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渠道融资“输血”地方经济
成立之初,恒丰银行青岛分行就确定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努力打造现代化精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恒丰银行青岛分行以后发展迅速,目前辖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东海路支行、福州路支行、南京路支行、城阳支行、山东路支行、燕儿岛路支行等8家分支机构,网点布局基本上覆盖了青岛市各市区主要热点经济圈。同时恒丰银行青岛分行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为青岛当地企业提供了多种直接融资渠道。
2011年,恒丰银行青岛分行累计发债 33.5亿元,完成信托项目 25.8亿元,其中,作为主承销商成功为青岛某建筑集团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2.5亿元,实现了山东省内建筑行业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零的突破。为加强对青岛外向型经济的支持,该行还通过整合进出口押汇、进口代付、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各类国际保函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国际业务,对港口贸易融资类企业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2011年,该行累计对青岛地区客户授信达到100亿元以上,本地信贷规模占全行信贷总额的近70%,有效支持了青岛当地经济建设。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民间商会;行业协会;信用中介
以民间商会或者是行业协会作为信用中介,进行中小企业的投融资贷款支持,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信用体系进步背景下,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的一种体现,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运营发展资金匮乏,推动中小企业运营发展进步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民间商会为信用中介的投融资模式背景分析
以民间商会或者是行业协会作为信用中介进行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的投融资模式,是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同时,由于面临着投融资困难问题,对于运营发展进步起着很大阻碍制约作用的背景下,作为非盈利以及非政府组织、以企业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的民间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中小企业投融资中作为信用中介,进行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与进步。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其推动作用下,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同时在中小企业的这种世界性的迅速发展态势下,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健全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运营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制约和局限性影响作用。而另一方面,民间商会以及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盈利以及非政府组织机构,随着建立之初至今,不管是在组织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对于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因此,这种以民间商会作为信用中介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也逐渐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情况下,被提出并应用,它对于减轻政府负担与保证市场秩序与发展所需服务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民间商会为信用中介的投融资模式分析
(1)民间商会为信用中介的投融资模式建立。在进行以民间商会作为信用中介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的建立时,根据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特征,加上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营特点,并结合民间商会组织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内聚力、组织规范、影响力高等情况,可以进行民间商会以及商会会员、担保公司等三方联保下的,通过中小企业自身的保证,实现的中小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运营合作关系,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与进步。以民间商会为信用中介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进行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的保障体系,主要是通过在对于现有的一些保障方式进行继承以及深化的情况下,也就是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贷款过程中,仍然存在有金融机构进行企业信贷必要工作和条件要求,即对于企业信用级别的评价和企业自身担保加上企业的专业担保等,但同时又是在这两种工作要求以及贷款方式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实现的以民间商会作为信用中介的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这样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不管是对于银行金融机构,还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都能够从这种模式体制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具有较大的积极性作用。对于银行金融机构来讲,在向企业进行贷款的信贷方式上,实现了向企业授信的转变,并且信贷工作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单化的转变。其次,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种模式对于中小企业运营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有很大程度上的解决,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2)民间商会为信用中介的投融资模式实施条件。首先,以民间商会作为信用中介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方式进行运行实施,需要政府进行认可和支持,这也是该种投融资模式实施的重要制度保证条件;其次,企业运用这种投融资模式进行投融资应用实施,还需要民间商会作为投融资的桥梁以及纽带作用作为条件,并且这也该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最后,该种模式的运行实施还需要银行以及金融信贷机构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加强和改善,以作为投融资模式实施的主导条件;同时,企业的专业担保公司还需要在模式实施过程中,为模式中的各方进行相应担保与保障措施的提供,以促进模式实施。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债券市场 中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 直接融资
鉴于中小微企业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对于助推经济转型、提升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遂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除传统的银行信贷外,债券市场对于丰富多层次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等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工具先后面世,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选择。但是,这些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面世初期的鲜花与掌声后,有的归于沉寂,有的原地踏步……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应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债券市场的核心优势,更务实、更有效率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发展实践来看,债券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将中小微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与合适的投资者相匹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二是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使其具备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规模的能力;三是促进金融脱媒从而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服务。本文将对这三种途径作具体分析和评述。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一)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展概况
在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方面,业界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被大家提到最多的两类融资工具。
2007年,中小企业集合债面世。作为一种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创新工具,在推出伊始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集合债的出现,本是为了解决单个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发债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的问题,通过统一增信、统一冠名降低各发行人的发债成本,提高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但是,在过去近6年的时间里,中小企业集合债组织协调难度大、融资成本高、发行周期长、与实际募资用途匹配度差等缺陷不断暴露,发行规模长期在低位徘徊。截至2012年末,仅发行了12只中小企业集合债,一共仅为97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8.02亿元的直接融资。
继中小企业集合债推出之后,2009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又粉墨登场。尽管其发行机制在吸取中小企业集合债的经验后有所改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还创新了“政府资金支持、中介机构让利、工作流程集优”的“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在很多省份和区域内实现了批量化和规模化的债券融资。但截至2012年末,在4年发展过程中,总计只发行了89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33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218.47亿元的直接融资。
总体算来,从2007年到2012年末,仅有427家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从债券市场获得融资,金额不足270亿元。这与数量逾4000万家中小微企业潜在的融资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个集合债券品种对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究其原因,这两类集合债券产品存在浓厚的行政色彩,中小企业自发集合的少,政府人为撮合、推动的成分多。在此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中,政府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不论是担保的获得还是中小企业的筛选,都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量的促进工作。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当作一项关乎经济稳定、促进就业和民生和谐的重要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融资也成为地方政府可以圈点的政绩之一。为确保发行成功,政府所遴选的中小企业都是当地相对优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完全具备从商业银行融资的能力,尽管参加集合债或集合票据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公开发行促进规范经营、提升市场形象,但融资本身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此外,这类债券的发行还严重依赖第三方担保的增信安排,市场化程度低。对承销商而言,发行集合债和集合票据业务周期长、协调成本高、费用收入少,投入产出比有限,接手此类项目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当地政府关系的需要,或是为了挖掘当地潜在的IPO企业源,本身并无多大动力去拓展这类业务。
(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概况
相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低市场化, 2012年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探索向市场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尽管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面世时间不长,且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但它摆脱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发行对地方政府协调的依赖,其相对灵活的发行机制和宽松的发行条件要求也是创业板企业私募发行公司债所不及的,相对于公开发行债券融资更是优势明显。在2012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就有101只中小企业私募债起息发行,共筹集资金118.56亿元,超过了同期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融资总和(见图1)。
图1 中小企业债券品种融资结构(2010-2012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尽管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还未完全做好准备,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顽强的生命力将逐渐显现。
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中,市场对于高收益信用品种的投资需求将日趋强烈。一个突出的事实是,由于预期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定存利率,银行理财产品连年高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定期存款的有效替代,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需要高收益投资品种作为支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第65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第72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第8号)等部门规章对银行理财投资品种进行了一系列规范,总体的监管思路是指引银行理财由融资型向投资型转变,特别是8号文的颁布,使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非标准化金融资产时面临诸多限制。因此,标准化、可上市交易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投资标的将是大势所趋。
