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

篇1

优质医疗质量管理,无缝不至

医院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质量管控,就连运输也是质量管控的重要环节,比如当刚接受完脊柱手术的患者出手术室后,如果被野蛮搬运,势将导致医疗质量的问题。北大人民医院核心战略为医、教、研、运营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以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为基础(预防性、过程、事后控制),体现利益最大化趋势和承担社会责任,而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closed-loop management)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全流程闭环管理要做到可全员追踪、全程可追溯、可科学统计、可全面分析、可切实操作、可个体纠正。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全员、全程追溯,从院内一直追溯到患者出院回家,那才是追溯的最理想状态。做到数据实时科学的统计分析,目的就是要做到个体化纠正。

具体而言,涉及到所有的人:医疗、护理、技术员、药剂、辅助、学生、志愿者、患者、外服人员等;除了人之外,则涉及所有的物:药品、试剂、高值耗材(植入、介入)、低值耗材、医疗设备、通用设备等,其质量均会影响到医疗质量。实现包括医疗、护理、物流在内的预防性、过程中和事后控制等全流程质量控制。通过医疗、护理、物流各个流程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探索,达到患者预后、患者满意率、效率俱佳的效果。即使是通用设备的质量也要狠抓到位,有的医院手术室发生火灾,危及患者安全,也将对医疗质量造成影响。

对于拥有7000名工作人员,日均门诊量1万,年出院量6至10万的北大人民医院,而在当医院质控抽查率达到5%时,医院的质控人员工作量就已满负荷,如何能做到全程追溯呢?就是三个字:信息化。

王杉指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的必备手段,一方面,医院信息化建设(heahhIT)必须要考虑到患者隐私(privacy),信息安全(security)和保密(confidentiality)。而更重要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制定强制性的医疗信息国家统一标准。几年前,我就提出,全国600多家的医疗信息提供商都有自己的编码,彼此不能共享,这对各医院多个信息化平台的整合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院有21家信息技术的供应商,为了实现业务流、财务流、数据流的共享和一体化,实现数据中心的沟通,不再有信息孤岛,我们着实耗费了很多的精力。过去更换一个模块,牵动平台其他所有的连接,现在,我们的集成平台真正实现了“大电子病历”的功能。

基于医疗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医院,主要包括对“物”(患者、护士、医生、行政管理、设备、标本、器械和耗材)进行标准化的全对象管理;对“联”(多功能网关、网管系统、中间件、医疗云)进行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对“网”(护理追踪、健康管理、实景医学、辅助决策、远程会诊、临床路径)进行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在“物”和“网”之间通过智能识别、移动计算,实现信息共享和全覆盖。我国的医院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来进行信息化建设,眼下美国也仅有3.1%的医院通过了HIMSS Analvtics Stage 7级认证,而美国以外的医院,全球仅有4家达到7级认证水平,北大人民医院2015年5月顺利通过了HIMSS 7级认证。

回顾北大人民医院20年的信息化历程,其中的艰苦和成就历历可数。从1996年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人力资源系统(HR),1999年的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2002年的门户网站(Web portal)系统,2003年的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2004年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NSC)、2006年入侵探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IDS)、血库(Blood Bank),2008年电子病历(EMR)、医院资源规划系统(ERP)、病理信息管理系统(PIS),2009年的ICU、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医院数据决策分析系统(BI),2010年临床路径(CP)、超声影像信息系统(UIS),2011年移动护理信息系统(MNIS)、全院性整体化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Full PACS),2012年信息集成平台(IE Platform)、心脏影像(CardiacImaging),2013年临床数据中心(CDR)、服务器虚拟化(SV),到2014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统一用户管理系统(UUMS)……

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众多信息化平台整合到一起提供数据决策?王杉介绍,201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了信息集成平台,是国内第一批建立集成平台的医院,共有21个供应商完成了29个系统、98个子系统、322个接口的建设,2013年10月上线运行的信息集成平台――架构在HIS、RIS、LIS、PIS、EMR、血库中心等公共服务系统之上的统一数据交互、分析的平台,共包含IE(集成引擎)、IE(公用服务)、EMPI(患者主索引)、CDR(临床数据中心)4个子项目,为“大电子病历”提供技术平台。

临床数据中心(CDR)整合了ECT、PIS、LIS、MNIS、RIS、心血管信息管理系统(CVIS)、患者主索引(EMPI)、会诊EMR、影像中心、血库、手术麻醉、体检等,“大电子病历”以患者为中心,具有集中管理、结构化、实时性、全生命周期的特点,收集了300万名患者信息,2亿条临床数据,2007年至今的住院数据和2009年至今的门诊数据。由IDS、MNIS、体检、科研管理、影像中心、ERP构成的BI系统,以及院内EMPI和院外EMPI为CDR服务。

目前医院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及扩展、手术与操作字典ICD9-CM等3项达到了国际标准,包括性别码、民族码、患者职业代码、婚姻状况类别码、文化程度代码、国家名称码、区县码等7项达到了国内标准,因在系统集成方面的突出表现,北大人民医院在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标准化和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甲等”标准,成为首批医院集成平台互联互通系统达到国家四级甲等标准的医院。

旨在更好地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北大人民医院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共定义了41个交换标准,60个CDA规范,21个业务流程,76个术语字典,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医院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测评改造使北大人民医院的病历结构化程度更趋细致,完善了对外数据交换标准和通信标准,并逐步应用到实际业务之中。比如患者类型代码、ABO血型代码、证件类型、手术切口愈合等级代码、疾病诊断类别代码、用药途径代码、支付方式代码、药物剂型代码、标本类别代码等12个行业标准,及54个国内字典(如人员字典、病区字典等),每个字典都需要核审半年以上,而且,这76个字典只是需要标准化的全部字典的一小部分,目前医院正在运行的1366个字典都将逐步实现标准化、系统化。

全流程闭环管理。隐患尽扫

王杉强调,当下北大人民医院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全面支持闭环管理。医院目前构建起了由信息系统平台、区域医疗协作、临床系统、运营管理、IT基础架构5个领域、73个系统、211个子系统组成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水准大幅提升。

临床闭环管理依托临床数据中心(CDR)而形成。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涵盖医院各个部门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数据,这不是对医院传统移动业务的,而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是真正以患者为核心,把整个链条串到一起做闭环管理。目前已经完整建立了护理闭环管理、检验闭环管理、护理评估、出入科和转院管理、手术麻醉闭环管理、门诊闭环管理、临床营养点餐等多系统闭环管理。

在全过程、实时的闭环质量管理中,“事前提醒”保证给医护人员及时的动态提醒,让医护人员及时地掌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避免过去因人为疏漏而导致的质量问题。系统的251个质控点可谓巨细靡遗,可主动提醒医护人员病历填写的问题,例如无主诉、无人院记录、主诉与现病史不符、无辅助评估记录、手术、操作名称填写有缺陷等,并可自动生成67张质控报表,让质控工作事半功倍。

