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的制定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政策的制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环境规制:理论分析
(一)污染控制成本不确定
为了分析的需要,假设只有一个规制者(环境当局)和一个污染者,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规制者不掌握污染者的污染控制成本,规制者希望通过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尽量减少污染者的“欺骗行为”。
假设规制者按污染物排放量(e)征收排污税(费),税(费)率为r,对于污染者,他的目标函数就是:
(1)
其中,re为向规制者缴纳的污染物排放税(费)。当然,污染者将选择污染物排放的边际收益等于排放税(费)率 时的排放量:
-MC(e)=MS(e)=r (2)
规制者的目标是制定一种税(费)率,使得期望社会成本最小化,但规制者不知道污染者的污染控制成本。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规制者选择了一个税(费)水平,记为,
在边际成本等于排放税(费)率时,高边际排放成本的污染者排放量是 ,低边际排放成本的污染者排放量是,而所导致的社会损失分别为图中的三角形A和B。
图1污染控制成本不确定条件下的环境规制
注: MD(e),表示污染排放的边际损害;MCH(e)、 表示污染排放的边际成本,下标H 、L 分别表示高和低。
为了避免因污染控制成本不确定所造成的社会损失,规制者需考虑建立某种激励机制使污染者如实表达其污染控制成本。例如,规制者可以为高边际控制成本的污染者实话实说提高奖励R,当满足(3)式时,高污染控制成本的污染者就会告知其真实的污染控制成本。
(3)
(3)式中,不等式左边是高污染控制成本的排污者如实报告的净成本,右边是不如实报告的净成本。除此之外,奖励也不能太高,以免激励低污染控制成本的污染者撒谎。
(4)
(4)式中,不等式左边是低污染控制成本的排污者如实报告的净成本,右边是虚报污染控制成本的净成本。
2.污染者排放水平不确定
面源污染中污染源众多且分散,对于规制者来说,掌握单个污染者的排放水平是不可能的。假设污染者的排放量(e)取决于减少污染的措施(a)和努力程度(f) ,即e=e(a,f) ,由于排放量e无法掌握,规制者要选择一种管制方式来控制污染者。当规制者规定了污染减少的措施a,如使用有机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等。污染者将选择努力程度f实现最低成本:
(5)
而规制者面临的则是如何选择a,使总成本最小化:
(6)
其中,D[e(a,f)] 表示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失。由于规制者不了解污染者的努力程度f,污染者往往选择最小努力程度fL,如图2所示,结果是较低的边际成本MC(fL)和高水平的污染及其边际损失MD(fL) 。也就是说,为了补偿少付出的努力,规制者必须要求更多的减少污染的措施aL。
图2污染者努力程度不确定情况下的环境规制
注: MC(f),最优水平努力时污染减少的边际成本;MC(fL) ,最低水平努力时污染减少的边际成本; MD(f),最优水平努力时的边际损失;MD(fL) ,最低水平努力时的边际损失;a ,最优污染控制措施;aL ,最低努力程度时污染控制措施。
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构建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污染发生的随机性、污染负荷的时空差异性等特征,使得污染排放具有相对大的不确定性,规制者很难在有效率的成本范围内进行监督,无法确定谁应该对污染负责,以及每一个分散的污染源应该承担多大程度的责任。价格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充分的作用,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基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特点。首先,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污染源数量众多,“科斯手段”一般不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需要寻求适当的“庇古手段”;其次,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简单的庇古手段也不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需要基于庇古税原理采取一些修正性或替代性的环境经济政策;第三,农业生产活动流程既涉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又涉及下游农产品销售,不同的环节需要采取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总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须针对各责任主体设计独特化、具体化、精确化、针对性的环境经济政策,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当然,本文所构建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只是框架性的,以上概念性的环境经济政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对流域污染物浓度收费,如何设定合理的污染物浓度,如何确定对超额排污的惩罚标准,还有污染者个体的接受程度等;对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征税,征税的标准如何确定,由于税率具有相对稳定性、统一性等特点,使得试错法(反复迭代法)确定最优税率难度加大,而投入相同的农药、化肥,受地形、地貌、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污染损害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也降低了征收统一税率的合理性;对购买污染控制设备、施用有机肥、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绿色农产品等进行“绿色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补贴标准、被补偿者识别和补偿方式如何确定,等等。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86 例,女22 例,年龄7~65 岁。闭合骨折13 例,开放骨折95 例。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上海生产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于中立位固定,对斜行粉碎性骨折均配合拉力钉内固定。
1.3 并发症情况
见表1。
我们从2005 年6 月至2011 年1 月应用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358 例,其中108 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86 例,女22 例,年龄7~65 岁。闭合骨折13 例,开放骨折95 例。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上海生产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于中立位固定,对斜行粉碎性骨折均配合拉力钉内固定。
1.3 并发症情况
见表1。
2 讨论
2.1 针道炎性变
针道炎性变的标准是:针眼周围皮肤红肿,有分泌物流出伴轻微疼痛或热感。原因为:①针道周围皮肤不洁;②皮肤或敷料等反复摩擦;③水性物质浸泡针道口,如淋浴或中药水浸湿针道口等;④局部反复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治的关键是保持针道口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滴入少许氯霉素眼药水或0.1%新洁尔灭等。
2.2 浅表感染或并有股外露