不过,尽管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美国高收益债市场的部分特征,但在市场微观结构方面与后者仍存在差距。无论在市场化程度还是在保护投资者条款的设计上,中小企业私募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我国债券市场缺少可以活跃高收益债券市场交易的做市商制度;二是缺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担保难题、分解分散信用风险的信用缓释工具;三是财务造假的代价较低;四是债券契约中约束发行人行为的条款不够齐备。因此,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出现虽然标志着我国债市已在设计思路上找对了方向,但在诸多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三)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限
尽管近年来债券市场上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概念越来越多,但实际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规模却较为有限。
2012年,中小企业的直接债券融资规模为221.3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私募债118.5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93.02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9.81亿元),仅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与高达十万亿量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相比,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中占比很低。
从理论上看,出于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债券融资对融资企业的经营规范性和信息披露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能够满足债券融资条件的只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那么,如何发挥债券市场的核心优势,更务实、更有效率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笔者认为,债券市场通过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以及通过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方面,具有更为现实的作用。
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在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效率等方面较大型金融机构具有优势。但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市场声誉方面都明显不如大型金融机构,在吸储、债券融资等负债业务方面存在天生的劣势。受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率等考核指标影响,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因负债规模有限而难以充分施展。因此,进一步拓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债券市场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合理的资本补充和稳定的负债来源,是债券市场间接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有效率的方式。
长期以来,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一直十分有限。以商业银行为例,如果将商业银行次级债和上市商业银行发行的可转债也考虑在内,2009年和2010年,中小商业银行 债券融资规模均未超过500亿元,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债券融资规模分别仅有271亿元和153亿元,仅占商业银行债券融资总额的10%。2011年,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推出改变了这个局面。2011年末,第一只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11兴业01)发行,募资300亿元,一举超过了2010年全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债募资额,当年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从上年的450亿元猛增到1108.5亿元。在2012年发行的23只商业银行金融债中,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占了18只,融资主体既包括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哈尔滨银行、兰州银行、汉口银行、台州银行、南京银行),也涵盖了外资商业银行(瑞穗银行和星展银行)。借助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进一步扩容,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在201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至2582亿元,翻了一番还多;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在全部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29%大幅提高至66%,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占比从原来的10%提高到19%(见图2)。
图2 商业银行债券(含金融债、次级债和可转债)融资结构(2008-2012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出现显著扩宽了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渠道,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意义重大。由于专项金融债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且金融债募集资金中用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有效缓解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募集资金集中供应小微企业也更具导向性。
此外,在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债券市场也可以有所作为。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中小金融机构的存量贷款,提高资产周转速度,释放占用资本,扩大资金来源,以便满足中小微企业新的贷款需求。通过将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既能够发挥商业银行在中小微企业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发挥金融市场在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优势,对于增强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关部门表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是相关产品的发行尚未跟上脚步。
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还是从贷款规模和金融服务种类上看,商业银行都当仁不让地成为目前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流渠道,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换一种思路思考,通过不断推进债券市场的建设,使债券市场真正成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由此产生的金融脱媒压力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拓展中小微企业客户群,那么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规模、地位以及分布程度,相较于提供直接债券融资,这种间接的作用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更为有效,也更能发挥债券市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规模相当有限。不过,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一局面已经悄然发生改变。2002年,企业债券融资额为362.02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 的比重仅为1.80%;10年后,2012年企业债券融资达到2.25万亿元,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已达到14.30%(见图3)。在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方面,债券市场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对金融脱媒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加大,这一趋势从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启动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变化中可以得到印证。
图3 企业债券融资额及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2002-2012年)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资讯
(注:左纵坐标上加上“亿元”,右纵坐标上加上“%”;图例括号中的“亿元”改为“左轴”,“%”改为“右轴”)
从债券发行主体的结构来看,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仍有提升的空间。2007年以前,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当年全部债券融资规模的比例始终低于6%;2007年以后,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以及短融、中票市场的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逐年提高。但截至2012年,即使将地方融资平台考虑在内,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占比也仅达有47%左右(见图4)。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选择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将为中小微企业腾出更多可用的信贷规模,从而为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创造基础条件。
图4 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量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比例(2002-2012年)
注:其他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地方政府、政策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注:左纵坐标上加上“亿元”,右纵坐标上加上“%”;图例括号中的“亿”改为“左轴”,“%”改为“右轴”;右纵坐标的刻度数据全部去掉%)
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债券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三条主要路径的梳理,可以看到,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已逐渐清晰。
1.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债务融资服务方面,尽管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融资都是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益探索,但笔者对其非市场化的机制设计持有保留态度,宣传上的高调并不能掩盖其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有限意义。中小企业私募债是值得鼓励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将在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对应投资者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经历了诞生初期的阵痛后,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债券品种,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化程度,摆脱对担保或中介隐性担保的依赖,同时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允许更多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中小企业私募债投资中来,使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2.在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方面,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松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的限制,通过多种债券工具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合理的资本补充渠道和稳定的负债来源,是有效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目前能够在债券市场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还是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期待更多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在中小微金融服务市场中表现活跃的中小(准)金融机构也能叩开债券市场的大门。此外,在客观认识资产证券化所存在问题并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仍应该是值得鼓励和推动的创新。
3. 在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方面,债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促进作用,这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期待债券市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更多高信用等级的大中型企业的主流融资渠道,从而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
上述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实现,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深化和发展。利率市场化为债券市场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产品的结构化创新,将有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到债券市场中来,无论是促进直接融资还是推动间接融资,债券市场规模的增长、金融工具的丰富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加,都有助于化解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桎梏,使资金从盈余部门配置到经济体中最具活力与韧性的中小微企业中去。
注: 1.这里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含城商行、农商行等重点经营范围在省域或部分省域内的非全国性商业银行)。
2.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社会融资总量为一定时期(每月、每季或每年)的新增量。
篇4
关键词: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9)-0074-03
近年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积极引导和督促全省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全力支持以小微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2806.9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省非公济实现增加值2079.8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
