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

篇1

电子商务助力脱贫攻坚向高质量阶段迈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贸流通、带动创新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动力。而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将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会迅速发展。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等1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将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和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

脱贫攻坚的目的是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主要农产品相继出现流通不畅、价格下跌的情况,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消费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且正在制约我们的产品走出去,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通过政策引领,政府主导,扩大电子商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产销直接对接,私人订制,让我们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美丽的田园风光,优质的农特产品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我县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发展电子商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筹引导,电商人才稀缺,市场化程度低,缺少标准化产品,贫困群众网上交易能力较弱,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和增收脱贫的步伐。2018年全县有电商企业 家,线上注册网店 家,占全县工商注册总数的 %。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 %。其中,购买农资 万元,线上销售农特产品 万元。全县快递物流业仅家,年收发快递 万件。电子商务在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步,结合我县实际,与一些大型快递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制定精准扶贫户快递补贴相关政策,从而有效降低贫困户销售特色产品的运行成本,促进我县贫困户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脱贫实效,推动脱贫攻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一、发挥特色优势,扩大电商扶贫服务面

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抱团式发展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脱贫。我县贫困户主要特征为逐渐丧失劳动力,为了防止已脱贫的再返贫,我们要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网销型合作社和龙头型农业公司,以保障贫困户的土地有稳定、高效的收益。近年来,我县一些特色农产品已经通过电子商务找到了新渠道、卖上了好价钱,比如:香瓜、糖玉米等,电子商务协会党支部要发挥党委引领带头作用,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农产品商标注册。组织引导贫困户在网上经营特色产品时,推进当地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注册商标,维护品牌形象和网店声誉,促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奠定在市场上的地位,并带动贫困户参与电商,推进电商扶贫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农特产品销售正迎来旺季,预计通过电商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将销售超过50万元以上。

二、强化政策引导,激发电子商务活力

一是制定《县促进电商扶贫工作奖励办法》,按照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的要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应用电子商务带动贫困户,支持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设网店。进一步完善镇村电商服务体系,保证农特产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准确性。加快农村电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县镇村“三级双向”电商扶贫物流体系,降低物快递成本。重点培育发展电商企业。在电商园区企业中,重点支持和培育两到三家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电子商务本地企业,通过首批成功电商企业的示范带动,增强贫困户投身电商行业的信心和动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的营销体系,促进产业与产品、网上与网下的有机融合。二是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加强农村教育力度,鼓励大学生返村或具有电子商务知识的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培训,让更多的农民熟悉电子商务的使用和前景,充分调动农民对电子商务的热情,使贫困户能够基本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以及可以运用,从而为贫困户经营电子商务网站奠定基础。三是提升电商服务质量。按照县委要求,商务局电商办以苏木镇和农场为单位,确定了10个区域经理,深入到各苏木镇、农场的村、嘎查、分场,详细了解贫困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和数据登记,进一步明确电商扶贫的方向和切入点,今年要求他们把相关工作做到村级,明年要求各区域经理要到户,采取保姆式服务,充分利用电商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把不适合远路运输的农特产品通过微商就近销售,把适合远路运输的,通过电商找到好渠道,卖上好价格。

篇2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三板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体系,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但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风险意识不强、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融资后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给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企业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可以从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按照现实需求创造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创新日趋活跃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方式不断更新。

1.传统的融资方式

传统的融资方式可以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维度来考察,从直接融资的视角来看,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债券融资,如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发现债券的方式获取资金,此外,还包括发行商业票据等融资模式。此外,按照直接融资的定义,民间融资也可以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统计显示,2013年,A股再筹资,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分别筹集2803亿元、4082亿元。从间接融资的视角来看,主要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企业获取资金,这是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融资模式,统计显示,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3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6.6万亿元、71.9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9.3万亿元、8.9万亿元。可见我国企业融资规模之大。