均发生在开放性骨折中。原因为:①伤口污染严重;②清创不彻底;③局部皮肤挫伤严重,术后皮肤坏死或并股外露;④伤口张力过大,术后肢体肿胀后裂开。防治关键是:彻底清创,伤口张力太大时可做侧旁减张切口;皮肤缺损或股外露时可行局部皮瓣旋转覆盖;伤口在颈前皮下并股外露而需要拉力钉内固定时,可先清创闭合伤口,另选侧旁弧形切口进入骨折端。应尽量避免伤口下剥离过多的软组织。
2.3 深部感染
主要发生在开放性骨折的骨折端,与软组织损伤及污染程度有关;清创的彻底与否。位于骨折断的浅部感染,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深部感染。感染重者,可行抗菌素液对流灌洗术。此类感染与外固定操作有关。
2.4 固定针松动
分析原因除固定针反复穿入退出外,还有:①钻头大于针直径;②松质骨端误用皮质针;③针道严重感染;④固定架在前期固定不良时出现异常活动,受力主要集中在固定架及针上。防止措施主要是针对原因纠正;若针过于松动而是去支架作用是应尽早去除,更换夹板或石膏治疗。
2.5 骨不连及延迟愈合
主要原因如下:①外固定架早期松动;②术后剥离股魔术多或骨缺损;③骨折断感染;④骨折断骨质吸收后形成间隙未能及时调整固定架;⑤骨折端缺乏生理性应力刺激。在外固定架治疗中骨延迟愈合的一大弊病。骨折端应当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纵向生物刺激,才利于骨愈合。故有人提出在骨折线模糊或有骨痂时,放松沿长线锁钮使支架动力化,使骨折端在纵轴上互相挤压,从而有利于骨痂生长、塑形和模造。
2.6 骨折端移位畸形
原因为:①外固定架未拧紧;②早期负重活动过度;③粉碎性或畸形不稳定骨折未行拉力顶内固定,其可明显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已出现的畸形而尚未骨愈合牢固时,可手法矫正后以调整支架或更换夹板等固定;以骨性连接的病人可手术矫正以加压钢板内固定。
2.7 腓神经损伤
原因是:①未能很好的使用钻头限制器;②从非安全期进针;③钻速太快,牵拉神经致伤。预防神经血管损伤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附2524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211.
[2] Bose MJ Treatment of unstabie tibil diaphyseal fractures with minimai internai and externai fixation.J Orthop Trauna,1989;3:223.
2 讨论
2.1 针道炎性变
针道炎性变的标准是:针眼周围皮肤红肿,有分泌物流出伴轻微疼痛或热感。原因为:①针道周围皮肤不洁;②皮肤或敷料等反复摩擦;③水性物质浸泡针道口,如淋浴或中药水浸湿针道口等;④局部反复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治的关键是保持针道口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滴入少许氯霉素眼药水或0.1%新洁尔灭等。
2.2 浅表感染或并有股外露
均发生在开放性骨折中。原因为:①伤口污染严重;②清创不彻底;③局部皮肤挫伤严重,术后皮肤坏死或并股外露;④伤口张力过大,术后肢体肿胀后裂开。防治关键是:彻底清创,伤口张力太大时可做侧旁减张切口;皮肤缺损或股外露时可行局部皮瓣旋转覆盖;伤口在颈前皮下并股外露而需要拉力钉内固定时,可先清创闭合伤口,另选侧旁弧形切口进入骨折端。应尽量避免伤口下剥离过多的软组织。
2.3 深部感染
主要发生在开放性骨折的骨折端,与软组织损伤及污染程度有关;清创的彻底与否。位于骨折断的浅部感染,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深部感染。感染重者,可行抗菌素液对流灌洗术。此类感染与外固定操作有关。
2.4 固定针松动
分析原因除固定针反复穿入退出外,还有:①钻头大于针直径;②松质骨端误用皮质针;③针道严重感染;④固定架在前期固定不良时出现异常活动,受力主要集中在固定架及针上。防止措施主要是针对原因纠正;若针过于松动而是去支架作用是应尽早去除,更换夹板或石膏治疗。
2.5 骨不连及延迟愈合
主要原因如下:①外固定架早期松动;②术后剥离股魔术多或骨缺损;③骨折断感染;④骨折断骨质吸收后形成间隙未能及时调整固定架;⑤骨折端缺乏生理性应力刺激。在外固定架治疗中骨延迟愈合的一大弊病。骨折端应当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纵向生物刺激,才利于骨愈合。故有人提出在骨折线模糊或有骨痂时,放松沿长线锁钮使支架动力化,使骨折端在纵轴上互相挤压,从而有利于骨痂生长、塑形和模造。
2.6 骨折端移位畸形
原因为:①外固定架未拧紧;②早期负重活动过度;③粉碎性或畸形不稳定骨折未行拉力顶内固定,其可明显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已出现的畸形而尚未骨愈合牢固时,可手法矫正后以调整支架或更换夹板等固定;以骨性连接的病人可手术矫正以加压钢板内固定。
2.7 腓神经损伤
原因是:①未能很好的使用钻头限制器;②从非安全期进针;③钻速太快,牵拉神经致伤。预防神经血管损伤是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影响
一、经济政策概述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虽然全面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利用市场的价值,但是毕竟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而经济政策便是市场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从经济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来看,其需要保持连续性,因为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会导致政策实施的无序或者是无效,最终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再者,就现阶段的经济政策来看,其制定与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弹性”,所以在政策执行的时候需要基于实践做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二、经济政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经济政策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就目前来看这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发展不仅受自身条件的影响,更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而经济政策是影响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想要有很好的发展,必须要对社会大环境的基础现状做分析和理解,必须要以经济政策为根本。其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为经济政策的规划和制定提供依据。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有时候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一些与经济政策相悖的管理策略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失衡。所以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会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为基础,参考各行各业经济利益出发点,这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更具针对性。
