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风险投资供给问题也就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作为风险投资供需两端中的一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发展。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主体由政府、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公司、富裕的家庭和个人、金融机构以及外国风险投资等构成。根据各国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监管机制等的不同,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主体结构也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政府在资金来源中所占的地位的差异。对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与地区,养老基金、大公司、金融机构等民间主体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政府只是在中小企业的种子期以及对于外部效应比较高的风险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相反,对于处于风险投资发展初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大,我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结构是随着风险投资制度自身的演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风险投资早期阶段,由于风险投资很不成熟,风险很大,容量很小,因此一般只是富有的个人或家庭投资; 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容量不断增大,风险也有所下降,一些大型企业也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本文对美国、欧洲、亚洲(中国大陆以外)以及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启示和建议。
二、美国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美国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规模和效率一直走在全球风险投资业的前列。 美国又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执行者, 因此其风险投资业资金供给状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由表1可见,在1978年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中, 个人和家庭还以0.70亿美元占据了首位,保险公司也以0.35亿美元处于次席,养老基金只占第四位。但到1979年,养老基金就一跃占据了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首位,其后除了1981年与个人与家庭的资金供给平分秋色之外,养老基金一直一枝独秀,牢牢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首位。从比例上来说,1978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只占总资金的15%,其后逐渐增加,1986年达到了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30%~50%之间。从历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保险公司与捐赠基金分别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欧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部门分布中,养老基金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与银行一起排在了历年资金来源的前两位。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 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投资的比例并不占绝对优势,不仅常常将首位让给商业银行,而且与其他来源的资金比例相差也不大。在美国,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比例非常小, 以至于在表1中都没有反映出来。 而欧洲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所占比例虽然只有5%~10%,但是总体来说,却要高于法人企业、 股票市场以及个人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比例,略低于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另一个不同是个人投入所占比例要小得多, 在各来源渠道中只排名在倒数第四左右。总之,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中,政府和银行所占的比重相对重要一些,而个人、企业和证券市场的作用却相对小一些。 这与美国更崇尚自由市场而欧洲政府和银行的影响更大有很大关系。
表3给出了英国、 德国和法国等三个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分布情况。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 而来自国外的资金数量显然要大于来自国内的资金数量,尤其是2007年来自英国国内和国外资金的比例竟然达到25∶75, 这与英国的金融业发达并且开放程度较高不无关系。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也是以养老基金占据的份额最大(尤其是来自国外的资金),与美国相似,这或许是因为英国在经济制度和金融政策与美国最为接近有关。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为投资基金和银行, 而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业的资金份额比较小, 尤其是来自英国国内的政府部门的资金。 这一点也与英国的市场自由化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有关。
在德国,2003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排名中占据前三名的是银行、 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2006年前三名排名是投资基金、 个人和银行,2007年前三名排名是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银行,而2009年稍作调整,为银行、投资基金和个人。由此可见,德国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和个人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但与英美不同的是,养老基金在德国风险投资业资金供应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德国奉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结果。
法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与德国较为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法国1999~2001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排名前三名的是银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2006年是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2007年是保险公司、个人和投资基金,到2010年上半年则是个人、投资基金和政府部门。由此可见,法国的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为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较大,其他如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而政府部门、机构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则相对较少。与德国不同的是,法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渠道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一些, 而政府部门的作用却要更小一些。
四、亚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由于经济基础、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不同,亚洲风险投资的来源分布也表现出与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差异。在表4中,亚洲风险投资有37%来自法人企业,高出排名第二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近一倍,超过10%的还有养老基金,而在欧洲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政府部门和个人在亚洲创业资本来源中都不超过10%,来源于个人的资金比例更是只有3%, 远远低于其他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表4还给出了日本、 印度和中国台湾等三个主要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分布情况。法人企业无一例外地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了榜首或接近榜首的位置。 而法人企业之外的风险投资来源渠道所占的比例次序, 对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日本,2007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银行,占据了41%的比例,银行和法人企业所提供的风险资本合计比例超过了70%,如果再加上保险公司,则合计比例达到了90%,也就是说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只占了10%的比重。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和法人企业,这与日本所奉行的银行控股和企业交叉持股的经济金融制度是一致的。
在印度,2009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投资机构,占据了47.4%的比例,接近一半,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资金。占据第二位的是银行,也只有11.7%的比例。法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分别只有7.2%和6.6%。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个人的数据都很低,以至没有单独列出,包括在其他类之中。
在中国台湾,法人企业也同样占据了风险投资来源的榜首位置,从2005~2009年都占据了40%左右的比例。接下来是投资机构(在16%以上)和个人(在10%左右), 而保险公司和银行均不超过10%,政府部门更是以不到5%的比例处于最后一位。养老基金则基本上是无所作为。如果把保险公司、银行、投资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证券公司合在一起考虑,则金融机构的投入占据了中国台湾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40%~50%,与法人企业并驾齐驱。个人也为风险投资的供给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政府部门和养老基金则作用明显偏小。
从总体来看,在亚洲国家中,法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而养老基金、个人和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则显然要低于欧美。
表5给出了澳大利亚2002年和2006~2008年的风险资本来源部门的分布情况。 由于2002年与2006~2008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 所以有一些出入。在2002年,养老基金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占了36.4%的比例, 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资金。而在2006~2008年, 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均只在3%~4%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2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所提供的大比例资金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2002年其他比较重要的风险投资来源有法人非养老基金、 银行等。 在2006~2008年,除海外不可分类资金和国内不可分类资金之外, 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而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来源都相对较少。在不可分类资金中,海外不可分类资金所占比例超过20%,是国内不可分类资金的两倍, 这说明在澳大利亚来自海外的风险投资资金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与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着自己的特色,即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渠道提供的资金比较多, 而在欧美风险投资来源中比重较高的养老基金, 以及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 在澳大利亚风险投资来源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内地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时间里,发展一直很缓慢,而且存在很多问题。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投资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风险资本供给方面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从大类来说可以分为本土和外资两种,见表6。近年来,来自海外的资金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然后衰减的趋势,2003年只占5.0%(不排除与统计样本存在偏差有关),2005年占33.9%,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51.8%和49.3%, 已达到一半左右的份额, 但2009年和2010年大幅下降,占比分别为29.40%和22.52%。在外资的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国大陆提供的风险投资资金所占比重并不大。这说明国外逐利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很看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但更为内行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却相对谨慎得多。
