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
现代足球竞技水平迅猛提高的现状,使得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已成为各国相互竞争的战略焦点。国内外足球运动发展的经验表明:雄厚的群众基础与强大的后备力量是提高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校园足球”的战略举措,只要坚持广泛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不久的将来定会大大促进我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把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重要因素
1、科学选材
所谓足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才,是指以严谨的态度,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完全客观性的指标和测量数据,并辅以教练员的经验进行的。其核心就是把具有适合足球运动特殊先天能力的青少年选进行全面系统、有目的地培养,使他们的先天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便达到高度的竞技水平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需要借助众多学科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将适龄者的形态、心理、生理、生化、运动素质以及遗传等方面的特征和因素进行综合性判断和较全面的挑选。因此,科学选材不是一次性的挑选工作,而是进行多次筛选的过程,并通过运动实践才能造就出优秀的足球人才。科学选材还需要体育工作者和教练员、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专家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2、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生理发展特征
人体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生理机能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有明显的特征。例如:体重、心肺功能、骨骼、消化系统等指标的变化。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快速生长发育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在7岁以前,神经系统的发育在5-6岁时已经达到了成人的九成,12-13岁进入缓慢发展期。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教练员作为训练工作的引领者,必须对其训练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练员在训练中既要注意把握每个运动员作为单独个体的特殊性,同时也必须掌握青少年运动员生理、心理特点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制定训练目标,科学安排训练负荷,防止过早地挖掘他们的运动能力,违背运动员的正常成长规律。
3、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的思维与学龄儿童的思维是不同的,儿童的思维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即他们的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青少年的思维属于理论性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依靠理论指导,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
从观察能力的发展来看,与儿童带有无意性、模糊性和肤浅性等特点的观察相比,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其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观察的持久性有所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有所表现,观察的概括性有所提高。
这就使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为脑的发育使得智力基本成熟;心理矛盾现象普遍存在且时有激化;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社会交往增多以及对异性的好奇和追求意识逐渐增加等。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发展特征
青少年体能训练具有年龄阶段性和周期阶段性的特征。青少年体能多年训练过程是指从训练初始到培训结束的各个多年阶段区间的时间总和,它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又受运动训练的影响。体能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自然增长和稳定两个阶段,自然增长阶段是身体素质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年龄阶段,其中包括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是运动员体能增长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滞,甚至有所下降的阶段。一般情况下,男子在19-20岁各项素质发展达到高峰,23岁后缓慢下降,呈单峰型;女子在11-14岁出现第一个波峰,14-17岁趋于停滞或下降,18岁后回升,19-25岁出现第二次波峰,呈双峰型。同时,青少年体能训练还要注意发展力量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
二、加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
青少年学习和掌握足球技术的能力较快,而合理运用技术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术水平,则需要教练员耐心、细致的训练和指导。随着足球运动的普及和世界级足球大赛的媒体转播,充分展示了现代足球运动的风貌,给人新颖而又鲜明的印象就是一个“快”字,体现在战术变化快,攻防转化快,整场比赛的节奏加快。
如何在快的方面下功夫,就技术本身的要求来讲,动作要简洁实用,不能拖泥带水。例如:传接球要一次到位,不允许有过多的调整;带球过人,动作要求逼真、快捷、迅速。特别是在对抗性练习中,应加强实用技术训练,纠正青少年在掌握技术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例如: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会出现盲目追求原地颠球、头部颠球的数量,而忽视这些技术在对抗中的运用,学习一些花哨的动作,养成不良习惯,这会给比赛和技术发展造成危害。
比赛是检验战术意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应该多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提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经常总结经验和进行念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战术意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了解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
1992年开始的足球管理体制改革,在推动职业俱乐部应运而生的同时,也使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在我国现行的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五种体制:一是职业俱乐部(主要指甲级俱乐部的U-19、U-17、和U-15三级后备梯队)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二是省级、、行业体协全运会代表队和市级城运会代表队训练体制。三是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四是各类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五是2009年在全国开展的“校园足球”。
总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未来,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必须依照系统、规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使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刘丹,赵刚.青少年足球训练纲要与教法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篇2
摘 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若能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以此他们提供自我探索的素材,使得青少年在高中阶段达到同一性获得,那么无论对于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教科书中加入与学科内容相关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及案例;为高中生提供职业体验;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最终达到同一性获得。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获得高中生职业教育
1.高中阶段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必要性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包括两个基本维度:探索和承诺。James Marcia根据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提出同一性状态范式,定义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1]。
研究发现很多学者都指出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并有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处在大学阶段仍有一大部分人处于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依据Erikson理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笔者认为在探索阶段教育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探索的素材,为青少年同一性获得提供途径。我国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小学时接触最多的职业就是教师,父母有工作的还能多了解一下父母的职业,剩下的只能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那么多的专业选择,青少年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那些专业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从而感到困惑、迷茫,感到束手无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对部分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2]。说明在学生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索,没有完成同一性获得,使得大学生在校十分苦恼,不愿意学习自己的专业,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极大程度的降低,必将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给青少年在选择专业之前创造一种条件让个体对价值观、信仰以及目标等进行探寻,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思考职业生涯计划等,尽早使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所以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一个有效途径。
2.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培养途径
2.1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
以化学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化学教材就可以明显看出两国的不同,中国的化学教材几乎不涉及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而美国主流的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却不同,其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和谐地融为一体[3]。
美国教科书中将职业涉及到的知识、素质及相应的职业者的工作案例等合理的与学科相联系,这种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未来的职业,增强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不仅让高中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也开启了青少年思考自己的未来,整合自我同一性。
2.2职业体验教育
新课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忽视了生活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致使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使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利的发展。职业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各种职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现在很多地区都设有让小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场所,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了解到成年人工作的辛苦,也让他们了解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启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从小就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但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发展还很有限,不能深入了解职业涉及的相关知识与经验,相比而言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这一阶段更需要增强职业体验教育。如果高中也能有这样类似的职业体验的项目,学校定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和社会,效果一定会更好。
