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专业的专业技能

篇1

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重大任务,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

关键词:大专业与小技能

在全国进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把握机遇,度过从规模扩张到全面提高质量的转折期,稳定发展,本文从大专业与小技能方面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一)、大专业小技能的提出

无论在大学还是职校,教学内容主要是按专业来划分的,老师按专业计划教,学生按专业要求学,毕业时成绩合格,会获得相应的专业毕业证书。但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大不相同,好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要进行岗前培训和二次进修以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而这些具体的工作和岗位所需要的,实际上就是具体的技能。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现在的职业教育 "双证书"模式虽然比较普遍,但对"双证书"的理解依然存在着片面性,有人就理解为,拥有两个证书就是"双证书",我个人认为"双证书"的实际意义应该是在拥有学历证书之外拥有的与之对应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证书。而与之对应的技能培训相对学习周期较长的学历教育来说应该就是所谓的小技能。

为什么说是小技能?我们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来说明。首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拿到的应该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历毕业证书。其次,学生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考取对应的一门职业技能证书。数控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等,同时也可以取得数控模具设计师、数控编程师、数控三维设计师、数控加工师、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培训证书。这样就形成了大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对应以上多个小技能的情况。

为了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学生大都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一些技能方面的培训学习。为什么要提出发展大专业小技能的思路呢?我们通过分析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来说明发展大专业小技能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良莠不齐,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部分地区重普教、轻职教、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陈旧短缺、多数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低于教育部生均标准、生均实验实训设备值低于教育部生均设备值标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办学条件落后于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匮乏、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待遇偏低、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切实执行、继续学习渠道不畅,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因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好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同时,教师总量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任教师生师比低于教育部生师比标准(20∶1)。

3、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教材更新缓慢,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突出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

4、管理体制与办学机制不健全。

由于部门和行业办学、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现象比较严重,学校重复建设偏多,校均规模偏小,职业教育资源、资金分散,政府统筹乏力,办学效益不高;办学机制不活,没有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大专业与小技能的意义

纵观以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摆脱困境,把握机遇,稳定发展,走出一条成熟的模式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的方向。我们知道,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但从事的工作单位不同,而且相同的单位也有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又对应着不同的技能。这些不同的岗位对应的不同技能又大多是学生在工作单位参加培训学习取得的。学生在一个岗位工作的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成为本岗位本技能技术骨干的可能性就更大。不难看出,一个学科专业背后的小技能才是这个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技能。如果学校能提供与学科专业对应的更多小技能方面的培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小技能的培养,要有大专业与小技能的发展思路。重视大专业与小技能的发展,开拓思路,弥补不足。

(四)、发展大专业与小技能

1、联合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认证机构做专业培训和认证。

中等职业学校在完成正常的专业教学和实习任务之外,能提供与之对应的小技能方面的培训学习的很少。所以,在学校周围往往驻扎着好多针对某些专业的技能培训学校和技能培训商,我们可以借鉴或者和他们合作,资源共享,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培训机会。

2、校企联合建立相关专业顶岗实习培训,由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考核发证。

校企联合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但是如何联合,如何共赢,是校企双方共同探讨的问题之一,如果能够联合建立相关专业顶岗实习培训制度,实习结束后再由有资质的认证机构通过考核发证,承认其具有相关技能作为加薪的依据,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通过学校的校本课程或专业小组、业余培训等形式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篇2

【关键词】电子专业;实训教学;第二课堂

电子电器专业教学是集理论与技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的操作技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子电器专业的生存。因此,学校必须拥有一个设备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和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了使电子电器这个传统专业长久健康发展,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提高,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实验人员的配备上,以及实验实训场所的管理上都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学生的实验实训技能得到了逐年提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有诸多方面的不足,不能适应现代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必须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中找出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断提高师资的业务水平

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师应该是高水平的,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接受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为此,国家和学校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条件,尽可能多的专业培训、岗位练习机会。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走入企业多锻炼、多实训。学校应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场所和条件,帮助教师承担一些电器行业的售后服务和咨询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也为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实战场所。所以要培养“双证”人才,必须要有“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这是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应在教师的评先和职称评定中突出强化“双师型”条件。另外职教主管部门应多举行师生技能竞赛,在技能竞赛的推动下,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培养专业技能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会对之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刻意追求,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活动成功的条件之一。所以只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就能够让自己在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愉悦,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充分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组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更新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于近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发展较快,所以电子专业的实验实训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对实验实训设备进行更新,以改变学生所学技能落后的现状。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所带来的喜悦。

三、抓好实训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保证

加强对实训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管理,通过实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操作技能,必须开足开好学生实验课,这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条件开的实验课都要开设,并且要求开好,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做好,“讲、演、练、评”四个环节,言传身教,实施规范化操作与训练,通过实验学生能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及要领,为达到以上效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实验实训内容设计