2003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本土的金额也在不断上涨,在2008年之前,由于来自外资的金额上升速度更快,所以本土资金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但到2009年和2010年,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得到飞速增长,已经从不到50%的比重迅速上升到占据70%以上的比例。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具体来源渠道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事业单位等。 其中事业单位在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中有数据, 而且其金额和比例都很小,在2006~2010年的调查中,这一项没有数据,说明其在总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微小了。在我国风险投资本土的几个主要来源渠道中,企业始终占据了最高的位置,其次是政府,虽然在总的风险投资来源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但这两个来源始终占据了前两位,即使在2010年两者合计依然占据了接近一半的份额。本土的个人和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重相对较小,2008年以前始终未能超过10%的比例,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008年以后才上升到略高于10%。 个人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可能与我国个人富裕程度逊于国外以及我国风险投资风险较高、 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有关, 而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应该与我国近年证券市场、 房地产等其他投资领域收益率高于风险投资业有关。
六、结语
篇2
关键词:创业投资;创业投资主体
创业资本投资于萌芽期高新技术型企业,这类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一般投资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对投资者在资金量、投资期限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创业投资,需要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也即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创业投资主体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成立开启了我国创业投资之门。到1998年国外风险基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开始参与创业投资,专业投资机构就达40多家,资本总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创业投资企业数量以及资本额数量逐年攀升,创业投资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目前,非上市企业、国有独资投资机构、个人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的占创业投资主体比重是最高的,分别占到了42.81%、17.78%、17.45%和11.40%。这其中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例仅1.43%。
(一)养老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可以进入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活动。但是不得经商、办企业和购买各种股票,也不得为各经济活动作经济担保。这就意味着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还不能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但是我国的养老基金却是拥有很庞大的资金量。截至2014年底,全国参保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有50107万人。含征缴收入和财政补助的基金收入达2310亿元,总支出1571亿元,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845亿元。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整个宏观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有着很严格的要求。目前,有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大规模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仅可以间接参与风险投资业务。据中国统计局数据可知,2016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6.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0.59万亿元。
(三)保险机构
就目前我国的投资大环境来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投资及风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也在逐渐展现,人们的投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保险机构也经营着大量的资本金。2015年保险业资产总额12.36万亿元。自2012年至2015年间,保费规模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8%的增长速度,到11%再到17%,2015年时达到了20%,1.5万亿的保费收入规模也不断增长到了2.5万亿元。
(四)企业投资者
企业投资者往往既是资金的来源方,也是管理、技术的提供者。一般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拥有自己的资金池,并且符合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需要,如:清华同方就有自己的投资公司。还有一部分科研单位也会自筹资金,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类专业型主体参与创业投资可以促进创业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是一类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主体,其资金来源于政府出资。在政府资金的领导下,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很多经验丰富的引导基金在市场化的环境中,最后都会按照标准的LP身份与子基金沟通交流。政府引导基金在我国创业投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占有一定的比例。2005年左右开始的政府引导基金效果并不明显。直到2015年,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源、专业股权机构的吸取,大大促进了创投的发展。到2016年底时,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立了901只,其中有44只基金规模达百亿以上,总规模达到了23960.6亿元。
二、美国创业投资主体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就1958年开始,是创业投资发展的最早和最成熟的国家。完善的法律环境、积极的政府政策、发达的资本市场并且在创业金融制度方面也很完备,这一系列的原因造就了美国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当然,美国创业投资体系也非一蹴而就的。在1973年之前,美国的养老基金也不能进入创投业,直到1973年养老金才跨进了创业投资领域,在这之后,养老金在美国的创业投资领域就成了重要的投资主体。萌芽期的创业投资主体,主要是天使投资中的富有个人或家族、公司投资者以及外国资金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比重相对稳定下来了,其中养老基金成为了创业投资资金主要的来源,占比达到42%;位居第二的是捐赠和基金,投资资金比例为25%;银行和保险机构占比为21%左右,这三类主体占了整个创业投资的将近90%的比例。对比我国和美国创投资本来源及其分布,可发现在美国养老金、捐赠和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资本占到了88%的比例。而在我国非上市企业、国有独资投资机构和政府投资机构占到了全部创业投资主体的73%,是我国创业投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在风险资金来源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养老金,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金的比重太小。
三、促进创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
(一)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1、充分利用养老金。我国养老基金有很大的体量,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养老金的运用效率提高了要求。并且我国创业投资环境在不断的改善、发展。如果能加强对养老金的管理和运用,放宽养老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既能提高养老金的收益水平,还能实现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实体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又实现养老金本身的发展壮大。但是我国目前在养老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并没有放开,因此应加强相关制度规定的研究,创造健康的进入环境。
2、促进保险机构进入。我国保险资金的日益壮大,也是我国风险投资的潜在重要来源。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到2001年,保费收入由4.1亿元增长到2109.4亿元,年递增35.1%,我国保险业还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但是由于政策限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50%左右的保险资金还是用于银行存款或者库存现金。借鉴国外经验适当放松对保险公司资金使用的限制,鼓励保险基金以适当的方式进人创业投资,既可充实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也可以实现保险资金的长期保值,这与风险投资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
3、加强商业银行资金的使用。作为融资首选的商业银行贷款,可以说是我国资金实力最强的机构。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有较严格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是可以间接参与创业投资业务的--贷款的方式。不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但也是有进入渠道的,只是这种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比如加强“投贷联动”模式,或者“银行+担保”模式。这样便可以在保证银行资本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盈利;还为创业投资注入了一股清泉。
4、鼓励企业投资者参与创投。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都是创业投资领域最合适的投资主体之一。如果机构投资者本着投资保值的目的参与创业投资,有可能在最后得到高额的回报。当然企业也可以出于战略需要,入住创业投资,最终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总的来说,企业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参与创业投资,都是很好的投资选择。目前国内也有一部分企业已近进入了创投领域,并且还有一部分企业有自己专门的投资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业投资不仅可以使企业得到中长期的投资收益,保持竞争优势地位,而且可以增加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外资。吸引外资参与国内创业投资。通过吸引外资不仅可以实现创业资金来源多元化,还可以引进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才和先进的资金管理办法,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还同时引进高效管理模式,有利于我国创业投资业少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发展国内特色资源
1、充分利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5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19,138.21亿元(目前社保基金已经超过2万亿元)其中:直接投资资产8,781.77亿元,占基金资产总额的45.89%;委托投资资产10,356.44亿元,占基金资产总额的54.11%。可见我国社保基金可投资于创业投资的资金量很大,应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在创业投资中的运用。
2、政府引导基金。为了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2006年国家提出了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了引导基金能更好的发展,2007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引导基金的运行方式和实施提供具体的政策依据。与此同时,我国第一只国家级的引导基金成立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创业投资的引导基金在运行模式和有关政策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加强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
3、富有个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人实现了先富。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五万亿元人民币,个人手持现金估计有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一类个人投资者往往有很强劲的发展潜力。若能对这类投资者加以正确地引导,那么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广阔的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我国的创业投资的投资主体将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参考文献:
[1]陈敏灵.中国风险资本来源分析及多元化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
[2]潘勤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16
[3]徐晋.国外风险资本来源于投资特征分析[J].企业活力,2004
[4]魏彬彦.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14
篇3
(山西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班,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我国住房改革起步较晚,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且保障性住房体系得到重视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存在一定的缺陷。近些年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步子越迈越大,并且实现了从经济适用房为主到以廉租房为主体的过度。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时期必定会出现相关的问题,所以说研究保障性租房的资金来源问题,成为保障我国住房改革顺利推行的重要解决方法。
[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问题研究
保障性住房主要是针对那些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群体而建设的住房,它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建设保障性住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来源”,所以说要想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去解决保障性住房建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其中要保证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另一部分资金源于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和社保基金等。途径来解决保障性住房资源短缺的问题。
1浅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紧迫性
1.1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很多国家将获得住房权力看成一种人权。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它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投资品。并且它还可以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为市场机制的原因致使现代住宅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所以不能满足那些中低收入以及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社会不和谐现象发生,而不和谐的因素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故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的完善,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
1.2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我国制度演变过程来看坚持住房商品化、市场化以及社会化改革是正确的。但是目标的实现过程应该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保障住房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需要,使其有能力可以支付保障性住宅的费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浅谈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
资金短缺是保障性住宅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资金的短缺成为保障房建设的最大障碍。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计划。但是其中资金来源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据统计要完成这项任务要需要将近4万亿的资金。完成这项任务要分开进行,2011年先建设1000万套,其中中央财政明确要投入1030亿元,占总投入的十分之一。而剩余的资金需要由省级、市县政府和社会机构来承担,其中政府承担4000多亿,市县政府承担8000亿。如果政府以及社会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那么这项工作将很难开展。据统计2012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宅有1800万套左右,其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2011年。如果在建设中一部分资金并没得到落实,那么将会产生住房建设进度迟缓等问题,所以资金短缺是阻碍保障性住宅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如何解决保障性住宅资金短缺的问题
3.1增加中央财政以及政府投资力度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自然离不开中央财政的补助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通过上述得知这两项经济来源是保障性住宅最主要的渠道。其实,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地区是那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公租房以及廉价房的投资力度。地方政府要坚持预算安排为主、多途径筹集资金的原则。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可以采取从财政的住房建设、维修管理,土地出让金、房产税收等途径来回收资金。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平台,以这种方式增加保障性住宅建设资金的投入。在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上还要设定与其他贷款形式不同的融资机构,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保障性住宅的金融政策,以达到吸引其他企业投资的目的。
3.2将房地产央企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后盾
2011年我国就颁布了相应的法律,要求中央企业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而这种资金是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的,以此来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因此大型房地产国有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虽然保障性住房利润并不高,但是其工程却很浩大,其整体利润也是很可观的,尤其是在限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虽然保障性住房回报不及其他房地产的平均利润,但是在房地产不景气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这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投资方式。例如,2010年十七冶集团公司承建马鞍山市安置房建设,经过一年的建设已经交付1160套安置房。正因为一些房地产企业不愿意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所以更应该将房地产央企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后盾,它是推动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3吸引保险资金以及社保资金投入资金
早在2010年就有相关的法律条例,允许保险资金以物权、股权、债券的形式投资不动产。保险资金不同于其他投资方式,保险资金投入规模大、持续性较强、并且追求稳定性回报。这些资金如果存在银行里其利润回报率较少,所以为了获取利润可以选择去购买优惠政策较大的房屋,再交给政府作为公租房。这样取得利润要比银行利润高得多,事实是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行动。例如,五年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制订了“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这个计划中明确要投资40亿元在上海市区建设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正说明了吸引保险资金投入也是拓宽投资渠道重要方式之一。其实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社保基金长期投资、收益稳定的要求完全契合。例如,在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南京签订了30亿元信托协议,来投资南京市保障房建设。综上,社保资金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投入,也是保证保障性住宅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
3.4将房地产信托基金用于保障房的建设
房地产信托基金主要是为经营房地产信托投资业务以及其他信托业务而设置的运营资金。在我国,房地产信托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以及房地产信托存款。金融机构创新的产物是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信托基金可以用于保障性住宅的建设,政府可以为其提供政策的支持以及后续资金安排。同时房地产信托可以在投资中获得稳定但有保障的收益,这使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运用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成为可能。但是它在运行中可能会受到政府收支能力以及住房供需的影响,从而会制约保障性住宅建设的发展。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保障性住宅资金的来源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是影响保障性住宅建设最重要的难题,因此健全资金来源制度成为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4结 语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力,以解决中低收入以及低收入家庭住宅困难的问题。但是保障性住宅建设却面临着资金,所以要想健全保障性住宅资金制度,就必须加大中央财政以及地方政府投资力度、做好房地产央企后盾工作、吸引保险资金投资以及发挥房地产信托基金的优势等基础工作。只有做好这几项基本工作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宅面临的资金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博.我国保障性住房基金运行及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张中妍.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3]唐丽丽.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篇4
政府的规划固然是美好的,全社会关于保障房作用的共识也已达成,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前景仍不乐观。据估算,兴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大约需要5万亿元人民币。务实的有识之士开始担心,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预计今年保障房建设来自中央的资金扶持将超过1000亿元。但是,省级配套投入、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以及社会资金份额尚未有权威。
来自住建部的指示坚决,加之各地签署的责任状的约束,使得背负大量保障房建设的地方当局深感压力。
援引官方的数据举例:广东分配到的保障性住房任务是31万套,其中廉租房4.79万套、经适房3.08万套、公租房9.28万套、限价房11.5万套,棚户区改造2.35万套。该省住房建设厅的一位官员认为,即便像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要完成这31万套任务,来自于资金筹措和土地方面的困难仍然很大。
渠道
面对这一困境,各路专家各显神通,从理论上提出了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各种途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提出应建立保障房市场融资制度。他认为,保障房通过收取房租,可以形成地方政府的良性资产,因此资本市场也会感兴趣。保险资金对保障房建设的热情为这一论点做出了有力的例证。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的观点与李稻葵不谋而合,并建议,利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挥保险资金改善民主的作用。
自从突破政策阻碍后一直投资无路的保险资金,此时找到了增值要道。3月9日,中国太平洋保险提出筹集40亿元投资到上海地产集团的保障房项目上。据悉,中国太保与承担多个保障房建设项目的上海地产集团达成协议,牵头以10年期债权投资计划方式融资40亿元,用于上海部分公租房建设,即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一位保险公司高级投资经理说:“尽管一些顶级写字楼和购物广场的回报率都比投资保障房高,但是我们还是对保障房比较感兴趣。”他的观点和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类似:“规模大,风险小,比如公租房,建完之后政府回收。保险资金每年都会刚性增长,我们要为多出来的钱寻找投资渠道,投资保障房但也不会忽略其他的投资渠道。”
最近,中国人寿对外透露,已与北京、重庆等地签订了投资保障房的合作意向。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置评说,因为保障房投资回报率现在还不确定,相关管理规定也还未出台,国寿将进行综合考虑。保险资金投入保障房建设的渠道并不单一,包括债权、股权投资、PE介入等。
杨超指出,目前一些领域和项目对保险资金有着迫切需求。比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呈现蓬勃发展局面。如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为保障房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保障房制度长期有效运转的关键。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保障房投资和建设。
此前一直备受争议的“房产税”,也成为了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关注焦点。不少专家建议,应将房产税纳入其中。
