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改变社区管理意识
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管理应摒弃传统的“居委会大妈”式的管理,应为社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计划,提出合理创新的思路,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社区居委会应认真筹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再盲目的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对与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相关的因素应考虑更加齐全,准备更加完善,如合适的场所、硬件设备和人员等。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应努力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能再让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政府、社区和居民都应真正理解社区文化的含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了解开展社区文化的作用,认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营造和谐、友爱、安宁、高尚的社区文化而努力。
二.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在社区管理中,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并由专人负责,也可以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社区文化工作的职责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使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理可依,避免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应大力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让居民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他们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由他们制定社区文化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引导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向这满足居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展进行的,面向全体社区中的居民的一种活动。所以,要想发展好社区文化工作,就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本社区内的环境、风俗习惯、地方特色、所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从社区居民出发,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层、居民从事的行业分类、居民的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比如某个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社区工作者就可以根据社区这一现实情况多开展一些与老年人有关的社区活动,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喜好,开办一些社区的艺术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活动还要采取居民乐于接受的、适合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形式来开展,若是社区文化活动所倡导的价值观背离了社区居民的主流价值观,那么这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就会难以持续开展下去。
四.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利用
社区文化建设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一定要学会“借力”,所谓“借力”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应学会合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借整个社区之力来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那么在发展社区文化之前,社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对自己社区的资源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居民、学校、图书馆、电影院、某单位的大型会议室、照相馆等,这些都是社区中可用的资源,社区可以出面去联系这些社区资源,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与这些社区资源联系起来,为社区居民谋福利,比如辖区内的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看电影可以打折,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借用某单位的大会议室等。社区中可用的资源有很多,就看是否能够被好好的利用起来,社区资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不可小覷。
五.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适当使用激励手段有利于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步伐。对社区工作者而言,他能够如期按照社区文化建设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由社区出面对其进行物质或者经济的奖励,表示对他的工作成果的认可,以此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对社区居民而言,如果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表彰,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使居民的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感受者。社区文化的建设,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努力和贡献,所以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使居民重视对社区文化的营造,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邻里友爱的社区氛围。只有让居民切身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帮助社区居民形成与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七.开发资金支持系统
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作为保障,缺少资金支持的社区,难以开展具有持续性和富有成效的社区文化活动。我国社区目前大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想要健全社区文化的建设,就一定要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开发社区的资金支持系统一定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社区居委会首先应找好自己的定位,社区居委会才是社区管理的主导部门,不能总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少量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者应利用社区固有资源,开发新资源。社区首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从社区内部寻求资金支持,利用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优势,为社区引入资金。比如社区可以和其辖区内的驻地单位进行合作,寻求长期的资金支持合作,作为交换,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便利,比如免费使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为该企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社区也可以成立一个文化专项基金,将本社区的文化特色宣传出去,寻求更多的外部社会力量帮助。社区活动资金的开发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社区工作者应按月、季度、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资金使用计划,将社区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金的审批程序,制定专人负责,把握社区资金的流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
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自己组织培训,也可以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请求提供支持,请来专业的老师,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现状,分阶段的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开展文化活动的兴趣,以此来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质量,以便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需求的形式也慢慢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场所,社区的稳定繁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文化的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社区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都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74-01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坚持以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一种人文关怀。总理曾经深刻的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真理: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让人们充分享受参与政治、发展经济、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力,让人们当家作主。
(二)什么是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一般指社区居民通过在自己社区内长期生活而形成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主要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经过共同社区的长期生活达成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三)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
本人认为,以人文本的社区文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社区地域性特点,不断改善居民社区环境,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包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增进人们的文艺修养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
(一)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必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健全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平衡居民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在健康状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是尊重和保障社区居民人权体现
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培养,让人们了解经济的发展,享受社区文化的教育。让社区文化充分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和尊重社区居民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教育权。
(三)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社区文化,倡导人们讲求诚信,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使社区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小孩能够健康成长;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是鳏寡孤独的人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纯洁社区环境,使之不出现偷盗抢杀等严重问题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贯彻服务群众的理念
1、加强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服务群众。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空间。增加各种文化设施建设,要提倡大家对设施进行保护,适当控制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活动,积极丰富人们业余社区文化精神世界。社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合作,获取社会、企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集资建设运动场地、教育报栏、文化活动室、计算机房等文化设施,服务群众,让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2、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社区文化的发展才会源远流长。社区文化要体现公益性、大众性。社区领导还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的建设的主体,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发展社区文化特色
1、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区文化要用科学的理论渗透居民思想、用正确的舆论规范居民任务额、用高尚的精神提高居民素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居民不断进取。
