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科学;幼儿教育;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543.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7-01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还可以开展“拼图活动”,老师将一完整图画裁剪出一块图片,然后另外准备几个与裁剪下的图片形状相同但图像略有不同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正确的图片拼入到图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收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去学习、思考、幼儿只能去空想,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没有东西去诱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而他们也不能通过动手做物品来验证自己思考的和想象的是否科学正确;如果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也无法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故要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在活动中积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创建丰富宽松的活动环境,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思考、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高其思维能力。

篇2

一、影响广州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非教师思维方式因素

   笔者对广州市一线体育教师访谈得出,影响广州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非教师思维方式因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运动能力差;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差;家长不支持。这些非教师思维方式因素,势单力薄的体育教师群体在短期内将无法解决,但是不同的体育教师在面挑战时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专业发展好的教师,在反思教学经历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找自身的原因,从主观上反思自己的教学;相反,许多教师在发生教学问题时,习惯于找一些客观原因,充满抱怨。”【[v]】只有体育教师端正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转变体育教师思维方式,提高有效教学,才能促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影响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师思维方式

1.课堂教学重竞技思维轻教育思维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受“体育即运动、运动即教学、教师即教练”[[vi]]的竞技思维影响,把体育课上成运动训练课,把学生当作运动员,体育课按照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上课,虽然运动负荷较大,但是忽视了教育的规律。在竞技思维影响下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过度讲解,精益求精,造成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时间内听多练少,练习密度不足;体育教师对课堂内容安排技术难度高、运动强度大,造成部分或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教师业务重课外训练轻课堂教学

中央7号文下发以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区域性体育竞赛的力度,学校为了响应号召,对举办各种赛事的指导思想是“有赛必赛,参赛必得”,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利益最大化只重视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外训练而轻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现阶段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还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仅有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只能片面的反映教学质量,受功利性影响,许多体育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容易出成绩让学校和教师本人名利双收,又能完成上级比赛任务的业余训练,成为“教练型”优秀体育教师,而课堂教学敷衍了事。

3.校园竞赛重精英参与轻大众参与

校园运动竞赛应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去,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然而很多体育老师只重视少数学生参加的精英比赛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比赛。在这种教师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校园竞赛表面上红红火火,参加比赛的主体往往是小部分运动表现突出、体质健康水平较高的小群体,忽视了让更多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比赛中去,而这部分人本应成为主角的群体却被沦为观众、义工,甚至与他们毫不毫不相干。

三、促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师思维方式

1.促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教师思维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因此,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形成以下以下四种基本的教师思维方式,用正确的概念控制体育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是基本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育公平原则和尊重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认识到上体育课是体育教师的主要业务。体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纲领性文件中对强化体育课作了重要部署。其次要认识到组织让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的次要业务。中央27号文明确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特别是早操、课间操、大课间等体育活动,练习密度大,还有学校其他教师参与管理,锻炼效果非常好。再次要认识到组织让更多学生参与的大众比赛而非只是少数人参加的精英比赛。只有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体育中,学校体育呼唤“教育型”优秀体育教师。

(2)关注个体差异是方法

只要是集体,就有个体差异,体育教师要防止“噎死”和“吃不饱”,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首先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达成目标要设置不同的标准,要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达成。如果同一标准,体质健康水平较好的学生无需努力或稍加努力就可轻易达到标准,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许再努力也无法达到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不同的达成目标,让更多的精力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师徒结对”帮扶,大幅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是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最基本表现。其次要为体质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体育教师要培养体质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成为教师的“帮手”,同时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课外业余训练,展现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受功利性影响,现在个别学校出现了过渡使用这部分学生的现象,有的学生常年奔波于不同项目的赛场。

(3)重视兴趣培养是方向

运动技能的学练有肋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载体。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期,防止教学内容低年级成人化、专项化,防止高年级教学内容低级化。其次练习内容多样性。同一个教学内容,有多种练习方法,多种辅助练习,充满好奇和接受新事物是学生的天性,呈现给学生新颖、多变的练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即使是枯燥无味的耐久跑教学也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大大提高趣味性。再次要进行游戏化教学。在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是指使用游戏元素(例如规则、比赛和得分)作为教学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争强好胜、追求卓越是人的天性,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要多开展“游戏化教学”。实践证明,拥有足球、篮球等运动技能并经常参与的人比比皆是,吸引着他们参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团体项目比赛的魅力,笔者曾经担任体育教师时经常见到学生“风雨无阻”参与篮球运动,甚至不惜违反学校纪律,女生艳阳天不惜影响美貌。

