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篇1

安徽凤阳历史悠久,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又是安徽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文物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家乡凤阳是幼儿生活的地方,家乡的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园为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认识,引进了安徽省课题《凤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因此我设计了中班社会活动《家乡的特产》,让幼儿熟悉家乡的特产、感受家乡的美好。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知道凤阳有哪些食用的特产、日用的特色制品及民间艺术品;

2.品尝凤阳特产:小岗村葡萄和花生,让幼儿体验凤阳特产的味美特点,并回忆其他的特色制品;

3.引导幼儿更深入了解凤阳,增进热爱凤阳的情感。

活动准备:

1.ppt一套;

2.幼儿操作的各种特产及特色制品图片。

活动过程:

一、参观凤阳商品展销会

1.师:“小朋友,我们今天一起到凤阳商品展销会去参观,这里有许多你们以前见过和吃过的东西,也有许多不认识的,在参观过程中,你们可要认真看哦,一会讲给大家听!”(引导幼儿有规则地活动)

2.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凤阳特产和特色制品,提醒他们相互交谈。

3.观赏后让幼儿自己找一个座位坐下,共同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谈话

夸夸家乡的特产。

1.师:“刚才你们都看到家乡的什么特产?”(麻油、粉丝、千张等)

师:这都是我们家乡的特产。除此以外,你们还知道我们家乡的哪些特产和特色制品呢?(启发幼儿讲述,如:小岗村的葡萄、花园湖的螃蟹、玻璃制品等)。

小结:因为家乡这些食品味道和制法很特别,就成了我们的特色。

2.师:“小朋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凤阳花鼓)这是我们凤阳独有的民间艺术,号称“东方芭蕾”。

师现场表演凤阳花鼓,让幼儿直观感受花鼓的艺术表现形式。

3.师出示凤画:“你们看这是什么艺术品?”(凤画),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让幼儿知道凤画的来源及意义

小结:家乡凤阳是块宝地,有许多的特产及民间艺术品,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我们家乡凤阳。

三、请幼儿动手操作凤阳特产图片:

1.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把凤阳特产和特色制品,按图片拼图。

2.合作完成后请幼儿说说拼图的图案是凤阳什么特产。

四、请幼儿品尝凤阳特产

1.师:“现在,要请我们小朋友来尝一尝凤阳的特产――小岗村的葡萄和花生,吃完了告诉我是什么味道?在我们的家乡凤阳有那么多好吃的特产,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告诉大家?”除了这些,还吃过哪些凤阳特产?(幼儿品尝特产,并且讨论)

2.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好用的东西是我们凤阳的特色,很多外地的游客到我们凤阳来旅游时都要带一些回家,我们凤阳的特产在全国可有名啦!请小朋友把自己吃过的、用过的凤阳有名的特产都画下来吧!

篇2

江苏省如东中学德育与地方本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了过去德育的封闭性,拓展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化。过去由于受教育封闭性的影响,老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的利用,忽略了校外那些生成性、动态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东中学所处的地域濒临南黄海,文蛤海鲜甲冠天下,坐拥天然良港——洋口港,有一定数量保存良好的古建筑和历史人文遗存,各个乡镇散落着一些传统行业,有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新店的山歌、饮泉的民歌、浒澪花鼓、马塘锣鼓、“跳马夫”、少儿杂技等)。如东人一直注重本土文化的记录、整理和传播,出版了《地方志》《如东大观》《掘港故事》等众多本土文化资料,这些优质的本土文化资源都是学校德育好教材,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生态型德育立足点在于学生,力倡“和谐互动”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中学生寒暑期乐于“下乡”,让家乡的美丽风物和淳朴民风“润物化人”;生态型德育的实践重视从师生所生活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育人的因素,培养有民族之念、家乡之魂的人才,从而实现育人成人的功能。

