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篇2
关键词: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
当今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污染,生物的、化学的,这些污染对人类伤害极大;美国食物召回制度就是针对有问题的食物实施全部召回的一种常态制度,其实人类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更有甚者癌症也是吃出来的。这说明人们在对待污染和其他问题的时候的态度往往是不正确,究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不高所致,因此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阶段更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创新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展的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料的收集,我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教育的问题
一、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学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需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注重开展生物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便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 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新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教学中充分并灵活运用这些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让学生初步感知细胞,引导学生注意参照教材和挂图或投影等,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增加对植物细胞的感性认识。接着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有污点、气泡等问题进一步分析,然后变化材料重新制片,重新观察。在这一实验中,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另一方面动手练习了显微镜、制作装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想象能力。一是学生有意识地去联想,二是鼓励学生去猜想、幻想,甚至于异想天开。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想象力,制作模型。学生的想象特别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2.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如在设计测量食物中能量的实验装置时,要让学生不受课本中装置的限制,要根据实验室和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装置。比如:学生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易拉罐不容易剪孔且剪口极其锋利,容易把手割伤,不安全②锥形瓶底部较大,燃烧空间很有限,花生会熄灭,能量散失多。于是学生提出改进意见:①用废弃的牛奶纸盒代替易拉罐作为防止能量流失装置。②用100ml大试管代替锥形瓶作为盛水容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上燃烧,让操作更“自动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
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提问,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就能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加减法的教学中,当学习到五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设置几个六到十的加减法问题,在下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由学生讲述自己对问题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没有解答出来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2.充分利用各种辅助的学习工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纪,教师如果一味的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枯燥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材料和工具,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如果简单的讲1+3=?或者8-3=?,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进行教学,比如准备数十个玻璃球,各种颜色的小棒,以及不同颜色的图片,使用这些教具来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加加减减,比比看哪个学生计算的又快又准,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能够寓教于乐,逐渐培养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中,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彩色的动画和图片,势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正方形和圆形等图形时,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图形来演示,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综合评价学生。
竞争机制的存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的穿插一些口算或者填空题的竞赛,能够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多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竞赛或者日常的学习中不能充分的参与,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缺点,对他们表现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表扬,对表现差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指出,而可以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
二、激发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笼统的培养创新思维,其应当具体到对学生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如果不能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到某一类型的思维培养方面,则会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一句口号,流于形式。
1.求异思维的激发。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最明显的特征,求异指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任何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求异思维作为基础,没有求异便没有创新。史丰收的“快速计算法”的成功;齐国的田单大摆“火牛阵”破燕军于城下;诸葛亮在船上扎草人乘雾佯攻,巧借十万支利箭。这些正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千古流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对待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简介,才能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解加减法时,举例100-23,当学生给出结算结果时我问同学们,采用哪种方法计算,这位学生回答,他先用99-23=76,然后再用76+1=77。这时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么计算,他回答说,用99-23不用进行退位减,计算起来更加简单。所有的学生给予热情的掌声。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计算方法都会意了。随着学生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教师的鼓励,这种求异思维在学生中也逐渐在大多数的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而这种求异思维的存在,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篇4
一、近几年对学生历史思维素养的考查方向
1.对不同史料形态进行合理分类、科学甄别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海南卷第33题:“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2009年海南卷第3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答案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即是对史料分类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2.对历史思维方法、途径和角度(视角)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广东卷第32题:“材料一、二(略)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答案:“阶级分析、一分为二。”这些题目即是对历史研究方法、角度等方面的考查。通过研究发现,在试题中考查最为常见的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两个研究(考察)角度,上面两道题目均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的。
3.对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结论和史学观点时所持的立场、原则、态度、倾向等方面的考查。这是对前面所述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答案:“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等等,这些题目所考查的并不是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具体内容,而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所应坚持的一般性原则。
4.对史学研究程式方面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史论结合”“史料的代表性及其与结论的匹配程度”以及“研究过程的缜密性”等方面。如,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素养
