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
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
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
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
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
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
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
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
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
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
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
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
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
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
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
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
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
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
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
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
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
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积极思维 学习兴趣
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和优势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从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核心和目标,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启发式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任务,反映和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在正确调和师生关系的同时,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乐于学习,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拥有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将它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作用,建设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二、如何正确有效率的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要让启发式教育方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让其发挥最大功效,教师就要正确利用这种方式,让它在课堂中的运用变得有效率和恰当,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启发式思维进行教学。
1.正确认识和接受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应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接受新型教学方式,转变固有错误教学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理念,创建一个教师为课堂引导者,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发散思维。
2.营造适合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情景对话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对话情景,让学生体会对话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特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可以缩短学生和对话的距离感,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话内容和含义,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对话和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积极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和对话的理解和记忆。
3.正视文化差异进行启发式教学。英语和汉语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语言、文字和语法的差异,最主要来自于两国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和教育环境导致文化差异,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先正视文化差异,并尊重别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rice”从字面上是米饭的意思,但在英语文化中,“rice”还是一个姓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感受到西方文化的不同,并尊重西方文化。
4.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习惯进行启发式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对英语学习或多或少的有排斥心理,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英语和汉语一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意愿的一种工具。就像中国有春节,西方国家有圣诞节一样,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让学生不必太惧怕英语学习,英语知识一门语言,并不是一种科学。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两个英语学习重点,一是在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学习英语,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更佳的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只是一门语言,用一颗平常心去学习英语,不必太过紧张和惧怕。只要学生认识到了这两点,教师才能高效率的运用引导性教学。
由此可知,引导式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运用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一个师生平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法;积极思维
一、启发式教学概述
1.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法具体来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相关的认知规律,切实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措施,通过合理引导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对其思维进行启发。
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启发式教学会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真正的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好的吸收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其次,启发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启发式教学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愉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明确教学并非一个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填鸭式”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双向互动对学生思维潜力进行开发的过程,然后还要将这种教育理念付诸到实践教学活动中,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生活中,老师要坚持用英语和学生进行日常交流,让学生动口说英语,摆脱“哑巴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一些学生会由于缺乏学习兴趣、不关心学习成绩而导致学习情况欠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学之”。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二。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善于使用“Oh!My boy!You are so Good!”这种鼓励话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老师的肯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单调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教师应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的创新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例如课前唱英文歌法,在一节英语课开始之前,唱英文歌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演唱英文歌曲潜移默化的吸收更多英语知识。
4.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高中英语教材里的课文有许多对话的场景,如在就餐,医院,机场,校园等等,教师要善于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意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通过对生活化场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此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感,激发起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目的。例如在下述对话中:
“LI:excause me,im a fresher here i want to go this place!
PASSERBY:yes! this place……oh i got it.its a wonderful place,i bet you will love there,ok i show you the way.go straight and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ss,then go straight about 100 meters turn left when reach the highest building! there you will see a advertising board for coffee,the turn right you can see the XI YU street,you cant miss it!
LI:OK,thank you for your help!
PASSERBY:its my pleasure!
LI:bye!
PASSERBY:bye!”
讲述的是日常对话中的问路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此情境进行表演和再现,既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也能通过实际表演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吸收,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就像把真实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充分训练,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5.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高中生正处于最为活跃的年纪,英语老师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增强其学习兴趣、激发其积极思维。如英语话剧表演、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演讲、办英语墙报等。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活动中不断受到启发,其积极思维也会随之得到开拓。
课外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因此要把它纳入整个教学轨道,成为一项真正的教学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心所欲,视之为可有可无,搞搞停停。如果图一时兴趣,最终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只觉得好玩。所以要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认真做好安排,只要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将其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课堂恐惧感,让其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受到启发,从而积极主动的拓展其积极思维,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兆梅.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J].新课程导学,2013-10-28.