一、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2015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灵活设定差别化的宏观经济热度参数和稳健性参数,调整优化“合意贷款”规模,认真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定向降准及差别准备金政策,2015年以来先后六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据统计,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释放可贷资金约302亿元,其中定向降准累计释放资金约99.6亿元。此外,对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名录制将初创型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名录内企业贴现且利率低于当地平均贴现利率水平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二是强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力度,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长效机制。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立足陕西省非公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的实际,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小微企业多方位金融支持。在系统总结民生金融主办银行、民生金融督导点等民生金融机制的基础上,2015年推出了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制度,在辖内选择部分金融机构作为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结合各联系行自身特点,确定工行银行陕西省分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浙商银行西安分行、西安银行等十家金融机构为支持小微企业重点联系行,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各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和非公经济中的新做法、新成果以及困难与问题。将发挥财政、信贷政策合力作为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在上年与陕西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2015年与财政部门联合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对12家成绩突出的机构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贷款增量奖励,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责任感不断强化,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是积极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发展。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三稳两优”决策部署,推动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有效解决陕西“追赶超越”阶段的资金供需矛盾,2015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金融办共同推动,在全省十一个地市组织组织开展“直接融资金融专家陕西行”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就直接融资产品、新三板上市等内容进行宣讲,全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得到培训。积极动员辖内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募集信贷资金,推动长安银行获准发行金融债券30亿元,首期发行10亿元。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点辅导,推动西部证券发行陕西省首笔金融机构短期融资券。截至2015年11月末,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为4321.23亿元,同比多增110.97亿元,增长2.64%,高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35个百分点,其中直接融资新增675.53亿元,企业债券融资580.99亿元,社会融资结构更趋优化。
四是全力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近年来,为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多次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银企洽谈会、座谈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建立了“陕西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服务平台・融资超市”。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债券融资的认识,增强非公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全面推动民生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加对小微企业、涉农等民生领域信贷投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有效降低非公企业融资成本。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通过平台搭建、产品推介、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特色服务进行推广应用,全省金融行业涌现出一批专门针对非公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推出“文保通”、“促业贷”、“果贸通”三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促就业企业及大宗农产品销售企业的信贷产品;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推出了“银元宝”与全面发展、“银通宝”择优发展、“银链宝”培育发展的“吉祥三宝”批量服务模式。通过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了社会融资规模,降低了非公企业融资成本。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对陕西省内89家银行问卷调查显示,四季度陕西省贷款利率水平指数为33.71%,较上季度下降5.6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下降,其中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指数分别较上季度下降6.69、7.95、8.53和7.71个百分点。
六是全面推进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陕西省是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确定的17个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就制定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试点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进一步建立了试验区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确定延安市洛川县、渭南市蒲城县、咸阳市旬邑县、安康市宁陕县、杨凌示范区为西安分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通过信用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金融衔接互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的增加,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开展小微企业信用增值计划,培育小微企业信用文化,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通过建立培育池,引导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对筛选的1244户小微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育,并确定信用培植的重点联系行,将筛选培育企业进行定向推荐,其中589户小微企业获得了30.2亿元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非公经济整体“大而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末的49.5%提升到2015年末的53.4%,提高3.9个百分点,撑起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全省非公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特征未得到改变,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水平差,而且大多数非公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频率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差,直接导致我省非公企业贷款风险显著大于公有制企业。
二是服务于非公经济的金融体系仍需完善。总体来看,全省符合非公企业融资特点的专营性和专业性金融机构仍旧偏少,放贷能力不强。具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集中于总行,基层行信贷产品主要照搬上级行,难以适应非公经济经营较榱榛畹姆⒄固氐恪E┬派纭⒋逭蛞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主性较强,但受制于各种因素,金融创新仍处于较低层次。此外,金融机构对小微型非公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低,导致基层金融机构的压力大,缺乏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且担保能力较弱。小微型非公企业经济实力有限,获取信用担保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偏少,担保能力有限,风险准备金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非公企业日益增长的担保融资需求。全省目前仅有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一家再担保企业,区域性再担保能力薄弱,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和非公企业担保贷款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信贷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将非公企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目前非公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探索采取联保、贷款保险、股权、非专利技术和无形资产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加大与省内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缓解非公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融资功能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动非公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
二是深入推进“双推双增”工程,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全省直接融资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强后备企业培训,提升金融机构承销能力,推动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支持非公企业发展。
三是帮扶非公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银企对接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力,通过对融资知识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推介,培养更多合格的非公企业融资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公企业的专营力度,同时不断开发适合非公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非公企业发展实际,实施专项培植计划,主动向非公企业宣传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立新.促进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州学刊, 2010,(6):72-74。
[2]郭胜.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13,(11):75-77。
[3]刘泉红.清除繁荣背后的隐忧――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下一步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24):40-41
[4]徐尧.浅论当前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乌蒙论坛,2007,(1):52-56。
[5]左顺娇.新形势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J].工商行政管理,2012,(24):63-64。
Practic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Non-publ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FENG W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篇5
关键词:供给侧;小微金融;转型创新
小微企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但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唯有通过新金融业态创新,才能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与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率,激发小微企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否定需求侧,而是优化供需平衡机制,并有效提供具有关键意义的制度供给,以供给创新释放需求潜力,激活发展新动力。商业银行应创新小微金融,把金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在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小微企业、服务业、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新模式,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和大众创业。
一、小微企业投融资需求和制约因素分析
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增加,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成长型的小微企业,如果金融服务、信贷支持跟不上,再没有直接融资渠道,得不到阳光雨露,就很难生存成长。尽管我国很多城市推出实施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营造了促进企业成长的金融“小气候”,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始终存在的资金需求大、周转慢,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新金融业态创新滞后,万众创新不够,也就谈不上大众创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总量上看,企业数量增加,企业集群效应显现,融资需求增大。二是金融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从融资结构看,融资难融资贵尚未彻底扭转。资金问题成为了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的最大掣肘。企业融资获得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发行债券、可转债、基金和上市等手段缺乏。三是银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扶持政策难以普惠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小、急、频及其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与银行商业特性不对称。企业资金获得率和银行申贷率的衡量缺乏考核机制。四是政银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产业与金融对接速度缓慢。小微企业与银行双方缺乏“信用”与“信息”交集的沟通长效机制。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缺乏,影响了人才、资金、技术的支持环境,更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五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为2:8。上市融资企业占比较少。六是中介服务机构少、不规范,担保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除了融资不畅之外,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未经过信用评级。由于中介机构功能不健全,难以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审计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不能提供有效抵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缺失。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思路
