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逆向思维;中学教学;策略提升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1]现行中学数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正逆向思维的素材,例如:概念、运算率、运算法则、公式、性质等,都包含正向和逆向思维两方面的内容.[2]逆向思维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运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从反面去思考,去做与习惯性思维相反的探索,这不仅要求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够主动进行正逆向思维的转化.[3]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逆向思维的基本内涵
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思维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而其中的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它作为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具体是指背离原来认识去探究新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在研究现象、概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逆向思维作为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及数学解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思考的方式与习惯思维完全相反,或者运用的思维与原先思维完全相反,那么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逆向思维.它的特点是当遇见问题的时候,运用与习惯思维完全对立的思维进行逆推,从反面去验证,得出新的结论.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框架,摆脱思维定势,形成一种学生能自主运用的思维习惯.
2逆向思维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概念都会运用到双向思维,例如定理与逆定理、运算与逆运算、正例与反例等.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定理、公式、法则等教学任务时,教师会习惯性地从左到右讲授运用规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本质,学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发散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各种数学思维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从“1=?”谈逆向思维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产生影响分析:上课时,教师先问学生“4-3=?”,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回答出答案为1,这时候教师反过来再问“1=?”,只有这一种答案吗?这时候教师稍微提醒一下:在数学中“1=?”会有多少种结果?1是自然数的单位,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就能想到“1=?”会有许多种解.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的迟滞性普遍存在,教师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的同时,拥有逆向思维的解题思路,即当遇到数学问题用正向思考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如逆推看看,能否用逆向思考解决难题.其主要步骤为:顺推不行就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间接解决,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一种命题无法解决时就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通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规的解题思路:先整体通分,再依次化简并计算.这种算法非常复杂,这时候如果逆向运用通分法则,解题就非常方便.分析:面对复杂的判断题时,如果只从正面去解决问题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采用反例法,只需举出不是质数的数,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很快地想到11,此时同学们将11带入判断,可以很快地得出结论.列举反例是做类似判断题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们可以通过逆向思考,加强解题的效率和答题的准确率.在平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过来探究问题,这就叫逆向分析法.逆向分析法要求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列出问题的条件,从一个条件联想出多种方法,最后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面对复杂的判断题时,如果只从正面去解决问题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可以采用反例法,只需举出不是质数的数,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解题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一个较难的问题不知所措的时候,逆向思维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因此必须让学生自觉地养成从习惯思维的思考方向转化为完全相反方向的探索的习惯.下面简述几种常见问题的运用逆向思维解题的方法及技巧:①如果顺推有困难,就用逆推,使用逆推法解题.②如果直接证明有困难,就用间接证明.③如果研究问题或证明遇到困难,考虑举反例.④如果解决含有变量和常量的问题,有时抓住变量作为主元素,反而使问题异常复杂.如果打破习惯思维,反过来将常量作为主元素,反客为主,可以较简单地解题.
3中学生逆向思维提升的策略
3.1公式、法则的逆运用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在课本中遇到许多用等号表示的公式和法则,而等号两边的量的双向对等性学生都很容易接受.学生在学习课本中的公式、法则时,一般都习惯从左到右运用公式、法则,但很多问题都需要逆向运用公式.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公式、法则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对公式、法则的逆用,也可以通过公式、法则的正向推导,再与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与形式进行对比,进而探索公式能否逆向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与强化解题技巧,而且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灵活、熟练地运用,解题才能得心应手.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多通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锻炼学生解题的能力.
3.2逆向变式训练,强化逆向思维
在数学的定义教学当中,所有的数学定义都是互逆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所讲授数学定义的双向把握,深入理解和掌握定义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运用定义是一种常用的技巧,但学生非常容易忽视定义的逆向运用,通常只要重视定义的逆用及逆定义运用的训练,当遇见有些问题的时候,解答可能会非常简单.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定义的逆向思考,让学生掌握条件和结论的互换,了解正向定义与逆向定义的关系.在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已知和求证的相互转化,形成与原命题相似的新题型的方法叫作逆向变式.教师的日常教学安排中,逆向变式的训练对于强化逆向思维显得格外重要.以下为逆向变式的相关训练.例4如何围周长为a(a为常数,a0)的矩形能让它的面积最大?分析:学生通常会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题.可变式:一块形状为矩形的菜地,它的面积为a(a为常数,a0),问:该菜地的长为多少时,菜地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设该菜地的长为x,周长为y,这时和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ax)(x0).学生可以通过做题知道“实际问题一建立函数模型一探索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函数的应用”的过程,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解题能力.