三、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决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经济政策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下是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与讨论。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策略制定和实施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悖,不仅策略执行的难度比较大,策略所发挥的效用也十分的有限,所以在实践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计划。企业不仅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更需要对当下的相关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乃至国际经济格局做出分析与研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保持一致性,使策略执行的有效性会更加的突出。举个简单的例子,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十分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绿色经济的理念。绿色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基于此,国家就环保、节能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并积极推进了相关立法的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实际上属于微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无论是相关政策鼓励还是立法的推动,这一政策将会推动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方向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企业对自身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规划和调整。总之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制定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除了需要了解具体的经济政策还要牢牢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规划和制定更科学。
(二)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
其次是经济政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对外投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的风险防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分析中不难发现,很多企业的投资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还会出现投资失利的情况。基于此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企业的投资方向与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经济政策不一致甚至相悖。企业经营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对于企业发展有利,反之则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期发展。部分企业的投资失利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经济政策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二是企业的投资管理存在问题。每个企业对于自身的投资管理方式和理念不尽相同,此处不做评判。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过去的几年里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种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些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资金充裕与否均向房地产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泡沫。因此,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规范房地产行业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制定了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大量投资过快的地产企业陷入了资金困境。同时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在各种财政政策的影响下,纵观目前的经济不少企业的投资开始向科技型实体经济转变。
(三)对企业管理改革的影响
最后则是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管理改革产生的影响。在现代化发展中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做进一步的提升,必须要让自身的管理更具现代化和时代性,而各类型企业的具体管理内容各异。因此在做具体管理改革的时候,需要对管理内容的先后顺序做分析研究。从当前经济政策来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自2018年9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费有关工作的通知》减税降费也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税率降低上,增值税税率经过多次降低最高的已经比之前降低了4个百分点。财务管理与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有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联系,所以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需要基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对企业的相关管理内容进行改革。简言之企业的管理改革对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企业的管理改革实施需要一步步实现。不过在具体的改革中,先后内容的确定却与经济政策有着明显的关联,所以说经济政策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政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握这种联系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制定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相关分析现实意义显著。文章在经济政策概念明确的基础上做相关的分析,并就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做具体探讨,旨在明确影响,从而为企业发展实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凯,程小可,肖翔,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企业创新投资吗——基于融资约束与融资来源视角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7(6).
[2]程文涛.全面“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析——以H物流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7).[3]李成建.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43).