总之,社区文化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发展各种对居民和社会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对居民精神世界有害的文化,从而充实居民的精神世界时保证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居民的素质。
2、创新社区文化的特色,增强居民的社区凝聚力。根据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建设特色社区文化,提高居民文化品味水平和丰富居民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以家庭为小组,社区为大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老少同乐会、老年健身舞蹈活动、社区文化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文化特色活动,加深居民的互相了解,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将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社区文化是居民随时体验得到的,学习性也比较强。社区文化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区文化要具有教育功能,对居民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社区文化精神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抵御不健康的文化入侵。社区文化建设要重视对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为居民服务,创建文明健康的社区学习环境,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具有教育性的社区文化建设,让居民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心态,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对社会无害的居民。
如果社区文化只有单一的教育功能,会使社区文化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就必须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内容融入有趣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才能使社区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寓教于乐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充实居民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就有意义。
在社区广场举办老年健身舞蹈联谊活动,利于促进老年身心健康。在节庆日开展纪念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也能轻松居民的工作压力。双休日开展各种休闲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首先丰富了人们的社区文化,其次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再者加强了社区居民的联系,通过居民的互相交流,能够改善居民关系,和谐社区环境。
四、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是居民喜闻乐见的,必须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的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居民享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丰富居民精神文化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29-02
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今,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大面积开展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而且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社区文化的定义
建设社区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和谐,而且一般都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城市和乡村、省和市之间的人群流动,形成了大面积、大跨度的迁徙。但这个迁徙不是相对分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社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审美好恶、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整个社区当中形成了互不相识的现状,人和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只能隔楼相望。这样不但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公约,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形式、技能、工艺品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和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中主要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技能等。在联合国的规定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家族、师徒或者是学堂的形式,传承了三代以上,此外,谱系也必须清楚,这样才具备申遗的资格。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还对联合国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和条例十分的重视。早在2004年,我国人大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就批准了我国政府加入这个公约当中,同是,中国也是第一个向联合国递交公约批准书的国家,从此,中国成为了缔约国。在加入了这个公约之后,我国认真的履行了其中的义务和条约,而且也在国内推动了相关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体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1.没有将保护措施进行落实
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重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为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建立起关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所以在全国出现了很多的宣传活动,很多人都在忙着“申报非遗”的工作。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仅仅只把精力放在“申遗”方面,而没有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
2.公众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非常的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因此必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自觉保护的意识,甚至不了解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依靠口授和行为来进行继承的文化形式正处于灭绝和消失的状态,一部分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也失传了。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料被人们销毁,或者流传到了国外。还有一些人,过度的开发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必须依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很多古老的技艺可能会因为老艺术家生命的结束而失传。这就说明它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艰难性,另外一些还没有失传的文化遗产,则随时面临中断的现象。
4.保护的经费很少,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缺乏相应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就缺乏动力,也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更不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宣传和讲解。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社区和谐建设需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几千年以前,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财富,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我国素来尊崇“礼让谦卑”的人文品质,这些都凸显了我国的和谐文化。同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国人期望的“世合世泰”,都集中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而且这些思想精髓也体现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被今天的人们所挖掘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必须是人们所创造和发明的,所以也必须散发着乡野的醇香。用如今的观点和想法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其不但源于社区,而且也承在社区,并且大多数都和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很多人为了能够在春节回家团圆,不惜夜以继日、匆匆的赶回家,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辛苦一年,只为春节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条广告,在这条广告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快乐也是生产力”,这句台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说出了我国放民俗节假日的一项初衷,即继承民俗文化,共享和谐生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建设的双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提出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在文件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合理的保护了文化遗产,才能够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定以及统一。 昆明市五华区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牵头负责,区文产办、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五华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五华区文化馆、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了政府职责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区文化馆具体抓,文化站(室)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为保证五华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五华区文化馆按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分类不同,分类别、分层次、分方式进行相应的平台搭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表演性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和推广。先后组织了滇剧、花灯、民族歌舞类的500人次参加了元旦海鸥节、昆明春节老街庙会、沙朗白族三月三庙会、“五・一”昆明国际旅游节、6月“遗产日”的演出,充分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还编出版了辑《昆明扬琴汇编》抢救了濒临遗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共有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0项,区级项目59项。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1名、区级传承人11名。
由于甄选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来自于市里的各个社区,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具有保护社区的性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也加大了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另外,因为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当中的活跃,使得剪纸、土陶、花灯等走进了学校和企业、机关等等,对广大的社会人士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民风、民俗在所的社区被挖掘,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被充分的提高,社区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和谐之路, 既完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建设了社区文化,所以真正实现了双赢。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在大力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影响和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社区,必须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并且鼓励社区居民和民众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汉军,谢宏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态势:城市社区旅游――以武汉市非遗聚集地江欣苑社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3,(12):3-4.