为此如东中学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开发各类校本课程,使得本土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化、系列化,并让本土文化长久地浸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强学校和地方的联系。对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坚持边开发边实践边研究,老师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周和节假日参观、访问、调查、实验、上网……了解家乡的工业农业生产情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记下自己的收获。近8年来,学生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记录了详实的研究过程。我校高一学生每年利用暑假到地处黄海边的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五项教育活动,即自然社会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自理自立教育。充分利用如东丰富的教育资源,展开素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南黄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集青少年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心理教育、野外生存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以及军事训练、水上休闲、体育锻炼、劳动体验、海边实践等十大系列活动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磨砺,在创造中收获,在参与中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怀。这些教育实践,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道德教育立体化,不少学生把对家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几年不断有我校校友回家乡参加建设,比如两位曾受总理接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戴葳葳、陈威涛回到如东家乡,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学弟学妹们座谈,在如东中学引起很大的反响。

篇3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地方在这个节日会举办一些活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端午节的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计划1

一、活动背景: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之转音也。"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

二、活动主题:

我的端午,我做主,给自己一个端午节最棒的礼物

三、活动日期:

6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

四、活动地点:

贵州大学北区中山园

五、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心成员增进感情,让贵大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是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人)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气息。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温暖节日。

六、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展板展示于活动场地)(1)端午节的来历;(2)端午节的节日意义;(3)全国各地或国外的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或委会,借来锅和炉子,并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2)参加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场地自己包粽子,每个人只限一个。(此环节进行包粽子大赛,每组10人,包得最快而且可以煮的获胜,有奖品,考虑工作人员人数有限,每次限3--5组一起);(3)包好粽子后到登记台登记,写下粽子主人的名(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想送的人),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煮好粽子后联系相关人员到现场取);(4)统一在下午特定时间段来取自己的粽子。

七、注意事项

1、端午节所需资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2、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活动前作好分区(登记区、操作区、展览区、取物区);

3、登记时要注意,将名和粽子固定在一起时要注意:

(1)名不能弄混;(2)名固定的方式,最好用长线把名绑定在粽子上,煮的时候名剩在锅外面,不能沾水。

4、取粽子时人可能比较多,容易混乱,将粽子按主人名进行分类,按汉语拼音排序(a区、b区、c区........),组织人员到相应区域领取;

5、参与人员不限。

端午节的计划2

活动主题:“青年置业——小户型当家”华商报看房团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5日

活动对象:华商报报名客户(200人左右,分为两批)

现场来访客户

前期来访来电客户(置业顾问回访邀请)

活动内容

(一)线上部分:(华商报宣传)

1、活动前期的新闻预报和参与读者的咨询、报名;

2、6月10日的特刊释放,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小户型的新闻报道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小户型展示的形象广告;

(二)线下部分:(华商报北线看房直通车)

组织读者参与专门针对小户型的看楼直通车活动;

(三)现场活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目的:以端午节为噱头,结合华商报看房团的到场,通过现场客户参与性小活动,并以赠送小礼品形式给客户利益点,使看房团及来访客户愿意长时间停留在销售中心,营造现场销售气氛。

形式:

1、华商报看房团客户及端午期间来访客户在销售中心登记个人信息,即可领取端午节精美礼品一份(如粽子等);

2、购买端午荷包制作材料,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给客户制作荷包,客户更可亲手DIY端午小荷包。

3、外场接待,在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教客户DIY荷包的同时,做茶艺表演,同时会有演绎四人组配合表演现场弹奏古典音乐,让客户亲身体验高雅的茶文化,品评幽香茶味。

4、现场提供冷饮、冰激凌、爆米花,给客户带来凉爽夏季的感觉。

5、在沃尔玛超市门口请2个环保大使派发环保袋,环保袋内装MAX未来宣传资料树立MAX未来节能环保楼盘的公众形象。

端午节的计划3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篇4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描写家乡的题目。虽然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版图上只占一点点地方,但也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和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故事。要想写好家乡,让更多的人领略家乡的美丽,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想一想你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如果地名有意思,你可以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然后落笔成文。其次,你对家乡人的吃穿感兴趣吗?你可以介绍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再次,逢年过节,家里人会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节日呢?你也可以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还可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在写作文时,除了介绍清楚家乡的传统文化,如果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美妙的传说就更能吸引人了。