1.教师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学生以初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性学习,规范思维过程,并对不同形态的史料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执行“从史实到结论”的教学程式,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引导学生对现成史实和史论的机械性记忆与理解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素养的培养。在面对上述试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只能简单地抱怨命题偏离了“方向”,这是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执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史料”到“史实”再到“史识”的过程。这里,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出多样化的史料,让学生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验证教材中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能够从中逐渐感悟、反思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性质史料的使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甄别、判断史料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在学习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时,我提供给学生下列史料: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洋布洋棉……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
――福州将军敬穆向道光帝所上奏折(1845年4月,23日)
材料二:“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材料三:“光绪末年,此业(指利用纱树皮大规模制造纱纸)最盛,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故纱纸之销路极广。综合三县所出,年当在四五万担之间,当时都安县城,隆山县城,那马之贡川圩等地,均有港粤收纸庄七八家。”
――千家驹等著:《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
材料四:资本主义打开广西的大门,则是在以后,直到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广西才真正受_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这个时期是传统手工业的延续,发展缓慢,变化较小。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广西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仍然维持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结构,农民种田之余从事一些手工劳动,把产品拿到市场出售,以换取自己不能制造的生活或生产用品。他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很低,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总之,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与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刘文俊《近代广西手工业的兴革对圩镇发展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后东南沿海与内陆(广西)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成因及认识”等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又增加了这样两个问题:(1)有人据材料一、二得出“彻底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结论,你认为他的错误在哪里?(2)上述材料中能够相互佐证的有哪些?试依据其真实性的高低,将上述史料进行排序,并阐述你的理由。对于第(1)题,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史论结合的论证过程中,能够支撑该结论的史料一定是充分的,并且是典型的,否则就是证据不足,以偏概全。在本题中,材料一、二仅说明了福州和广东顺德两地的手工业受到了冲击,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主要原因是这两地被开埠通商了,而不能代表广大的内地和其他边远地区,这在材料三、四中已得到证实,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受到影响。所以,题目中的结论就错在“史料不充分,史论不合理”。对于第(2)题,笔者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界定不同形态的史料及其价值,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甄别地方志(《顺德县志》)、官方档案、将军奏折、学者著作(又分为当事人的记述和后人的研究撰述)等史料的各自价值,知道“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加工史料”)的不同价值,并形成一种善于考证的史证意识。
2.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对历史评价本身进行反思和再评价,形成历史思维的独特视角和科学的价值倾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注重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评价,而忽视了从更高的层面上对该评价结果的再评价。如,对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说来,我们仅停留在“影响”本身,即:“一方面开始瓦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掠夺中国资源,强占中国市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体系中;另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提供了条件”等等。却很少有人对该评价结果进行评价,即:该评价结论的产生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坚持了怎样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标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在上述史料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6年,有人写道:“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清)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二:上海在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竞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材料三: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开采铁矿,尤须机器西法,始能钩深致远,取精出旺。臣现已分向英、德两国聘募矿师来粤勘验,以便购机精采。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材料四: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篇5
一、通过一题多解的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期,其思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因而我们要把创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思维的创造性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寻求变异,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的讲评,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解法,大胆地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在每个人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看法,进而有不同的分析思路。教师应“让”出讲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验自己是研究者。教师给予学生很高的肯定,总结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注意订正学生解法中的正误。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效果良好。
这种解法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改正。
从上述的多角度分析和探索可知,解数学问题如果能应用恰当合理的思维视角,把问题的隐蔽条件挖出来加以利用,常会使问题的解答避繁就简,化难为易,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生的解法也时常有错误的时候,如视角6,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改正,并说明理由。
二、通过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感叹:这个问题平时做过,但在考试中遇到同类问题(变形题),学生又不会做了。其实这说明学生对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真正的“理解”,思维灵活性差,无变通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通过对典型题目的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教学,往往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目的。这种做法适应于习题课、高三复习课。
例3.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任意一点,求证:ABC所在平面垂直于PBC。
变题1:如图(1),已知PA圆O所在的平面,A、B、C是圆周上三点,且平面PAC平面PBC,求证:AB是圆O的直径。
变题2:如图(2),已知PA圆O所在的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O所在平面上的一点,若平面PAC平面PBC,试判断点C的位置。
变题3:如图(3),圆柱的轴截面ABCD是正方形,点在底面圆周上,AFDE,F为垂足。
(Ⅰ)求证:AFDB。
(Ⅱ)如果圆柱与三棱锥D-ABE的体积比为3π,求直线DE与平面ABCD所形成的角。
三、通过梯度问题的设置和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问题,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依次让学生训练(或对学生提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于概念(定理、公式)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
解析几何中“曲线与方程”一节中,学生难于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我作了如下设计。
先让学生看如下三组中每一组的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学生不一定知道所说的“关系”,我给予适当的启发)
师:(1)中的曲线上的点坐标(x,y)都满足方程y=x吗?
生:都满足。
师:方程y=x的解作为坐标(x,y)的点都在(1)中的曲线上吗?
