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

篇1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篇2

就业率高的原因每每相似,就业率低的专业却各有各的“苦情”。本文将对这二十个低就业率专业的就业障碍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纵观表1与图1,就业困难上榜专业分属八个不同的门类,分别是教育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农学、文学、理学。与高就业率专业相反的是,众多专业中没有工学门类,可以看出,工学门类下的各个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良好,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在这八个门类中,艺术学、文学门类专业的就业难现象是社会公认的。由于中国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并且国家大力发展的基建产业对于此类专业的需求量不足,而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雪上加霜。

在这些艺术、文学等门类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与中西医临床医学这两专业,它们分属于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的专业整体就业率较高,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都以76.67%、70%的低就业率入围了名单。这也提醒了广大考生与家长,高就业率门类下的专业并不一定都容易就业。

(一)原因:就业难,原因有很多

图2中的各个专业三年就业率极不稳定,波动较大,并且通过表1,可以看到这二十个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都低于80%,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社会对于专业的总需求有关,这二十个专业市场需求本身较低,加之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

当然,抛开市场需求少这一大环境不谈,其实图中每个专业就业难的问题都有自身原因。首先,专业自身太空泛,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符。如法学专业学生反映,学校的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而用人单位又需要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在工作时很快上手。双方的矛盾就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再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它集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于一身。课程庞杂,学习面广却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专业冷门,社会就业面窄。这一类专业或者是较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如治安学、侦查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这类单位的招收门槛较高、需求却少;或者是只有极少的就业途径,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少部分选择执教外,其他学生大都转行发展。此外。自谋发展、自主创业也是很多专业学生的选择。如雕塑、美术学、音乐学、心理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经验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立即就业,而是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后再考虑就职于某一单位。

(二)优势:客观看待专业利弊

就业率是这二十个专业的“硬伤”,但并不代表这些专业在就业时一无是处。应届就业率只是衡量市场需求的一个标准。对于专业的评价还要从工作舒适度、发展前景、薪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与高就业率的工学类专业相比,这二十个专业中有很多专业毕业以后的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如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走上教师之路,而教师职业无论是薪酬待遇、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地位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对于女生来说,在某些专业的就业情况要高于男生。如舞蹈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等专业,女生就业的优势就远高于男生。并且这些专业的工作环境也要比工学类专业更适合女生。

(三)前景:自身实力决定未来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存在的必然性,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会避开这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却忽略了这些专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会随之改变,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决定了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而冷门专业也有成为一匹“黑马”的可能。比如,在这些专业当中艺术类专业有四个,目前在国家的辅助和市场的带动下,各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类考生的就业和发展在未来仍然是充满潜力的,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的考生在选择艺术类专业时也可以择优填报。

就业率低并不代表无法就业,在这样一个“僧多粥少”的现状下,每个专业就业时用人单位都在择优录取。其实无论是哪个专业,如果学生自身足够优秀,就不必过于担心就业问题。俗话说“技不压身”,学生不管在学习哪个专业都要努力成为行业翘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用实力武装自己,在就业时才能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篇3

1.1相关主体对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医学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不够重视。根据调查,目前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35所高校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医学教学资源和能力的院校。具体来说,其中有30所医学类院校(包括西医院校、中医院校),4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院部),以及1所财经院校(医学类课程教学主要由与其合作的医学院校承担)。相比于以上医学类院校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或中西医临床、中药学等“主流”专业而言,医疗保险专业一般被定位为“涉医”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当面对有限的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时,医疗保险专业就经常被忽视,相关的医学实验、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授课老师不够重视。我们在与某校2003级到2009级医疗保险专业的39位毕业生代表座谈时了解到,部分医学类课程教师在给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授课时,会降低学习要求、减少授课内容,甚至部分课程直接选用专科教材,严重影响医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第三,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在学校和授课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医疗保险专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医学类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医学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医学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