篇4
【关键词】启发;诱导;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启发诱导探究教学法的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并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怡品德,获得全面发展。有道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启发诱导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例略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启发诱导的运用技巧。
一、 寓以典故,借以启发诱导
典故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启迪,而为人们广泛传诵。对于已有一定文学基础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典故,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思辨的欲望,从而达到启发诱导的目的。一般来说,典故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我们有的老师运用典故,只重在论证知识原理,却不是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新知,这样就起不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要想寓典故以启发诱导,典故的运用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典故一定要贴切教材内容,且要通俗易懂,活拨有趣,切忌晦涩难以理解。如果选取的典故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不仅不能诱导学生朝既定目标思考,反而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学越困惑。如果典故晦涩难懂,沉闷无趣,教师又不能讲解透彻,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思困和焦虑想象,从而思维得不到激发。第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朝既定学习目标思考和探究,设置的问题切忌过于笼统,也不能过深,否则也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灵感,产生不了“启发诱导”交融的氛围。第三:典故述说要生动,教师本人在课前要对典故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善诱”,而“善诱则通”,从而实现” “启发诱导交融”
二、透视社会热点,以诱达思
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尤其是也开始对天下事较关心的高中学生,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和感兴趣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巧设社会热点,不仅是政治课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借社会热点诱发学生思维和探究,必须要注意以下事项:社会热点的选材要贴切,要典型,要具有诱惑力;教师在课前要对选取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切忌不加琢磨就搬进课堂;一定要内含问题,且问题的设置要科学,要合理,要层次性,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只会起到让学生只看了一场热闹的效果。
三、巧设活动,以诱达思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一项常规工作,但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政治课堂上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活动,就是竭力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并以诱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公司经营成功的秘诀时,我在课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模拟中央电视台李佳明主持的《绝对挑战》节目策划了一场简短的招聘会:为某公司招聘一位经理。首先,课前我选拔了四位应聘学生,并指导他们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招聘会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程序:(1)为每个应聘者提供某企业的一典型成功案列,要求竞聘学生分析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2)为每个应聘学生提供一频临倒闭的企业的典型案例,并要求每一应聘学生为该企业扭转乾坤出谋划策;(3)要求每位应聘者在一分钟内陈述自己的竞选词。(4)要求其他学生以前后六人一组为单位,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公司经理,并派代表陈述理由。
要使类似活动在启发诱导探究教学中,成功起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设计一定要精心,组织一定要严密,时间安排上既要紧凑,又要科学合理,并且教师在课前要尽量揣测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行为和现象,以及找出相应对策;否则不仅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弄得课堂乱糟糟。
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的思考,探索,而且使用语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要有利于营造轻松、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以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展开思维和想象,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有效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第三:活动中设计问题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问题设计既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又要有趣味性和诱惑性,设计问题过深过浅过闷都不能带动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探究,会让一场好活动流于形式。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好的启发诱导方式,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但是有点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中启发诱导不能简单模仿,也无现成的模式。只要我们在教学组织中牢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要时刻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要时刻给学生点拨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求通达。那么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总之,“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精心组织,就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网络通信;启发式教学;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启发式教学以其教学思想新颖、教学方法独特、教学过程灵活等特点,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等院校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而言,启发式教学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以学习活动为基础,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以及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则成为学习活动的客体。
二是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能够充分锻炼思维能力。即在启发式教学方式下,学生需要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锻炼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充分挖掘思维潜能。
三是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即启发式教学更需要教师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
可见,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高校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深邃的网络知识从教师的灌输转变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2网络通信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目的
网络通信类课程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扩展性较强。目前,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看,主要以各种网络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为主线,以网络分层模型、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授课内容,重点阐述各种数据传输技术和交换技术,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
在以上涉及到的网络技术中,数据传输技术和网络交换技术是网络知识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网络通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通信网的体系结构有整体了解,掌握网络所用到的分层模型,主要为TCP/IP网络分层模型,之后需要对目前网络中常用的各种通信协议,如IP、TCP、OSPF等以及网络中涉及到的各种通信技术,如时分复用、波分复用、SDH/SONET等有较好的掌握,其中对一些基础通信技术必须重点掌握,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及知识延伸能力。
