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篇1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客观地说,目前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教师队伍的匮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保证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经济管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综合性大学招聘经济管理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外,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的实验室。比如心理学在经济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建设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验室。最后,在科研教学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二手数据的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样式。在此情况下,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是关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相关经济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比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研素质,相关数据库建设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完善教学基础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围绕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思维逻辑里面。

篇2

【关键词】程序设计;算法;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在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就问题求解而言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相似,它建立在计算过程的具体实现和约束之上,通过程序来控制机器的全部操作。计算思维的本质就是使人们用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来处理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现在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对于这门课程而言,现在学习目标不仅仅定义在会使用一种语言编程,而应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1)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2)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形成计算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根据冯・诺伊曼原理,计算机是“机械式”的按步骤自动执行(即存储程序原理)。要实现这一特征,就需要进行精确的算法描述和严格的符号表示。根据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克努特(D・E・Knuth)的定义:一个算法, 就是一个有穷规则的集合, 其中规则规定了一个解决某一特定类型的问题的运算序列。分析、实施算法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序列特性决定了计算机解决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次序按步骤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算法的执行规则非常简单而机械, 不允许有二义性,并且能够在有限次的操作后获得结果。算法思维的训练, 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行事逻辑能力, 即问题解决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一般形式、一般规律迁移。

2 重视并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在程序设计中也是一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多样性可以尽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计算思维训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特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算法。另外,各种计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程序只需要保证正确并具有可读性。所以,在设计实验内容时,鼓励同学们编写各种程序来实现同一个计算任务,鼓励改写别人编写的程序,寻找最优算法。从而培养同学们计算思维的多样性和重构性。

3 采用案例教学法

程序设计课程肯定包含了语法,大量的语法规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把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采用趣味程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例中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并创作适合同学们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实验内容,因为好的实验内容,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留出适当的空间。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比较a、b 两个数的大小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很简单,就是要判断a>b,还是a>b,或者a=b,在c语音程序设计中要用到选择结构,甚至要用到嵌套,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个答案,即

然后换一个角度,改变第一个判断条件,设计一个填空题,

让学生找出其它的答案。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多样性和重构性,同时也学习了语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案例也值得尝试,比如火车分段计费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4 加强上机实习

程序设计最终是要通过上机操作得出结果,上机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程序设计首先要确定算法,然后把算法形成具体的操作步骤,再变成程序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会发现程序的错误,然后要回头找到错误。整个过程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计算思维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发动同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5 结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社会活动充分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其他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计算机这样一种工具来处理一些事务,而且计算思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学者所采用,这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也有利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对计算思维的训练实际上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表达形式和行为习惯,了解计算机的实现机制和约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程序设计课程现在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学习的价值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8):78-81.

篇3

1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阶梯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应用型科研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梯。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其专业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精神。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识,探讨新方法,拓宽知识围度,活跃思维方式。科学研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的能力也是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科研思维的培养是本科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医学人才科研素质的前提,也是保证医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

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推荐医疗改革的动力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年完善,国家加大了对卫生人才队伍超培养的投入,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要求人才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作为支柱。医疗改革不仅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激励了学生培养全面综合能力。在医疗改革带来的良好就业形势下,提高医学生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科技创新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独立思考、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求职之路奠定基础。

3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就业机遇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具有科研创新素质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明显高于在本科阶段没有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毕业生。这说明培养科研思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启发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科研思维的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临床,以科学的精神重视临床,通过科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从而促进临床的发展。

二、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1优化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建立有效的科研创新机制,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创新的机会是医学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医学科研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医学科研思维是反复实验推理,不断探索医学领域的客观规律,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演变和预后以及发现新的研究成果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不仅要对知识本身进行讲解,还应联系科研背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肯定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良好的师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其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是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很多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沟通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新的知识。

3鼓励科研创新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1世纪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丰富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这一要求,符合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健康、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十几年,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终沿袭重教学、轻科研的模式,教学与科研严重脱钩。相反,国外医学的本科教学非常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是科研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以科研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是对医学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导师制是通过选择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同时有科研项目的有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联合有参加实践活动愿望的本科生,利用课题平台,通过专项培训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导师制具有责任明确、便于沟通等优点,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本科生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3.1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实行医学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临床科室的条件和人员情况,由科室安排指导导师,在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临床理论学习及临床轮转期间,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经过面试后将学生编入已有的科研小组参加科研活动。

3.2课题来源及申报经费和课题是科研的后盾,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课题组内,通过科研辅导及讨论,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从导师的现有课题中设立专项基金,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的评审和奖励的支出。