实验实训内容的设计要在实施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既要考虑课程学习的顺序,又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训方面如电工实训内容的设计,应从最基本的简单电路开始,逐步增加一些控制设备和用电器,由教师提出一些用电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计算,组装、检修。电子技术与数字电路实训,首先实训教师应利用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设计一些电路,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做一些实训,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调试这些电路。另外实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电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电原理与维修的实验,要结合当前的维修实际,注重对各种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这里要求实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自然坏的彩电,而不应多用人为故障。又如制冷设备维修试验,要根据制冷设备的维修步骤顺序加大实际操作的分量,从电路的制冷系统的检测,从切割铜管,扩管,扩喇叭口,管道焊接到抽真空,最后到冲注制冷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变频空调较普及,实训教师应多安排一些控制电路的实训,以提高学生全面维修能力。总之,对实训和试验内容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训或实验,提高自身的技能本领,从而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断完善专业技能训练过程

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和熟练程度是循序渐进完成的,特别是电子电器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训更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例如技能训练安排电工实训,应按照电工考证项目,由实训教师做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最后由实训教师指出学生个人的操作不足之处。尽可能的训练一个,成功一个,规范一个;电子技术实训,指导教师先把实训内容,实训原理,实训图纸,实训要求,实训总结告知大家,利用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项目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实际训练,学生根据实际图纸,自己挑选原件(这样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电子元件认识判断质量好坏的能力)进行电路的设计制作,完成后由实训教师把设计合理,组装规范,焊接好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但能提高制做好的学生积极性,让他(她)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设计不太合理的同学也是一个促进,让他(她)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我们学校对每一个设计制作不合理的作品都重新做了第二遍。

(三)完善实验实训成绩评定

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是考核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考核,从实验的全过程考核,主要是从实验的规范化,合理化,是否成功,实验实训报告的书写等方面进行评定。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实训态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开展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学校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以第二课堂训练为补充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在实际训练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有条件的学校应承担一个或两个品牌的家电售后服务工作

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学校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承认,为学校的长久发展和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售后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场地,学校即做到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又能节省一大笔购买实训用具开支,使学生在实战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为将来走上社会更好,更快的适应环境做了提前准备。同时,通过售后服务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服务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二)坚持举办校园专业技能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督促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

如我校每学期举办电子电器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稳压电源的制作,音乐门铃的制作,灯塔的组装等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小制作、小发明、小改进等,不但能加强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面向社会,提高实战能力

让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以“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送科技”活动为形式,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区活动,积极为民服务,学生在服务中接触了各种电器,既熟练了操作技能,又学会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方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经济建设人才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应从实际实训教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兴趣、抓好实验实训各个环节、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等,更好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专业人才。从容走向电子电器设备的生产企业、销售和维修服务部门,胜任专业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培养学生技能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职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进而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以及操作型人才。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配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进而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中职教学中,项目主要是指具有应用价值的、具体的产品。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中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相较于高等教育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其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低。对电子专业学生而言,如果在教学中侧重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以及畏惧心理,进而增加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在操作中激发专业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操作中,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明显的区别,其能有效实现教学重心的转变,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项目操作为教学重点,将课堂变为实际操作现场。在项目教学开始的阶段,主要通过独立操作的形式开展教学,而随着组织形式和科学技术对中职教学的要求,学校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项目教学,即共同制订项目计划,通过分工或者共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而培养学生技能,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和思路,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成绩进行分组,通过互补的形式,如,性格外向与内向学生一组,学优生和学困生一组、男生和女生一组。

小组人数要保证在4~5名,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项目安排以及学习讨论等工作,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小组成员展开分工,理论知识较好的学生主要负责项目设计、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负责实际操作,小组成员一起对电路进行测量和调式,共同分享项目成果。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热情,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创设浓重的讨论气氛,进而实现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教师还要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相关项目,例如焊接装配、扬声器检测与识别、三极管、磁介质电容、发光二极管等,这些任务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查询相关的杂志或者书本,经过教师引导后,将电子知识转化为实际项目。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项目为核心,明确相关任务,促使学生可以围绕项目操作,运用已学的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技能水平。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并不是强调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其评价标准不能单纯地以对与错进行评价,而是要开展多样化评价。多样化要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在评价主体方面,要通过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评价,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对项目操作进行反思。在评价标准方面,要以项目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在评价方式方面,要通过口试、笔试等传统方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完成项目考查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知识。例如,制作音乐门铃这一项目,教师可以采用思想评价、合作评价、素质评价、质量评价、技能评价以及知识评价等相关评级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在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态度和技能水平进行全面考核,并且通过给出综合分的形式,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例如如果学生出现焊接质量问题学生,自己发现后,要扣除相应的分数,如果自己没有发现,教师或者组长发现也要扣分,并且及时处理。这种综合分的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在操作中的缺陷,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在目前国内对职业教育特别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在中职教育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中职院校和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加强研究与实践,为社会输送高能力、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意定.单片机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1(21):25-26.