生:还有一些不在曲线上。
师:我们把(1)中这种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叫“纯而不全”。
然后请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学生一般能总结出:(2)属于“全而不纯”,(3)属于“既全又纯”。
师:关系(3)具有良好的性质,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曲线叫方程的曲线,且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
最后,提出“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两个概念,学生就较深刻理解了。
四、通过点评学生作业的错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有主见地评价事物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置一些学生错解,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提出争议,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数。
篇6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的积累,因为积累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础,没有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创造。但它更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但有能力必然拥有知识。科学方法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间桥梁,是“知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二是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在的教条,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可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教法与学法说到底是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学会运用十种基本思维的方式,即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具体化、归纳和演绎。教师掌握它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运用系统观点,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实施方案。从课堂教学、活动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作业训练等方面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多元互补。普及“创造学”的知识,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维体操”,突出思维方法的训练。
2 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仅仅只被老师和学生作为考试的拿分课。课堂上老师只需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概念,特别是考试前搞“押题”。学生答题只按一个标准,无疑学生都被培养成为标准件,从而抹杀了学生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否定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应力求改变教育只强调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的现象,应重视学生求异思维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也应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排除由过去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固定、刻板、僵化的心理准备状态。当然,求异不等同于否定,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还应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他人的优秀思想和做法,取其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3 改革课堂结构,注意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永恒的主题和灵魂就是理论联系实践,而对鲜活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提出的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层次问题。必须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思维,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也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因此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主动、热情地去探索、去学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数学家陈景润当时在中学听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激发起他求知的欲望,由此树立起雄心壮志,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这颗皇冠明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多演示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新的知识;要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他们从一些人物的认知中获得启迪和自我领悟。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创造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思路灵活;只有积累丰富,才能用得巧妙。这种思路灵活、用得巧妙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创造思维活动的支持,而知识的广博和深厚又为这种创造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必须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多讲科学的思维方法;要避免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求不同的思维过程。探索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大力提倡求异思维、直观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独创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即使一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应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多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无固定和不唯一答案等解题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作业时,对学生有创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即使不很成熟、不很完整的思路和方法,也要寄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汲取精神力量。
四、加强活动课教学
活动课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进行拓展。因此活动课要讲求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新颖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去观察课内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去学习课内所无法学到的知识。例如: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勤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感受数学,使得活动课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易于接受,培养数学能力。
五、创设想象天地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想象是创新的灵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在数学实际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完成在书本中无法完成的东西。我根据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做小发明、小设计,看谁的设计新奇。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个个争先恐后,设计出千奇百怪的图案。例如,克隆多种多样的鸟,专吃害虫,这样就不用在农作物上打农药了,那么,人们就会少生病,又可以看到鸟儿多彩的身影。还设计出了一种万能翅膀,送给每个小朋友,让人人都能张开翅膀,飞向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这种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六、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学会合作学习,从而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离不开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之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8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我个人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导创新思维
1.以学生为本,激活课堂,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学中“动”是关键,“活”是灵魂,它具有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就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诱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创造要多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尽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以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要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只有亲自动手实践,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让学生准备一个圆、直尺、圆规、剪刀等学具,按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分割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再让他们自己试着把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重新排列组合,聪明的同学很快就拼好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把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发现,圆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接着,教师加以引导分析,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宽跟原来的圆的半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对拼成的图形观察,很快就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通过切拼图的操作,教师打破了枯燥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争强好胜”“自信”的表现,教师要细心体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闪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要给予鼓励,使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一定意义上的质疑本身就是创新。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师对学生在质疑中出现的不当观点,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造。
四、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最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渗透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而学习方法是学习数学的金钥匙,它们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思考方向,对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融合在课本和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提炼出来,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从未知到已知,并在学生注重参与学习活动中有机渗透一些学习方法。
总之,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翁,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阶段,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创新,鼓励他们求异思维,使他们敢创新,使他们能创新。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培养 灵活思维
数学是较为严谨的学科,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当然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数学公式,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数学就是机械的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数学的表现形式其实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其答案唯一,但是其解题的思路却是多样的。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不要一味的将数学划分到“理科”的范围,进而对数学产生一种枯燥、机械等印象,这显然是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是不利的。从教学规律上考虑,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一、进退自如,锻炼灵活性
要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而引导的方式,主要是从思想意识和实战练习的方式进行。所谓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强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路上进行专门的设置,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为教学目标之一,如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从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可以采用什么解题方式呢?”、“从其他角度看,这个题目还有其他解法吗?”等这样的提问方式,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而所谓实战练习,也就是课堂数学练习。这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主要方式。
比如采用以退为进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思维的锻炼。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对学生进行实战练习的同时,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概念上的引导。如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进行了以退为进概念的形象导入:在运动场上,跳远和跳高运动员,总是看准了起跳线后,就往后退,接着急速助跑,一跃而起。还有,就是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往往会往后退进步,才顺利将球罚进。那运动员们为什么要往后退?就是为了以退为进!而初中我们在学习数学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必然要努力向前,但是是不是只有把眼光朝前看,才有解题的可能呢?当然不是,从刚刚举的例子中,大家可以发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例: 01 (r)经过01 (R)的中心O,过任意点C任作O之切线交01于A、B两点,求证:OA与OB之积为定值.