篇4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篇5
Abstract:It will analyze China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and performance, point out the mistak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present and mistake, and put forward to the relative strategy.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present, mistak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其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可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全体成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最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企业文化建设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也存在着许多误区,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以克服。
1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建设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企业文化建设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好,西部和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差;说得多,做得少;表面的多,深层的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如文化贡献率、实证模型等),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方面。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有的企业设立了企业文化部,有的将其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真正地融合,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渗透力和实效性。企业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企业家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但企业家精神不能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凸显与张扬个性,并进行科学的CI、VI、MI、CIS设计和恰当的形象塑造。唤醒了众多企业管理者“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放与利用。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宽松、优美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人的能量的发挥,更加重视人才的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形式轻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与企业管理脱节。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
过份追求表象化。一些企业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虽然对于外部环境的不知情者可能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纯属一个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还有少数企业更加表象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
3改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突出先导性的经营理念。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发展方略,突出其内核,抓住其实质,把企业文化凝结为一种理念。这个凝炼后的经营理念一定要有先进性和导向性,能够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实践这种理念,并得到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认可。正确而先进的理念是企业存在和运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理念为企业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其作用是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
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
高科技和“以人为本”兼顾。有学者指出:“高科技可以在一个阶段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最终应该是在理念方面。”“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企业创新只有把高科技与“以人为本”密切结合起来,两者兼顾,才能提供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产品、新服务,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管理者是主要的缔造者,缔造、倡导、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础,他的观念创新带动企业文化的更新,素质的不断完善将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篇6
项目带动 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岭工业区的发展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工业区先后实施的27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3亿元,相继实施了50万吨磁铁矿扩改、2×90万吨菱铁矿采选、800万吨菱铁矿采选公辅设施、60万吨银铜矿采选、120万吨球团矿、日处理2000吨铁铜采选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入园企业由8家发展到22家,其中规模企业发展到12家,产能规模达到年产铁精矿150万吨、银铜精矿10000吨、球团矿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工业区总产值由2.2亿元提高到28亿元,年均增长50.8%;上缴税金由2153万元提高到2.1亿元,年均增长42.6%;截止2011年底,工业区内的大西沟矿业公司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陕西银矿、金正矿业公司、博隆井巷公司、博隆矿业公司、三星公司5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矿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柞水第一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实力已跻身商洛市工业强县之列,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奋起直追 小岭工业区将再创辉煌
篇7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ow to make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become truly meet consumer demand, to mass popularity and accep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investment value commodities are designers facing new topic.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principl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elaborated the hyundai residence district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points.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具体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和城市化风貌。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1.1 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是属于宏观的,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