下面两段例文或许能开阔你的眼界:

例文一:野鹃花开过不久,就到端午节了。于是,我处在异国他乡又回忆起在故乡过端午节的情景来。家乡的端午节,很多风俗跟外地一样――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三四点钟,母亲起床,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色小绳系在孩子的手脖上。小绳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红一色,青一色,好玩极了。端午节过了,等到第一场雨,孩子睡着后母亲再悄悄的把小绳解下来,扔在水里让雨水将其冲走。据说,这样可以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由此平安健康。

例文二:故乡是一条河,她的名字叫庄河。小时候的记忆中,她是一条大河。滔滔的河水从东向西日夜奔流,水势浩荡,水质清澈,直至汇入广阔的黄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都会觉得唱的就是我的家乡。那奔腾不息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作为滨海之城的庄河小城就坐落在她的北岸。小城有两条主要街道,靠近河边的一条叫下街,坡上的一条叫上街。我的家在上街。她的南岸是由芦苇荡和庄稼地形成的绿色的海洋。正是由于这条大河的存在,才使得庄河这座滨海小城更加富有光彩。(《故乡的河》)

篇5

一、实施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 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 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月亮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风俗习惯。

2、中秋的传说和故事。

3、月亮的传说与故事。

4、关于月球的小知识。

篇6

关键词:乡土素材 学业考试 命题取材 价值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给学业命题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台州市每年的学业考试试题情境亲切,散发着浓浓的家乡情愫。

一、了解家乡

试题直接考查家乡一年来的时事热点,主要是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把对考生了解家乡与热爱家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家乡发展和进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1(2011年)19、2011年1-3月,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406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038元,同比增长14.8%。这说明我市

A、已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B、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 D、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该题取材于台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长比率数据,属于当地经济生活大事。作为中学生,应该关心时政,了解家乡,试题选材充满对家乡的自豪感与关切之情。

二、认识家乡

试题紧扣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家乡素材,运用平实手法叙写家乡人和事,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注重本土化,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家乡生活,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

展示家乡特色

例2【2012】21、(8分)台州市濒临东海,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滩涂面积广大,自然风光优美,神仙居、天台山驰名中外。

结合材料,说说台州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宜发展哪些产业?(4分)

该题以家乡地域特色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家乡发展区域经济条件的认识,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

三、赞美家乡

四年来主要以讴歌家乡人物为主线,收集本土典型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例3(2012)年汽车驾驶员舒幼民开车31年行程270万千米,无违章记录,无安全事故;长期提早上班,推迟回家,自己掏钱买晕车药、降暑药、矿泉水等各种物品供旅客免费使用。回答第19,20题。

19、舒幼民上述事迹体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 )

①珍爱生命 ②勤俭自强 ③爱国守法 ④敬业奉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某校开展“寻找身边的舒幼民”主题活动,这有利于( )

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该题以考生身边的优秀人物为切入点,引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识点的考查。第二题考查角度涉及活动的意义、认识、评价等,考量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与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既赞美家乡,也体现教育立意的命题导向,达成做题与做人的双赢。

四、警示家乡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不少地区将丑事也摆上试卷,主要涉及法律、道德等层面的内容,旨在将丑事曝光,让更多人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例4(2011年)25、(12分)【新闻直击】2011年3月以来,台州市某村168名村民被陆续检测出血铅超标。当地政府对涉案企业作出责令关停的决定。公安机关以涉嫌重大环境事故罪,对公司法人代表予以刑事拘留。