(一)明晰定位,将科技型小微企业客户中高端化
一是紧密配合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领军企业等重点目标,设计升级可为小微企业群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类项目贷款,同时提供融资、结算、理财三大类别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覆盖现金管理、子女教育等财富管理需求,使小微企业真正可以享受更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以中介机构作为枢纽建立资金池,以可转债方式为小微企业进行集合融资。银行对专业市场、百货商场、商业街、亿元楼宇等小微企业聚集的商圈,加大与市场管理机构的合作,借助合作机构掌握企业经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势,共同对商圈内小微企业进行筛选、调查和监测,制定商圈整体金融服务方案。
(二)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服务小微企业
针对小微企业与核心大企业的真实交易,针对每类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别配置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对供应商小微企业,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采购资金需求、运营资金需求、应收账期造成的短期流动性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供应贷等融资服务。对经销商中小微企业,选择销售核心企业的品牌产品、并与其具备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对于经营期限较长、与核心企业合作较为紧密的,可以提供信用类贷款。同时发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盘活企业无形资产转成“真金白银”。
(三)创新大数据模式服务小微企业
一是推出“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具有信息实时互联互通,缓解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多种模式在线融资,满足不同经营模式需要;借还随心额度循环,节省小企业融资成本;突破柜台地域限制,批量服务小企业等四种创新服务功能。二是针对小微商户融资中的银企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难题,探索通过对商户真实交易数据的分析,努力将数据转化为可评估的价值。三是基于互联网云+端技术,整合软硬件平台,银行为小微商户提供了线上线下(O2O)一体化收单、商品管理、财务管理、理财融资等综合解决方案。
(四)围绕小微企业融资贵,大力推动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篇6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融资 困境 政策 解决策略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势如破竹,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深陷融资难的“泥潭”,无法自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体制不建全,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金融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全,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就小微企业的实力和自身状况来说,不能满足证券市场的要求,因而不能上市通过股票筹集资金。就债券而言,目前我国发行债券控制严格、要求的条件比较高,而且债券品种单一,债券市场极不发达。目前无论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主要都是大型企业的融资场所,尚且不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理想渠道。
(二)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且耗时较长
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渠道,但是对贷款单位的要求和限制也是比较多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比较青睐,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能获得贷款的少之又少。由于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额度及投放节奏管理理企业贷款审批周期较以往明显延长,何时获批的不确定性增加,即便是有良好信用的小微企业在授信期内,从还贷、解除担保、重新签订担保协议、申请银行贷款到贷款到帐至少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是超出授信期或新增贷款,其过程更长。
(三)一般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融资
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般是要求比较快,时间短,别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其要求,迫使小微企业更多地求助于手续简便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正是因为民间借贷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民间借贷等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一半以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都是融资难。中小微企业融资份额比较低,缺乏信贷支持问题突出。近一半以上的中小微企业都有向银行贷款的经历,但贷款之路非常坎坷,其中有的是抵押物不足,有的是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差,有的是缺乏有效信用担保,有的是企业信用度不高,有的是企业经营存在问题等。
商业银行贷款结构非均衡现象十分突出,处在高速扩张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比较明显,7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都主要靠民间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资金周转;即使那些与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也不同程度需要吸收民间资本,这就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一半以上的企业对现行融资方式和政策不满,迫切需要改变。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导火索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为了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放松了信贷,鼓励人们消费和投资,但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被过分放大,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CPI持续走高,物价节节上升。随后国家为了控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大幅收缩银行信贷额度,使得本就难以向银行贷款的中小微企业陷入了极大的的融资困境。为筹措资金,中小微企业只能转向资金活跃的民间市场,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的“暴利”,中小微企业必须承受极高的借款成本。于是,一部分中小微企业在利润锐减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着,还有一部分则干脆将投资眼光放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上进行投机套利,脱离了实体经济。
(二)商业银行有差别的对待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一方面贷款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性目标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贷款又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资产。商业银行为避免或尽量减少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会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通过分析,对贷款的风险作出评估预测,并据已确定是否给予贷款[][3]。因此,商业银行理所当然的会“偏心”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向他们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使银行在享有较高安全感的同时也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相对地,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担保以及经营条件的限制就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三)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低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任何企业如果不能把握机会努力创新就难以生存。在金融危机、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人民币升值的接连打击下,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微企业产品出口量已直线下降,同时还要面临国内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低价劳动力作为出口优势而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更为低廉的劳动力的威胁。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当前业务的持续经营,不能实现创新增长,企业最终得到的利润只会越来越少,而低下的盈利水平也会使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上加难。
(四)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
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基本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但目前市场上担保费用约2-3%之间,加上银行贷款利率都上浮30%,这样资金成本约12%左右(这些还不包括一些隐形的中介费用等),公司的利润率一般在10%左右,极少数企业能达到20%,扣除贷款成本,企业的利润空间就很小了,加上人工、原材料、运输等企业成本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的被压缩。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通过银行贷款的成本过高,很难让其顺利发展,一旦资金链断裂就极有可能导致破产。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民间借贷缺乏监管
中小微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政府要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尚不规范,政策向国有企业倾斜以及金融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因疏于管理而困难重重。尤其是对民间借贷市场来说,本来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而扭曲,使民间借贷市场成为了“地下钱庄”的“乐园”,导致了现在借贷双方两败俱伤的局面。民间贷款的高利率不仅加大了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而且也扰乱了民间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巨大隐患。
四、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素质建设
(1)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对于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竞争是公平竞争。它拒绝欺诈,排斥投机取巧,鄙视一切不讲信誉的行为。作为中小微企业,要相互信任、恪守信用、以诚为本。
(2)积极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机构来实现的,渠道单一。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会产生资金来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后果,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并鼓励和引导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以改变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现状。
(二)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1)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需要。
(2)放宽抵押贷款条件,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银行应进一步放宽抵押品的范围。根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行可接受房产和商铺抵押,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仓单、提单质押,基金份额、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出口退税税单质押,资信良好企业供销合同质押,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还应完善抵押物拍卖市场和中介机构,降低抵押成本和减少抵押手续。
(3)业务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担保方式创新等。在产品创新方面,银行可开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专向贷款,或者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开辟专门用于扶植高新产业、低碳行业的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成数以及申请条件上给予适当的放宽;服务方面,银行可改进现有的短期贷款的还款方式,增加随借随还的功能,在较大程度上令贷款周期与资金需求周期趋于一致,同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担保方式方面,银行可在最基本的抵押、担保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诸如联合担保、供应链融资等新兴担保方式,既可以降低贷款风险,又可以使信用不完全满足贷款条件的企业获得需要的资金。
银行在进行这些创新时,可能会增加管理上的成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做既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又可以拓宽贷款市场,更重要的是,顺应宏观政策导向,为银行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银行今后的发展。