2.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市场都积极推出各种新的融资工具。从直接融资来看,近年来我国相继提供了创业板、三板市场等融资渠道,从三板市场来看,2013年12月底新三板市场扩容至全国,2014年5月,新的交易结算系统正式上线,截止到2014年5月21日,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有近700家,三板市场企业融资规模也不断增大。此外,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融资方式也不断推出,这进一步扩充了融资渠道。其次,从间接融资方式来看,各种新的融资工具也不断出现,如当前各地政府积极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再如银行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提供服务等。

二、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短期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彻底根治,必须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当前这种创新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1.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历史机遇

首先,政策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这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际上,近年来,企业融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国家积极出台各种鼓励、支持企业融资的政策,如最近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直接的支持。特别是,国家对金融创新活动的支持与监管的放松为创新融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其次,市场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国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开始成熟并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于推动融资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其他机遇,包括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等也为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2.企业融资方式创新面临的挑战

首先,资金供给不足带来的挑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资金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大量的资金资本脱离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供需矛盾,这种资金相对短缺导致融资方式缺乏“活力”支持。其次,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企业要从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支持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批,甚至需要付出较大的交易成本,此外,市场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这都给融资方式创新带来了挑战。

三、促进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的思考

总体来看,企业要发展,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以此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可以从加强分析与研究,明确融资战略,完善公司治理,以此为融资方式多元化提供支持。

1.加强分析与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企业本身的分析与研究,包括对企业资金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了解融资额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企业资金流动特征等的分析,明确资金流动的季节性特征等特性,为确定融资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其次,要加强市场环境分析,包括对利率变动情况及其变动趋势分析、资金供给松紧情况等的分析与研究,了解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特别是,要动态的跟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创新活动,探讨企业参与这种创新的可行性。这一过程中,企业要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构建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为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明确融资战略

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即企业在融资活动中要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一般而言,企业要根据发展需要、风险可控、成本节约等原则,积极开展各种融资活动。其次,要明确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即要明确企业融资的目标,包括融资额度、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目标,如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成本可控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融资的战略任务,即要通过哪些资产、哪些项目为依托开展融资活动。再次,要明确战略路径,即要明确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渠道的应用明确融资战略。

3.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能力是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健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在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保障组织机构的完整性,为控制融资风险,提高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基础和前提。其次,要规范决策流程,企业内部要通过流程重组与优化,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货币紧缩政策融资成本对策

在国内房地产泡沫与高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人民银行采取了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而这对国内企业的融资问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众所周知,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政府部门的难题。目前,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途径单一与融资成本高这两大方面。而企业融资途径的单一在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刺激下,有所解决;相反,企业融资成本高却受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越发“水涨船高”,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利的趋势。

一、企业融资成本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方面。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有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供求的双方联系较为紧密,这对资金的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投资收益也较高。当然直接融资方式在期限、利率等方面具有较多的限制,且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主要是指银行借贷。在间接融资方式下,成本相对较低,且广泛性较好;当然,也具有资金供求双方联系不密切等缺点。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在资金借贷与使用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融资效率与盈利水平。前面提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企业主要的两条融资渠道。

首先从直接融资方式来看,发行股票是目前企业直接融资最主要的选择方式。自我国1990年设立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证券市场。在股票融资方式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在于中介机构费用与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回报。其中,中介机构费用是股票融资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普通公司上市所需的路演、承销以及审计等费用高达千万以上,而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债券融资也是直接融资的一种,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债券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在债券融资方式下,企业债券的利率要比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高4-5%,这对于企业来说还是相当低的;当然,债券发行也需要中介机构进行承销。

与此同时,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借贷融资在间接融资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商业银行1年期以上贷款的利息收入高达9000多亿,而同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从这两个数据来看,银行的贷款利率似乎只有5%左右。但是,在企业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隐性成本,而这些成本却是没有包含在内的。据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关费用高达10-20%,而这笔费用占据了企业融资成本很大的比例。