事中监测保证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系统时刻对医疗质量进行自动监控,特别是对质控关键点的严格的必要性质控管理,让医护人员从繁重的医疗工作中脱离出来,而无需时刻想到病历质量的问题。事后检查使质量管理部门借助于系统,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进行监测评分,实现“环节质控”,对出院患者的病历进行‘终末质控”。

对于诟病已久的临床路径管理,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已经拥有完整四大模块的学习型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系统――整合医嘱的临床路径应用模块,全程变异轨迹追踪管理模块,临床路径评价改进模块,智能化临床路径辅助生成模块。该系统的核心为4W(Who、When、Where、What)可追溯,即就是要知道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什么,让质控人员能及时发现差错及时纠正,便是闭环的管理。

比如口服药、注射药UDD全流程闭环管理,病区医生、护士站、住院药房之间的管理流程清晰。具体步骤如下:病区医生下达医嘱(HIS)一护士站确认医嘱信息(HIS)一住院药房扫描确认(记录审核者信息,如是谁在何时审核了送往哪个病房的药品;记录业务量,审核时间及审核量;记录配送情况,如何时送出或尚未送出)一药师审方(HIS送出)一口服药自动摆药(SPD);注射药UDD(药品单剂量调剂)摆药SPD(预先摆药、打印拣药单、摆药单、注射卡、贴瓶条等)-药师复核(SPD)-专业人员运输至病区护士站-护士接收并核对药品(扫瓶签,药袋,核对腕带)-注射药执行(PDA);口服药执行(PDA)-医嘱(HIS)。

PIVAs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4W可追溯,其核心是“6项正确”――给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物、剂量、时间和途径,特别重要的是最后正确记录,因为我们无法确保我院的1700名护士每个人能一直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目标是用药“零”错误,医嘱全程跟踪,保证患者安全,降低护理差错。具体步骤如下:病区医生下达医嘱(HIS)-护士站确认医嘱信息(HIS)-PIVAs(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房医嘱审核-打印摆药单、贴瓶条等-药剂师摆药-贴条码-配制室配置前复核-药品配置-复核交接单-专业人员运输至病区护士站-护士接收并核对药品(扫瓶签,药袋,核对腕带PDA)-护士扫描(扫瓶签,药袋,核对腕带)执行-确认医嘱信息(HIS)-医嘱(HIS)。此外,北大人民医院还制定了护理PMP(项目管理师),而输血、母乳、检验、手术室、放射检查、医师会诊、生物标本均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等。

数据分析平台。助力决策

“在数据支持决策的BI系统中,除了流程的分析和管控外,医院数据仓库方案提供全院使用的数据仓库,弹性的使用者数据分析功能,可提供历史信息作为趋势分析之需求,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来源系统与分析应用,可支持对疾病的统计分析。门诊、住院、药库、检验检查、卫材、病案和财务为来源系统,实施利用率分析、疾病管理、盈利分析、药品收益分析、医保返还分析。”王杉表示。

以辅助系统“院内感染实时监控预警管理平台”为例,过去发现院内感染的整个过程需时7~10天,且只针对部分科室和病例,依赖医生的临床观察、人工上报和录入的方式,院感控制管理滞后。

现在利用院内感染实时监控预警管理平台,可对全院所有住院病例进行症状监测、手术监测、耐药菌监测和体征监测,收集监测手术麻醉、医技检查、重症监护、临床医疗、实验室等医疗系统数据源,可通过快速响应的两大平台――医务人员的短信平台和出院患者的随访平台,改变医院感染监测的传统工作模式,实时进行症状监测、检验结果监测和项目自动监测。医院耐药预警系统启动后,2011年上半年共预报26次(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2012年同期预警14次。由于提前干预,医院重症医学科耐药聚集性发生出现明显下降。比如一次检查中,对外科手消毒监控时间为一周(2014年8月1日至8日),监控视频时长288小时45分钟,监控总人数3443人次。结果显示,不规范人数141人次(4.1%)。统计结果亦显示,不规范操作的人员中以高级职称最多(36%),其次是初级职称(30%),中级职称最少(4%)。

管理没有最细。只有更细

“一滴水中见太阳,细节决定质量。”王杉总结说,以西直门院区17个手术科室中某科2013年全年的手术情况为例,从麻醉准备结束到等待手术医师三方核查的时间为100 66分钟(167.77小时/21个工作日),从麻醉操作结束到手术准备开始等待医生的时间段为5793分钟(96.55小时,12.1个工作日),这也涉及了医疗质量的问题。一是患者麻醉前等待手术医师三方核查之时,是否会产生心理问题?二是从医疗费用来看,如果麻醉操作结束后的等待医生,多用的麻醉费用谁来支付?由于等待医生而超时工作,手术室人员的加班费用该谁支付?

医疗质量要关注的不仅包括“人”的行为,还有“物”的管理。比如在高值耗材管理领域,医院面临不少的挑战,一是采购金额大:过去2011年支出2.2485亿元,每月所涉金额达到2000万元,近2万品规的高值耗材,基本的管理程序只依靠四联单。科主任(或科主任代言人)填写耗材四联单后,交设备处管理高质耗材进口的工作人员签字,与财务处外派会计签字后即可支出,流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涉及的科室较多,共有24个,采取事后管理,科室负责采购、实物堆放在科里,设备科室不见物;二是很难判定价格管理是否应遵循采购限价;三是“三证”管理方面,资质管理与采购分属不同部门,信息不共享,采购部门不能及时核对耗材及供应商是否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要求,一旦使用可能出现法律纠纷;四是库存管理方面,如果没有帐实核对,出现丢失、重复使用、多次计费等情况很难发现。

为规避高值耗材管控中的风险,北大人民医院引进了医用高值耗材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实现了高值耗材一物一码全程追踪。在医用高值耗材的ERP管理中,统一字典避免了控感办和设备处信息统计不一致;提供自动预警,资质的扫描件导人系统,注册证、生产批号和供应商资质及授权的时效到期自动报红,不用人工查找,可在系统中直接查找到耗材的三证等相关信息;盘库时设定基数库的库存量,具有自动补货功能,可以自动生成采购;系统中可以直接查找到耗材的生产批号、有效期、供应商信息、注册证、使用时间和使用去向;核实收费情况,减少人工操作,可以直接打印四联单。

再比如高值耗材中骨科“走穴”手术包供应商有22个,手术包84个,品规1302个,每个手术包平均143件,金额较高,平均为42.18万元,比如脊柱内固定系统,标配品规140个,标配数量899个,标配金额270.36万元;椎间融合器标配品规22个,标配数量100个,标配金额48.83万元;钛网标配品规18个,标配数量84个,标配金额为44.77万元。高值耗材的管理风险巨大,如果手术结束后骨科包使清单出现偏差怎么解决?我院改进后的骨科包清单,格式清晰,4人核对更为科学。