[4]陈锋,张宇田.输配电价改革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7(1).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 原则 条件 影响因素
一、实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原则
1.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1972年OECD提出并采用了污染者支付原则,并把它作为制定环境政策的基本经济原则,近年来,人们把该原则扩展到:由于环境质量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污染者不仅要支付达到环境质量的“可接受状态”的污染削减成本,还应该支付由于其污染所造成的损害成本。同时,还要进一步把资源利用也纳入到污染者支付原则,并提出“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该原则将使用者成本纳入到价格体系中,使得价格更合理。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在确定和选择具体的环境经济手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预防和预警原则。从侧重治理政策向预防政策的转变是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该原则要求在设计经济手段过程中,在意识到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后果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来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包括从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并继续保留末端治理措施。
3.经济效率或费用有效性原则。在环境经济手段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所要达到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目标以及手段实施的相应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不产生显著的负外部性的前题下,把环境决策和强制执行设定在社会能够接受的水平上。
4.政策一体化原则。环境经济手段并非是万能的,每一种经济手段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应当进行各种手段的组合,寻求一种扬长避短基础上的优势互补。由于环境政策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具体的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或不同经济手段之间组合应用能够产生更有效率的结果。政策一体化的趋势会促进不同政策部门、不同国家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与政府干预的其他领域的政策的协调,并有利于开发新的、基础更广泛的经济手段。
二、实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条件
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部门通过经济刺激手段,直接或间接调控管理对象的行为。因此,环境经济政策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如果市场功能不健全,管理者就失去了传递意图的中介,或者导致市场信号失真;而管理对象可能对市场信号反应迟钝,甚至不发生反应和不在乎市场是否存在。最终导致环境经济政策的效率减低甚至失败。
2.相应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这一观念今天己经得到普遍认同。同理,参与市场运行的环境经济政策,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之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在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时候,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拟议的环境经济政策与现行法律不相悖,也必须获得法律认可,赋予政策合法地位。这种法律保障除了确认该政策的合法性之外,还要授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实施细节和管理规定。
3.配套的规章和机构。环境经济手段的有效执行仍然需要必要的规章和机构。例如,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详细的收费标准,建立负责费用征收、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环境监理机构。
4.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必要的数据信息仍然是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条件。管理者若要在最优水平上实施调控,例如,使边际控制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就必须掌握关于污染控制成本函数以及环境损害函数等数据信息。
三、影响环境保护经济手段实施的因素
从总体看,影响环境经济手段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可接受性。有些环境经济政策付诸实施后,会影响一些部门、地区或团体的利益。受影响的利益集团会采取相应的反措施,抵制环境经济政策的施行,当反对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影响政策决策过程时,该项环境经济政策就会被修改乃至被放弃。因此,考虑一项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施行,有必要评价其政治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
2.相关政策的制约。现行的法规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划定了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此范围之内,环境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只能采取配合而不是冲突的形式。否则,一些在环保部门内部合理的、有意义的设想,一旦放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可能会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而不具备现实可实施性。各级政府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些产业政策,也会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3.管理的可行性。管理的可行性既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也影响具体政策的执行。例如,荷兰1988年实行的环境税,因税种太多,难以管理,因而于1992年将五种税改为一种税。我国正在推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由于技术含量高,在许多地区难以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这一制度的推广。
4.社会的公平性。对社会公平性的考虑也会制约一些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与使用,因为在决策者看来,有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问题。例如,如果普遍提高水资源的价格,对于规模不同的生产者,收入不等的社会阶层,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同的,这就可能导致不公平问题。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环境经济政策最终要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担心,施行环境经济政策会给企业造成经济负担,影响经济效益水平,最终削弱本部门或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可能对于一些环境经济政策持消极或抵触态度,干扰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政策 企业经营管理 影响
经济政策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现有人员的就业问题,保证价格水平的稳定发展,促进国际之间的收支达到平衡,以及推进经济飞速提升等宏观性的经济政策目标,同时能够加强经济福利,有效控制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国家及政府针对性制定的指导原则与措施。经济政策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等政策;而微观经济政策是指为了市场经济能够运作正常,政府确立的法律条例等。
一、经济政策内容
在制定与经济政策时,应当确保其连续性,严禁出现忽左忽右的情况,防止给市场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时,也应当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遭遇特殊情况时应当视情况来判断问题,并且及时针对问题对政策中出现疏漏进行调整改革。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关系着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无疑正确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经济政策也必然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国家与政府在对经济政策进行制定时,主要包含,围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通过有效控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来确保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规划;通过制定财政、货币政策,以及财政与信贷之间的平衡政策,来有效促进消费与积累存在的比例,进而有效确保社会财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性,保证货币的发型量,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等情况;通过建立其收入分配政策,能够为消费需求提供发展导向,进而达到优化消费结构的作用,以保证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之间的平衡比例,控制通货膨胀的情况出现。