思路分析:这题关键是探索定值。由于 O之切线CAB的位置是任意的,所以先“退”到特殊位置,即切点C重合于两圆的交点之一,例如C重合于A1这时,显然有OA1・OB1=2Rr为定值。当然,若使切线居于另外的特殊位长置,如成为两圆之公切线或垂直于两圆之连心线时,均可简便地探辱得同样的定值2Rr。
证明:由于定值出现,证明就目标明确了.因为要证OA与OB之积,等于O (R)的半径与01(r)的直径之积,故在一般情由况下,作辅助线OC及BBl,就非常自然了.这时,通过RtOAC-RtOBlB,便可立即得到证明。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数学中出现的运动的问题,往往可以先“退”到静止的状态,然后根据已知信息,结合图形的特点,从中找到它的规律,这是“欲进先退”思想的光辉范例。这样的例子在数学学习中是经常碰到的,初中数学教师只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这种灵活运用的思维就可能会不断的得到提高,这有助于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
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明显表现。 如果学生具备较为灵活的思维,那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就会扩大解题思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一路直捣问题的核心,最终快速的实现解题。而当前我们初中学生在很多时候,思维较为僵化,在处理问题时,只是将思维局限于教材范例看,或者自己常用的某一种解题思路,而我们知道,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信息和问题方式,都可以引起解题方式的改变。因此,学生如果要想扩大数学知识面,在解题中掌握多种方法,那就应该要掌握灵活的思维,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而一题多解方法的实现,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灵活性进行锻炼的实现。
例在ABC中,已知,BD和CE,分别且是两边上的中线,BD上CE且相交于点O,如图.已知BD=4,CE=6,那么ABC的面积等于( )
(A)12 (B)14 (C)16 (D)18
解法一:连结EDAD=DC,AE=BE,DE∥BC
AED:ABC=1:4,S四边形BCDE=3/4ABC
BDCE,
S四边形BCDE=SBEC+SDEC=・EC・BO+EC・OD
=EC・(BO+OD)=EC・BD=4×6-12.
SABC=S四边形BCDE=12=16.
解法二:BD和CE是两边上的中线,则BO=2//3BD,CO=2/3CE.
BD=4,CE=6,CO=4.
BDCE,∠BOC=900.
SBOC=BO・CD
又SBOC:SBOE=2:1,SBOC=SBCE.
又SBOE=SAEC,SBCE=SABC.
SABC=2SBOE=2×SBOC=3×=16.
篇10
一、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转变观念,激发潜能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消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思维模式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树立新型教学观,鼓励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把“抽象无味空洞”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具体生动活泼”的生活内容。由于以往的教材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意义,抽象性强,缺乏丰富的生活气息,我们应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将其与丰富多彩、具有灵感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情境学习,把呆板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望。如Free talk的开展,学生课堂自编对话,可以两人对话,也可以多人对话,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在开展教学时要选择实用性、个体性强,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学生选择素材、自编自演、自主创作的机会等等,从而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2.精心设计,立足双基
“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所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升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一是要求学生在联系中应用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二是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所以我们才要求设计教学一定要做到精心、巧妙,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恰到好处地牵引学生的思维发散。比如,在导入环节,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要能有助于他们回忆起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巩固环节,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温习当堂课的所学内容,还要能提供给他们进行思维发散的空间,如海报制作、课文改写等。
3.问题教学,适时引导
问题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这里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这“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了创新素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问题要具有真实性,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好奇,又使他们感到专业知识就在身边、不再抽象。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问题的解决中多了一份喜悦与成就感。
4.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而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二、结论
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它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只有不墨守成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灵活多变,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能够适应新时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俭 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创新思维[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03)。
- 上一篇: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
- 下一篇:农村小学常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