3.3科研培训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工作,也是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为使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指导导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在已有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内讲座为本科生进行科研设计、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将根据现有研究方向,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开展资料查阅、设计研究方案,并参与各组的科研会议。

3.4研究展开在导师和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确定的研究项目,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参与实验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研究论文。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前,必须完成调查方案设计,形成开题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等专题活动,增加学生了解现实卫生状况的机会,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巩固了专业知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5考核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先进和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并在本科生毕业时为其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提供帮助。

4我院眼科以导师制带动预防医学系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篇6

1.基础性实验。基础型实验以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节能,并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通过基础型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在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仪器的使用、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分光光度计等的使用,以及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验证性分析样品的分析、样品的采集、样品溶液的制备等基础性实验。

2.延伸递进性实验。延伸递进性实验是以基础型实验为基础,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主要是基础型实验操作在实践分析问题中的延伸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延伸与综合应用能力。如药厂和药店的药品因为贮藏的原因,药品发生水解或降解会产生特殊杂质,要进行该类特殊杂质的检查。如阿司匹林在贮藏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水解或降解为水杨酸而影响到阿司匹林的药效,因此在延伸递进性试验中要求学生测定阿司匹林片剂或胶囊剂中的水杨酸含量。又如某药厂要分析某个中药制剂中某活性成分的含量,但《中国药典》对该活性成分没开展分析,但在其他制剂中有过相似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一分析问题。这些都属于延伸递进性实验,这些实验素材均来自于医药企业的实际生产或分析问题,能够起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3.综合设计性试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和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如以某药厂生产的牛黄解毒片制剂为例,质监部门要判断该制剂的质量,往往以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黄芩苷含量来加以判断,因此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测定某药厂生产的某个批次的牛黄解毒片中的黄芩苷含量,这就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确定牛黄解毒片中的黄芩苷的提取方法、样品测定方法的选择和独立操作分析。通过综合设计实验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问题导向性实验。问题导向性实验素材完全来自于药厂的生产实际,特别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如某药厂的质检员在用HPLC法测定咳特灵胶囊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溶出度时,溶出度总是超过100%,但这一结果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找出问题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查找资料,自我设计实验方案,不断试验逐步查找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与独立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适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

5.创新设计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验教学环节,该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综合能力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药厂购进一批黄芩药材,要判断该黄芩药材的质量优劣情况,要求通过测定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加以判断,要求学生建立一套黄芩中的黄芩苷的质量评价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所学分析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计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其中就包括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黄芩苷的提取方法与提取条件的选择、分析方法的选择、线性、精密度实验、重复性试验、加样回收实验、样品测定等实验内容的完成。而这些实验过程的完成既可以锻炼学生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实践动手能力。

6.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是在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让对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有兴趣的学生,在周末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分析问题开展实验的实验教学环节。开放性实验将实验教学由传统的实验操作培训变革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分析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小科研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如“食堂中学生吃的皮蛋中微量重金属Pb的分析”、“西红柿中番茄红素的提取、纯化与分析”、“吴茱萸中生物碱的提取条件的优化与含量测定”等。通过开放性实验室能起到促进药学专业学生分析化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质与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实验过程中随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实验教学目标。