二、货币紧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货币紧缩是一国货币政策的反映,当国家认为市场者的货币过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经济泡沫时,就会选择货币紧缩的政策来加以控制。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政府部门一般都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这明显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当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实施货币政策时,货币紧缩政策要求人民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这导致各大商业银行需要将一部分法定资金交予人民银行,即商业银行用于信贷的自有资金减少,信贷市场原先的供求平衡关系变成供不应求,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当采用再贴现率政策来实施货币政策时,紧缩的货币政策要求人民银行直接提高与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这导致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融资或者向同行拆借的利率上涨,必然使得企业向商业银行的融资利率提高,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外,当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人民银行向市场抛售国债等有价证券,从市场中吸收货币流动性,导致市场中的货币逐渐减少,供求关系变成供不应求,使得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当然,人民银行在抛售国债等有价证券时,也会导致国债市场供过于求,国债收益率下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

三、货币紧缩政策下企业融资成本的解决对策

在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对此,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方面进行解决。

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这导致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对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苛刻。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模糊,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从本质上讲,不确定性产生于必须拥有的信息与所能得到的信息量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风险越高,必然导致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交易成本增加。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完善的信用体系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银企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目前,企业融资难与融资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方面协调对接和沟通力度不够。因此,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参加,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相关政务服务机构的派驻以及优质融资服务资源的集聚形成完整的融资服务产业链,为企业融资提供综合性、高水准并具有公信力的专业化服务,提升企业融资技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融资交易成本。

四、小结

融资成本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目前,国内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针对融资成本高这一问题,社会各方都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主要是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切入,即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等等。

参考文献

[1]顾瑞滋,张 磊.中国融资成本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09(12):201-206.

篇4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篇5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企业融资指的是企业从资金运用情况及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策略与未来经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者向企业的债权人及投资者筹集所需要的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企业融资也是一个过程,是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行为与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融资的方式也有许多种。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按照有无金融中介,企业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指的是没有经过任何的金融中介,由资金短缺的企业直接向资金盈余的企业进行借贷,或者通过合资、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的企业融资,主要有企业内部融资、企业债券、合资合作经营及股票等。间接融资指的是以金融中介为媒介所进行的企业融资活动,主要有项目融资贷款、委托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银行信贷及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的优点是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成本较低,受法律的限制少;它的缺点是对双方投资与筹资的技能要比较高,而且有的需要双方见面才能够成交。间接融资通过以金融中介为媒介进行融资,可以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融资风险,实现企业多元化的负债。

2.债权融资方式。债权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债券、信用担保、金融租赁等几种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是指银行将一定数额的资金按照一定利率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并且约定限期还本付利的一种行为。银行贷款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较低,速度比较快,手续较为简单(有实力的大企业)。随着银行贷款更愿意贷给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大企业,而许多的中小企业被银行各种苛刻的条件拒之在门外,近年来民间借贷也逐渐成为不少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民间借贷是私下进行的一种比较原始的信贷形式。信用担保融资是将资产责任保证跟信誉证明结合在一起的融资方式,它介于银行贷款跟企业之间,分散了银行贷款风险,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实现了银行、企业与担保机构的“三赢”局面。金融租赁是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借贷资本运动的一个融资方式。金融租赁单位只是提供金融服务,对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用等仍有企业负责,但设备所有权在企业还完资金之前由金融租赁单位所有。

二、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融资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困难,但也存在不少风险,既可以让企业迅速的发展壮大,也可以引发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有足够的认识,积极预防企业融资风险。

1.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义。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意识,必须认识到任何来源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要仔细核算成本与收益,特别是隐性成本,更要重视。企业必须树立独立承担风险的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加明朗,再依靠政策的帮助和支持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因此,企业要有能够独立承当风险的意识。同时,对于融资不仅仅要考虑融资过程当中的风险,更要考虑企业以后的偿付风险。实际上,以后的偿付风险才是企业所要考虑的重点。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根据情况确定规避方案,分散融资风险。