篇2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 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 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 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 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 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 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 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 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 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 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 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 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 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 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 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 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 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 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 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 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 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 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 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 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 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 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
篇3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造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立意。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顺向思维结果(立意)
下面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进行文章的立意。本次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时,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盖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他们就会拼命的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俱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后,思维不能停留在事件本身,否则就会跑题或立意没有深度和新意。采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根据材料选择一个顺想思维的切入点,“幼鹰坠向谷底,在设法保住性命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由此延展开去,经过多次顺向思维,最终确定出理想的文章立意。根据该材料,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幼鹰坠向谷底,为保住性命学会了飞翔。幼鹰经历磨难锻炼,学会飞翔我们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功逆境是成才的摇篮。
通过上述分析看到,由材料这个原点出发,通过一系列顺向延展思维方式,最终确定了文章的立意。通过这样的顺向延展思维,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材料本身上,而是有所创造和创新。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立意就是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另辟蹊径,以使立意独特新颖、不落俗套。逆向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逆向思维结果
下面以确定《快乐的春节》这一题目的立意为例说明逆向思维的方法。如果按照逆向思维,由快乐的春节逆向为不快乐的春节。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我”的爸爸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在家过春节,他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而坚守工作岗位。由此进一步想到虽然“我”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春节是不快乐的,但爸爸坚守工作岗位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所以“我”的不快乐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春节是有意义的快乐,继而歌颂那些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们。对于题目来说,这个立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由快乐的春节写到了不快乐的感受,转而又写到了因有意义而快乐。这样的立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方面去思维,确定不同的立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文章立意。对于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写作擅长地立意不同。利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散思维的立意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角度一立意一
题目或材料 角度二立意二
角度三立意三
仍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文章立意。从鹰妈妈对幼鹰锻炼做法的角度立意为:对孩子不能溺爱,应该让孩子自立自强;从幼鹰情感的角度立意为:被迫接受锻炼,最终学到了本领,理解和证明了老一辈是对自己用心良苦;从幼鹰接受锻炼过程的角度立意为:逆境易成才。由发散思维产生了多个立意,这就拓宽了立意的选择空间,为防止俗套地立意提供了保障。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理想地立意,为写出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思维
所谓聚焦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通过思维方式向理想的立意方向层层聚焦,每次聚焦形成的新立意较先前的立意更具体,更有深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立意为止。有些学生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有的是因为立意太广、题目太大,使文章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覆盖面太广泛,最后导致“什么都想些,什么都没写好”。聚焦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聚焦思维结果
篇4
关键词:逆向思维;地理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50-1
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两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笔者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发育十分良好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创新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以及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创建小学数学的创新意识和策略,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转换思想,培养的习惯。
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这是历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中所追求的根本。所谓的创新,就是从以往固有的学习模式当中走出来,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本文提出了应该转换教师的思想,改变教学固有模式,培养学生的习惯。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中,可以利用加,减,乘,除运算中本身具有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数字30减去6,连续减几次结果才能得0?在这道习题当中不仅可以利用减法不断的从数字30中减去6,即:30-6-6-6-6-6=0。也可以是利用除法的形式进行计算,这道题也可看成在30中含有几个6,那么就是30÷6=5。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解题,不仅思路简单,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案。杜绝了以往片面的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掌握其问题,进一步的追求不一样的解题答案。
二、引导学生善于利用逆向思维
一般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都会很好的利用顺向思维,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
在二年级开始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应用题题意的过程中,从条件着手,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注重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向解题方式和逆向解题变化的练习。
例如:1、小明家有20只小狗,小鸡比小狗多9只,小鸡多少只?2、小明家有20只小狗,29只小鸡,小鸡比小狗多几只?在这两道题中,乍一看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仔细读,两个题中虽然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其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两道题中,应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道例题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题的内容,进一步的分析、对比.就第1小题进行分析,在这里说小狗有20只,小鸡比小狗多9只,那么小鸡的数量就是小狗的数量在加上多余的9只,即20+9=29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案就是小鸡减去9只就是小狗的数量。利用这种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思维的转换,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在小学数学当中,所能够运用到的数学模型很多,其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供有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情景模式,然后通过对学生分析和研究,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构建模型。然后针对模型和思维的关系,创建的一定的情景模式,最后构建数学模型。
比如,在“倍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其教学内容创建一定的情景模式,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利用教师给学生发的学具摆出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数一数,摆出一个长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在摆出第二个长方形,然后接着在仔细数一下两个长方形需要的小棒数量是多少?然后在摆出第三个长方形,然后接着数一下三个长方形的数量是多少?