二、开展横向拓宽教学

在分阶段、多层次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分析化学纵向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横向拓宽教学。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际情况,特别是中药科研实践班的改革成果,在大二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理论课全面结束的这段时间,分析化学学科组与我校的三个科研平台(即中药固体制剂工程中心、中药固体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医分化中心)及药学院的老师联系,让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观摩实验分析过程,与教师、研究生一起探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启迪科研思维,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在横向开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科研观摩和科研探讨,使学生在后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教学环节中自主设计实验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对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敢于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现了开展横向拓宽教学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进而向创新意识形成的教育理念,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学术观点的表达能力,及从现象中发现并分析问题、在实验数据中归纳并提炼自己的科研结论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篇7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建立全程式创新指导模式训练,从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智慧激励、创新实践参与、创新设计构想、创新论文写作、创新成果的获得、最终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模式进行探索。为了达到以上总目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培养创新型针灸推拿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及方案:①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培养目标首要位置。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③探索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研究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活跃研究生学术风气,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④探讨采用灵活的培养计划,改革现行课程结构的设置方案,不断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科研实践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⑤探索将单一专业导师指导方式改进为有交叉及边缘学科参与的指导小组,扩展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在科研设计中引入创新思维。⑥探索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提高创新意识,发现新问题,创立新观念。通过全程式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改革将研究生的“专才教育”目标改革为具有足够知识背景与技术专长,富于创新能力的能满足国际国内针灸事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使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性论文全程指导模式的步骤及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除了理解教科书及论文著作中所说途径外,对他们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的思考方式向四处扩散,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进行扩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勤学习、多思考,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投身于科研创新事业的热情,就无所谓科研创新。注重培养研究生敢于创新的个性。科研创新需要恒心和毅力,更独立自主的意识。要勇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要尊重权威,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勇于标新立异。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为创新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课程学习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文理渗透,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力争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宽广与精深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问题与方法相结合。课程设置本着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文献,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开阔视野探求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开设创造学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培养,重视创造性人格的锻炼。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壁垒,加大选修课所占比例。如增加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研究生只有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充分借鉴相关领域内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并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操作方法、仪器使用、临床病例分析等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当中,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注入式教学,把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起来。提倡采用研讨式、答疑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从社会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尤其在临床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生个人也应该自觉参与临床实践,要多接触临床,多了解实际,多思考临床中的种种问题。改革课程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多样化。鼓励学生提交学习心得体会、阶段总结报告、开展小组学习讨论、课题设计、综述撰写等,并由导师与学生共同评分[4]。

在创新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加大培养力度

篇8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团队协作 导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生培养理念、目标、过程和方式的综合体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何发挥大学与科研院所组织特性和资源优势,利用科研项目的资源和导师团队的协作配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坚持“以重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坚持“以导师团队保障创新训练,培育团队协作意识”,坚持“以广泛合作拓展研究视野,紧盯学术前沿动态”,使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1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重点在于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知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生教育为知识创新提供了直接动力,而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之本源,所以研究生教育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间接的原动力。所以,无论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从研究生教育的实现过程来看,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创新能力培养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顾名思义,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有所突破、有其独到见解,其具体形式表现为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激情、创新实践和创新素养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本质在于创新思维。而每个基本构成要素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构成元素:创新激情包括观察力、质疑力和想象力;创新实践包括关注力、动手力和拓展力;创新素养包括领导力、沟通力和协同力。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建立创新思维方法,基础在于训练实践动手能力,方法在于激发科研兴趣和创新激情,途径在于团队协作中彰显个人天赋。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 以重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近年来笔者及其科研团队牵头承担了“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2012ZX0300500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共承担35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任务。为此,团队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5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2~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每周组织1~2次例会讨论研究方案、协调研究进度、开展学术研讨。为了通过重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育新激情,每个研究小组根据科研内容和各组特长优势制定重大项目的研究计划,打破导师界限,对研究生实行招聘制,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小组,定期考核研究小组,并对人员实施动态管理。

实验室定期组织专题研究生讲座和研讨会,由研究生根据自己承担的科研工作和兴趣确定题目进行交流研讨。讲座或研讨会内容要求做成PTT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同时,专题讲座和研讨会要求研究生提出科研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专题讲座和交流讨论,开阔研究生的学术眼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了研究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如实验室协议栈研究小组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激发学生科研兴趣,6位研究生迸发出强烈的研究激情,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软件――6LoWSN ,并通过了IPv6国际金牌认证。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研究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与提炼科学问题、发现新思路,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方法,锻炼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创新能力。

3 以导师团队保障创新训练,培育团队协作意识

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有团队协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团队协作绝非是消灭个性,而是要在团队协作中彰显个人天赋,使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能够充分发挥。为此,在实验室科研团队内由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牵头构建了由教授4人(博导1人)、副教授10人、讲师(博士)2人组成的导师团队。各位老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研究生指导团体,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需要5个科研小组协同工作,每个小组根据项目内容和各组特长优势制定重大项目的研究计划,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小组。使研究生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独特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近年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其中学生科研成果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

4 以广泛合作拓展研究视野,紧盯学术前沿动态

只有把握世界学术动态,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才能掌握世界学术前沿。交流合作对于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闭门造车很快就会落后于世界水平。为此,实验室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实行开放式培养,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和导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作用,注重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笔者及其科研团队以学校董事会为纽带,与国内外一流的单位开展广泛合作,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研究团队紧盯学术前沿、催生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如:国际上与CISCO(思科)合作,共建“重邮――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和“工业物联网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发基于WSN、3G/4G与IPv6三种技术的高可适性多用途“物联网”技术标准与产品架构,共同推进IETF标准的制定。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建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