2.企业融资要考虑正确的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资金等不同,企业要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一般在发展初期阶段,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管理也不成熟,很难得到贷款,融资比较困难,企业只有靠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企业要将自己的储蓄不断转化为投资。事实上,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就是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到了发展的中期阶段,企业扩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当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也可以选择金融租赁方式获得资金,先得到设备在偿还本金及利息。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融资有风险,必须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短缺或运动不畅,企业的生存发展就会出现问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强资金的管理,加快资金运转速度,大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和增值能力,这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因此,企业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充分地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同时,企业要加快资金回笼,加强收账管理,积极组织催收,减少资金在账款方面的占用。

4.要认识到企业融资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企业通过融资可以获得充足资金使企业实现高速发展,但是企业想要保持住稳定发展,条件之一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必须云状良好。只有这样,企业的融资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总结

企业融资是一个财务策略,也是一项筹资战略。企业在考虑融资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生产规模,考虑融资方式、还款期限和融资规模等,更要充分认识到融资所带来的一些风险。企业只有正视融资的风险,及时制定并严格执行融资风险防范措施,使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融资的作用,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李松波.政银企互相协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唯一出路[J].黑龙江金融,2009(10).

[2]张云贵.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大小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宋志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在企业证券投资业务中的应用及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篇6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

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

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篇7

(一)直接融资门槛太高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虽然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依然很难。因为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关键是中小企自身的综合能力都相对有限,而中企业企业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虽然比主办要宽松很多,但很少有中小企业能达到要求,自然也就不能轻易上市。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资金支持。

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般的中小企业在银行间接贷款融资,就算最后审批通过放款下来,算一算综和收费,利率上浮,抵押手续费等各种程序的费用,企业所承受的财务成本基本在8%左右。更有一些不能及时通过间接融资途径获取贷款的中小企只能寻找其他更快捷但是财务成本更高的途径去解决自身资金急需,比如通过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通常都是月息3分至4分,而且贷款周期短,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贷款仅仅解决燃眉之急,非长久之计。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1、市场竞争力薄弱我国中小企业人员数量比较少,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面狭窄,销售收入以及回款不理想,在向金融机构报送资料时难免会弄虚作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当然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客户。2、贷款抵押品缺失我国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多为租赁用地,而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较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款条件比较严格,抵押品大多是放款的必要条件。对于小部分中小企而言,有一部分自有房产和土地以及抵押物,但是在抵押评估过程中,金融机构给的折扣率比较低,能贷出来的金额也大大折扣,远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二)金融机构倾向性明显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大多采取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方式中又以银行贷款为首选。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部分条款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歧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些金融机构的这种歧视非常明显,他们对上市公司以及大型企业的审批效率和服务态度跟对中小企业简直是天差地别。

(三)整体市场环境不乐观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融资环境糟糕。但是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多针对国企与大型民企,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无法越过门槛而被拒之门外。虽然在深圳开设了创业板,但因其风险程度高,成功上市的企业也少之又少。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自身综合能力1、提升企业信用水平从细节做起,在原材料采购过程,材料验收合格,对供应商要按合同及时付款;在销售过程中,要对客户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做好售后工作;在财务工作中,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会计核算,要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做到真实合法,公开透明。2、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多,比如内源融资,间接贷款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等,每一种融资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在缓解企业资金困境的情况下,使企业的财务成本降到最低。

(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配合1、转变营销策略金融机构不应该一开始就区分大企业,小企业,只要符合“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应该用给予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同等的融资机会。2、推行金融创新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特点各异,发展经营程度也不尽相同,各金融机构应该对这些中小企业投入专门的服务团队,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指定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案。3、完善多元化金融体系除了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还能大力发展小型的金融机构,民间非官方的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在寻求金融机构合作这个层面上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方式 建议

资金对每个上市公司而言都是稀缺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筹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上市公司作为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在融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尽管如此,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欠缺,上市公司在筹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融资的基本概念