[2]刘清生.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5):126-127.

[3]祖炬雄.项目教学法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实施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

[4]夏冬梅,王丽莉.基于SCL的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三极管直流放大电路”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

篇4

关键词:语法意识;语用意识;语法能力;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102-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二语、外语学习者在某一时间点的语用知识使用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课堂语用教学,很少有人关注在没有干预性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用发展情况,这为数不多的发展性研究结果不尽一致[1]33-60。汉语和英语的语用策略有很大的差异,在没有干预性课堂语用教学的情况下成年学习者能够实现母语语用能力的迁移,能自然习得语用能力吗?这是值得探讨而且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但国内关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能力的测量与描述[2-4]、语用能力与性格[5]、性别[6]、学习动机[7]、学习策略[8]、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等;而国内关于成人外语的发展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英语语法能力[9]、词汇[10-13]、语音[14]、句法[15]等的发展规律。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纵向研究很少。

另外Kasper 认为[1]24-30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语用、语法能力和语法意识密不可分,因此考察语用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语用意识、语法能力和语法意识。本研究将重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法、语用意识及能力发展情况。

一、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研究样本极大,所以采用问卷法。本研究的测试工具为“二语/外语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调查问卷” [16] 。问卷共设20个场景对话,其中8题测试语法错误 (该研究中实测内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 0.763),8题测语用失误 (实测Cronbach’s Alpha为 0.726),另外4题为干扰项。该测试中语用失误为社会语用失误,即说话者没有关注对方的身份地位,使用语言不得体,不礼貌[2]36。测试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判断正误,每对一题得一分,反映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第二步,在“一点错没有”(0分)到错误很严重 (5分)的六级李克特表上选择,得分情况反映其语法和语用意识。

参与测试的对象是某地方性本科院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220名学生。其中大一有三个平行班,共 95人;大二有两个平行班,共63人;大三有两个平行班,共62人。由于大四学生的出勤率较低,所以没有参与测试。该校英语专业生源较为稳定,没有进行分级教学,没有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语用教学或跨文化交际培训。该测试时间设定为2011年11月。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在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问卷由精读任课教师当堂发放,限时完成,当堂收回。问卷收回后,进行赋值,数据输入SPSS15.0 进行处理。

篇5

前言

珠算技能是财经行业用人单位对于财经类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珠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动作连贯协调而且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良好方法。使用兴趣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珠算技能的提高和不断练习,达到新的目标和高度。

一、兴趣教学法

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因有两个:具备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1]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本身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得进行学习活动,无须外界诱因的刺激而主动进行的持续一贯的学习行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珠算技能的作用

(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珠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算盘与计算机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知道算盘是如何算题的有助于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珠算不仅仅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在电子时代学习珠算技能并不是一件落伍的事情,而是一件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智力发育的行为。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手指的灵活能够较好地刺激大脑的活动和发展,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左脑进行活动,右脑的职能没有活动良好的运用。[2]学生在学习珠算技能的时候,眼看、耳听、手拨、口念、脑动,各项神经活动密切配合,不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入大脑,推动左脑和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珠算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稳、准、快”的特点,学生在进行珠算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想具备良好的珠算技能,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商,而且需要具备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耐心、细心都是财会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训练,进行情绪调整,取得新成绩,能够促进学生具备专业的珠算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兴趣教学法在财会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一)启发学生兴趣

使用兴趣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珠算的兴趣,从而更好得进行教学活动。[3]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新。财会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学生在学习珠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技能突破瓶颈期和学习枯燥等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困难,使用兴趣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珠算技能的积极性。

(二)注重方法的运用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每周的珠算作业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长期坚持锻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珠算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珠算技能竞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珠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珠算技能的重视。

(三)进行有效的科学训练

科学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珠算技能的有效方法,将训练目标整体化、训练内容系列化、训练方法科学化和技能训练经常化。[4]在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珠算技能训练的时候,应该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在促进教学工作有序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5]在学生的珠算技能训练存在瓶颈期的时候,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珠算学习不间断进行,从而在珠算技能学习上不断有新进步和新突破。

(四)提高学生体验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使用兴趣教学法以项目为中心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珠算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珠算技能训练的热情和对于学习的持续动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学术能力;就业去向;教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11-04

一、引论

Bernard Spolsky认为,教育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揭示来自理论和实践学科(如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何融合来共同解决语言教育者与规划者在语言教育中的问题。[5]英语专业,目前指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商务英语、外国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在内的英语类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从建国以来,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培养了一代代活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到十年间,英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遍地开花,成为全国开设最多的本科专业。而在硕士阶段,英语类专业的硕士点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研究生培养质量却呈下滑趋势。总体来看,英语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发人深思。

