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教学辅导

篇1

1议题的研究背景

如何组织高三复习课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高三化学教学通常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章节,拓展复习面;第二轮归专题,构建知识网络;第三轮重强化,考前冲刺。对于第二轮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难点:一是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属于旧知识,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远不如第一轮复习,这就要求教师避免“炒冷饭”式的重复,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二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未必都已掌握,尤其是将旧知识用于新情景,学生对于旧知识的重组或者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缺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深化、拓展、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综合运用。

2“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现代教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①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认知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②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对学习者的尊重与信任,是一种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成是教学主体的教学理论。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情景教学,主张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一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现代教学理论之精髓,主要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在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问题导学”式教学应运而生了。

问题导学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不断归纳总结,矫正错误知识点,构建起系统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维持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主要体现为: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思学生之所思,料学生之所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思考及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给予或支持、或鼓励、或肯定的积极评价与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

笔者在认真研究、积极尝试、不断反思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在多种场合听过多位不同教师的高三复习公开课,总结认为:当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师仍需重点加强对“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构建、自主生成”问题的研究,避免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另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了“问题导学教学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策略

3.1“问题”是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在某些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的前提下设计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把琐碎、孤立的知识点编制成系统性、条理性、纵横交替的网络结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四个“度”:

(1)选择好角度

问题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设计,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2)把握好难度

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驱使学生有目的的积极探索,即“跳一跳,摘到桃”。

(3)设计好梯度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的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因此教师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要避免将学生的思维框得过死。

(4)调节好密度

问题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是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问题的提出要适度、适时,以确保学生有思考和总结归纳的时间。

3.2“导”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也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此,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三导”:

(1)创设情景,加以引导

基于问题,创造出相应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以启发学生思维,但要注意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所提问题及见解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言,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

(2)循循善诱,进行疏导

对于思考过程中出现障碍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两者间的差距,再把问题细化、逐个击破。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3)不厌其烦,予以辅导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基础上的差异,作为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的辅导。通过“多示范、多交流、多纠正”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效构建知识网络。

3.3“学”是核心

“问题导学教学法”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从而保证“学生的学”的课堂核心地位。当前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概括的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具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竞争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价值观,能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三种现代学习方式。“自主”指学习品质,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探究”是学习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合作”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三者互为一体。“问题导学”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是具体的,生动的,其体现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均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课堂教学实例片段展示

4.1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基于此,“问题导学”式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灵活的开发和挖掘。如下图1解是“问题导学教学法”课堂实施的基本流程:

4.2 课堂教学实例片断

在定量实验――“测定纯碱样品(含NaCl杂质)的纯度”的复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定量实验设计的规范化意识、精度化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专题复习的探索。

(创设情景)①教师展示纯度为95 %的纯碱样品。②提问:欲测定此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

(实验仪器及试剂如图2所示):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学生完善结论)设计出实验装置

(创设情景)经过测定,发现实验结果存在着较大误差,试分析产生误差可能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学生活动,出现障碍)合作探究

(教师疏导)①从装置角度;②从试剂角度;③从数据角度;④从实验原理角度

(学生活动)优化实验装置

(学生归纳、总结)两种定量实验方案及装置的比较与评价,常见实验误差的分析方法(见表1)。

附表 实验分析整理

在本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找出两种方案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获得牢固的系统知识,建构起“定量实验精度设计”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导学教学法”实施后的思考

(1)“问题导学教学法”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忆、整合知识,既解决了复习课的深度问题,也解决了复习课的广度问题。这种方式产生的知识建构记忆最牢固、理解最深刻,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

(2)“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贵在“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毋庸讳言,每个教师都关注着高考,进入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如以“赶进度、抢时间”为由越俎代疱,终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的实施,对一些教师而言也许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不适应,但作为一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明确并坚持“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以教引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力争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3)以思想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再创造。笔者在这里只做“抛砖引玉、穿针引线”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因景而生、因机而变、因时而动、因人而异”,让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堂成为师生思维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健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1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多数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在逐渐的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化学习题课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化学习题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所以,我们要对现阶段的化学习题课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几所高中的化学老师进行调查发现,在化学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和习题内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存在随意性

我们知道教学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教学目的的好坏往往影响着教学的成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的教学目的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和熟悉那些知识点还是很模糊,并且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是很明确。由于这种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学的随意向,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老师以用到什么知识点就讲什么,用到那种方法就教什么的现象,这会导致讲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教学态度。由于这种教学态度的模糊不清,导致教学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那些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化学习题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课前也没有去认真的对待教学设计,并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化学习题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1.2习题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

由于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并且教学内容也比较的模糊,这往往会出现在习题课的选择上出现盲目的现象。当前的一些教学辅导资料与教材能够真正配套的并不是很多,目前在市面上的辅导资料都是有着很好的包装,但是实际内容却与教材内容有着很大的出入,在这些辅导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题目较为陈旧,观念较老,要不就是题目都较难,大多数都超出了课程的要求,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对于这些辅助资料不完善的现象,一些教师并没有去深入的研究化学标准,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分析问题,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也没有得到关注。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往往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使习题没有层次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