二、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扩张性财务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财政政策主要包含了扩张性与紧缩性两大方面,这主要是按照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来进行辨别区分,而扩张性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收入,提高政府支出等手段。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若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可通过扩张性政策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已达到有效控制供需之间的平衡性。在政府对税收进行调整时,由于加大支出或者降低税收等方式,会使社会总共需求出现上升,这时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加大,为此,企业应当及时抓住时机,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通过整顿管理体系,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加大产品出产数量。并从采购原料开始进行改革,改革过程应当包含生产要素,加大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强化物资的控制,优化薪酬的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整,以此来确保更加优质的产品进入到市场销售行列中。当然,在销售中,市场的需求并不是永无止尽的,因此,企业的掌舵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掌握生产数量,并注意控制产品质量,严格控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化,确保在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时能够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应当明白,扩张性政策不可能永远存在,因此,应当及时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结合市场的规律,有效确保企业经营能够更加持久。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可以称之为盈余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降低财政支出或加大税收收入等方式有加大财政收入或有效控制总需求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财政结余,而其主要方法为降低财政支出,加大税收收入等。若发生通货膨胀亦或者经济发展过快的情况时,国家将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控制,以此缓解经济压力。对企业来说,这时社会对产品的需求随之减少,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扩大生产也不是不可为的,这就需要企业及时调整战略计划,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力度,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来控制生产,并积极研制开发更新的产品,对现有产品进行引导更换,增加时下更加流行的理念,例如:“有机”“环保”等。
(三)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货币政策也同样分为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出现经济萧条的情况时,中央银行将通过提高货币总供给,以此来控制利息率的下降,并通过刺激投资及出口,来提高总需求。若出现经济发展过快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时,中央银行也将随之降低货币供给,加大利息率,以此来控制消费与投资,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使物价随之上升。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贷款也随之变得容易,因此企业应当抓住时机,进行适当地储备。在有了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应当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引入新项目,以此来加强企业的信誉度与竞争力。若出现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企业要取得贷款就相对比较难,这时企业应当减少生产数量,并注意降低生产成本。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大挑战,为有结合市场、社会以及经济政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脚步,才能有效确保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日杰.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经济导刊,2011
篇6
关键词:扩内需政策;绩效审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渗透到了实体经济,对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作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型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独善其身。在全球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政策的时候,中国也在关键时刻重磅出击,紧急出台了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一出台,立刻引起业内人士的一些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这4万亿元究竟该如何使用,如何保证其使用效率以及投资的重点该放在哪里等几个方面。如何保证这项计划有效实施,除了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以外,相应的制度跟进也是必要的。作为经济监督的主体,审计部门应该在此次扩内需政策的执行中发挥应有的监督、评价的作用。
一、政策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政策绩效审计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果和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政策的信息,以此作为判定政策变化、改进和废止的依据,是政策得以改进的动力来源。许多政策在制定以后,由于对目标群体本质判断出现了偏差、或者是因为政策方案设计得不合理、又或者因为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导致预期的政策效果得不到实现,有时甚至引发出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为此,对政策的制定依据、执行力、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审计、评估,是当前国家审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政策绩效评估,不仅能够克服内部评估的缺陷,而且也能够弥补其他一般性评估机构的不足,更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而丧失独立性。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比较,审计机关具有独立的地位,独立性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政策绩效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现阶段政策评估主体缺失条件下的现实选择。
我国此次扩内需政策规模空前,因此必须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时必须警惕扩内需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资金被违规违法使用,出现各种隐蔽的形式截留、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政策绩效审计就要在扩内需经济政策中充分发挥监督、评价的职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扩内需政策绩效审计
(一)评估内容
审计机关的行政执法必须依法进行,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其职责是对法律规定的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因此此次扩内需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政策的执行、政策的效果两方面。对政策的制定,可以适当关注,但不予评估。
政策执行评估的核心是通过绩效审计,反映经济政策实施过程和方法是否与政策规定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政策的实施状况;二是政策资源的投入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政策实施中的环境变化评估,要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等宏观环境的变化。
