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事务专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法律事务专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中职院校在英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性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虽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然而由于其教学改革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大多数中职院校仍然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够充足、丰富,课件的展示也大多数只是书面上的内容,没有实际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没有实际联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学生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成为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英语教学模式是极其落后的。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去多加了解,无法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得教师的英语教学在中职学校中变得形式化。
2.英语教材缺乏实用性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中职院校在使用英语教材上,依然使用全国统一制定的公共英语教材,而这种教材很少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无法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提供实际的帮助,更加无法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由于这种教材没有针对性,导致中职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学到有关他们专业技能的词汇,使得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难以衔接,无法满足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英语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环境下,中职英语教育的推陈出新
1.树立正确的中职英语教学理念
中职院校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理念,同时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中职英语教学理念能够促进中职英语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教师在关注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大目标。此外,中职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以此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英语应用的要求,同时教师能够调整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及时为学生补充英语教学知识,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2.编写实用性的英语教材
中职学校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的培养,那么,英语教学也需要符合学生专业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专业对英语教学的不同要求,学校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编写实用性的英语教材来应对不同专业对英语教学的不同要求。第一,可以根据岗位的工种来进行英语教材的编写。比如,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编写电子与信息技术类英语专业教材,为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编写法律事务类英语专业教材,为工业与民用建设专业学生编写工业与民用建设类英语专业教材。第二,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课程,来制定不同的教案。比如,对于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编写与电子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英语教案等内容。
3.拓展中职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调整 专业特色 就业率
[作者简介]王武林(1956- ),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倪永宏(1970- ),男,江苏靖江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范丛山(1964- ),男,江苏海安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苏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课题编号:B-b/2011/03/063,课题主持人:王武林)和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苏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435,课题主持人:王武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17-03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设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长期需求,也与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紧密相关。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专业设置能否根据社会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优化调整,关系到地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江苏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截至2013年10月,苏中高职院校共10所,具体分布为南通市5所、扬州市3所、泰州市2所。另有原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于2013年升格为泰州学院,但目前招生专业仍以专科为主。
1.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分为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近几年各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新专业开发,2010年教育部核准江苏省目录内外招生专业共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种专业。据统计,2013年苏中10所高职院校及泰州学院除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为空白外,共设17个专业大类,55个二级专业类,198种专业(见表1);大类、二级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9.5%、69.6%和32.7%。2013年苏中11所高职招生院校共设高职专业点数450个,平均每高校设专业40.9个。专业设置最多的扬州职业大学共70个专业;专业设置数最少的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设26个专业。
2.专业分布冷热差异明显、重复率较高。苏中高职招生的17个专业大类中,制造、财经、土建、电子信息4个大类因社会需求量大,又属考生和家长追捧的热门专业,共布点222个,接近专业布点总数的一半,达49.3%。苏中高职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该4大类专业布点数仅20个,占总数的4.4%。从专业布点情况分析,专业重复率达100%的有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重复率达91%的有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重复率达82%的为数控技术、旅游管理;重复率达73%的有应用电子、建筑工程技术;重复率达64%的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会计;重复率达55%的有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软件技术。这14种专业虽然仅占专业总数的7.1%,但布点总数为115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25.6%。
3.专业调整力度逐渐加大。根据近七年招生计划统计,苏中11所高职专业招生院校中有6所专业设置数增加,占院校总数的54.5%(见表2)。2所专业数基本不变,3所院校专业数变化波动较大;与2007年相比,苏中高职专业点数增加了66个,增加比例为17.2%,专业设置数呈总体上升趋势。由此说明苏中高职教育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并且增加专业数量扩大办学规模仍然是基本发展模式。与2012年相比,2013年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数增加7个,增加比例为27%,制造、土建等二产专业数增加8个,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增加11个,财经、文化教育等文科专业则明显减少,降低比例为16.4%。据统计,2012年苏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5.8438.1955.97。说明苏中高职一产、二产专业比例偏低,三产专业比例偏高,尚不能更好适应苏中已经形成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布局。
4.区域内专业调整存在差异。苏中高职院校特别是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在本地区行业背景较突出,近年来依托长期发展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行业优势较明显的品牌专业,并依此开发相近专业,专业调整力度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满足本地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开发了猪生产与疾病控制、养禽与禽病防治、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渔业综合技术等目录外新专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和航空事业的发展需求,与华夏航空公司联合培养人才,以定向培养形式开设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新专业。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2013年停招专业有10个,新增专业数达24个,而苏中区域内其他8所院校2013年新增专业仅为22个,国家示范(骨干)校每校平均新增专业数是区域内其他院校新增数的2.9倍。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
1.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的关联性。专业设置能根据行业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亦然。以江苏省为例,根据麦克斯研究报告,江苏省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按专业大类统计的半年后就业率见表1。由表1可看出,与三次产业对应的专业结构中,土建、制造、材料能源等二产专业就业率最高,2012年平均就业率为93.6%,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就业率最低,为91.7%;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和法律等三产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2.6%。其中医药卫生、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大类位居就业率由高到低排名的前三位,文化教育和法律大类专业位于就业率排名榜上最末两位。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比2011届下降了1.5%,说明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2.区域内就业率与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贡献度的高低,与高职院校就业率具有一定相关性。根据苏中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半年后就业率南通最高,达94.0%,泰州市为92.7%,扬州市较低为91.2%,这一数据与南通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发展水平在苏中处于领先地位,高职教育较为发达的状况也是吻合的。苏中2012年平均就业率为92.6%,与2011年平均就业率94.4%相比,下降了1.8%,但高于江苏省平均就业率92.5%和全国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90.4%的水平。就业率高低与具体专业的人才市场供需关系极为密切。苏中重点产业目前对应需求旺盛的高职高专专业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而人才供大于求的红牌专业则有法律事务、应用韩语、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社会工作、园艺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些专业具有高失业风险特点,需重点调控招生规模。