二、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

英语专业在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7],它涉及文史哲、政经法、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几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理论上具有多学科支撑的特点。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则指出,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综合素质的各类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硕士阶段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科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关系、本专业深造的道路规划问题以及跨专业深造的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等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下文将做深入探讨。

三、英语专业的专业思想的含义

英语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内涵通常能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也存在偏颇之处。这具体表现在,综合性重点院校往往强调本专业的人文性本质,而相对轻视其工具性特点。应用型、专业型本科院校强调工具性,特别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呈现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对矛盾,学术型与应用型的矛盾也似乎难以调和。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差异上,更体现在两种不同倾向性的互相认同和接受上。集中表现在,从应用型、专业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考入综合类研究型重点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后,在学术能力发展的衔接问题上。

下面分类加以讨论:(1)师范类在学习能力上占有相对优势,适应研究生阶段新的教学方式相对容易,但知识结构上存在不足,看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2)多科性教学综合型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优势不明显,但思维能力有一定优势,只要体现在思路的灵活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上,这方面可以从理工类、财经类院校出身的学生的角度来分析。(3)应用型本科即通常所说的地方学院,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的深广度上相对较弱,但能够考入重点院校读研者往往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因为此类院校多有师范类传统,该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往往与其他档次较高的师范类院校出身的学生有较多共性。从学术能力发展的潜力来看,各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其实难分伯仲,因为先天的语言天赋和后天的个人修为是实现其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不同院校背景出身的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重点综合性名校出身的以外,其他几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后来的就业取向方面都会呈现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尽管硕士阶段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方式,可能会有更偏向于学术化的倾向,但他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还是会具有更加务实的倾向。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形势的影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都会忽视自己的专业思想发展,仅以求学位找工作作为读研的主要目的。仅有少数追求学术道路信念坚定的学生会有深化自己专业思想的自觉意识,这就体现在读研期间大部分学生会急不可耐地做各种兼职为找工作做准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应付的态度。但是在少数精英英语院系,也出现另一种特殊情况,即由于导师或者院系的学术氛围过于苛严刻板,学习压力过重,学生长期处在强压下,学习过程中缺乏适度的成就感体验,导致出现迷茫、困惑、焦虑、倦怠甚至逆反的心理,这些“认知情感上的消极因素”[14]若不能及时受到关注和疏导,就会使学生最终出现对学术研究“觉累不爱”的感觉,并放弃对自己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四、研究生培养方式与专业思想的关系

毋庸置疑,一个学校英语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其学科定位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作为学生,他们未见得能够具有与培养单位一致的理念和专业思想。国内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对硕士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这方面一些著名综合性院校的英语院系能够很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传统,其毕业生直接继续深造的占有一定比重,但其主体还是选择更利于谋生的发展道路。在培养方式和学生专业思想形成上出现的矛盾较为突出,该类学校硕士生在就业上往往追求稳定,开拓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对追求学术梦想有过幻灭感,人生抉择时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外语类院校的硕士生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专业外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思维活跃,加上出身外语院校,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业上的发展甚至较综合类研究型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为顺利。究其原因,在综合院校,外语专业的地位不突出,特别是英语又是大语种,名牌综合院校的学生英语普遍较好,该专业就会被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看作是工具,因而处境较为边缘。而在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处于中心地位,整个学校语言学习和研究的气氛也更为浓厚和活跃。综上所述,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差异,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受到学校总体氛围的影响,对于自己专业的主体意识不强,专业思想容易松动,不少硕士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也会往临近的学科转,例如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而外语类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同样受到自己学校总体环境的影响,专业的主体意识强,对本专业的关注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能够集中在更加具体的专业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善于发挥多学科支撑的优势倾向于做跨学科的文学文化研究,而外语院校则在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上更具优势。

五、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的关系

(一)专业意识的强弱与自主学习动机

上面讲到了不同本科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差异,在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后,这种差异在一个统一的环境内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而且学生自身对于专业思想的意识或者说理解认知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主学习动机”[15]。由于认识不同,他们给自己学习目标的设定不同,有的仅仅为了拿学位找工作,有的则为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动机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努力的程度上,还反映在学习质量上。专业思想牢固的学生学习态度更端正,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也更高,学业成绩往往也更加突出。相反,对于自己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即使入校时成绩较好,随着学习的深入,也难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往往最终会选择放弃英语专业的学术道路。