创建情景模式,假设摆出一个长方形需要a根小棒,摆出两个长方形需要b个小棒,摆出三个长方形需要c根小棒,那么摆出N个长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从而扩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模式。
再比如说,生活中在夏天一般都会吃冰糕,买一个冰糕是一元钱,那么买两个冰糕,三个冰糕……N个冰糕多少钱?在生活中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的侧面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习惯的养成,本文提出了转换思想,培养的习惯,提出了引导学生善于利用逆向思维,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利用这三个小点,举出了具体的事例和内容,诠释了本论文中的所提出来的方法,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养成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广大一线的园丁们,能够继续研究和发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习惯,以期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彻底的转换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生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功能,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钥匙,更是人类不断进化、进步的重要因素。文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大小。对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成功,它起着关键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那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也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现象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本文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①引入新课时的反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也有说不一定,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足“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③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例如,讲完曲线运动的新课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恒力还是变力?
B、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它将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回答后再反问:
C、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吗?
D、在几个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突然撤去其中一个外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锻炼,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因此与引入开放题一样,我们的教学也要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68-02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职物理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除了传播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训练以外,还要求加强对中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主动发展,促使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中职物理教学实践经验,就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浅析。
一、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锻炼学生思维敏捷度
1.适当质疑,训练发散思维品质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之前,适当设置问题概念,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设置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①定律的内容要点是什么?②数学表达式如何表述?③反映什么样的因果关系?④各量的量值关系如何?⑤加速度与外合力的方向关系如何判断?⑥时间和单位关系如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纵深思索中探讨新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习惯。
2.颠倒思维顺序,训练逆向思维品质
物理学中有很多问题,是运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论的,这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例如:几何光学部分,可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应用光的可逆性从反方向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维、猜想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3.灵活多变,训练求异思维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启思,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品质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和一题多解的训练上。训练中要求学生不断更换应用知识的范围、角度和方法,使思维不断适应物理的新情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二、认真研究规律学习,培养学生思维概括性
1.指导学生获得足够的物理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的学习主要是针对现有物理规律开展学习的过程,其前提是必须对物理规律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对学习生活中常见典型物理事例的分析,培养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提供一些感性素材,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物理规律的感性认知。
2.培养学生进行建立规律的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物理规律思维时,老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现有知识对一些感性素材开展思维加工,从而加强对研究对象、各现象间的本质与关联等认识程度,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所在。通常的思维训练方法包括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类比推理法三种。所谓实验归纳法,就是通过实验结果直接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基本的物理规律;所谓理论分析法,就是发挥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作用,利用物理思维以及数学推理等,总结出新的物理规律。其又可分为理论归纳、理论演绎两种方法;所谓类比推理法,就是结合两个或者两类对象的一些属性相似点,找出其他属性上的相似点的推理方式。如今该方法在物理学领域应用较多。学生可以在物理规律程序及原则基础上,结合类比思维,理解物理规律,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水平。
3.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结构
一是让学生真正了解物理规律的内涵、应用范围及适用条件等。通常物理规律能够通过文字进行表述,针对物理规律数学表达式来说,先要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过程,理解内涵,不要以纯数学视角进行理解,避免由此得到错误结论发生。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适应条件以及适用范围等之后,就能据此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所有物理规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物理概念、其他规律间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屡清这些关联性,从而形成物理规律结构,整体把握物理规律。三是训练和指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科学选择物理问题,再有计划、有目标、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反复开展训练,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通过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策略及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实验操作,训练学生感性思维能力
1.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思维训练
通过实验观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机能。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广泛质疑、大胆深思,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效地把新思想变成新创造,从而加强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2.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好奇精神,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认真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3.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实践能力
实践能够更有效地刺激思维,以及深化思维的活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以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题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所谓独立思维,主要指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独立自觉的利用现有条件,并认真分析相关条件的层次关系及影响等,总出结论,同时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学过程中,在积极探索巧解妙解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打破现有思维,创新解题思路,通过独特的思维快速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会求异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主要指按照相同的来源材料等,通过自身丰富的学识,沿着不同方向开展思考与探索,从而从各个不同方向上寻找答案而进行的思维方法,实际教学过程里,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思路、模式、方法上训练各种思维方法,让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3.实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灵敏性思维
所谓灵敏性思维,主要指灵活地辨别蛛丝马迹,敏锐地捕捉解题信息,通过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从而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旁敲侧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多样性。而所谓侧向思维主要指让思维的流向实现侧面的拓展,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根据全新的视角去探究可能被他人忽略的解决问题思路。针对某一问题,可以从另一侧面出发多视角地探究,灵活地思维,通过他人不易察觉或者想不到的方向寻找不同凡响的思维理念,打破现在观点和论证,得到全新的结论,从而增加思维的灵活性,激发新的思维路径。
中职物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有力保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所在。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之一,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李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方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0.