政策效果评估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政策投入方面,包括政策活动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第二,经济政策产出方面,主要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结果。经济政策的效率评估内容侧重于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是对整个过程的评估。
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估。主要是对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回应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估。具体内容首先是生产力,其次是社会公正,第三是公众的回应
(二)评估标准
从政策绩效审计的标准的实践来看,在操作过程中,目前人们比较认同的政策评估标准主要有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应标准三类。政策的效率必须首先建立在政策的效果上,没有效果的效率是无用的。所谓效应标准是以政策实施后对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回应影响的大小作为评估政策的标准,这是最高层次的评估标准。
此次我国的扩内需经济政策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目前,各项政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假电下乡”、售后服务跟不上、补贴资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影响扩内需政策效果显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制定扩内需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时除了常规的财政绩效指标以外,应针对在政策执行中已经出问题或容易出问题的方面设置专项指标,来监督、防止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形式
政策绩效审计的形式是政策监督内容的外在体现,政策监督的内容决定政策监督的形式。根据国家审计对经济政策监督的性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监督形式:1.日常监督。日常监督是指国家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政策运用所进行的实时监督。2.专项监督。专项监督是由国家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某项特定政策问题而进行的监督。3.专案监督。专案监督是国家审计根据相关线索对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政策运用问题开展的专门监督。
(四)审计方法
政策绩效审计过程就是评估人员得出结论、实现评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评估证据的收集,还是评估证据的分析研究,均需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政策绩效审计评估的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分析性复核、文献研究法研讨会、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证据分析等九种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锦婷.国家审计在政策评估应用中的作用[J].浙江审计,2008(9)
[2]李保伟,张孝友.论政策绩效审计的本质[J].财会月刊,2008(12)
[3]季春东.公共政策绩效的审计之维[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5)
[4]刘家义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李季泽.我国国家审计对公共财政的建设性作用[J].审计研究,2008(5)
篇7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 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 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 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 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
2.4 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篇8
一、充分认识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以及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措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远利益,保留发展空间。
(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增,在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提升社会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三)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促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率先建成大河西先导区试点工程,发挥我市在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的必然要求。
(四)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方式的有力举措。经济快速增带来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方式粗放等问题直接相关。如果不加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方式,则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市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权交易、环境资源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同时”保证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以及“绿色财政”等八项制度。
(一)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
坚持有利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环境质量要求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
按照省关于排污权主要污染物交易的规定,我市现阶段主要开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扬尘、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污权交易工作。在国家、省规定的排污总量控制范围内,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调整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排污权优先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市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倾斜。环境资源交易所作为主要污染物交易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允许融入社会资本,支持环保事业发展。
(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环境资源补偿包括城市大气环境资源补偿、流域水环境资源补偿和生态环境资源补偿三个方面:
1、城市大气环境资源补偿机制。以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为补偿因子,以建设单位为补偿责任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环境资源补偿。
2、流域水环境资源补偿机制。以市各区、县(市)人民政府为补偿责任主体,以化学需氧量、氨氮为补偿因子,对境内区、县(市)主要跨境河流开展流域水环境资源予以补偿。
水环境资源补偿采用超标补偿和达标补偿两种方式。如县(市)交界断面水质指标超过断面控制目标的,上游县(市)政府将对其下游县(市)政府进行经济补偿;如交界断面水质指标优于断面控制目标的,下游县(市)政府将对其上游区、县(市)政府进行经济补偿。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划定交界断面,制定断面控制目标值,建立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设立专户用于水环境资源补偿,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扣缴、补偿资金。
3、生态环境资源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资源补偿机制是指在满足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损害林地、绿地、湿地、土壤、山体、水体、农田、动植物、景观等各类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者、使用生态环境资源受益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考核结果等级较低的各级政府、生态保护投资者等支付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护志愿者无偿捐赠生态补偿资金,补偿管理机构使用生态补偿资金保护、改善、恢复、重建生态系统的活动。