(二)存在问题

1.学术思维训练与语言技能保持的矛盾。课程的设置往往以学术思维的训练为导向。研究生阶段往往分方向进行小班化教学,阅读的材料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受到不同的学术思维训练,具体体现在修读研究方法论课程和阅读的专业文献的差异上。文学文化方向研究生,注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定性研究进行知识积累。语言学、翻译学方向的研究生,注重逻辑抽象思维训练,为定量的实证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技能都持疏忽甚至放任的态度。一方面,教师会给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规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通过让其写读书报告、讨论和做陈述等形式进行验收。在研究生阶段,教师预设,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严格选拔或各校推免保送上来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其语言技能不再予以和本科阶段同等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埋头大量文献的阅读,多采用静态的学习方法,不再像本科阶段那样重视与外界的沟通互动;而且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1周岁以上,已经是标准的成人语言学习者,心态也较本科和中学时代老成许多,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兴奋度和好奇心减弱了,语言能力发展也出现了“固化现象”[4]。而且由于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较为枯燥的学术著作、文献,学习状态较为被动,易生倦怠心理,学生普遍罹患不同程度的拖延症。笔者以为,由于学习者本身“认知风格”[12]的差异,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应该尊重其差异,引导他们朝着符合其个体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行地用一些制度化的东西去扼杀其创造活力。在研究生阶段,教师仍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其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1],因为学术能力训练应当伴随着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违背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同时,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标准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不应受到过多人为预设的和前期环境的因素干扰。[13]

2.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实际训练的效果的矛盾。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往往围绕本学科方向理论的主要领域和分支进行设置[11],很少将学生未来个人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纳入考虑范围,这一问题在综合类研究型名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外语类院校,例如上外,在课程设置上会较为宽泛灵活,学生的选择面较宽,专业视野能得到相应的拓展,在研究论文的选题上也会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注意选择本学科的有趣的热点前沿领域和新鲜丰富的语料进行研究,这也符合硕士研究生(通常是21~30岁之间的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而在有的研究型名校,尤其是英语文学的研究中,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上的要求和限制较多,为刻意求新而让他们选取前人研究极少的“偏、难、怪”的非主流作家和文本,或者跨学科性过高学生缺少相关理论背景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与学生个体在思维方式、性格气质和文化心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往往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研究对象、所选理论甚至自己进行该研究的意义产生质疑甚至反感。由于硕士阶段主要是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除了对学术非常热爱的学生,极少会有人坚持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换言之,在硕士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平均25岁左右,尤其是这个年龄的女生往往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其完成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的压力,也容易在学业上或多或少出现分心。除了少数愿意并且可能留在高校里继续发展的人,他们已经普遍不会再注重自己专业思想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更倾向于考虑生活和工作中更现实的问题。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他们所受的学术训练和未来就业去向之间出现矛盾。有部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进入档次低一些的大专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择暂缓读博,其所受训练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也逐渐与学术前沿脱节;除非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持续重视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否则随着结婚生育和后续个人问题的接踵而至,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延迟,许多人甚至不得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3.学术训练与就业去向的矛盾。许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其他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国有银行、公务员系统或其他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近几年由于英语人才饱和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硕士进入中学、培训机构和民营企业工作,在就业层次上与本科生难以拉开档次。这一情况从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和所具有的丰富的开放性内涵角度来看,是很正常的。但从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受的学术训练本身来看,这些出路并未能充分体现出这一阶段教育的价值,更多时候他们在就业时仅仅是多了一个硕士学位的优势,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虽然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丢弃原本的成为高校教师的梦想而为求得一个饭碗而放开手脚找寻其他工作,当然并非所有人读英语专业的硕士都为了进高校,很多是为了进入媒体或者其他领域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将要面临的也是重新学习新的领域中知识的问题,在时间上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有些人在进入新领域就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原英语专业实在不给力,甚至选择出国去读第二个硕士。

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又有大量的海归硕士回国就业,又对国内英语专业硕士的就业构成了新的冲击。即便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式上不存在根本性的问题,但面对新的形势,有关人士也应看到,以往认为主流的就业去向,除了高校教师,包括在媒体、政府、各类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等领域应届生的就业竞争中,国内英语专业硕士与相关专业的海归比起来皆不占优势。甚至在近两年国内的考博大军中,都有了海归硕士的身影。特别是英语专业本身作为外语类专业,一般认为出国回来的显得更名正言顺些。英语专业研究生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海归硕士(尤其是英语教育、口笔译专业)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更好地与国内英语教育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国内读两三年的“土”硕士与国外或香港读一两年出来的“洋”硕士,究竟谁能更好地在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对本专业领域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所有这些恐怕都有待时间来检验。

六、结论

教育语言学关注的是教育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Nancy Hornberger在总结教育语言学的三个问题时指出:教育语言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实际为出发点的学科,这正是它区别于应用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先决条件,也是其作为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的新兴学科的生命力所在。[2]