[2]段永发.论中师物理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0.
[3]陈少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
[4]邹翔.中学物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篇8
【关键词】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公安院校
2008年 6月 23日,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 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从根本上规范进人机制,决定对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进行改革试点。笔者旨在通过警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以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为背景,在警察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员,重新设计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即逆向循环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学习方法,力求达到同一警务技能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学员的应用目标。
1.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院校比较常用并且很受学员欢迎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法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应用,采用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把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并且特别注重双向交流。该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重视,特别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养课程的价值,将其推举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最近10年以来,此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运用特别是职业院校运用相当普遍,成为职业院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模式如图2-1所示。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提出一个经典案例,引导学员产生兴趣,学员在观察教师讲解案例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笔者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这几年间,通过自我运用和观摩省外公安院校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的过程来看,基本是教师讲解一个经典案例,学员先学习解决这个经典案例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路,然后模仿前一个案例对下一个新案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巩固所学到的技能和思路。公安院校作为一所培养警务工作者的特殊职业院校,根据其教学特点和目标要求,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适合警务教学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如下:
(1)目的性明确。警务教学中的案例,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其宗旨就是学员在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中能够建立起解决此类案件的思维模式,从而掌握破解此类案件的技能方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客观性真实。警务案例素材都是采用我区或我国所发生真实案件,由案件的真实性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学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案件进行侦破,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体现出其真实的客观性。
(3)综合性较强。警务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件侦破过程,都是比较复杂的,任何一个案件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涉及到的技术手段也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理清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果断决策。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将研判思路与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
(4)启发性深刻。警务案例虽然所选案件其结果是唯一的,最终指向是某一个特定的人或物,但是案件的破获过程却是不确定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是殊途同归,但是不同的思维方法随选取的侦破方向就会不同,可能会走弯路,也可能获得捷径,所以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极大的启发学员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法。
(5)实践性突出。公安院校学员要及早的在校园就接触真实的社会案件,这样一来可以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实战中去;二来也可以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6)主体性明确。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学生作为案例的一个角色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深入案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汲取式的主动学习。
(7)互动性显著。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一对多,学生与学生间的一对一、多对多的互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讨论、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氛围浓烈,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后期之所以能够独立解决给出的特定案例,所需要的主要知识点和思路大都是听教师讲解前期给出的经典案例时获得,在解决新的案例时套用经典案例的知识点和思路。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在公安院校各门警务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中备受关注,但也会因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和思路理解深浅不一,致使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差别。这就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在某起案件侦破过程中,自己在知识技能和研判思路上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容易将思维固态化、机械化,不能灵活运用,而授课教师也难以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模式的欠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模式加以改进。因此,笔者拟尝试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模式,以期对不同学历层次学生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别进行调控和改进,探索此种教学模式是用于招录体制改革后的公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2.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法研究
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模式突出了基于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是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结构如图2-2所示。
逆向循环是指先由教师给出案例,但先不进行案情讲解,由学生对案情进行分析,进行研判,找到破案过程中的障碍点,这个障碍点可能是技能知识点,也可能是研判意识,写出前期案情分析报告,将障碍点一一列出,教师根据障碍点进行集中梳理和讲解,从而使不同学历层次学员都能取长补短,共同接近学习目标。而逆向循环的思维方法也与公安信息平台所实现“从人到案、从物到案、从情报信息到案”的多途径破案手段相对应。必要时由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件提供案例情境,调动不同学历层次学员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此模式中,关键词是“逆向”和“循环”,下面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对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法加以说明。
“逆向”体现在教师讲解案例在学生学习之后,由传统的教师讲解案例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思路传授给学生,改为由学生在案例中问题解决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并及时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相关知识点和思路。通过这种逆向教学,使得前面所提到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都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这一环节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研判思路上的不足,并与教师互动,教师根据学员上传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就避免了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线索忽略掉,这些信息线索可能恰恰又是某些层次学员的学习瓶颈,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结果。