【相关连接】近年来台州多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与废旧金属垃圾拆解业不无关系。作为全国最大的洋垃圾市场,台州从废旧金属垃圾里,拆解出来的产值高达200多亿元。在创造一座座金山银山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

【以案说法】(1)血铅事件中受害村民的哪项人身权利受到了侵害?涉案企业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4分)

【建言献策】(2)请你结合新闻直击和相关连接的材料,谈谈国家应如何避免类似血铅事件的再次发生。(4分)

该题选材家乡社会生活,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自觉运用教材基本知识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警醒世人,告诫侪类。

五、建设家乡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命题人应把目光投向家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取材应贴近家乡建设与学生生活,充分展示家乡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现家乡小公民建设者姿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品质。

1、参与家乡建设

例5(2013年)26、(12分)小童的家乡正在打造“绿心生态区”,以推动城镇化建设。为此,他组织同学开展以“爱我家乡,依法参政”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收集信息:第一组:查阅资料 了解“绿心

绿心生态区地处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纵深的交汇点,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台州打造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环绿心组图式大城市。

第二组:走访村民 了解民情

村民甲:我们这里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就积水成灾,现在政府要在这里打造出一个生态人工湖,既能排涝调蓄,又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好期待啊!

村民乙:我们村里有些人正在违规乱建房,就为了多拿政府的拆迁补偿金。好贪心啊!

【分析信息】(1)分析第一组收集的信息,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角度,谈谈“绿心生态区”建设的意义。(2分)

(2)村民甲的期待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请运用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知识,分析政府将如何把村民的期待变成现实。(4分)

【提出建议】(3)请你就村民乙所反映的问题,向政府和村民各提出一条建议。(4分)

【活动反思】(4)通过参与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分)

该题取材家乡建设中学学校开展的公民法律教育实践活动,考生有亲近感、认同感。话题涉及道德、法律、责任、制度等问题,考查考生参与家乡建设应有的知识、能力、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性见解。

2、理解家乡政策

例6(2014年)25 (11分)

【热土见崛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揭开台州历史新篇章,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1998年吉利家用轿车下线,开创中国民营企业制造轿车新时代;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2013年7月吉利再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9月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在瑞典正式运营,该中心由集团旗下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建立。

(1)台州民营经济的腾飞归功于我国哪一项政策?(2分)

(2)2010年以来吉利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对吉利有什么影响?(4分)

(3)上述举措对实现人水和谐新台州分别有什么启示?(3分)

该题选材紧扣家乡的社会热点“民营经济”和“五水共治”这二大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营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所作所为和人水共治的启示,凸显了时代性、生活性和地方特色,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六、奉献家乡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学科的任务之一。命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7(2011年)21、(9分)从陆域时代向海洋联动时代,我们正谱写着一曲蓝色交响乐。

【舞动蓝色奇迹】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地阔海冥冥”,占全省海岸线三分之一的台州,将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中大有可为。