而低值耗材采购则包括医材、办公用品、印刷品、被服、气体、五金、建材等,过去北大人民医院的低值耗材采购存在不少问题:2008年全院物资总额为8596万元,月均716万元,12 040条,无默认供应商、无价格;2011年低值物资共计7541个品规,183个供应商(包括设备耗材343,低值设备8);领用与发放涉及262个申领部门,2.4万笔申领,3060个品规,发放数量为4507万件,金额为14.986亿元,其中医材占比90.05%。当时各个科室手工填写领物单一库管员手工加总一采购通知供应商送货一到货后按手工申领单发放,造成采购遗漏、错发、漏发,手工单据因字迹不清、潦草,需要多次反复核验,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大人民医院采用现代物流B2B平台,解决了过去“物管不住、财核不准、人搞不清”的问题。具体流程如下:科室分仓库按规范材料字典(名称、规格、价格、默认供应商)进行网上申领一主管副院长电子化批量审批、事前管控一按供应商合并自动生成采购单,方便快捷,分别发送供应商和库管员一供应商按采购单备货送货;库管员按采购单验收货物(加强内控监控供应商货票属实)一院内按科室合并生成发放单并发放(自动化辅助发货准确及时);对供应商按采购单收发票一审核采购全过程(外派会计,全过程监管,完成三单匹配,打印入库单)一财务处自动过账,执行付款(明细账免录入,方便核对)。

篇2

一、安全教育经常化

我们坚持安全教育经常化,强化日常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有起点,无终点;有阶段,无间断;有重点,无盲点。

安全教育年年有主题,月月有重点。2009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安全第一”;2010年的主题是“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2011年的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2012年的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在学期开学初、四五月份、六七月份、十月十一月份,以及学期结束寒暑假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学安全、人身安全、出游安全、实验实习安全、活动安全、集会安全、防自然灾害安全、防溺水安全、防火防盗、防毒禁毒、防传染病、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健康上网、反反传销反低俗等各种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阶段性、多样化。一是启动生命安全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结合科学课程开展生命意识教育,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再到生命安全教育,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二是重视人身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平安。人身安全教育是最主要的安全教育,范围广、阶段长、内容多。不管是2003年的抗“非典”战役、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还是时有发生的校车安全事故、学生溺水事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安全教育的素材。三是关注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要求学校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指导,做好正面疏导与教育,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正确面对学习与考试。四是强调学生的政治安全教育。我们要求政治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崇高理想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当今的反反传销、禁毒教育结合起来。

二、安全演练制度化

应急演练是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成立了突发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全面负责和处置全市教育系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并形成处置突发的快速反应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截至2011年底,我市各类学校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4900个。我们要求,各类学校每学年要举行两次以上的应急演练活动。

三、安全排查网格化

我们坚持落实法人责任、主管责任和属地责任,“谁主管、谁负责”,“谁所有、谁负责”,“谁排查、谁负责”,做到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安全排查层层分解,左右联动、区域划分、责任到人。一是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教育局对各直属单位的安全监管为网格化管理的一级网格,学校对各处室的安全管理为网格化管理的二级网格,各处室的内部管理或对年级组(学科组)的管理为三级网格,各年级组对各班学生的直接管理为四级网格,同时还有学校对家长的指导管理、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协助管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健全校园周边安全网格化管理。在市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市政法委、市综治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等为成员单位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小组,各司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三是建立形成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对消防安全、校舍建筑安全、设施设备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问题,以及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饮食摊点等影响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安全隐患,我局联动公安、城管、交通、工商、食品安全等部门,强力开展隐患排查与重点整治行动,采取定期整治与不定期整治相结合,综合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深入排查和及时清除校园及周边的各种安全隐患,并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工作制度。

四、安全责任全员化

安全责任全员化即要求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全员参与、全员履责。一是落实领导班子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单位党政负责人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具体责任人,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领导及各级负责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二是推行一岗双责,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全员履行安全工作职责。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在积极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责任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将安全管理职责分解细化,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形成“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隐患有人查、整改有人督、责任有人担”的工作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各区县(市)教育局和各学校都要求建立健全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安全工作不落实,在干部考核中不予评优评先、不予提拔,坚决实施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并进行责任倒查,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五、安全管理精细化

一是安全管理职责精细化。在工作时段、区域、人员上实行精细化分解管理,实现四个全覆盖:管理人员全覆盖,工作时段全覆盖,工作内容全覆盖,工作场所全覆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谁组织(活动)谁负责,谁在场谁负责,谁发现(安全隐患)谁负责,培养教职员工全天候的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工作措施精细化。平时巡查要关注到每一栋教学楼、宿舍,每一个实验室、食堂、储藏室、传达室、厕所,每一条消防通道、围墙、下水道;安全设施配备要细化到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环节、每一道门、每一个过道、每一个拐角,做到安全防范无死角,无漏洞。正如杜邦公司要求的那样:“铅笔不得笔尖朝上插放,以防伤人;不要大声喧哗,以防引起别人紧张;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否则医药费不予报销;骑车时不得听随身听;打开的抽屉必须及时关闭,以防人员碰撞;上下楼梯,请用扶手。”

六、安全文化立体化

校园安全工作,要实现由师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构建,最终达到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

从单一的安全教育到立体化的安全宣传。一是安全宣传载体立体化。既可以办好宣传橱窗、手抄报、黑板报,又要搞好广播影视的播放、网络媒体的渗透。二是安全宣传方式立体化。既有文字图片资料的视觉宣传,更要有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的有声讲解;既有理论教育的被动接受,也有安全演示、演练的主动体验。三是安全宣传受众的立体化。安全宣传既要牢牢把握对学生的重点引导,也有对教师的全面关注,还有针对家长的指导与交流。

篇3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及师生的生活提供服务。其负责高校各分学院的生活保障、环境布置、基本建设、物资管理、采购供应等多项事业的综合服务工作。管理范围主要涉及到师生食宿、物业服务、生产安全、班车运输、校产物资、环境绿化、办公用品、能源供应、基建修缮、消防维护等方面。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教育中心的工作进行有着必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教育中心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工作。

1.1管理制度精细化。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必须行之有据,有规可依。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服务工作,其是全面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要想把后勤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就必须健全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健全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后勤管理部门要立足学校的发展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并经过科学论证,建立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其次各项制度的范围要涵盖后勤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公寓教室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环境卫生制度、物业管理制度,生活区管理制度,维修制度、财务制度等;再次后勤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熟悉掌握工作流程,把精细化管理制度作为后勤工作的行为准则。

1.2管理职责范围精细化。

1.2.1优化食堂管理。首先是食堂承包商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使用竞争机制,对有兴趣承包学校食堂的承包商进行择优选取竞争,选择信誉好、资质优的承包商;其次是食堂经营内容方面。要全面监督食堂的发展计划、食物价格、食品卫生、技术操作安全等;不定时检查食堂的食品制作过程,检查食物产品的安全质量,定期给予综合评价。除外,还有食堂其他方面内容的管理。如做好食堂机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状况;又如食堂水电气等能源消耗的监督等。