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运用教育语言学中关于教育语言政策的相关理论对该阶段教育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一切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帮助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专业思想,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其学术能力和职业道路的顺利发展。[6][9]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也能运用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其所受教育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3]

教育语言学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强调语言规划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乃至一个国家语言教育整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教育语言学发展时间并不长,其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尚未厘清。尽管教育语言学产生于Spolsky“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界定不清的不满”,但国内学界有相当多的人仍将二者混为一谈。[5]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学科在研究和解决语言与教育的问题上具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它不仅涉及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语言学),还包括母语教育语言学、方言教育语言学、标准语教育语言学、双语及多语教语言学。国内一线顶尖的语言学学者已经认识到,国内当前英语教育的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领域,上承天理,下接地气,理应受到更多外语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关注。”[8]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尚需时日。这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丰富的跨学科背景和高远的智性追求的年轻人投入其中。我们应当共同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也关乎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Cohen,Andrew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Hornberger,Nancy H.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C]. New York:Springer,2008.

[3]Jaatinen,Riitta.Learning Languages,Learning Life Skills:Autobiographical reflex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uage[M].New York:Springer,2007.

[4]Larsen-Freeman,Diane & Long,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Spolsky,Bernard & Hult,Francis M.ed.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Oxford:Black Publishing,2008.

[6]陈宏志,王雪梅.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J].外语界,2013,(2).

[7]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

[8]梅德明.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9]王雪梅.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2012,(5).

[10]王雪梅.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的再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11]王雪梅.认知风格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1).

[13]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篇7

【关键字】专业技能 项目教学法 基础会计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强化职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做法,教学内容要注重有用、实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专业技能项目可分为:编制会计分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帐簿、试算平衡及编制财务报告、实践问题解答与反馈等项目。其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一、编制会计分录

编制会计分录是依据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分录的三要素来确定应记帐户名称,记帐方向和应记金额。正确编制会计分录为填制记帐凭证奠定基础。这一教学项目进行前,首先向学生讲述该项目的必要理论知识,明白会计分录的三要素;其次是依托原始凭证和大量的经济事例来让学生判断应记的帐户名称、记帐方向和应记金额,并采取多种形式编写会计分录;再次是走访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生产产品的流程,熟悉每个过程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老师任举经济业务实例让学生判定会计分录,或者让学生任举经济业务实例、老师来写会计分录,在让学生判定是否正确,或者随意拿出一张原始凭证,让学生根据凭证内容来判定写出会计分录,这样反复练习,不仅使学生学有兴趣,而且能在兴趣中不自觉地掌握专业技能。

二、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这一个教学项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另一方面是填制和审核记帐凭证。

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是财务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而记帐凭证又是依据复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来编制的,是用来作为登记帐簿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为达到这一教学项目的目标,我们在教学前要准备模拟填写的“增值税专业发票”、“普通发票”、“银行转帐支票”、“现金取款支票”、“入库单”、“领料单”等等,尽量找一些已经发生和填制的真实的原始凭证,教学中让学生一读、二看、三练。即读懂教材中关于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复核原始凭证的原则;看教师演示的已经发生和填制的真实的原始凭证;练习填写原始凭证,相互复核,力求所填写的内容正确、完整。在例如随意拿出一张原始凭证,让学生根据凭证内容来判断使用那种格式的记帐凭证,并进行正确填写;或任举一些经济事例让学生根据经济事例内容来判断使用哪种记帐凭证,并能准确填写记帐凭证。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六章所给经济内容,填写一套企业一个月内所发生的记帐凭证,填写完备后,分小组进行复核。

三、设置和登记帐簿

设置和登记帐簿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对于此项目的技能教学,要指导学生严格按国务院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结合企业经济业务的特征选择会计科目、设置帐户;并按登记帐户的要求登记帐户。登记时,首先假定部分帐户的期初余额进行登记,登记完毕,进行试算平衡;再根据前面填写、复核、整理好的记帐凭证,逐一登记;最后结出月末余额并试算平衡。

四、试算平衡及编制财务报告

试算平衡、对帐、财产清查同时进行,这一程序是确保会计对外报表的正确性、真实性。财务报告,包括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三部分内容。在这一项目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正确编写简要的资产负责表、损益表等;再确定某一方面会计指标进行文字分析。

五、实践问题解答与反馈

前面四个项目属于会计核算的一个核算周期,学生基本熟悉了会计工作对象之后,更需要企业实践经验。要么联系企业会计岗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要么利用暑假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从而为下一期的继续深入专业技能的学习积累经验。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许多书本上不能掌握的技能;也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即时解答,经解答明白后又反馈到实践中去。这种把“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良好途径与方法。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3231”教学法 个性化 实操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