(4)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实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落实“有扶有控”信贷政策,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认真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到县区和乡镇增设机构。强化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保障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通过风险补偿、税收奖励、考核奖励等多项政策,鼓励金融创新,优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和信用评级办法。支持银行机构组建专营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集中化经营和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创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互利互保的信用担保机制。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提高对接成效。探索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基金,为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提供补贴。
(三)发挥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1)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风险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由于我国在政策环境、退出机制、企业制度、个人信用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风险投资在投资总量上也只占很小的比例。政府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经济体制、金融秩序等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培育我国真正的风险投资主体,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和出台优惠政策。尽快降低中小微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间融资。中小微企业将持续发展,大型商业银行肯定不能满足融资的需要。中国民间资本并不稀缺,稀缺的是民间银行。国家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民间银行,然后加以推广。民间融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渠道。凡是民间融资发达地区,就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融资不发达地区,就一定是民营经济不发达地区。
(3)规范和引导中小微企业,构建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应构建以互担保为主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互担保的优势来自于民间担保的产权结构、社区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机制。当面临风险时,政策性担保机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转移给政府,而互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容易被潜在的被担保者接受,担保审批人与担保申请人相互较为了解,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处于劣势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互担保联系起来,在和银行谈判时可以争取到较优惠的贷款条件;互担保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可以为政府与中小微企业沟通创造新的渠道,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为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宜构建以互担保机构为主、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机构为基础,以地区和市级、省级、全国三级再担保机构为支撑的结构体系。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我国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信用管理法》,以法律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还应尽快普及和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促进法》。继续废止和清除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真正使中小企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
五、总结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根据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金融等在内的各项现实情况,并通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中小微企业本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中小微企业慢慢走出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尹晓冰,冯景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根本原因和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3,(03).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产业集群融资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创新、扩大出口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但是,虽然中小企业在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增长发面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内在原因以及外在特殊成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频频发生。现阶段,“麦克米伦缺陷”(即资金的供给方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所要求的条件提供资金)普遍存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短时间内仍难以化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缺陷
1.规模小、人员少、资源有限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相对较小、人员少、资源有限,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高,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经营稳定性比之大企业相对较差,抗风险能力低。我国中小企业存活率相对低,平均寿命仅3.7年,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仅为2.9年。
2.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信用差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情况十分了解透彻,而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对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不甚了解,故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范可能出现的欺诈、违约等金融风险,就会惜贷或者是对中小企业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以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另外,有的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缺乏诚信意识,从而会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背信弃义。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社会上普遍的认为中小企业信用差、还款能力不足的意识。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也就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这种负面循环只会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
3.担保机构少,抵押难
我国信贷担保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使得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较少,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效益低、风险较高,一般的担保机构都不愿意为其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往往会要求一些抵押资产,如固定资产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资产少往往无法满足银行抵押的要求。
(二)外在特殊成因
1.金融机构不完善
(1)商业银行信贷偏好问题。信贷资源的不平衡,与我国银行经济体制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一是国有大企业即使出现经营困难,政府也会采取多种措施尽量相助,帮助重组,且可变现资产较多,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低。二是国内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较多,而小微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多数商业银行更愿意营销经营成熟的大型企业以及发展特别好的个别中型企业。三是对大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虽然较低,但其规模很大,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结算、票据、现金管理、存款、沉淀资金等多种业务,同时也有机会通过公私联动,带来较多零售业务。
(2)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李杨和杨思群(2001)称民间金融为非正规金融,并指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不完全信息而实行信贷配给。中小企业常常是信贷配给的最主要受害者。但是,由于有些民间融资活动呈现出自发和不规范的发展状况,再加上我国市场上的发育程度比较低以及民间金融发展缓慢从而也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2.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市场,中小微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不仅难而且贵,从民间金融借款依然是机构缺乏,成本较高。二是直接融资市场,虽然创业板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但是门槛太高,往往是那些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上市,其他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上市条件。另外,我国主板市场发展也很快,但是其对中小企业限制的门槛过高,作用也不是太大。
3.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
首先,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大都偏向国有企业以及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少之又少。其次是关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2002年6月29日,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在2005年左右,各省级政府才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条例、办法来实施。接着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只有个别省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
三、优化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中小企业应加大自身创新
中小企业加大自身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方面,二是质押融资方面。就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方面来看,加大中小企业的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使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有效规避中小企业的规模马太效应,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质押融资方面来看,中小企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其无形资产来作为质押,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为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山东省科技厅、山东银监局、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出台《山东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暂行办法》,明确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操作规范、贴息和评估补助、创新金融服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内容。
(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制度,另一个是信用管理制度。从财务管理方面来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故需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把会计事务所与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或者颁布法规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信用管理方面来看,中小企业信用差,信用观念不强,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这需要中小企业加强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以及文化氛围。如中小企业可以定期举办有关信用的讲座,举行一些有利于形成和促进企业文化的活动,将企业的文化渗入尽每个企业人员的心中,为公众树立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
(三)产业内集群“鸟巢”性融资
目前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已是一种趋势,集群间的企业可以相互协作甚至是过程中进行相互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关系型融资和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应性。“鸟巢”性集群融资正是基于现实考虑,最大发挥集群融资的优势以及实现融资效率最大化。在该模式中,单一的每个机构个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将这些机构通过集群内的社会资本有机地组织为一体时,就能较好地发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四)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给大型企业,相对应,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则主要由小额贷款公司来提供。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亿元。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如今也在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无法扩大,甚至也在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五)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间接融资,其中银行贷款占了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道路,完善直接融资的要求和规定。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小企业努力进行自身建设和发展从而符合直接融资的要求,在二者保持一致的情况下,直接融资渠道才能够有效率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姬栋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年1月