(三)建立环境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划分环境风险企业,对化工、有色、金属矿采选、砷制品以及涉镉等高环境风险企业全面实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全面投保;在造纸、规模以上养殖业等企业逐步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依法建立投保企业优惠政策、奖励制度以及设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项资金。环保部门要将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和环境风险防范作为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在核发和换发排污许可证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开展行业准入审查、上市环保核查、申报环保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工作中,大力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和推介工作。要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等责任,开展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企业和工艺设施的调查,充分评估其环境风险和影响,尽可能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遭遇突发环境事件,要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开展事故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确保污染受害者得到经济赔偿。
保险公司开发环境责任险产品,合理确定责任范围,分类厘定费率;保险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进行市场监管。
(四)建立建设项目“三同时”保证金机制
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轻工、纺织、黑色冶炼、有色金属、化工、石化、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饲料、食品、酿造等行业对环境和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必须缴存环境保护“三同时”保证金。保证金由负责环评审批的同一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收取。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经“三同时”验收合格后,由收存保证金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确认后,将保证金及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单位活期存款利息全额退还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未履行环境保护“三同时”有关要求的,保证金及其利息全部缴入同级国库,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五)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建立包括事件受理、调研勘察、组织调解、行政仲裁以及司法诉讼等五个方面的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属机构或个人污染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区、县(市)属机构或个人的污染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统一监管。被控致害方有排污行为,且排放污染物与受害方的损失有直接关系的,环保部门应责令排污单位迅速排除危害。
(六)建立“绿色信贷”机制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银信部门利用信贷机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列入淘汰类、限制类名单,并会同符合环境友好企业标准的企业名单交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作为银行授信的参考依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停止信贷。
(七)建立“绿色税收”机制
税务部门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国家关于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结合我市实际,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实施细则。
(八)建立“绿色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投入项目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减排效能与财政拨付挂钩制度。政府采购优先使用环境标志产品,并给予奖励;建立财政投入环境效率评估与审计制度。
三、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协调小组
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协调小组,市环保局具体负责与各部门的协调联系,发改、环保、财政、规划、国土、工商、税务、物价、林业、水利、监察等部门和银行、保险等机构依照各自职能开展工作。
1、市发改委做好全市产业调整规划。
2、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排污权交易、环境资源补偿、环境责任保险、“三同时”保证金、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等工作,配合物价部门建立上述工作价格体系,同时做好其他环境经济政策实施配合协调工作。
3、市财政局负责实施绿色采购环境经济政策,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为各项环境经济实施提供工作经费保障,对环境经济政策各项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按照职责加强对建设项目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没有依法办理环评许可的项目,不得办理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
5、市工商局严格把关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对小型污染企业、餐饮业、娱乐业项目的行政许可,必须严格把关。
6、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实施绿色税收环境经济政策,依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上报国家税务总局,积极配合其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实施。
7、市物价局负责建立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价格体系,制定并适时调整收费标准,做好日常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8、市林业局配合物价部门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补偿价格体系,开展生态环境资源补偿工作。
9、市水利局配合做好流域环境资源补偿工作。
10、市监察局负责对全市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违规违纪案件进行查处。
11、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政策与措施,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绿色信息共享机制,运用信贷绿色信用杠杆,严格控制信贷闸门,抑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12、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环境污染事故的勘察、定损与责任认定机制,制定环境污染事故损害核算标准和相应核算指南,建立规范的理赔程序,提高环境污染事故防治能力。
(二)健全资金管理体系
对于划入市财政各类相关的环保资金,由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制定责任追究制度
1、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工作应接受群众监督,对不符合环境经济政策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举报。
篇9
关键词: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节奏的加快,存在于我国城镇生活中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能够给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城市综合节水的工作进行加强。其中,采用经济政策来引导城市进行合理的综合节水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相对于其他一些传统的综合节水措施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一、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的类型
在城市综合节水的相关经济政策实施中,一般采取的措施有价格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优惠补贴政策这三大类,每一类措施在具体的应用中也都存在这不同和差别。
1.价格政策。作为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中最基础的一项措施,价格政策为经济政策的持续执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最早采取的价格政策是按照用量计费或者是定额取水,而在新时期背景下也逐渐转向了阶梯用水价格和差别水价政策。
尤其是阶梯水价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城市居民的高度关注和激烈反响。阶梯水价通过对用水量进行分类计算的方式,对不同的用水量采取阶梯式的价格计数,并对超过用水定额的部分进行加价计费。