融资就是资金融通,从广义上讲,融资是指资金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流动,弥补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而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二、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企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目前引用得较多的主要是以下两种分类方式:按资金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的融通是否通过媒介分类,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内源性融资(internal financing,或internal sources)是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过程,即企业发展过程中从初创时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到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化。资金来源主要是原始投资,折旧基金、留存收益(包括各种公益金、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内源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内源融资是企业最有效率的融资方式,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性融资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处筹得资金,而不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来获得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外源融资具有规模性,有偿性,高效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外源融资(external financing)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根据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格利又将外源性融资分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外源融资体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两大融资方式的优点对应对方在发挥融资功能时的融资劣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融资体系。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不是非此即彼,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从上市地点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境内上市或者是境外上市。不管是境内上市融资还是境外上市融资,上市公司都可以选择直接上市融资和间接上市融资。上市公司很难达到直接上市标准,但可以选择间接进入资本市场。间接上市可以避开企业所在地监管机构和证券市场所在地的监管机构的双重审查。上市公司以其他公司名义收购一家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实现控股后,将本公司高科技资产置换到上市企业后继续融资。间接上市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造壳上市、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大中性企业,特别是其中支柱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少部分的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经营管理较好、经济效益较好、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类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或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或借“壳”上市融资。虽然市场总量在不断上升,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很难主板上市融资。

从债券融资方式上看,债券融资是指通过发行有价债券融通资金的行为。债券是债务人开给债权人的债务证书,证书持有人可凭此证书在将来一定时期支付一定金额的利息,并在债券期满时向发行人要求收回本金的信用凭证。在我国,发债主体几乎都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难以达到标准,这除了上市公司主观上的种种缺陷,如资信度差,风险大,也存在着客观条件的约束。客观上,债券融资和银行信贷同属于债务融资,我国企业债券是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补充。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有严格规定,企业债券完全受到计划额度的控制。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与企业股票比较,数量少,规模小。

四、有效拓宽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多渠道提高融资比重, 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拓宽资金渠道。”十七大报告指出了我国将来一段时间的金融发展目标,加快建立我国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融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一些高技术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门槛高,退出困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创新服务模式和方式。政府、银行、企业要三方互动,有效整治金融环境,积极搭建企业信用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辅导工作,建立政、银、企三方交流定期会议制度,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互相交流、促进、融合和切入。

(2)建议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事业。中小企业银行可以以城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多方参股来建立。此外,建议尽快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市场,比如利用和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在二板市场上市的企业,经过一段的考察与适应,达到交易所公开上市标准的则可正式挂牌上市。当其不再符合公开上市条件,则转到第二板市场,其原有股东的股份也在第二板市场交易,公司也可在第二板市场继续筹资。

(3)适度发展民间信用融资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今天,就应该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引导与规范、发展。

(4)建议设立创新基金,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融资租赁和典当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8;8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1 .MM理论

MM理论:是在理论假设前提到满足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债券的市场价值[1],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财务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Nerto 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M-M理论,此理论包括无公司税时的M-M模型,有公司税时的M-M模型以及考虑个人所得税时的米勒模型。考虑企业所得税条件下的M-M时的基本结论是:负债会因利息的减税作用而增加公司价值[2]。以科学的推导的方式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突破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浓厚的主观臆断色彩,为分析资本问题提供了一个起点和框架,带动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但其理论上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其交易费用为零,债务资本成本不变等前提,假设与金融市场现实不相符,只考虑负债会带来的节税价值,忽视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

2.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美国韦斯顿和布里拉姆(Weston and Brigham.1970,1978)提出一种假设,即企业金融成长理论,该理论在早期时,被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气候,周期被分为三个大阶段,三个阶段及其融资来源的情况如下:创立期,融资来源为创业者自有资金,潜在的问题是低成本化;成长阶段分为三小个阶段,第一小阶段融资来源为创立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投资、租赁,这一阶段潜在的问题是存货过多,流动性危机;第二小阶段的融资来源是在第一阶段的机车上增加了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投资,其潜在的问题是存在金融缺口;第三小阶段的融资来源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证券发行市场,但潜在的问题是控制权分散;到达成熟期时,企业融资来源是以上全部来源;到了衰退期,企业并购、购票回购、清盘等金融来源退出。