1.2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在一定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因而,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上的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
二、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2.1建筑设计的统一性。建筑设计不再单纯是一幢两幢的规划设计,而是以一定规模的小区作为前提,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以人为本,同时营造更优美的室外环境。要求功能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地生活。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城市的自身特色,小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小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是创造良好小区环境的基础,是小区设计的感观因素,是设计中的重要工作。
2.2住宅建筑设计细节的合理性。未来的住宅标准将有很大的提高,细微之处将得到重视。节点细部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细部设计、节点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设计的尺寸、体量都应从人的生理学考虑,作为主体人感受到外部环境的舒适程度,可以直接衡量设计的好与坏,千万不能忽视细节的小问题,一切从人的需求考虑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2.3住宅建筑的舒适性。现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仅是“住得下”,而且要“住得好”,这就是说人们对住房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住宅要方便、舒适、自由、美观。对室内采光、日照、通风、采暖、景观等因素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现代、接近自然,要有时代感,体现自由、体现家庭的亲切感。
三、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
高水平规划设计,是提高小区品位和受消费者欢迎的前提。很多在市场畅销的优秀小区,都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项目调研,准确定位,然后特色高水平的规划师进行招标式规划设计,从多个方案中择优,从几个方案中优选其中的精华,集众优于一身,再反复研讨修改,最后才拍板定案。任何规划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这种真正下功夫的反复提高的过程,才有可能出精品。大量实例表明,深入的市场调查,准确的市场定位,精明的策划,正确的决策,以及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是项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达到以下目标的住区:(1)生态环境优秀的住区;(2)山水景观优美的住区;(3)功能质量优良的住区;(4)人居文化上乘的住区;(5)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为建设这类高品位住宅区,在规划上要做到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居住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居住和廉租居住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居住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居住及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运动、保健)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休闲需求。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上可负担的条件下取得。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的干扰。三是居住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居住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居住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居住群落功能,布置好居住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四、住宅建筑的整体设计 建筑的整体设计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房屋的门、窗、阳台、屋顶、玻璃等设施,这些基本设施都对住宅建筑的节能损耗有很大影响。其中建筑的保温材料在保温、隔(吸)热性能的优劣,对冬季取暖、夏季降温在空调使用率方面有着直接影响。据某些资料显示,能源节省所需的费用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围护结构用以保温、隔热。因此住宅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就是采用热工性能优良的护系统。 门窗是太阳辐射的重要的吸热、散热设施,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其中门窗的传热系数为墙体的3-4倍,所以合理选用门窗形式、材料是住宅节能设计的重要途径。因此现在的住宅设计中应尽量的少用飘窗或者落地窗,对其合理的使用可以兼顾使用及节能两方面的要求。住宅节能设计需保证门窗在夏季合理自然的通风调节,同时还要注意冬季寒风的侵袭,保证室内气温,增加居室的舒适度。向阳居室的窗户可设计成平开窗形式,另设遮阳板和窗帘,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目前,外门窗框料中铝合金塑材、塑钢是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之一,在住宅节能设计中可以多加使用。另外,使用中空镀膜玻璃,在中空气层填充氩气等等某些惰性气体,也可改善玻璃的热工性能。
篇8
摘 要 井区安全文化建设既是采油井区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采油三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效快捷、顺利完成原油生产任务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井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理念,增强井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本质安全化
一、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采油井区的作业是一个高危作业,因为石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要害生产部位较多,且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原油中所含的腐蚀成分对生产装置和流程管线腐蚀严重,工业动火施工亦会逐年增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井区一年动火就达120次之多,因此,对安全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非常严格的。特别是近年来,井区原油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国家“两法”的实施,地方政府要求保护环境,环保压力随之增大。
其次是来自员工的需求变化,员工的需求早巳超越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他们需要井区或者作业区提供更加宽松、舒适、安全的软硬件工作环境;