1.2.2优化校园安全生产管理。校园是从事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全校师生长期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全面开展相关工作,进行校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优化:一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基本安全教育,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对各类人员用电用水用气、实训室操作、高处作业、放火防爆、夜间行路、防盗防劫等进行必要指导和安全宣传;二是对重要校园设施设备由专人管理和维护,建立禁入制,并加强升级培训,持证上岗;三是协助保卫处及时做好各项事件事故的后续处置工作。除外,还要对校园各类施工建设和大型活动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严格规范管理,掌控整体情况,确保施工和活动的安全有序。

1.2.3优化学校基础建设修缮管理。首先是做好基本管理工作。包括基础建设的立项管理和档案管理、建设项目的现场管理和协调配套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等;其次是做好建筑修缮和养护工作。包括建筑架构、柱梁和基础沉降的主体工程、门窗装修工程、楼平面工程、屋面工程、抹灰油漆粉刷工程、水电卫弱电设备工程和金属构件等的修缮养护,选择优质施工单位动工并实时监督管理。除外是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包括锅炉房、配电间、浴室、太阳能设施、中央空调设施、消防器材设施、屋顶设施等公物损坏的更换维修;校园管道上的雨污水、上水、消防管道、闸阀、井道等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还有各种设施设备的检查和保养工作。

1.3高校经费管理精细化。高校后勤管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做好学校的经费收支工作。后勤管理部门有必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有效的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能。因此,首先,后勤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做好规划,做到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管理有制度、监督有要求。通过相关资料数据分析,有计划地使用预算资金,在学校领导批准的预算范围内,根据计划进度、季度变化有计划地指出,避免出现资金流转困难现象;其次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严抓内部纪律,财务人员各司其职,保证每笔支出和收入有明确的数据记录。作为基础办学形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形成高效率的教学模式。相对于普通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和职业性,不断打破原有学历教育的局限,注重教育与能力的结合,强调实习、实践环节,最终向就业模式进行转变。这种形式的转变主要强调三个方面,首先强调看得准,针对企业需求、社会学球和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分析,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公共课等学科进行适当改革,并且在学习制度,实践方法方面进行灵活设定。通过教室的转移,考核制度的变化,双证书毕业制度的转变等方式进行培养效果的提升;其次要注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人才的缺口,我们在进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时要抓住这个现实情况,增强学生技能的可塑性,最终促进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最后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着力点。上文我们提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离不开这方面的培训。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走入到企业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能力,掌握新的技术和能力,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我们还要具有前瞻性,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和技术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要加大培养力度,确保人才的有效输出。除外,做好学校决算工作。由后勤管理部门会计人员按实际支出的项目数额进行核算,通过核算,找出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制定下一年的预算标准。

1.4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精细化。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力度的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我国目前阶段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的专业管理知识也只是局限于所管理学校的范畴之内。面对我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趋势来看,高校学生人数必定会不断上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不足,长期下去必定会导致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崩溃。因此,从专业化知识入手抓管理人员是大势所趋:一是从选拔管理人员方面入手:要求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刻苦耐劳的精神的人才能最终录用为后勤管理人员;二是加强在任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进行培养来加强他们的能力;三是建立相晋升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1.5困难学生救助机制精细化。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教育机制,高校学生是来自我国四面八方的学子,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占了高校学生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师范院校,农村学生更是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我经济的繁荣发展,高校的收费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致使很多农村学生难以支付所需费用,生活费拮据等现象也愈演愈烈。高校后勤工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时刻与学生的吃住行打交道,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后勤管理部门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勤工助学部门,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对无法缴费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资助,或者通过勤工助学渠道提供给他们相关工作,以解决他们的日常花销,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贫困学生成才,更有利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2、结语

篇4

关键词:校园安全;平安校园;信息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2-02

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实践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主战场之一,是社会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校园的安全稳定,对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大学往往承担着很多社会功能,校园管理和运行相对独立。就校园安全来说,承担保卫任务的主体多是大学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遵从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校园管理的压力和复杂度迅速提升,学校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学的人口密度大、资源集中度高、师生防范意识较薄弱等特点,使得校园成为偷盗、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多发区域。面对挑战,清华大学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一、视频监控数据链再造

清华大学在功能上将校园划分为学生区、教学科研区和居民区,采取了分区负责、三区联动的安全保卫机制,相应地建立了三个视频监控中心,负责监控对应区域的摄像头视频信号。从实践检验上来看,这种机制合理有效,且符合监看员并发处理能力有限的生理特性。

然而,利弊总是共存的,三个监控中心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整个校园的综合指挥方面,领导无法在一个场所调看全部摄像头的画面,给统一指挥带来了不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制定了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交互中心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依托发达的校园网络和先进的3G通信网,构建对用户透明的视频监控系统交互中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目标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交互中心主要由管理服务器、视频服务器、WAP(手机)转发服务器以及与各监控矩阵相连的接口服务器构成。管理服务器对用户权限、监控摄像头列表、调用请求、控制信令等进行管理;视频服务器实现视频流的编码转换、中继、对校园网用户等功能;WAP(手机)转发服务器实现手机调看请求的受理、视频编码、向3G通讯网手机用户等功能;接口服务器实现监控矩阵控制、摄像头控制、监控信号首次转换编码等。

视频监控系统交互中心的建成,完成了校园视频监控数据链的再造,使得全校的视频监控信号实现了可控地整合共享。相关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用电脑客户端调用其授权范围内的监控摄像头的实时画面。还可根据需要,将任意会议室、办公室等场所设置为临时指挥中心,调取全校任意摄像头的监控视频流,大大方便了大型活动的综合指挥。此外,运用迅速发展的3G技术,使得管理人员在外出时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看监控画面,了解现场实时情况,完成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决策。

二、安保力量定位调度

校园内安保力量主要由治安巡查队、交通巡查队、校门守卫队和物业保安员队伍构成,其中两个巡查队在校园中流动巡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机动力量。长期以来,由于监督检查手段过于单一,对这两支队伍在外巡查时的实时管理较为粗犷。此外,对他们的指挥通信多是通过无线对讲机来完成,无线对讲系统为广播方式,保密性较差。

为了提升管理的精细度,引入了基于GIS技术的GPS定位调度系统。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简称,它利用在太空中的GPS 定位卫星的信号实现对定位终端的定位。我们在GIS 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引入GPS 定位技术,建成了定位调度系统。该系统依托于GPS 定位技术、GPRS 无线通讯技术和GIS 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持有定位终端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定位查询。定位终端通过采集卫星信号,计算出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然后通过GPRS 无线通信网上传到GIS 系统中,查询人员可以通过任意一台上网的电脑,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形象地看到被定位人员或车辆的实时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依托该系统,为安全保卫人员和车辆配备了定位终端,他们的实时位置就展现在电子地图上,同时定位终端和手机一样,具有一对一的通话功能,可以实现对每个人员的直接指挥,提高了保密性。定位调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交互中心一起,构成了对安全保卫指挥体系的技术支持。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监控网络,立刻调取现场画面;另一方面,可以查看事件发生地点周边的安保力量分布,并直接指挥附近人员前往处理。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查询安保人员和车辆的位置历史轨迹,丰富了监督管理手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调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消防设备设施管理