3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虽然是客体,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成功进入启发式教学模式环境,教师就担任了最重要的角色。引导成功,学生和教师就可以充分享受启发式教学的成效,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讲授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更需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善于对书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扩展,最重要的是随时把握网络技术领域的相关科技动态和发展前沿。网络技术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熟练掌握授课教材中的所有授课内容,有能力把握要点和重点,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归纳。
二是考虑哪些知识点具有可扩展性和扩展的必要性,对网络技术中具有可扩展性的重要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入,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这些知识精髓。
三是要思考如何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四是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把握此知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培养部分热衷于该知识领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以上四点环环相扣、逐渐深入,能顺利实现最后一点,就能使启发式教学在网络技术课程中产生效果,并能够取得成果。
4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下面笔者就以网络技术课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两个知识点,即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为例,来阐述启发式教学的过程。
4.1数据传输技术的启发式教学
传输技术的启发式教学目的是,通过引导,使学生对通信网数据传输技术的原理有较深刻的掌握。
首先向学生介绍数据的信号表示方式:数字信号是由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形成的,于是每种信号都将占用一定的带宽资源。现在假设A、B两人要利用一根传输线路进行通信,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多少种方法完成通信,这里可以提醒学生应该在带宽资源的分配和时间的分配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有部分学生会考虑到将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A和B就可以轮流占用时间片进行通信,在每个时间片内完全占用通信线路的全部带宽;另有部分学生会考虑到将通信线路的带宽平均分配为两段,将A、B两人所需要通信的数字信号的带宽控制在每一段可用带宽之内,这样A、B两人就可以完全占用时间轴,而不用等待。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就可以逐步了解数据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之后,继续让学生讨论这两种传输方式的特点,思考两种方式的运用条件以及可以利用的网络环境。这样,虽然并没有主动讲授这两种通信方式即为目前世界通信网中最常用的“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传输方式,但是学生已经对这两种方式的整个运作过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此时就可以将传输技术应用到实际当中,介绍最常用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波分复用”技术等知识,让学生对传输技术的原理、特点、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启发式教学用于传输方法的目的就基本达到。
4.2数据交换技术的启发式教学
数据交换技术的启发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本技术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能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入研究,完成对本知识点的掌握。
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线路交换”原理,重点放在其特点上,即必须建立连接以及保持连接,交换粒度很大,适合在网络链路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传输实时性很强的业务,灵活性很差。接着讲解“报文交换”原理,同样重点强调其特点,即是无连接交换机制,交换粒度是整个报文,小于线路交换,但是一旦出现差错,整个报文需要重新传送,耗费很大。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在链路状况很差的情况下,更灵活地交换数据?让学生结合以上两种交换方式的特点进行考虑,这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基于无连接的,采用粒度更小的交换模式,于是再引导学生将这样的小粒度交换模式具体化,这样学生实际上就已经对灵活度最高、可靠性最好的“分组交换”技术基本原理有了较好的认识。
在充分认识了三种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征之后,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入。首先需要将交换技术从传统的电域扩展到光域,因为光域交换技术是目前世界通信领域的研究前沿和重点课题,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对这个知识点的扩展,重点强调电域中数据的传输链路主要是电缆等,而在光域中,数据不但被光波所承载,重要的是传输链路已经变成了光纤,其特性和电缆相比差别甚远,因此需要在这个知识点上进行详细讲解。当学生对光特性有了基本了解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逐渐步入最前沿的交换技术研究领域。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将“线路交换”的思想引入到光域中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光线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同样,又可以将“分组交换”的思想引入到光域中,形成“光分组交换”的模式,并采用比较手段,让学生将电域和光域中的这两种交换模式从交换原理、交换粒度、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使学生充分了解各自的特点和技术思路。此时可以提出问题:“光线路交换”的交换粒度很大,需要建立连接和保持,灵活性很差;而“光分组交换”虽然交换粒度最小,机制最灵活,但是完全可以进行全光处理、全光交换的路由器并没有研制成熟,因此目前的路由器必须采用光电转换等措施才能保证光信号能顺利通过,大大影响了交换速率,限制了网络带宽的提高。如何才能结合两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并根据数据分组的格式来研究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并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投入运行的交换技术呢?通过引导,部分学生就会提出:考虑将数据的交换粒度定义为这两种交换技术的粒度之间,并为每个光分组产生一个控制分组,对数据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在网络结点仅仅对控制分组进行光电转换,而数据分组就可以全光通过。这样做的优点就是:既增加了交换技术的灵活程度,又减少了光电转换时间,较大程度地提高交换速率。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不确定性、可行性等疑惑,但是实际上,他们已经步入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交换技术课题――“光突发交换”的技术研究领域!学生的这些想法,其实就是“光突发交换”技术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学生不但对数据交换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还会提高科研兴趣。
这里,用两个例子来验证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一是笔者2007年指导的学生团队,以“光突发交换”技术为主要研究课题,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湖北省三等奖;二是笔者2008年所指导的学生团队,以“光通信技术”为主要研究课题,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湖北省二等奖,课题内容皆源于学生对光突发交换技术以及光通信技术的科研兴趣。
5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探讨
为了更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知识点的选取。启发式教学可以运用于哪些知识点,如何分配教学课时以及如何具体实施教学方案,需要认真思考。
(2) 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
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还是对知识点的扩展,或是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这些问题需要仔细思考和讨论。
(3)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时机。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一定程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影响,选取的时机过早会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受阻,过晚会导致启发式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并探讨其运用时机问题。
6总结
本文对启发式教学在高校网络通信类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出了基于网络通信类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以网络课程中最基本的两个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了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过程及注意事项,最后对启发式教学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有一定的完善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武.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J]. 昆明大学学报,2006(3):77-80.