2.3设置高中职业生涯课程
在高中设置职业生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职业比如服务性行业没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很强,不容易通过学科去渗透,那么设置固定的职业生涯课还是有必要的,不需要占用很多课时,也没必要设置硬性要求,只提供给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途径,及进入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青年人培养成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让他们具有在各种职业中自由流动的能力和素质,并因此而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新精神,督促他们养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4]。往往我们发现在中国到大学才有关于职业生涯的课程,而课程内容多数都是要怎样制定计划,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从来都没有人引导过思考目标是什么,制定计划岂不成了空谈,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专业选择前给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提供职业信息,将为他们进入大学进行深入、详细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快更好的促使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对自己的人生,诸如“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做思考,进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进行自我整合,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职业体验以及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4):691-698
[2] 叶之红,曹丞.基础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
篇3
创业者:戚益翔子
创业项目:英语培训
创业时间:筹备与试运行阶段
创业者介绍
戚益: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清华MBA毕业,有近十年教育培训领域工作的经历。这是他第三次创业,除了选择自己熟知喜欢的领域外,他认为自己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翔子。
翔子: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毕业后在一家著名的外资咨询公司工作了四年,然后考入沃顿商学院读MBA。翔子最擅长的科目是英语,读本科期间,他就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做家教。单独辅导过的北京的22个孩子中有20个受其影响考入北大,另2个考入清华。从那时起,翔子就想到有一天要自己创业,做一家一流的、提供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英语培训机构。在外企工作期间,翔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和同学合作出版了《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今年我们毕业》等职业生涯发展类的书籍,风靡大学校园。
创业者戚益自述:
我是在清华读的MBA,本科是学习医学的,但阴差阳错近十年来一直在教育培训领域工作,和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过沟通和接触,深深感觉到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煞费苦心,结果导致了太多的孩子没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一直都有一股强烈的在教育培训领域开创一番事业的冲动,迫切的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以产业化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受益。于是我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一天在msn上和在美国攻读行医执照的大学同学闲聊,无意中提及在找合作伙伴,她让我写封邮件把合作伙伴要求、期望等发给她。我当时想,在国内都没找到,在国外就更没戏了,于是胡乱写了封email发过去了。
邮件发出去的一周内,我收到了从沃顿商学院发来的一封邮件,原来是我在美国的大学同学高中时期的闺蜜发过来的,说她班上有个同学也有在教育培训行业创业的想法,这个人就是翔子。
我和翔子尽管同是北大本科的校友,但在国内从不相识,却通过美国的同学关系绕了一圈最终在国内又结识了。
翔子觉得,他在教育培训领域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的想法已不再只是一个理想,他要把这个理想变成目标,要真刀真枪的实干了。于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清华大学东门外的一家咖啡厅开始了对教育行业、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对目前家长教育,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交流。
经过几次短暂的交流,我们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一个基于语言培训、逻辑思维能力培训和基本艺术鉴赏能力三项基本素质为定位的综合素质培训机构诞生了,我们的这个创业项目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培训为突破口,从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上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平行式的影响,以保证家长的理念和孩子的学习方法与我们传播的理念和方法达成高度一致。
我们认为:人的成功各不相同,但是普遍来说,具备三个基本素质是绝大部分成功者的基石。这三个基本素质是:语言能力(包括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数字能力)和基本艺术欣赏能力(音乐、美术等)。我们把这三个基本素质称之为TEQ (Three Essential Qualities)。我们的项目通过我们旗下的三个专业教育机构在这三个领域为中国8-18岁的青少年提供世界领先的教育服务。
点评:
篇4
一、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特点
1、强调团体努力,以学校名义参加竞赛,每个参赛队由7名具有各种才能的学生组成,队员
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整个队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2、鼓励队员充分发挥创造性,鼓励与众不同的答案,让每个队员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特别有创造性的答案,给于最高的奖励。
3、强调趣味性,比赛题目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整个解题过程要用艺术表演的形式来体现,在令人难忘的、幽默的表演中创造性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4、反对成人协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各种才能的权利,反对教师、家长等成人包办代替。对有成人协助的队,将进行处罚。
5、广交朋友,通过每年的地区竞赛和世界决赛活动,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互交朋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幼稚性向成熟性过渡。由于体力和智力的迅速发展,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要求独立,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想显示自己的力量。
2、创造心理产生的条件
(1)、知识是创造的依托。智商高的学生不一定有创造性,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智商一般的
学生,创造力得到开发后,也能有好的创造。
(2)、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的精神;与众不同的思维;健康的人格等。
(3)、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民主的家庭;宽松的氛围;进取的集体。
3、创造性活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整体的感知、想象等,
是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是创造活动的关键。左、右脑的密切配合是创造力真正基础。
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的创造动机是创造行为的直接推动力。两者都要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三、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内容和实施
1、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每年3月中旬举行上海地区竞赛,5月底选拔两支优秀队赴美国参加世界决赛。题目由国际头
脑奥林匹克协会(CCI)出的统一赛题。题目有长期题、即兴题、附加风格表演。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模式图见附录。
2、头脑奥林匹克课外活动:
为了使队员们在比赛中赛出好成绩,真正通过比赛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学会创造的
本领,在赛前训练期间,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1)、科学探索活动——从赛题内容出发组织活动。如:“怎样感觉空气的存在?”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来做尽可能多的实验,感受空气的推动力和阻力。
(2)、技能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利用量角器设计并制造简易的经纬仪,测量自制模型飞机的飞行高度。
(3)、社会考察——通过对社会的初步探索,获取、分析、评价和应用社会研究的成就,以便更富有成效地创造。如:参观航空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垃圾处理厂等。
(4)、学会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千变万化的思考,做“头脑”体操,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得到提高。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纸的用途等。
(5)、学会表达——创造性的构思通过语言、表演、音乐、道具表现出来,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可通过小品创作、表演、编剧、制作等来提高技能技巧,激发创造的兴趣。如:创造一种能取代飞机旅行的方式,并通过道具、语言、动作向大家介绍。
3、头脑奥林匹克参赛队的组成和赛前训练
(1)、组队——挑选富有各种才能的学生,如艺术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组成参赛队。
(2)、长期题的解法——要熟读赛题,讨论完成规定任务的各种方法。确定主题,找出符合主题并能适合队员完成的方法。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并不断改进。风格表演要多次排练。
(3)、即兴题的训练——要和长期题训练交替进行。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时,要从性质、外形、颜色、用途等全方位扩散。使队员能合作密切、反应灵敏、思维快捷。
头脑奥林匹克活动没有失败者。头脑奥林匹克队员的工作是找出一种完全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法。这只能通过听、看、出力、合作、提炼和紧张训练才能取得。对学生而言,头脑奥林匹克活动是亲手实践,对教练而言是积极辅导、启发诱导,为取得最佳成绩而奋斗。
4、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课:
把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列入课表,每周一节。主要内容:创造思维的培训和动手能力的培训。
5、头脑奥林匹克夏令营: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观测、制作、竞赛、交流等多种形式,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获取知识、信息,增种能力,有利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6、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
(1)、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每年的10月——12月举行比赛,学生以个人名义参赛。题目以普及为原则,动手制作为主。经过几期擂台赛,学生的作品不断提高。
(2)、头脑奥林匹克电视擂台赛——每年8月举办,各省市组队参赛。以电视作为传播媒体,向全国宣传头脑奥林匹克活动、推广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头脑奥林匹克活动。
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1、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
第一届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时只有30所学校参加竞赛,现在上海每年有150多所学校的近200个队参加竞赛,发展很快。从1988年以来,北京、武汉、天津、广州、深圳、南京、温州、东营、香港等地先后派出代表队到上海参加比赛或观摩比赛,该活动已从上海辐射到全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欢迎。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外的青少年也曾到上海进行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交流。加强了青少年的国际交往。头脑奥林匹克电视擂台赛现在就有北京、天津、石家庄、东营、南京、扬州、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武汉、南昌、大连等10多个城市的中小学生参加。
