办案人员既没有公诉案件经验又没有批捕案件工作经验,对于案件的定性及证据的认定等很难高于办案部门,唯一可行的是对现有人员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主办检察官制度,使复查刑事申诉的检察官专业化、精英化,对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主办检察官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培训,也有利于以后的工作的开展。
2、刑事申诉公开审查作为制度,设计是好的,它对反复申诉及缠诉作用很大,为什么在基层开展很少,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司法部门参加人看,做出原决定的人民法院或检察机关的原起诉、批捕部门,并没有法定的义务参加所谓听证会,没有强制力,缺失作出原决定的一方当事人当然不行;另一方面,刑事申诉案件普遍没有律师参加,申诉人又没有基本的法律素养,同原承办人对话缺少共同语言,结果听证会如同“吵架”,各说各的,谁也说服不了谁。例如,宋某交通肇事案,申诉人冯某不讲法律、证据,大谈被告人是某某领导的亲戚,然后推定法官从轻处罚,实际上此案涉及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区别,犯罪的主客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有罪证据及无罪证据的认定等。这些专业问题申诉人不可能“一病成医”,申诉人不能理解司法工作人员,而司法工作人员也说服不了申诉人,双方根本没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更谈不上能息诉。
3、司法鉴定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及受害人均可申请有关部门进行司法鉴定,一旦出现不同鉴定结论,如何认定。 如毕某不服法院判决案,此案有两份不同结果的鉴定,某市人民医院认为不是轻伤,武汉同济医院认为是轻伤。要求复查人员拥有高深的全面的专业知识,几乎不可能, 建议检察机关聘用一些拥有专业知识,作为独立的专家证言,他们既不是受委托鉴定人,也不是司法人员,专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特别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争议的有关专业问题作出判断或发表倾向性意见。专家证言不仅在复查刑事申诉案件中有很大的帮助,在起诉部门及批捕部门也有很大的作用。
4、息诉呼唤律师的参与。申诉案件大多有复杂性及疑难性,申诉人长期同司法机关打交道,其中有些人对司法机关对立情绪相当严重,不信任司法人员,而律师则不同,申诉人花钱请律师,律师的话他们比较相信。但申诉人没有经济能力负担律师费用也是一个问题,建议对已立案的申诉案件,有关部门给予法律援助律师,既解决听证会的问题又对当事人息诉大有帮助。
5、申诉人向上级检察院申诉而不向基层院申诉的问题,反映了申诉人一种心理,“只有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才能解决我的问题”,这是中国传统诉讼心理,特别是乡土社会,对上级机关及部门领导抱有很大希望与信任,这种状况将长时期存在。
6、相对不起诉问题。相对不起诉的设立目的是为节约司法资源,便宜诉讼,但如果有受害人不同意作相对不起诉,检察机关最好不作不起诉决定,受害人不同意,就开始申诉程序,同级检察机关作出决定后,申诉人不同意又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诉,这同诉讼经济原则背道而驰。
单位:河南省潢川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胡伟筠
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基础素质;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104-02
我国的法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立法律专业的系(院)有391个。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约为21万人,法学硕士点201个,授予法学硕士学位6500余人;法学博士点共38个,授予法学博士学位33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数万计的法律专业人才,政法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我国律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高等法学教育的现状仍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法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
我国的法学教育是高等专业教育,并非法律职业教育。因此,长期以来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造成了如下两种现象:一是大批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司法行政官员,立法人员等是非法律专业人士,没有接受专门的、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不具有较宽厚的法学理论和国际法知识。据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受过法律本科教育的律师仅占20%,法官5%,受过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法官仅占0.25%,严重影响了政法机关的人员结构和法律工作者专业素质。二是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一些法学院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却又进不去政法机关,当不了法官、律师和检察官,呈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
2.法学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大发展,使法学专业成为全国最热的专业之一。一些大学、学院在一无师资,二无图书资料的情况下,就举办法学专业,开始招生。这种一块牌子高悬,三、五个人主事的所谓法学院系或专业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理工科院校办的法学专业质量更令人担忧,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法学院校在这种形势下也盲目扩大招生,造成师生比率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劣,学校的办学质量明显滑坡,使法学教育的规模和质量矛盾日益突出。
3.法学教育改革对策
法学本科是法律专业的基础,也是高等法学院校工作的重心。高等法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的、高素质的现代法律人才。这种高素质体现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
3.1要有较好的基础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法律专业人士应该具有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思想;应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应该具有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
3.2要有较好的法律专业素质。法律专业素质是指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它与法律职业者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法律要求法律从业人具备较宽厚的法律专业知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去分析、处理复杂的法律关系。
3.2要有较强的实践素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语言和文字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等。如果法学本科生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具有运用法律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或者缺乏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是难以胜任法律工作需要的。况且,未来的社会分工细致,人们工作的岗位多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和本院20例护理人员的调查问卷,找出外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找出改进的措施。
结果:外科护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①少数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感;②一些护理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利用新技术开展工作;③还有一些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④一些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耐心,自身的承受能力不够。
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改进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
关键词:外科护理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5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而外科护理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为了更好服务患者,使患者的到满意的服务,我们需要找出外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来完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外科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本文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调查采访一些医护人员,查阅相关的病例记录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治疗的外科病人患者200例,其中男患者120名,女患者80名;护理人员20人,年龄22~32岁,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13人,中专学历5人,对他们进行调查问卷。