(4)重视运动负荷是质量

适宜的运动负荷有助于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中央27号文强调“提高教学水平要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文件中要求重视运动负荷,足见运动负荷在体育课中重要性。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练习密度、适当运动强度[[vii]]。广州市已经多次在文件、公开课、专题讲座中强调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必须达到50%以上,平均心率必须达到小学阶段130±5次/分,初中、高中(中职)学段必须135±5次/分(女)、140±5次/分(男)。要达到此目标,首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要改变单一的技术动作练习为组合技术动作练习;要改变单一低强度的身体练习为高强度和低强度的相结合的身体练习;通过合理组织安排课堂内教学比赛达到更高的强度。其次要精讲多练。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提高练习密度。再次要通过合理组织练习减少学生排队等候时间。在条件允许下尽量多分组进行身体练习,如果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要给排队等候的学生安排合适的身体练习内容,提高练习密度。广州市提出动态热身走进课堂,每节课必须安排8-10分钟的课课练,就是保证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

2.要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思维

   在体育课中学习内容可能枯燥无味,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学习难度因人而异,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依赖经验、程序化的实体性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学习内容,才会把所学内容用于课外锻炼,形成身体锻炼的习惯[[viii]]。

(1)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要让学生身体练习认知先放后收

在很多体育教师中已经形成体育教学的固定范式“示范—讲解—模仿—学练”,学生在“示范—讲解”环节中身体练习认知只是被动的灌输在文字符号层次,而且在“模仿—学练”环节中对“动作技术”要求高,学生担心模仿不正确逃避身体练习,学生无法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身体练习认知先放后收,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参与身体练习认知,尽量做到先练后教、能练不教。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只有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学生才能形成身体练习认知,没有身体练习体验的讲解只停留在文字符号阶段。其次要让学生身体练习认知从简到范。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在不断的修正中完善,不断感受成功,学生才能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如果首先就一味要求规范,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甚至畏惧心理,当然这种简是要求学生在保证基本的动作要求之上进行的身体练习。再次要让学生更多参与身体练习认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在有限的体育课时间中,学生只有通过更多的身体练习才能发现问题,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练习认知。

(2)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要让学生身体练习感受先苦后甜

    体育课中学生每一次体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感受,有些感受会形成积极的情绪,而有些感受会形成消极的情绪,让学生身体练习感受先苦后甜,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首先要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获得成功感。学生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随着练习量的增加,疲劳会随之产生,学生通过体验“苦”后获得成功体验“甜”,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其次在安排学习内容时要让学生身体练习感受先苦后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是锻炼价格高枯燥无味、冷门的内容要优先安排,学生就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优先安排有趣的内容再安排枯燥无味的内容,学生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枯燥无味、冷门的内容的学练。再次在学习环境中要让学生身体练习感受先苦后甜。体育课主要在室外上课,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在高温酷暑或低温阴凉的天气中上课,如果无法满足学生舒适的环境,教师安排上课地点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环境先苦后甜,否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

 

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作为一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师只有转变教师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承担属于体育教师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才能最大化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i]][4]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ii]]魏为燚, 陈国平.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4):26-28.

[[iii]]岳欣云. 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3):75-78.

 

[[v]]张金伦.改变教师思维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 2011(20):57.

[[vi]][7]邓若锋. 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 体育学刊,2016,(1):112-120.