参照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率简单估算,在全国范围内商品住宅征收房产税的收入将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左右,虽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长期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专家认为 ,这部分房产税收入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部分保障性住房所需的资金,不需要过多地动用其他资源所需的财政资金。同时,征收房产税可以缓解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但能够弥补降低土地出让成本而减少的土地财政收入,而且地方政府也可以真正执行对房价目标的控制。因此,全国范围内征收房产税是解决地方政府用于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的主要措施。
还有专家建议,内地可借鉴香港的经验,试点引入保障房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领汇模式”。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袁国良建议,在目前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保障房信托基金模式,盘活政府所持有的“闲置资产”,将沉淀资产价值显性化。
四下看来,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似乎有多条渠道。一些地市级官员在私下讨论时也曾经表示过类似观点,即“做好公共关系,资金到位的困难就有可能解决”。
“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持,完成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说。
突围
原本房地产开发的资金主力――商业银行,如今在保障房如此浩大的工程面前因“盈利有限”而态度暧昧。
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认为,按照商业原则办理,平台贷款的打包贷款模式难以走通。在安居房问题上,银行有社会责任,可以薄利,可以让利,但银行考虑的是楼盘能否销售出去,资金能否回笼,要算账,要风险可控。他表示,可让出部分利益但坚持商业化运作。
正当政府踌躇时,一些房地产企业开始试探性进入这个原本不愿触及的领域。此前,中天城投与贵州省政府签订“十二五”规划保障房建设框架协议。未来5年,中天城投将在贵州省内完成保障房建设投资约200亿元。
这是今年以来,第一家与政府签订保障房建设框架协议的上市房企。有预测说,中天城投的200亿元投资或可带来16亿元净利润。
截至3月25日,目前已公布年报的49家房地产企业中,超过70%已经或将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万科预计2011年保障房开工目标超过200万平方米,今年万科在上海的首次拿地,耗资11.19亿元,其项目类别就是保障房项目。
招商、金地、保利、远洋、绿城、首创等一线房企均将保障房开发纳为2011年战略规划的重点,并积极在全国各地寻求保障房开发项目。非上市公司绿地集团也透露,2011年保障房建设将占绿地开发总量的30%,累计投资将达500亿元。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目前保障房市场规模大,风险低,优惠多,在市场低迷时房企愿意参加此类项目建设。不过,也有一些市场声音认为,企业参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除了保护基本利润之外,意在建设良好的“政府公关”。万科总裁郁亮就曾表示,“我们向地方政府说,建保障房只要给我1块钱利润就够了。为什么给1块钱利润?这样就可以对股东说,我们做这个项目没有亏钱。”
此前就有市场人士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参加保障房建设除了能维持一定利润,还能“拉近”和政府的关系。而和政府关系融洽将直接有利于在当地的发展。
企业虽然抱有热情,但政府却尚未制定细则“以对要害”。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胡建文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的态度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前并没有这一操作的细节和办法,但其做法“符合政策导向”。
担忧也不是没有: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在公开场合表示,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回报率,公租房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只有3%~4%,未必能达到资本回报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就只是赔本赚吆喝,那就不可持续。”“另一个可能遭遇的问题是权证。公租房没有权证,如果由保险资金或其他基金来购买,最后这些房子什么权证都没有,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是什么?递延资产还是无形资产?无法确定。”张家林说,“公租房能否有一个权证?要让资本投资得有点凭证。”“另外还有退出机制。以前VC(风险投资)不愿意投创新型企业,因为没有‘出口’。有了中小板之后,VC就愿意追着好企业去投资。现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投了保障性住房之后如何退出,将来谁来接盘,也是个问题。”
张家林表示,目前这几个“门槛”都是空白领域,不能简单停留在口号上,“最终还是需要有高层次的机制设计来统筹考虑。”
实践
在各方热烈讨论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各种方案时,不少务实的城市已经将此付诸实践。
舍弃“土地财政”,划拨方式供地是重庆公租房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特色。自2002年开始,重庆市成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2003年又在其基础上成立重庆地产集团,由市政府注资,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储备供应机制。近年来,重庆通过工业结构调整、老厂搬迁、院校置换、旧城拆迁、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等方法,已经储备了10多万亩土地。这些土地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包括主城区、城市重点拓展区、后中心区等,涵盖了各等级地段。
记者了解到,由于公租房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减免土地出让金,客观上使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大大减少,却降低了公租房的投资成本。据了解,为推进公租房建设,重庆市政府仅在主城区就从储备土地中以划拨方式拿出3万亩作为公租房建设用地。
以建设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为例,约需成本500亿元。由于公租房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加上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可减少一半资金投入,实际投资在250亿元左右。
上海率先试点险资投资保障房:“参与保障房建设”是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保险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共同的关注点。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公开场合表示,保监会正在研究保险企业投资保障房的准入机制,上海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城市。
昆明市市长张祖林则表示,今年昆明将建设11.4万套保障房,市政府将鼓励一些老国企参与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这些国企既可以出土地,也可以出资金。张祖林表示,昆明保障房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财政;另外,有的国企有“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用地,市政府可以依照法律法规,改变这些土地的性质,政府出资,同企业一起用这些地来为相应企业的中低收入职工解决住房;其他保障房则是敞开供全市申请的,建设资金全额由政府出,“今后哪怕贷款也要把它做下来。”
河南省洛阳市市长郭洪昌表示,洛阳今年需开工建设的保障房超过100万平方米,涵盖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需投入近40亿元。除直接由财政出资外,郭洪昌透露,洛阳市已获住建部批准,将在该市试点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来支持保障房建设。“(洛阳)12亿元的公积金平时老在那里趴着,试点后将得以支持洛阳的保障房建设。”郭洪昌说,洛阳市还正向国家争取补贴政策试点,以尽可能减少资金缺口。
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表示,公共财政本质就是民生财政,江苏将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事业倾斜。“今年江苏的省级财政拿了4个亿出来,以奖代补,促进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完成。”据悉,保障房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省里主要负责任务和目标的分解,各地方政府承担住房保障工作的主体责任,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强制性指标。
民间资本也在此嗅到了商机:由全国工商联主导设立的全国第一个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基金--建银精瑞公租房建设投资基金,现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正待审批。公租房基金诞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的举措之一。“新36条”第十三条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据了解,基金筹备得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积极响应,华远地产、路劲地产、复地集团华润置地等中国知名地产企业都是基金发起人。
建银精瑞资本集团董事长李晓东说:“从开发商角度考虑,他们面临不少社会压力,也想建保障房,但有心无力,赚多少钱不是关键,关键是压不起那么多资金,如果让他们少出钱或者不出钱,多出力,他们自然有积极性。”
“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给市场一个杠杆,以政策撬动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贝塔策略工作室合伙人杜丽虹解析,现在并非缺乏公租房的投资资金,而是缺好的运作机制。如果能适当地启动政策性金融杠杆,通过税收优惠、税收返还、利息补贴、增信担保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将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颇具玩味的是,与官员、专家、学者不同的是,老百姓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担忧是政府能否公开、公平、公正地出售、分配保障性住房。“如何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蛋糕’分配公平公正,杜绝‘开后门’现象,关键是制度设计要先堵住‘后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认为,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必然警惕集资建房死灰复燃、开豪车买保障房等问题,国家应尽早作出顶层设计“防患于未然”。
声 音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政府能否吸引开发商或其他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关键取决于保障房开发有没有退出机制,比如多年以后允许销售租赁型保障房。另外,政府也应采取贴息等办法,使房企开发保障房能满足最低回报的要求。经济适用房等出售型保障房的投资有出口,但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没有退出渠道,如果政府能允许开发商在多年以后出售这些物业,那么,开发商可能会积极参与。
毛大庆(万科集团副总裁):
目前保障性住房多由政府委托开发商代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建议多方面扩大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目前社保基金有8000多亿元,但只允许进入股市、国资委下辖企业重点项目和财政部的支持项目这三个领域。保障性住房建设风险低,可以尝试将社保基金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之一。
陈劲松(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保障房谁出钱?怎么建?(一)配套20%~30%商业并全产权进入市场;(二)由开发商竞标,商业指定用途外利益归开发商;(三)经适房采用预售制,公租房亦提前摇号,缓解市场紧张;(四)政府规定住宅户型和标准;(五)鼓励银行为开发商建保障房贷款;(六)政府批地,旧改划定保障房比例。
贾卧龙(中国知名的房地产投资专家):
中央对公租房的补助拨款已经下发,政府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但是政府仍不能放松警惕,要加强对住房建设项目工作的监督,对入住条件的审查,对公共租赁住房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以确保政策落实到实处。
篇5
一、房地产开发融资市场
我国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房地产基金等多种形式。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及预收款,这部分资金在开发资金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1998—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及各项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的占比一直在30%以上。另外两大资金来源是“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2006年,前三大资金来源总计21986.1亿元,占当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额的81.8%。虽然近几年“国内贷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到2006年已不足20%,但在“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中有很大比例来自银行对个人的按揭贷款,加上这部分资金,房地产开发中使用的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较多。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199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从1998年的2028.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4076.4亿元。2007年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到1.7万亿元。