[2] 刘静,张继福. 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J]. 计算机教育,2004(12):66.
[3] 柯S.《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2-54.
[4] 张菁.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3):71-73.
[5] 汪沁,李谦. 教学方法与计算机教育的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61-162.
[6] 刘世策.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关于启发式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的几点认识[J]. 湖北教育:教学版,2006(11):2-4.
[7] 罗必新,付冬梅. 对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思考与展望[J]. 科学教育,2008,14(6):1-2.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Heuristic Teaching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urses
HOU Rui1, ZHANG Wen-jun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启发式教学 实施途径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利用情境材料、问题设置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由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利用某种介质,如问题、情境等,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被唤醒,从而更为主动的学习。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师灌输、讲解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也是凸显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发现,利用启发式教学,能助力于调动学生主动性;能助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等。那么,应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展开启发式教学呢?[1]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选择中,多设计一些疑问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心里想求通,但又不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愤”和“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很想和大家一起上数学课。有一次,国王批准了,于是,小精灵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很大家一起上一节难忘而又开心的数学课。哟,小精灵真是准时,铃声一响,就到教室了。同学们看一看这位小精灵是什么时间到教室的呢?(出示真实的挂钟,让学生试着说出上课的时间)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以童话故事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等到数学教师描述完后,学生开始看着挂钟,思考应该怎么准确说出时间。挂钟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由于还没有正式进入学生,学生想要表达出时间,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但是,小学生都想说出小精灵来到教室的时间,证明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利用情境成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后续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一点一点为学生揭秘。[2]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每一节课都会有重点内容,或者是学生难懂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启发点,设计启发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不宜太难。一般而言,太难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容易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即认为这太难了,我思考了也做不出;二是题目也不能太容易、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这使问题本身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三是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难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点,因而设计的启发问题应与课本相关为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背景:超市中有很多吸引人的物品,玩具熊23元,光头强15元,旺仔小饼干6元,饮料7元。依据这个背景,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 小明想买玩具熊和饮料,一共多少钱? 2. 小红想买光头强和旺仔小饼干,一共多少钱?3. 小强身上有21元,请问他能同时购买光头强和饮料吗? 数学教师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点融入情境问题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从题目设计来看,呈现出由较为简单到难度较大的变化趋势,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特别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到底如何计算。其实,教师只是稍微变了一下说法,让学生跟着问题,脑子不断变化思考。实践证明,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思考。[3]
三、提供操作机会,引导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极有帮助;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手操作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拼组》这一课时,笔者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拿起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自己动手折一折,然后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尝试做一下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折一折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例如,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而在做风车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应该选择长方形的还是正方形来做呢?还是两者都选择?其实,做风车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平面图形转换的过程。这个操作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根据实践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时,数学教师也要注意均衡讲授和启发的时间,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缘故。笔者相信,只要数学教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更宽、更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青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 新课程(教研). 2010(07)
篇7
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得与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导”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维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二是要“巧”,在学困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篇9
瑞 安 安 阳 一 中 张 春 辉