(4)为了让台州的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请你向市政府提两个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该题以家乡海洋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涉及以主人翁态度向政府部门提切实可行的建议,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反映台州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社会热点中选取素材,是近4年来台州市学业考试命题取材的显著特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教学和备考复习阶段中注重教材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尤其要努力挖掘乡土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剪纸;民间美术;中小学课堂;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22-02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间,由各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滋养而成长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各地方的民间美术形式往往都代表着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本地区的民间审美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中所体现的正是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学传统元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经过新课标修订以后,越来越符合当代美育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手工课、美术欣赏课的比重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一些侧重介绍民间美术,但也仅仅限于简要介绍,而没有把民间美术形式具体地引入课堂中。尤其是对于各地方的极具地域特征的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上介绍、讲授的仍然不够,如果能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引入一定比重的民间美术课程,一定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推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民间美术形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中小学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如果能引入中小学课堂一定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每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间美术形式都包含着外在的艺术样式和内在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推广和引入民间美术的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着相关的民间传统文化。比如天津的泥人张等泥塑,从艺术形式上看,泥人张只是一种民间的雕塑形式,或者说是一门普通的民间手艺,而其实这一种美术形式下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文化内容,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种民间美术形式背后所附带的几乎都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地方史。如果能在中小学阶段适当地引入课堂,这些作品的造型、色彩、人物背景故事的历史沿革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对本地区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二、民间美术引进中小学课堂,对于拯救、保护民间美术资源,使民间美术能够良性发展和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逐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各地方保护和申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资源,有很多都是亟待挖掘和保护的。也有很多是整理和研究后极有可能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比如陕西驴皮影的制作、山东的花馍、吉林的满族剪纸和窗花等等。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走到今天,大部分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各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发掘、整理、保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后继无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现在大部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都采用的是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传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对于没有确立为非遗继承人的民间手艺人来说,则会极大地削弱对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承的热情,使得推广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将民间美术引入中小学课堂,让中小学生都来了解、学习当地的民间美术,甚至是参与动手制作,那么一定会使这些民间美术的传播得到推广,也会使之传承得更好。也许这些孩子中间就会有人喜欢上这些民间美术,日后会从事它,这就会使民间美术真正地扎根于民间,使之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三、民间美术引入中小学课堂,符合美术新课标的要求,贴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总体要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趣味性、手工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动手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正在向大视野、重美育、提高兴趣、强动手能力等这样的方向上发展。而适当地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形式,则是对这种发展方向的更好补充。很多优秀的民间美术样式是适合作为美术课程内容的。例如上海金山农民画、吉林的松花湖浪木根雕、山东潍坊的木板年画,等等。这些民间美术形式在地区内传统深厚,群众欣赏基础好,且就地取材,极容易进行推广教育。比如说吉林地区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湖浪木是吉林地区的根雕材料,原材料在松花湖流域非常丰富。而在对浪木整理、雕琢的过程中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认知、欣赏和体会,也会训练同学对于手工打磨、雕刻、塑造等方面的美术技能。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这种效果是其他美术教材课程所不能提供的,可见地方的民间美术形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效果的。由于当地的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普及程度高,所以开展起来容易铺开。学生学习起来,动手性强,趣味性强,作业在课堂上和课下都容易和老师、同学们甚至是家长进行交流,所以一定会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

四、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民间美术和民间传说、民居建筑等一样是构建一个地区民间文化、民间特色的重要载体。对于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小学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美术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会向学生传递一些当地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过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学习介绍,会让同学们对天津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再比如通过学习老北京泥人常的介绍,也会让学生们从另一个侧面更多地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从而丰富了学生们对家乡历史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喜爱家乡的乡土文化。对于我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往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本地区的民间文化或民间美术资源往往是由其他地区的人来进行关注、整理或研究。而在本地区除了从事该项文化的人以外,大多数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在自己的家乡还有这样的文化资源,或者有些人是在书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才知道在自己的身边就有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或者民间美术形式。这种情况就说明了我们对地区性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做得还很不够,通过学校教育这种手段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很缺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化、民间美术形式也会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民间美术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很全面、很直观地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化,就能够动手参与描绘或者动手制作家乡的传统美术作品,那么他一定会对家乡了解更深、更多、更全面,从而也会更加喜欢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篇8

一、创设“文化”情境,激发教育兴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闽西这块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享有东方古城堡的土楼建筑、红色之旅的、独具特色的闽西干等,这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人文内涵,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孩子们可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上《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懂得引以自豪的家乡美景冠豸山的来历,教师向孩子们讲述它的来历:相传,七仙女中最小的名叫紫霜,被王母娘娘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紫霜看见赶山神正在赶山。于是问道:“赶山伯,您这回要把这些石头赶去哪里呢?”赶山神说:“南方泥多石少,大地上虽长满香桂杜鹃,遗憾的是没有石头衬托,我现要把这些石头赶到南方去,让南方的风景更漂亮。”紫霜听后也想去,山神答应了,紫霜便骑着弼马温派的一头最壮实的天马,一路天马行空而去,很快就和赶山神一起到了南方冠豸山地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课堂上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述家乡名山的传奇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带进了那迷人的神话中,增添了对冠豸山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样,在教学教科版二下《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时,教师用家乡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家乡的故事。一段家乡的方言故事,让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展现“文化”丰彩,丰富教育内涵