实验室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笔者及其科研团队在物联网标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初步形成了专利保护群。目前实验室研究生每年有十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或联合科研,极大地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如:研究生参与制定了工业无线领域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工业无线网络WIA规范”和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EPA标准”,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发了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研究生赴韩国釜山参加2012年举行的中韩科技创新成果与产品展,赴德国参加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及ISA100会议,多次赴韩国汉阳大学、建国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科研和交流访问;参与制定国际标准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公开发明专利30项。通过与CISCO合作,研究生作品“多功能IPv6物联网边界路由设备研发及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5 结束语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笔者及其科研团队形成的“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实验室不仅成为国内外工业物联网学领域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被科技部批准为“工业物联网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而且中心培养的研究生由于具备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面深受同行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改进的工作。我们将对“重大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细化、量化、标准化,而是形成一套更便于操作实施的具体方案,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沛清,崔德刚,赵罡,等.研究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27-31.

篇9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创新;瓶颈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9-02

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诠释和创造性解析,提出有实用价值的方案措施,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参与。由于文科研究生有着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特点,而理工科院校在学术氛围、科研环境、教学组织等方面又与综合性院校或文科院校有所区别,因此其在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创新的内涵及文科研究生创新的特点

创新来自于实践,创新是长期实践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思维领域的突破。可见,创新是一个过程行为,有其现实基础,不会一蹴而就;同时,创新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一种不断地“从积累到突破,从突破到创新”循环往复的活动,创新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对创新内涵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可以发现,文科研究生的创新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理论或实践上有所前进,因此这种创新具有显著的继承性,不仅需要有敢于怀疑、突破现状的思想,还要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意识,能够在吸收以往人类文明的同时加以批判。

第二,人文和社会科学有价值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人们认识水平、认识角度等等的不同,导致一些理论成果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不畏艰难、勇于前进的意志是文科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品质。[1]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向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日益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文科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越来越多地采用理工科的实验方法和策略。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同综合性或文科类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在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教育管理模式单一。理工科院校往往存在文科研究生边缘化的情况,这些院校一般采取全校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而不是针对文科研究生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培养策略。这使文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及条件受到限制,极大地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广泛阅读是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重要条件,然而一些院校的文科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不健全,不能满足研究和创新的需求。

第二,文科研究生的课程安排缺乏针对性。一些理工科院校在课程安排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设置科研方法方面的专门训练课,无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文科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理论创新缺乏实践基础。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氛围不强。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促使研究生积极投入科研创新,但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较少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校园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环境。

三、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既然与综合型大学和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上文所述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第一,重视对文科研究生科研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前提是广泛掌握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这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研究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及时获取最新资讯。理工科院校要尽量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资料,特别是理论前沿的期刊杂志。还应当建立文科实验室,改变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实验室资源匮乏、形式单一的现状,让学生的理论研究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第二,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专门设置关于科研创新的课程,转换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学习只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根据导师的意见去摸索,这无法满足科研创新的需要,应当开设文科科研方法课。课程内容针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流程确定,如在公共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进行基础科研方法的训练,在专业理论和方向理论学习阶段,则安排社会调查、抽样等专业研究方法的学习;[2]还可以借鉴欧美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使研究生教学应从课堂讲授向“研讨课”模式转换。研讨课分为主题讲授和研讨两部分,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能够促使研究生在准备研讨资料和课堂研讨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提炼观点;[3]此外,可以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通过批判思维的训练,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敢于理论创新,[4]使之在理论批判与重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促进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宽松而活跃的学术环境有助于文科研究生产生创新的灵感,拓展科研的思维领域。学术交流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主要手段,应该让研究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在不同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性和革命性学说的专家、学者讲学,并开展论坛、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交流活动,构筑良好的研究氛围。应当注意的是,对待学术研究,要允许研究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和保护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和表彰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身科学研究。

第四,加强文科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可以突破文科研究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能力是文科研究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文科研究生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如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社会问题的调查、服务和科研工作;还应当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人文学科不再重理论、轻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6(8):10-12.

[2] 杨成平.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5-29.