篇3

设计素描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素描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际作品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是设计素描教学的灵魂,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针对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设计素描的教学。

关键词:

创新思维;设计素描;应用研究

0引言

设计素描教学是以素描为基础的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断追求完美的图形效果。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就成为主要的探讨方向。首先,要让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新审视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让学生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素描只是表达设计的一种手段。与传统的素描教学不同,设计素描是将创新设计进行具体化的过程,是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设计素描的特殊性也就要求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求教学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其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模仿和绘制,而是想锻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思维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该门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可以归纳为:创造力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正是因为有创造力的存在才会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创造力的存在才会让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学认为人们所拥有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设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受到教学工作者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程度的影响。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创新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培养方式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建立起开放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多元化的表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阶段化的分割,有序进行,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稳定提高。

2创新思维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应用

2.1引导学生注重使用说明

每一种艺术作品都会传递出一定的思想,其中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现在许多设计教学的课程设计较为机械,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素描的绘画手法、构图方式。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模仿,使得不同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艺术价值,与流水线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弊端就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摒弃程式化教学模式,让设计作品成为表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艺术设计的使用说明。所谓的“使用说明”就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叙述来说明每个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观赏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实现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

2.2开展专题训练,激活发散性思维

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共同参与,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性思维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进行相应的联想训练,发散性思维,寻找各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3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大开“脑洞”

在设计素描教学课程当中,创新思维的锻炼就是让学生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真正释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开“脑洞”。在平时的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的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形式进行静物描写,而这些组合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想象思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打破这一固定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并置、悬挂、倒挂、重叠、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替摆放,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新意,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创作难度,使学生的绘画技艺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写生要求,让各个专业都能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找到适当的组合方式。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在运用各种素材的过程当中也不断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法,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

2.4添加艺术想象,随形就势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都蕴含自己的特点和思想,而作品的生命是靠作者赋予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添加一些艺术想象,让作品变得更有特色。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创作主体,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艺术想象,将一些理想化的素材加入作品中,将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作品中的可能。我们发现,在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中都体现着想象的成分,如在一些美洲图案中你会看到一些鱼群、鸟群围绕着太阳旋转。这样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却成为爱斯基摩人神圣的图案。因为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多是气候寒冷地区,他们对太阳有着无限的渴望,所以太阳在他们的画作中是神圣的象征,而鱼和鸟则是食物的象征。通过这一简单的构图表现出爱斯基摩人无限的渴望,他们希望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温暖的阳光,拥有享用不尽的美食。这样的图案也正是爱斯基摩人想象的成果。

3结语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创新思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传统的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正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但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思维模式。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一定的张力,只是呆板地进行临摹,创作出的作品完全丧失了生命力,而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为了培养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求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

作者:宓恒茹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治源.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浅议[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式 变革 文化审视

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整体上把握着实践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的总览规划,并内在地规定着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在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好的见解和措施,取得了拙见的成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式的具体阐述各式各样,在教学方式的定义上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从属关系存在分歧,一类是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属概念;另一类则把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从概念。前者以《教育大辞典》为代表,将“教学方式”界定为“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的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同一教学方式中,在同一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文化系统中教学方式便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方式的践行者和创新者,文化世界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世界。“人生存与文化之中[2]。”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审思和剖析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展望体育教学方式发展的文化路径,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解析

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原理分析,使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应按照其“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思路逐渐展开,在研究教学方式的内涵时,可以根据“教学主体”,即“教学存在”,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传授与被传授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存在也必然包含了作为理论活动的教学认识活动和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的双边实践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论,人是任何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领域里,人具有双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离开其中一个都构成不了教学活动。因此,作为双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是本文其考察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思维方式是指:“师生关于教学存在的思维途径及其致思导向的理论概括,在思维中认识和结构教学活动的经验、只是、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

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了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两个部分内容。

(1)人们的大脑活动作为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在程式;(2)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的内在程式的外化;(3)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作为其首要关注因素,如要很好把握与明确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必须清晰分辨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三种思维方式:体验式思维方式,科学性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方式。就体育教学存在而言,体验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更能有效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表象以及个别规定性。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看其是否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不能空说理念,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差异以便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在哪种情况下用,不能盲目追风。就体育这个特殊学科来说,学生要形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必须依靠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得以获得。就此,结合体育教学现象,存在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核心是“体验性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育是通过人的躯体性活动来体验身体的知识,[6]并实现对知识的科学认识和自我反馈。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师生亲历的体验性思维活动,如没有这一特性,便失去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性意义,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认知性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其他两种思维方式只是存在的比例不同,也不是不完全存在。

其次,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是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其包含了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形式、技术等行为样式。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情不自禁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指引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就有着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并构建不同的关于体育教学存在的图景和表象,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从而决定在教学中师生会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正临着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检验和修正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是体育教学的生成性,通过体育教学来促使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有效性验证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科学性,最终更合理的实现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更大程度统一。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