1.2调查方法。对患者从进院到出院进行跟踪观察,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8份。护理人员20人,分成2组,其中被调查组人员13人,观察组人员7人,通过调卷问查,在观察过程中调查和发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当中存在哪些不足,并根据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2问题与不足
在对患者的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可知,我科在外科护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护工与患者之间对于治疗过程中护理问题的沟通交流很少并且滞后;②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并且其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不高;③在工作中,不够严谨规范细致,如不妥善固定导管、错误给药、不规范书写病历书、遗嘱遗漏等等一些工作不够细致的问题;④护理人员护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于病情的发展不能达到有足够的预估,难以看清事情的发展,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前把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好,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⑤由于护工工作不细致患者意外烫伤、摔倒、窒息等事故频频发生;⑥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会引起一些没有必要的医疗事故纠纷;⑦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不强,病人的病情复杂紧急,较多的护理内容,护理人员的惊慌失措,可能导致坏的医疗结果。
3改进措施
经过对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和不足分析来看,笔者觉得应该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改进:①在思想上进行改进,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法律讲座,专业培训能丰富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通过此类活动的学习交流,从根本上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鼓励护理人员继续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优化人力资料结构,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法律讲座能让护理人员熟知法律法规,不仅能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还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还能加强纪律的规范性,杜绝一些违反操作规程的问题出现。结合相关的病例和剖析案例,去树立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安全意识,此外,对病人及其亲属普及相关的法律和健康知识,在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情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减少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②端正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端正态度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有耐心,要细心,要热心。这样才能及时了解病者的思想状态和身体情况,这样才能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工作。而耐心的和患者交流,就能和患者交朋友,就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得到患者的尊重支持和理解,这样能更好的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也能在另一个程度上减低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产生。③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学习新技术勇于创新。在护理记录方面一定要坚持完整,准确客观,及时和清楚清晰的原则,要全面准确的记录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用药的情况,处理的措施等等,对于因为抢救而不能及时的进行记录登记的此类特殊情况,要在抢救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记录,全面准确的记录能客观的提供患者的情况,也能有效的规范在医患和医护当中的一些风险因素,还能在出现医患和护患纠纷时提供处理解决问题的依据。
4讨论
外科工作历来繁重,一来病人的病情很急而且复杂,相比较,护理的内容就相对其他科室要多一些。这些客观的原因也就成了护理工作向更好发展的关口,使患者得不到更加满意的照顾,只有找出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护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进而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好的让患者良好的痊愈。在对这些护理人员的记录和观察,外科护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①少数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感;②一些护理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利用新技术开展工作;③还有一些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④一些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耐心,自身的承受能力不够。这四个问题不处理好,严重影响着外科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外科护理的工作质量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知识,树立高度的医护安全意识,在护理过程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处理相关事务。护理人员在学习相关的医疗方面的法律知识的同时,同样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医院外科的护理质量提高,不仅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更好的护理,而且成就了表达能力好、应变沟通和观察能力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灵活掌握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永莲,汪晓攀.护理记录书写问题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18)
[2]蔡敏玲.外科护理记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
篇8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素质;责任感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事实的载体,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是一项既有着极其纵深的历史,又有着广阔发展空间和旺盛生命力的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管理工作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其管理方式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中心向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向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转变,新时期的档案资料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而水利档案作为水利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有着自身的特点:①科技档案数量急剧增多;②科技档案查找困难;③各种新型档案载体的不断出现。面对这新的课题,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⑴档案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⑵具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技术;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和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1 具有专业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的素质