媒体有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融入生活,积极参与到学生中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时,通过媒体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彩,丰富教育内涵。

如要教学教科版二下《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活动时,为了展示家乡人的生活,教师用媒体播放一年一度的元宵盛会“走古事”的画面搬进课堂。“走古事”这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别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连城罗坊等客家人居住地。活动体现了客家人淳朴、忠厚、善良的风格。勤劳、古朴锐意进去的民风,展示和弘扬了罗坊优秀的民俗文化。这种融于中原人的强悍风格和当地人的古民风于一身的活动场面十分壮观热烈、紧张刺激,每每吸引着客家民众参与观看,成为当地客家民众最大的集会,因而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这些场面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自己早有耳闻或亲眼目睹,教师将这一民俗文化用媒体向孩子们展示,把他们带进了那激动的狂欢节上。看完录像,师问:此时此刻,你看到家乡有如此的狂欢活动,你最想说什么?生:我非常喜欢看这个活动,希望每年都能看到。生: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活动感到骄傲。生:希望我们家乡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一段民俗文化把学生带到了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又重现于课堂,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文化”感悟,突出教育实效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家乡,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许多学生生在家乡、长在家乡,但是对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不十分了解,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二上北师大版第四单元《我爱我生活的地方》内容时,积极开展了“让民俗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教学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自然中、社会中、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学一学: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当地民族乐器的认识,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编演民族舞蹈,广泛收集有代表性的材料,如闽西汉剧、采茶戏、山歌戏等。学生可以通过乐器知识的介绍与交流,欣赏地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等,让有能力的学生登台演奏。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将当地有特色的舞蹈音乐搬进课堂,一方面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跳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可以将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舞蹈音乐拍摄下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进一步展示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

2.说一说: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也有他们独特的地方。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家乡的民间文化,课堂上相互交流,介绍家乡常见的工艺品,如中国结、年画、刺绣、根雕、剪纸、雕刻等,说说这些工艺品的特殊意义及制作方法,从而感受到家乡人的智慧,激发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3.做一做: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做工精巧、独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民间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民间文化工艺品,如花灯、年画、剪纸、刺绣等制作方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四、整合“文化”资源,拓宽教育渠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地方民俗文化带进课堂,把民俗文化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拓宽教育渠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了汉民族语言中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以唐诗宋词激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词诗的赏识,提升其阅读的品位,还可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为运用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激励成长——以成语故事明志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而且每个成语故事后面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到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成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还要积极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优秀成语故事时受到故事主人的启发,学习故事中主人的优秀品质。

三、提升修养——以经典诵读润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劝大家多读书的忠告。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也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

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四、拓展视野——以民俗文化强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认真学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五、了解家乡——以地域文化固本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不一样,人情风俗、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就存在一定差异。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认识生活开始,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从认识和了解家乡开始。所以,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对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就得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家乡一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就拿重庆来说,得引导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火锅文化等。拿黔江区来说,得让孩子知道土家族、苗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只有从小引导孩子去认识和了解,才会得以发扬光大。

篇10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硬背。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由于大雁入秋即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的常见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Dn,一个念yn。读yn时,《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鸟,嘴短而扁,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在人们的心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迎燕》中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家燕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在越冬期间,其行踪不仅遍及东南亚,还远达澳洲北部。在茫茫大洋上,它们沿着岛链向南飞去,有时两三天不吃食物。当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为耐力不够,夭折在飞行途中。它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几率极高。动物学家作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的几率为47.1%,头年幼燕的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