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为5025.1亿元,占比18.7%,比1998年上升了6.2个百分点。近几年房地产企业新增自有资金主要是以投资为目的的社会资金,这些资金大多以股权融资的形式参与房地产开发。现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面临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达到国家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金比例不低于35%的要求,一些企业往往通过关联企业贷款、挪用已开工项目资金、向省外企业借款以及销售回款再投资等方法来筹措自有资金。
我国房地产债券最先出现在1992年,由海南经济特区的开发商推出,分别是“万国投资券”、“伯乐投资券”、“富岛投资券”,总计1.5亿元。1993—1998年上半年,受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没有公开发行房地产债券。1998年以后政策限制逐步放松,房地产企业重新恢复了债券发行。如“1998深振业债券”、北京“首创债券”等。到1999年,债券融资额达到10.37亿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为0.23%。2000年以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日益下降,2004年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债券融资额不足2000万元,占比仅为0.001%。2005年5月24日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万科、金融街、浦东金桥等陆续了发行计划。当年债券融资达到5.61亿元,在当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为0.03%。
2002年7月,我国逐步开始办理房地产信托业务。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121号文件,严格对房地产行业的银行贷款条件,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房地产信托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信托融资已涵盖了房地产投资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土地开发到物业管理、从民用住宅到商用物业。2006年,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产品共发行99个,占全年信托产品总数的18.1%;发行规模167.3亿元,占全年信托发行规模的28.1%。
1998年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总额为362.74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244.3亿元,而到2001年,利用外资总额下降到130.22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到93.32亿元。可见,一段时间以来外商对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因此投资规模迅速萎缩。最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和房地产发展的上升态势使得外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2006年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总额为394.4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297.5亿元。2006年利用外资总额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为1.47%;2007上半年利用外资占比为1.8%。
我国居民住房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商业性的购房贷款和政策性的住房公积金贷款。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金融的政策,居民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998年的426.2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198542亿元,8年间增长了40多倍。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0.5%上升到2006年的8.8%。
与此同时,我国住房公积金也发展较快。2006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为7871亿元,个人贷款余额为3804.7亿元。2007年6月末,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达到4002.6亿元。
二、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体系创新空间的狭小,现有各种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的融资额在房地产融资格局中的占比很小。房地产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不利于金融业及房地产业的稳定。房地产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加强了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关联度,使银行系统容易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牵连,承担较大风险。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过分依赖,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调控有可能对房地产业造成直接的冲击。此外,单一的银行信贷融资方式也难以适应中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出现地区性的房地产热。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给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有资金很少。有统计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的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
当前,假按揭已成为个人住房贷款最主要的风险源头。“假按揭”不以真实购买住房为目的,开发商以本单位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冒充客户和购房人,通过虚假销售(购买)方式,套取银行贷款。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突出表现在:一是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二是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或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造成抵押品贬值或抵押无效。三是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个人贷款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土地开发贷款面临着较大风险。一是土地储备中心资产负债率较高。虽然各地土地储备机构均由政府全额拨款组建,但目前一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投入的注册资本金过少、注册资金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其对银行资金过分依赖,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二是银行难以对土地储备中心进行有效监管。各地土地储备机构大都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土地出让金上缴财政专户,各银行对其资金使用很难监管。在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土地储备机构极可能成为财政融资渠道,出让土地的收入有可能被挪作他用,甚至受地方利益驱使而悬空逃废银行债务。三是银行向土地储备中心发放的贷款没有有效的担保措施。当前土地储备机构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担保主要采用政府保证和土地使用权质押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合法性尚存在问题。从《担保法》的规定来看,政府及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能作为保证人。土地储备中心只是代行政府部分职权的机构,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土地使用者,因而对其储备的土地也就谈不上拥有真正意义的使用权。可见,对于银行来说,土地质押并未落到实处。四是土地储备中心的运营风险。土地市场价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受政策影响土地价格可能大幅下滑,拍卖中土地流拍或中标人违约,都可导致土地出让的收入低于土地收购价格,形成银行信贷风险。
三、房地产金融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会更快地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房地产金融需要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在逐步完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工具更多的是住房贷款机构发起的证券化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用房抵押支持证券等等。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主要是贷款,并且贷款品种也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加快探索、开发新的房地产金融产品,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丰富的贷款产品以适应贷款人不同层次的需要。为了支持房地产金融的良好运行,为市场服务的各种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房产评估机构、贷款保险(担保)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
篇6
关键词:融资问题;保障性住房;对策建议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现状
(一)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也不高,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体系还欠发达,也很少利用信托、证券等融资工具,融资效率低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形成了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
2、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也同时制约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支持地方发展支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明显力不从心,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被迫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支持保障业。这也同时给地方政府在其他社会事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一)政府财政预算资金
一是公共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中央补助、省级补助、市县公共预算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资金。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资金,主要是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后的余额(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二)自筹资金及社会机构提供资金
社会机构提供资金目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或投融资平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信托、债券,各类基金等融入的资金。
三、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对策建议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策略,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融资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关注。
(一)加强融资力度,实施融资创新
面对大规模融需求,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培育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重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方式为主体的保障房融资体系。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探索债权、股权以及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保证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构建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建议成立专门保障性住房融资(贷款担保或保险)机构,如:河北省各地市均成立了专门的保障房融资平台,这样既能为各市融资提供贷款保证,又可以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提供融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执行,有效减少金融机构信贷的风险。
(三)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作为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发行基金的方式募集公共投资者资金。这种投资发行风险相对较低,可以有效疏导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鉴于廉租房不租不售,现金回流小,但租金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可采取REITs的运作方式。信托资金拥有成熟的运作团队和运作经验,可以与保障房的承建方合作设立项目公司,负责保障房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中心进行回购,项目公司收回投资,信托资金退出。
(四)引导保险基金参与保障房融资