2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化学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使化学习题课的教学涉及到很多因素,所以对于化学习题课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化学习题课具有独特的教学原则,使其具有引导原则和探究性原则。

2.1问题引导原则

问题引导性原则是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是引导性原则并不是单纯的设问,在一定的时候老师还应该把一些隐藏性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我们知道习题课的成败与否取决于习题课的选择。一套好的化学习题会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容易打消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选择习题时,教师要时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2.2探究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机械性思维,使学生变的主动学习,达到提升学生知识的能力。所以化学习题课的开展也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往往都是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之后,主动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使抽象、高深的问题变的鲜活起来。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

3 高中化学习题设计的具体环节

顾名思义,在高中的化学习题课堂上必须是以做化学习题为主,其他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都处于辅助地位。高中学生需要在做化学习题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发现自己薄弱的方面,并在练习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能够在习题课上总结出考试中常见的考试题型,针对各个题型进行逐个攻破,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高中教师也普遍反映化学教材中的练习题比较简单,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以及应用知识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编制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习题。

3.1立意的确立

编制习题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习题的立意。确定正确的习题立意,明确学习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等均有帮助。确定习题立意前,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考察程度,根据这些标准编制符合要求的习题。习题的立意应尽量明确,明确的指出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3.2设问方式的设计

基于清楚表达习题立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以设问的形式表现习题。也就是说,设问是对基础知识的总结概括,必须要针对知识点中的重点来提出设问,进而编制习题。提出设问的方式必须要顺畅、巧妙、值得推敲,尽量避免出现简单的、无意义的提问方式。对习题的陈述语言应尽量简练、精确,避免出现歧义或者含义不明的习题陈述方式。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题意,进而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顺利的解决问题。

3.3答案标准

在习题中不可或缺的除了习题的陈述语言外就是答案、得分标准以及答案的解析。第一,习题答案应随着题型的变换而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单选题型的答案就必须明确的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能出现相似的选项,误导学生。第二,习题附带的答案要与相应的得分标准相符合,如果是主观题,答案只要阐述出主要的观点就可以按照得分标准相应给分,如果是客观题,就必须完全按照参考答案给予分数。对于高中化学老师,设计化学习题是他们的基本技能。只要教师们足够的了解化学教材,熟练地掌握化学知识点,处理好习题间的情境、立意、设问、答案以及得分标准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才能够设计出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习题。总而言之,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化学习题,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这就是教学的意义,也是设计习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志.高中化学“难易律”的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

篇3

[关键词]普及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学科素质;大力推进新课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开展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但由于贵州省西部地区较偏远且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普及程度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观念陈旧。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以分组实验不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如讲实验,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质的长足发展。

2、中考、教材及教辅的导向。

中考只考应试作答,没有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加之现行的教材、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中客观题众多,对于这些试题,用背实验的方法也能应对,很少有必须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才能完成的试题,久而久之化学实验教学就停滞在了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

有些教师未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

4、实验教研气氛不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多数教研课也只重视双基知识 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未从根本上分析学生实验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5、不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由于刚开始学习化学,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一无所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然后由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忙于赶时间、赶进度,实验中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和结论,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等,不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导致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全面、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化学术语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实验教学留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6、不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未深入挖掘典型初中化学实验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提前做好初、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许多学生只记住了: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停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止后撤要氧化,但并未弄清原因,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未精心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

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改进:

1、中考增加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引导化学教师和学生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从实验学化学,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2、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要实现以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种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为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把教学重点仅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摒弃。现代教师,必须有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必须在教研教改教法上下功夫,探究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3、结合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教学功能,通过学生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的主角,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首先,教师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安全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实验,可引导学生实验前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再点拨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每组的各位学生做好分工,实验完毕后,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次,尽可能增加一些学生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学校和课外都有实验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

4、通过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

在实验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实验前后现象的异同,如:物质颜色、气味、有无沉淀和气体生成等,训练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回答物质颜色变化的模式为:由什么色变为什么色,当有沉淀生成时需指明其颜色,当有气体生成时应指明颜色气味……等等,得出结论时应用准确的化学术语回答。

5、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氢气有无还原性,并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仪器有哪些?

(2)怎样安装实验装置?

(3)安装装置后首先应做什么?

(4)加入药品后,装置内是真空吗?其中有什么气体?

(5)能先点灯后通氢气吗?

(6)什么时候才能点燃酒精灯?怎样用实验证明?

(7)当观察固体由黑变红时能立即移开酒精灯吗?为什么?