(一)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线,最终达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如自主、合作、探究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教学的双主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体育教学中思维的起始点在于教师还是学生,若以体育教师为思维起点,必然会形成以灌输式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若以学生为思维起点,那么我们就必然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这些内容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传统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的,也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要切实转变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着力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特点等特点与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4]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制约着体育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行为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供体育教师选择,但选择是有目标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必须介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就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那么可选用讲解示范法、直观法、纠错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如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那么他可能选用新的探究法、自主合作学习法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思维侧重于发展学习身体素质,那么他就他就可选择各种练习法。

教学手段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以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中的教学手段选择为例,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口哨、录音机、多媒体、各种器材等,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如教师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他可能选用挂图、多媒体、各种器材等;如果教师的思维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采用的可能是一些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通过课堂学生之间探究合作进行加工组合完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方式应包含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和体育教学行为方式,从文化学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变革,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构,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合理创生,体育教学方式变革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诉求,实现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以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远明.教育大辞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741

篇5

【关键词】院校教育教学 批判性思维 思维方式

Abstract:In the colleges teaching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passive thinking, this paper, from the critical thinking in colleges teaching, the reflection of colleges teaching to the cause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critical thinking for roughly three discussed.

Key word: college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Way of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思维过程,发生在日常沟通等各类场合,从不同层面时间段进行反思、调查论证,评估决定,与心理学和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知识、关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知识等多学科相联系,确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解决,得出有助于发展研究的结论并带有自己的研究见地和观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我们认知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科学思维方式,推进院校教育教学中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批判性思维方式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批判性思维方式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和方法观,传统的教育是封闭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是依赖性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现代教学需要是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是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

例如教学中,教员培养思维的方式以讲解为主,讲解严密,学员跟着往下思考,理解后觉得正确,从而被动地接受了所教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学习结果上狭隘和缺乏主动思考的僵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可见传统教育教学是落伍的,学习知识的同时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才带来了现代需要的新看法和思路,改善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是现代教学教育中需要的主动式学习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

二、院校教育教学中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院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真正有意义科学的思维结果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和其他思维方式不同,是要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更注重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和精确的并且有意义和价值,要求思维要有自己的见地。在其他思维符合逻辑却缺少意义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一定是既符合逻辑又有意义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员讲理论推理严密,学员却听之乏味,觉得没有吸引他的思想内容和见地。就好比计算机,严密逻辑性很强不会出错,但也只是听操作人的命令工作,毫无自己的思想可言,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思维结果都是有意义,而经过批判性思维的推理则就一定能得到正确而有意义的解答。因此需要有意义的思维,就一定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三、院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构建批判性科学思维方式

在院校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构建批判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科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批判性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培养和接受良好批判性思维训练,这是个智力训练的过程,可以指导信念和行动,积极有技巧地进行观察、推理、验证、反思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将其概念化,并加以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估。

(一)积极分析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对已知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并评估,给出合理的解释,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以及带有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有依据有标准地进行验证。

(二)变被为主,锻炼独立性

摆脱传统中主流的僵化思维,不人云亦云,不为主观环境所影响,不思维定势,不盲目从众定势。用开放式的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理念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和推理评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从整体出发,注重全面性

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客观地多角度考虑信息依据,细心地立足全局把握进展情况,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案,修正错误。

(四)积累经验,讲究策略

根据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的经验和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有效地与他人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沟通。

(五)精益求精,提高正确度。有条理严密思考,实事求是得出结论

在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有利于理性的多视角的思考和提高决策力、判断力、创新力,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必备条件,是院校教育融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方向,构建和谐院校科学思维方式必需之举。

【参考文献】

[1]郭泽深,杜仕宁.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教学改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哲学研究,2000(6).