[前言]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深入,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如何进行美术新课程教学开发,已成主要的探究课题。启发性教学这古老而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究中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理论依据]:从教育史上看,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从心理学看,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地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情绪状态;“悱”就是迫切的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谈清楚不可的情绪状态。教师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和“悱”的状态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在传授知识时开导指点,通过举一隅,引导学生探索,达到“三隅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在欧洲,启发式教学思想也是源远流长,虽然没有正式出现启发式这一概念,但许多教育家的教学论思想是与启发式相通或者相近的。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题法”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方法。
[启发特征]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思考也是启发。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解决是启发,学生们通过实践式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启发教学可以按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有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
[学科特征]美术是人的意识的物体形态,具有以物体材料创造艺术形象的可视性,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具有人文性和技艺性,是人创造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性。既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传达人们的主观情意性和艺术观念,表现出多元性、多样性与无标准答案性,强调创新性等。
[实践运用]启发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讨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培育其创造性人格。在美术新课程教学,启发性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可谓为教学的“点金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效率,决定着美术课堂教学的成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笔者探究了启发式教学在美术新课程中的运用。
(一)明确目的,把握关键。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各种能力(空间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审美能力、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怎样做到,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应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动机和兴趣。采用探索性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并培养学生组织、定向、适应、实际操作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笔者在黑板上画了
问“这两个图形是什么位置关系”,答“并列关系”,“左右关系”问:“如何使它们成其它关系“,答:“前后关系”,“上下关系”问:“如何画出”于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很认真的进行。学生画出很多归纳为: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引出学习的目的。并点拨学生怎样掌握其绘画表达方法。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美术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学习服装搭配》一课,当讲到生活中的服装是如何搭配的时,一位学生提到校服。刚好学校校服新穿在学生身上。学校所定的校服的搭配正好有欠缺,学生有些不满。在这个关键,笔者抓住火候,让学生讨论一下校服的搭配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如何运用其它的方法进行弥补。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自主的去探究其中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更能理解服装搭配有关的知识。并取得更佳的效果。
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当,速度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适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宜。恰倒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手绘线条图象的表现》一课,其作业的要求是用绘画的线条表现一件事,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用卡通形式或图标形式表达你一天的生活。同时启发学生,一天的时间可以用时钟、太阳、等来表示,人物可以卡通或简笔的形式进行,这样联系学生绘画技能掌握的实际,在作业上给以一些点拨,在适当的作业难易中给以选择,引发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更深的知识 。
(三)创设情境,激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新课程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取得成功。创境激情,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的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的技能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唤起了学习创作的欲望,产生了创作作品的乐趣和巨大的驱动力。例如:《生动的效泥人》一课,笔者通过迅速的捏、按、塑等手法进行塑造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使学生处在“愤悱”的状态,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多种手法也会让学生产生造型的美感,而为学生客观上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的空间。
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而创设悬念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纸的立体表现》一课,笔者将纸折几下、剪几下,打开纸变成了一幅丰富的图案,再折叠几下,就出现一个具体的现象,这样启发性的示范,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习纸塑的兴趣,掌握其技法的强烈欲望。
(四)设置疑问,激活创作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有价值。例如:在《线条表达物象的空间感》一课中,介绍书中四种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质疑。“除了这些方法就没有其它的方法进行表现吗”?让学生带着质疑进行探索,学生会找到其它表现方法。从而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线条表达物质空间感的技能和技巧,达到学习目的。
(五)引发想象,壮胆增毅。
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创新在于能够激活多向的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火炬,是智慧起飞的翅膀,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例如:《物象立体的表达》一课,笔者在黑板上画了
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联想了很多,大饼、气球、太阳、足球、瓶口、空洞、葡萄等。让学生无限的想象。这时,笔者就启发,这个图形同学已说出了很多,无非分平面的和立体的说法,如何利用你的空间想象力,来完成几个圆形的立体感的物体呢?这时学生纷纷的要求动手画一下,积极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能动的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表现物象。
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大胆探索。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学好美术技能。启发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美术作业时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纸版画》一课中,学生自己做的母版怎么也印不出完整的作品来,这时这位学生有些泄气。笔者正好巡视发现后,启发该生:母版的凸凹是否明显,印时在印的纸上面是否垫上一张较硬的纸进行。通过这方面的启发,这位学生修整自己的作业不足。结果印出了非常成功的作品。笔者以他为例,给以展示和表扬。同时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探究方法,克服困难。学生创新的行为,如果娄遭失败,就可能使学生沮丧而失去信心。创新精神无从树立,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当学生的 想法不够成熟时,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或学生众人的智慧,助其想法成熟和丰富,对不够完善却眼新意的作品,教师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对其提出改进意见,使其完善,助其成功。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深化创造水准。