2、学生的创造力普遍得到开发
通过对某区8个参赛队的统计分析,对第一次参加竞赛的队和多次参加竞赛的队,他们的长期题、风格和即兴题得分,用两个平均数之间差数的显著性检验,可得出结论:他们的长期题得分有显著差异,风格得分差异不显著,即兴题得分有极显著的差异(见表)。
统计量
题型参赛队队数
n
平均分
x
标准差
s
t检验
结论
长期题第一次竞赛队
多次竞赛队5
3119.35
169.8023.21
27.86t-2.78
p<0.05差异显著
风格第一次竞赛队
多次竞赛队5
338.26
46.7310.59
5.66t-1.25
p>0.05差异不显著
即兴题第一次竞赛队
多次竞赛队5
330.78
97.2218.1
4.81t-6.05
p<0.01差异极显著
许多学生多次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其它科技竞赛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尤其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他们的作品常常获奖。
如:市二中学学生杨峥,他在小学、初中时多次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还到过美国参加过世界决赛。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他发明的“打字底稿自动托架”、“防风衣架”、“圆弧半径尺”、“球面半径尺”等作品多次在上海和全国发明创造竞赛在获奖。
3、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头脑奥林匹克
篇5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094 - 011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936年,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edfield)、林顿(Linton)和赫斯科维兹(Herskovits)就对文化适应概念有所论述。他们从广义上将其界定为“因由不同文化群体间连续而直接的接触,导致文化群体一方或双方的原生文化模式产生改变的现象”[1 ]149-152,后来被社会学、流行病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采用,其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得以在不同的方向上获得发展与内涵拓展。在文化心理学看来,文化适应是指由于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及其成员间的相互接触而导致彼此文化和心理发生变化的双重过程 [2 ]697-712。这种改变涉及信念、态度、行为、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等多个不同领域 [3 ] 163-200。
已有研究表明,适应一种新异文化既可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导致负面后果。作为一种文化融合途径,文化适应是在文化间的接触和传播中吸纳异文化元素的过程,此过程的早期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适应障碍,甚至生理功能失调,集中体现为文化休克。在中后期,迫于生存的需要与选择,文化适应主体经由认同、接受、借用和移植他者文化特质而表现出原生文化的“偏离”或“越轨”,甚至替代了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原生文化要素 [4 ]31-34。综合来看,研究者们主要采取相关研究和理论思辨两种方式来探讨文化适应的社会心理效应,但仅做了一部分,亦未达成一致观点。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相关研究来考察学校教育中非主体民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认为,结构性是各种文化适应模式的共有特征,维度和领域仅是文化适应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二者兼容并互为基础,也即从测评实际操作来看,首先应根据环境要求和研究目的,确定典型的文化领域,然后依据文化领域内容,选取代表性的文化事项,编制相应的测评样例项目。为使项目符合测量学要求,需在抽样实测和统计分析基础上,确认有效项目及其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即为文化适应的各种维度。但从整体功能看,这些维度又具有某种结构特征。因此,为避免上文中被试族属划分的异质性,本研究拟探讨同一国境内原住非主流文化族群在国家主流文化教育情境中的文化适应机制,为此,综合考虑边疆、跨境、世居、人口、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选取了云南省世居特有少数民族――哈尼族为个案,对其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测查,考察他们的文化适应心理结构及其功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民族教育科学决策,为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增强学校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方法
根据哈尼族的地缘分布情况,本研究选取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金平、红河、绿春4个哈尼族聚居边疆县作为测查地,然后,以随机的方式确定元阳、红河、绿春3个县为最终样本来源点。根据在校哈尼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父母均为哈尼族标准,采用随机整群取样和分层随机取样相结合的办法,并兼顾男、女生比例和学段比例,进行团体施测获得样本数据。
(三)调查对象
根据上述抽样方案,本研究抽取哈尼族青少年学生为测查对象。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高中阶段相当于青年初期。两者合在一起,即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 [5 ]48-56。但由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适龄儿童的入学时间一般都有向后推移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十一二岁的少年仍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因此,本研究以青少年期的年龄跨度为依据进行样本选取,拟抽取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初中和高中学段的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遵照前文抽样方法,通过团体测试和筛查,回收得到869份有效问卷。这些调查被试的年龄11-20岁,平均年龄15.35岁,SD = 2.45。基本情况是:男生469人(占54%)、女生400人(占46%);小五107人(男59、女48)、小六105人(男51、女54)、初一84人(男42、女42)、初二72人(男38、女34)、初三83人(男49、女34)、高一136人(男77、女59)、高二153人(男88、女65)、高三129人(男65、女64);县城77人(占8.9%)、乡镇65人(占7.4%)、农村727人(占83.7%)。
(四)测查工具
1.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
2. 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问卷
本问卷是借鉴胡兴旺等人关于文化适应的本质理解和维度分解[7 ]497-501,即文化适应是非主流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对主流文化和代表着主流文化价值的学校教育的熟悉、理解和认同程度,具体包含: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对教学语言(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并采纳和部分修改他们在《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中的题目设置,延用各题目的因子归属,以及记分方式和分数解释,同时结合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编制而成。自编的《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问卷》保留了原问卷大部分题目,调整、更改了部分题目和选项设置,最终获得一份共12个题目,采用五点分法,即每个题目有五个选择项,总分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用于测量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问卷。
3. 哈尼族青少年学校适应行为问卷
(五)实施程序
首先,通过托人介绍或者进校自荐,预先征得拟抽样学校主管领导和师生的同意。
其次,经由教职人员根据抽样方案的要求抽取目标样本,并组织和集中安排以便团体测试。
其三,在测试过程中,首先由研究者统一向被试宣读调查问卷的指导语,举例说明作答方法,并进行提问-反馈以确保被试真正明白填答的要求和方法;然后,由主试现场巡视,答疑解惑,负责作答问卷的回收和初步整理。
其四,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样本,考虑到他们的班级民族构成相对单一,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方法进行抽样测查,但由于他们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和书面理解力尚不完善,其测试由临时组织培训的班主任代劳实施,主要负责对本班测试学生进行指导语、题目要求和问卷条目的宣读释疑,并适当、客观地解释一些长条目所表达的意思,以消除歧义或疑惑。作答时间不限,完成后,现场收回。
最后,筛查和编码回收问卷,将那些有漏缺项的问卷再次交由被试补充填答完整;将那些有明显作答规律(如整面选择同一个答案,或所选答案呈“W”形波浪曲线)的问卷,视作为废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字编号,并及时录入电脑,采用SPSS软件合并和管理数据。
(六)数据处理
首先,核查数据的登录质量。使用SPSS软件中的描述统计功能模块对人口学变量和问卷条目变量进行描述分析,审查这些变量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是否在给定值的范围内,若有偏离或差误,即返回到数据表单中进行相应数值的查找(Find)、定位,然后找出对应的编号问卷,再对照被试的原始作答进行更正。经过变量取值的查找、修正,得到一份正确有效的问卷数据。
其次,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除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团体施测、匿名作答、强调数据保密及仅用于学术研究等方法进行程序控制外,统计上,应用Harman单因子检验(Harman’s One-factor Test),即同时对所有变量的条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分析进一步确认[9 ]171-173+177。结果显示,KMO =0.922,Bartlett 's Test of Sphericity中?字2(1035)=10535.56,p
其三,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虑到改编问卷的测查对象和选项的变更,本研究使用LISREL 8.71软件对自编问卷进行了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中的修正指数进行相应的因子结构修正,同时依据各种拟合指数进行结构效度评定和模型选择。此外,采用内部相关法进一步检验修正问卷的结构效度,并计算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同质信度指标。
其四,统计比较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人口学特征。应用SPSS软件,对修正后的问卷数据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方差分析和H检验,以检验他们的文化适应发展特点。其中H检验,即Kruskal-Wallis H检验 [10 ]。该法是一种适用于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它首先将多个样本数据混合按升序排列,并求出每个观测值的秩,然后对各个样本的秩分别求平均值,再计算检验统计量H:
式中:K―样本个数;ni―第i个样本容量;Ri―第i个样本的秩和;N―所有样本容量之和。
通过χ2分布表进行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
最后,建构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效应路径模型。采用SEM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在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与学校适应三个适应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具体而言,在设置的理论路径模型中,文化适应为外源变量,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学校适应为内生变量;为检查文化适应对于两个内生变量的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和解释能力,本研究假定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适应会直接影响其学校生活满意度和学校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又会直接影响学校适应。因此,在该变量因果关系假设基础上,应用LISREL 8.71软件对被试数据进行全模型分析,并根据各种统计参数的临界值来评判上述模型建构及其路径系数的有效性。
二、研究结果
(一)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心理结构
首先,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技术对胡兴旺等人报告的因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一阶三因素模型(12个条目)的拟合度指数不太理想,尤其是绝对拟合指数RMSEA=0.09,仅达到边缘拟合水平。因此,在小步修正原则下,根据LISREL提供的修正指数信息,经过3次验证性因子分析,总共删去×4、×8、×12三个条目,形成了由9个条目构成的一阶三因子模型。删除条目后,剩余条目的因子归属未发生改变。修正后的各拟合指数较修正前均有显著提高,达到理想指标的界值标准 [11 ],见表1所示。
然后,为进一步探索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结构,在9条目的一阶三因素基础上,设置了一个二阶一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表1中的统计指数表明该高阶因子结构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拟合较为理想,说明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适应心理模型存在层级结构,可选用一个单一的总分(总均分)统计量来评定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发展水平。