再次是井区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员工对制度却熟视无睹,由于种种原因违章作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难得出井区安全文化基础不牢固是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厂大发展的背景下,形式所趋,井区必须学习核能工业企业,把安全高于一切、超越一切的先进经验,树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增强建设井区安全文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井区安全文化是井区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并构建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吸收优秀部分并继承下来,扬弃自身文化中制约发展的、不健康的成分,再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形成井区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遵循文化扬弃的原则
(二)安全文化融入井区的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三)安全文化建设和井区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四)全员参与的原则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
采油井区不但重视规划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而且要在内部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一名员工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在本质安全化的“机―物―环”系统中,注重安全生产、关心安全生产,自觉地维护井区的安全形象,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用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行动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形象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社会形象,既是由采油企业特征决定的,也是井区持续健康从事原油生产的必然趋势。井区原油生产必须是绿色环保的生产,安全生产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不但不能污染周边环境,还应为美化绿化周边环境作出贡献。为达到这些目的,必将牺牲许多既得利益,这也是社会赋予的使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名符其实;向社会展示,使“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二)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建设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本质安全化”和“物的本质安全化”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是生产、生活中的动力之源,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杜绝违章违纪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人的本质安全化。
在井区所辖的井组班站,各类仪器、仪表和报警系统、安全附件既是员工视觉等感觉器官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监视耳目。所以,确保仪器、设备、流程的可靠性,确保它们的本质安全化,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
(三)完善法规制度,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以厂实施的HSE管理体系为龙头,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实施奖惩,激励员工规范自律行为。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安全标准,让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四)齐心协力共建井区安全文化
篇9
本土化的问题是“民族化”又一种表述,油画的本土化问题大到国际小到地方乃至个人。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国家,然而,生长在这种不同文化下的艺术家们更应该去关注那片养育自己的地域,并努力去挖掘与感受那一片地域性的文化,使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本土化,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艺术如果没有立足本土,将会被视为无源之水,油画艺术也不例外。我们的油画艺术作为“西学东渐”,从全盘接受到“洋为中用”的本土化过程中,本土化这一问题自传入之日起就已经存在。然而,美术题材在选择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地质地貌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改造,从而使艺术家所在地域文化的烙印得以显现在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广西的绘画就有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西部,提到广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桂林“甲天下的山水、烟雨中的漓江、亚热带的田园美景、优美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美丽的红土地……”。桂林位于广西的北部,与河池、柳州等地称为桂北。这里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有著名的世界旅游名城,生活在此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灵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桂北地区最具特色的不外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美景与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桂北处在广西的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植被的品种十分丰富,四季绿色萦绕,湿润的空气氛围,整体能感觉到其淡然素雅、安静怡然、湿润柔和的特点。桂北地区的河流众多,山地型的河流比较多,构成了沿江的秀丽风光。之前美国CNN 通过评选,选出了世界15 条最美河流,而中国唯一被选入的就是美丽桂林的漓江,其称长江在中国是著名甚至闻名世界的河流,然而,人们却更容易沉醉在漓江的秀美之中。典型的喀斯特风光,挺拔山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因其独特的美景,吸引来了众多艺术家,纷纷来此吸收艺术的精华,徐悲鸿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抗战年间徐悲鸿先生选择在桂林以及阳朔这一带居住,并画出一批优美的作品,《漓江春雨》就是他在这期间的佳作。同时,桂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桂林的古民居,柳州的风光、古迹,与风景各具特色且民族风情浓郁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构成了广西的民族风情旅游区。壮族妇女们的装束特色十分鲜明,河池市的里湖瑶寨、南丹县八圩与接壤的贵州蒸波县朝阳瑶乡一带誉称“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族人勤劳朴实、善良热诚,他们创造了婚俗、服饰、葬礼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受世人的关注。
二、桂北地区油画本土化发展的现状
桂北地区的艺术家们受到传统山水与水墨的影响,因此传统的绘画观念较强,对现当代的绘画有着保守的心态。桂北地区的油画现状主要以具象写实的居多,格局略显单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艺术家不断的摸索、前行,自省、徘徊,无论在题材的开拓上还是油画语言的探究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随着时间的发展,桂北地区的艺术家们积极的团结起来,为本地的绘画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的佳作。在这期间,桂林本地的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等都大力支持艺术创新与交流,并举办了多次展览。2013 年举办了《桂林油画双年展》,2014 年举办了《独秀中国画花鸟作品展》等展览。通过每次的交流与艺术的沟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指出,桂北地区的艺术家甚至对桂北题材兴趣浓厚的艺术家,要经常交流,切磋绘画,不断扩大交流圈子,齐心协力使桂北迷人的地域文化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