从这一理论可看出,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受融资来源影响,其变化发展规律是:越早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融资渠道越受约束,业越狭窄,反之亦然。因此,企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以满足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规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划分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划分

企业融资方式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手段、途径,是资金余缺调剂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渠道,也就是企业从哪些渠道,通过什么方式筹集资金的问题。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正规融资和非正规融资的划分是很据方式合法与否划分的;按照融资过程中作为金子需求者的融资企业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为统一体,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根据资金是否发生所有权的变化,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按照资金来源的国界,主要分为内资融资和外资融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是按照资金使用的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随着企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其尽可能地扩大融资,扩展规模,以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特点

(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从创业之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到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化,包括初始投资以及折旧资金,留存收费。它有以下特点:①原始性;②独立性,由于它的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可以再使用期限,用途等 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③有限性;④低成本,低风险。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的首选方式。

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业外部其他的经济主体处筹得的资金,包括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从银行贷款等。特点是:①募集资金的规模性;②有偿性;③高效性,由于具有规模优势,并且通过适当地利用财务杠杆,可以有效地增加收益,提高企业的利润,所以效率更高;④高风险性。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直接金融"。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均属于直接融资。特点:①直接性;②差异性;③部分不可逆性。

间接融资是指以货币为主要金融工具。通过银行体系吸收社会存款,再对企业、个人贷款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场所即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①)相对的集中性②信誉的差异性较小③全部具有可逆性。

参考文献:

[1]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11(5):36―42

[2]陈龙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融资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10

一、引言

中小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并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据《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蓝皮书》截至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达4200多万家。虽然数量庞大,但平均寿命仅为2.5年的现状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成熟期是决定企业存亡的重要阶段。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没有了初创期融资难的窘境,亦没有成长期研发主导产品抢占市场的压力,许多中小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就认为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放松了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致使企业很快面临被收购或倒闭的危险。而融资又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开始,因此探讨成熟期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渠道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二、成熟期中小企业的特征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财务状况,业务水平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固定的客源,其财务特征如下:1.达到一定规模,增长速度变缓;2.获利能力增强,财务风险降低;3.采取积极的股利分配政策,股利分配成为投资者回报的主要构成;4.融资渠道通畅,融资难度降低。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信誉和获利能力提高,不仅能从内部积累中获得资金而且外部筹资难度降低。因此,要想延长企业的寿命,就要充分发挥此阶段企业的优势,合理的进行融资规划,通过多元的经营,开拓新的市场或投资方向来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成熟期中小企业融资选择较其他时期更多,构建多元化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要综合资本成本、资金利用效率、偿债能力和企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抉择。

第一,成熟期中小企业内部融资渠道。内部融资,即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部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利用率高、自主性大等优势,缓解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融资渠道有限之间的矛盾。内部融资一方面表现为留存收益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为折旧的避税效应和沉淀效应。

第二,成熟期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是指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具有稳定充足的现金流,财务和内部管理均比较成熟,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向金融机构贷款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传统的主要融资来源。然而,大型商业银行融资成本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成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除了大型商业银行贷款外,中小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贷款、融资租赁均可成为成熟期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来源。

第三,成熟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没有金融中介机构的介入,能最大限度的吸收社会游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一般以资金盈余单位与需求单位协议或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的方式来实现,股票、债券、民间融资、商业信用是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具备了公开募集资金的能力,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明显提高,鉴于中小企业获取稳定资金的需要,直接融资是不容忽视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民间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

第四,成熟期中小企业创新型融资渠道。传统的融资方式往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该更新融资观念,结合企业的特点,审时度势,尝试新型融资方式,主动拓宽融资渠道。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渠道而迅速扩展,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中介服务为基础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借贷活动。这种无抵押、利息低、贷款额度高、操作简易、方便快捷的融资模式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创造性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产业链融资以核心企业优质的财务状况、商业信用、资金实力为支撑,银行通过考察、分析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贸易、资金状况,将资金注入核心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使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的混合融资方式也是适合成熟期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