防火是校园安全的重点工作,维护消防设备设施的良好运转,是防范火灾发生、恶化的必要保证。然而,面对成千上万的烟感探头、灭火器等消防设备,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人为疏忽造成的遗漏似乎不可避免,成为了一个个安全隐患。

利用数据库、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建成了消防设备设施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对全校烟感探头、报警器、灭火器、喷淋管道、消防泵(栓)等消防设备设施的分类管理,详细记录了每个设备设施的名称、位置、责任人、供应商、投入使用日期、设计寿命、上次维护日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员全面了解情况,相比过去依靠纸质记录的管理方法,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极大限度地延长了资料的生命期,减少了管理人员工作变动可能带来的资料信息丢失的风险。在设计系统时,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各类设备设施制定了相应的提醒规则,在设备设施巡检、维护、报废等各类时间节点前自动提醒管理人员,并可以生成打印本次需要处置的设备设施清单,杜绝了因人员疏忽造成的安全隐患。

四、实名制门禁管理及分析

实施校园内部的门禁管理,对于规范校园管理、实施分区域及等级准入、限制外来人员进出特定场所、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门禁系统从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都选用安全级别略低的ID卡作为门禁卡,并且以非实名的方式发放给居民或员工使用。这类卡的特点是制作成本低,发放简单,但带来的问题是容易被复制,安全性较差。此外,非实名的运行机制,也使得进一步开发扩展功能的空间较小。

清华大学依托于校园智能卡和清华园街道的社区服务会员卡,实现了门禁系统的实名制管理。所使用的工作证、学生证和社区服务会员卡,都采用安全等级较高的CPU智能卡,且在卡面印有持卡人的姓名、卡号和彩照等信息,实现了一对一的实名制管理。根据持卡人的不同身份,分别授权其可以进出的场所,如教师可以进出所在实验室、办公室等,学生可以进出所住宿舍楼、图书馆等,家属及居民可以进出居住的居民楼单元、社区图书室等。此外,还配备可移动式刷卡设备,在遇到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时,可以实现对特定区域甚至整个校园的临时出入管控。

门禁系统本身只完成了简单的出入管理功能,但对门禁等刷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加以应用,则会衍生出很多高级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例如,分析学生进入宿舍楼的刷卡信息,实现了对学生按时归宿的统计和管理;分析学生进出教室楼的时间,可以得出反应教室楼使用情况的“学生数―时间”曲线,优化开放教室数量、安排保洁时间等精细化管理。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管理和运行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将在平安校园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篇5

1.后勤服务的质量需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率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消费观念更新,对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满足吃得好;不仅要求住得宽敞,还要满足住得舒适……已成为当今高校后勤服务对象需求的时代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者步出传统服务习惯樊笼,创新服务理念。

2.后勤服务人员数量逐年降低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控制教育质量的核心。为了有效控制教学质量,高校引进的师资需要高学历、高职称,这无可非议,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新聘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既分配不到后勤管理部门,也不愿到后勤管理部门,能充实到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要么是引进人才的家属,要么是编制外的临时工。而另一方面,后勤管理部门随着原有员工年龄老化,逐年退休减员,编制内的管理人员逐年减少,新聘的非在编员工雇佣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致使后勤管理服务质量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

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困境

1.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首鼠两端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顾虑重重,左右为难。稳定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素,如果学校食堂经营、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等工作由社会企业来办,一旦出现食品卫生或校园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百口莫辩,因而很多高校“两害择其轻”,宁愿搭上人力物力财力,自己办后勤,但求平安无事。其次,高校在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产权不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应如何既维护学校师生切身利益,又能自如地应对社会企业的激烈竞争,目前国内高校鲜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也尚乏敢为人先之高校,大家都在徘徊观望。第四,许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需要附加解决配偶工作等优惠条件,而后勤管理部门一旦走向社会化,高校人才配偶这个最理想的“收容所”就可能消失,因此,高校领导对后勤部门并不十分重视,社会化改革只好一拖再拖。

2.学校师生参与管理方式单一、范围狭窄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师生直接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成为比较通行的做法,而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薄弱。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也是后勤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理应在后勤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实中很多高校也在实施类似的管理模式,但师生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是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师生维权意识不强,参与后勤管理的方式单一。国内高校师生参与的方式一般只是由部分师生组建相关监督小组,对后勤管理工作提些反馈意见和建议,缺乏直接参与的热情与方式。第二,师生参与后勤管理的范围狭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涵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学生饮食住宿及水电供给、校园环境建设与保护、消防安全及安保等方方面面,但在大部分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仅仅涉及食堂、住宿等相关领域,其他方面的工作参与度近乎空白。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师生是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其监督者,如果不能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其工作的透明度和满意度将难以得到提升。

3.服务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改革举步维艰

高校后勤产业化改革思路已提出二三十年,但进程缓慢,成效不理想,其中有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也有高校内部的体制管理模式的习惯惰性作祟;而且高校后勤产业既要接受市场经济法则,又要受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产业化改革举步维艰。此外,后勤产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和法人资格,责权利不均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长期以来大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技术或管理培训;在“大锅饭”的体制下,缺少健全的必要的奖惩制度,成本观念缺失,较之社会企业竞争力不强。

4.后勤管理的文化宣传不力,凝聚力缺失

现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缺乏文化凝聚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后勤管理自身角度来说,与其成员结构有关:一方面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员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编外人员(临时工)多,流动性很大,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普遍认同的管理文化。从高校管理大环境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忽略了高校后勤管理文化,即使重视一般也就停留在校园环境建设之层面,后勤的服务管理文化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很少进入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常见的是将后勤管理等同于“吃喝拉撒”,划归校园文化范畴极为罕见。这种习俗的偏见,当然也就难怪宣传部门等不将后勤管理视作为一种文化予以重视。

三、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深化改革探索

1.以点到面不断探索管理新模式

诚如前文所述,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众多改革和研究者的共识。只有改革,才能有所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尽管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存在争议,其实质在于管理模式的选择,而不是需要不需要改革;其焦点在于如何协调好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科学取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者间的权重。但是,不尝试改革,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尝试了,或许将经历很多挫折,承受失败的痛苦,但也蕴藏着成功的希望。为了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笔者认为,后勤管理的改革可以由局部先行,而后推向全局,以点到面不断探索后勤管理新模式。例如,浙江省某高校在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标进程中,首先明确界定校方与后勤管理承包商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甲乙双方的职能,将后勤工作的规划管理、资产及收费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等权力握在学校手中,以保障校园稳定;乙方则承担生产及经营管理、安全运作、教育职能等,争取从业者的经济效益,以此建立一种对等依存、互动协作的甲乙方关系,厘清了双方的职责权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再如,福建工程学院在食堂承包经营成功的基础上,又学习当代市民社区物业管理的方式,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逐步对学生宿舍、办公楼、教学楼等公共设施实行物业托管,在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有效保障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又不放弃对物业经营服务水平的监督权和考评权,同时双方共同制定了突发事件的联动应急预案,为师生的人身安全、学习工作增加了一道防护栏。实行物业托管,解放了后勤系统的人事权,拆除了高校招聘制度的人为屏障,为引进专业后勤管理人才铺平了道路。