2017 年4 月花桥美术馆的展览《表现·抽象》就是对桂北地区这种油画实践中客观的展现。这里有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前辈艺术家赵松柏的《漓江之夏》《漓江秋游》等系列作品。他的作品秉持着油画本身的特征,又糅进了中国画中的笔墨趣味,画面安静、儒雅、淳朴,给人一种谦谦君子式的民国风范;邬永柳从原来的黑白山水花草,切换到色彩斑斓的“树木瓜果系列”,是对绘画形式与审美的自我探究;袁一摈弃了惯常对景写生的路子,用一种在桂林还不多见的画法,探寻人们隐秘的精神世界,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当下面貌;覃立群则从壮锦的图案中得到启发,追求画面的扁平化和色彩的碰撞与构成;梁柏在抽象中似乎又找寻着具象;徐伟凯的几何体山水则是另一种风景图式……在这九位参展画家中,主观表达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表现对人生、对环境、对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认知,他们不求自然景观和物象的真实摹写,而是对客观外象深入研究之后,追求内在的真实表达。在内容的遴选、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上,以符合主观要求的心象为尺度,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呈现出表现性油画的特质。
三、桂北地区油画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通过上述可知,桂北地区的表现性油画,提升的空间依然存在。风景绘画创作方式是自由的,它的形体把握和画人物有很大不同,没有那样的严谨与科学。但是风景绘画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把握,这就要求画家必须用心去感知和体验生活。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试图让艺术家个人同世界建立直接对话与交流。一件好的作品是时代与地域性的双重结果,去研究传统的文化,挖掘出地域文化,让每一幅创作出来的作品带有本民族的情感与审美,使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承认,桂北地区抽象油画艺术还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以管窥豹,说明桂北地区目前从事抽象油画创作的人还是稀少;需要更多的艺术家打开思想,投身到桂北区域油画本土化的建设中。当代的艺术是全球化的艺术,因此,积极将本土化与全球化相融合,将当代艺术的全球观念同桂北地区的当代艺术相结合,最大化的提高桂北地区文化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每位艺术家的使命。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69-04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指在社区教育课程群中,在一个或几个方面长于优于其它课程的课程。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特征是本土化、特色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遗产,它长期影响、渗透市民的生活,往往是市民感兴趣也是最能引发市民主动学习的,市民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依恋感。地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转化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能够满足特色课程的“特色”内涵。随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对于地域文化的开发,以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创建多元的、富于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已日益受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通过挖掘家乡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将家乡独特的教育资源与社区的教育教学有机整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社区教育,有利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构建。
一、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课程建构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社区居民教育活动的载体,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编写,是为了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社区教育深度发展。
(一)新时期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呼唤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忽视了学习者发展的差异和需要,从而使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缺失,使大量丰富而有意义的地域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其教育的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建设,挖掘优质课程资源,编撰课程文本,凸显地域人文特色,弘扬历史文化,才能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彰显社区教育功能,惠及百姓学习,也才能办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
(二)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教育资源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社区教育特色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强调的是地域文化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立足于反映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挖掘、整理地域文化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开掘得好,利用得恰当,认识得清晰,对于培育居民的乡土意识和乡土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开掘就必须注重优化,优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热爱、就是传承。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资源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通过挖掘提炼加工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社区教育之中,有利于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个性化社区教育。另外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能丰富社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扩大市民信息源,拓宽市民的知识领域,使社区教育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不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陶冶了市民的审美情操,激发了市民的创造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形成社区教育课程特色。