[3]张世宁.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非形式逻辑发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篇6

关键词: 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引言

以往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编写专注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公式理论、解题思路的记忆背诵。传统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正向思维,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定。新课程标准谋求教学方式的转型,注重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形成,并能够应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逆向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系统化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方法,加强逆向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方法的总特征

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逆向思维模式的基础。逆向思维模式又被称为反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是指从已经相关思考方向的反面进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整理问题。逆向思维模式带来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具体的运用方法可以体现在对公式或者定义的方向运用,对法则的变化处理,等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模式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理解方式,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在对旧知识的重新思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应用和记忆,并从新知识中再得出新知识。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能够对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提供极大的帮助,指引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进行思考[1]。

二、逆向思维方法的作用

为了通过培养逆向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就有思考方法,实现对问题的创新分析、重新思考。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文化多元变化、社会急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主动的逆向思维模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逆向思考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解课上所学的基本知识。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思考出更多的集体思路,极大地提高数学解题速度。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维后学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促进独立思维的形成[2]。

在新时期新课标要求下进行数学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数学知识体系中有很多需要灵活应用的地方,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从上至下地逐步教学,都是正向的思维方式。学生从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学到的都是固定思维,引导学生对知识记忆、解题模式形成固定套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

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呢?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2+2=?

如果教师以这个问题提问高中学生,首先,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幼稚而可笑,并对教师的行为感到困惑。对于高中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幼儿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应用反方向思考方法,教师接着提问学生?=2+2,并询问学生?=2+2可以得到多少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模式,学生也能从中学到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进行反向思维加以解决的技巧。这个简单的事例既让学生理解了逆向思维模式的最简单方法,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教学需要用逆向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基础知识的深化学习是通过教师讲解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进一步学习为不仅能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还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逆向思维模式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普通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对概念、法则的运用方式。

四、在教学中实践逆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新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既可以直接讲解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对公式、定理做出解析,又可以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反向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注重教学环节结合逆向思维模块设计,也要关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教学知识要根据学习内容做出调整,首先应该设计例题,其次让学生自我探索,最后对立体中包含的数学概念进行反向思维的讲解。以上就是反向思维方式中的根据结果找原因的具体方法。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数学知识强调基础性,教材中在数学知识体系后都配有相应的、形式多样的习题,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习题,设计不同的逆向思维的训练方式,习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可以大致分为例题示范和学生对习题的训练[3]。

整体解题思路能够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整体意图,日常教学活动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以分析题为例,所有人都习惯从已知条件出发,配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难题。但是整个数学思维方法中包括反向思维法,很多练习题的思路就是逆向破解,从结论找出原因会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和一般解题思路与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是对知识体系的再巩固和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强化,帮助学生对逆向思维解题思路的整体理顺和分析,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朝正确的、多维的方向发展[4]。

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以数学的学习促成逆向思维模式。这要求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对学生能力进行深入开发,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变革者。数学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锻炼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引导、培育。

参考文献:

[1]杜薇.逆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34(07):71.

[2]林永德.数学合作式学习,令学生勤学好问[J].华夏教师,2015,11(11):77-78.

篇7

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能打破传统观念,探索事物的本质,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逆向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训练有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逆向思维能有效的促使发明创造,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安排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二是纵横联系方式,该方式主要内容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知识、物体相结合,从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纵横联系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种学科之间学习知识的互相影响和启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单单的把知识结构和结论告诉学生,并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纵横联系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拥有对数学知识的独立理解。第三是多向思维发散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对某一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方向,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多维度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训练,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良好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是人们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自主意向,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理上得到放松,进而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开阔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敢想象、敢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和发言的机会。教师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积极的提倡和表扬。并且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路的探索,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中生根萌芽。

3.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是创新必备的心理,很多科学家都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才有课重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教师应依据这些心理,主动的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例如,在教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的观察和计算,探索出判断的一般方法,随后让某一学生任意报一个年份,教师立刻判断出是不是平年或者是不是闰年,这样学生机会感到惊讶和好奇,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课本上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应当具有探索性和开发性,能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意识,首先计算方面要展现算法的多样化,体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提倡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应注重设计一些开发性强的例题和习题,为学生继续探索提供线索,开放性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创新也要从实际出发。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对同一问题尝试做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继续去探索其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探索线索,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4.总结

篇8

(一)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

在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加工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进行研究,研究相关数据,并对相关数据的来源进行研究。对影响国际贸易走势的大宗原材料、石油、贵金属、波罗的海海运指数等国际贸易数据进行了解和研究。通过对这些现实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国际贸易是充满变化和竞争的领域,各种贸易规则和贸易手段都充满了变数。作为国际贸易职业人员,只有培养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对国际贸易活动中从宏观到微观问题的职业敏锐感,才能大大增加国际贸易中获胜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思维方式