另外,对修正后的问卷进行内部相关分析,以进一步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表2统计结果显示,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所有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大于.60的临界水平,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
综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认为编修的《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问卷》(9条目)的信、效度较高,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相应的一阶三因素模型和二阶一因素模型可等价表征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心理结构。
(二)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基本特点
表3呈现了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人口学特点。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主流文化认同(P =0.058,边缘显著)、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One-way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学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后多重比较Tukey HSD法检验表明,哈尼族高中生的文化适应总分及其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除汉语熟悉度得分无显著差异(P =0.533)外,初中生的文化适应总分及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生。另外,从家庭住地角度,将学生划分为县城、乡镇和农村三类,以考察社区环境因素对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的作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类地区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因子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ukey HSD法检验显示,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均显著高于乡镇(P =0.019)和农村学生(P =0.011)的分值,后二者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由于在年级变量上,文化适应及其各维度的方差齐性检验显著,均P
(三)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的心理效应
图3显示了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适应对其学校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两个内生变量的作用路径模型,也即学校适应因果模型。SEM全模型分析显示,绝对拟合指数统计量中,x2(41)=238.52、P
三、研究结果讨论
(一)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测评结构
文化适应是由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接触而改变信念、态度、价值观、文化归属感和行为的过程[13 ]9-25。狭义上,它专指人们学习和获得国家主导或社会主流文化特质的适应过程 [14 ] 687-706。正如前文所述,文化适应的维度论模型聚焦于人们如何取舍原生文化和他者文化,争议的是个体对待这两类文化知识的态度和方式。在理论模型构建中,单维模型基于文化适应的狭义界定,着力于评估移民人群在接触、参与、采纳所定居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心理意愿和行为转变情况;二维模型关注的是在移民或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来处理族群原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此,文化适应测评结构被预设由维系原生文化和适应主流文化两个独立维度组成。但在测评实践中,由于文化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者们并未得出一个普遍通用的文化适应心理模型,因而采用因子分析统计技术来建构的测评结构及指标体系,常常因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为了解决这种理论和测评的错位,领域特异性模型主张文化适应存在领域特异性,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情境中,人们的文化适应和文化保留偏好存在领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5 ]27?C48:上层公众-私人领域、中层特定生活领域以及下层具体情境。因此依据该模型观点,文化适应的测评并不需要追求一个大而全的通用因子结构,可根据研究目的的实际需要,专注于测量人们对某些层级领域内的具体文化事项的认同偏好作为评价指标。鉴于上述两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本研究采纳狭义的文化适应概念,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测评分析了哈尼族青少年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以及代表着主流文化价值的学校教育的熟悉、理解和认同程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情境中,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结构由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教学语言(汉语)熟悉度三个要素组成。此结果与胡兴旺等人发现的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心理结构一致,说明在学习和获得国家主导或社会主流文化特质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青少年发展出了一套相似的文化适应心理模式。这种共享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即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教育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教授和传播人类共享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形塑公德行为模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之,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受教育者易习得一套共享的态度价值体系、行为表达方式和文化心智模式。因此,他们在对待主流文化、学校教育和教学语言上展现出了一致的文化心理结构。另外,这种一致的文化适应模式可能与量表项目的取样偏差有关,虽然测量题目符合领域特异性模型主张的核心观点,但它们仅反映了与汉族交往意愿、汉语使用和学校教育效用判断有关的内容。
此外,从建构模型的拟合指标看,胡(Hu)和本特勒(Bentler)认为当RMSEA0.95,RMR
(二)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人口学特征
文化适应是一个长期的流变过程,期间,非主流文化群体往往需要通过学习新异文化,或者修改原生文化的某些方面来应对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如采取调整生计模式、生活习俗消解文化冲突压力。本研究探讨与认知、行为有关的文化适应,主要测评了哈尼族青少年对主体汉民族关系、学校教育效用、汉语言使用等文化领域的理解、态度及行为意愿。统计发现,在哈尼族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尽管整体上他们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女性的文化适应水平显著好于男性,这种性别效应与赵铭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 ]207-209,可能与两性的社会性别认同和文化适应策略差异有关。在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模式中,社会性别的区隔较为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成为建构两性社会行为及其价值关系的基本原则,由此衍生的生计劳作方式、社会事务管理、日常生活内容、宗教祭祀活动、伦理道德规范等传统文化体系,无不具有显著的性别区隔特性,正是这种区隔构建促成了两性隶属领域的价值差异,体现为哈尼族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和主导,对男性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普遍高于女性,女性处于边缘、从属地位,主要被赋予生殖繁衍价值,其权利被限定在家庭范畴内 [17 ]62-66。
因此,经由家庭教育实践形塑的性别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生活情境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18 ]144-148。另外,从学校情境中的文化适应策略看,已有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更倾向于积极地适应和融入主流文化,遵从相应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而男生在面对异文化冲击时,则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趋向于通过疏离、排斥的方式来抵御异质文化的直接和潜在影响[19 ]45-48。此外,赵铭锡将这种文化适应的性别差异归因于女性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高于男性,同样地,也可将之解释为性格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哈尼族女生的灵活性特征显著高于男生 [20 ]102-104。
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存在学段或年级变量差异,表现为哈尼族高中生的文化适应总分高于初中生高于小学生的得分,总体上,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不同维度有升有降,较大的文化适应波动发生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中学阶段的文化适应水平持续增强,主要表现在汉语熟悉度方面。这种年段效应与程科[21 ]79-83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可能与不同学段学生所处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校文化生态环境差异有关。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并在外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以及内在生理因素、动作和言语发展水平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年龄特征。正因为如此,尽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中,学习都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但由于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各个学段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存在明显的水平和深度差异,具有渐进性、层级性。
因之,在学校教育主导的社会化活动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即在教育和成熟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呈协调性、过渡性发展,初中生的心理水平则具有矛盾性、半幼稚性,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从思维发展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正是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呈现年龄特征,而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适应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非平衡性、波动性的发展特点。另外,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学观点看,适应是个体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22 ]90-93。在边疆民族地区,因由族群的聚居和杂居,以及村落分散,使得学校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单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特点,即小学阶段,生源主要来自于单一的或某几个民族,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相对单纯,加之民族语言和普通话混用的双语教学语用环境,使得小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较低;与之相比,中学阶段的学校大多数布局在乡镇或县城,生源的民族成分相对多元一些,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多样性,为克服人际交流障碍,教学用语主要是汉语普通话,为此,中学生只有积极调适学习行为和语用习惯,接纳代表主流文化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主动融入校园生活环境,才能成功地适应学校多样人文环境,获得更好发展。因之,随着年级递升,中学生的文化适应水平呈递增趋势,汉语言使用频率显著增多。