(三)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教育资源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也是形成特色课程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潜移然化地提高了教师自己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水平,其专业素养会得到提升。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和精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国内外的许多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践表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二、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最熟悉自己的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会得心应手。通过自主开发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热爱和了解自己的家乡,也可使课程开发走上高效、优质、低耗的资源节约型道路。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除了具备一般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外,至少包含三个内容和特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发展必须立足地域文化实际。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即是针对社区内某些特定的人群,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具有一定导向性、规范性的教学计划,并能确保达到一定学习效果的详细的、可操作的经验性或者知识性的教学方案。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强调其实用价值。具有本地域文化特点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能为本地区最广大基层社区百姓所接受,能满足最广大社区居民教育的实际需要。社区群众柔慧智巧,开放兼容,自强不息。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和个性优势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用终身。我们可以大力开展以增强社区群众石雕创作和石雕销售技能为主的岗位培训,开展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主的管理培训,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活技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同时,又促进当地石雕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山口人民精雕细刻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教育一方人,当有着深厚底蕴的地域文化融入了社区群众的心中,人们的生活会变得富足且富有品位。
(二)特色课程的外延相对比较狭窄但深受一定类群人们的喜爱。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不要求面面俱到,但必须在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表现突出,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明显超过其他同类社区教育课程。如作为丽水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的青田鼓词,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在全县境内上至祯埠乡,下至温溪镇均有分布,现有鼓词艺人300人左右。青田鼓词用本地方言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其自成一格的音乐风格、唱腔与表演形式,极具保护价值。鼓词中所阐述的哲理,也影响了一代代青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青田人民勤劳俭朴、团结奋进的精神,忠厚诚实、热情好客的习性,跟受到鼓词的长期熏陶是分不开的。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来说,从小耳濡目染,对这块本地域中的“民间艺术”既有深厚的感情,又有学之用之的内在需求。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青田鼓词文化,同时更为社区居民能全面认识此艺术母体,激发居民对乡土的热爱,提升居民的艺术素养,青田县的社区工作者通过走访、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鼓励传承人拓宽表演场所,从庙宇祠堂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文化广场、走进民众生活,进一步扩大了青田鼓词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它和接受它,青田鼓词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类似于“青田鼓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青田鱼灯和端午赛龙舟。青田鱼灯既是青田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也是浙江省鱼灯类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端午赛龙舟,青田俗称“划龙船”、“斗龙船”,相传始于明朝,盛于民国,清朝康熙版《青田县志》就有活动的记载。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
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深受一定类群人们的喜爱,一旦形成和发展成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可以带动更多的社区群众自觉地参与其中,既能营造社区教育地域文化氛围,也能倡导居民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三)特色课程的内涵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也能较多反映出编写者的个性色彩。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内蕴和特征的东西(形式)。”如青田独特的“侨乡民情”决定了青田的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模式等方面必须走个性化的特色之路。山口镇是青田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每年暑假,各个社区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回国探亲度假的华侨子女。他们从小生养在外国,回国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汉语,学国文化和家乡文化。因此,“汉语夏令营”、“华文寻根夏令营”、“青田民俗文化之旅”等活动和科目的开展就成为暑期社区教育和社区培训的主旋律。每年约有一万多名的新生代华侨子女和归国小华侨在玩民间游戏、过传统节日、学石雕艺术等传统技艺的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同时还加入了青田小吃制作、家乡美景游览等兴趣课程,通过读、写、看、做,体验家乡人文风俗,感受故土的乡音、乡情,继承并发扬父辈、祖辈的优良传统。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培训实践中编写了社区教育特色教材《家乡青田》。《家乡青田》全书共分青田地理、青田历史、青田特产、青田名胜、青田民俗、青田名人、民间艺术、创业天下、青田诗词九个篇章,涵盖青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地貌、自然风光。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文字标注拼音,在遵循少年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凸显青田地方文化内涵,把培养故乡情和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这种既有较深文化底蕴又能较多反映编写者个性色彩的特色课程,开辟了社区教育新途径,为华侨新生代设置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内容。
三、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构
怎样构建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彰显魅力四射的社区教育?