三、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1.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学校自身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导向和国家政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等,构成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高职院校内部的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长期办学形成的优势专业等,构成内部驱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应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内部因素则构成基础条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内部因素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外部因素的主动作用,这就偏离了职业教育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一发展宗旨。要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原则,专业设置既不能走关门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老路,也不能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开设各种热门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高职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和针对性,社会对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和结构的需求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关系的增减,都会在高职教育和毕业生就业上有非常灵敏的反映。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设置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设特色专业,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设置新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要考虑当前市场的人才需要,还要考虑潜在市场和预测今后若干年内的社会需求,对于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绿牌专业”应积极发展,对于供大于求、具备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应及时调整。对于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综合指数偏低的“黄牌专业”要控制开设。
3.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口径可宽可窄,应做到宽窄结合。如果过于强调宽口径专业,虽然可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但容易丧失专业特色,专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就会下降;而专业口径过窄,虽有利于突出高职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但专业的适应性将不高,不利于学生岗位转换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就业竞争力。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地方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经济,依托原有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专业群,以“宽口径,多方向”的理念来调整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应以已有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发相近专业,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链。专业群课程建设可将一定的通识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群课程基础,围绕某一职业岗位确定相关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不同方向和特色的课程模块。
四、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
1.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相结合。高职院校经过21世纪初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等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困扰还没有根本摆脱,目前内涵建设的任务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显得更为迫切。没有一定办学规模,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可用财力难以得到保证;但缺少办学特色和特色专业支撑的高职教育也难以长期跻身于高等教育,并从根本上危及其生存空间。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育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高职院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建设一批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专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胜出并获得持续领先优势。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能在本地区处于示范引领地位,就是得益于分别形成了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家居艺术设计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以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控制等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既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设备资源,依托本校已有的师资、设备优势、强势学科和长期积淀,更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区域主导产业和产业群的契合度,并以此开发相近专业,构建对区域经济产业链起支撑作用的专业群,形成学校发展的比较优势。
2.坚持专业保持稳定与适时主动调整相结合。教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事业,强调保持稳定是因为高职教育对专业资源配置有特殊要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设施条件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专业布局的相对稳定,就难以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要加强对区域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了解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变化关系,适时调整和改造专业。苏中高职院校根据本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近两年专业调整中适当增加一、二产专业;根据三产专业设置偏多的现状,撤并了部分就业率偏低的艺术设计、财经、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点;增设了与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努力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
3.坚持满足社会需求与注重学生选择相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选择。两者吻合度的高低对高职生源、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选择和认可有直接影响。为了使社会需求与学生选择有机统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要体现与中职的区别,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体现一定技术含量,增加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比例,使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有良好的职业经济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二是要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依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满意度调查、薪酬水平、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就业质量指标,及时调整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三是要加强生源选择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于农业、化工、钻井等这类社会需求旺盛、紧缺型人才专业,但容易被考生及家长冷遇的专业,要加强宣传导向和政策扶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对于会计、财经、艺术类等热门专业,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注重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4.坚持适度超前意识与满足当前需要相结合。高职教育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也是应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但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专业设置和调整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就要求各院校应认真调研所服务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经济特点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以求得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坚持适度超前,就是要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根据“十二五”期间苏中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物联网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探索上述高新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适度增加材料与能源、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设新能源应用技术、物流工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专业,使专业设置能动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将高职教育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注释]
①资料来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3年度报告》和第73~132期《江苏招生考试报》中的《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
[参考文献]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