“循环”体现在教师所选取的案例都是由很多个环节组成的,某一环节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唯一的。学生在某一环节遇到问题向教师反馈,从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这个环节另一种思路方法的研究或者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周而复始,就是循环的体现。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通常是某一问题所涉及知识点和研判思路的相对固化,因而基本是授课教师思维模式的体现,而这种思维模式通过教学又作用于学生,虽然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某些知识技能,但其思维模式却容易固化,不考虑创新解决方法,遇到一个新的问题仍然照搬旧套路去解决,往往就会碰到解决问题的瓶颈。而在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虽然是比较固定的,但是研判思路却是灵活多变的,这是因为这些研判思路都是学生前期自主探究时想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将这些特点加以分析,与学生互动交流,这就使学员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模式尽管是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教师为辅,但更要求授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员学习中的问题,对所承担的课程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避免解决不了学生问题的尴尬局面。教师要注意激发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力求做到使学员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感到身临其境,建立起探究、多角度思考的意愿。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员对案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研判思路得到更好的把握,并发现学员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
最后,希望通过对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找到《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使学员在校期间就对真实的警务实战环境有所了解,带着问题进行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为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2] 李龙.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左芷津.首都公安信息化应用技战法手册[M].群众出版社(公安机关内部发行)
[5]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6] 陈鑫.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查缉战术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7] 何正泉.公安特色教学法初探[J].今日湖北(理论版)
篇9
关键词:思;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9-01
思辨,简言之就是思考辨析,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这里谈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做到知行合一,又怎能切实推进自己的学问呢?
1.思辨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首先,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其历史文化原因。中国以儒家思想主导文化体系中强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书本是神圣的,教师的权威也是不可侵犯的,虽然今天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对这些思想需要辩证继承的态度,然而保持教师的权威性与课本的权威性更利于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学来说是一种便利之举。 因此,虽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多年,现实中思想一元化教育却普遍存在。其次, 中学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不高也导致了在课堂中使实施思辨式教学存在困难。 要实施思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 而当先中学语文教师多源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加上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致使知识储备不完善而影响课堂的思辨教学。
2.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辨能力呢?我想,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最为揪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冰。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可见,逆向思维常常是我们摆脱困境的良方。
其实,考生作文就要体现出这种思辨性。审题立意,事理阐释,不仅要思考、辨析,还要学会变通。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这正是思辨能力的体现。在审读材料时,不管是一件事也好,还是一个问题也罢,亦或是一种现象,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矛盾的角度去分析,运用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对立面去寻找突破口。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绝不可一叶障目,要善于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去展开分析,缕清事物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深入剖析,避免简单化,防止盲目性。探寻事物的因果关系,要注重内外因分析,或者由果溯因,纵向与横向比较等等。只有体现思维的变化,呈现思维的深度,才能展示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仅凭一时一地的现象就妄下结论,这很容易犯下大错。
思维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多写多练,还要多读一些有思辨色彩的作品,文章,多做一些深入的思考。这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辨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就考生而言,比如热点时评,杂文类读物以及上文富有哲理类的历史故事等就是很好的选择。广泛阅读,与认真思考不可偏废,同时自己还应学写一些如"我们不能战胜真理,就可能在真理面前倒下"等富含哲理性的句子。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名言警句",既能锻炼观察力,又能提升思考力。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要逻辑严密、说理充分,多一些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既有丰富的事例又有灵动的语言,再加上火热的激情,必能使文章说理透彻,条理清晰,触动人心。思辨能力强了,文章就深刻了,这自然就能打动阅卷老师。这也与《考试大纲》在规定作文的"发展等级"时首列"深刻"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作文最忌随人后,文有思辨格自高。展示自己独到的思辨能力,就能让自己在高考的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 陶军.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05)
[2] 中职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探讨[J]. 赵为船. 漳州职业技术W院学报. 2016(03)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数学学了应用于具体计算之外,更是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改变观念,加强对数学思维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放弃后进生,让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的工具。鉴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以“赏识”、“鼓励”为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例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我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利用6根火柴,拼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问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时一个后进生在下面说“能”,我就把这个机会给了他,他说:“可以将这个图形拼成三棱锥。”我马上点头回应,肯定了他的回答,并继续引导他说出原因。由于之前已经讲过三棱锥有6条棱,因此回答这个题目并不难,6根火柴棍就相当于6条棱。通过这一小小的互动,这名学生提高了信心与积极性,其他学生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赏识”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在思考中有所进步。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力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可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前文已经提到过,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求知欲望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与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答周围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兴趣,满怀信心地加入到数学学习中。