许多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医疗保险专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新专业的开办可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一些院校在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时,为了尽早占得吸引优秀生源的先机,前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就匆匆提出专业开办申请。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不完整的情况下,仓促开办医疗保险专业,其课程设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尤其是在设置专业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医学类课程时,问题更加严重。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院校在设置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时,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论证,大多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即通过借鉴较早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再根据本校现有师资来安排课程:有相关授课的教师就开设该门课程,如果没有就暂不开设,导致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的医学类课程缺失。例如,少数院校由于师资紧张或外聘教师管理难度大,类似于《医学影像学》或《诊断学》等对医疗保险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都不开设。这种“因人设课”“因人废课”情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削弱了医学类课程对医疗保险专业医疗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支持作用,导致医疗保险专业“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特色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1.3医学类课程安排合理性差

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计算机基础等)、医学类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等)和经管类课程(保险学、保险法学、核保理赔、社会保障、卫生管理学等)三大板块构成[1]。从学科角度来看,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板块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院校为了让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与经济管理类课程“彻底融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例如,某校将医疗保险专业所开设的10门医学类课程,分散在从大一到大四上学期的7个学期中,这些课程之间穿插大量公共基础板块和经济管理板块课程。从形式上看,医学类课程与其它板块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打乱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类课程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得医学类课程学习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由于医学类课程一般由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一般由经管专业老师承担,多数院校这两类教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院(部),分散安排各板块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要求标准都无法统一[2]。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很难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之间融合;没有很好的课程融合,也就难以保证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完善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强化医学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类课程板块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作用来看,医学类课程是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不可或缺的学科支撑。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为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为后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奠定基础;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又为学生掌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营销、客户健康管理等技能奠定基础。从地位来看,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也是相较于其他金融保险类专业的突出优势。然而,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没有相对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提供支撑,难以达到医疗保险专业所应具备的医学知识水平。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化医学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因为在医疗保险实务中医学知识使用频率高[3],或是认为医学类课程比经管类课程更加重要,而是因为现阶段在有些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中的医学类课程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无法发挥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强化医学类课程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医疗保险专业发展。

2.2科学筛选和开设医学类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3],科学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能力的关键。但是,作为涉及多个学科的医疗保险专业来说,不可能开设所有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所有课程,所以,如何科学遴选和开设合适且必须的医学类课程,则成为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环节。总的原则是: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而具体遴选操作则需要通过学界专家咨询、业界专家咨询和毕业生调查等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进行。学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证医学课程设置理论体系完善、科学逻辑性强;业界专家咨询是为了保证所开设的医学课程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毕业生调查则是为了掌握毕业主要就业去向和岗位情况,并收集毕业生有关医学课程设置的真实体会、意见和建议。三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2013年10月,借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我校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召开了由学界、业界和毕业生代表参加的综合座谈会,其中来自开设医疗保险专业较早高校的学界专家6位,来自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大型保险公司的业界代表11位,还有我校2002—2009级毕业生代表39位。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论证后,最终遴选出我校保险学(健康保险)专业应开设的主要医学类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病案学》等医学类课程,以保证我校健康保险“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相关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或优化,尤其要考虑到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领域对医学类课程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别[4]。

2.3进一步优化医学类课程教学安排

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多个学科,要将各相关学科尤其是医学和金融保险学进行充分融合,形成各学科融合优势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是,各学科的融合不是在形式上将各学科板块课程交叉开设,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还会打乱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节奏,增加学习负担和压力。医学学科专业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安排时一定要避免过于分散,不能出现大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而到大四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另外,医疗保险专业或健康保险专业多开设在综合性院校或医学类学校,这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议在医学课程理论部分学习完成后,尽量安排4~6个月的临床见习,且门急诊、化验检验科、内科、外科等科室尽量轮转到,因为医学知识实践性强,见习的安排应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为健康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后,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医疗费用审核、人伤查勘等专业工作时打下基础。

3结论

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