国际贸易充满了挑战,从来没有定式,需要职业国际贸易业务人才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跟学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授课,鼓励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挑战权威。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精心呵护学生勇于挑战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查找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案例,分析在世界峰会上的国际贸易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调研情况和提出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对策,然后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确实很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双赢、妥协、博弈的思维方式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之所以如此,除了产品档次、科技含量、营销方式等原因外,缺少对谈判心理的研究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谈判人员不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适当的妥协,不善于通过博弈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往往使得谈判的结果不够理想。实际上,双赢、妥协、博弈的思维方式是国际贸易谈判中最重要的环节。国际贸易实战中很重要的谈判思维是要学会逆向思维,从对方的角度思维,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何争取最大利益,如何实现双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强调具体的操作环节和贸易盈亏的计算,对利益博弈方法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对谈判思维方式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取向之二,帮助学生构建实用的知识结构

(一)要根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各个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时间长短不一,教学团队的力量也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着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的不良现象。有的课程不仅不符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而且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有害无益。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因人设课的不良现象,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首先要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有用的课程,然后是找明白人来教有用的课程。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与国际贸易实践与时俱进的原则,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国际贸易实战中最有用的知识。其次,鼓励教师参加国际贸易会议及培训,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要大量使用国外最新原版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

一本先进的教材和一套先进的教学辅助材料是一门好课程的必备条件。国际贸易本身就是充满变化的领域,因而选择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必须与当代国际贸易实战有效对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通晓国际规则,而通晓国际规则的捷径就是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国外最新原版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在使用最新原版教材的同时,我们还要引进象“夏季达沃斯”这样的大型国际商务会议的相关材料,以及外语原版的经济、金融、工程、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作为教学辅助材料,使其成为专业教材的必要补充。大型国际商务会议的相关材料以及外语原版的经济、金融、工程、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往往能够真实反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通过研读大型国际商务会议的相关材料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职业化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指定参考书籍和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高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国际政治、法律、文化背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取向之三,模拟企业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模拟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和市场评价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课堂纪律、课堂讨论、考试等课堂行为可参照企业绩效考核的办法和市场评价的标准来进行。例如,在布置作业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国际贸易营销团队,要求学生必须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查阅资料、专题讨论、准备PPT商务主题演讲等学习活动。学生成绩的取得需要团队的集体配合,成绩的高低严格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定。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无缝对接,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

(二)模拟企业员工行为来规范学生的约会、着装、言谈举止等日常行为

国际贸易活动的职场规则是非常重要的,遵从这些规则是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国际贸易知识,还要模拟企业员工行为来规范学生的约会、着装、言谈举止等日常行为。例如,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约会的通行规则是按时到达,既不能迟到,也不能早到。因为按照现代商务理念,不仅迟到会打乱对方的计划,提前到达也会打乱对方的计划,所以准时是非常重要的职业修养。次如,着装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礼节。在正式场合一定要穿正装,而且服装的搭配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要大方得体,体现风度、风采。再如,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言谈举止要稳重、热情,交流语言和话题要有所计划,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要讲空话和套话。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教育学生在其日常行为中提早遵从这些职场规则,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取向之四:创造国际贸易实训条件,训练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课是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实战能力只有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才能得以锻炼。“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2]因此,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上岗实习等实践活动。

(一)学校要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通过对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港口、商检、海关、保险、运输、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实际调研,使学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并找出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点。学校还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真正利用各类大型国际贸易洽谈会的机会,让学生扮演客户角色与组办方及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国际贸易相关产品的基本情况和销售方向、客户的构成等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贸易专业外销员考试等职业能力资格考试,通过调查和职业能力考试,具体量化自己的国际贸易职业技能水平,达到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刑法教学;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刑法学习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增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是刑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刑法学习中,会接触到众多的刑法概念、理论、条款以及法律逻辑和判断推理,形成了学生对刑法的认知,其法律思维能力也会在学习中逐步地构建起来。但是我们的刑法教学往往停留在一般知识的阅读和掌握上,还不能够通过刑法学习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看问题的角度,对于社会事物理解和辨析还不能站在法律的维度上,没有独到深入的眼光,缺乏专业的视角。刑法学习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关系在于认清其中的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满足于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关键要看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多少,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否具备将来的职业需要。