差别水价政策与阶梯水价政策相比则更有针对性。对于一些用水大户,比如发电厂、化工厂、纺织厂等用水量大且排污量也大的用水单位就会执行高水价标准。而对于一些环保型、污染程度小的企业则执行低水价标准。
2.投融资政策。投融资政策也是目前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中一项常用的措施,一般的投融资多来源于多渠道融资、贷款贴息和一些专项的基金政策。
就目前投融资政策的具体应用来开,不再是以前依靠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了,而是更具有开拓性和广泛性的多渠道投资渐渐多了起来。不管是市政债券融资还是银行贷款融资,亦或是各类醒目融资等,都成了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中的一部分。而国家对于这样的投融资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在贷款贴息这一投融资模式上,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拨款的形式体现的,由政府来承担银行贷款所需的利息,而贷款人则可以在政策上享受无息的优惠。总体来说,这还是一种标准的政府行为,是政府对城市综合节水相关经济政策的一种补贴。
最后再来说说专项基金的政策,这些专项基金都是针对节水具体工作的实施而专门投资设立的,也是城市综合节水相关经济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投融资来源渠道。
3.相关的优惠补贴政策。关于节水经济政策的相关优惠补贴,其实也是政府为了促进更多社会资源对城市综合节水工作进行投入所施行的一种激励和补偿。在具体的应用中一般都是通过税收减免、政府直接补贴、费用 优惠和一些直接的资源奖励等手段进行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整个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中涉及范围最广、实施手段最丰富的。
二、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的具体应用
在城镇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被使用在城镇建设当中。为了弥补原先城镇用水紧张的困境,现在的城市用水来源除了传统的地下、地表水之外,也更多的利用到了可再生水,大大减缓了城镇水源来源单一的压力。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雨水、海水等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在鼓励和号召城镇居民节水的同时,也做到了开源,将更多的水源渠道引入了城市用水的庞大系统中。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管是水源来源的开l还是可再生系统的建设,包括具体使用的用户都是这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在城市综合节水这一系统中都起到了保障作用,也是实现城市综合节水的一个重要条件。
1.传统节水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在传统的城镇供水来源上,基本是依靠城镇当地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等等。通过对这些水源渠道进行加工后,再将生成的自来水通过管道网输送到用水的终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来水的出现本身就是城市综合节水所针对的主要目标。
传统节水经济政策的使用主要就是对自来水用水价格的控制。通过对价格政策的使用,制定水价,对各类型的用水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鼓励一些用水大户对自身进行节水改造,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节水改造的用水主体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来说,对于普通的居民用水来说,也可以在日常用水中使用一些节水的工具。除此之外,政府更应该鼓励那些致力于推广节水概念和节水产品的企业,为他们提供市场空间和政策补贴,让一些优秀的节水产品进入更多的用水终端,彻底的对城市综合节水工作做一次改革和示范。
2.对于再生水利用的经济政策分析。在城市发展越来越科技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节水经济政策是不足以应付城市用水紧张这一问题的。再生水的利用在这个阶段也就成为了城市综合节水问题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尤其是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并且二次利用的措施,是对节水问题开源节流的最佳选择。想要将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概念推广到更宽泛的范围并且获得人们的认可,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作为基础和支撑,通过自来水价格和再生水价格的政策调整,提高用水单位对再生水使用的需求,将再生水的优势和节水能力彻底释放出来。
三、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的问题
对于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来说,目前仍然在用水市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也隐含着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水源的节水政策上,目前的价格还有可以继续调整的空间,并且也急需出台一些补贴政策对相关的用水单位坐出一些补偿。
在再生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政策上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最终需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再生水资源利用的方案。
再有一点就是,在城市综合节水经济政策上,还需要将雨水、海水列入到可利用的水资源范围中,对这些多渠道水源的经济政策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并积极做出实践,帮助城市获取更多的水源渠道,在节水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水资源来源,并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将其推广到用水主体中去。
参考文献:
篇10
我认为:第一,中国无论金融业还是实体经济都需要产业政策,而且要把产业政策整得高级一些;第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不仅有产业政策,而且非常明确,比如,放松金融监管就是金融危机之前近40年最明确的产业政策,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重新反思,重新加强了金融监管,这同样是明确的产业政策。
所以,中国不是不需要产业政策,而是需要高级的产业政策,需要能够支撑长远经济战略的产业政策,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业政策。正因中国的产业政策过于针对具体产业,结果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且也使得政府管得越来越细,不该花的钱越花越多。更严重的是,产业政策失灵,而且多变。
可以看到,全世界范围内,产业政策制定最有效、最科学的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德国。当苏联解体,美国独大于世之后,其确定了全球性的美国经济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美国认定自己必须站在最尖端产业――金融,通过金融资本控制整个实体产业;同时,对所有产业都注重人才培育、技术研发、新品设计、标准制定和终端市场等。正因为这样的战略,其所有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目标设计、规划、执行和不断地修正,数十年如一日地完善、坚持,不断改进,于是,构建了一整套长期控制全球经济并获得超额收益的“经济机制”。
德国也一样。它确立了实体经济为本的基本国策和站在装备工业最高端经济战略。于是,德国的所有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也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战略展开。除了构建具有强大背景的德意志银行――这一垄断机构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之外,我们看到德国国内金融都很安静,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根本,坚持金融市场更多生成资本这一过程。同时,利用方方面面的政策让社会更加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比如在德国,租房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租金的提高受到政府严格管制,这使得劳动力收入诉求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这样的情况还体现在政府的能源政策、资源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用工、养老、医疗政策等。
所以,中国的经济政策,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中观产业政策都缺少两大核心要素:其一,缺少明晰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其二,缺少“万变不离战略”的“经济机制”构建。中国这些年的改革更多的是在强调“体制改革”,但忽视“经济机制”的建设。我认为,“体制改革”必要,但如果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经济机制”配合,“体制改革”不仅无效,而且会给经济带来大乱子。这是我们这些年总是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反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产业政策往往失效的关键所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