[2]王静.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8月
[3]陈和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11月
[4]黎璞.中小企业融资创新[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16-05
2014年以来,国务院频频出台政策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如何有效解决小微资金互联互通问题再次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紧迫性课题。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身具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关系。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因为融资难所以就会出现融资贵的结果。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当一件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调节后,大家都会趋之于生产并提供该类商品,出现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状态,其价格必然下跌。但是,对于小微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一直供不应求。可以预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并没有出现小微企业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国外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资金缺口。Stiglitz&Weiss(1981)从委托理论出发,通过研究信贷市场借贷双方的委托关系,系统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融资选择的微观机理,并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信贷市场的普遍现象是银行金融机构配给的结果。Kenneth(1994)认为,信息不对称将引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行为,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Barton&Matthews(1998);Gibson(1992);Cavalluzzo, Cavalluzzo &Wolken(2002)考察了企业主主观偏好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自身融资难的可能性。亦即,处于某种因素的考虑,作为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宁愿选择规模受限的内部融资,而主动避免在银行信贷市场进行外部融资,因而在融资方式选择中显示出某种主观偏好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结合国内小微企业运作特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林毅夫(2005)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融资不通畅的主要原因。王霄,赖雁云(2014)则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内生和外生融资缺口的新“两缺口模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复杂,仅靠银行难以奏效,必须政府、银行、企业、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赖小民,2009)。陆岷峰(2011)认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路径。赵亚明(2012)从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看,构建一个专业化和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马乃云(2012)研究发现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财税政策,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罗仲伟(2014)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新兴市场,依赖既有的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是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问题的可行路径。闫永晶(2014)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信贷关系的动态博弈分析,进一步表明辛迪加贷款模式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孙玉西(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瓶颈有效破解,并明确了中小企业融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主要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大问题,从而形成较高的信息费用和交易费用。通过反思造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的原因和解决思路,研究发现,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大多学者试图通过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忽视了小微资金供求渠道闭塞这一核心问题。资金渠道问题不解决,再大的资金供给也解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微企业政策的四大维度,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打通小微资金渠道,小微资金供求才有可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二、“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可以预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小微资金的供给渠道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小微资金刚性需求会加大
近十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是以小微企业的膨胀式成长为支撑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从小企业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小企业数量已从2000年14万户扩大到2013年的近30万户,增长了两倍;从资产规模来看,小企业总资产规模已从3.89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近24万亿,增长了近6倍;从经济产能来看,小微企业总产值已从2000年的3.67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40万亿,增长了近10倍。按小微企业近十年来数量、资产规模、经济产能等成长趋势来看,小微企业的投资发展将撬动巨量的资金资源,对小微资金的刚性需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持续加大。从图1中,可以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滞后因素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在2010年后出现一定程度减少,2011年以后数量出现回升态势;小微企业资产规模一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二)小微资金供应渠道仍不畅
从目前中国金融业态来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民间金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大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导致小微资金供求矛盾。
1、直接融资渠道较严。目前,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市场的新三板,债券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小微金融扶持债等品种。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渠道。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挂牌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年内挂牌企业融资总额突破10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存量规模为170.29亿。但是受市场的开放程度局限,直接融资方式普遍对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要求过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自身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融资方式的要求。因此,这一渠道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的资金供给有限。
2、间接融资渠道受阻。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是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近些年来,在国务院的政策指引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纷纷出台了多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2.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于小微企业的资金的刚性需求,银行的信贷配给仍显不足。从图3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至15%左右,短期贷款增速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0%左右,总体反映出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供给相对于大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要小。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2014年7月已超过短期贷款增速,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和大型投资项目,而对于小微资金的信贷配给却相对不足。尽管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以来已启动定向MLF和定向降准,释放更多银行贷款资金,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降低银行准备金要求,新增流动性也不一定必然会流向实体部门,而是流向同业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3、民间融资渠道收窄。近十年以来,民间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巨量的社会资金资源以其独有的人缘、地缘、信息等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运作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跑路”、“失联”等案例,整个民间金融环境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民间资本的风险偏好逐渐降低,避险意识显著增强,市场出借资金规模大幅降低,民间金融渠道持续收窄。
(三)社会资金结构失衡
从整个社会资金面来看,中国资金市场的供给规模仍较大,并未出现资金面趋紧的态势。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已达到135549.30亿元;货币供应量M2从2000年的132487.52亿元增长到2014年10月1199236.31亿元,增长了8.05倍。社会庞量的资金规模之所以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刚性资金需求,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的需求渠道,从而导致了小微企业资金供不应求的结构失衡呈一种常态化。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关键在于捅破政策的天花板效应,疏通资金供求渠道,促进小微资金的互联互通。
三、政策制约是抑制资金供给的根本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微企业资金一直供不应求,但并没有出现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一)政策的针对性较差
近十年以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部门为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频频出台一系列涉及银行信贷、担保体系、民间资本、财税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试图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但是,部分政策条目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针对性较差,从而很难达到政策预期效果。
1、从银行信贷配给政策来看,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从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模式来看,各商业银行出于对小微企业融资所产生的成本、风险和收益等指标的考量,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定位于小微客户,而是集中偏好于中大型客户追求规模扩张的同质化发展。
2、从担保扶持政策来看,担保体系的建立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增信功能,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截至2013年,全国拥有8185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57万亿元,放大倍数2.34倍。然而,中国目前的融资担保体系和模式在缓解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加剧了企业的融资贵问题。据实地调研发现,担保公司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以咨询费、手续费、顾问费等收取方式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3、从民间资本政策来看,民间资本依靠人缘、地缘、亲缘等信息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供给渠道。伴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变化,民间资本运作管理不完善导致了民间资金脱实向虚,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成本高居不下。
4、从财税扶持政策来看,目前中国对小微企业还未实现名单制的分类管理,容易造成扶持对象针对性差,财税扶持资金的低效利用。考虑到小微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的特点,对有限的财税资金应该做到“定点定量”,才能充分发挥扶持功效。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一。
(二)政策的执行力较弱
通过比较各国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我国相当一部分政策的执行力较弱,并未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纵观美、日、韩等国通过法律手段对小微企业发展计划、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规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在小微企业融资政策中缺乏法律手段的有力推进,政策的执行力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二。
(三)政策的有效性较低