针对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学会分段分类,提炼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有关解方程应用题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没能掌握应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还停留在小学数学的解答方法,认识不到等量关系,就不能列出正确方程。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讲解列代数式的相关知识时,应有意识地为列方程解答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内在关联。可以通过画草图的方式,再加上例题讲解与习题练习,让学生逐渐提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使不同题目,也可以应用不同思路列出方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大多数学生都可掌握列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即使遇到难题也可积极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受到经验思维的阻碍,提高探索精神。
三、引导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新角度解决熟悉的事物,并在相同或者类似中锻炼不同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心理需要,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发散点,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精心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数学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思维空间,挖掘思维过程,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智力发展。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思维活跃之外,对教师思维的开放性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添加梯形辅助线”时,应以思维发散为出发点,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梯形的六种辅助线添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掌握数学知识、习题的解决办法,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模式。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现有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积极引入现代生产、生活实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情境;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大知识面,让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与影响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道公开方式题目:“在长60米、宽40米的矩形平地中建设花坛,要求花坛面积为整个平地的1/2,给出设计图纸,并依据图形列出方程求解。”这种开放式题目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应改变传统“唯一答案”的束缚,满足不同的思维水平,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水平。 有些同学利用“矩形轴对称”的特点设计,有些同学利用三角形和矩形等高、等底的关系设计;有些设计菱形花坛,有些设计矩形花坛,有些设计圆形花坛……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为出发点,发表不同的见解与解题思路。
在激烈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只有将数学融入具体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看到实际生活的变化,并随着变化不断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与进步的途径。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主要指为了实现数学目标而设置的学习活动环境及学习背景,良好的课堂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有意识地引入或者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让学生产生直观体验,以更好地体会教材,寻找适应的发展办法。
例如,在“图形变换的对称、平移”等教学中,教师可选好平移的方向,确定每次移动的距离,并得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图案应用到生活空间或美术创作等设计中,产生创造美的欲望,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长久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认真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提高思维灵活性与便捷性。
六、注重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培养是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通过从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拓展,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求异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提高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1.加强反方向思维的训练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其定义、基本概念等具有双向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形成了定性思维,因此不利于掌握“逆向公式法则”。以概念教学为例,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应用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深刻理解概念,并不断拓展。
例如,在“同类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为:化简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若干个二次根式。将这一概念反过来思考,如果两个根式为同类二次根式,那么它们化简之后,被开方数必然相同。
再如,如果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的值,在“a3+5a+a=2a+5”,就可获得a的数值。另外,在平面几何的定理、概念教学中,也可渗入逆向思维,强调知识点的可逆性、相互性,对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2.逆定理教学
在数学中,每一个定理都有逆命题,但是逆命题不一定都成立,只有经过验证,才能成为逆定理。而形成逆定理的主要途径就是逆命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逆命题,证明其存在与否。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同时也培养了逆向思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很多判断和性质都存在逆定理,例如判断平行线的性质、判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等。注意总结这些逆命题中结论和条件的关系,能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与运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将数学思维在实际中应用。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实际上,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由于数学来自客观的世界,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最终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其数学兴趣,发挥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教师就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利用“比例线段”测量操场中树木、旗杆的高度;再如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兴趣非常高,且简单易懂,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巩固学习的数学知识,激发数学思维。
由此可见,培养数学思维是新课标的根本要求,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应用新思路、新方法,将数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爱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5)。
[2]唐淑红 初中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活动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2010。
[3]柏娟 合作交流碰撞数学思维火花——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9)。
[4]王晓隽 让体验式学习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主旋律[J].新校园(理论版),2010(12)。
[5]徐利英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展示语言魅力[J].成才之路,2007(36)。
[6]阿姆 “数形结合”与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