档案作为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状况和过程,可以作为处理、解决问题的依据,因而档案信息具有最直接、最真实、最原始的特点。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利用档案资料广泛收集信息,充分利用,准确提供,快速传递,以适应领导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专业的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精通档案专业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熟练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档案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由于档案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档案管理人员除了熟悉和掌握水利专业知识、施和验收规范规程外,还要学习相关的原材料和成品检验的技术标准,在熟悉和了解本单位档案形成规律的同时,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涉及专业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认真研究本单位档案的分类、组卷、利用、保护等问题,成为“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是档案工作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准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规、标准制度等,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这就可以使档案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
2 要具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以及复印机、光盘机、扫描仪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革,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例如:档案的载体,记录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者要求更准确,更及时,或者利用网络查阅所需档案,也使得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档案部门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因此,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员,只有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更新观念,学会新的思维方法,使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实现档案信息的现代化储存、检索、提取和交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应具有的政治思想职业素质与强烈的责任感
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素质首先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在从事档案归集管理、保管和利用等活动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
1.忠于和热爱档案事业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档案工作的突出特点,没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感是无法担当此项责任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来源于对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以科学的态度,维护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水利档案是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进行同类型工程建设的参考依据和水利科研的可靠资料,它不仅具有原始的记录性,而且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因而它是后人认识和了解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它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管理工作,它要求按照档案的形成规律,工作程序、标准办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粗心大意。因此,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本职任务能够很好地完成,关系到档案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允许粗枝大叶,敷衍行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维护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维护档案的真实面貌。
3.锐意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案工作存储的缩微化,激光光盘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原始的实体档案出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水利档案工作者勇于面对新时期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变革,在思路上创新,在工作方法上创新,努力的适应时代潮流,吸取西方先进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管理理论的精髓。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9
一、分类管理的政策法律依据
一是早在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对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的设想。2000年《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再次将建立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从高检院《检察人员分类改革框架方案》中提出的设想来看,检察人员分类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依据职位分类原理将检察院的职能和相关工作细化分解,设置职位。突出检察官办案核心,弱化行政色彩。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2004―2008年全国检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把检察机关建成人员分类科学合理,各类人员数量配比适当,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有效,各类人员的招录、任用、培训、考核、工资福利、退休、辞退等管理规定、办法、制度健全,符合司法属性和检察工作规律、特点,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检察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激发,形成检察官队伍职业化,检察干部人事制度充满活力,检察工作高效高质,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的。
二是在《公务员法》颁布以后,公务员法中规定“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将检察官和法官纳入该法调整对象之中。而根据检察官法规定,检察机关现有人员除了检察官,还有书记员、司法警察、有关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这些在检察官范围之外的人,除非按法律对其另有规定,均应适用公务员法。公务员法还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这些规定为检察机关实行人员分类管理确定了一定政策和法律依据。
二、分类管理的模式
要对基层院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必须先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分类,所谓职位分类,就是把检察院中常任的所有干警的职位,按照其工作种类和业务性质的不同,横向划分为若干类别和职级:再对各类别的职位按照其工作难易、责任轻重、所需干警资格和条件等因素,纵向划分出若干个高低不等的职级;在对各类别的职位分级的基础上,再将各类别的职级加以比较,划分各个类别的统一职级等。依据现有的基层院的人员所担负的职责不同可划分为: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警察、检察技术人员和检察行政人员。根据各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进行人员选拔、考核、培训、升降、奖惩、确定工资待遇等管理活动。
1 检察官类:包括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主要由受过高等法律专业教育,有较高文化(大学本科)和专业知识水平及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精通检察业务,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符合检察官条件、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职业检察官组成,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主要通过他们来履行。检察官的一切权利义务由检察官法调整规范。
2 书记员类:书记员应可分为不同等级,由文化水平较高(一般要有大学专科以上),熟悉检察业务及诉讼规则,受过专门训练的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根据检察官的指令和检察工作需要,在检察长统一领导下协助检察官办理司法文书。管理诉讼档案、文书档案,处理诉讼杂务,负责办案记录等。书记官的权利义务由书记官条例来规范。
3 司法警察类:此类人员应由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受过警察业务专门训练的司法警官组成。他们根据办案需要担负司法文书送达、现场勘验保卫、协助搜查、押解、看管暂留嫌疑人等任务。这部分人员的权利义务受警察法和司法警察条例调整规范,享受警官职级待遇,按警官警衔序列任命和罢免。
4 检察技术人员序列:这类人员不授检察官职衔,应按国家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对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序列,享受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待遇,职称由国家人事部门考试、考核、评定。
5 检察行政类:此类人员还可以细分为行政领导类、行政管理类和行政事务类。这部分人员任职条件和权利义务受国家公务员法和劳动法调整规范,他们不行使检察权,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中的国家公务员。