篇10

关键词:临床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临床诊疗水平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临床科研阐明机理,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临床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医院的主体是医生,而对医生的培养又是从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框架下,加强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前阶段(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岗位胜任力培养任务,更为后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临床科研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为在“5+3”培养模式下更好地探索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特针对某高校临床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情况进行问卷研究,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某高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大学三年级本科生472人,其中男性医学生227人,占总人数的48%,女性医学生245人,占总人数的52%。

(2)方法: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科研与基础医学的区别,学校对临床科研的重视程度,是否参与过临床科研过程,从事临床科研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报考哪种类型研究生及其原因等。散发问卷前,先向被调查者具体讲解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当场完成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72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

调查结果(见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调查表)显示,临床专业医学生对临床科研的认知感觉“良好”,但实质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学生临床科研经历主要体现在参加过专家讲座(18.4%)和参加过学术会议(12.7%),而曾本人主持或参与他人临床主持的科研课题的学生仅占13.4%。这当然也与调查对象所处阶段有关,大学第三年在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基础与临床知识相互结合,学生对临床科研的兴趣正处于可激发状态,应予以引导和启发。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并未对临床科研能力培育给予足够重视,学校支持临床科研的工具性学科(如文献检索、统计软件应用、论文撰写等)的课程设置与能力需求阶段不完全匹配。

三、 讨论

强化高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培养,消除其对临床科研的认知误区,是提升我国高校临床医学人才临床科研能力水平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应该在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科研理念和思维方法,进行一定的临床科研方法教育。当然,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改革,必须融入“5+3”模式这一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当中,并与其他相关改革协同推进。

1.加强领导认识,提供保障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病例众多,用于临床科研的研究材料非常丰富。但目前我国临床研究还没有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受到传统思维方式和科研评价标准的影响,部分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具备较高临床科研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这将会导致我国临床科研发展滞后于基础科研。国内这种临床科研现状,使得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推进缓慢,已很难满足我国临床医学事业发展及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不符合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高校应该主动提高站位,加强认识,将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探索我国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能力提升有效途径的战略高度,在设立专项教改项目资金、引导培育重点教学成果、提供改革系列配套政策、统筹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等方面,给予包括临床科研认知培养在内的整个临床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支持。

2.结合自身特色,探索综合改革

“5+3”模式通过5年医学本科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两段式培养,从而做到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以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递进式、序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要素和学位要求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为两个阶段的培训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体系,在临床科研能力培育方面也是如此。高校应强化两阶段一体化培养的理念,可通过部门合并,或采取专项小组下设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摈弃因传统管理部门分设而形成的割裂培养思维和分散资源配置,共同制订“5+3”模式中高校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两阶段侧重点及相关衔接工作的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使得“5+3”模式中临床科研能力两阶段一体化培养理念得以真正落实。如徐州医科大学通过教务处、督导组、临床医学系、临床学院(含基本外科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在校内临床专业医学生中择优选拔组建卓越医师班,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将卓越医师班作为载体,开展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培养试点改革,通过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探索一条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包含提升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在内的卓越医师培养综合改革途径。

3.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实践模式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充分整合校内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优势资源,创建和发展校级、院级循证医学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并在此过程中,向优秀本科生提供参与临床科研活动的机会,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本科生对临床科研在临床实践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并探索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为载体,明确鼓励临床专业医学生与相关学科的医学生及研究生联合申报,进一步加深其参与临床科研的兴趣。此外,高校应通过举办临床科研讲座,展示临床科研成果,介绍转化医学前沿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本科生临床科研意识。在临床科研方法教学中,应通过将部分原有研究生课程(主要与临床科研方法有关课程,如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文献检索、统计软件应用)进行课程重组优化,并将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前置,逐步提高上述课程的教学要求。

4.优化带教模式,提高基本技能

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快速适应的情况,导致实验能力差。另外,由于临床教师的重视不够,或受工作负荷过大影响,带教中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或大纲要求不具体,无细化规定,在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方面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较少,出现学习与实践脱节现象,无从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间互相抱怨。建议充分利用某些有实力高校的品牌效应,与多家综合性学科的医院达成协同发展的目标,重点寻找自身主持或参加临床科研课题或项目的临床医生,尤其是通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临床医 生, 来带教临床专业医学生实验教学。如开展外科学总论实验――家犬静脉切开术、盲肠部分切除术及家犬小肠部分切除术科研活动,不仅可培养和规范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又能从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临床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科研思维。临床专业医学生除可巩固自身本科教学课程知识,还能逐渐培养临床科研的意识和兴趣,为以后的临床职场打拼培养良好的临床科研能力。

随着我国加大对科技评价的改革力度,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状将得以扭转,这将进一步完善国内对于临床医学及临床医生的科研评价标准,强化分类评价,这就为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开展临床科研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高等医学院校应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在“5+3”模式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为培育出“研究有特色、临床有口碑”的优秀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