依据《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可以采用股权、债权、物权以及债权转股权等不同方式。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民、利民的安居工程,土地为政府划拨,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宜采取债权形式,即仅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资金,物权、股权形式目前暂不具备操作条件。如太平洋保险上海公租房项目均采取的就是债权形式。即:保险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向地方政府委托的承建主体提供资金,还款来源为保障性住房的出售或出租收益(包括政府回购款项、保障性住房偿债基金、租金收入和出售收入等),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国企作担保。
(五)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各级融资平台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设立,具备专业化运作能力的国有非盈利投融资公司。目的主要是为政府保障性住房融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效载体,其实质在于调动多方资源,通过整合运作,解决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足额配套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并将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常态化有效管理的一种机制平台。建议地方政府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和风险管控,做好风险防范,确保资本金充足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
(六)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结语
对于当前的形势,保障房建设是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问题的最佳途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并不是建设能力有限,而是缺乏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日益完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各类信托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进入保障房建设中去,多方筹资,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2]潘素侠.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分析及融资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篇7
【关键词】保险资金,直接市场,基金业
一、改变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后
随着保险资金运作渠道,拓宽了市场对于原有投资模式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直接市场保险资金成本估算,风险控制,人员配备,投资策略,债务结构创造了新的挑战。在基金业,保险公司目前的持有人是基金份额的主要组织,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的金额为30.78十亿人民币,占对于基金净值总额的27.3 % ,基金业规模的1/3来自保险业。直接进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险资金,影响了基金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对基金业的现有业务形成冲击。基金业和保险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关系,在过去的重要性,基金市场为保险资金间接方式已减少。随着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浇理性股市,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将加强机构投资者在游戏中的角色,这将迫使基金管理公司对建立和保业务策略进行调整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保险资金直接影响市场
保险资金直接影响了基金业的市场基金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是一个双刃剑。随着保险资金, 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以保护证券市场,以及国家政策,股市的整体状况正在改善,这将是基金业的机会很重要。直接进入市场的保险资金有利于整个股市的好,经过一个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直接干预可以发挥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转。在证券市场基金业的正常运作,以更好地利用其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性能优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所造成的激励基金行业的影响会做出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运作体系。
中国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保险资金占基金份额的总体比例约为1/3,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资金投资基金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该基金的很大一部分的利润正在从基金管理费所得,如果到期后的基金不能保持这部分的封闭式基金份额,或开放式基金是一个显著回购,基金的收入将大幅度减少。随着金融部门继续加强在国外的竞争在基金业,投资理念缺乏特色,面对混合的趋势,投资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水平将逐渐失去了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基金业的资本市场投资表现的整体环境具有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经营机制,持续下降,近年来,证券,基金行业是很难与它的专业财务和出色的表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基金业,将失去保险资金投资更多。
保险资金的直接面对冲击市场,基金业应拓宽其资金来源。基金业在机构投资者的吸收,并应制定一个个人投资业务,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管理的职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结构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策略,以提高投资水平,规范投资运作。基金行业在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应该是一个更大程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其在吸引更多的投资表现出色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
三、保险资金直接与基金业的市场互动
(一)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收益率会比较投资于投资渠道的选择。直接投资的保险资金入市的股市比预期收益率后,只有通过高投入的资金,它可能会导致从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的一部分撤出。由于股市波动较大的投资回报不确定的。相比之下,保险资金的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目前的投资收益率的基金业还是比较高的。
(二)属于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保险公司,稳健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营原则。因为股市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中国股市的特点是随机游走弱势有效市场,股票的低定价效率,更大的风险。相对稳定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和基金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在过去的经营实践中,基金间接地通过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达到一个更好的回报率,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不稳定的早,但长期政策的基础上强力推进,资金闲置资金的巨大需求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市场有着积极的长期趋势。凭借其基金业更专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势,实现在股市良好表现,从而吸收更多的保险资金。根据需要,以分散投资风险,保险资金仍将保持投资于本基金。
(三)从目前情况看,投资于基金的资金比例的保险资金并不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保险基金,基金中的基金作为保险投资渠道的年增长率将有助于保护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限制该市场的规模是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 %,去年投资的资格,保险公司直接投资流入市场,也有严格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比例直接在股市投资仍然是非常小的。
保险资金直接在股市投资,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既是基金,该基金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情况之间,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只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基金行业具有成本低规模,高效率的专业管理优势,低风险的投资多元化,本基金的良好表现一定能吸收大量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对基金行业的资金来源,虽然保险资金将直接市场基金行业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的保险资金已经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其在基金投资规模将继续增长。部分资金在保险公司出色的基金表现,能促进优胜劣汰市场基金,该基金的奖励的生存,从而推动基金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手中的增量流。
结束语: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互动。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以增强游戏,有利于长期利好资本市场的。直接保险资金入市,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影响将是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跟踪。保险和基金业必须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做出理性的风险管理,投资安排和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9期
[2]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3]《税务与经济》2000年03期
篇8
[关键词] 保险资金运用 收益 风险控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承保业绩急剧膨胀,保险资金不断累积。其中,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如何拓宽,以及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收益率,一直是我国保险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但保险资金运用领域仍然十分有限,保险资金运用在结构、收益、策略行为和管理模式上都面临着困境和难题,这种局面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制度的变迁背景不无关系。
一、保险资金的来源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投资运作的资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权益资产,即资本金、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二是保险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总准备金等。这些准备金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重要来源;三是其他资金,比如,承保盈余。另外,保费收入与赔款之间的时间差所形成的资金,在决算形成利税和盈余上交或分配前,也是保险公司资金来源之一。
在保险业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比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利润空间很小,几乎年年亏损,而主要靠投资业务的收益来抵补承保亏损,从而实现了整个行业的盈利。这一趋势在我国保险业竞争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也将日益显现:一方面,保险产品本身经营过程中的部分利润已经越来越薄,甚至可能亏损;另一方面,规模化的保险资金通过充分运用后,抵补费用及亏损,形成保险公司的最终收益。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95年我国保险法颁布以来,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受到严格管制,其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随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推出及流行,我国保险投资政策不断发展变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各保险公司日益重视保险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关注,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逝逐步放宽。目前,保险机构不仅可以投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还可以直接投资股票。2005年来,我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规则》,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也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但我国保险资金在运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偏低