另外,从社区环境变量看,汉语熟悉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均显著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分值,乡村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主要与哈尼族生源地所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已是不争之事,一般而言,因由城乡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差别,导致县城的生活样态主要以国家社会主流文化形式展开,此境中的学生经由家庭社会化所习得的“语言与符号资本”,与学校教学用语及符号资本差距较小,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学校文化适应能力和汉语熟悉度。与之相比,乡村学生则缺少这种文化资本优势,其思维模式、语言发展均受制于族群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具有突出的民族色彩。
(三)哈尼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心理效应
前文统计显示,在学校教育影响下,哈尼族青少年产生的文化心理变化及其行为调整,对其学校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预测效应,表明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对其学校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适应的概念界定看,各种适应的共同内涵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3 ],经此互动过程,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在学校环境中,这种和谐平衡体现在学业心智、情感发展、文化融合、人际交往、活动参与、自我意识多个方面,研究者通常将这些视为学校适应的核心领域或成分,进行计量整合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心理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24 ]659-677,学校态度、学业行为、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择业、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行为问题、班级参与、环境适应性 [25 ]99-104。
篇6
【关键词】中学德育 介入社会工作方法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在中学推行德育建设,是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现代化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需要。例如袁崇焕中学开展培“三商”、传“四德”、育“五品”、评“六好”、争“十星”系列特色德育品牌建设活动,将德育工作生活化、人性化、常态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校被评为省首批“德育示范学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本文就是从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德育,来探讨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基于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五个问题:一是教育方式以正面灌输和直接教育为主,二是教育过程重形式轻内容,三是主要通过制度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四是德育工作未能渗透其他学科,五是德育工作评价过于僵化等。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德育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是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学校社会工作就其目的而言,在于实现学校教育,协助学生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采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能够改进和优化学校德育工作。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德育的对策
(一)针对老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培训
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力量、转变老师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提升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该针对任课老师的特点,采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培训。
一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开展小组工作。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何将德育渗透进学科教学中,使任课老师掌握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工作方法,是小组工作的目标,小组的类型则应定为学习型小组。学习型小组的宗旨在于通过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促使成员改变其原来对于自身问题的不正确看法以及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发展目标。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各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业表现。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参与度与老师的授课质量是相互影响的,让老师了解只有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明确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让老师在小组中模拟上课时的状态,进行角色扮演,尝试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老师上课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了解灌输式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随后,应对任课老师开展德育工作方法的相关培训,使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方法。在完成基础的培训之后,还应该共同讨论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融合的效果。
二是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社区工作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社区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方式有着紧密、系统、合理的分工,侧重于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对正规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当前教育体系中,针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传授方面,而且教育方式多以课堂授课的方式完成,教育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僵化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也有一定抵触心理,此外,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同样忽视了德育工作。因此应该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习得实践教学的方法以及设身处地的了解实践教学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定期开展教师的户外团体培训,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开展实践教学体验课,让教师以学生的角度体验实践教学的优势等等。
(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和相关规则的制定
根据传统的教育理念,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制定规则,由学校制定出相关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遵守,通过规则告诉学生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具有顺序性,认知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可能因个体智慧程度或外界环境不同存在差异,但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发生改变,每个阶段有一个整体结构作为特征,据此说明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人的认知发展分别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对于绝大部分智力发育正常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他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推理能力和假象推理能力,能够做出假设并系统的论证,思维更加复杂,并具有反省思维能力。如果想让他们单纯遵守规则,只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这样学生既容易违反相关的规定,同时也无法起到德育的效果。
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和规则的制定。青少年时期是人发展独立人格和自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如让学生参与监督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鼓励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事务的决策等。此外,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规则制定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其次,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遵守规则。因为规则是学生参与制定的,因此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而违反自己制定的规则的情况会比违反别人制定的规则的情况少。此外,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
(三)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在中学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在一些公开观摩课等课堂上,老师会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外,一般的课堂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接受,因此,应该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德育工作相关的大型主题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基本行为养成、价值观树立和未来发展需求作为目标,可以发展校外实践基地、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人士和同学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在班级的层面,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和课堂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
(四)重视新媒体的运用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的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把握社会迅速发展的契机,重视新媒体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推送社会正能量。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起热门话题的讨论,一来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二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发展学生组织和社团
和儿童期相比,青春期青少年的朋友圈子缩小,但亲密性和互相支持加强,他们会选择与自己相似,有共同兴趣爱好,并且能够彼此分享内心世界的同龄人交朋友。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他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因此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朋辈群体对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能够使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多和同龄的学生交流和沟通,发展积极向上兴趣爱好。而学生组织,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指导学生组织,对全体学生进行管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起到德育的作用。
三、结束语
教育贵在坚持,传统蕴含精华。德育工作就是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工作,这既是一个宏大的思想教育工程,又是一个缜密的精细管理工程。从一片纸屑的管理,到一个升旗仪式;从一个对策的关注,到一个中学生的成长,这些都需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工作来做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项工程的重要。研究发现,德育管理使学校办学层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把德育工作落实、做精,悉心营造更加醇厚的德育氛围,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在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工作方法,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林华.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者如何做好学生的“重要他人”[J].考试与评价,2015,01:72.