(一)刑法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

法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法律的专业学习具备今后就职所需的法学理论,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将来就职法律技能,关键还是要对他们法律思维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使他们能够通过所学的法律知识对面临的法律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1]法律思维能力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复杂的刑事案件进行缜密的法理分析。可以说,没有职业所具备的法律思维能力,将无法胜任以后的法律工作,也是刑法教学不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法律执业所必备素质

法律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面临的工作对象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个案件都带有自己的独特性,复杂多样。在任何案件中,人是整个案件的核心,由此而引发复杂的逻辑关系,仅仅通过理论的分析还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就要借助法官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相关的经验进行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法律理论,而是利用法律思维能力而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的本领,这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做保证。[2]

二、要促进学生刑法特点与思维方式的认知

刑法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包括了法学原理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鲜明的特点体现着法律的严肃和严谨。在司法实践中,优秀的法官不但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他的法律思维能力才使法律成为真正的武器。刑法相对于其他法律更为成熟和严谨,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国家建设,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这就要求刑法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使他们能够对刑法特点与思维方式有个正确的认知,形成自己的稳定的逻辑思维方式,才能够对社会事物有个全面准确的判断。

三、构建学生法律思维方式

(一)刑法观念的树立

刑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能急于求成。一是,从提高认识开始。传统的刑法观念在部分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比如刑法就是用来惩罚犯罪的,通过罚款和限制人身自由来制裁,自己将来就会成为那个制裁者。这种观念只看到刑法的表象,而没有认识到法律的本质意义。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起刑罚不是目的,惩恶扬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法律的最终责任。二是,要判明罪刑法定的观念。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犯罪指控都应以刑法的规定为准绳,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的不能定罪。[3]但是这其中就不能死扣法律条文,需要学生从僵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法律思维方式来理性地分析罪与无罪的界定。

(二)创新刑法教学方式

刑罚的内容庞大复杂,所涉及的条款众多,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这就需要刑法教学方式的创新。[4]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的课堂灌输教学方式,因为填鸭式的方法很难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对于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水过地皮湿,就会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造成障碍;其次,在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经典的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促进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构建,对于刑法条款的应用有个更为直接的感受;再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刑法教学从课堂上走出来,通过实习和实训亲身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去,感受刑法应用的氛围,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用于实践的能力。综述:刑法学习是法学的重要课程,它对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刑法学习,全面接触刑法概念中的所有理论内涵,通过实践锻炼获得全面的法律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玉德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绪诚.试论刑法教学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5(10).

[2]龙江.浅析刑法教学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5(22).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问题 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发展。

工具性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或者内容都是不正确的。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有侧重地运用,做到二者兼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因循守旧,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是一只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走上讲台就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相对简单,通常是具备书本、黑板、粉笔、纸张等即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教师所接受和讲授的知识均不超出书本范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的填鸭教学中,没有主动参与积极参的机会,同时导致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即使有这方面的愿望,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图文并茂地把课堂知识展现给学生。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很多学校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髦,并没有真正把多媒体的功能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这样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耽误了学生体悟、读背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中体现很少,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脱节,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式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伴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行,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多元化原则。

只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得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而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教学方式,它把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并不等于现代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并不就是现代教学了。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一是学生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主体,转化学生的从属地位,将学生的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可以利用话筒这种手段现场采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校的主体永远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音频和图片,利用电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校园亲自观察的机会,经过剪辑后的录像带恰可解决这一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帮手和学习的工具。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锻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变因为果或者变果为因,从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2)正确反推,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每篇课文都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养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小学课文并不是每篇都特别精彩,有很多课文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我们就必须引入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语文,效果更佳。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根据课文的难易点和重点,把课文中讲解的顺序颠倒一下,先把果说出来,再由果导因,这样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讲解课文就得像电视连续剧,每一环都是相互连接的,一环套一环,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4)想象设疑,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有一部分课文并不是教师用语言完全能够表达清楚的,有些是只可意会,这样的课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续写课文的结局。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第7版).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