近几年来,我国保费收入增长很快,但因保险资金投资策略不当,以及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限,导致资金运用收益率一直偏低。近几年的保险投资收益率分别如下:2000年为3.5%,2001年为4.3%,2002年为3.14%,2003年为2.68%,2004年为2.9%,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连跌三年,其中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收益率水平已经低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的底线。从2005年保险资金运用形势来看,保险资金投资开始显现良好势头,投资收益稳步提高,达到3.6%,比2004高0.7%。其中,股票投资全行业平均收益达到6%,债券收益平均达到4.5%,协议存款平均收益达到4%。但据国外资料一统计,只有当保险资金年收益达到7%以上时,保险公司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的投资收益普遍偏低,与国外7%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保险投资收益率不能和保费收入同幅增长,将使保险业面临巨大的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2.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金结构不合理,投资工具缺乏
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银行存款,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04年和2005年以外,前几年的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在50%左右,而临着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的风险,我国几家成立较早的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就是由于银行利率连续几次下调造成的。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扩展,但保险资金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可进入到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容量受到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工具缺乏。以债券市场为例,在美国,债券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美国保险业一般有70%左右的资金都投资在债券市场上。而与美国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无论从规模、产品数量以及种类、流动性等多方面都相差甚远,因此,由于我国投资工具的缺乏,使得我国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搭建结构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其投资风险加大。
3.投资管理能力低,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关注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管理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有一批保险公司已经组建了投资管理公司,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在内部设置投资管理部、证券部等。但我国保险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才缺乏,投资管理不科学;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差,易受控制;业务部门和投资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资金运用和资产配置相脱节;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因此,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而尚未形成其核心的竞争优势。
4.资产与负债管理不匹配,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
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保险资金应根据资金来源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我国保险业已经提出动用资产负债管理,但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渗透到保险公司的经营当中,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保险投资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保险资金的运用结构和层次不能以偿付期限为依据,加上我国中长期投资工具的缺乏,使得长期资金主要运用于短期的投资,投机性大,风险高。保险资金的运用和资金来源的不匹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的建议
1.允许投资实业,尤其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动产投资已成为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例如,在1996 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资产分布中,不动产投资占总资产比重分别达到5.2%、8.5%和9.02%,且其比例在较长一段时间比较稳定。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保险法》明令禁止投资实业,长期以来都不能涉足这一投资领域。不过从目前情况看,逐步放宽这一投资领域,特别是允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是大势所趋。
2.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并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外资本市场
在众多的投资渠道中,股票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最高,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回报率也比较高。以OECD国家为例,美国过去20年货币市场的年平均收益率为3.7%,债券市场5%,股票市场10.3%;德国过去30年货币市场收益率为3.5%,债券市场7.9%,股票市场14.4%;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市场平均收益率为8.7%,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为15.5%。可见,证券市场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关键所在。同时数据也表明,在这些国家保险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占总资产比例也是最高的。我国保险公司欲提高投资收益率,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提高股票等有价证券占总资产的比例。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众多原因难以像国外成熟资本市场那样提供较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应利用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入市的机会,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培养机构投资者,稳定资本市场。
3.提高保险公司投资能力
首先是挖掘和培养专业投资人才,因此,金融机构加速外汇交易衍生产品的开发非常紧迫。保险公司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投资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投资队伍,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保险投资风险,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其次,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保险公司要充分了解本公司所签发的各类保单的支付特点,利用精算技术预测出未来一段时期支付流发生的概率和数量,进而制定出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投资策略;二是合理选择投资组合,保险公司在确定了整体投资策略和对每种产品的投资策略后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以及目标的顺序、自身的经济实力、各险种的负债期限结构等确定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将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三是有效管理资产,可设立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提高保险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峻: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5(5)
[2]马宏:保险市场中的创新监管[J].武汉金融,2006(9)
篇9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障碍,对策
一、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现状
私募股权基金是指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只有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才能叫作私募股权基金。迄今为止,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私募股权基金存在由来已久。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融资难问题,无缘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因此一些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了创新,私募股权基金就是在此背景下发挥了其他融资方式无法起到的作用。
二、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孕育着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巨大需求,但我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立法远远落后于市场状况。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面临很多法律法规障碍。首先,我国证券法规中没有私募概念。这是制约我国私募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缺乏特定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政府也没有明确的监管依据,无法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监管。
(二)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
根据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的所有权划分,可分为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目前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国有资本,包括社保基金、少数银行、保险公司和国有企业。我国除了对社保基金作出可以少量投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明确规定外,尚未对银行、保险公司和国有企业涉足私募股权基金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极少数金融机构获参与投资私募股权基金。
(三)缺乏资本退出机制
私募股权基金必须建立健全合适的投资退出机制,完善退出通道。这样才使私募股权基金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持续稳定发展。
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使私募股权资本缺乏退出机制。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还不适应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板块的现行发审制度不利于创业企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块的现行发审标准不利于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块规模有限,与我国15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规模很不相称,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没有活跃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在1999年证券法出台之后,各地的场外交易市场被强制取消。事实证明,取缔场外交易市场是不明智的,为那些不能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的融资设置了障碍。
(四)缺乏相关专业化机构
私募股权资本的发展壮大依赖于相关专业化机构的发展壮大。但在我国,专业化机构非常匮乏。首先,缺少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其次,缺少投资银行机构。。最后,缺少经纪公司。
三、促进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对策
(一)加速政策法规建设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部门对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合格投资者市场准入资格的认定问题。建议修订《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社保基金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借鉴国际经验,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二是采用“开门主义”的立法模式订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办法》来规范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所谓“开门主义”的立法模式,基本法理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私募股权基金应当在私权自治理论支撑下,由其法定代表人行使投资职权,法无规定政府不得进行不当干预。
(二)拓宽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