社会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是社会工作教学必须时时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技巧与能力。成为一名好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如此,还应具备个性化风格和实际操作能力。鉴于此诸多种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就业机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习结果,被动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个性化及实用能力培养的“3231 教学法”在延续了2011年及2012年社会工作系列教学改革课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课堂操作方法系统化,数字化,直观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展示、反馈、点拨、拓展四个环节。它一改往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实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的基础

(1)动力基础:自从2011年以来,作者就开始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课程中,开始试点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即“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2年,普及到2008――2012级合计5个年级、两个专业的社会工作系的学生。 “3231 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法,是此模式的进一步细化,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带着一股“小清新”。

(2)作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作者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基于提升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荣获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改文章《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已发表。并担任副主编出版了教材 《学校社会工作》等,为此次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3231”教学法

“3231”教学法,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授课的一种专属式教学方法,从时间分配到理念阐释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3231”主要体现在理念阐释和时间分配上。一是时间分配,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二是理念阐释,“3231”代表着“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3231”教学法之――30+20+30+10=90分钟。“3231”教学法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涵盖了预习的阶段,只不过我们不再将其计入到课堂时间中。

首先,在“展示”环节的30分钟里,我们要学生“展示”的是前面“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提到的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拍摄的由教师指定的个案案例演绎录像(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或者之前的小组工作现场实录(真人全景实拍),也可以是某热点事件的真实情景报道等。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开动脑筋,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演绎,找出问题,或者提出疑惑,在30分钟的演绎中结合之前的个人实践经历充分体会“人在情境中”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案主及服务对象的感受,感知问题。

其次,针对前面的演示,学生做出反馈。可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采取“头脑风暴法”,针对所展示的视频内容,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可以逐次提出问题,可以针对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在针对小组的讨论中,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问题,通过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充分参与,小组成员一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在团队交流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充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在整个反馈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实际问题展开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30分钟”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来分章分节讲述,而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按照教程安排,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问题进行“点拨”式讲解,将知识点按照实用性和学生兴趣度来阐述,增进学生记忆和了解的积极性,一改往日的按部就班,而是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阐述,增强学生记忆。

最后的10分钟,对于学生们在讨论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并且根据知识点所涵盖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与拓展,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特别是针对性、实用性方面,要扩展开来,以期达到将来实战中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充分利用课堂90分钟,寓教于乐。

(2)“3231”教学法之――“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3231”教学法体现在理念阐释上,可以概括为“3231”=“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其中,“三心”指的是“案主心”、“社工心”、“平常心”,“两意”为“意义”和“意境”。

“三心”。具体来说,结合前面四个时间段的分配,我们需要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体会到做为案主、社工以及普通人面对不同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很好地体会和理解彼此的心情。特别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制约,在遇到特殊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取舍和应用,是“平常心”还是“社工心”?“社工心”的应用则是出于学生对社工热爱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才可以决定的,如果只是“平常心”则对于检验学习成果来说,学生应该是没有走入到社工的世界当中来的,如果可以从“案主心”出发考虑问题、用“社工心”来解决问题,那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

“两意”。而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中,我们则要针对“意境”和事件带给我们的“意义”来进行分析,可以是针对视频本身的,也可以是之前自学预习到但还没有自己理解和弄清楚的,都要置于当下“意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两意”既可以锻炼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自己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真实演绎过场景的或者自己亲自带领了小组的同学,一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身临其境带来的是能力的考验和事后的积极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身参与的意境体会结合事后反思的意义内涵,学生成长仿佛就在一瞬间。

(3)“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说的是教师的点拨和拓展讲解中,“3231”教学法主张将“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三对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形式灵活但是知识点扎实(活与实),动态地演绎结合静态的思考(动与静),学生头脑风暴放得开但是也要在老师的控制下收得住(放与收),是有感而发,而不会离题千里。如此才能使课堂完成了“三个变身”。

(4)“三个变身”。所谓“三个变身”即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这样的做法,划清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界限,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精神和实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期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

“3231”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判断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3231”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提高”,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实操方式方法。

五、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然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增需求与大量高校跟风地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很多社工专业学生因能力不足导致流失甚至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组织中胜任,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们在近几年来,阶段性地开展了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力图通过多种方式、不同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动手动脑动眼,更主要的是灵活的、带着自己思考的、具有独立鲜明个性的可以开展实务工作的合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后备力量,为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工作产业的夯实贡献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曲玲玲,匡敏,姜敬红.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 史铁尔,刘静林,朱浩.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篇9

关键词 课题式教学法 小组形式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课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题设计为中心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由于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广泛应用在医学、理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知识领域,但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课题式教学法在国内外一些美术院校中常常以“WORKSHOP”的形式出现,通过和一些知名设计师的合作,引入某一个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由老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交流,最终得出多种设计方案。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自己融入“设计师”与“合作者”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1 课题式教学法的方式方法