(一)了解“乡”情,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是构建特色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要利用地域文化实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构建,首先必须要有资源,没有资源的支持,再好的课程创新设计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地域乡土资源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如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不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不注意有效地保存,就会陷入不需要时随处有,需要时却无处寻的困境。因此,一个乡镇或是一个街道,甚至一所学校,创建自己的地域乡土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山口是青田石雕的发源地,有着极其独特的石雕文化,石雕人才辈出,为了弘扬家乡文化,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能够感受和喜爱我们独特的家乡文化,山口镇社区依托山口镇小学的雄厚师资力量,积极组织编写《走近青田石雕》教材读本,老师们一边在各种有关青田石雕的书本和网站上找资料,一边深入石雕艺人的作坊,听其讲解石雕艺术,并亲身体验石雕创作过程。在编写过程中还邀请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做顾问,为书本进行把关。该书穿插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做到了图文结合,直观形象,还设置了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石雕,体验创作的乐趣。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了解“乡”情,才能做到有效地开发、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丰富的资源,为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服务。
(二)紧靠“人”情,利用地域优质人力资源是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根本保障
这里所指的人力资源是指那些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社区人力资源。青田石雕是我县一张“金名片”,目前全县拥有石雕工场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5万人,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30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家,还有185位中、高级石雕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学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同时石雕大师们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在他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使以提升社区群众石雕创作和石雕技能为目的的社区教育有适合培训的教材,职业技术学校的白雪梅和童友松老师一次又一次来到山口石雕工厂,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裘良军探讨如何编写教材《精雕修细》中关于细坯技巧的细节。编写教材《精雕修细》是一件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正是有这些教师的一线实地调研,梳理和整理石雕理论与经验,目前编写的《精雕修细》等6本专业核心教材、5本项目教材,填补了青田社区教育石雕技艺理论短板和石雕培训特色教材空缺。实践证明,紧靠本地域之“人”情,依托石雕优质人力资源是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根本保障。
(三)依托“特”情,挖掘和彰显地域文化特有资源是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时代要求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功能是,要让社区不同成员爱好、爱看、爱学,从自己内心中想看、想学,感觉到这课程能体现自己的意愿,能达成社会知识的法定共识,既有自己需求的一面,又有从中掌握课程知识的动力,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知识性。青田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的已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尚待挖掘。挖掘当地的石雕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亮点。如石雕文化是青田县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品牌,我县山口镇通过对本地石雕艺人、石雕技艺、文献资料、民间风俗等内容的普查,摸清该镇石雕资源、文化变迁、历史沿革等脉络,在社区教育特色中通过设置石雕大师名人榜、名石大全、印石之祖、石雕精品、石雕学术研究资料、石文化传说等板块进行展示,在普及了石雕文化知识的同时,以石雕艺术为载体,向社会宣传普及真、善、美等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挖掘、整理县域名人文化,是基于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重要展示内容,发挥了激励人、劝喻人、潜移默化感染人的作用。刘基文化是我县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代名词。为了弘扬传承刘基文化,继2008年我县成功申报“刘伯温传说”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去年7月份,我县又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欢聚在美丽的瓯江河畔,共同庆祝这位千古人豪的诞辰,再次打响了千年古县的名人品牌。为此,我县专门成立“青田刘基研究会”,举办了数次高层次的“刘基文化研讨会”,收集整理与刘基有关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新创民间文学;编纂出版《青田民间故事大观》、《刘伯温传说》、《刘基散论》、《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和《青田乡村寻梦》等有关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读本。
总之,把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培育成最具区域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积极健康的地域特色文化,对于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依托“特”情,挖掘和彰显地域文化特有资源是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时代要求。
(四)满足“需”情,实现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自主选择是构建特色课程的重要方向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伴随着社区教育内涵的发展而诞生的,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子,是社区教育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选择,完全由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建设才会有生命力,课程的学习才会是美好的。因此,尊重居民的需求,是社区教育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例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以风景秀丽,清静怡人著称。这里房舍依山傍水,梯田循坡而辟,民风淳朴,文化深厚,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方山田鱼名声在外。2005年,这里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使方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田鱼村”。近年来,方山乡充分发挥了“稻鱼共生系统”生态价值,全面打造“田鱼之乡”文化品牌,推动当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因而也获得了当地村民的一致欢迎和支持。为此,方山乡依托地域优势,积极开展以田鱼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建成以田鱼文化广场为中心的田鱼文化宣传栏,集中展示龙现村1200多年的田鱼文化;建成村民俗文化展览室,邀请离退休教师、干部整理收集民间传说、华侨历史、村史等材料。组建鱼灯队,积极排练和外出演出,宣扬田鱼文化。为培养方山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方山乡政府还依托方山乡中心学校,积极深入理论研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编撰社区教育乡土教材《话说田鱼》,该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富含侨乡特色,是传承民间文化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