在对小微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微企业的实际有效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于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渠道。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旨在通过制定多项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小微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做大规模的同质化偏好。因此,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小微企业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配给,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包含多种费用,造成小微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很难低于10%以下,政策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增强政策的有效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三。
(四)政策的顶层设计缺位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殊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就业、税收、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顾近十年出台的关于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中,政策的制定者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总局及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内容涵盖财税、金融、行政、法律等各个方面。由于政策上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政策的协同合力,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微企业管理分散。中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统一管理机构进行集中化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无法形成管理政策上的合力,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发挥,降低了政策功效。
2、服务机构分散。我国目前还未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专营金融服务机构。目前,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的服务机构较为分散。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均设立了中小微企业部,但存在无法集中金融资源对小微企业进行专营服务的缺陷。
3、专业化水平不足。小微企业客观上的资产规模小、资质等级差、资金实力弱等先天不足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偏好、信贷模式、信贷产品等必须进行专业化设计,从风险和收益角度进行合理定价。调研发现,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做了大量的专业化实践,而其他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传统的定价和流程进行小微信贷配给,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信贷产品、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进行顶层设计,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四。
四、政策突破是一项多维的系统工程
(一)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在有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在现已颁布的部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银行信贷、担保增信、民间资本引入、财税扶持等政策中,存在一定的道义上呼吁,细则不明,过于原则化和条文化。通过提高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是今后政策制定中的首要任务。①对于银行信贷政策而言,如何处理好行政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低成本的财政存款作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的一大资金来源。②对于担保增信政策而言,如何促进现有担保模式的转型和发展,真正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担保机构,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③对于民间资本引入政策,如何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运作,按行业划分成立专营民营银行,比如科技银行、物流银行等,同时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④对于财税扶持政策而言,如何对小微企业实现名单制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名单制管理,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方式、不同税种的税收减免政策实行差异化、定点化、定量化,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小微企业政策的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政策的预期效果。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小微企业系列政策的执行力是各个部门的政策着力点。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契机,发挥法律政策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中的强制性。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确保相关政策的强制性、可操作性、合规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便有了法律的保障。具体而言,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细化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一系列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权责明确、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小微企业法律体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做到事前约束和事后奖惩相结合,充分强化政策在事中的执行力度。
(三)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方面,实现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并轨,让市场在社会资金定价上起决定性作用,优化利率结构,切实缓解小微资金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细化小微不良贷款核销政策、适当放宽这类银行监管指标考核要求、提高小微风险容忍度、创新小微信贷产品、简化小微信贷审批流程、实现小微业务流程再造。
(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1、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小微企业融资所涉及的经济主体和相关政策具有繁、广、散的特点,只有通过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才能充分集中政策资源,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条线化管理路径,从而有效提升对小微企业管理效率。
2、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同质化信贷配给服务导致资金资源的分散。只有整合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成立小微企业专营政策性银行,本文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3、提升信贷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大对小微信贷的结构调整、流程再造、产品创新、风控灵活等来提升小微信贷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努力。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在于通过明确和细化政策标准,精简和优化政策流程,确保从政策的针对性、政策的执行力、政策的有效性及政策的顶层设计四个维度进行突破,形成政策协同效应。惟其如此,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Barton S L,Matthews CH. 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9(6):623-632.
[2]Cavalluzzo K S ,Cavalluzzo L C.Wolken J petition, Small Business Financing ,and Di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a New Survey[J].Journal of Business,2002,75(4):641-679.
[3]Gibson B.Financia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 An Alternative Small Firm Perspective [J].Th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1992,1(3):221-232.
[4]Kenneth J Arrow.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94. 84(2), 1-9.
[5]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6]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09,(2):61-63。
[7]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8]陆岷峰,张惠.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37。
[9]罗仲伟,贺俊.国外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实践[J].求是,2014,(11):28-29。
[10]马乃云,张安安.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7-10。
[11]孙玉西.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37-38。
[12]王霄,赖雁云.配给之谜 信贷配给还是自我配给[J].现代财经,2014,(10):36-45。
[13]闫永晶,李存金,杨青.基于博弈论分析辛迪加贷款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科技和产业,2014,(5):156-161。
[14]赵亚明,卫红江.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56-59。
The Research on Issues of Financing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LU Shun1 WANG Zug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2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5)
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
为了有效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缓解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2002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2011年确定了九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2012年推出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在多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吕梁市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同时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也表现得日益严峻。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力度,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困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吕梁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吕梁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积极推动提升辖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吕梁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4%;企业数目为83440户,占到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以上;按产业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0.72%,第二产业 6.46%,第三产业92.82%;地区生产总值676.63万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4.95%,为社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9.57万人。
1.专营机构逐渐设立。目前,吕梁市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组织框架逐步成型,基本可以独立、专业地开展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末,吕梁市10家市级金融机构已普遍设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部门,同时,各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简化了信贷程序,较好地提升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2.信贷力度得到加强。吕梁辖区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货币信贷政策,优化授权授信和审批程序,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和定价机制,增强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止2012年底,吕梁市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比去年同期增加66.72亿元。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79.89亿元,微型企业贷款余额17.73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48%和2.33%,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0亿元和8.8亿元,增幅分别为3.90%和99.30%。
3.融资环境稳步提升。吕梁市通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座谈会、建立融资信息网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银政、银企的双向交流合作。2008年12月19日,吕梁市6家市级金融机构与42家重点企业签订了26.75亿元的对接项目贷款协议。2011年7月26日,吕梁市10家市级金融机构、26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签约仪式,达成225亿元贷款意向。吕梁辖区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等县(市)也先后召开了政银企项目签约对接会,为改善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4.新型融资模式陆续推出。吕梁市金融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积极开展融资产品和融资模式的创新,逐步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多样化。如:吕梁市农信社积极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一户一价,一笔一价,一期一价”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区间;邮政储蓄银行吕梁分行不断提高信贷产品额度,由最初的10万元提高到最高2000万元的小企业贷款;同时,辖内银行业机构还陆续推出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网贷通、商贷通、速贷通、国内保函、信用证下买方融资以及相关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融资、“相关产业集群联保”贷款等近60多个信贷产品。