篇7
Jennifer的转型故事,要从她小时立志从商说起。她的爸妈不是怪兽家长,不干涉女儿选校选科,入牛津选读经济专业亦是她个人的志愿。“自小我就觉得从商的爸爸好能干,加上我对数字又不抗拒,所以选读经济和管理,希望将来加入商界。毕业后,我选择进入投资银行,挑战自己,因为只有脑筋灵活反应快的精英,才会被选中,晋身精英团队一份子,自己亦会加速成长。”
求职新人高分低能
2003年,香港经历“非典”蹂躏,经济跌至谷底,投资银行的招聘名额也由10个减到4个,刚毕业的Jennifer投考了七八间公司,经历过百次面试,终于获美林录取,当上行业分析师。“入职后遇上经济复苏,人手却不足,每星期起码工作115个小时,当年智能手机未普及,几乎全天候都要留守公司。”2006年,她转任高盛投资部,压力有增无减。“每天要监察中国香港、日本、欧洲和美国股市,每天由早上八点工作到凌晨,接听电话、看市和入市,简直是全能高手,不过与不同背景的客户接触,发掘和满足他们的需要,令我的沟通技巧大有进步,对我做教育咨询极有帮助。”
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Jennifer却从中发掘到了事业转型的灵感。“在公司担任招聘面试官时,我发现来投考的新人中,大部分是名牌大学、抢手学科的毕业生,拥有完美履历,但交流过程中却欠缺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和解难能力,对世界亦缺乏认知,俗语形容便是 ‘高分低能’,因此我便萌生了开设教育中心的念头,训练年轻一代的思维和认知,做到履历与实力兼备。”
Jennifer坦言自己小时候只是中庸之材,能考入牛津,全靠老师的慧眼启发。“在香港读圣保罗男女中、小学时,成绩中规中矩,初二到英国Benenden School寄宿,因为英文差而要留级,到大学选校时,我的成绩依然在中等水平,但老师却答应推荐我面试牛津,他鼓励我:”你的成绩不是最顶尖的,但面试时你将会是一个有趣的候选人。“以我的条件,最终也能考入牛津,并以全级考第8及一级荣誉毕业。其实比我更有天分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办教育应该有教无类,耐心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
奔走英国名校观摩
金钱世界与教育天地,两者风马牛不相及,Jennifer说全凭一个勇字,因渴望突破自我。“在银行工作7年,每天只想着为客户赚钱,安定有余,却没有创造性,所以希望趁年轻,还有精力时实现理想。”论背景,Jennifer与搭档毕业自英、美顶级学府,继而投身顶尖投资银行,吸引程度一定超越在巴士卖广告的补习天王。“凭着背景优势,应该可以在香港教育界有点贡献吧!”
开间小小的咖啡馆,筹备也得花一年半载,办教育更加不简单,Jennifer花了两年时间为自己、为课程做准备。“离开高盛后,紧接着修读港大教育硕士,用两年时间完成,学习教育理论,巩固学术基础。”理论只是纸上谈兵,Jennifer知道观摩实习更重要,她与母校的紧密联系实时派上用场。“毕业后,我仍然是寄宿学校和牛津校友事务的活跃分子,校长和老师都乐意推荐我走访英国10间著名学府,考察思维教学法,后来亦探访过香港的圣保罗学校,深入了解本地中学生的思维和成长,对我日后制定课程方向极有帮助。”
给新手:我适合转行至教育界吗?
Jennifer忠告,如有意加入教育界,必须先锁定服务对象。“香港不少学习中心都是渔翁撒网式,由3岁教到21岁,似乎能善用资源,用尽设施,但学制经常转变,要专注和强化联系网络,才能紧贴最新发展,服务范围太大等于减弱服务的专业性;另外,师资培训亦重要,就算找到履历优秀的导师,亦须经过培训,才能保证大家理念相同;最后,办教育极需时间、精力,不是一个轻易致富的行业,没有热诚,不会撑得下去。”
Jennifer不选择涉足盈利更丰富的补习社,专注于高小至中学生的思考训练和入学辅导,因为她认为青少年最需要的是脑筋锻炼。“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奇爱发问,但升上初中之后,却沉默得多,少发问自然就会少思考,所以不少学生学科成绩优异,却缺乏批判性思考,对世界无知,也欠创意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升学面试时不断碰壁。有见及此,我将教育中心的对象设定为10至18岁,集中训练思考、沟通、批判阅读和写作技巧,以趣味鼓励学习,例如引入美国流行的Mock Trial(模拟法庭)课程,学生扮演律师和证人,锻炼辩论技巧和说服能力,每年还会举行大型比赛,邀请大律师和法官来担任评判。”今年ARCH获得全英排名第三的学府之一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独家授权,首次开办一年制国际基础班。
成功的魔法
完成自我增值,亦需配合升学策略,才能顺利达成目标,Jennifer建议考入学试前三四年就要开始准备。“选择升学国家和科目,学生的意向最重要,没有定律或通则,性格文静的不一定要选英国,青少年的性格表现会随着成长转变,驻中国香港、英、美的升学顾问团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协助制定升读英、美、中国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的热门学系的策略。”
练成一身武功,锁定奋斗目标,配合精准的战斗策略,必然无往不胜,所以Jennifer今年构思了网上补习平台,找来牛津、剑桥的尖子生,通过网络与香港学生一对一实时传授英国公开试致胜之道。问她这5年努力有多少回报,她自豪地说:“我们由7个学生起步,到今天已训练超过5,000人,以2012至2013年度入学申请为例,每3位申请牛津和剑桥的学生,就有2位获录取,另外90%的香港学生获得30间美国学校录取。”
篇8
关键词 新经济 知识经济 艺术教育 人文素质 趋向
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1世纪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全球性的互动更为频繁,整体社会经济水准的提升与变化,让艺术与人文教育的责任日益增加,重要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一、当前艺术教育问题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尤其是学生的艺术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音乐素质。我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大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新经济时代下艺术教育的变动
艺术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因应社会文化的转型,人文环境的生态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近百年来的艺术教育,不断的随着时代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从不同的认知层面与发展取向对教育的改革做出回应,在多元文化全球国际观的后现代艺术生态中,艺术教育更要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文化环境需求的全方位人才。
三、新经济时代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向
现在,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要通过积极、健康的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四)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
(五)是加强对现有在艺术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合格率。艺术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其它任课教师特别是主科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六)是要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引入校园,引入青少年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邀请文艺团体和艺术工作者(包括专业艺术教师)经常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
(八)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在高校中加强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知识经济”重视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必然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新经济将“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专利的数量”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必然重视提高人力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为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而为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21世纪的新经济,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点。只有实施终身素质教育才能与新经济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雷默.超出表演: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新约定[j].音乐教育杂志.美国北克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出版,1995.