2.以生为本不断创新师生参与管理方式

师生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体,参与后勤管理有助于落实高校“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有利于加强后勤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综合研究国内外师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①教师员工代表担任后勤管理顾问,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提供调查咨询,把握市场动态,并及时反馈给经营者,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②师生员工组建服务质量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管理监督权,传达学校师生服务需求的心声,随时与后勤管理部门交换意见,寻求双方共同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③学生以工俭学的形式直接参与后勤服务工作,这种方式既扶持了部分贫困学生,又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借鉴和创新多种形式的师生参与,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是实现和谐共赢的重要措施。

3.借鉴企业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度

精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后勤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先抓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周密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主要的做法包括:①建立科学、规范、周密、可行的管理条例,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②加强值班检查制度,实现对管理的全程控制,坚持写工作日记,使精细化管理可查可控可复制;③精细化财务管理,以开源节流,降低生产和管理的成本;④完善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⑤细化财务信息反馈,有效管理相关单据、报表,以便为后续的经营行为提供参考。精细化管理是促进高校后勤由职能部门向服务型组织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本要求。

4.把握时代特征,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对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家教育部在20世界末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高效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子系统:①后勤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后勤工作公开、服务项目的选择与评价、“校园一卡通”等电子终端的整合支持服务等。②财务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经营成本、账目支出、统计核算等工作的有效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财务透明度。这两个子系统一般可挂靠在学校或后勤的专门网站上,以有效实现政务公开、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实时监督。这是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核心环节。当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也对后勤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应该根据需求不定期地、分批次对后勤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还要利用该网络平台,宣传后勤管理服务文化,畅通与师生对话渠道,增进相互理解,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5.围绕大学精神,营造和谐共赢的后勤管理文化

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一定的文化凝聚力,对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外营造经济行为与师生权益“双赢”的局面,这是培育后勤文化的最终目标。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师生与后勤员工双方的各项权益,为创建后勤管理文化提供前提条件。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要致力于培育员工的文化素养,增强服务意识和岗位荣誉感,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思想基础。再次,培育互利共赢的服务理念,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将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师生的基本权益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的在校生活和工作、学习提供贴心保障,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支撑条件。第四,营造民主融洽的人际关系,依托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服务技能比赛,加强员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氛围条件。第五,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通过评优评先的形式,鼓励广大后勤员工爱岗敬业、力争上游,以凝聚人心,使员工的个体进步与学校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创建后勤管理文化的促进动力。通过围绕大学精神,将后勤管理融入学校高等教育管理,抓好以上几个环节,再加以广泛宣传,逐步营造和谐共赢的后勤管理文化。

四、结语

篇6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__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保障,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全力迎接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

二、年度主要工作计划及目标:

1、科学管理,强化师德建设,巩固行风建设先进位次,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2、全力迎接省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

3、以实施省校舍标准化工程为契机,实施中心幼儿园新建、大养德小学食堂餐厅新建工程和固堆小学、千庄小学旱厕改造工程;

4、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注重软件建设,提高使用效益;

5、优化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做好中小学实验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再上新台阶;

6、扎实推进教研教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细化中学“三为主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全员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做好教师基本功、实验教师操作技能提高;

8、发挥中学、中心小学辐射作用,做好大养德小学、小宫小学、小宫山小学特色品牌创建工作。

9、有效保障教育系统平安和谐稳定;

10、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做好已婚育龄妇女及时妇检、男单职工管理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营造浓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1、深入开展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健全师德考核考评制度,开展师德承诺等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加强学校班子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营造浓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大干部考核力度,举办校长论坛、主任论坛等活动,提高教育干部管理水平。

3、推进实施中学“三为主六环节”、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外出学习听课、专家引领、教改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推动中小学教研教革纵深发展。

4、推进学校工作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细则,扎实开展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细则,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1、积极协调土地指标问题,加快中心幼儿园(朝阳社区幼儿园)的建设,确保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

2、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计划实施大养德小学餐厅建设、固堆小学和千庄小学旱厕改造项目,争取2014年9月验收使用。

3、继续开展校园“四化”建设。使校园在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风貌。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继续开展创建“师德示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培树本单位师德建设典型学校、典型个人;继续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三十佳”和“双满意”评选活动。

2、不断完善镇域内小学校长、教师交流任职、支教制度,完善“镇域内教师互动机制”,进一步做好支教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教师请销假制度,实行教师末尾退出机制和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稳步推进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评选活动,发挥名师、骨干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名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切实做好“优秀教案评选”、实验教师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完善奖励机制,力争更多更好获得各类奖励。

4、促进 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完善“班主任研究室”研训制度,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工作论坛。研究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养成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意见》三项活动。

5、继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我读书、我成功、我奉献”教师读书活动,推进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举办“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比赛,发挥中学、中心小学带动作用,巩固我镇教学基本功考核一类学校成果。完善省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6、发挥中学专职实验教师、中心小学实验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我镇实验教学有新的突破。

(四)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组织学习并落实《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2、牢固树立“质量兴校”意识,加大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完善教育教学过程的考评体系,认真实施《__市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成绩,力争中学各科及格率提升10%,全镇中小学教学成绩位居全市中上游水平。

3、继续组织好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和音体美专职教师实绩考核工作,完善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以优异的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誉。

4、发挥团队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中小学进一步实施《巡课巡岗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五)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

1、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的各项制度和预案。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扎实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的每一项工作。

2、加强安全知识宣传,积极开展系列演练活动,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落实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实行《一岗双责制度》、《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

4、加强安保队伍培训,完善管理考核制度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六)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做好已婚育龄妇女及时妇检、男单职工管理工作。

篇7

后勤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并且也是高职在校学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有效保障。随着国家不断推进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前进节奏,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这些学校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育教学制度领先、领导在管理的能力领先、专业设计实力领先、服务社会制度领先、综合水平达到大程度领先的最重要基础与关键点就在于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专业性。从当前国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示范性的时代背景来看,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强化、内涵式的后勤管理建设任务的工作势在必行,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满足全校师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是支撑学校整体工作顺利、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后勤工作是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有效动力,是开展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其次,后勤的行政工作是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全校师生开展教育的课堂,可以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与稳定运行。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特性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在占据学校工作重要部分的同时,有着其区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身特性。

(一)基础性与保障性的结合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后勤保障工作具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用。它不单单在物质上给与保障,在通过后勤人员良好的服务与热忱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师生们提供了情感保障。

(二)服务性与安全性的结合

后勤的工作人员应该以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来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素质教育,还必须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师生能够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进行学习。

(三)管理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就在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表明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校是一个无形的大讲台,后勤人员同时也是不站讲台的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劳动教育、爱护公务教育、爱校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方面进行素质教育。