启发式教学,不是指某一种具体方法,只要具备以下启发式基本特征的教学方法多可以叫做启发式教学方法。美术启发教学在实践中系统的体现如下:
美术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语言为主法
谈话法
提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观察比较思考和判断,进行师生谈话。
讨论法
启发式讨论。例如:利用纸盒的六面体,经过稍许加工可以做成什么并引导学生讨论
以形象为主法
演示法
实物、模型、范画、幻灯、录象、制作示范。例如:中国画如何调墨、蘸墨只有直观演示才能操作运用。
随堂欣赏法
以挂图、幻灯影视、直观形象欣赏感染,启发学生激发创新
观察比较法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任务,启发学习中善于比较观察。
以辅导操作为主法
辅导练习法
一语点拨的指导,可以拨开学生心中之迷团而顿悟,启发学生想象。
总之,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的探究,使笔者深感启发式的教学魅力所在。对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等启发式的教学观念。如能较好地掌握运用在美术教学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笔者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究,不断总结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习求知欲渴的动力
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流体力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21-02
一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针对这一现象,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从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学生处于“愤”或“悱”的状态,之后才是教师的“启”和“发”。也就是说,学生要先经过努力思考,却仍不能解除心中疑惑,这时教师才应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所以说,启发式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应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学,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不得。启发式教学的第二步才是教师的指导或引导,无论是对语言的精准表达,还是解题的思路或技巧指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三步,是对学生刚刚解除的疑惑进行考查,以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熟练掌握,以期学生能在学会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与“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相对立。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
二 启发式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实践
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看,教师要想启发学生,其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疑惑,并且是在思考后不能解答的前提下,才进行启发。因此,老师的职责是如何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在学生迷茫而无所得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1.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精心营造启发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重视后用启发式教学。每一位教师应从教学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营造启发式教学情境。
2.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流体力学课堂中的运用
第一,总结式启发和回顾式启发。流体力学是以流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受力及静止、运动规律。前后知识逻辑性强。每部分知识结束时,应及时总结,进而抛出新问题,引发学生课后思考。甚至可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先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从没解决的问题入手,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完“流体静压强的两点特性”后,可及时让学生思考,如果流体是运动的,那么其动压强是否还具有这两点特性,从而引发学生的疑问,这样不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静压强大小与作用面方位无关的原因,还会使其带着兴趣去学习流体动力学的内容。
第二,现象启发式。流体力学课程概念多,前后内容逻辑性很强。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人类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浅显到深入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时应经常与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现象相联系。例如,讲“流体黏滞性概念”的时候,让大家思考手接触不同流体,如空气、水和油时的感觉,从感觉上区分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黏滞性,并认识到它们与手的黏附力不同。接着让学生分析原因,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黏滞性的本质是内摩擦力的结论。
用现象或实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明白,流体力学中的概念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与现象紧密联系的。对这些本质的理解及知识的获得反过来可以解决、解释很多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并能从本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第三,对比式启发。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对比方式:一是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规律进行对比。例如,在讲气体能量方程时,与前面的液体能量方程对比,说明气体能量方程形式上的不同。再如,气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与液体相对比,甚至把流体的压强分布与粉体或固体的压力进行对比。这样,可以使知识的区别清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二是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加速对新知识的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将理想元流伯努利方程、理想总流伯努利方程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的成立条件及方程形式进行分析对比,可贯通旧知识和新知识,使学生加速对后者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加深的过程。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断提升和深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分析得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对比,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书本知识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第四,练习式、作业式启发。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方程较多,因此,进行习题训练成为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思考题的练习与讨论。在课下作业题目的布置上,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典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于一些难点,教师在启发和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逐步深入,在争论中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