[2]雷默.汤琼、刘红柱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3]梁作明.当代思维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 蔡岳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47
[5]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加强公共艺术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 张建中.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丁帆.大学生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8]宋秋蓉.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00(2)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文献计量学;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08-04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展并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在当下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出不穷,教育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正快速前进。在此影响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不断加强,并且研究深度也愈加增进,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基于此,本文通过描述与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以促进窥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把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思路
1.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中的一致性抽样法(Homogeneous Sampling),以2011-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名单为依据,检索出国家社科基金在教育领域的立项课题共741项,其中筛选出和教育信息技术及网络相关的有67项作为研究样本,占总数的9.0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量化统计与描述的方法,采用access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生成研究热点关联结构图。量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将现实分解为可观测的变量,研究代表总体的样本以及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材料。定量描述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判断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与描述,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框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归纳、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基本状况
2011年至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在教育学领域的立项课题数如图1所示,分别为167项、172项、206项和196项。其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立项课题分别为12项、8项、23项和24项。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的课题数目在当年教育学立项课题总数的百分比占比率分别为7.1%、4.6%、11.2%、12.2%,尤为突出的是,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课题数目是2011年的两倍。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愈加成为教育学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并逐步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此外,从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课题类别分布来看,数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不同层次的研究力量均有稳定增长(见表1)。
从研究主体而言,研究单位较为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仅涉及师范类高等院校,还包括中小学校和国家级/省市级研究机构,其中,北京师范大学(7次)、华南师范大学(6次)和华东师范大学(4次)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87.3%的研究人员均属于副高职称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采取科研合作方式,通过学科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规格。
2.研究热点透析
2011年至2014年,教育信息立项课题的核心关键词集中于网络(14次)、大学生(7次)、青少年(7次)、实证研究(5次)、新媒体(4次)、信息技术(4次)等,年度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本研究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出基于上述关键词的关联结构图(见图2),连线粗细与关联程度的强弱呈正相关。由图可知,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网络”为核心的大学生与青少年教育
从研究立项的课题看,网络与大学生相关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社会层面的网络行为、生活适应和公共价值,与青少年相关的立项课题体现在网络成瘾、亲社会和新媒体。由此可见,信息爆炸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引发了一场新的教育革命。面对异常庞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和青少年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享用者,这种双重角色体现了网络的互动性。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大学生和青少年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①获取知识的场所发生变化。网络打破了地域限制,大学生和青少年不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他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方式。②获取知识时间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和青少年的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网络传输的即时性使得学生可在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知识。③获取知识观念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该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与教学的结合,使得大学生和青少年获取知识的观念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自身需要获取知识。④大学生和青少年不再依赖课本来获取各种知识。开放网站、学习平台、搜索引擎等网络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和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获取平台。
然而,尽管网络的普遍应用丰富了大学生及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协同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随之而来的一种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及青少年个性形成及未来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②信息污染。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包含众多垃圾信息。大学生和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展、思想成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相对成年人自制力也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将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③人际淡化。虽然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但是它将个人限制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个人失去了与他人及社会相处的机会,长此以往,将造成个人和现实社会产生距离、个人之间的感情纽带逐渐淡化。④网络道德水平良莠不齐。网络的自由特征使部分个人失去了自我约束力,造成了网络道德水平的良莠不齐,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一定的道德隐患。
(2)中国式MOOC教育研究
结合图2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MOOC被提及两次,四年间的立项课题总数为三项,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MOOC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研究、国际视域下的中国MOOC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曾指出,MOOC有两个角色,一是惠公众,二是善私塾[2],即高校或者名师可以将精品课程通过MOOC平台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在线学习。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余建波也提出,MOOC要“从传统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分别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其中,“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而MOOC的建设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重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3]。
在中国,MOOC的出现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冲击,也给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学习平台,促使学习方式更为灵活、主动,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延长了知识吸收内化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填塞模式。中国教育的受众群体庞大,但是地域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和人才的培养,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硬件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更新速度快,并且拥有实践的软硬实力都很强大;相对而言,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的欠发达,使得在教育上的发展也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然而,MOOC的推广和发展为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大型网络在线课程的使用,使中西部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平等的享受优秀教师带来的精品课程,并通过在线答疑,在线交流等方式实现和名师的互动。
(3)信息时代的基础教育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受众基数庞大,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分支,这也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由于受地域及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资源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型,但随着大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差距。
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进入更高的层次学习直至进入社会,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局面被打破,同时也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相对封闭、孤立的课堂,极大扩充传统课堂的课容量。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由教师开发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作的数字化作品、各种学习化社区包括大型的网络在线课程,都成为现代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促进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应对信息环境下飞速发展向前的教育趋势。此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主体是儿童和青少年,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给学生形成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直观感受,给处于该阶段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直观的认知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主动地探索和思考,提高自主学习和知识自主内化的能力。因此,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的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基础教育建设的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的新人格特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新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人格素质现代化。
(4)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课题主要涉及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策略、利用大数据评价大学生适应性调节学习技能、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基于新媒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可以看到,在新型信息技术影响下,一直以来,教育学科方法研究的科学性成为学者们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90年代初,有学者认为,教育实证研究在追求确定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部分深刻性[4]。更有学者指出,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因而它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以体验、领悟为核心的理解方法[5]。然而,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对教育学的发展和科学化都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确定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把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当作教育学研究的全部方法[6]。作为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经验特征,可直接获取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快速、有效分析并获取数据结果,并更为针对性应用于教育场景中。
三、启示与建议
1.重视信息化支持政策,提升中西部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对此,国家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持续投入资金。首先,在中央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各地区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员素养等)的相关标准,规范正确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各级部门要制定并真正落实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的政策及规范制度,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兼顾其它管理和服务模块,优化整合区域多类型信息化机构,明确其性质、人员、经费、任务等具体内容,解决多中心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第三,国家还需对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应树立和提高教育信息化意识,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一定支持,通过数字媒体和技术手段,将东部先进的教育资源传输给中西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积极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异和认知差距。
2.紧扣信息时展脉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备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外,还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学科中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让学生接受信息教育。这就要求需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并鼓励其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要从师资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相应信息技术装备实行政策倾斜,确定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优先保证的方案,以保证从师资信息化理论型培训向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型能力培训的新一轮战术和战略新举措的落实。
3.加大科研力度,扩展科学合作方式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研人员应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课题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和优化人员配置,尤其是应不断提高教师与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教育各领域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与此同时,在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下,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应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扩展科学合作方式,共同推动知识创新,以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开发。具体而言,在创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持平台的基础上,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7]。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便可发现,教育信息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应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战略,满足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妥善处理理论与技术、传统与创新、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7-33.