当学生真正弄清上述问题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有较大的提高。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分层次教学

英语是高职高专学校的必修课之一。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具备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能力并从事交际活动,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高专的现状及分析

1.高职高专的生源现状

高职高专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中、中专、技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此生源复杂而又特殊,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个性参差不齐。他们绝大部分因英语基础差而赶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害怕学习英语,因害怕学习英语而放弃学习英语,表现为:上课时,有的看小说,有的打瞌睡,有的发呆,有的小谈,无所事事;空闲时,有的去网吧,有的闲聊,有的乱逛,百无聊赖。只有少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英语学习还是不错的: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勤奋用功,积极主动,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长进。不难看出,高职高专学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

2.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状况

多年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采用的是“统一大纲,材,统一班级,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否认了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层次性,致使学习好的吃不饱,中间的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笔者对我校07级作过调查和统计,发现有8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比期望值低,10%左右学生的认为学习效果和期望值基本一致,8%左右的学生对英语丧失了兴趣,仅有15%左右的学生有兴趣学英语,其余的处于中间状况。同时,笔者还对2008的期中考试成绩做了调查和统计,发现不及格人数达43.57%,及格人数中85分以上的不到15%。事实证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费力,学生吃力,成绩很不理想。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高专学校的生源状况和现行的传统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无法改变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但可以从主观上对现行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这样既可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又符合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二高职高专的英语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争取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1)分层次教学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兴趣和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95%的学生能够掌握他们所授的事物。”分层次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因材施教思想,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3)分层次教学符合“教育最优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要求、不同教法和提供不同的教学辅导材料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不同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4)分层次教学符合学习心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动接受知识,而不是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的教学。分层次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学生鼓励互相竞争,并及时调整目标要求,更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流失,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是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性,淡化形式,注重实际,具有保尖、促中和补后进生的作用;是哲学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运用,是切合实际,适应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教学改革。

4.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办法

(1)学生分层

新生入学,教师不用立即启动新课,可以利用两周时间复习高中或初中的基础知识,一方面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时机以不同的方式来发觉同学们个体上的差异,基础上的不同。然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他们的成绩,综合个性能力,将他们分成A(好)、B(中)、C(困)三个层次。

A层学生的特点是: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强,反映敏锐,进取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另一方面,A层学生有时过于自信、浮躁、骄傲自满,缺乏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对他们来说教师主要是一个策划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B层学生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具有一定的进取心;另一方面,他们情绪时常波动,学习上爱犯冷热病,时而有兴趣,就进步,时而无兴趣,就后退。对他们来说,教师就像是在风雨中漂泊的船的舵手,时时注意观“风向”,时时注意“把航”。

C层学生的特点是他们大部分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对于他们来说,教师主要是引导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做大量的感情投入:教师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在精神上鼓励和安慰他们,在思想上开导他们……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要向他们倾注真诚的爱,用耐心、爱心和恒心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分层次教学必须本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的原则,可以采用隐性、动态分层。所谓隐性,即分层结果只有教师知道,不向班级公布;所谓动态,即根据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将其所在的层次不定时地做相应的调整。

(2)目标分层

A层: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极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B层:在A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C层:尽量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一般的学习能力。

(3)分层教学

a.精心备课,设计分层教案。教师备课要立足让A层学生吃饱,B层吃好,C层吃够,低起点教学,分步到位。

b.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地有层次地引导提问。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提问,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回忆复习学过的内容以及简单基础性知识或者朗读可以由C层学生回答,使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难度较大的问题如给文章找主题句或就阅读材料提问等可由B层回答,再由A层评价,或由A层回答,B层评价;难度很高的如有关外国文化、风俗习惯或口头复述等可由A层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指出成功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c.有层次地布置作业或练习。适当的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作业的布置不能统一标准:对于C层,让他们在复习、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作些巩固练习,如基本词汇、语法、句式和朗读,切实过好书本关;对于B层,不但要求他们过好书本关,还要求他们做一些其它练习如背诵简短文章和精彩段落、句型翻译、写日记等;对于A层,在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强化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培养,可让他们做一些较高难度的练习,如复述、改写、写作文、背诵文章和诗歌、开展口语角、办手抄报等。

(4)分层辅导。

C层学生的辅导可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夜修时间,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克服、清除学习上和心灵上的障碍,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B层学生的辅导,针对他们的疑难点,予以启发点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A层学生的悟性高,对于他们的辅导,主要以“谈心讨论式”来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听说读写更上一层楼。

(5)分层考核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按照对不同学生的要求,组织考核。测试题可分为A卷、B卷和C卷三类:A卷为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分值100分;B卷为稍有难度的题,分值50分,C卷为难度较大的题,分值50分。要求C层只做A卷,满分为100分;B层做A卷和B卷,A卷折合为50分,加上B卷的50分,满分也为100分;A层A、B、C三卷都做,A卷折合为25分,B卷折合为25分,加上C卷的50分,满分依然为100分。分层测试必须面向全体,这样能增强C层和B层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

5.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次教学的异步性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同步性”。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合学生客观实际,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对推行包括英语在内的社会主义教学改革增添了活力,因为它能增强教学主体的信心,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3).

[2]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教出版社,2000,11.

[3]任世富.高中化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实验报告.

[4]刘晓薇.构建和谐英语课堂.21st Century教学周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