在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资本来源应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捐赠基金、商业银行资金以及富有的个人和家庭资金为主。应逐步放开保险资金和商业银行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鼓励大学等各类捐赠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建议允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捐赠基金按照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比如养老基金的10%,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5%,保险公司寿险基金的8%等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拓宽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
(三)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证券交易市场分层体系,为各国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市场模式。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首先应该完善股票市场制度,使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安排适应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次级资本市场体系。通过试点动员更多的合格投资者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属于场外交易市场)。对于大量暂时达不到上市门槛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可以先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交易。待条件成熟后,通过转板机制进入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最后,把产权交易中心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私募股权基金可以将其投资的企业股权在产权交易中心转让信息、报价和交易,使之成为私募股权基金交易的平台。总而言之,当条件发展成熟时,场外交易市场完全可以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
(四)建立和完善专业化机构
建立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提供人员培训和行业自律管理服务;建立标准认证机构,为私募股权基金鉴别企业的高新技术身份提供帮助;建立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为高科技企业中科技成果或专有技术所占股权比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构,为私募股权基金对某些高科技项目进行客观的市场前景评估。
参考文献:
[1]李磊,陈传进.私募股权投融资指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缪跃建,高铁军.股权基金管理与投资运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篇10
关键词:银行系租赁公司资金来源业务定位
一、银行系租赁公司的现状
金融租赁是二战后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已成为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融资方式,几乎渗透了所有行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租赁年报》统计,2003年,全球租赁总额达4616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以2040亿美元、621亿美元、398亿美元位居前三名,而我国仅为22亿美元,年租赁额不足美国的2%。从租赁业市场渗透率(租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来看,美国达31.1%,加拿大20.2%,英国15.3%,德国9.8%,日本9.3%,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均在10%~20%之间,中国只有1%。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30%,而我国仅为万分之三。由此可见,我国的租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总体增长。制约我国租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狭窄的资金来源渠道严重阻碍着租赁业的发展。
目前市场上共有两类金融租赁公司,一类是商务部批准筹建的,另一类由银监会批准筹建。商务部批准的租赁公司分为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和国内试点租赁公司两种,他们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外商投资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仅为1千万美元;而申请国内试点租赁公司,只要企业经营三年以上没有亏损就可以申请,其在注册资金上也没有原则性的要求。银监会批准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资本金的准入门槛不高,但对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要求很高。银监会鼓励资产规模800亿以上的银行、大型设备制造商、境内外大型的租赁公司投资兴办金融租赁公司。
2008年2月,银监会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这是我国自1997年要求商业银行退出金融租赁公司以后,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可以进入金融租赁业。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试办金融租赁公司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具体名称、注册资本金等情况见下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银行改制上市的完成,改革的重心也逐渐转移,银行开始向租赁、信托行业等更多业务领域扩展。
二、银行系租赁公司面临的困境
1.受宏观政策紧缩的影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目前我国租赁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主要有:资本金、向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其中发行债券和股票由于国家对债券的发行控制较严,难以达到发行条件,即使能发行所利用的资金数量,时间也十分有限。至于股票上市就更难达到条件,况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租赁公司被批准发行股票;商业票据承兑实践已证明,是搞活资金流通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此项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利用这种手段融资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可见,资金来源的单一性无法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各金融租赁公司只能把同业拆借资金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不得不以短期资金支持租赁项目的长期占用,由于拆借资金成本较高,造成了许多租赁公司出现经营亏损,而且拆借资金受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影响较大,稳定性差。这也是租赁公司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和支付风险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表中看,以上银行系租赁公司中除了国银租赁,其他租赁公司资本金均未超过45亿元。面对像飞机融资等单一项目融资规模巨大的业务,注册资金二三十亿元的金融租赁公司显然“独木难支”。而在宏观调控、货币信贷步步紧缩的大背景下,即使背倚实力雄厚的银行股东,新生不久的金融租赁公司仍受资金来源的局限,为了克服这种局限,银行系租赁公司之间开展了所谓的战略合作,即试图以各自股东的交叉贷款来规避关联交易,从而扩大资金来源,摆脱资本金不足的困境,但这样做存在潜在的关联交易风险。
2.业务定位和盈利模式趋同。尽管从表中看,目前各家银行的业务定位看起来都是“1+N”的模式,但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商业银行本身的特点和金融租赁业务的特点和风险,都奔着飞机融资租赁而去。飞机租赁行业由于业务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不约而同地受到所有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追捧。然而,商用飞机的主要制造商空客、波音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在至少六七年之后,市场上的飞机几近无货可供。对于中国的飞机租赁公司来说,由于存在包括进口税收、货币兑换及飞机进口政策、繁琐的审批手续等不可逾越的制度、体制障碍,显然对其盈利不利。
3.相对于商务部监管下的飞机租赁公司,对于银行系租赁公司而言,更严格的监管,以及人才和经验的缺乏,都使其业务一时难以打开局面。
4.制度屏障。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副会长屈延凯介绍,中国飞机租赁市场近九成已被外资租赁公司垄断,与外资竞争对手相比,这几家租赁公司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比如起步较晚、缺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支持、法律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少等。
三、如何解决银行系租赁公司面临的困境
1.拓宽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尤其是根据金融租赁的中长期性和具有投资功能来确立稳定的、可行的资金来源渠道。金融租赁资金具有资本数额较大、投资周期长、筹集成本要低、租金的潜在风险大、租赁资产变现能力差的特点。目前,在宏观政策紧缩下,从各家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看,普遍呈现出单一和不足的特点,无法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即使金融租赁公司“向商业银行借款”能够落实,银行贷款能成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在目前可行的租赁操作方式下,开展租赁业务也必亏无疑。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金融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可以收取少量的手续费,但租金率只能比照同档次贷款利率执行。对承租人来说,实际租赁成本已略高于承租人向银行直接贷款成本,因此有实力的承租人往往难以接受;而对于租赁公司来说,一方面租赁收益正好全额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利息,除手续费外,本身并无其他收入;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租赁收益与手续费收入必须缴纳营业税及附加费,直接税费远远大于手续费收入。面对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金融租赁公司在巨大的金融租赁需求和众多的租赁项目面前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
(1)国家重视,政府支持。从美国日本等国的情况看金融租赁的资金来源的共同点是:国家重视,政府支持。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金融环境实施了符合租赁资金特点的特殊的融资形式。由此可见,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在资金来源上必须要得到政府的直接和间接的支持。尤其在目前,融资租赁市场还十分不发达,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加强扶持。首先是建立租金补贴制度,对国家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项目进行融资租赁时直接进行财政租金补贴,或是银行为这些项目向租赁公司提供的贷款,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间接地进行补贴,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其次是税收政策:直接投资减税,允许出租人可以享受所出租设备
购置成本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从而使承租人可以间接得到优惠租金的好处。再次,在财务制度方面给予的倾斜,如允许承租方将租金作为费用列入成本核算,对技术更新较快、产品周期较短的设备,允许其加速折旧等。最后是完善信用保险、担保制度,如由政府拨款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基金,或由政府对特定的融资租赁项目提供担保,以降低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风险。
(2)金融租赁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利弊,选择其具体融资渠道。现代金融体制虽然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所以金融租赁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利弊,选择其具体融资渠道。股权融资,对于某些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租赁公司,可以允许其改造成规范的股份公司;债券融资,对于某些经营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效益好的租赁公司。可以允许其发行公司债券,筹措中长期资金;银行借款,利用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或政策性银行的专项贷款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中长期特定资金,用于政府鼓励的产业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并监督其使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允许国内保险公司资金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进行合作,还可以引进外资;租赁基金,允许其吸收各种基金组织的闲置资金和吸收各种期限较长的专项基金、发展基金等;租赁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租赁债权证券化的实践来说,现在还不具备大范围实施的条件,但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金融租赁业要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话,必须要借助金融市场来融资、而租赁资产证券化正是接通了金融租赁公司和金融市场的一个通道。新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