除此五分法外,也可以依据检察人员所在职位的性质,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和检察行政官三大类别。此种划分方式将书记员、司法警察和检察技术人员调整,建立检察事务官职务序列:将在检察机关中从事人事、财务装备和检察行政事务管理的人员归类为检察行政官。按照行政公务员模式进行管理。
三、分类管理构架设想
现阶段要合理配置检察人员,结合基层检察院工作实际,应当建立适合基层检察院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对检察机关人员进行分类改革,应当依据职位分类原理,将检察院的职能和相关工作细化分解,设置职位,然后根据各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将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同类别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并都可以在本类别中晋级晋职,当然也不排除跨类别晋职和交流。
一是以权定岗。用于解决检察官岗位的确定问题。将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务犯罪侦查权、逮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等检察权,运用检察专业知识对管辖的客观事实进行查明、证明,做出法律判断,并具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岗位,以及内律机制中以监督制约检察权行使为主要职能的岗位,确定为检察官岗位。其余为非检察官岗位。
二是分离检察行政人员。用于从非检察官岗位中分离出检察行政人员岗位。检察权的行使针对或集中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书记员和法警协助检察官完成具体诉讼活动中的特定任务,如制作讯问笔录、搜查、送达等。而检察行政人员为检察官职权行为提供的后勤保障,如通讯、交通等,一般属于事务而非诉讼协助。并比照检察人员待遇解决好检察行政人员、书记员的专项津贴。
三是因人定岗,最密切归类。用于解决职责多元化的岗位或人员的归类问题。对于身兼数职即一人多岗的,应当以最密切联系的岗位归类。首先确定各岗位的类别,再确定该检察人员的专业、专长、工作经验与各岗位联系最密切的因素。最后,按照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与各因素具有最密切联系(暂时无法由他人替代或替代明显不利)的岗位。确定该检察人员的归类。
篇10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法律依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02-01
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概况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于1993年开始实施,于今已初步建立起自身的工作流程以及和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目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还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高技能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但应该认真学习拿到毕业证书,更应该积极努力拿到一个或多个技能资格证书,使自己既可以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多个其他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能真正达到“高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该是理论够用、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实用本领多”的要求。就当前社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问题上说,能拿到更多的有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比毕业证书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
所以,学生在高职院校就业期间,在拿到学历文凭证书的基础上能更多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为自己今后就业营造更多的优势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创造更大的个人价值。
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法律依据及权威性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法律依据来源于我国《劳动法》中的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技能考核鉴定”。它从宏观的社会管理角度对职业资格的认定做出一个判断。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权威性在于:其主体是靠政府的力量所推行的国家证书体系;以《劳动法》为法律依据,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资格、专业知识进行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鉴定和判断,符合人力资源开发规律的职业技能标准。能够反映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是劳动者就业的凭证。它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一个相互双向选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劳动者就业。
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
从理论上来讲,职业与专业本应是休戚相关、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劳动分工的结果。但是在“职业分类大典”中记录的一千多个职业与《专业目录》中划分的诸多专业并没有――对应的关系,多种技能型人才短缺,所学专业不满足职业的需求或专业找不到“对口”的职业,从而导致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和市场三者找不到能够相契合的共通点。如何解决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问题,为劳动者学习、工作创造条件,就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注重教学内容,达到课证融合
高职院校在编排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最新发展的同步性,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与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的结合,并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科学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同时与有关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环境和案例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业时能够很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胜任自己的工作,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连接。
(二)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课程决胜
课程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教育培训的核心,也是教育与就业无缝连接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要达到课证融合,就要编排出一个适应学生水平、适应学生能力、面向学生,同时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生产要求、面向企业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精品课程体系,以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好的课程内容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三)精编实习实训,适应社会需求
学生在就业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适应工作环境的最直接、最深入的途径就是实习实训。所以说实习实训是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亮点,但同时它也是难点。所以要精心安排实习实训,认真分析、解剖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了解、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并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实训平台、实训模块,才能达到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四、结束语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国家教育事业迈向更高台阶的奠基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契台的平台。以它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考核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它遵循的是所有职业向所有劳动者开放的原则,强调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具有相对独立性,就业岗位的获得取决于个人能力。当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I’学校的学历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资格教育并重的时代也就到来了,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