[2]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系列报道(三) [EB/OL].[2015-10-07](2015-01-30).http:///ebooks/b1/text/ n20150106_8713.shtml.
[3]汪群妃.用微教学平台构建计算机“翻转课堂”[J].职业教育,2014(12):64-66.
[4]彭钢,张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证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研究方式的比教育分析[J].教育评论,1990(2):11-14,22.
[5]潘瑞华.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48-53.
[6]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13-18.
篇10
开展 CAI教学,有下面几个教学优势:
一,符合科学性原则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新媒体的开发利用,促使教育信息的迅速传播及教育资源和资料的共享。在生物教学上应用计算机,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更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训练,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得到更多的培养和发展。
另一方面 CAI教学形式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的过程是通过感觉,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形式对客观现实和外界事物予以反映和揭示的认识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感觉和感知,并逐步形成和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就应调动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和感知的兴趣和注意。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 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 。实践证明,计算机能向学生提供多种剌激的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信息。在 CAI 教学中,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兴趣,并由此唤起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种条件和状态的作用和剌激下,学生的分折、认识和记忆能力特别强,学生的感觉,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因素都保持良好的状态。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开拓,能力得到培养,发展了学生特长,为素质教育开拓广阔的前景。
二,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已的潜力,施展自已的才能。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领会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常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常常把教学的对象设定为中等程度的学生。教学的效果常常是优秀的学生、领会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不足,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智力差的学生又可能会觉得很吃力,学习产生困难,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和畏难心理。CAI 教学能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个体化教育。CAI教学能根据生物课程进度的需要和要求,不断向学生提出质疑,并能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思维,也能接受学生的提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得,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将各章节的内容根据生物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程度,将练习分为基础知识、掌握、提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力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等级,确定学习的起点,可以按自已的兴趣从难度和速度上进行选择和自我测试调控,使自已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练和发展,根据不同等级的操作,发挥自已的才能,使学习变得主动有趣。并能根据自已的能力、要求和兴趣,加大练习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习
CAI教学体现教学实践性和自主学习原则。开展 CAI 教学,进行人机对话,需要对键盘进行操作,实施对画面的控制,促使学生学、思、练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事物的注意力,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逐步形成认识事物的表象和规律。如果没有对键盘实施控制和操作,计算机是不会反应的,屏幕是不会变化的。
在辅助教学中,屏幕鲜艳的图形,声像结合的图像,学生好奇的心理以及好动的特点,必然使得学生自然由然动手操作。屏幕快速的变化,信息迅速的反馈,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练和发展。学生动手操作,把画面置于自已的控制下,又使得学生自已控制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积极性能大大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学习的效率提高。对事物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领会和理解也加深,并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对问题的分折和解决能力。
四,促进教学优化
CAI教学能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讯等不同媒体信息,安排在不同的介面上并进行组合及流通,并可在计算机上存取、转换、编辑及同步化等,达到计算机和使用者双向交互对话。并提供多样化的操作环境,具有色彩夺目,动作生动及声效迫真的效果。能将特定的声音和某一特定的活动图像组合起来,可迅速播放某一节目,可以按需要对某一节目进行重播和反复播放,直到学会为止,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可以产生、制造生动活泼的效果,空间可以放大或缩小,如细胞的构造,DNA的分子结构;时间上可以拉长或缩短,如花朵的开放,细胞核的分裂演示等等,既可瞬间即逝,也可定格停留。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可以进行模拟仿真。颜色变化可多样化,更有立体感和速度感,更具有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CIA在生物教学中的利用可以克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在理论教学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合理选用,互相配合。如形态部分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内容,因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
视讯、图像、文字、声音的综合利用,能达到以往简单的幻灯、投影式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运用,能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的活动,使得学习者的兴趣,会在全方位的影响下,逐步加深,积极参与生物的课堂活动,从而减轻课堂作业负担,因此 CAI 教学能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欢乐的学习中,尽情的构筑自已想像中的世界。
五,突出鼓励性和启发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CAI教学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开展CAI教学,通过生动多变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画面,使学生思维情绪活跃,课堂充满了喜学和乐学的气氛,学生感到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对学习产生兴趣,这自然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感到轻松,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能激励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应的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画面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记忆力明显加强,对事物的印象加深,从兴趣中锻练和形成逻辑思维。
计算机能根据学生的解答迅速作出各种反馈,回答有关问题,诱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持浓厚兴趣,积极探索。如学生回答对了,计算机会奏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或给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对学生辛勤劳动的奖励。并提示诸如“回答太捧了!”、“您真聪明!”等。如果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指出“粗心了!再做一次!”或“别着急,慢慢做!”等等。如果做不出,计算机会提示要不要解答等等。当学生获得成功或稍有进步时,计算机会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随时用成功的喜悦去保持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的学习碰到困难时,计算机会“耐心”的诱导和提示帮助,使学生增强信心。计算机的诱导也是有原则性的,除热情的鼓励和细心的启发外,还可以做到强迫学生完成某些方面的训练,不达到要求,就不容许绕道而行。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不能靠投机取巧,而应认真谨慎和小心操作。当学生作出一定量的练习或回答若干有关问题后,计算机会安排休息,让学生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有兴趣的智力游戏,让脑子轻松一下。这种鼓励性的学习原则,能引导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引起注意,加快情绪的投入,是个体化学习的好形式。从心理学上说,这使得一些平常学习成绩较差,担心老师批评或怕同学取笑,而羞于向老师请教的同学,也敢于通过计算机自已大胆操作和实践,尽情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计算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窘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练,成绩得到提高。
六,学习的引导性强
引导性或导学性强也是CAI教学的教学特点之一,开展CAI教学,要克服神秘感,要敢于实践。动态化的画面,加上能交互对话的友好介面,使得不懂得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老师和学生,经短时间的培训也可掌握,也能通过屏幕的提示进行操作。
计算机提供学生操作练习的形式一般有下列几种: (1) 计算机演示后,提供同类型的题目供练习。(2)随机性练习,由计算机连续提供同类型练习题供同学练习。(3)定题量练习,如每做10道题作为一组练习,做完之后计算机自动进行反馈统计。 (4) 定时练习,如以3分钟或5分钟作为练习时间,时间结束后再进行反馈统计。 CAI 教学的反馈评定是公正的,不会出现人为干预,作对了给满分,做错了不给分,并统计出做错题的题数。全部作业做完之后,计算机会作出全面的统计评定,指出做对的题数和做错的题数,并给出最后的得分。公正的反馈评价记录,会使学生认真谨慎的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逻辑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