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后勤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其自身的特点也正是顺利推进后勤工作改革的基础,所以必须创建节约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理念作为一种理想、观念,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和教育中已经大量的应用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尤其是在大型的上市企业。因为理念一词不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其中的成分也很多。理念对于实践的意义与意识来说更加的浓郁,其内涵迫切表达了改进对于管理团队的意义。因此,后勤管理与服务制度在高职中不仅是表达了一中观念也是一种理想诠释,可以作为行动指南是它独特的一面。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示范性后勤管理观念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更新,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格局,在新格局中稳步地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的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不同于任何一个社会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具有特定的运行目标与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的主体也是特殊的,它主要围绕高职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必须在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提下,以科研、教学的改进和师生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发,通过公益实现服务带来生存,服务带来发展,服务带来效益的最终目的。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通过管理规范、管理思想以及优质服务来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它具有教育与服务的双重性。因此,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是顺应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最基础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二)有效创新“精细化、柔性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式

一定的模式既体现一种管理的理念,也是活动内容与流程的重要展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进步的灵魂。在国家不断深入地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汹涌浪潮中,高职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更加有效的创新采用“精细化、柔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注重管理过程与细节,实施精确的计划、控制、考核、决策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拥有人本与科学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注重细节;二、科学量化;三、立足专业。为了把精细化管理做的更好必须把这三点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它更是一套管理方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企业要向做大做强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其中包括:一是精细化操作,就是指后勤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与标准进行,为了让学校的基础运营更加正规化、标准化,员工都应该遵循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二是控制方面的精细化,它要求后勤的管理工作必须遵循设计、审核、执行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全局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精细化的分析,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是精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后勤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跟踪。柔性化管理重点强调以人为本,根据组织的文化、精神气氛以及共同的价值观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研究人的心里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强调尊重人格、适应人性,重在文化的渗透与情感的触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其次要发动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坚持后勤部门的领导基础上建立各种自律委员会,时时掌握学生们的需求与意见。当然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做到以德服人、以情动人,以修己安人方式,在师生中创建持良好的管理形象,进一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三)打造一支业务素养高、竞争力强的后勤团队

高校的后勤工作渗透在包括从师生衣食住行到校园安全,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等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来看,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配置结构不均合理,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后勤职工或者一些分流职工。这些人很大程度上缺乏娴熟的业务素养,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并且知识面比较狭隘。因此,高校就必须适时引入新人新方法,挑选知识性与技术型并存的鲜活力量来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在建造一支知识型、专业型的骨干队伍的同时,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工作,让员工在知识水平与业务水平上不断地提高,增加人力价值。其次,还要加强监督与激励制度,完善招聘、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激励员工的认真工作态度。总之,高职院校中的各种工作与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模式戚戚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与服务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多种培育模式,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底蕴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形成。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等等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而言,文化贯穿于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是管理工作人员和师生生活的具体形式。由此,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就这样地应运而生。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展示,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战略部署,有效地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并作为精神食粮贯穿在师生的生活当中。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历史使命,他们表现出来的服务意识与道德行为不仅了体现了荣誉感与责任感,还展示了一种文化。通过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育,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产生顺应发展的凝聚力。这种培育战略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天然动力,大力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文化建设的指标之一,同时占据重要地位。

五、结语

篇8

管理工作精细化,年级管理团队化

要想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学校管理亦应如此。作为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的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两个创新观,积极开展了十个“十分钟”管理方式。

两个创新观即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把小事做到极致,实现管理精细化。十个“十分钟”即早晨、中午十分钟巡视;班级卫生十分钟完成;班主任离校前学生一日表现十分钟总结;课间十分钟德育故事;课间十分钟红歌欣赏;年级组长每日下班前教师一日表现十分钟总结;安全工作自查十分钟;年级学科教研组每日磨课十分钟;心灵鸡汤、健康锻炼十分钟;经典教育十分钟。学校每天十个“十分钟”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学校的管理向正规、常态化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化,学生培养素质化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为特色,着力打造“六个千”校本特色活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师生道德修养。

传承国学经典,强化养成教育。活学活用《弟子规》,以其为抓手,结合学习国学教育校本教材,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并指导学生落实在行动上。以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为依托,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途径,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建特色班级,彰显办学理念。通过“忠信班”,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亲仁班”弘扬孝道;通过“学礼班”让每一位学生明礼。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一班一特色”育人环境,彰显“育诚育爱”的办学理念。

实践养成教育,加大社会反响。每年举办以“孝道、感恩”为主题亲子趣味运动,亲子经典朗诵会等;在学生中开展以《弟子规》内容为主题的书法、篆刻、摄影、绘画展览或汇报演出;结合校园主题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和家长对社区的卫生进行清扫,同时加大社区传统文明美德行为劝导、宣传,增强社会反响。

科普教育特色,激发学生智慧。开展多彩科普活动,着力打造以“科普教育特色”为目标的校园品牌文化特色教育。依据自身优势,开发珠绣、科幻画、生物园、篆刻等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学校元素的科技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通过每周一次的课程教学、每学期一次的知识讲座、观摩等活动,培养学生中的科技活动积极分子。通过科普特色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为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千”特色教育,强体魄增素养。着力打造“千人千绳”“千人齐舞”“千操”“千人齐唱”“千人千笔”“千人诵读”等“六个千”校本特色活动,初步实现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个成功,享受一份快乐”的活动目标。

学科教研常态化,课堂改革常规化

以实践“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加强有效课堂的建设为契机,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制度,建立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的基层教研组。通过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做到学科教研常态化,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推进课堂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六个一”校本教研活动。教研室、教务处下派学科教研员,督促年级学科教研组认真开展好“六个一”校本教研活动,包括“每日磨课十分钟”“每周一次集体议课、备课”“每月一次‘常态课’推门听课”“每月一次‘月常规六认真好老师’评教活动”“每月一次单元检测”“每学期一次年级学科组公开课”。

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每日磨课十分钟”使青年教师养成与有经验的老教师随时随地进行研讨的习惯。同时,年级组教师实行结对捆绑发展,既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也促进校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名师引领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在教学中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让他们成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

始终坚持“抓细节管理,师生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学校安全工作凸显“六大特色”,包括“无间隙”“接送卡”“家校齐牵手”“护校队”“路队制”“防护墙”。学校以此进一步提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篇9

主题为“互联新校园,携手众教育”的华为教育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等领导、专家、教育用户及合作伙伴等200余人参会。华为首次举办此教育论坛,彰显了其对教育市场的重视和决心。

“众教育”的理念概括了华为对于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价值主张。无论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老师、家长,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学校、政府、社会,还是参与支撑的各企业,教育非某单一力量所能托举,它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众教育”的精髓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人人皆可得的公平教育环境;而华为秉持“聚焦、被集成”的开放合作战略,聚焦自身最擅长的IC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提供,围绕用户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结成方案联盟,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技术领先,拥有业界最全的“云、管、端”ICT产品,无疑是华为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优势。