5.金融机构覆盖面逐步延伸。一是多家商业银行积极在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如:建行、民生、中信、晋商银行吕梁分行相继在兴县、孝义、柳林等县(市)设立支行。二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覆盖率。截至2012年末,吕梁市共有6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9.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亿元;共有46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30.25亿元,其中20家已开业,贷款余额16.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9亿元。此外,一些县(市)正在积极筹备和设立新的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
二、制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经营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吕梁辖区小微企业大部分由个人或家族创建,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主观臆断,经营管理粗放,风险控制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截至2012年末,吕梁辖区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0.02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7.61亿元的10.2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72亿元。此外,吕梁市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初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受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以吕梁孝义2012年煤焦售价为例,由于市场价格大幅缩水,导致原煤、焦炭的销售收入分别减少了38亿元和11亿元,整个产业链上出现大面积煤焦企业限产、停产的被动局面,造成了涉贷银行不良贷款率骤增的局面。
2.信息不对称,银企沟通不畅。一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报表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等问题,金融机构为了防止资产风险,要么不放贷款避免逆向选择,要么加强监管规避道德风险,这样都最终导致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萎缩和融资成本的增加。二是缺乏一个权威性的融资信息共享平台。据调查,吕梁市工商行政部门、中小企业局、国、地税局、人行等多个部门均有相应的融资信息平台,但是各个平台相对独立,不能共享,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企业不了解银行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的信息,以至于经常出现双方沟通不畅、所需资料准备不全等问题,影响了贷款效率。另一方面,银行不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具体的资金需求,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3.担保机制不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吕梁市共有经正式批准的担保公司机构16家,其中:市、县政府14家,注册资金除市担保公司为2亿元外,其余均为在1000万元左右;民间2家,注册资金分别为5000万元和1亿元。按照放大倍数5—10倍计算,最多也只能担保49亿元左右,由此可见,担保资金规模与小微企业实际贷款担保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首先,吕梁市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没有优质资产,缺少有效的抵押、质押物等问题。其次,信用担保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第三,如果小微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融资,还必需要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并支付登记、评估、公证、担保、审计、工商查询等多项费用,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担保门槛。
4.金融结构失衡,融资方式单一。当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条件高、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困难,其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银行贷款,但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偏紧的大环境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都较为紧张,考虑到小微企业不仅信用低、额度小、风险大,难以获得规模经济,并且在监管部门要求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严重缺乏向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调查,吕梁市约有76%的小微企业主要资金源于自筹,24%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获取贷款。另外,虽然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有所创新,但是,总体上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发展依旧不平衡,所能提供信贷品种有限,融资产品单一,直接融资发展缓慢,缺乏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无法满足众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小微企业内部管控机制。一是主动改善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财务核算,规范日常结算,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金融机构对企业报表的质量与可信度。二是经常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政策法规、财务管理、会计准则、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意识和管理能力,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淘汰落后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注重企业自身信用的维护与积累,积极树立诚实守信、履约负责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创造良好的信用条件。
2.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各监管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理利用已有的小微企业信息监测平台,搭建一个由市政府主导,银行、财政、金融办、工商联、企业几方参加并监管的吕梁市小微企业信息融资共享平台,拓展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小微企业的主要信息和融资需求,提高小微企业的信息公信力和透明度,提升信贷效率。同时,通过信息融资共享平台,将小微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纳入征信体系,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为融资性金融市场营造一个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快中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如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推行仓单、林权、鱼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方式,有效突破小企业融资担保瓶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对一些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能较好执行吕梁市产业导向政策、的担保机构,有针对性地给予财政扶持资金补助和税收优惠。四是创新担保方式,采取由小微企业联保、企业管理层团队保证、经营者家族保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贷款组合业务,或者依托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信用再担保体系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缓解企业小额短期资金需求担保难、贷款难问题。
篇10
【P键词】平凉市 企业融资 调查建议
一、平凉市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
本次调查样本涉及市、县区域的大中小微企业共计10家。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类,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5家。按所属行业分类,采矿业1家,制造业7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家。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2家。按企业成立时间分类,2008年以前成立7家,2008-2010年成立3家。
(一)企业融资结构情况。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开承兑汇票或票据贴现融资为补充。企业全部融资构成中,银行贷款占比最高。截至2016年6月末,10家样本企业融资总额110.72亿元,其中9家企业有银行贷款,合计77.75亿元,占比70.22%;4家企业开承兑汇票融资4.2亿元,占比3.79%;其他形式融资28.77亿元,占比为25.98%。
(二)企业融资成本及主要构成因素。企业融资成本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利息、贷款评估费、风险保证金、抵押物评估费和其他费用。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企业融资成本中银行贷款利息占比最高,其他融资成本占比较小,分别为98.6%和1.4%。
(三)企业融资成本逐年下降,但融资贵问题仍显突出。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先后6次下调,企业贷款利率相应逐年下降。调查显示,2016年6月末银行贷款利率较2014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随之下降0.38个百分点。但73%的企业认为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四)企业规模与其融资难易程度成正比,不同规模企业融资成本差别较大。据调查,企业融资需求较旺盛,调查中,90%的企业2016年有融资需求,融资需求额达到29.06亿元。当前企业融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小微企业融资较难,其次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融资渠道比较通畅。大型企业融资成本集中在年利率3%-5%区间;中型企业融资成本集中在5%-7%区间,小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从6%到10%不等,约64%的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方式弥补资金缺口,民间借贷年利率集中在10%-30%之间,融资成本负担重。
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原因分析
(一)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推高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显示,70%的企业认为融资贵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目前多数银行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不同程度上浮,甚至一浮到顶。同时,受互联网金融、理财等因素影响,存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转移,银行高成本资金来源大幅增加,活期存款占比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相应提高。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必将导致银行贷款利率提高。
(二)企业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较低。目前多数企业在金融机构都有贷款,企业能够抵押的资产都已经抵押了,新增贷款不易。部分企业靠租赁厂房、设备进行生产经营,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贷款需要的抵押资产。同时,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虽然夯实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但导致企业资产减值,因此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贷款难度加大。
(三)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调查中,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过融资的企业中,90%的企业融入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8%来源于承兑汇票和其他融资渠道,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入资金为零,银行贷款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和单一,降低了企业的议价空间,在信贷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又进一步推动融资成本高企。
(四)商业银行“保大压小”和风险控制造成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并存。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向重点大中型企业营销贷款,且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最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并未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不断加大。同时,部分银行承诺企业按期偿还贷款后会续贷,但当企业偿还贷款后又断贷,调查的10家样本企业中50%的企业出现断贷、压贷现象,商业银行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嫌私营爱国有的信贷倾向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三、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一是增强信用观念。“人无信不立”,小微企业必须增强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使银行与企业信息更加对称,增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二)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参与直接融资。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企业,要积极予以政策支持,引导和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对于暂时难以满足上市融资的中小微企业,要在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并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导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公司”、和“私募基金”,推动企业直接融资,扩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