课题设计首先应根据人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对此次要进行的课题内容进行说明,并对课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进行强调,每个小组选派一位负责人,由小组的同学自行进行分工,细致认真的学生可在小组负责资料的收集和完善,思维活跃的学生可负责头脑风暴和创意的引导,文笔流畅的学生可进行课题报告的书写。以小组进行的课题设计分工各有不同,强调全员参与。

通过课题的引入,学生由老师或自己结合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团体,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课题的探讨和研究,传统课堂中老师一对多的独白式授课不再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也不需要在教师的提问范围内思考,而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学生对老师这三种方式进行“提问”。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头脑风暴,向老师提出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由老师进行可行性指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题式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构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还打破了原有沉闷的教学课堂,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创新模式。

目前,课题式教学法在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针对大多数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的课题式教学法改革尚未形成具体的做法。

2 课题式教学法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法比较

艺术设计的教学思维不同于理工学科,因为其“艺术”的界定而使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使得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包含了众多的学科内容,例如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市场、科技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该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审美能力、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但从现阶段看,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起点还较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往往呈现出来综合素质低,偏科严重的现象,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引入课题式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教学法下老师一对多的满堂灌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在小组的团队中开展老师给定课题的学习、研究、讨论和设计,老师进行细节和方向的引导,通过小组的形式把教、学、做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

3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课题式教学法方法探索

在课堂中引入课题式教学法,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借鉴“WORKSHOP”的开展方法,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将课题布置给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以所给的课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做的活动。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一步学习改进,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最终以自身的主观能动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即掌握了专业课题中的设计流程和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了相关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1 课题设计的主题

将课堂内容导入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并以课堂作业的形式下发到各个设计小组。课题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主要导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企业的商业项目,例如“学院奖”、“金犊奖”“靳埭强设计大赛”等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设计类竞赛项目,将其引入课堂,作为课题设计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课题教学中引导、督促学生行设计,依据项目组织设计团队进行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

3.2 教学方式

采用与以往课堂研究不同的形式,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而是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由教师进行课题的引导,由设计小组自己在课题中进行方案的探索、研究和讨论。每个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合作和探讨。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其它同学进行展示。随后不同的组别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后续的设计活动中形成小组式讨论、构思、设计的过程。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细节性的指导。

3.3 教学目的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内容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同时根据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不同,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定出多个设计方案,从而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通过具体的课题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设计的实践过程,了解自身专业方向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克服学习中茫然的状态,增强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团队意识,进而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课题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学生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尝试,培养其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新型艺术设计类人才。

3.4 企业合作的介入

尝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堂上,可以将企业中的一些商业项目引入其中,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介入课题设计小组,参与小组的设计方案汇报,并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校企联系,使课题的实用价值进一步彰显。使得教学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设计成果被企业所用,真正做到为生活和大众设计,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4 结语

探索课题式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探讨艺术设计类学生如何通过课题式教学法培养其领导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特长。通过课题式项目的带入,让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朱杰.试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2009(17).

[5] 顾燕.国外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6]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篇10

一、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时代背景

电子、工业、计算机、汽车、焊接等专业在职业中专都是骨干专业,都开设了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层次,有升学班、就业班、“3+2”模式、短训班等,很多教师还带着不同年级的教学班。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班级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还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群体。

二、 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理念的确立

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理念在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专业教师头脑中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也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密切关系。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有其独特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步领悟和掌握。教师树立了多元化教学理念,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逐步精细化,从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职业中专的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技术与技能课比较难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是在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上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材施教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被细化、分化、整合、创新,成为非常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打好学生的基础,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进行教学,而每个学生的实际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就必须研究因材施教,从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系中汲取营养。

四、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抓两头,带中间。因材施教的核心是抓住大多数,。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空间就在于发挥最大的带动效应,找出上、中、下三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认可的学习方法,以学法带动教法,发挥电子技术与技能专业教材的优势,先让学生行动,在行动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记不住公式或概念,有的学生要多背,有的学生要多写几遍,有的学生要看实物,如电容是什么样的、电阻是什么样的,一看就记住了。又如,学习开关的类型,先看一看各种各样的开关,然后再背诵概念,就容易记住了。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具体实施的前提是观察学生的学法。

因此,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应该是:观察学情――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步骤――在实施中调整教学步骤――教学效果检测――弥补教学失误等。

目前,就职业中专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的教学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教亦多术,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要贯彻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这一变化。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教师的引导方法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电路的组成,教材有图,有些学生一看就清楚了,有些学生看了实物才能理解,教师就要先从教材中的电路图展开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讲解,学生提问互动,再让学生走进实训室,把教材中的电路图和实验室中的模拟电路图进行对比,学生先观察、学习,教师再做讲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要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五、运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反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