云:是指云计算、存储、数据中心等系列IT产品。华为的FusionCloud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大幅降低IT系统的复杂度,让IT团队专注于业务和流程创新,助力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它包括水平融合(华为自主创新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提供面向数据中心的异构多厂家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池的水平融合)、垂直融合(存储、计算、网络深度融合的FusionCube一体机)、数据融合(FusionInsight企业级大数据解决方案)和接入融合(FusionAccess桌面云)四位一体的全融合,对企业与行业传统数据中心的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重构”。 华为存储产品齐全, 覆盖高中低端企业级应用需求,涵盖全分布式(all-scale out)存储、应用广泛的T系列统一存储、新兴的全固态存储Dorado产品以及灾备方案和相应的部件HDP/VTL/VIS等。分布式数据中心(DC2)可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

管:是指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面向教育用户推出全系列的网络产品,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

端:是指面向移动学习的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

对于行业新的需求趋势,回归教育市场后的华为有着精准的认识。经过潜心研究,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的基础上,华为继而推出“教育云”、“数字校园”、“多媒体教室”、“电子书包”等纵向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的各个应用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华为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研等业务的深度渗透,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从此步入云时代。面向云时代的校园网络遭遇了诸多挑战:业务向云迁移,安全威胁、移动终端激增。

如何破局?华为有新的思考,推出高教校园网络解决方案。其网络架构包括:敏捷云平台、精细化运维、无线校园、安全可管控。

何为敏捷网络?精简管理、业务融合和灵活演进构建了基本的敏捷网络。华为认为将原来的三层网络变成两层网络,业务控制层用几台交换机进行虚拟化,能提升巨大的管理效率。但这并不够,将接入层变成即插即用的傻瓜式设备,SVF(Super Virtual Fabric) 能让整个网络虚拟成一台设备,可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有线与无线融合成一体网络,实现业务随行。敏捷网络还拥有灵活演进的能力,从升级设备变成升级办卡,新业务可自由扩展。

精细化网络运维方案中,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部署,提供PPPOE/IPOE/802.1X/WEB/快速认证/绑定认证等全面认证方式,支持PC/PAD/SMART PHONE/哑终端等各种设备接入及认证,能按目的地址(目的网段)区分业务类型,形成不同业务流量统计,不同业务对应不同费率,满足用户差异化费用结算、业务增值等需求。

无线校园网络方案从易管、稳定、安全、先进、智能等方面入手,帮助学校在不同的场景下部署无线网络,应用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提升用户的应用体验。

安全能力与应用识别深度融合的六维控制希望能够通过安全中心将所有的网络安全融合在一起,自动实现网络隔离、全网安全信息搜集、安全事件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精准定位。

目前,精细化运维方案在南京大学,无线校园方案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校园安全方案在北京大学,敏捷校园方案在西南民族大学均成功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华为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实现素质教育;如何提升教务管理,实现科学决策;如何减小区域差异,实现教育公平公开,而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建立在ICT基础上的。“教”要远程、无线、多媒体化;“学”要电子化、移动化;整合信息,“管”需要信息平台,校校联通;创造和谐,公平公开――“公”需要信息开放、网络高可靠。华为的基础教育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教、学、公、管、网”合一,有线无线一体校园网方案可以让教学更生动、更主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华为认为,基础教育也步入了云时代。当前,基础教育云平台普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品牌、弹性可扩展的架构和融合的IT运维管理。教育云平台需要数据中心网络支持GE、10GE、40GE至少10年的生命周期,并可以扩展。而并行计算、3D渲染和搜索等业务则需要无阻塞的网络结构,要支持虚拟化,要高品质的网络保证业务稳定进行。弹性易扩展,支持动态虚拟化、网络融合开放,实现统一管理,这是华为基础教育云数据中心的思路。华为数据中心交换机拥有最高性能的引擎,支持云业务长期演进。在虚拟化方面可以实现网络按需部署,动态适配业务,保障教育云业务稳定运营。

篇10

一、转变观念是抓好落实的前提

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学校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着力增强政治意识,要从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各单位主要领导要把安全稳定问题纳入政治范畴和政治视野,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落实。着力增强危机意识,常存危机意识是化危机为转机、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某些成绩、形势总体平稳的情况下,更要强化危机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着力增强责任意识,要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安全稳定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石和支撑。着力增强大局意识,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一个学校发生的影响安全稳定的小事件,极有可能经过媒体发酵传播演化为影响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

二、强化基础建设是抓好落实的支撑

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搞好精细化管理,为抓好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十部委颁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指导我们工作的重要规章和纲领性文件,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学校要以此为依据,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度落实上,要保证全体干部、教师人人知晓,规范执行。彻底改变安全制度内容老化、涵盖不全和执行不力的现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都要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人人有任务、有压力、有动力,要明确完成的时限和基本要求,不能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更不能走调、变形。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督查机制,及时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落实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在督查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凡是有量化指标的工作,都要按要求完成;凡是有明确时限的工作,都要按时完成。

三、科学施策是抓好落实的保障

学校领导干部要俯下身子,静下心来,把本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吃得更透一些,把问题找得更准一些,把思路理得更清一些,把措施订得更实一些。抓重点,抓要害,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以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稳定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带动全面工作的整体提升。总的来说,当前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大力推动从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型、规范型转变。

要在推动规范化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其一,加强痕迹化管理,实现档案规范化。全力推动学校安全工作档案实行“三专管理”,即专人负责、专柜保管、专本记录。档案不仅要有文字资料,对大型活动也要保存图片、视频资料。其二,加强软件建设,实现制度规范化。各学校要健全符合本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要在推动科学化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着力在四个体系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体系。重点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即学校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学校安保人员队伍、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努力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常态化、安全教育活动多样化、安全教育载体现代化。三是加强隐患督查排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隐患排查制度,做好日常巡查、检查和排查工作,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隐患,规范不留空当。四是加强安全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结合教育部即将出台的《中小学安全标准》,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四、创新工作是抓好落实的引擎

在落实过程中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在工作创新上做文章。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高起点谋划思路,高标准制定措施,高效率推进落实。要结合实际,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创新校园安全稳定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单一、静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模式,推行综合、动态的工作思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突破就安全稳定做安全稳定工作思维藩篱,站在教育工作全局的高度积极思考安全稳定工作,结合各项工作实际,着力在“教育、管理、防范、督查”四大安全工作环节上进行长效机制建设,编好平安校园的“时间网”,做到“不留白”,织好平安校园的“空间网”,做到“不留空”。

创新虚拟空间管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渗透和影响愈加深远,及时化解虚拟空间矛盾纠纷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加强学生文明科学利用网络的教育,宣传信息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讲解国家有关部门对信息网络、手机短信等平台的监控措施,并自觉遵守相关网络法规。同时,关注教育系统服务器由自己管理的网站安全,加大网站管理力度,及时排查各种网络危险因素。另外,适时建立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及时有效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五、借势借力是抓好落实的推手

首先,要借“时”。在新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安全稳定工作全面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干部要树立机遇意识,借势发展,把现有资源和工作机遇有效对接,把各项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借“势”。面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的形势和艰巨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要蓄势而待,顺势而动。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的工作,放手去干,对条件尚不十分成熟的工作,要稳中求进,逐步展开。最后,要借“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校园周边治安治理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大力配合“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效应。学校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加大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间联合执法、信息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机制,构建联动式管理格局。

六、遵循规律是抓好落实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